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史(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A
3、D
4、C
5、D
6、A
7、A
8、C
9、A10、C 11、ACD 12、B 13、D 14、
D 15、C 16、C 17、C 18、B 19、C 20、A21、B
二、多项选择:
1、BC
2、BD
3、CDE
4、ABE
5、ACD
6、ABD
7、BCD
三、填空:
1、太史氏2、文行出处3、谐铎4、红楼梦儒林外史红楼梦5、周进6、老残游记7、文康8、聊斋(志异)
9、蔡元培胡适10、吴沃尧11、儒林外史红楼梦12、程伟元高鹗
四、解释说明:
1、公案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由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公案类发展而成,明代后期至清代为其繁盛期。以反映清官明断冤狱为其主要情节。历史上著名清官狄仁杰、包拯、海瑞等,成为公案小说中清官主人公,并被神奇化。其创作素材多来自历代案例。代表作有《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海公案》等,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艺术技巧圆熟,代表了明清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
2、谴责小说:中国晚清小说流派之一,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命名。这种小说对清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媚外,人民觉悟低下等现象进行揭发和批判,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但其批判并不彻底,且寄希望于清政府的改良政策。艺术上多用讽刺手法,笔锋直露,描写夸张,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够。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是代表作。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指贾府八十回以前“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多名年轻的男女夭折,家里败事不断,他人皆浑然不觉,而只有宝玉产生了悲剧情怀和人生无常的感受。
3、鸳鸯蝴蝶派。清末民初言情小说流派,因好写“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的才子佳人恋爱故事而得名,可称为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也叫“礼拜六派”。鼎盛于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的上海。并非是严格的文学团体,而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反映了民国初年颓废的社会风貌,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在强大的旧传统和新时代冲突下的彷徨、困惑、无奈和绝望的心态。艺术上受西方小说影响,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日记体、书信体和横断面结构等。丰富了中国小说的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李涵秋和周瘦鹃等人。
4、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之一,约在1915~1918年间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洋洋百万言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作品揭露了社会各界的丑恶人物和事件,大都有现实根据,故有些作品成为军阀和政客相互攻讦的工具。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
5、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改革运动之一。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一样,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作品启示的结果。梁启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
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它把历来被视作“小道”的小说推到社会的中心地位,变成知识界自觉用来作为觉世新民,改造社会的利器。很快形成了一个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繁荣的局面。这种新小说与政治关系密切。
6、《聊斋志异》: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名,蒲松龄作。共收作品近500篇。作者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基础创作而成。纪昀批评其为“一书而兼二体”。作品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笔记体,写现实事件;另一类是志怪传奇体,谈狐说鬼。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暴露和批判,尤以花妖狐魅故事表现男女青年爱情故事最为出色。想象丰富,人物生动,文笔洗练优美,艺术成就极高。也有部分作品存在封建说教和迷信色彩。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传奇”指唐代传奇,而“志怪”指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意思是作者用描写委曲细腻的唐代传奇笔法,来写类似粗陈梗概但内容上离奇古怪的六朝志怪题材。
8、《席方平》:《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陷害,方平魂入城隍庙为父亲诉冤。然而奸人贿赂了城隍,席无法伸冤。他入冥府告,地府亦被收买。上下串通,迫使席方平屈服。然而席在严刑拷打下也不畏缩。最终胜利。
9、《儒林外史》中王冕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是《儒林外史》的主题。这个法指以《四书》《五经》取士的科举制度,文行出处表面上指文章、行为、出仕、退隐,实际上指读书人的行为准则。作者认为,“这个法”会将读书人都引诱到读书做官的路子上去,而不再重视道德操守和真才实学,表现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
10、范进中举:《儒林外史》故事。范进参加秀才考试二十多次,五十四岁时方才因主考官周进同病相怜,录中秀才,接着又考中举人。他因兴奋过度而发了疯,被岳父胡屠户重打了耳光才清醒过来。中举之后众人一改以前对他的鄙薄,变为谄谀。而他也变成了四处打秋风,在母丧期间仍大吃荤腥的无德之人。借此,作者暴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戗害,以及世人以科举成否为标准的炎凉变化,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
14、红学: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与《红楼梦》创作同步产生。可分成四个阶段:最初是评点派,以“脂砚斋”为代表。通过对作品的评点,来说明本旨,提示本事,探索艺术;其次是索引派,又称旧红学,以蔡元培为代表。主要是将作品比附为史书,有政治史宫闱史等说法;第三是新红学。将作品视为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主要研究作者家世生平与作品以及相关内容的关系。代表人物有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第四是文本评论,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研究,全面研究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作品思想内容,以及作品艺术特色等方面。
15、脂砚斋评语:为《红楼梦》早期版本《石头记》中所带的评语,共三千条左右。有署名者大都是脂砚斋,为其别号,姓名不详。但观其评语,与曹雪芹关系异常密切,当是其身边亲友。除此之外,还有畸笏叟、杏斋等人评语,统称为“脂砚斋评语”。从这些评语可见,作者脂砚斋、畸笏叟与曹雪芹关系密切,熟知其生活和写作过程,甚至还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故对书中所写之事和人物的原型,书中微言大义和写作中奇法妙法,有全面的了解,故以简练的评语出之。可是此人究竟是谁,和曹雪芹的关系是什么,已难于知晓。这些评语对研究《红楼梦》原本内容,特别是已佚的八十回以后部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作品的思想艺术,均有重要价值。但其较为庞杂,也有一些地方歪曲了作者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