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形成模拟实验》微课程设计方案
教案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本课的关键是从雨的形成导入,通过真实的模拟,让学生感受气态水变成液态水的过程。
通过实验的方法、真实的现象让学生思考,来拓展思维空间,并让学生在探究“雨”的形成的过程中了解液化的两种方法,增加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
课的类型:探究式实验课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影象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1、多媒体电脑1台,液晶投影仪1台,实物展示台1台。
2、圆锥瓶、蒸发皿、抹布、冰块、开水、冷水,(每4人一套)3、注射器、乙醚、橡皮塞,(一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上一课所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并适当播放电子板书。
2、利用多媒体播放真实自然中的雾景和雨景。
3、教师提问:能否在实验室里模拟“雨”的形成?请大家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
4、调整座位:①认为能模拟的同学坐在左边,你们扮演正方,负责设计实验,并回答反对派提出的问题;②认为不能模拟的同学坐在右边,你们扮演反方,负责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应围绕今天的主题;③各自准备。
二、问题交流1、由反方提出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后进行板书。
参考问题:①雨水是从冰变成的还是从水蒸气变成的?有没有可能是先从水蒸气变成冰,再从冰变成水?你们准备怎么用实验来检验这些猜测?(这是针对物态变化的类型进行提问,对目1前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干预,让学生将问题留到以后去研究。
)②如果雨水是从水蒸气变成的,那么这一变化要满足什么条件?既然你们认为是这些条件,那么你们设计了怎样的实验来满足这些条件?我们猜测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正好与你们的‘相反’,你们准备怎么用实验来分辨?(这是针对液化的条件进行提问,可以按照控制变量法、并只针对吸放热这一方面进行实验设计。
)2、由正方介绍所设计的实验,再由反对派提问。
参考问题:①实验所需的水蒸气那里来?为什么用温水而不用冷水、开水?(这是针对水蒸气的来源提问,对开水问题可以不在这节课内解决。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云,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能够描述雨从云层到地面的变化。
2.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云,并了解它们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3. 初步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雨的形成过程,水循环的理解。
重点:不同类型云的认识,雨的形成过程的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云图卡片,水循环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天气现象。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的观察和感受。
2. 例题讲解(15分钟)2.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2 教师讲解雨的形成过程,结合水循环模型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3.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云图卡片,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云。
3.2 学生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4. 实验探究(10分钟)4.1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雨的形成过程。
4.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
2. 不同类型云的图片及特点。
3. 水循环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雨的形成过程,并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水循环的理解仍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对水循环的直观体验。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天气现象,进一步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实验探究的互动性和观察记录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1. 难点:雨的形成过程涉及水蒸气的凝结、云滴的合并等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直观理解。
雨的形成教案

雨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雨的形成年级:三年级学科:自然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2. 能够描述雨的形成过程;3. 发展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4.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实验设备(如:玻璃杯、水、冰块);2. 学生准备:学生笔记、实验手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雨的了解,如:雨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时候会下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下雨时的情景,引发他们对雨的好奇心。
探究活动(15分钟):1. 制作实验器材: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玻璃杯,其中一部分加满水,另一部分放入冰块。
2. 学生观察并比较放入冰块的玻璃杯上是否会出现水滴。
3. 探究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冰块对玻璃杯外部是否有什么影响。
4.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水蒸气遇到冷凝物体时,会形成水滴,就像玻璃杯上的水滴一样。
知识讲解(10分钟):1. 使用PPT或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及其转化关系,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像,讲解水的蒸发、凝结和降落这三个步骤。
2. 强调水蒸气遇到冷凝物体时的凝结现象,形成水滴。
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并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并展示给全班,相互交流和讨论。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和温度等因素,预测下雨的可能性。
2. 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如:记录云的形状变化、天空的颜色、湿度等。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雨的形成过程,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发现和描述更多的水循环现象。
家庭作业:1.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情况,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情况。
2. 要求学生与家人讨论和互动,以扩展对雨的形成和水循环的认识。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和知识讲解中的参与程度,并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绘图作品和实地观察记录,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估。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

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第一篇:雨的形成教案(最终版)小雨滴活动目标:1.2.3.4.通过实验帮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实验中学习,激发有而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活动重点:雨的形成过程的实验活动难点:由实验引导幼儿理解雨的形成活动准备:1.实验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夹子、镜子等2.准备相关教学影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雷声)小朋友们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打雷的声音啊?(下雨的时候)那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要下雨或者雨是从哪里来的吗?现在老师就要给大家讲解雨是从哪里来的,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听,认真观察哦。
二、实验连接好实验仪器,在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给水加热,让小朋友们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主要是观察谁在加热过程中有水蒸气产生。
(水加热到沸腾状太就会形成白色的气体,就叫做水蒸气)水蒸气由于自身的重量较轻会向上飞升。
小朋友们在观察镜子上面有什么啊?(小水滴)。
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呢?引导幼儿慢慢观察。
告诉小朋友,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冷的镜子,就会停下来,慢慢的水蒸气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小水滴。
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上面的现象。
过了一会儿,镜子上的小水滴会慢慢的落下来。
小水滴越积越多,就会变成大的水滴,镜子托不住水滴的时候就会慢慢落下来。
三、雨的形成刚才小朋友们都很仔细的观察了老师做的实验,老师现在就告诉小朋友们雨是怎么形的在大自然中,水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也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高空中的冷的空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很多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变成了云,小水珠变成大水珠,当云托不住大的水珠的时候就会落到地面上,就是我们看到的下雨了。
指导幼儿在自然中太阳就相当于酒精灯,冷空气就相当于镜子。
四、结束小朋友们,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知道大自然的秘密就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啊成为一名科学家。
帮助我们解决不知道的秘密。
第二篇:《雨的形成》教案雨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亲手制作模拟雨的实验活动教案

实验名称: 模拟雨实验适用年级: 小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关于降雨的知识。
2.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 hands-on 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和创造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生活技能。
教学内容:1.讲解降雨的形成过程以及雨水的作用及影响。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并引导学生完成实验。
3.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降雨对大自然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彩色粉笔。
2.瓶子、喷壶、水龙头、盆,小木棒等简单工具。
3.实验设备(莱曼做法,灯泡,面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 了解雨水的作用及影响1.用白板/黑板,向学生讲述降雨的形成过程。
2.教师讲解雨水的作用及影响。
可以谈论一下雨水对大自然及人类的重要性和影响,比如滋润作物,补充水资源等等。
3.分组活动/讨论: 将学生分成数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出降雨对大自然及人类的影响。
最后由组长发布小组总结。
第二步: 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1.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手工制作一个简易的“仿真雨”的实验模型。
2.请每个小组准备好瓶子、喷壶、水龙头、盆,小木棒等简单工具。
3.教师现场直接示范如何进行莱曼做法,可以安排家长助手参与示范。
第三步: 实验操作1.让孩子们移步工作区,并开始实验前的说明和操作安排。
2.教师现场监督指导,并鼓励学生自主操作。
保证安全和卫生。
3.引导孩子们完成实验,观察、记录、交流实验效果。
第四步: 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1.在实验指导后,建议对实验取得的结果做一个总结。
可以让每位组员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出来。
2.分析实验结果,鼓励孩子们在思维议论和达成共识的过处理解和探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本实验活动通过亲手制作模拟雨形成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进行探究,实现了教材知识的详细描绘和深入理解。
同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探究并总结了降雨对大自然及人类的影响。
大班科学 雨是怎样形成的 微教案含反思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活动目标
1.通过动画演示初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通过蒸发试验知道探索活动中的简单方法。
3.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活动难点
通过蒸发试验知道探索活动中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1.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璃片、冷水。
2.微课《雨是怎么形成的》。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创设下雨情境。
小朋友们,听听这奇妙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这是什么景象?你知道雨从哪里来的吗?(幼儿交流)。
2.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让我们先来看个实验,你就明白了。
二、探索雨的形成。
1.播放微课实验部分:
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2.讨论:水被加热后会变成什么?用玻璃片盖在杯子上,会发现什么?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小水珠?你在哪里看见过水蒸发的现象?(幼儿讨论后回答)
3.教师小结: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4.继续观看微课,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5.讨论:大自然的雨来自哪里?云是怎么来的?云又是怎么变成雨。
中班《雨的形成》教学教案

中班《雨的形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
2.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雨水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孩子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PPT、云模型实验装置、海绵、玻璃杯、水。
2.材料:黑板、彩色白板笔、绘本《小云要下雨》。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创设情境:向孩子们展示一张描绘下雨场景的图片,引发孩子们对雨水形成的好奇。
2.提问引导:教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第二步:观察实验1.展示云模型实验装置,简单介绍云和雨水的关系。
2.通过实验演示云如何形成和产生雨水。
教师用水注入云模型中并让孩子们观察云如何变成雨水的样子。
第三步:讲解知识1.教师简单介绍雨水的形成过程: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到大气中形成云,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就会落下成为雨水。
2.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雨水的形成过程,帮助孩子们理解。
第四步:绘本阅读1.教师出示绘本《小云要下雨》,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故事阅读。
2.通过阅读绘本,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雨水形成过程的理解。
第五步:小组讨论1.分成小组,让孩子们自由讨论雨水的形成过程,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和交流。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六步:课堂练习1.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孩子们进行练习。
2.纸上题目:请你描述一下雨水的形成过程。
第七步:课堂总结1.教师组织孩子们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雨水形成的关键点。
2.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四、教学延伸1.家庭作业: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下雨天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自主学习:提供有关雨水形成过程的绘本和学习卡片,供孩子们自主学习探索。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实验观察和绘本阅读等形式,激发了孩子们对雨水形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讲解知识时,教师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雨水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提高了孩子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加深对雨水形成过程的理解。
2024年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

2024年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气象万千》,具体内容为第一课《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的凝结、云的发展、降水的形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水蒸气、云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水蒸气凝结成云、云雨的过程。
2. 教学重点:掌握雨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气象术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热水、玻璃瓶、冰块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描述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雨是怎样形成的。
2. 知识讲解:a. 介绍水蒸气、云、降水等概念。
b. 讲解水蒸气凝结成云、云雨的过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雨的形成过程。
4. 实验操作:a.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蒸气在冷热玻璃瓶中的凝结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2. 相关气象术语及解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b.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
2. 答案:a. 雨的形成过程: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云,云中的水滴互相碰撞合并,当重力作用大于空气阻力时,降落到地面形成雨。
b. 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雪、冰雹、露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讲解、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雨的形成过程。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不同类型的降水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规范性。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 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篇雨的形成的教学设计,欢迎参阅。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19、《雨的形成》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并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并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愉快地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自行探究雨的形成实验。
教学准备: 热水、冰块、酒精灯、烧杯、烧瓶、蒸发皿、保鲜膜、塑料袋、火柴、石棉网、三角铁架、铁架台、导管、软木塞、水槽、试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一块儿研究探讨了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小水珠,谁还记得我们都讨论了哪里出现的小水珠?学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等。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物体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一种特殊的小水珠,它们从天而降,你们猜一猜,是什么?学生:雨。
教师:好,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出示下雨的幻灯片)。
看到雨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师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1、猜想教师:那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一猜吧!学生思考、交流、汇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师相机板书。
2、设计实验教师:我们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飞到天上去观看,那我们在实验室设计一个实验模拟一场小雨,怎么样?师:我们的猜想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珠,水珠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2024年7月2024年7月《雨的形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模板范文示例模板范文示例

《雨的形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一、引言1.1 天气现象的多样性:介绍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雪天等,激发幼儿对天气现象的兴趣。
1.2 雨与生活:讨论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雨具的使用、雨天活动的变化等,使幼儿对雨有初步的认识。
1.3 引入主题:通过观察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幼儿思考雨是从哪里来的,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雨的形成》。
二、教学目的2.1 知识与理解: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知道雨是由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然后落到地面的。
2.2 技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能够描述雨的形成过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的凝结、水滴的形成和雨的降落。
3.2 教学难点: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以及雨的降落过程。
四、教学设想4.1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4.2 教学步骤:1)观察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幼儿思考雨是从哪里来的。
2)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3)讨论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3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思维能力和描述能力,评价幼儿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1 观察与讨论1.1.1 观察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幼儿注意雨的形态和下落方式。
1.1.2 讨论幼儿对雨的观察结果,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2 实验探究1.2.1 准备实验材料,如热水、冷盘、玻璃杯等。
1.2.2 演示实验步骤,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将冷盘放在杯口上方。
1.2.3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水蒸气在冷盘上凝结成水滴的现象。
1.3.2 引导幼儿反思实验过程,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1.3.3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2.1 回顾与引入2.1.1 回顾上一课时学到的内容,巩固对雨的形成的理解。
雨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苗延强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在探究水珠形成的基础上,设计、制订本组“雨是怎样形成的?”。
研究计划,包括对雨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
2、能独立地通过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3、愿意用多种方法和材料探究雨或雪的成因。
4、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5、能举例说明可逆的变化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6、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水)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及有根据的、科学的猜想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准确的、安全的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根据模拟实验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在设计实验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小组互相帮助,合作探究的乐趣。
3、在完成本课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课下继续研究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二、教学重点:创造条件,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交流、讲授法、小组合作、五、教学分析:本课是在了解凝结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
这个活动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同时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有一定的兴趣。
我的设计力求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的基础,不仅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感受有关雨的美景、美文的魅力。
六、教学具准备:烧杯、皿盘(取下培养皿的盖不用)、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冰块、装有冰水的饮料瓶、可以用来装冰的能吊起来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带盖的瓶子、实验记录表、开水等。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动态雨景及相关图片、雨的形成过程,及动画《小水滴旅行记》八、教学过程:(一)、利用古诗、雨景导入:1、谈话激趣:我知道同学们学过很多首古诗,我来说第一句,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后面的诗句。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4、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5、能根据漫画写一篇科普短文,向其他人介绍水的三态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STSE目标:1、能分别举例说明物质的可逆在人类生活中的运用。
2、愿意关注科学技术(人工降雨)的发展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具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烧杯、玻璃片、酒精灯、火柴、、刚开的热水、瓷盘、冰。
教学过程:(一)情景演示,激趣导入今天上课,有什么不同?看到这么多的老师加入我们这个集体,你想说什么?我想说“我真幸福,因为有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为伴,有这么多的良师指导”谁敢说“今天我最棒!”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朋友,但这位朋友想考考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过关。
“什么是凝结?发生凝结现象的两个条件是什么?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的哪些?”这个朋友是嘟嘟(出示挂图,讲解小水滴的旅行)听了嘟嘟的旅行你的什么问题吗?我有一个问题:“嘟嘟的旅行会停止吗?我们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嘟嘟的伙伴?”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今天来研究雨的形成。
(二)探究新知“雨是一种什么现象?是怎样变成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要想研究雨的形成必须具备那些条件?请你们设计出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方法步骤:1.向烧杯内加入一半的水,用保鲜膜封住筒口。
2.将装有冰块的塑料袋放在烧杯上方。
3.5分钟后移开冰块,可以观察到保鲜膜下方有水滴形成,水滴顺着杯壁流下来。
(三)实验验究,巩固新知注意:1三角架上放一块石棉瓦2正确使用酒精灯。
(四)自主研究,合作研讨“你观察到什么?”“通过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雨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谁能跟据我们的实验和嘟嘟的旅行来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江河湖海的水吸收太阳的热量,变成水蒸气飞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不断地发生碰撞,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落下来。
幼儿园教案 雨的形成

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教案标题:幼儿园教案-雨的形成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1. 雨的形成过程。
2. 雨水的来源。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雨的形成过程。
2. 模拟实验所需材料:水、锅、玻璃碗、冰块。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幼儿回忆他们是否见过雨,并询问他们对雨的了解。
2. 准备一张描绘雨的图片或图片卡片,并向幼儿展示,引发他们的兴趣。
探究:1. 让幼儿观察图片或图片卡片,引导他们描述雨的形状和特点。
2. 向幼儿提问:“你们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3. 通过展示图片或图片卡片,向幼儿介绍雨的形成过程,包括水蒸气上升、冷却凝结、云和雨的形成。
4. 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将水倒入锅中加热,然后将玻璃碗倒置在锅上方,再加入冰块。
观察幼儿对实验的反应,并引导他们发现锅上方的玻璃碗上会出现水滴,类比雨的形成过程。
总结:1. 回顾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2. 引导幼儿思考雨水的来源,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拓展活动:1. 观察天气预报,带幼儿了解不同天气状况下是否会有雨。
2. 与幼儿一起制作云和雨的手工制品,加深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评估: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雨的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绘画或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 带幼儿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并与他们讨论不同季节的降雨原因。
2. 通过实地参观或观察视频,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培养他们的地理常识。
教案撰写时要注意:1. 教案的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幼儿理解。
2. 教案中的活动和教学资源要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和理解。
3. 教案中的活动要有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1)1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气象万千》第二节《雨是怎样形成的》。
详细内容包括:雨的成因、雨的形态、雨水的作用以及与雨相关的气象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雨的成因,理解雨水与生活、生态的关系。
2. 观察和描述雨的形态,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雨的成因、雨的形态。
教学重点:理解雨的成因,观察和描述雨的形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实物(雨伞、雨衣等)。
学具:画纸、彩笔、水杯、滴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窗外,如遇雨天,可让学生感受雨滴落在手上的感觉。
(2)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印象,分享关于雨的故事。
2. 新课导入(10分钟)(1)通过PPT展示雨的成因,讲解水循环过程。
(2)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态。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雨伞、雨衣等物品。
(2)讲解雨的成因、形态以及雨水的作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用水杯、滴管模拟雨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雨的形态。
(2)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出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雨的成因2. 雨的形态3. 雨水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雨的形态,并描述其特点。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雨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雨的成因、形态和作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气象现象,如雪、雾、霾等,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3章节,详细内容围绕“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雨水形成的科学原理,以及雨水与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雨的形成过程,了解云、水蒸气、降水之间的关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雨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难点:理解水蒸气、云、雨之间的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动画视频、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水杯、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雨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描述雨天的景象。
提问:“你们知道雨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雨的形成过程,讲解水蒸气、云、雨之间的关系。
展示PPT,让学生了解雨的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讲解雨的形成过程。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分享实验结果。
强调雨水与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雨的形成过程图解2. 重要知识点:水蒸气、云、雨的转化关系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雨的形成过程,并简述其原理。
2. 答案:参照板书设计,学生需正确画出雨的形成过程,并简要说明水蒸气、云、雨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了解其他气象现象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选择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雨天视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雨的形成原理;2.了解雨的作用;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4.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幼儿对雨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1.图片:云朵、雨滴、水汽等;2.玻璃杯、热水、透明塑料薄膜;3.橡皮球;4.和幼儿一起感受下雨的录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下雨的录音,让幼儿感受下雨的声音,并引出“下雨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
2.展示图片,教师向幼儿介绍云是由水蒸气和微小的水滴组成的,当水蒸气遇冷遇湿时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并形成云朵。
请幼儿观察图片中的云朵和雨滴。
3.幼儿亲身体验:教师向幼儿介绍,当云中的水滴增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雨。
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颗水滴,被云中的水滴吸引,悬浮在空中。
教师倾倒一杯热水,幼儿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住杯口,套住水蒸气。
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滴,然后滴到塑料薄膜上,让幼儿观察和感受这个过程。
4.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云中的水滴会变成雨滴?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5.教师解释:当云中的水滴增多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水滴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会变大而且变重,最后就会变成雨滴。
6.教师给幼儿展示一个小实验:把橡皮球浸湿,把水滴滴在球上,再把另一个橡皮球用力撞击湿球上,幼儿观察水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撞击后的小水滴变得更大了,为什么呢?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师解释:撞击力会使水滴之间互相碰撞和融合,最后变成更大的水滴。
8.教师总结:从云中落下来的雨滴,是云中水滴碰撞和融合后变得足够重而滴落下来的,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雨。
四、串联活动:1.徒步观察雨滴:带领幼儿到户外,在下雨时观察雨滴的形状、大小和落地的声音。
2.绘制绚丽的雨滴:准备彩纸、墨水、普通笔和眼睛移动贴纸。
教师示范幼儿将墨水滴在彩纸上,然后用普通笔在墨水上轻轻画出形状各异的雨滴,最后贴上眼睛移动贴纸,完成一颗生动有趣的雨滴。
3.游戏《接雨滴》:幼儿分成两组,站成一列,每人手举小碗,然后接住教师随机抛洒的细小水滴,接到的队伍获胜。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

大班科学雨是怎样形成的微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以“雨是怎样形成的”为主题。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过程,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雨的形成过程,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难点: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雨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套件,包括烧杯、玻璃棒、热水、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雨的童话故事,引发幼儿对雨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雨是怎样形成的。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中的水蒸气变化,探讨雨的形成过程。
3. 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强调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4. 巩固:通过PPT展示,复习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幼儿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应用:让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一个关于雨的的故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雨是怎样形成的2. 板书内容:热水→ 水蒸气→ 遇冷→ 凝结→ 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雨的形成过程,并解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幼儿了解了雨的形成过程,掌握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中与雨相关的现象,如雨后的彩虹、湿润的地面等,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雨水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以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模拟雨的形成》教案设计

模拟《雨的形成》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同学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协助同学再次感知物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水三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通过实践发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过程。
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影响雨的形成,改善干燥的环境。
重点:发明条件,理解凝结的概念,使同学尽可能独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资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二、教学目标1 、探究目标引导同学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资料研究、设计、验证自身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能用自身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同学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和合作意识。
使同学对自然现象发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法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观察法尝试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教学手段教学中充沛地利用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笼统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同学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鼓励同学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同学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体验实践出真知的快乐!五、教学过程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试管夹、热水、冷水、铁丝网、三角架、烧瓶、橡胶塞、玻璃管、铁架台、铝盘、冰块、塑料膜、量杯。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教师请同学观看视频晶莹的水滴,使同学对荷叶上滚动水滴发生兴趣,从而很快的融入课堂。
(二)、走进生活,感知新知。
提出假设,解释现象教师请同学说说与视频相似的生活中的水滴现象。
同学可能会说出许多例子,(出示幻灯片,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水滴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现象,你知道这些神奇的小水滴是怎么来的吗?先让同学猜想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然后,再猜想小水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的猜想由随意性趋向科学性。
《雨的形成模拟实验》微课程设计方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 24 课《小水滴的旅行》
(请在此处注明学科、学段)
适用对象
小学科学五年级 1、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能猜想出雨的形成过程,设计出实 验方案
教学目标
2、能自己动手验证猜想,通过分析、归纳,获得“水遇热 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聚集形成雨”的认识。 3、能从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有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 保护大气、保护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7—10 分钟
制作方式(可多选) 预计时间
微课程设计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 样安排或选择)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1、提出问题: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用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30 秒
引发思考 因为之前已对水的三态
1
2、 学生猜想: 根据之前的学习和经验, 猜想雨的形成过程பைடு நூலகம்
分钟
之间的转化进行了初步的学 习,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进行
猜想假设,调动其积极性。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视频
3—5 分钟
用实验模拟雨的形成过 程,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水--水蒸气---水的过程。 演示实验,为上课学生 自己动手提供指导。
《雨的形成模拟实验》微课程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 名 科学 联系电话 所教学段 1 小学
所教学科 电子邮件 单位名称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雨的形成模拟实验
(请在此处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来做微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信息 姓 名 科学 联系电话 所教学段 1 小学
所教学科 电子邮件 单位名称
微课程信息 主题名称 雨的形成模拟实验
(请在此处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来做微课程)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 “水循环” 展开, 其中第 24 课 《小 水滴的旅行》以学生对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不同状态的观察为基础, 通过研究小水滴的不同变化,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其中,雨 选题意图 的形成过程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通过之前对蒸发、凝结、沸腾等学习,对于水的三态之间的 转化,学生已有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自然界中的变化因其不够直观 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本微课程通过 PPT 演示的方式对雨的 形成和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样在上课时便大大的提高课堂 效率。 内容来源
(在此处注明选自哪本教材中的哪一部分或者其它出处)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 24 课《小水滴的旅行》
(请在此处注明学科、学段)
适用对象
小学科学五年级 1、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能猜想出雨的形成过程,设计出实 验方案
教学目标
2、能自己动手验证猜想,通过分析、归纳,获得“水遇热 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聚集形成雨”的认识。 3、能从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有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 保护大气、保护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设计亮点:
(请你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以便其他教师更好地关注微 课程的设计细节,不超过 300 字。)
1、对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学生已有基本的了解,该微课程通过 PPT 演示,模拟大自然界中雨的形 成过程,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水---水蒸气---雨的过程,整个观看过程充实而有趣。 2、该微课程通过系列问题的提问,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该微课程不仅为课堂实验、交流环节省出了大量时间,而且可以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进 行更深入地交流讨论,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界中水的其他形态,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自 主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培养孩子利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现象的能力, 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状态下高效学习。
1、提出问题: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用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30 秒
引发思考 因为之前已对水的三态
1
2、 学生猜想: 根据之前的学习和经验, 猜想雨的形成过程
分钟
之间的转化进行了初步的学 习,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进行
猜想假设,调动其积极性。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视频
3—5 分钟
用实验模拟雨的形成过 程,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水--水蒸气---水的过程。 演示实验,为上课学生 自己动□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7—10 分钟
制作方式(可多选) 预计时间
微课程设计 设计意图
(请在此处说明你为什么要这 样安排或选择)
教学过程
(请在此处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4、小结:雨是这样形成的。用自己的话在学习任务单上写出 雨的形成过程。
1 分钟
梳理总结所学知识,能 利用实验结果来解释自然界 中雨的形成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
5、拓展资料:你知道人工降雨吗?
1 分钟
雨的形成的理解
6、课后思考:大自然界中水的其他形态还有哪些?它们是怎 么形成的? 1 分钟
通过问题既检查学生之 前学习的知识,又为后面的 探究做好铺垫。
▅课前预习 ▅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
(请简要说明你将如何使用该微课程)
该微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在课前观看视频, 经历一个 “回
教学用途
答问题——猜想验证——视频学习——整理归纳——思考实践”的学习过 程。同时加深学生对水的三态转化的认识,为课堂上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界中 不同状态的水循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该微课程用于课前的预习环节。 当然,如果上课时效果不理想,课上或者课后可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