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使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0d119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b.png)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26cb6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9.png)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d134789c2b160b4e777fcf38.png)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艰险 仿佛、好像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路)高 水中的高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蒹葭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已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在水之涘 水边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 宛在水中沚 水中的小块陆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试一试,相信你也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译 读余下的两章。
芦苇初出青翠翠, 清晨露水变成霜。 伊人呀,你在哪? 逆流而上去寻她, 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在那水中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请你试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绘诗中优美
的画面。
读
句,我仿佛看到
了
,让我
。
示例: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 我仿佛看到了萧瑟的秋风中苇丛起伏, 芦花白茫茫一片,让我感受到清冷的氛 围。
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
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小练
1.下列各项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走)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挑选)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跟随、追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关雎
《诗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读准字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源自河边邂逅 一见倾心朝思暮想 辗转难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8987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5.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
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3)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修辞角度:(反双叠韵)(1)“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炼字角度:“悠”字形容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出来炼字“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7.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诗经二首使用
![诗经二首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32d3771802020740bf1e9b0f.png)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遂:顺心,满足。 躬:自身。 悼:伤心。
2. “婚变”部分
(1)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诱人的桑葚---
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树木的枯萎凋零--激发联想, 增强意蕴, 形象鲜明, 诗意盎然。
(2)女主人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不哀伤。 (3)第三章在行文上的作用。 由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垝垣(音guǐ yuán):倒坍的墙。 垝:倒坍 以: 连词,来。 复关: 第一个“复关”是卫国地名,指诗中“氓”的住
地。第二、三个“复关”借代住在复关地方的 “氓”。 载……载……:又……又…… 如:载歌载舞。 尔:第二人称,你。 如:出尔反尔 尔虞我诈 咎:不吉利,灾祸。 以:介词,把。 贿:财物,指嫁妆。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第三章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兴: 以兴起,总结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
喻体
本体 女子 女子的青春年华
桑 其叶沃若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及尔 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偕:共同,一起。 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泮:通“畔”,岸边。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其:第二人称,你。 是:指示代词,这,指代誓言。 已:止,了结,终止。
3. “决绝”部分
诗经两首课件使用
![诗经两首课件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76e3d9df83d049649a665849.png)
第四章,诗人以“桑之落矣,其黄而 陨”来比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的情景。有 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 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有‘比中兼兴’ 的手法更富有艺术魅力。(比兴)
总之,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 活的诗句,即能激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 的意蕴;又能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 艺术效果。
讨论与写作:鲁迅先生说:“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 作品的鉴赏,靠的就是读者丰富的想象和 无限的联想。你可以根据作品中的叙述进 行鉴赏,也可以超越作者的思维进行艺术 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 本文的主人公写一篇鉴赏短评!
走出婚姻的枷锁 ──兼评《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 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 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 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 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 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 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 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 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七去:《大戴礼记本命》:“妇人七去:不顺
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 族也;姤,为其乱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zī 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翻译成白话,第一条是不孝顺父母,第二条是不能生 育出男孩子,第三是乱搞男女关系,第四条就是嫉妒 ,第五条就是身染重病(因为这会增加男方的家庭负 担和社会形象),第六条是多嘴多舌,第七条是盗窃 。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5871ac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5.png)
(2)注解
茂盛的样子。
导
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学
二
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逆流而上。洄,
逆流。从,跟随、追
艰险。
寻。之,代“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顺流而下。
仿佛,好像。
茂盛的样子。
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导
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岸相边接,的水地与方草。
一词多义
右:①左右流之(方位词,与“左”相对)
导
②道阻且右(形容词,向右迂曲)
学
二
采:①左右采之(动词,采摘) ②蒹葭采采(形容词,茂盛鲜明的样子)
之:①在河之洲(助词,的) ②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
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导 学
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友好
二
钟鼓乐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D. 辗转(zhǎn zhuǎn) 好逑(hào qiú)
荇菜(xíng cài) 貂裘(diāo qiú) 溯洄(sù huí) 费祎(fèi wěi)
2.下列“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寤寐求之
B.琴瑟友之
C.钟鼓乐之
D.在河之洲
言请 简在 意此 赅处 简添 单加 说具 明体 即内 可容
二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路跻又,险(又路高)。高阻而,陡险。。
水中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高地。
茂盛鲜明的样子。
没有完,这里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指还没有干。
导
学
水边。
《诗经两首用》课件
![《诗经两首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5815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2.png)
PART 04
总结与思考
REPORTING
两首诗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首诗都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两首诗都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 描写,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不同点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略有不同。《关雎》以雎鸠和鸣起兴,表达了对淑女的渴望和追求;而 《蒹葭》则以蒹葭为背景,表达了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和哀怨。
《诗经两首用》ppt 课件
REPORTING
• 《诗经》简介 • 《关雎》解析 • 《蒹葭》解析 • 总结与思考
目录
PART 01
《诗经》简介
REPORTING
《诗经》的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历 史上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也日益增强,这为《 诗经》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比兴手法
《诗经》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 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沉。
语言精练
《诗经》的语言简练、质朴,但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人 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那一时期语言的独特魅力。
PART 02
《关雎》解析
REPORTING
《关雎》的主题思想
爱情主题
诗歌描绘了一名男子对一位女子 的深深思恋和追求,表达了对纯 真、美好爱情的向往。
道德观念
诗歌中强调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 念,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个体行为 的规范和约束。
《关雎》的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 和平与美好生活。《关雎》在这样的 背景下创作,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 的向往。
《诗经两首》原文及赏析
![《诗经两首》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aa6c0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a.png)
《诗经两首》原文及赏析
《诗经两首》原文及赏析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下面为大家带来《诗经两首》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d29e7c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7.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总结知识点一、相关资料《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赋:即陈述铺叙。
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课文翻译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漂亮,美好。
逑:配偶。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寤寐:指日日夜夜。
钟鼓:钟和鼓。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使……快乐。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f1833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8.png)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yaǒ tiaǒ君子好逑ho qiú参差荇菜cēn 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 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两首》(课件)
![《诗经两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77de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0.png)
艺术手法鉴赏
赋、比、兴
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起兴,通过比喻 和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君子的情 感。
重章叠句
诗歌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通过 反复咏唱,强化了情感表达,使诗歌 更具感染力。
03
《蒹葭》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诗歌开头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淑 女的追求。
描绘了君子想象与淑女相处的场景, 以及通过音乐来取悦淑女的画面。
辗转反侧
表达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难以入 眠的状态。
主题思想分析
爱情主题
诗歌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深深爱 意和追求,展现了爱情的纯真和 美好。
道德观念
诗歌中体现了尊重和谦逊的道德 观念,强调了君子对淑女的尊重 和追求过程中的谦逊态度。
《诗经两首》课件
目录
• 引言 • 《关雎》 • 《蒹葭》 • 总结 • 课后作业
总结词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
详细描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 纪)的诗歌。它包含了丰富的民歌、颂歌、宴饮诗等,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 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诗经》两首的选取理由
总结词
具有代表性且易于理解
详细描述
选取《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是因为这两首诗歌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现《诗 经》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这两首诗歌语言优美,内容易于理解,适合 作为课件素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诗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02
《关雎》
诗歌内容解析
雎鸠和鸣
上册 《诗经》两首
![上册 《诗经》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c00009f75901020206409c9d.png)
上册《诗经》两首上册《诗经》两首《诗经》两首教学目的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2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
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包括西周初(三)口头回答问题: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反语。
二、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
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
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
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8f8a1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c.png)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8bdd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d.png)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12.《诗经》二首(用)
![12.《诗经》二首(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c058716f1aff00bfd51e79.png)
憔 另 其 意雎 悴 一 一 十鸠 而 就 或 分在 死 忧 死 专传 。 思 , 一说
不 的中 食 水是 , 鸟一
,种 情
1.读准读音
雎鸠 (jū jiū) 窈窕 (yǎo tiǎo) 淑 (shū) 好逑(hǎo qiú)参差 (cēn cī) 荇 (xìng) 寤寐 (wù mèi) 芼 (mào)
2.朗读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
关睢
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xìng
wù m。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mào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要求,于是这位君子兴奋地弹琴鼓瑟,
参差荇菜, 敲钟击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
左右芼之。 快乐异常。诗歌通过对这种幻想的烘
托渲染,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
窈窕淑女, 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关雎》参考译文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关雎鸟在关河关心和小唱小,洲上。水荇菜夜 尽长长翻身短长不相直齐思到天,不断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人左采右采。
着极大的作用。 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
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重章叠句: 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 双声、叠韵字。
蒹 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诗经两首--用
![诗经两首--用](https://img.taocdn.com/s3/m/38ffd5b1d1f34693daef3e29.png)
三、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 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 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便于尽情 抒发作者的感情,深化意境,增 强节奏感、音乐美。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 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 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 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 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 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 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 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 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茂盛的样子
蒹葭 采采 ,白露未已 。
水边 sÌ 所谓 伊人 ,在水之涘 。
溯洄 从之 ,道阻且右 。
弯曲
水中 zhĬ 溯游 从之 ,宛在水中沚 。 陆地
再 现 诗 歌 意 境
展 开 联 想 ,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e5eb71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2.png)
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两首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2、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重章叠句:《采薇》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
抒情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诗经选集《关雎》(男子慕恋女子,想和她结成伴侣的恋歌。
《关雎》开头的“关雎和鸣”之景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42ccbc0c43323968011c9272.png)
他们。
这件事。
译文: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 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讥笑我。 我静下心来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 成角和通边丫”,“,髻。与畔岸(这。。”j里,共指ì)同代,,少称一年怨为起时恨“。代。总欢。乐助。词欢,水(乐的名xí)、。,低和即湿悦“连的的漯词诚地样(,恳方子t用à的。)。在样一水对子说”比。是。句中。
《诗经》二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 的源头。
鉴赏手法——赋、比、兴
激发读者“联赋想、,比增、强兴意”蕴是,按产表生现形手象法鲜划明分、的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无形,容没词有活。用作准名则词。。 贫苦的生活。
围(三着j心iā车n二)子意,的。浸布湿幔。。不差专错一不,,专这指一里变。指了爱心情。
译文: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 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的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 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有二心。男子的 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 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 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指想示。代代词词,,这他,指代违誓反言。。语思气了想词结,连,考用终虑,止。加。强语气,表示感叹。
译文: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却使我产生怨恨。淇 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么欢乐,有说有笑是那 样的开心。当年的誓言是多么的诚恳。不想现在却变了心。 违反誓言不念情,那就让这场爱情了结了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妇女的代表。
本诗的主题
诗歌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 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 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 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鉴赏要点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文中运用赋的地方:
第一、二、五章
鉴赏要点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兴: 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
课文赏析 一、列出本诗的结构图表。 二、女主人公的形象如何?(结合例句分析) 三、本诗的主题如何? 四、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六、作业 七、拓展阅读 八、成语补充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节: 一 二
三四五
六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回忆)的口吻,讲述了她
自己的 婚恋悲剧。
男: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反是不思
人物: (憨厚老实)
(
对 女:秋以为期
比
载笑载言
)
(热情纯真)
(自私变心)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辛苦蒙辱)
(冷酷无情) 亦已焉哉 !
(毅然坚决)
结构总结:
情节 感情基调
• 第一章:求婚、许婚(赋) • 第二章:相思、结婚(赋)
恋爱
热情 幸福
诗 经 卫风·氓 两 首
自主翻译:
方法:做在作业本上。格式:上一行:诗句; 下一行:译文
要求:1、每一字,每一句都要弄懂:意义,词 性,用法。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译完一段后,打 开资料订正,用红笔修改。
3、态度认真,不可马虎,不放过一字一 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305 首。
靡:没有,不。 夙: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言:1.(言既遂矣) 语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遂:顺心,满足。 躬:自身。 悼:伤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偕:共同,一起。 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泮:通“畔”,岸边。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其:第二人称,你。 是:指示代词,这,指代誓言。 已:止,了结,终止。
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兴、比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兴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章
比:比喻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兴: 以兴起,总结出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陨:坠落,掉下。
徂:往,到。
三岁:约数,指不确定的多数,可译为“多
年”。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生活。
渐:浸湿。
爽:差错,诗中指爱情不专一。
如:屡试不爽 毫厘不爽。 贰:使动用法,使……不专一,诗中指变了心。 罔极:没有定准。 罔:无,没有。 极:准则。
二三:使动用法,使……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男 子。
• 第四章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比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兴: 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比: 喻体
本体
桑 其黄而陨
女子 女子年长色衰
4、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兴
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热情,幸福
(12)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
婚变 士之耽兮……
怨恨,沉痛
决绝 (345)
心如帷湿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女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善良、勤劳、有主见,一
旦发现所爱的男子凶暴变心后,毅然决然的与之分
手,坚贞果敢,敢爱敢恨,至刚至柔的中国古代劳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比: 喻体
本体
桑 其叶沃若
女子 女子的青春年华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提示
第三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2、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源自兴、比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兴: 以兴起,引出观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比: 喻体
本体
斑鸠 桑葚
女子 男子
汉以前被称为《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颂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 头。
疏通词句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 古义:民,指老百姓。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垝垣(音guǐ yuán):倒坍的墙。 垝:倒坍 以:
连词,来。
复关:
第一个“复关”是卫国地名,指诗中“氓”的住
地。第二、三个“复关”借代住在复关地方的
“氓”。
载……载……:又……又…… 如:载歌载舞。
尔:第二人称,你。 如:出尔反尔 尔虞我诈
咎:不吉利,灾祸。
以:介词,把。
贿:财物,指嫁妆。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沃若:润泽的样子。
于嗟:感叹词。 于:通“吁”,叹
息。
耽:迷恋,沉溺。
说:通“脱”,解脱。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今义:流氓。 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匪:通“非”,不是。 即:走近,靠近。 如:若即若离 不即不离 可望而不可即。 谋:商量,商议。诗中指“商量婚事”。 如:不谋而合。 至于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愆(音qiān):本指过错,过失,诗中指延误。 将:请,愿。如李白以:介词,把。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 兴)
•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 兴)
• 第五章:补叙多年苦楚、处境 (赋)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感受和决 心(赋、比、兴)
婚变 决绝
沉痛 怨恨
清醒 刚烈
◆ 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 何变化的?概述女主人公的形象。
送子过淇,至于顿丘。
恋爱
不见复关…… 沉醉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