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观念四讲

合集下载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第四讲 《嫉妒》中的“物化”的现实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第四讲 《嫉妒》中的“物化”的现实

第四讲《嫉妒》中的“物化”的现实一、什么是“物化”我们在教材中指出,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的题目,是一种双关语,既是嫉妒,也是百叶窗,有学者认为,这表明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把情感和物分开”。

整部《嫉妒》表现的是“物”的自主性,物是唯一的具体现实,连小说中嫉妒的丈夫是不是在场也是通过第三把椅子,第三个杯子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嫉妒》表现的“物化”的现象。

“物化”的概念在二十世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他用这个词指个人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彻底消失。

小说中的人物也从一个“行动者”——行为主体——变成了一个窥视者,只能偷偷地看,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的人。

这就是物化现象,人向物转化,以致于越来越难以把人和物区别开来。

人的情感、认识、感知方式都无法与“物”相脱离。

比如《嫉妒》中的百叶窗,重复出现的蜈蚣的细节,一次次交代的椅子、杯子、餐具等等,都是一些渲染“物的自主性”的细节。

法国学者戈尔德曼认为:更重要的是世界的结构也变成了物化的:物在世界里变成了特有的、具有自主性的现实;人不但不能控制这些物,反而被物同化。

情感也只有通过物化才能存在。

这就是物化的世界结构。

“物化”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它和“异化”的概念异曲同工。

美国学者杰姆逊曾经分析过这个概念,他认为是从马克思那里来的,即马克思从商品拜物教中发现了物化现象,结论是资本主义把社会关系都变成了物。

而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那里,物化有更极端的形式,他人都变成了物和手段,思想也成了物,连字词也具有物化的力量。

而真正使这个概念得到普遍接受的是卢卡奇,杰姆逊称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而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则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在这本书中卢卡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一种拜物教化或物化的特征。

中产阶级把每一件事物都理解成可计算、可感可触的东西。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概论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概论

俄国形式主义是第一个宣扬文学理论独立地位的学派,也是现当代文论真正的祖师爷。

其出现标志着文学理论学科意识的正式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这一学科特有的问题,比如文学是什么,文学的内部规律等。

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如下: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具有自主性。

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文学批评的任务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的形式和结构。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文学批评可以运用的主要方法。

他们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强调文学的自主性。

为此他们提出两个内在相关的核心概念:文学性和陌生化,达成这种效果的技术性手段被他们称为手法或技巧。

他们致力于为文学作为一门科学而斗争,因为他们看到当时主导大学文学教育的是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不系统的并且是与文学无关的思维。

第三章 事件、故事、情节

第三章  事件、故事、情节

“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 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 这也是情节,只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 ‘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 原因?’就是情节。”
三、对事件、故事、情节的进一步 分析
福斯特的贡献在于,他把“事件”视为局 部的,是构成故事或情节的细胞。把事件 以时间顺序组织在一起是故事,以逻辑关 系组织在一起就是情节。
就故事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使读 者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 也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弄到读者不想知道 以后将发生什么。”
福斯特:“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 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 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 系所掩盖。”
如果仅仅是一般的时间顺序或因果顺序的 组合,那么这部作品只不过是讲了一个故 事,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小说家已经不屑于仅仅向读者讲故事 了。
将事件进行艺术程序化的处理之后,其事 件序列就是情节。
艺术程序化处理:
一是要增加大量细节;
二是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如采用夸张、 荒诞、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段进行非常 规性的表现;
三是要运用多种表现角度,讲述人、视点、 视域等有诸多变化且恰到好处;
四是运用反常化语言。
实例分析:钱被风刮跑以后
原始故事
加工后的情节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2 25张人民币掉在地上 2 人民币落地(隐去数量)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4 行人抢钱
4 行人抢钱
但他界写“情节”时强调的是因果关系, 而这因果关系依然是客观性的,不体现作 者的艺术技巧,不属于“程序”。也就是 说,强调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不 一定是文学作品。例如历史叙事,对逻辑 关系交代的是很清楚的,但却不具有文学 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不如俄国形式 派的观点更有创建性。

第四讲---文学特征论

第四讲---文学特征论
• 自我指涉性或自主性:语言不是用来为交流服务,而是用 来突出表达言语行为本身。
2021/8/6
10
例证
• 消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当主人公葛利高 里埋葬了阿克西妮娅后,抬头看那升起的太阳, 有这样一段描写: 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 的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的浓密的白发照得发 光了,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 滑着。他仿佛是从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 看见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 黑色圆盘。
• 文学的结构:文学中突出和未突出成分之间的 紧张关系形成了文学的结构。标准语言的规范 和传统美学准则构成了文学结构的背景,而文 学语言通过对前者适度的歪曲突出了自身。
2021/8/6
8
突出或陌生化
•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 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 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 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 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 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 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 在艺术中已经无足轻重。
• 功能决定用法: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文学语 言是语言在不同生活领域中的运用。
• 日常语言:表意功能(表情达意的手段,直接 服务于交际和表达的目的);科学语言:指称 功能(在确定的意义系统中,要求语言符号与 指称对象的一一吻合);文学语言:自我指涉 功能(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一面,而且强调符 号本身的可感知性)。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
2021/8/6
9
突出或陌生化
• 反常性:即表达方式上的一反常态,是对语言规范适度的 背离或变形;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讲义简编(一)倪思然(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内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第一讲课程导语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粗略浏览):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结合课本P5~6,一般掌握,准备大题):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3.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结合课本P6~9,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 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4、《外国文学史课件》(00540)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4、《外国文学史课件》(00540)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荒唐自信,盲目模仿骑士小说中的骑士行为。 2、为消除社会罪恶,为被压迫者伸张正义,具有
非凡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不怕牺牲、勇敢 无畏的斗争精神。但他的理想不被世人所理解,体 现了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当时不可实现, 具有悲剧意味。
3、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传播者。
西班牙典型农民形象。
一、莎士比亚 的三个创作时 期
第一时期(1590—1600) 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 歌
第二时期(1601—1607) 创作悲剧和悲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2) 创作传奇剧
二、创作分类:
历史剧(10部):《亨利四世》:塑造了“勇”、 “智”、“德”的资产阶级开明君主形象。
喜剧(10部):《仲夏夜之梦》:标志着莎士比亚 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第十二夜》:喜剧杰出代表
视频资料\QLDownload\【有书快看】第六十七期:5分钟带你看完一 本书之《哈姆雷特》 蓝光(1080P).qlv
一个处于理想与 现实矛盾中的人 文主义者形象。
曾经是无忧无虑 的小王子,但残 酷的现实让他陷 入深深的忧郁之 中……
“生存还是毁 灭,这是一个 问题。”
1、时代的悲剧: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 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造 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的悲剧性冲突。
西班牙文学世界最伟 大的作家
《堂吉诃德》 历史剧《奴曼西亚》 短篇小说思想意义
艺术成就视频资
料\QLDownload\5分钟看 完一本书之《堂吉诃德 》 蓝光(1080P).qlv
《堂吉诃德》
一个“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具有喜剧 与悲剧双重因素。
第四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4世纪——17世纪初

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第二讲:俄国形式主义中国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徐渭在谈到什么是好诗时,曾有一个特别的说法: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好诗。

有趣的是,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也有类似的说法:“要是我读一本书,果然使我全身冰冷,无论如何烤火都暖不过来,我便知道这是好诗。

”他们都认为,好东西是出人意料的,诗是不同寻常的表达。

这一观点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相通。

——引言一、俄国形式主义的起源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1)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2)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第四讲 结构主义文论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第四讲 结构主义文论

米歇尔•福柯
• 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被称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著有 《疯癫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 惩罚》、《性经验史》等著作。
《疯癫与文明》
• 《疯癫与文明》讨论了历史上疯狂 这个概念是如何发展的。
欧洲疯癫史(精神病史)的三个时期
1.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序幕时期 麻风病
第四讲 结构主义文论
概述
• 结构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风行一时的一种哲学思潮。 主要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三 大领域。 在文论领域,结构主义文论是继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 评之后又一重要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流派。至八十年代,结构主义 被解构主义所取代。
结构主义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从 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来。
伦理上的排斥(“懒散”,违背劳动 伦理)
c. 现代的“疯狂”经验
“疯狂”成为“精神疾病”的对象
“疯狂”的所有根源性的力量都已经失去, 而
成为(医学)知识的“对象”
在“疯人院”中,理性的秩序与道德被 “内化于”疯
• 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语言[ 所指
语言 {
•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言语
能指
普罗普的观点
• “童话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 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普洛普
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例如:
a.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 b.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c.巫师赠给伊凡一艘 帆船,伊凡乘船渡至另一国家。
• 第四,作者功能因为并不是把话语视为被动的静止 的材料,以从中建构一个真实个体的形象。对于有 作者功能的文本和无作者功能的文本分别生发不同 的意义。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第四讲  文学作品(11-13)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 1、叙事(narrative)含义:用话语 叙述社会生活事件与过程。 2、文学叙事:用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 生活事件与过程。 3、文学叙事的特征:
A、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影响和制约着叙事的形态和 内容。 1、叙事活动是建构意识形态的重要活动。例:上古神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 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此相对的是叙事 性作品。但是,抒情性作品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 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分类总是相对的, 分类概念只是突出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却 不能 概括它们的全貌。 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抒情诗有颂诗、 哀诗、情诗、田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中国古 代有诗、赋、词、曲等类型。
叙事作品结构的两个向度:共时向度与历时向度 历时向度:指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先后结构关系。
共时向度:指的是叙事内容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性。前者又称为表层结构,后者又称为深层结构。
(一)表层结构
叙事学表层结构分析的基本理念是:从句法分析角度讲,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可以将一篇叙事作品看成是 几个放大了的句子,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从 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句子中, 主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谓语对应叙事作品的行动,状语或 表语对应叙事作品的人物状态和环本事件和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指讲故事的时间,故事时间指故事内容本身展开的时间, 后者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在叙述文本中呈现 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时序 1、顺时序:讲述事件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同一的。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第四讲

文学理论研究专题第四讲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 对传统文学理论和价值观进行质疑和解构。
详细描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强 调作品的多元性和相对性,对传统文学理论 和价值观进行质疑和解构。它主张打破各种 规范和限制,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语言形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个体差异和社会问题 ,试图揭示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代表人 物包括法国的福柯、德里达和美国的冯内古
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05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跨学科融合
文学理论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 等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数字化与新媒体研究
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将更加关 注数字文学、网络文学、电子书等新兴领域,探讨其形式、 特征和影响。
文学作品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形象, 使读者感受到美的意境。
情感美
思想美
文学作品通过真挚的情感、感人的故事, 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作品通过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 启迪读者的智慧,引导读者思考人生。
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
传承文化
文学作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传递民族文化的精髓。
反映时代
总结词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强调个性和情感,重视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详细描述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强调作品要表达个性和情感,追求自由、创新和独特 的表现。它反对古典主义的规范和限制,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的华兹华 斯、雪莱和拜伦等。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重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俄罗斯文学演讲稿: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读书笔记模板

《俄罗斯文学演讲稿: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读书笔记模板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伊万·帕宁的这部俄罗斯文学演讲稿,语言优美,辞章华丽,观点独特,且自成一体。他不是单纯地从文学 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而是将文学的发展与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种族的发展在一起,把文学看成 是人类灵魂从幼年到成熟的成长过程的记录。说明这条规律如何在俄国的土地上发挥作用,如何与俄国民族特点 相结合并形成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面貌,就是帕宁的俄罗斯文学演讲稿的主要内容。
精彩摘录
这是《俄罗斯文学演讲稿: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 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俄罗斯文学演讲稿: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内容简介 文前
第一讲导言 第二讲普希金
1
第三讲果戈理
2
第四讲屠格涅 夫
3
第五讲艺术家 托尔斯泰
4
第六讲传道者 托尔斯泰
5 译后记 “文学ຫໍສະໝຸດ 是灵魂发展的 里程桩”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是《俄罗斯文学演讲稿: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 得。
精彩摘录
俄罗斯文学演讲稿:普希金、 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演讲稿
俄国
艺术家
演讲稿
后记
人类
普希金
文学
文学
俄罗斯 托尔斯泰
灵魂
果戈理
传道者
文学

第四讲 文学的属性

第四讲 文学的属性

第四讲文学的属性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的属性;2.理解文学修辞的不同层面。

一.历史上的文学观念历史上的七种文学观念: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体验论、语言论、修辞论和文化论。

这里对语言论、体验论、修辞论和文化论多说一些。

1.狄尔泰为代表的体验论。

2.语言论。

语言论转向。

3.修辞论。

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注重“说服方式”的古典修辞学传统不同,20世纪美国修辞学家博克(Kenneth Burke,1897-)从“象征行为”(symbolic action)角度考察修辞,提出了“人是运用象征的动物”(Man is the symbol-using (symbol-making,symbol-misusing)animal)的新命题。

人的“象征行为”包括语言、表情、手势等许多种类,但语言是最基本的象征行为。

正是由于修辞学与诗学共同地把人的语言象征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博克相信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区别:修辞学研究演讲和日常话语,诗学则研究作为语言的诗和其他文学样式。

这样,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运用语言在听众中造成感染效果,其区别只在于修辞话语诱发的象征行为超出了自身,指向更大的行为,而文学话语诱发的行为则只在自身,行为最终在自身中消失。

博克把修辞(rhetoric)定义为“人类主体为着对其他人类主体形成态度或诱发行为而使用语言”。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修辞都“植根在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中,……即语言被用作一种象征性手段,在那些天生就能应答符号的存在中诱发合作”。

这一定义看来与传统修辞学的“说服”功能并无多少不同,但博克的独特处在于,他引进“认同”概念去解释修辞,从而形成并提出一种“新修辞学”:修辞的目的在于“认同”(identification,或译认同性、同一性)。

在他看来,人在语言这种象征性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认同情境中。

与古希腊时代的修辞观注重“说服”(persuasion)不同,博克的“新修辞学”标举“认同”:“说服”指向一个直接而具体的目的,而“认同”则可以包容那些间接的、深层的或无意识的东西。

英美新批评讲解

英美新批评讲解

新 批 评 的 细 读 法
‚细读‛ 是英美新批评的主要方法。燕卜 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 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 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 读‛。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 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 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 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 ‘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在布 鲁克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 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 ‚修饰性‛的作用,诗歌的韵律和词句 ‚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新批评悖论理论举例

蒲伯《论人》
犹豫不决,要灵还是要肉,
生下只为死亡,思索只为犯错;
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 想多想少,一样是无知……
创造出来半是升华,半是堕落; 万物之灵长,又被万物捕食;
唯一的真理法官陷于无穷的错误里,
是荣耀,是笑柄,是世界之谜。
《太阳城札记》——北岛

孩子
信仰 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 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
新批评反讽理论举例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 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有爱的杨 德群君也死掉了,有他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 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 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 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转移到文学本文中去,直接开启了新批评关注 文学的批评思路。
新批评的理论观点
一 结构—肌质论
新批评不满于传统文论将文学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这两部分的 作法,而提出了构架—肌质论。兰色姆指出:一首诗有一个逻辑的 构架,并由各部的肌质构成。构架是诗歌中可以陈述出来的逻辑 内容,“肌质”则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非逻辑的部分,它是诗 歌的秩序、组织、神韵和意味。 结构与肌质是相互对应又联系 紧密的概念。诗歌批评所揭示的不是诗的逻辑内容,而是“肌 质”。兰色姆重“肌质”,其实就是重视作品的非内容部分,即形 式。兰色姆的构架—肌质论表现出形式主义的偏向。

第04讲【常识】外国文学名家名篇 课件-六年级语文 部编版

第04讲【常识】外国文学名家名篇 课件-六年级语文 部编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菜汤 屠格涅夫 ①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②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③那母亲在家里。 ④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 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⑥“这只夜莺美极了。”看见的人都说,“那将是多么好听的二重唱啊。”但是它们配合得 不好,因为真夜莺自由自在地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而人造夜莺只会唱圆舞曲。
⑦“这不能怪它,”乐师说,“它唱得完全符合我的口味。”于是人造夜莺只好独唱,获得 了和真夜莺同样的成功;再加上它看上去漂亮多了,因为它像手镯和胸针一样闪闪发光。它把同 一首歌曲子唱上
A.“羊肉泡馍是西安的地道美味”中的“地道”应该读“dì dao”。 B.雨果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 世界》等。 C.“奋不顾身、拾金不昧、温文尔雅、自私自利”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是一样的。 D.“战国编钟奏出的古典”中的“战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例题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让/读/书/成/为/习/惯
04
课堂小结
04 课 堂 小 结
让/读/书/成/为/习/惯
阅•读•理•解
谢谢聆听!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课件
3.俄国
高尔基(1868-1936) 前苏联作家 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
4.美国
马克·吐温(1835-1910) 美国作家、演说家 代表作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汤姆·索 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4.美国
海明威(1899-1961) 美国记者、作家 表作:《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住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及其特点俄罗斯是千年古国,但俄罗斯联邦却是仅有十年历史的年轻国家。

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继承性,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应了解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俄罗斯民族的名称“罗斯”(Русь)或“罗西”(Рось),根据现有的资料证明,最早出现在6世纪中叶的文献里。

第聂伯河有一条支流,名为罗西河(Рос),居住在这条河畔的斯拉夫部落用这条河的名称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

罗斯部落后来兼并了邻近的几个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把自己部落的名称扩大为国家的名称。

同一名称的两种形式(Русь或Рось仅一个元音之差)由来已久:拜占庭人使用“罗西”,9----11世纪的阿拉伯波斯作者采用“罗斯”。

在俄罗斯中世纪的文献里两种形式并用。

这两种形式一直并存至今。

国名为Россия(中文译名是“俄罗斯”),而民族的名称为Русские“罗斯基”(中文译名为“俄罗斯人,俄罗斯民族”)。

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可分为几个阶段:1)、东斯拉夫部落兼并邻近的小部落,形成一个整体。

2)、12世纪中叶开始的弗拉斯米尔罗斯文化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这种变迁导致大俄罗斯人的形成。

3)、15—16世纪,罗斯摆脱蒙古鞑靼人的统治,成为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4)、17世纪,民间传统逐渐归一,走出文化的孤立状态,转向欧洲文明,成为欧洲国家。

5)、17—18世纪,资本主义成分已具雏形,俄罗斯民族形成过程告终。

俄罗斯人属斯拉夫种族的东斯拉夫人。

二、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整个历史可分解为中世纪、近代、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这样几个大的时间段。

1)、中世纪俄罗斯文化(9—17世纪)这是俄罗斯文化史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发展阶段。

在长达8个世纪的时间里,俄罗斯文化由口头诗歌、“桦皮文化”、编年史、“拜占庭风格”的宗教建筑和绘画等为代表的古代俄罗斯文化,经过蒙古统治时期的文化衰落,再到统一的俄罗斯文化伴随着统一的俄罗斯民族,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在15—17世纪间的建立,走过了一条时起时伏、忽明忽暗的路程。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 文学观念

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随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的,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学观念是永恒不变的。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的是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二)文学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模仿或再现世界。

(二)表现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实用说: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认为文学是种工具和手段。

(四)独立说:对立于实用说,(王尔德、波特莱尔)强调无功利、唯美,游戏、无关现实——难成立。

(五)客观说:认为“作品”高于一切,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六)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主要是讲文学发展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1)时代原因(历史变迁/时代发展/心理变化是根本)。

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需要不同,会产生不同性质的文学。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世情,时序的变化推动了文学的变化。

文学变化发展了,文学观念也跟着时代发展。

文学概论课件04文学的思潮、流派与类型

文学概论课件04文学的思潮、流派与类型

第四讲文学的思潮、流派与类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的基本类型一、文学思潮•(一)文学思潮的涵义•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

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思潮往往会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学文化运动。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丹纳《艺术哲学》P5-7•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

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

•钱锺书《中国诗和中国画》•作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共同潮流、趋向,文学思潮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二)文学思潮的产生•文学思潮之产生,首先与社会思潮等有着紧密的关系。

(外因)•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一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产物,特定时期的社会变动、政治经济变革、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等等,都影响文学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影响。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束缚与封建礼教,孔孟之道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张扬革新精神,要求个性解放,而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文学领域,作家们正是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下改变过去陈旧的文学观念,在新的审美意识指导下从事创作。

鲁迅(188—1936)在《文化偏至论》里提出“养个性而张精神”,在《灯下漫笔》中说:“实际上,中国人就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宴席。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宴席的厨房。

”要“扫荡这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俄罗斯文学选讲

俄罗斯文学选讲

俄罗斯⽂学选讲《俄罗斯⽂学选讲》教学⼤纲本课程共⼗五讲,阐述了俄罗斯⽂学近20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选取了近⼆⼗位伟⼤的俄罗斯作家进⾏详细介绍。

第⼀讲“俄罗斯理念”⼀、俄罗斯简史俄罗斯古称“罗斯”,来源有两种说法:北来说(外来说)——九世纪时,来⾃斯堪的纳维亚的诺曼⼈(斯拉夫语称为“⽡利亚基⼈”,芬兰语称为“罗斯⼈”即“北⽅来的⼈”);南来说(国内说)——古代第涅伯河有条⽀流叫“罗斯河”,所以这⼀带的⼈就叫“罗斯⼈”。

俄罗斯历史⼤概可以分为六个时期:1、基辅罗斯时期(862-1240年):988年“罗斯受洗”,东正教被定为国教。

《往年纪事》(涅斯托尔修⼠编,俄罗斯第⼀部完整的历史著作)和英雄史诗《伊⼽尔远征记》(12世纪末成书)。

2、鞑靼压迫时期(1240-1480年):1240年,蒙古的建⽴了⾦帐汗国征服了基辅,罗斯全国覆灭。

3、莫斯科的俄罗斯时期(1480-17世纪末):1497年,伊凡三世确⽴了农奴制;1547年,伊凡四世⾃称“沙皇”(“恺撒”的俄语读⾳);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开始,直⾄1917年⼗⽉⾰命。

1564年,俄罗斯第⼀本印刷书籍《使徒⾏传》出版。

4、彼得堡的俄罗斯(1682-1917年):1698年,彼得⼤帝改⾰;1703年,兴建彼得堡。

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

1825年“⼗⼆⽉党⼈”起义失败。

1861年废除农奴制等改⾰,1881年,沙皇亚历⼭⼤⼆世被炸死。

5、苏维埃时期(1917-1991):共产党执政。

由⼗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6、资本主义时期(1991年解体以后):进⼊多元化时代,期待复兴。

⼆、“俄罗斯理念”索洛维约夫提出,俄罗斯传统思想具有独特的沉郁、虔敬、博爱、羞涩和崇敬苦难的⽓质【刘⼩枫《⾛向⼗字架上的真》第⼀章】。

“俄罗斯理念”,指的是俄罗斯独特的思想、精神,在⽂学作品中体现为:1、虔敬的宗教感:博爱、苦难、宽恕、聚合性(在整体中的个性⾃由);2、厚重的道德感:负疚感、追问⽣命的意义、真理;3、神圣的民族命运感:民族弥赛亚意识、“神圣的罗斯”、斯拉夫派和西欧派。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
4、艺术手段创新,吸纳多种表现技巧,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新闻报道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开创了“长河小说”新题材
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
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
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首创者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母与子》。
作品:《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
主题思想:《名人传》极力描写这些艺术家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的精神,并特别鼓吹托尔斯泰的博爱主义,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与人类的彼此相爱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文学观念四讲(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概括地讲讲俄国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位主要的文学理论家的文学观念。

这三位文学理论家分别是别林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和巴赫金。

我做个自我介绍,我是吴晓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的工作就是从事俄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研究。

俄罗斯是个文学大师辈出的国度,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就出现了别林斯基这样伟大的文学批评家。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国,艺术大国,从十九世纪初以来,不仅涌现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赫尔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布宁、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和萧洛霍夫这样灿若星辰的文学大师,而且在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方面对世界文化也多有重要建树。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维谢洛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森、艾亨鲍姆、卢那察尔斯基、巴赫金、赫拉普钦科和洛特曼等文艺理论大家对近现代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特殊贡献。

了解俄国文学观念有助于我们阅读和欣赏俄罗斯文学作品与流派,深入解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与意义。

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俄国文学批评和文艺学理论史上的三位大家的文学观念。

他们三位大家分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二十世纪的形式学派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和语言文化学家巴赫金。

首先我们来谈谈别林斯基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大家知道,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时代开始到被称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艺术高峰的列夫·托尔斯泰时代,也就是大约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这段时期,被文学史家称作俄国文学的“黄金时期”或“黄金时代”。

普希金的长篇诗歌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短篇小说《驿站长》的问世,揭开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序幕。

普希金的学生和亲密友人果戈理秉承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了长篇小说《死魂灵》和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更开创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民族流派“自然派”。

在这两位文学先师的影响下,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潮流,: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莫夫》、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前夜》《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契诃夫的系列短篇小说为世界读者描绘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复杂多面的现实画卷。

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上述文学大家的天才和辛勤创作劳动外,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也功不可没,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像别林斯基这样思想敏锐意识深刻的文学批评大师的洞察和倾力推介,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也难以达到后来这样深广的影响力。

在文艺的发展史上,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历来是互相促进的两种力量,文学创作实践是文艺理论的基础,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是文学创作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引导着影响着文学新人的创作,并为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

别林斯基就是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初期普希金和果戈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宣传者和倡导者,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先锋。

别林斯基是一位进步的文学批评家,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变得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

别林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革命思想家和政论作家。

他于一八一一年出生在沙俄外省的一个军医家庭,在当时属于下层平民。

因此,少年别林斯基有机会接触下层普通劳动民众,熟悉他们在农奴制俄国的悲惨生活,很早就产生了对劳动大众的同情心。

他大约十八岁时进入了俄国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主攻俄罗斯语言文学,同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

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曾经醉心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对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也较为膜拜,与此同时也十分关注本国的社会现实,这成为他接受革命意识的重要基础。

十九岁时就写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剧作《吉米特里·卡里宁》。

由于他的进步的思想意识和文学活动触犯了沙俄专制制度,在他大学三年级时,莫斯科大学校方找了借口将他除名。

从莫斯科大学肄业以后,他继续进步的文学批评事业,先后为进步刊物《望远镜》、《莫斯科观察家》、《祖国记事》和《现代人》撰稿和主持评论专栏。

在此期间,他与以赫尔岑为代表的俄国进步思想界有过交往并受到影响。

随着对社会真实状况的深入了解和观察,别林斯基逐渐摆脱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束缚,开始更加直接的面对现实,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俄国社会问题和解决途径。

由此,他开始了从当初幼稚的唯心主义思想境界向唯物主义阵地的转换。

别林斯基最早洞察了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大趋势,撰写了大量观点精辟饱含激情的文学评论和政论,鼓吹进步文学。

为此他也常常受到沙皇当局的迫害,终因贫病和劳累,英年早逝。

与普希金一样,别林斯基享年仅三十七岁。

一八四八年六月在旧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俄国进步文学界又痛失了一位青年才俊,痛失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论的一面旗帜。

一八三四年对于这位年轻的批评家和俄国文学批评史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别林斯基写出了才情横溢的文学论文《文学的遐想》,开始提出了俄国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他结合对文学创作中民族特性的刻画问题,深刻指出了正确反映和表现俄罗斯民族特性的正确途径,而这个途径不是别的,正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精神和方法。

他提出要忠实地描绘俄国社会的当代生活情境。

在一八三五年,别林斯基又深化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发表了著名的文学评论《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

他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结合对诗歌的分类阐释了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的理解。

在他看来,诗歌分为“现实的”和“理想的”两大类型,所谓“现实的诗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现实的忠实。

这种诗歌不再造生活,而是复制生活。

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把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概括为“复制现实说”。

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并不赞成机械地复制现实。

他在《〈哥萨克人〉亚历山大·库兹米奇的中篇小说》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诗歌是将现实作为可能性,加以创造性的再现。

”现实对于现实主义作家来说,仅仅是一个创作基础,他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力去尽情创造艺术情境。

他说,要描绘现实,仅有创作才能还不够,还需要用理智去理解现实。

他在《1847年的俄国文学概评》中指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同时接着又说,现实“是重新被创造的世界。

”由此显而易见,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除了强调忠实的客观现实外,也从来不排除作家的主观能动性。

他曾经研究过古希腊文艺理论中的“激情”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激情说”作为“复制现实说”的补充。

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承认创作中的情感和灵感的重要性。

作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来自哪里呢?别林斯基的回答充满了唯物主义的精神,他在《1847年的俄国文学概评》中谈到,赫尔岑的创作灵感源泉是俄国社会里人类尊严遭受了屈辱,以及俄国社会中人对人的不公平现象在作家心里引起的强烈的愤慨之情。

也就是说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的这些激情和灵感来自社会现实。

而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是什么激情使“灵魂附体”,由此可见,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复制现实说”,还是“激情说”,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的,与唯心主义的文学理论迥然不同。

别林斯基在一系列文学评论中,阐释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具有的四个主要内涵,从而指明了俄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主要内涵,首先包括“描绘的忠实性”,即文学对社会生活反映的真实性;其次,要体现现实主义的“当代性”,即作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忠实描绘;第三,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对民族生活外部特征的直观描绘,而是要注重刻画民族特有的情感与思想方式。

别林斯基的这个文学观念直接受益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果戈理。

果戈理曾经说过,要描写俄国的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描绘俄罗斯民族的无袖长衫,还必须写出俄罗斯人的内在的精神面貌。

第四,现实主义的文学必须创造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的典型,这就是著名的“典型说”。

别林斯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有一个极为形象的定义:这种典型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的作家应该具有这样的描写本领,写一个挑水夫而写尽所有的挑水夫。

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这些文学人物都是在读者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如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这种俄国社会中的“多余人”、果戈理笔下的“吝啬鬼”泼留希金、莱蒙托夫笔下的“当代英雄”、冈察洛夫笔下的“超级懒汉”奥勃洛莫夫(一个连恋爱都懒得谈的,整天都躺在沙发上的一个贵族)、屠格涅夫笔下的“虚无主义者”巴扎洛夫几乎都是当时农奴制社会中常见的病态人格;而之所以说“陌生”,是因为这些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在每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都是这样突出地,放大地亮相。

别林斯基根据普希金特别是果戈理及其流派“自然派”的创作的深刻分析,概括并预见了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潮是批判现实主义。

当俄国贵族的文学界和上流社会的诋毁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尖锐的无情讽刺杰作时,这位批评大师在文坛大声疾呼:俄国需要的正是果戈理这种“毫不留情的直率”,需要这种撼人心魄的赤裸裸的真实,因为在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的创作中充分展现了俄国社会痛苦的却又完全真实的面貌,代表俄国文学走上了一条真实的和真正的道路,正是这个现实主义的流派的作家把文学变成了俄国社会的镜子,他们的创作符合俄国的时代的精神需求。

后世的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被俄国革命导师赞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位长篇小说泰斗的文学观念完全来源于他的文学先驱果戈理和文学思想家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在其后来的重要论著《诗歌的分类和分科》、《乞乞科夫的经历或死魂灵》、《关于批评的讲话》、《1846年俄国文学概评》、《1847年俄国文学概评》和《致果戈理的一封信》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正是别林斯基通过他一系列的犀利的文学评论和政论,从观念和理论上为俄国十九世纪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基础。

俄国文学观念四讲(二)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不仅在本国的后世文艺观念上留有极深的印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和理论对后世的文艺观念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理论影响深刻而久远。

鲁迅的文学思想显然也吸收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关于创作经验的文章中,在谈及典型创造时,就坦陈他对果戈理的厚爱。

他说“当时最爱看的作者”第一个就是俄国作家果戈理。

鲁迅创造小说人物的方法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对自己人物刻画塑造方法的说明是对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即典型塑造方法最生动形象的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