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性学习心向的激发与培养
第五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因此,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三类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对外办事的 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二)广义知识学习阶段
1、新知识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主要包括注意一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知识进 入命题网络四个步骤。前三步可以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的相关成分解释。 第四步可以用奥苏伯尔的同化论解释。
3、后期阶段:
到了初中和高中时期,策略发展处于后期阶段。某些青少年在他们 熟悉的知识领域,可以在无成人知道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学习, 而且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
第三节 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阅读的过程和阅读理解的条件
(一)阅读过程
1、阅读含义:
广义的阅读是指人们用于获取文本内容的阅读;狭义的阅读是指中 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阅读。
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 科知识都是有逻辑意义的材料。 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 础。如果学生已经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原有知识,则有逻辑 意义的新材料对学生来说是可以学会的,因此这种材料被 称为潜在有意义的材料。 第三,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 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
1、陈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2、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 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由于运用 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 (1)智慧技能: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 (2)认知策略: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认知学习理论_(二)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即知识有关联,知识结构就是某一 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 般原理,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学习的准备性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把知识以类别结构的形式储存更为有效和长 久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使迁移更容易
二、认知结构理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作为编码系统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 统(coding-system),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 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 模式,是新信息籍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 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人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人借助已有的类别来感知、处理外来信息,并 基于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 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 更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
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 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活动可以沿着认知表征 方式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把动作性表征、映象 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三种不同的经验形式有 机地结合起来
实质性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指新符号或 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表象、已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 系。 非人为的联系,即非任意性的联系,即新知 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某种人们可 以理解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三个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 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 联系。
教育心理学06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ppt课件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 形、形成认知结构;
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 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不是受已成习惯所支配的,而是受主体 的预期所引导。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的意义:
克服了以往学习理论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推演到 人的学习的种种缺陷,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 学习各种知识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理论;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 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知识的问题 上;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 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 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1)“接竿问题”实验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2)“叠箱问题”实验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 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
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 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 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塔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 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一、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有意 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掌握早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3.明确发现学习的重要性4.掌握皮亚杰的图示理论本章概述20世纪中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开始将研究的重点从外部环境转向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相继提出了学习顿悟说,发现学习理论及认知图示理论。
在认知主义者看来,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关系的认知结构。
同时他们还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外语学习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重视机械的操练转向着重提高外语能力。
本章将介绍和阐述认知主义的理论的主要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一、早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对教育有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就曾针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有力的批评。
乔姆斯基认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必定失败,因为它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示言语中的大量规律。
他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学语言主要是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而不是模仿,学会使用这些规则后就可以推导、转换、生成句子。
20世纪中期,虽然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部分如强化规律等,仍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在语言学习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思想已明显失去优势。
20世纪5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
他们与行为主义恰恰相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部,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系,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
强调外在的客观环境对个体带来刺激,导致个体的反应,从而产生行为,但它忽视个体所拥有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作用。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则将对学习的认识转向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pz_填空}观点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答案】认知|2、(2008年4月)“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体现的迁移种类是()。
A.逆向迁移B.负迁移C.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答案】B【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阻碍作用。
3、(2007年10月)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重新解释的学说是()。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答案】D【解析】关系转换理论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他们证明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4、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B.动机C.策略D.技巧【答案】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因此,答案为A。
5、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负迁移D.纵向迁移【答案】C【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因此,答案为C。
6、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答案】C【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答案为C。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描述)(2)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解释)(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第二章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的积累体现连续性,质的飞跃体现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个体不同,水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4)差异性(个体发展基本一致,但发展的速度、水平千差万别)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5①半成熟、半幼稚特点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杂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反思思维④对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与片面性⑤随意性增强,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2)青年初期14-18①心理特征接近成熟②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理论型,出现辩证思维③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导地位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分裂⑤意志水平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4、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特点(1)感知运算阶段(0-2感觉和动作分化,看镜子中的自己,出现了客体永恒)(2)前运算阶段(2-7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大家看到世界和自己一样“三山实验”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具有抽象逻辑思维)5、最近发展区定义及教育意义维果斯基提出:指儿童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现有解决问题水平之间差距。
对教学启发是:教学不应该只看到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潜在的水平,把潜在水平变成现实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6、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2)准确性不断提高(3)概括性明显发展(4)方法不断提高7、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增强(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较快发展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婴儿期,任务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3幼儿期,任务自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儿童早期)(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儿童晚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未来目标的感觉)(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青年期)(7)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成人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期(65以上)10、如何建构健康人格?(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11、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2)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1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程序教学)13、性格特征差异有哪些: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1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15、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2)人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3)人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16、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核心成分)、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17、联结学习论在学习中的运用(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与强化)(3)程序教学18、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实质及条件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建立非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
3.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 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是指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 关键特征。
(四)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之前应该给学生呈现准备性、引导 性材料——先行组织者。
三、对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注重有意义接受学习,澄清了长期对接受学习的偏见 适合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不适用于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
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 只谈知识的学习和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
2.似动现象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并没有什 么理论上的意义,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 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 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 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经典实验之整体与部分
解释
1.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依 从于整体。
(一)动作式表征/表演式
儿童主要是借助于动作去学习,它是以学会 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
(二)映像式表征
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它依靠视觉或 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
(三)符号式表征/象征式
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 统的一些特征。超越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简单的例子
复杂的例子
连续律: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 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闭合律: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
成员特性律:一个整体中的个别部分并不具有 固定的特性,个别部分的特性是从它与其他部 分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1,布鲁纳的教学观(3.1)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4,学习动机的种类(4.1)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6,成败归因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学习迁移的种类(5.1)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9,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2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份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3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和决策.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育学简答题集锦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谈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激发
一、问题的提出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 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活动也不例外。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身上表现于学习中 对认知操作起调控作用的一种内部力量, 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学习的 各种能量,是制约学习效果的基本心理变 量,更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的关键所在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 学习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 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 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与学习 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 关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 反之,学习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 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正因为学习 动机有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它不但是 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学校教 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正如高尔基语所说“在生活中,没有 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 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活中,学习效果 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是影响学习成绩优劣的重要因素。但是在 学 生 中 有“ 厌 学”、“ 淡 学”、“ 怵 学 ” 的现象。经对我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11.6% 的学生有厌学现象,19.8% 的学生 有淡学现象,7.5% 的学生有怵学现象。从 调查情况看,目前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 缺乏学习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学习行为十 分消极。我们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学习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育。那么在教学中应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已成为人 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1. 两者的关系 学习目的,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 到的结果或实现的目标 [1]。学习动机作为 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就是以某 种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有的学生可能会 对某项学习活动产生好奇心或表现出即时 热情,如果他(她)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
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作者:时俊卿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年第09期杰瑞·布劳菲在其所写的《教学的基本策略》(张铁道译)一文中提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起始阶段的课堂教学与活动,对学生进行前期的学习心理刺激,从而实现学习的理想效果。
具体地说,在一堂课或一项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价值及其实用性所作的充满热情的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其重要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进而在信息加工、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学习心向?概括地说,学习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致使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新的意义。
心向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心理准备,建立学习心向也可以称为准备性学习。
学习心向,是指在正式学习之前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初步将“学习心向策略”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开发、充实,为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出一项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实用策略。
学习心向策略的特点1.学与教的预设性学习心向是指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建立起来的积极的心理准备,它对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称为准备性学习。
2.学习者的主动性良好的学习心向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收集资料时,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
良好的学习心向使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态度由以前的漠然变成了如今的喜爱,课堂成为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在学习的准备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盲目查找资料到有针对性查找资料,并学会了对问题进行扩展性思考的意识。
学生爱学、会学的转变,都是基于他们的主动参与。
3.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变的向心性建立学习心向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习目标,这样建立的学习心向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它使学生都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 1957年10月4日,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使美国朝野震惊,担心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 联。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 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 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他们决心改革教 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 1958年美国 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注重智 力开发和天才的培养,以多出快出具有高度科研能力 和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了包 括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参加的教育改革工 作会议,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问题。布鲁纳 担任会议主席。会议结束时,他就所讨论的问题作了 总结。会后,该总结以“教育过程”为书名出版。 该著提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 和发展智力上,这次的教育改革会议主要是要解决教 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一些问题。 会议得出的结论是:。
• 超越所给信息-在感知外界时,人不只要把 所感受到的信息归入某一类别进行推理还 要根据有关的类别进行推理,形成相应的 预期。 • 学习者掌握信息很重要,但是 掌握信息本 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还应该通过归类、 推理超越所给信息,形成更丰富的理解。
• 例如,看到一种有羽毛并长翅膀的动物,会判断是鸟, 并推理会飞、孪生、鸣唱 • 当我们看到前面站着一位留着长发、穿着花衣服的人 时,我们是否仅看到了这些呢? 从字面上说,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但是我们所得到的, 可能远远超越了所给予的这些简单的信息。 • 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个女子--她有两只手、两条 腿……。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 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 • 首先,我们要做出决策:这是个女子;然后,我们根 据已知的有关女子的知识做出推断。布鲁纳由此认为, 只有通过使类别(在这个例子中,女子是个类别),才 有可能做出推理。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
⼀、格式塔⼼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理学是1912年创⽴于德国柏林⼤学的⼀个⼼理学派别,其创始⼈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魏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理学的基本观点。
苛勒对⿊猩猩的学习进⾏了⼤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考夫卡则是格式塔⼼理学宣传者,使格式塔⼼理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格式塔⼼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理学,主张⼈的知觉、观念或⼼理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能分解为各⾃独⽴的元素。
⼼理具有整体的性质,不是各元素性质的相加之和。
格式塔⼼理学主张“⼼物同型说”,认为⼈的内⼼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对于每⼀个客观事物,在⼈的内⼼都有⼀个相应的格式塔。
格式塔(Gestalt)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种⼼理的模式。
格式塔具有⾃我组织和⾃我完善的功能,具有⼀种使⾃⾝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
当客观外界的某⼀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前时,内⼼就有⼀个格式塔与之对应。
当内⼼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这时格式塔就表现出弥补本⾝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
基于这种观点,格式塔⼼理学家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经过积极的组织,从⽽形成⼀个格式塔的过程。
格式塔⼼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苛勒于1913~1917年间在西班⽛加那群岛的腾涅⽴夫岛上通过对⿊猩猩的⼤量学习实验⽽提出的。
在以⿊猩猩为被试的实验中,苛勒给⿊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
其中有将⾹蕉挂在装⿊猩猩的笼顶上,笼内有两个⽊箱,⿊猩猩在任何⼀个⽊箱上都够不着⾹蕉,只有将两个⽊箱叠在⼀起,然后站在上边的⽊箱上才能取到⾹蕉。
还有⼀种情境是将⾹蕉放在笼外,笼内有两根短⽵杆,⽤任何⼀根⽵杆都够不着⾹蕉,只有将两根⽵杆连接起来,才能够到⾹蕉。
在多种类似的情境中,苛勒发现⿊猩猩在设法拿到⾹蕉时,不是像桑代克描述的那样进⾏尝试错误活动,⽽是对情境给予良好的观察,然后表现出对解决问题情境的领悟(insight)。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课程与教学论]
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伯尔是与布鲁纳同时代的一位美国教育 心理学家,他也重视认知结构,但他强调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 研究。他曾于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 克教育心理学奖。
1、有意义学习
(1)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 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 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 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 指新符号或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已有的表象和已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 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即非任意性的联系, 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某种人们可 以理解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一、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三、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四、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设计 模式 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设计模式
一、布鲁纳的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计模式
布鲁纳是20世纪60年代学科结构运动的倡 导者。他以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课程的结构主 义范式。 布鲁纳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思想:结构主 义认知心理学。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 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重组 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
(4)态度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 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 采取的行动。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态度 的培养,态度可以从各种学科的学习中得到, 但更多的是从校内外活动中和家庭中得到的。
(5)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 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 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个条件:①先于新知识 ②必须与旧知识和新 知识都有关联 ③它的抽象概括程度要高于新知识。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认知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魏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人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苛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考夫卡则是格式塔心理学宣传者,使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知觉、观念或心理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能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元素。
心理具有整体的性质,不是各元素性质的相加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
对于每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相应的格式塔。
格式塔(Gestalt)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
格式塔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具有一种使自身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
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
当内心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这时格式塔就表现出弥补本身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
基于这种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苛勒于1913~1917年间在西班牙加那群岛的腾涅立夫岛上通过对黑猩猩的大量学习实验而提出的。
在以黑猩猩为被试的实验中,苛勒给黑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
其中有将香蕉挂在装黑猩猩的笼顶上,笼内有两个木箱,黑猩猩在任何一个木箱上都够不着香蕉,只有将两个木箱叠在一起,然后站在上边的木箱上才能取到香蕉。
还有一种情境是将香蕉放在笼外,笼内有两根短竹杆,用任何一根竹杆都够不着香蕉,只有将两根竹杆连接起来,才能够到香蕉。
认知策略的学习
(二)合理复习 1、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反复学习许屡次。 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3、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 4、过分学习
(三)复述旳措施选用 利用多感官学习,有心理学家证明,人旳学习83%经过 视觉,11%经过听觉,3.5%经过嗅觉,1.5%经过触觉, 1%经过味觉。多种感官旳参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保持主动旳心向、态度和爱好
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 策略
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自我计划策略 自我监察策略 自我调控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状态管理策略 社会支持管理策略
单项选择1题分
学习策略一般涉及(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 理策略。
记忆策
•A
略
认知策
•B
略
思维策
•C
略
学习措 •D 施
•提交
• 普雷斯利等人将认知策略旳教学与学习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将认知策略描述给学生,学生构建出对策略旳了解和认识
。(示范、样例,描述原因、目旳,以及详细使用情景) 第二阶段是给学生提供利用策略旳练习,学习者练习构成策略旳概念
,规则与程序。(监控、诊疗,逐渐淡化教师控制) 第三阶段是给学生提供练习,增进策略利用旳泛化和灵活性。(变式
进行屡次反复 精加工策略:对记忆旳材料补充
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使之 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已到达长 久保持旳目旳。 组织策略:将学习材料形成有组 织旳构造以便长久保持。 了解监控策略:元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学习者用以集中和维 持注意、控制焦急、有效使用时 间旳策略。
• 麦基奇等人1990年旳分类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研究》结题报告总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现代社会变化快而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新的思想风云迭起。
这种种因素无不冲击着学生的观念——为什么而学习,即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在影响学习的众多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
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不对学习动机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不了解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是难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我校的办学思想是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中间,学生是中心。
作为对教学的衡量,没有有效的成绩,是很难做到让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的。
所以,在面对学生动机不强、不明确,甚至缺失的情况下,我校提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的研究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素质教育的。
二、课题的界定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历程。
而学习动机则是指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认为学校情景中学习动机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根据他的内驱力理论,本研究把学习动机分为三种:认知性动机:学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诉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如: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习兴趣等。
它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是动机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是一种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性动机: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不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如:班级威性、他人尊重等。
又称威性动机。
附属性动机:个体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和学习搞好的需要。
06-认知学习理论
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不是盲目、被动的过程.
评价
1.贡献: 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调主观能动作用、顿悟说都对指导教学实践有重要参 考价值。 2.局限
带有严重唯心主义的色彩;
把试误与顿悟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二、符号学习理论
(2)白鼠潜伏学习实验
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期 间,学习效果没有外部行为表现 的学习过程。典型的情境是,这 种学习在缺乏奖赏的情况下仍然 能够继续进行。 托尔曼把外部强化作为学习 的必要依据,认为外部强化并不 是学习所必需的,个体在没有外 部强化条件下出现的学习行为主 要来自个体的心理期待。期待是 目的的表现,也是一种强化。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认知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形成S-R或 R—S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 形成认知结构;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 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不是受已成 习惯所支配的,而是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a+b a A SA=ab b B
(a+b)2 =?
(a+b)2 = S= SA+SB+SA+SC+ = ab+b2+ab+a2 = a2+2ab+b2
C
A
简评
贡献:
在推动美国的认知运动,特别是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 指导的教学改革运动中,布鲁纳是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心 理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点”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课堂教学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来实现的,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立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
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
几年来,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探索,总结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即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认知停靠点有意义学习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奥苏伯尔所说,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栓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
认知停靠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直观停靠点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里主要是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什么叫知识?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
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
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从有意义学习角度来说,“实际事物”就是“文字符号”的停靠点.从哲学角度讲,这一停靠点解决的是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的矛盾。
教学中直观停靠点主要包括实物直观、图象直观、动作直观。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直观停靠点时,一定要在“停靠"上做文章,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直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旧知停靠点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 .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
学习心向策略
《“学习心向策略”在感悟生活习作中的尝试》心向在心理学里是一种心理准备,建立学习心向也就是准备性学习,是在正式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准备,对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定向作用。
良好的学习心向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建立感悟生活习作的学习心向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它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而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一、重视准备性学习。
借助起始阶段的课堂教学与活动对学生进行前期的心理活动准备,在一堂习作课开始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其重要性。
围绕重点进行学习,如开展相关的活动,阅读相关的文章,搜集相关的信息,学生便可以在信息加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坚持既定的学习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
1.创设习作情境。
2.预告习作内容。
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准备性学习,比如:查阅法:查阅相关的习作,搜集相关的信息作参考。
求助法:预习准备中有困难可寻求别人的帮助,指导。
取长法:学习别人的优秀习作的精彩的技巧。
尝试法:根据要求,自己尝试先写一写。
并旁注自己的成绩与困惑,留待上课交流。
二、关注学生学习心向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
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
有效的学习往往与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多关注学生活动的情感表现,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心向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且能关注到学生道德生活情况,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
比如有次参与了班级学生的一场重要的足球赛,不管是比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习作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像鱼跃前扑、单刀直入、灵巧的身影、紧张得涨红了脸、手心捏着一把汗……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的“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真情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性学习心向的激发与培养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生家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在认知结构这个“内核”的周围,还有一个仿佛“外围软组织”的非认知结构。
它们构成个体独特的学习心向,如动机、态度、情感等等,对学习者的学习与迁移产生着启动、定向、激活、强化等动力性的作用。
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心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加以沟通、联结,以实现数学学习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良性互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心向对学习与迁移都有着相同的作用。
学习心向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关联越密切,所产生的“催化”功能就越大,如认知驱力、认知焦虑、认知定势等。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认知性学习心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一、认知驱力认知驱力是积极探究事物,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兴趣等,它指向意义学习本身,并从这种学习本身获得满足的心向。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这种认知驱力,即对数学本身的兴趣、热爱显得尤其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就建立起一种理智的情感,从而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和迁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生数学认知驱力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事实表明,小学生常常是通过那些更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非认知性驱力,如自我中心、依附长者等的满足来逐渐建立起对数学本身的兴趣和爱好。
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向师心理,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和的关系,使教学产生一种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直接兴趣占主导倾向的特点,通过生动感人的语言描绘,感性直观的教具演示,充满童趣的游戏活动,主动参与实物操作等诱发学生的认知驱力。
应当说,这些非认知性驱力,对小学生数学经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这种驱力的利用,而应当以此为契机,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认知性驱力。
1、利用学生的好奇天性。
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本能,它比向师心理和直接兴趣更接近认知驱力。
因此,教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就成为策动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生疑、探究、发现,直至惊喜。
如教“有余数的除法”出示4只小兔,要求学生从左到右反复默默地数这4只兔子,只要学生报出几,老师就能说出学生数到第几只小兔,并带领学生验证。
这种方法立即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利用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现实生活实践的一种反映。
恩格斯说过:“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数学总是与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相关联的。
因此,要真正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力,就必须在整个的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一旦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因为活生生的日常经验的被利用,因为现实的问题意识的被激起而兴致盎然,欲罢不能。
例如教“体积的计算”,教师出示土豆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计算其体积的方法,如蒸一下使之发软,再通过拍挤使之变成长方体;先用天平称土豆的重量,再称一立方厘米的土豆重多少,运用体积与重量成正比来解决问题;先量出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算出其底面积,然后往里倒水,量出水的深度,并求出水的体积,把土豆放进水中,再量出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最后算出两个体积的差,得到土豆的体积等等。
以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问题意识、索解冲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认知主体。
3.利用成功激励。
完整的认知活动是始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结果可以作为反馈信息有效地调节认知活动的方向,强化其力度,提高其效率。
因此,对预期认知结果的了解无疑具有一种激励和动机作用。
我们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适当降低难度,给予纠正作业、考试错误的机会等方法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巨大的鼓舞中稳定认知驱力。
二、认知焦虑“认知焦虑”是指学习者遇到一种新的学习情境,由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或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产生困惑、担忧的反应心向,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悱”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焦虑。
适度的认知焦虑对学习是有积极影响的。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适度的焦虑虽然是对自尊心的一种威胁,但它可以引发学习者对消除焦虑的强烈渴望,并转化为一种有益的学习心向与动力。
尤其是认知性焦虑反映了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要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引起的怀疑、困惑等心理可以成为驱使学习者深人探索的渴求、期待与希望。
适度的认知焦虑是由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的,并且与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相伴随和消长。
而问题的实质就是矛盾。
恩格斯早就说过:“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从产生认知矛盾到解决认知矛盾再到产生新的认知矛盾这一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些矛盾呈现于学生的意识活动之中就建立起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发起一个个认知焦虑,形成一个个问题意识。
如何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适度的认知焦虑,并引导他们消除焦虑,解决问题呢?一是要设置悬念.引起疑惑。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在新授前提出一些令学生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或者通过练习、实验操作引发一些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解题方案,造成已有知识和新的学习目的之间的“空隙”和相应的悬念,使其产生认知焦虑。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很容易忽略圆锥体积公式中的圆柱、圆锥必须具备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
为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矛盾情境:先让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用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而不是三次)才装满。
通过师生实验的不一致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老师的实验结果与我们不一样?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一旦置身于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就立即产生认知焦虑和探究问题的紧迫感,注意、记忆、思维随之高度凝聚形成有意义学习心向,从而实现积极的迁移。
二是要归谬反诘,促进思维。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能激发人对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怀疑与改造欲望。
从思维逻辑的角度讲,这是通过归谬反诘的手段实现的。
这里的“谬”,当然不一定是错误,它也包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那些与当前的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
或虽然正确但已不适用于解决当前课题的那些知识信息。
如果学生提取这些信息用以解决新的课题就会发生谬误。
现代知识论认为,真正的认知发展与进步都是在试误、证伪中实现的。
旧知的“误”、“伪”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新知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固定点、支撑点和生长点。
美国著名数学家伦伯格说过:“数学是可错的、变化的,井和其它知识一样都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
”这揭示了试误、证伪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中的归谬就不仅是一种手段。
而且也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思想,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从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运用归谬反洁的方式看到它的意义与价值。
教师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让学生说“96、129”等数能否被3整除,再换一个更复杂的数7924563,问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因受旧知影响,错误地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教师抓住学生的错误,先后写出一些个位是3、6、9却不能被3整除的数计学生计算,并通过诘问“凭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正确与否”,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的不合理,产生认知困惑。
尤其是在教师游戏般地一口判定并请学生加以验证像741、147、174、471、417、7I4之类的数都能被3整除之后,学生的求知渴望和思维热情更是达到高涨的状态,此刻,教师因势利导,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各个能被3整除的数的共同特点,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缓解焦虑,概括新知。
三是要创造机会,训练表达。
思维与语言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共同发展才能为数学经验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认知焦虑不仅表现在思维上,也表现在语言上。
前者为“愤”(冥思而不得),后者为“悱”(欲言而不能)。
如果语言表达的焦虑得不到排遣,思维也就受到抑制。
因此,教师应当力戒包办代替,尽量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并且在学生表达欲望高涨而又发生一定困难或错误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训练与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合理而精炼地陈述概念、法则、定律等等。
尤其是一些容易忽略、混淆的关键性陈述,更要通过适当重复、讨论(乃至于争论)来组织、指导、鼓励学生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引导消除学生的认知焦虑,是有一定的尺度并且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引起的认知冲突太强烈,超越了学生承受的能力,就可能导致学生的畏惧和退缩。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的关系明显受到个人的认知能力水平的制约。
水平低,焦虑高,会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
水平高,即使焦虑高些,也不会影响学习的成绩。
因此,关键还在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保持适度的距离,体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认知定势有意义学习与积极的学习迁移总是以已有认知结构中合理的知识信息为基础的,但认知结构中的这些信息不会自发地与新知发生联系,它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某种准备状态影响学习的倾向,转化为某种定势介入有意义学习和积极迁移的。
而已有的认知结构一旦转化为认知的准备状态或定势,就不单作为认知因素发挥作用,而且也作为非认知因素(心向因素)发挥作用。
它主要是以推动、加速、引导乃至于加工组织意义学习和积极迁移的方式来实现的。
为了真正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合理知识,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如新授前复习旧知,安排由易到难的学习、练习程序等,使已有的知识、能力等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并形成定势,加速后继学习的进程,使学生感到越学越轻松,越学效率越高。
这样,认知准备和定势不仅使与之密切相关的认知结构在新的学习中得到利用,而且还使新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更为“经济合理”。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例7,先复习“根据含有数量关系的句子说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再复习已学过的百分数应用题、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让学生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通过这两项复习,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旧知的回忆,使学生进人一种初步的认知准备状态。
再改编复习题得到例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引人新课,就使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处于更为活跃的状态,积极的认知定势就这样形成了。
学生主动地把注意投向例7的学习之中。
很显然,单纯的旧知本身并不能产生这样的动力作用,只有将它转化为一种学习的心向即认知定势,才推动了新知的学习或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认知定势并不局限于教学的开端。
当学生基本掌握分析策略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仿例题巩固新知;第二层次看线段图编题列式,使学生将分析策略迁移到新的刺激模式中解决新问题;第三层次是对比练习,使新课题与旧知获得正确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