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国家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县域经济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其面临的问题,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情况(一)规模较小县域经济大多位于国家发展水平的第三、四级城市,区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低,发展基础相对较弱。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2000个县区,其中GDP超过百亿元的仅有部分地区,大多数地区GDP还不足10亿元。
(二)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农业占据经济总量较大比重。
同时,县域经济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不够完善,制约着企业发展。
二、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一)体制机制问题县域经济基层机制不完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过度参与,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各方面资源协调不畅。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对政策的依赖度较高,政策的制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或差或缺失,需要加强政策整合和协调。
(二)经济结构问题县域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随着传统产业发展趋于饱和,突破发展瓶颈的需要更加迫切。
同时,县域经济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空间受限,制约了经济发展。
(三)人才问题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缺乏。
常常发生“留不住人才、引不进来高端人才”的现象。
此外,县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差距较大,人才流动性低,不利于经济发展。
(四)资源环境问题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负担较重的问题。
包括:资源匮乏,面临土地、水资源短缺问题;能源高耗、污染严重,面临能源结构调整压力;生态环境不佳,面临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挑战。
(一)加强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优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应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
县域应同时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四大金融机构完善县域服务网络,营造更为均衡、全面的金融服务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趋势和问题。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国家的推动和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许多县域经济开始出现增长的迹象。
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乡村旅游等,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同时,一些县域还以自身资源禀赋为依托,发展了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县域品牌”,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县域经济依赖单一产业发展,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动力,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低下,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一些县域经济还存在政府管理不规范、营商环境不良、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最后,我认为要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县域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持。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县域的科技水平,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最后,改善政府管理和营商环境,简化行政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
总之,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改善政府管理和营商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主要从实地走访和调研数据的分析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概况我国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增长率总体上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县域经济增长率为5.5%,略低于全国经济增长率。
二、县域经济发展问题1. 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离开了农村和县城,导致县域人才资源的损失,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同时,由于人才流失,县域的创新和发展能力不足。
2. 企业主体单一县域经济的企业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而且企业数量稀少,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县域企业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和基础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3. 投资力度不足由于经济规模较小、投资需求较少,县域的投资力度总体上不如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且投资方向存在偏差。
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三、未来发展趋势1. 资源共享县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应该共享,将平台搭建出来,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实现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县域经济需要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地方政府应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培训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本地区创业就业。
3. 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县域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并加强对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四、结语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从多层面进行改善和提升。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通信和水利等方面,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均衡发展浅探
中国县域经济均衡发展浅探中国县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得到均衡和协调的现象。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中国县域经济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和分析。
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不同,造成了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次,需要加强对县域间投资的引导。
当前,大部分投资仍然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了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各地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
当前,很多高素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一些地方的人才匮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特别是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同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公平的待遇,吸引人才留在当地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政府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政府应该发挥好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县域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集中资源和产业,确保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最后,加强县域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同县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是实现均衡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加强县域间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县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要实现中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和分析,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政府发挥好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的作用,加强县域间的合作交流。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县域经济发展又是整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某县域经济状况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以期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二、县域地理资源与产业基础该县位于某省,地处山区之中。
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和石灰石等。
同时,该县地势险峻,气候宜人,适宜发展旅游业和农业。
在产业基础方面,该县近年来注重发展农业,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进行果蔬种植业。
而工业方面,主要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为主,虽然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农业该县农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
然而,农业在种植模式、品牌建设和农业科技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2.工业工业方面,该县主要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为依托。
近年来,煤炭行业经历了低谷期,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持续发展,该县需要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和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3.旅游业由于地势险峻,该县具备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潜力巨大。
然而,该县的旅游业发展尚未充分发挥优势。
需要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推广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增加旅游项目的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
同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该县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资源,吸引力大大提升。
挑战方面,一方面,该县经济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该县的工业发展过于依赖传统能源和资源型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应对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农业产业化与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
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区的大国,县域经济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资源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些县域经济欠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动力不足,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因此,对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有效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原因分析1.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一些欠发达县域地区由于受到历史沿革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一些地区的产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
2.地理原因: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各异。
一些欠发达县域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缺乏,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资源禀赋原因:中国的资源禀赋分布不均衡,一些欠发达县域地区资源匮乏,无法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产业结构问题:一些欠发达县域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就业和创业需求。
5.人力资本问题:欠发达县域地区的教育、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发展非常薄弱,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三、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县域经济欠发达不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制约,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展欠发达县域经济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2.增加就业机会: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留在当地就业,减轻人口流失压力。
3.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自主发展的能力。
4.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欠发达县域经济可以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5.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发展欠发达县域经济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多种问题。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地域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政策支持的不足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县城,由于交通条件差、电力供应不稳定等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此外,一些县城缺乏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农业依赖程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许多县域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转产和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
同时,一些县域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上。
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的冲击。
因此,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技术创新不足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资源的不足,许多县域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薄弱。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县域经济难以具备竞争力。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人才流失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成为一大难题。
很多年轻人选择到一线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导致县域人才流失严重。
这使得县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受到限制,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县域政府需要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创业和工作环境,努力留住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 业现代化、农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 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地区的 生活水平。
05
县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总结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详细描述
某县通过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规模化 、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同时,该县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 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案例二:某县旅游业发展策略探讨
总结词
发展旅游业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详细描述
某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推动 旅游业发展。该县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服务管理、推出旅游优 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案例三:某县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分享
系列扶持政策。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县域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升级
换代的机遇。
农村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为县域 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 施的不断完善,县域地区的经济 发展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04
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THANKS
详细描述
某县通过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 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县通过引导 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协 调发展。
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引言县域经济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调研旨在了解目标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背景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的地方经济,通常具有相对独立的产业结构、社会基础和发展条件。
然而,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人才流失等。
三、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指标通过调研发现,目标县域经济总体发展较为平稳,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经济增速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中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也相对较低。
2. 产业结构目标县域经济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缺乏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支撑,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3. 人才流失由于县域经济相对欠发达,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人才流失不仅丧失了创新驱动和吸引投资的核心能力,而且也导致了知识和经验的流失。
四、问题分析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兴产业支撑;2. 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驱动因素;3. 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4.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制约了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升级。
五、解决方案为了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1. 制定产业升级规划,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政府引导和金融扶持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研发能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 加强人才吸引和留用机制。
通过落实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政策,建立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加大对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县域经济是指一个行政区划单位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对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为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首先是经济结构单一,依赖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缓慢。
大部分农村县域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农业增长速度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资源禀赋差异,区域发展不均衡。
不同县域的资源禀赋不同,有的地区存在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无法自主发展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再次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些农村县域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滞后,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很多县域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欠缺。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策略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县域应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
同时,加强农业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2.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不同县域之间存在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此外,要重视发展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打造县域特色品牌。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的连接性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和人才。
4.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研发力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县域的创新能力。
5.激发县域内部潜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发挥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三篇
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三篇【篇一】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县域监测(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监测范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县市和城区分别进行,全省共107个县市区,**年为24区83县市,我市为1区(**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包含在**区)10县市(**、**、**、**、**、**、**、**、**、**,**包含在**);**年为25区82县市,我市仍为1区10县市;**年为27区80县市,我市为2区9县市,**撤县设区成华州区,列入城区监测范围。
(三)县域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指标五大类,其中县市93项基础指标33项考核指标,城区71项基础指标28项考核指标。
指标涉及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综治办、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农发办、市统计局、人民银行渭南支行14个部门或单位。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年10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145.62亿元,是**年的1.83倍,其中工业增加值538.78亿元,是**年的1.92倍,占生产总值的47.0%,较**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年**区生产总值306.81亿元,是**的1.77倍,其中工业增加值83.64亿元,是**年的1.46倍,占生产总值的27.3%,较**年下降5.7个百分点。
2、投资规模再创新高。
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大多数人口向一、二线城市流动,使得许多县域经济面临严重挑战。
为了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本次调研探讨了县域经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发展对策。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1. 产业结构单一:许多县域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2. 技术含量低: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人才流入的不足以及技术创新的缺乏,许多县域经济的技术含量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市场无序竞争: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的市场调节机制,导致市场无序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 资金短缺:由于县域经济的融资渠道有限,很多企业难以得到充分的融资支持,制约了企业的扩张和升级。
2. 人才流失:在县域经济中,由于受教育资源的不足,大量人才选择外出就业,造成县域经济人才流失严重。
3.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县域经济中生产能力相对较低,市场需求也相对较小,导致县域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1. 多元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加产业的多样性和复合型特点,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2. 技术创新: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引进高科技人才,提升县域经济的科技水平。
3. 建立市场机制:完善县域经济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运作,实现市场的有序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 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提供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规环境。
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吸引优质企业进入县域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大城市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而中国的县域经济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县域经济的概念出发,深入分析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指在地区经济中以县的行政区划为范围,以县为基础单位进行经济管理和运行的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失等问题,制约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原因。
首先,历史原因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享受到了更多的投资、资源和政策支持,而欠发达县域则因为历史的落后和地理的限制,发展滞后。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完善,而在欠发达县域,由于投资不足和政策的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县域的经济发展。
此外,人才流失也是一个制约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欠发达县域经济相对较低的薪资水平和发展机会的不足,大量优秀的人才选择外出工作,使得欠发达县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针对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发展策略。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从财政、税收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在欠发达县域进行投资和经营。
其次,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条件,提高县域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政府可以提供奖励和补贴,鼓励有优秀人才回到欠发达县域发展,也可以引进人才到欠发达县域进行创业和经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欠发达县域经济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需要努力开发和培育新的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前言县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是促进全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背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得益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在提供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城市和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弱,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不够优化。
一些县域经济依靠一两个产业,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最后,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如融资难、用工难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度了解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制定对策建议提供有力支撑。
三、调研数据1.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以某一县域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1%;人均GDP达到3.53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2元。
同时,该县域主导产业为农业和轻工业,其中水稻、蚕桑、蔬菜等是该县域主要农产品,纺织、贴合等主要农副业产品,公司主要发展纺织、车辆制造等产业。
通过对该县域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县域经济总体发展良好。
但是,该县域主导行业偏窄,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2.企业情况本次调研中,我们访问了该县域几家企业负责人。
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了企业实际情况。
具体数据如下:(1)企业规模: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少。
(2)企业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经济效益仍在逐步提升中。
2019年,该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74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农业总产值103亿元,农业增加值33亿元。
(3)企业用工问题:由于县域企业效益尚未显著提升,企业用工问题仍相对突出,部分企业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4)企业融资难问题:由于小企业信用等问题,融资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摘要】随着中国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应从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恰当把握县域自身要素禀赋和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探析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目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县域经济的地域性、特色化,决定了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更加直接。
因此,在坚持开放和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好县域经济,对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积极意义1、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3、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困难1、结构性矛盾导致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低下除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外,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从产业结构看,工业方面,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明显的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
县域经济发展探讨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探讨调研报告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产业现代化水平低。
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弱者常弱,各自为战,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树立“县域立,城市兴”的思想,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依靠该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提高环境建设水平。
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县域经济行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一、县域经济发展概况中国县域经济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2021年,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抢眼,百强县数量分别为25个、18个和13个;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重庆市、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0省(区)县域均无百强县。
2018年以来,我国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变化较小,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2021年,东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共65个,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共22个,总体呈增长态势;东北地区百强县数量共3个,整体保持平稳态势;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较去年新增2个。
2020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0%的土地、7.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8%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2020年,GDP大于2000亿元的百强县数量为6个,GDP在1000-2000亿元的百强县数量为32个,GDP小于1000亿元的百强县数量为62个。
2020年,我国GDP达到千亿元的百强县共38个,较上年增加5个。
38个“千亿县”中,江苏省数量多达16个,占比42.1%;浙江省共9个,占比23.68%;福建省有4个,占比10.53%;其他地区“千亿县”数量均不超过3个。
从各省(区)来看,百强县GDP在2000亿元以上的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福建;百强县GDP在1000-2000亿元之间的省市分别是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山东、河北、陕西、贵州、江西;山东、河南和湖北在1000亿元以下的百强县数量较多。
与部分经济大省相比,2020年,百强县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是10万亿元、0.8万亿元,略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6万亿元,仅高于山东省,远低于广东省,略低于江苏省和浙江省。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标题: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探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对全国若干县市进行了调研,旨在为未来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显现效果,一、二、三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2、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县域内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渐向农村地区延伸。
3、创新创业成为新动力:越来越多的县市开始重视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创业项目,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以下挑战:1、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一些县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2、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导致资源难以有效整合,限制了整体发展潜力。
3、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受制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许多县市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坚持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3、推进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缩小县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协同发展。
五、结论总体来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应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引进和留用,深化区域合作,以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
《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202x-7-16摘要。
改革开放促使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殊发展之路。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是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的实验范本。
这些经验模式建立在各自相对优势基础上,只有类型相同的借鉴性,并不是广泛推广的范式。
研究分析这些模式,是为了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反思过去,学习借鉴,促进中国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体制改革和创新才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根本动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验模式,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一、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和财政体制“分灶吃饭”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各地政府利用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和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本地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出现新的不平衡态势。
县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单元,是政权组织的基本单元和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
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基础的县域经济,因其基础性、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枢纽性、农村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地方经济的核心。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和自组织性。
中国有2052个县域,从地理条件讲,有山区县(占43%)、丘陵县(占26%)和平原县(占31%);从经济特征讲,有沿海开放县、城郊县、传统农业县、山区县和牧区县等。
县域经济间发展差异甚大,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从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化阶段看,有传统阶段(城乡分离,自组织发展)、发展阶段(城乡对立,向心运动)、一体化阶段(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从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上看,有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与加工并重型、工贸型;从区域比较看,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部次之,西部落后;从发展现状讲,有富裕县、发展中县和贫困县。
据202x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县域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74.8%;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 的15.1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摘要】随着中国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县域经济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等问题,应从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恰当把握县域自身要素禀赋和深化县级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探析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目前,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县域经济的地域性、特色化,决定了对自然生态的依赖更加直接。
因此,在坚持开放和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好县域经济,对整体经济协调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积极意义1、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3、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困难1、结构性矛盾导致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低下除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外,目前中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从产业结构看,工业方面,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明显的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
从所有制结构看,经过近几年大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民营化速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数量有较大增长,但总体上质量不高,规模较小,布局分散无序。
从市场结构看,缺乏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外向度相对较低,一些重要资源要素如信息、技术、专利、品牌等还比较缺乏,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的份额还比较少。
2、体制性矛盾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乏力相对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够。
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农户小额信贷难以支持县域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占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后,金融服务出现了体制上的断层。
二是分税制改革后,县乡可用财力越来越少。
县域内事权与财权不统一、财力与责任不对等问题突出,县、乡、村三级大多数债台高筑,且负债额逐年上升。
3、缺乏人才和技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最紧缺的是人才与技术,表现在县域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
县域范围内科研基础更为薄弱,这样县域就缺少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有利条件。
由于有些县域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科技创新难,使县域经济发展中缺少科技依托。
4、思想观念与地缘文化导致县域经济具有一定局限性县域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造就了其他地方难以生产的一地一品的传统产品及工艺。
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影响着县域经济的现代化,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封闭型,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组织生产销售,不了解国际国内市场,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导致县域经济的结构单一,甚至还会出现地方保护主义,设置地方贸易壁垒,假冒伪劣泛滥,使县域经济难以健康发展;二是怕风险,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敢去闯荡国内外市场,不愿投入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与人才,不愿投资开发新产品。
三、发展中国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1、科学选择发展路径一是从本县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突出产业支撑,把实业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三是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全民创业,走民本经济的发展道路;四是节约和保护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恰当把握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有竞争力的经济要素,由这一要素来组合其他弱势要素,以获得组合的比较优势。
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禀赋并不是唯一的关系,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能过分片面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不要静止而是要动态地看待要素禀赋,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要素积累。
就中国西部而言,应主动积极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梯度转移。
根据经济发展和梯度理论,发达地区产业逐步向落后地区转移是个规律。
伴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和技术竞争新趋势的出现,中国东部地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逐步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将走一条从中国加工到中国制造,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道路。
而承接地区获得的不仅仅是机器工厂,更多的是“思想工厂”。
目前东部及发达地区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有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降低成本,开始离开大中城市在县域地区寻求发展,特别是要向中西部县域发展。
中西部县域地区要结合自己的发展规划,遵从国家的产业政策,突出特色,积极主动抢占先机,引进更多的东部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投资。
但同时,不能将那些其他地方驱逐的污染企业引入,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避免“产业转移的负效应”的出现。
就县域工业而言,要注重本地资源和配套价值链的科学衔接,即要求资源配置在工业化生产的某个链条或区段上。
发展工业是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工业上去了,县域经济才可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县域工业发展最好从农产品加工,尤其是从县域特色经济做起。
3、深化县级行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公共财政,创新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很重要。
要加快建立向县域和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变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难题,本着“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级财政体制,建立激励发展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调动社会资金投向县域和“三农”,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让公共财政阳光逐步照耀农村。
要完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财税政策,建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长效保障机制。
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扶贫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要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力性、专项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
要建立建设美好家园的政策引导机制,完善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和税收科目分成比例的调整,逐步给县域更多资金。
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改革,解决农村金融边缘化的倾向,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和农村金融改革。
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区性农村银行,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政策银行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的支持,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公司,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4、发展县域经济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
跨越式发展需要特定的条件,需要国际国内大的发展背景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需要县域经济有非常特色的要素和好的区位条件作支撑,如东部的许多百强县。
中国绝大部分县域,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经济发展中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小步快走,不能不顾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提过高的指标,盲目实行赶超战略,盲目追求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传承历史文化,塑造民族品牌,用不同的主题来深化和拓展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文化与时代同行,给历史文化赋予时代内容,就是要发展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创意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历史文化与实体经济交融,让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瞄准县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在特色上做文章,在优势上下工夫,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是“经济大拼盘”不具有竞争优势。
县域要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把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变成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把单一产业变成集群产业,把孤悬的点状企业转换成链条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有竞争力的经济。
根据过去的经验,要尽量避免“大而全”式的“拼盘”经济。
四是应该加大对后进地区的教育投入。
在现实生活中,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是一种正比关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后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缺乏优质的教育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加大对后进地区的教育投入。
【参考文献】[1] 夏禹龙:梯度理论与区域经济[J].研究与建议,1982(3).[2] 罗应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云南特色城镇化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3] 张志元: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审视[N].经济导报,2013-05-04.[4] 何纯: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诉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0-28.[5] 林佐明:建立县域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