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合集下载

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两个新兴学科,它们对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进行了深刻的挑战和批判。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认为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差、社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有时候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人类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和行为。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决策理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心理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

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金融投资、消费行为、公共政策、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为我们理解和改善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在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规范行为”,它指的是人们在面对社会标准和期望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规范行为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它具有普遍性和可塑性。

通过引导和影响规范行为,我们可以激励人们做出合理、公正、高效的决策和行为。

总之,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1 -。

1214 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和融合

1214 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和融合

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比较和融合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传统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分配和价格形成,其理论基础为理性人假说和边际分析。

理性人假说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效益,并选择最优的方案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边际分析则是研究人们对边际变化的反应,例如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下降。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然而,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说却忽视了人类决策中的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却在实际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决策不仅受到理性考虑,还受到情感、认知、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索人类决策中的心理因素。

例如,经典的“囚徒困境”实验就揭示了人类的合作意愿和互信程度对博弈结果的影响。

同时,行为经济学还研究了诸如损失规避、注意力偏差、社会压力等现象对决策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融合尽管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立场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差异,但两种学派也存在共性。

事实上,行为经济学并没有否定理性人假说,而是认为人在决策时既具有理性思考能力,也受到心理因素的约束。

理性人假说的普适性并没有因此受到较大挑战。

而在某些情况下,行为经济学研究结果也可以被纳入到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中来解释市场行为。

例如,行为经济学研究了信任和社会规范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可以用来解释市场中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行为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政府对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的制定,公司的市场定价策略和产品设计,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等等,都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同时,行为经济学也积极应用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上,例如气候变化、贫困问题等。

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行为经济学也有其局限性和批评。

首先,行为经济学在实验室中发现的行为不一定能够推广到现实环境中。

其次,行为经济学有时也会忽视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纯粹关注某种心理特征不一定能够充分解释人类决策。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论文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学科,它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假设大相径庭。

行为经济学试图解释人们在面对选择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比如心理账户理论、损失厌恶、选择极端化等。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将金钱和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账户中采取不同的决策。

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超过对同等金额收益的敏感程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选择极端化则是指在面临选择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极端的选项,而不是中间的选项。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行为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市场营销中,行为经济学原理被用来设计广告和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在公共政策制定上,行为经济学也被用来设计各种激励措施和改革方案,以引导人们更符合社会利益的行为。

尽管行为经济学在解释和预测人们决策行为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在实证研究中,难以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并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测量。

此外,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现和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未来,随着更多研究者的参与和努力,行为经济学必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另外,行为经济学也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被行为经济学中非理性行为的研究结果所打破。

这也引发了对经济学范式的重新思考和修正,为经济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除此之外,行为经济学还对政策制定和组织管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策制定方面,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用来优化政策设计,更好地促进社会福祉和经济效益。

在组织管理方面,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员工激励、决策制定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为组织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行为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挑战传统经济学经济学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认为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仅此而已(及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的范围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即研究货币交换关系;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业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

――贝克尔(Cary S.Becker)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V ernon L. Smith)。

Kahneman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侧重研究人在不确定情形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而Smith 则奠定了试验经济学的基础,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人类行为倾向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市场机制选择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理论。

一般认为,试验经济学基本还是遵循了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只是引入了试验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其意义更侧重于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

而行为经济学却是修正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因而更接近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结果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因为对不少经济学家而言,这两个名字甚至有些陌生。

毕竟,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

但在我们回顾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与两位经济学家的主要成就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经济学的未来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现代经济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推理而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 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在稀缺资源下做出更优选择以达到最大化利益。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太过理论而疏远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行为。

这时候,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它在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探讨了更加贴近人类行为的现实情况,大大丰富了经济学内容和应用。

因此,行为经济学对于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行为经济学强调理性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平衡。

在传统经济学中,理性和自我利益是一致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

但是行为经济学对此提出了质疑。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有时候做决策时会受到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影响,比如说情绪、压力等。

这种区分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深刻启发了人们对于经济学分析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使得经济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情况下人类行为的变化。

其次,行为经济学突出了人类认知局限的作用。

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常常受到各种认知局限的影响,这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例如,人们往往会在做决策时受到“心理账户”的干扰:把不同类型的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就会在决策中忽视一些重要的因素。

行为经济学还提出了“损失厌恶”、“现实偏差”等概念,对于解释人类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决策的基础及其差异性,对于推进各种经济学理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实际应用基础。

另外,行为经济学还强调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互动作用。

人类的行为很少是孤立的,而是会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通过构建社会网络模型等方式,探讨了个体在群体中互动的规律与不同形式的集体行为现象。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对于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风险分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给经济学领域带来了改变。

行为经济学通常使用实验方法,在控制与反复观察的环境下,观察受试者在决策上的行为特征,从而得到更精准的经济学实证结果。

同时,行为经济学也更加关注数据的质量和收集,在细致分析与探索的过程中,促进了经济学数据的提高和完善。

论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论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

[收稿日期] 2004-06-25[作者简介] 李爱梅(1972)),女,江西新余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为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与应用心理学等领域研究。

凌文辁(194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应用心理学研究。

论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李爱梅,凌文辁(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摘 要]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科学。

它通过实验探讨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入手,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机制。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0假设提出挑战,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判断依赖于代表性原则,可得性原则,锚定调整原则和小数原则;并且提出/前景理论0修正了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提出/心理账户0理论解释金钱的/非替代性0;同时认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最大化。

[关键词] 行为经济学;判断启发式;前景理论;心理账户[中图分类号] F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5)01-0024-06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科学。

传统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经济人理性0的假设基础上,认为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并不仅仅如此,人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社会现象,同时关注人的认知、需要和情绪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1]例如,为什么同样花费500元钱,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的心理感受不一样。

在某些情境下,人们觉得500元是非常小的数目,花费很值得;而在另一些情境下,认为花费500元太不合算。

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理论进行修正,试图将更为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现代经济学理论。

在行为经济学领域重要的开拓性人物有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已故著名心理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 -SKY),里查德#萨勒(RIC HARD H.THALER),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美籍华人奚凯元教授等。

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

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在当今社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其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正逐渐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往往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进行精确的计算和权衡,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行为经济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发现,现实中的人们并非总是如此理性。

人们的决策常常受到心理因素、认知偏差、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在消费行为中,人们往往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一件商品的初始价格较高时,即使之后价格有所下降,我们仍可能觉得它是相对便宜的,从而更有可能购买。

这种心理偏差使得我们的消费决策并非完全基于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自身的需求。

再比如,在投资领域,投资者常常表现出“过度自信”,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投资收益,从而导致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和风险承担。

行为经济学的这些发现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们的经济决策过程,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那么,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一方面,它推动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家开始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为经济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突破。

另一方面,行为经济学促使现代经济学更加注重对个体和微观层面的研究。

传统经济学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变量和总体市场行为,而行为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转向个体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

通过深入了解个体的行为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对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偏差和心理因素,可以使政策更加有效和人性化。

例如,在税收政策中,通过合理设置税率和税收优惠,利用人们的心理特点来引导其做出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

超越理性假设:行为经济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超越理性假设:行为经济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第一章:讨论西方经济学界“完全理性”假设之争的演变,探讨“完全理性” 假设的发展以及西方经济学界对于这一假设的批判和超越,从中引出行为经济学 的兴起。
第二章:分析行为经济学在对“完全理性”假设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有限理 性”假设,讨论这一假设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第三章:讨论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假设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法 律经济学等经济学各分支领域的应用。
macroeeonomics,law and economics,etc.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 these fields makes Behavioral Economics become a prominent sch001.
Chapter 4:T11is section discusses what we can leam from“bounded rationality” hypothesis of Behavioral Economics.We call not only use the theory to explain
在“竞争一均衡”模型的一系列严格假设中,“完全理性”假设(准确说是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具有公理性和基础性的前提假设。根据希普(S.Heap) 对“理性经济人”的定义,所谓“理性经济人”通常具有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备 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能更好满足自己 偏好的行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是站在工具主义角度看待“理性经济人” 假设,那它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正如希普所说:“这里的理性是一个手段一目 的的概念,不存在偏好的来源或价值的问题。”但是,随着传统主流经济学影响 的同益扩大,人们对待“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态度走向了极端:置“理性经济人” 假设本身的局限性和现实性于不顾,把本该需要经验性认定的自Ⅱ提假设推向了绝 对化的理论层面,并登峰造极地将其引至信仰的高度,成为经济学理论上的“天 然公理”,即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处于任何位置,都有着一致的完全理性,不因 个人差别、时空差别和社会环境差别而变化。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经济学的挑战理性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思想是基于人们的理性选择。

然而,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理性经济学的假设和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对其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经济学的挑战,并分析其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传统的理性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是理性的,即人们都能充分获取并处理市场信息,以期望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或利益。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决策却经常违背这一理性假设。

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类经济行为受到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存在着很多与理性决策相悖的行为模式。

首先,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例如,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常常是非对称的,即对于获得利益的风险更加厌恶,而对于避免损失的风险则更加乐观。

这意味着人们在决策中常常选择较为保守的选项,而不是根据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做出决策。

此外,人们的决策常常受到先验偏好、心理账户效应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理性决策的失效。

其次,行为经济学还揭示了人们的情感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传统理性经济学假设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驱动。

例如,人们往往会因为损失厌恶而做出保守决策,即使这些决策并不一定符合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人们对公平与不公平的感知也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给传统理性经济学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反映了经济行为的真实状态,揭示了理性经济学假设的局限性。

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理性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以更合理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

其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传统理性经济学的政策建议通常基于人们的理性选择和市场竞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局限。

行为经济学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应对人们的决策偏差和行为模式。

尽管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理性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但两者并非对立关系。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对比研究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对比研究

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对比研究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派别和理论。

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作为其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争议。

本文将对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它们的异同及各自的优缺点。

首先,传统经济学主要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数学模型和假设来研究经济问题,例如供求关系、成本效益分析等。

他们认为人们具有完备的信息,并能够做出最优的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挑战了这种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制于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

行为经济学家更关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和实验方法来揭示人类经济行为的心理机制。

其次,在方法论上,传统经济学侧重于宏观经济和市场规模的总体分析,强调市场的均衡和效率。

传统经济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经济指标来评估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动的影响。

与之不同的是,行为经济学更注重微观经济学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实地调研和实验研究,揭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倾向和偏好,并尝试解释和预测这些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更加注重真实情境下的行为观察和数据分析,与实际经验更为贴近。

此外,在经济政策和决策分析方面,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也存在一些差异。

传统经济学倾向于采用激励机制和市场调节来解决经济问题。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可以有效配置资源,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反,行为经济学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决策,认为政策设计需要考虑人们的认知限制和行为偏差。

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软爆破”政策和“选择架构”设计等,旨在引导个体做出更有利的决策。

总的来说,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在目标、方法和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经济学注重理性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而行为经济学更加强调个体行为的实证研究和决策预测。

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浅谈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

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浅谈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

1752019年8月 营销界(第4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浅谈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黎启明(中央民族大学)所谓行为经济学,通过观察他的名字,便可以知道它是指以人为行为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一种经济理论,通过对个体人或者对人类全体的行为进行观察来研究的经济规律。

传统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假设:理性人假说,假设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这一假设是传统经济学一切理论的出发点。

然而大量事实表明,人不仅有利己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利他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理性人假设的不合理性,他把人想的十分呆滞,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十分丰富饱满的。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在经济学分析中加入心理学的知识也并不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产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出现,例如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提到的人具有利己和利他的行为动机就是行为经济学较早的理论论述之一,但是由于当时心理学发展不是很成熟,所以其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导致后人没办法把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然而人类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经济学分析的那一套方法,对某一问题先做出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推倒,最后得出一些模型,然后用这些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或者对未来的经济形式做出预测。

然而从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某些假设从根本上说一点也不符合实际,甚至与实际相悖。

我们可以设想,连研究的基础都不符合实际,需要正确的解决运用这些研究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经济学摘要:行为经济学目前是西方经济学领域中比较前沿的一门经济学科,它通过把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限制,解释了传统经济学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经济现象。

本文主要通过对新时代的行为经济学的一般性着手,使人们对行为经济学这一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科学有所了解。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给人普遍赋予的理性人的一般假设,使人更据有特殊性。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每两年一次)、授予对经济学理论影响最大的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颁发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

这是1947年设立该奖以来,首次授予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同时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也3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阿克劳夫George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说明非理性经济学于其对新经济现象的良好解释已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不同环境中观察的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理性经济人概念。

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例如人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从而将心理学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以观察现在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

正因为如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企业、政府等方面的关注和兴趣。

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一传统主流经济学假设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是自利的。

所谓“理性行为”是指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所谓“自利”,是肯定追求自身利益是导致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此产生的行为有人本身内在的生物学根据。

在“自利”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就衍生出一个核心的命题,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从而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行为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

行为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

行为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引言经济学研究了人类的经济行为和资源分配的规律,是一门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决策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

西方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是主流经济学的代表,但在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引发了对西方经济学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行为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所带来的冲击,并分析其对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实际经济行为的学科,旨在解析人类决策背后的心理和行为机制。

相比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分析。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学视角: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通过对人类心理特点的分析来预测和解释人的经济行为。

2.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手段来获取和分析数据,以验证和推论经济行为和决策模式。

3. 非理性决策:相较于传统经济学中理性决策的假设,行为经济学更加承认人类行为的非理性性质,研究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影响。

二、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假设1. 假设理性选择的否定: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假设人们在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选择者,即能够全面地、准确地评估利益和成本,并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行为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人们在决策中存在的很多认知偏差,如追逐短期利益、厌恶损失和对风险的不敏感等,挑战了这一假设。

2. 信息不完全的重要性: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在决策时具有完全信息,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价格和产品特性等信息。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面临信息不完全或信息过载的情况,这将影响他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3. 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传统经济学往往将经济行为看作个体之间的交换活动,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如社会规范、群体行为和他人影响等。

三、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领域的影响1. 政策制定: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对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微观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解析

微观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解析

微观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解析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间行为与交互关系的学科,行为经济学则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人的决策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分析带来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的、冷静的、自私的,总是以最大化收益或效用为目标做出决策。

但是,行为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许多人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理性,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如情感、道德、社会压力等。

因此,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需要被重新思考和修正。

其次,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保守主义原则”的概念。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决策是基于完全信息和完美的理性推论,但实际上,人们往往面临信息不确定和风险,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决策。

因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保守主义原则”,认为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决策,降低风险。

再次,行为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分析也产生了影响。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的购买行为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品牌效应、社交影响、失落感、奉献感等。

因此,企业在营销策略上,需要更多地考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制定更加符合消费者行为的策略。

此外,行为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存在许多的失灵,需要政府及时干预和纠正。

最后,行为经济学还关注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

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政府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制定更加符合人性行为的政策。

同时,政府也需要评估政策的效果,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模式及其对政策的适应情况,从而优化和完善政策。

总之,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研究从传统的理性决策假设中走出来,更加全面理解人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

未来,行为经济学还需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扩大研究领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

、不 确定 性与 行 为经济 二 、 为经 济 学 的产生 与发 展 行
行为经 济学 是一 门研究在 复杂的 、 完全理性 的市场 中投 不 资、 储蓄 、 价格变化等经济 现象的学科 , 是经济学和心理学 的有 机结合 ( hl ,0 0 。行为经济学通 过将 心理 学和经济学有机 T a r2 0 ) e 结合起来 , 彻底改变 了主流经济学( 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 ) 中的 个体选择模 型( 也是理性选 择模型 )并激 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 , 家把研究领域拓展到经济学各 主要分支 。 行 为经 济 学 的 创立 可 以追溯 到爱 德华 兹 (9 4 和西 蒙 15 ) ( 96 的先驱性工作 , 15 ) 但是直 到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 发表他们 在 不确定状态下人们 如何做出判断 和决 策研 究方面的发现时 , 认 知心 理学 (ont epyhlg ) cgiv sc o y 和经济 学两 方 面的研 究才 真 i o 正走到 了一起 , 行为经济学这 门新学科才宣告正式成立 。 l ) 为 经 济 学 的产 生 一 行 谈 到行 为经 济学 , 人们 自然马上 想到卡 尼曼 , 他被誉 为行 为经济学 的开创者 。卡尼曼和特维 尔斯基发现 , 不确定条件下 的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对理性 的假定存在系统偏误 。 他们早期 的大多数研究强 调的一个基本 观念 是 , 人们一 般不能完全分析 包 含经济和概率判断 的情 形 。在这些情况 下 , 人类决 策依靠某 些 捷 径 或 启 发 式 法 , 代 表 性 启 发 示 法 (ersna vn s 如 rpee ti es te
三 阶段 是一 般期望效用理论 的发 展 , 由于阿莱悖论认识到 S U E
理 论 对 现 实 的 背 离 , 为 经 济 学 发 展 了展 望 理 论 ( rset h — 行 Popc T e o , r 简称 为 F 理论 ) y r r 。从 而不确定性下 的决策在第三 阶段与新 兴 的行为经济学联系起来 。 行为经济学认为决策者在决策时偏 好 不是外 生给定 的 , 而是 内生 于 当事人 的决 策过程 中 , 仅可 不 能 出 现 偏 好 逆 转 , 且 会 出 现 时 间 不 一 致 等 。行 为 经 济 学 的 这 而 观点与不确定性的论述是一致的 。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直到最近,经济学尚被普遍看做一种必需依托于对现实世界的观看、而不能依托在实验室里做受操纵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评论者发觉受利己主义和理性决策所支配的“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这一普遍假设存在局限性。

但是,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起飞。

大量和日趋增多的科学工作致力于对经济学传统的大体假设的体会查验和修改,专门是有关无穷理性、纯粹利己主义和完全自治的假设。

而且,目前的研究愈来愈依托于来自实验室的新的实验数据,而不是从对实际经济的观看中所取得的传统的现场数据。

最近的这些研究源于两个区别显著、但正趋于一致的传统:一是认知心理学中有关个人决策的理论和体会研究;二是以实验的方式对经济理论预言的查验。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已经跻身于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列。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确实是在这两个领域从事研究的先辈。

一、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传统上,经济学被看做一种完全依托现场数据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人以为,这一点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继续进展的障碍。

除非咱们能够进行受操纵的实验,不然对经济理论的查验将永久是有限的。

仅仅依照现场数据,人们很难判定一个理论是不是失败或何时失败,并正确地指出失败的缘故。

在理论与受操纵的实验观看二者之间的反馈渠道在经济学中大体不存在。

一种新兴的、被称作“实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的成立从全然上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在受操纵的实验室里,实验者以简单、抽象的形式仿照在市场和其他经济交往形式中显现的场景,以研究这些场景中的人类行为。

这些实验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行并应用于市场环境,对此尚有争议。

可是,微观经济行为的实验结果能为经济理论的进展提供重要信息。

早年已有先辈学者从事经济学的实验研究。

50连年前,张伯伦(Chamberlin,1948)试图通过实验来查验新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

约翰·纳什(John Nash)——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他的同事通过设置一个实验对博弈论的预测能力进行了初期研究。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

对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论文[摘要]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

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及相关原理与现实的偏离,催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兴分支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效用最大化和均衡产出等标准经济理论内容构成了挑战,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在市场竞争行为、劳动经济和金融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有利于解释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

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

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

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

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

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

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

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

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xa02001年,美国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每两年一次)、授予对经济学理论影响最大的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颁发给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

这是1947年设立该奖以来,首次授予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

同时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也3次授予行为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Becker、阿克劳夫George A.Akerlof、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这说明非理性经济学由于其对新经济现象的良好解释已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不同中观察的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了主流学派的理性经济人概念。

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例如人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从而将心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以观察现在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

正因为如此,行为经济学已确立的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企业、政府等方面的关注和兴趣。

行为经济学的崛起,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提出了挑战,也进行了拓展。

一传统主流经济学假设人类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是自利的。

所谓“理性行为”是指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所谓“自利”,是肯定追求自身利益是导致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这种动机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有人本身内在的生物学根据。

在“自利”的基础上,传统经济学就衍生出一个核心的命题,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的公共利益,从而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亚当·斯密虽未明确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说,但却对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内涵作了如下经典的表述:“每个人都力求运用他的资本,生产出最大的价值。

一般而言,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促进多少。

他只考虑自己的安全,自己的所得。

正是这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实现着他自己并不打算实现的目标。

通过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常常能够,与有意去促进相比,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益!”亚当·斯密认为,正是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动机,激励和推动着人们去完成他们原本不会去从事的艰巨。

斯密相信经济秩序服从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并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去达到某种确定的目的。

而后约翰·穆勒又依据西尼尔所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对斯密关于人类行为的看法进行了形式化的处理,明确提出了理性经济人假说。

正是由于传统的经济学将经济主体与客体进行了抽象的演绎,经济学的框架才得以形成,后来的主流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石之上的。

随着边际革命的出现,“经济人”的假设又不断地被抽象化和理想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理性”被极端化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数学的计算,也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经济人”被转化为一种理性选择的概念,即目标函数的极大化。

依据戈森定律,杰文斯、瓦尔拉和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消费者的理性假说,推导出了消费行为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将使消费行为在某种预算约束下扩大到边际平衡点。

此后,在帕累托对效用度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希克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将偏好变成一个可以最大化的指数,从而提出了由两曲线相切点而确立的最大化满足的消费结构,避免了对满足的价值判断。

萨缪尔森又给出了经济行为者的理性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菜单。

在他看来,经济学本身就意味着最大化行为,消费者使效用最大化,生产者使利润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在弗里德曼等人那里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弗里德曼曾提出过一个简单的随机模型,证明一个按照随机游动花钱的、完全非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最终会被迫停止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此,可以假设一些消费者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在主流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甚至所有的人类行为主体,他们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最优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和演绎。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确有很多优势,如前提假定可以用数学描述的一清二楚;逻辑推理的严密精确,可以有效防止漏洞和谬误;还可以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以发展出能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更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使用精制复杂的方法可使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的汲取有用的信息。

这些优点在某些主流经济学家眼中正是体现了主流经济学“美丽和魅力”的所在。

毫无疑问,在一定的情况下理性经济人假设确实可以减少人类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经济研究所带来的困难,能够产生出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从而有利于经济学家深入地分析经济问题。

但是这种象牙塔里炮制出来的东西,因与现实脱节太多,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却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力。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指出的那样,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极为虚弱的,它的合理性和显而易见的力量仅来自于一些补充性的假设,如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充分信息以及同质性假设等等。

尤其是经济行为者个人之间的同质性假设更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它否定了经济行为的根本假设,即经济活动是建立在个人差异引起的交易的收益之上的。

正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说存在有严重的缺陷或不足,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得主西蒙(Simon)教授,都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

西蒙认为理性经济人应该改为有限理性,因为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对将要产生的结果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

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还要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每个市场行为者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的行为,只能在有限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

同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不同成员有不同的动机和目标,企业可能会选择非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因为决策中不但要涉及自我利益,还需要考虑社会角色,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以决策者只能企图寻求一个兼顾市场、利润及公平的“足够好”的结果。

制度经济学家也认为除了物质利益之外,人还有安全、自尊、感情等社会性的需求,所以应该将这些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的效用函数。

人的行为直接依赖于他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的动机与目标受其环境的控制和引导,因此制度的作用将非常重要。

由于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随着交易的增加,其不确定性也会上升,此时的信息就会更加不完全,制度经济学家也同样强调了人理性的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做决策所必需的细节和计算上,更普遍的决策行为依赖于习俗、直觉、惯例、意志和模仿等上,它不具有极大化的特征。

贝克尔则在个人效用函数中引入利他主义行为来说明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这就拓展了传统“经济人”的假设,将非经济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分析中来,同时为家庭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

现代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现也否定了关于人的行为总是或基本上是理性的看法。

蒂博·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在其《人是理性的,还是经济学家错了》一文中明确指出,传统经济学产生于理性的时代,因而把理性作为它的基本假定之一,但今天已经进入了非理性时代: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揭示了人们实际受隐蔽的、非理性力量的推动,经济学家好像置若罔闻,仍然坚持人类理性的假定。

他进而断言,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发现非理性的证据,主要是由于他们不想去发现它。

以霍尔和希奇(Hall & Hecht)领导的“牛津经济研究组”和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Lester)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也否定了“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方式。

这些调查从经济学意义上验证了一条心理学法则:耶基斯一多德森法则(Yerkes Dodson Law),这一法则指出:在低水平压力下,个人并不努力去计算他们的决策,但当压力增大时,他们会倾向于以最大化方式行事,超过了每个点,过大压力会引致迷惑和低水平的决策实绩。

阿玛蒂亚·森更是言辞激烈地把“理性经济人”假设斥之为是“理性的白痴”。

他进而建议应该建立一种比理性原则更为复杂的理论结构。

阿玛蒂亚·森在另一部著作中也指出,即使人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行动,正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不必然是正确的,因为在这种道路上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由于我们都会犯错误,都会陷入混乱,“冷静的理性方式可以充斥我们的教科书,但世界要丰富得多”。

当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也已证明人的行为的动力来自无意识的冲动,而社会学和的发展表明,人的认识能力和态度倾向,只有在其置身于其中的文化传统和其他行为环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正是在这一对理性经济人质疑与批评的大潮中,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并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和拓展,认为这些假设都是不现实的。

二如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的特征是将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结合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来。

行为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社会中的人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客观化形式外在表现出来的对经济刺激的主观反应。

经济刺激,如价格指数、通货膨胀、以及经济信息媒介等,是经济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经济行为不是经济刺激的直接映射,其间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介变量的作用,这些变量包括个人目标、价值观念、期望、认知方式、收集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对经济问题的兴趣等。

经济刺激通过中介变量的加工制作形成经济行为的意向,而意向的外在显现才是人们所能看到的经济行为。

基于这样的观点,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从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人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寻找经济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运动轨迹,揭示经济现象和本质。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逻辑与传统经济学相反。

传统经济学是首先假设理想状态然后放松假定逐步靠近现实状态;而行为经济学则是关注社会经济的现实状态,即“实际发生了什么”,然后寻找出现实状态的深层原因。

行为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死板的假设基础上的,即认为“个人具有稳定和连续的偏好,并用完全理性使偏好最大化”,这一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人们会合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因而经济的运行也具有自身的“理性”,所以经济学应是“没有道德”的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