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痹症的经方治疗

合集下载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痹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王女,49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

问诊得知:头项强SHUSHU,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

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五证:滞;六经:表实(虚;笔误,谢谢春秋兄提示)寒,太阳中风。

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葛根汤+黄芪。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黄芪304剂后复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

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

续进。

老师说的方子我读了,有所领悟,还不深;知母是必用的;这个嗝气和汗症不效的原因是我没辨出水逆,我觉得下次复诊应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五苓散的。

老师说的:“深入经藏,用阴阳气血营卫三焦理论深入分析,用三阴三阳详细辨别”的境界我还达不到,还要加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方中降逆去水饮(特别是肢体水气)居多,麻黄二两,先升后降,配合诸药涌泄水饮为主要,并非单纯的解表。

可能除了单纯太阳中风不能使用麻黄汤。

我想修正的是: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太阴水饮+表阴证(有汗无汗都可以使用)读刘师的书后分析:此病属于阴证,病位在表(虚,寒)。

三阴证中唯少阴中风表虚寒具备(身冷、汗出四肢难以屈伸)表-阳、里-阴阳-气、血-阴表阳-阳气,气可以化津液=卫,所以表虚就津液虚---桂枝汤解表养津液。

阴证则寒,寒则加附子药证补下焦真阳。

另三阴证中唯太阴外证(中风)肌表寒而饮不化,(要身重津液不达四肢要烦疼。

)同理要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

三焦定位于中下焦,中焦制约失司下焦真阳虚损阴寒阴寒水饮就要上冲故而就要(身痛重则嗝气)故而需要加白术药证(水中之土药)镇固水饮,加麻黄这个瞎子在众多下水降逆药与镇固水饮药(桂枝知母白术)他这个麻黄的作用就要趋温趋下而不是发汗。

加防风药证(主大风,风行周身,骨节疼痛)六纲:少阴中风(虚寒)+太阴外证五证:饮逆滞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滕女,57岁。

张琪治痹十方

张琪治痹十方

张琪治痹十方张老是黑龙江著名中医痹证专家,曾经担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所所长。

张老总结行医数十年的经验,根据临床辨证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组方治疗痹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张老的10个经验方介绍如下:经验方一:益气养血,祛风除湿。

组方:独活、秦艽、防风、川芎各15g,当归、熟地、白芍各20g,桂枝15g,党参20g,黄芪30g,牛膝15g。

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外为风寒湿邪侵袭而成痹证。

肢体关节酸麻疼痛,时轻时重,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或腰酸痛,腰膝酸软无力,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质淡,脉沉弱或沉细。

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细辛5g;便溏食少、腹胀者,加茯苓、白术各15g;腰膝冷痛明显者,加附子15g。

经验方二:清热养血,祛风除湿。

组方:秦艽15g,生石膏40g,羌活、独活、黄芩、防风各10g,生地20g,当归、川芎、赤芍、白芷各15g,细辛、苍术各5g。

主治: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夹有里热之证。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或筋脉拘急牵引,运动时加重;五心烦热,便秘尿赤;或见关节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随症加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者,加熟地20g、白芍30g;便秘者,加大黄7g;关节肿胀者,加薏苡仁20g、萆薢15g;筋脉拘急牵引作痛者,加白芍至50g,甘草至15g。

经验方三:养血通络,祛风除湿。

组方:牛膝、地龙、羌活、秦艽、香附、当归各15g,川芎10g,苍术、黄柏、五灵脂、红花各15g,黄芪20g,桃仁15g。

主治:主要用于关节肌肉疼痛日久不愈,用祛风寒诸药无效;关节疼痛如锥刺,关节变形,或见皮下结节红斑、颜色紫暗,舌质紫暗,脉沉涩。

随症加减:疼痛重者加乳香、没药各10g。

经验方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组方:穿山龙、地龙、雷公藤、薏苡仁各50g,苍术、黄柏、知母各15g,白芍40g,牛膝15g,萆薢、茯苓各20g,甘草10g。

主治:主要用于湿热伤筋痹证。

以肢体酸楚重痛或筋脉抽挚酸痛为主,伴麻木酸软,步履艰难,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尿黄浊或黄赤,脉缓有力或滑数,舌苔黄腻或白腻。

痹证方歌总结

痹证方歌总结

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加减,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药物组成:防风、麻黄、桂枝、杏仁、葛根、当归、赤茯苓、秦艽、黄芩、甘草。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歌诀:防风汤用甘草归,杏仁桂枝与赤苓;秦芩葛根麻黄配,风湿痹痛此方施。

2)痛痹:乌头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

功用: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寒湿痹证乌头汤,黄芪草芍配麻黄;益气蠲痹通关节,专除少气寒湿僵。

3)着痹:薏苡仁汤加减,出自明•方贤著《奇效良方》,药物组成:薏苡仁、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当归、生姜、川芎、防风、白术、制川乌、制草乌。

功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歌诀: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功用: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歌诀:金匮白虎桂枝汤,膏桂知母粳草帮;清热通络又止痛,温疟热痹服之康。

3、痰瘀痹阻:双合汤加减,出自《回春》,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红花、白芥子、茯苓、法夏、陈皮、竹茹、甘草。

功用: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歌诀:痰瘀痹阻用双合,桃红四物与二陈;白芥竹沥方中加,化痰行瘀此方佳。

4、肝肾两虚:补血荣筋丸加减,出自《杏苑生春》,药物组成: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

功用: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歌诀:补血荣筋肉苁蓉,牛膝天麻与鹿茸;木瓜熟地菟丝子,五味培补筋骨舒。

5、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出自《金匮要略》,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功用: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

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法良。

狐惑:1.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人参。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培中。

歌诀: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北京的初雪,虽然来得⽐往年晚⼀些,不过还是那么地美。

作为⼀个南⽅⼈,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雪,洁⽩⽆瑕,晶莹剔透!今天也是繁忙的⼀天,回来打开微信,收到来⾃⼀条来⾃微信公众平台的邀请,说邀请我使⽤原创保护功能,开通后,朋友们就可以留⾔了。

之前不少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留⾔?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今⼉总算明⽩了,毫不犹豫,就申请开通了!这条微信推送算是正式开始留⾔功能的吧!细数了⼀下,这是第20篇⽂章了,当初开通微信公众号,其实就是想给⾃⼰⼀个港湾,⼀个属于⾃⼰中医梦想的港湾,空闲的时候,就随便写写;如果忙了,就算了,没想到,居然都有20篇了。

莫⾮是我很闲?肯定不是,其实就是⼀个喜欢⽽已,喜欢中医,热爱中医,仅此⽽已。

今天给⼤家分享我治疗痹症最常使⽤的⽅⼦——桂芍知母汤。

我们还是先来看个病例:时间要回到六七年前吧,这是我的⼀个表姐,⼥,40多。

双⼿臂⿇⽊疼痛10年余,不能做任何重活,包括做饭洗⾐等。

⼀般冬季发作,遇冷明显,尤其是接触冷⽔后。

晨僵明显,每天早上需要活动半⼩时才能缓解。

肘关节肿胀感。

其疼痛与天⽓关系密切,⾃诉⽐天⽓预报还准。

余⽆明显不适。

⾆淡红苔薄⽩,脉沉细。

处⽅如下:桂枝16 ⾚芍12 知母16 防风16⽩术20 ⿇黄8 ⽢草8 制附⼦30茯苓15 ⽣姜3⽚羌活15 细⾟10说实在的,当时开药⽅的时候,战战兢兢,外表看似平静淡定,其实⼼⾥可紧张了,不知道其他⼤夫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开完⽅⼦,也没多做停留,就回家了,后来也没问效果如何,当然也没敢问。

直到⼀⽉后的⼀天,在街上碰到了,表姐才给我说,服药5副后,疼痛⼗去其七,效果⾮常的好。

当时我都惊呆了,这么好的效果?不仅表姐感觉诧异,我⾃⼰都觉得,⾮常诧异。

表姐这个病都⼗多年了,五副药就效果这么好?实在是难以相信。

随着,我就给表姐调⽅,变化不⼤,继续吃了⼀个⽉,基本就没有任何症状了。

后来我改⽤独活寄⽣汤泡酒,让表姐早晚各喝⼀勺,症状⼀直都没发;即使因为冬天冻着了,有些许症状,我马上换⽤桂芍知母汤⼝服,两三次就能解决,真是神奇。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三痹汤原文:《妇人大全良方》: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歌诀:三痹断杜牛参芪,炙草苓芍归芎地,防独细桂艽姜煎,手足拘挛正虚痹。

组成用法: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方解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久入深,留而不去,势必化热化燥,未免耗气伤血。

故治痹症日久邪入血络者,须标本兼顾此法。

此方独活、防风、细辛辛温散寒,祛邪外出;归、芍、地、芎、参、芪、苓、草,乃十全大补汤之制,旨在补养气血;牛膝、杜仲、续断,补益肝肾,壮筋健骨。

痹症日久,气血耗伤者,用之最为合辙。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

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三痹汤医案1、肩关节周围炎案李某某,女,60岁。

2017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右肩部疼痛2月,加重1日”来诊。

患者 2月来右肩部疼痛不适,无法抬起,口服止痛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但是右臂日感沉重,日常起居以及家务活都难以正常进行,昨日阴雨天气,气温下降,自觉疼痛加剧遂来就诊。

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近 2月来纳差乏力,夜寐不安,二便可。

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辨证为素体亏虚,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

治以温补肝肾,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用三痹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细辛 3g,独活 6g,防风 6g,川芎 6g,熟地黄15g,茯苓12g,杜仲12g,秦艽12g,全当归12g,炒白芍10g,桂心 6g,川牛膝 6g,甘草 3g。

中医痹症的治疗

中医痹症的治疗

中医痹症的治疗中医痹症的治疗(寒湿内停)方处方:当归、杜仲、干姜、黄芪各20克,独活25 克,羌活、透骨草、秦艽各15克,桂枝、制附片、伸筋草、苍术、桑寄生、露蜂房各10克,威灵仙12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药液熏蒸患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天。

休息1-2天,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宣痹化湿通络。

用于寒湿内停型痹症。

症见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

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气滞血瘀)方处方:秦艽、炒桃仁、丹皮、雷公藤、全当归各20 克,生姜、大黄、乳香、没药、赤芍、白芍各15克,苏木、红花、紫草、乌药、汉防己、狗脊各10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药液熏蒸患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天。

休息1-2天,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化滞。

用于治疗痹症,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瘀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

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痰阻络脉)方处方: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苏木、红花、川牛膝各15克,海风藤、细辛、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各10克,清半夏12克,嫩桑枝30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约液熏热心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人。

休息1~2人,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蠲痹涤痰祛瘀。

用于治疗痹症,中医辨证屈痰阻络脉型。

症见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阴虚化热)方处方:地骨皮、知母各12克,川牛膝、土茯苓、玄参、蚕砂各10克,杜仲、黄柏、苍术、生地、伸筋草、夜交藤各15克,桑枝30克,忍冬藤20克。

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近况

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近况

治疗痹病疼痛常用经方临床应用近况【摘要】痹病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经方治疗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历史、现代临床应用、西药结合、针灸配合及常见经方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经方治疗痹病疼痛的情况。

经方治疗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一些慢性病症中表现出独特优势。

未来,该领域仍面临发展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整体而言,经方治疗痹病疼痛不断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痹病疼痛,经方治疗,临床应用,历史,现代临床,西药结合治疗,针灸配合,常见经方,临床疗效,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挑战。

1. 引言1.1 痹病疼痛的定义痹病疼痛是中医学上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的疼痛、拘急、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痹病被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最终引发疼痛的症状。

痹病疼痛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常见的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痹病疼痛的特点是痛苦难忍,常伴有肌肉僵硬、关节功能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上,痹病疼痛被认为是一种顽固难治的疾病,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痹病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医经方治疗痹病疼痛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经方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组方方式,被认为是治疗痹病疼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经方治疗痹病疼痛的历史、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相关内容。

1.2 经方治疗痹病疼痛的重要性经方治疗痹病疼痛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悠久:经方治疗痹病疼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家,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就有相关记载。

经方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治疗痹病疼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2. 经方疗效确切:经方中的药物组成合理,药物间相互配伍,能够有效调和人体阴阳,舒畅经络,疏通气血,从而起到治疗痹病疼痛的作用。

热痹。肌痹。筋痹。皮痹。血痹。骨痹。脊痹。。顽痹。项痹。肩痹。腰痹。膝痹。

热痹。肌痹。筋痹。皮痹。血痹。骨痹。脊痹。。顽痹。项痹。肩痹。腰痹。膝痹。

热痹。

肌痹。

筋痹。

皮痹。

血痹。

骨痹。

脊痹。

顽痹。

项痹。

肩痹。

腰痹。

膝痹。

病名:热痹验方治疗1:李聪甫经验方—清痹饮酒生地13克,酒当归10克,赤芍药10克,北防风10克,牡丹皮10克,汉防己10克,左秦艽10克,瓜蒌根10克,酒桑枝10克,酒知母10克,淮木通10克,净地龙6克,丝瓜络9克,威灵仙7克,甘草节3克。

验方治疗2:《兰室秘藏》方—拈痛汤当归9克,羌活9克,苦参9克,葛根9克,苍术9克,白术9克,防风9克,知母9克,泽泻9克,猪苓9克,升麻克,人参3克,甘草6克,茵陈15克,黄芩15克。

验方治疗3:《古今医统》方—加味二妙丸苍术30克,黄柏2克,川牛膝10克,当归尾10克,防己10克,川萆薢10克,龟版10克病名:肌痹验方治疗:欧阳琦经验方—除湿通络苍术12克,白术3克,茯苓6克,羌活6克,泽泻6克,陈皮6克,甘草3克,姜汁3匙(兑入),竹沥3匙(兑入)病名:筋痹验方治疗:《张氏医通》方—木瓜散木瓜23克,狗胫骨50克,五加皮15克,当归15克,桑寄生15克,炒枣仁15克,人参15克,柏子仁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3克病名:皮痹验方治疗1:顾伯华经验方—散寒利湿净麻黄9克,川桂枝9克,赤芍12克,炙甘草4.5克,制川乌9克(先煎),羌活9克,独活9克,威灵仙12克,土茯苓12克,杜红花9克,莬丝子12克。

验方治疗2:张志礼经验方—温肾通络莬丝子10克,女贞子12克,韭菜子6克,沙苑子10克,桂枝1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鸡血藤30克,丹参10克,秦艽10克病名:血痹验方治疗:赵炳南经验方—温经通络汤鸡血藤25克,海风藤12克,全丝瓜25克,鬼见愁10克,鬼箭羽25克,路路通12克,桂枝12克,蕲艾12克,全当归12克,赤芍25克,白芍25克病名:骨痹验方治疗1:刘伯龄经验方—骨质增生丸熟地黄300克,鹿衔草200克,骨碎补200克,肉苁蓉200克,淫羊藿200克,鸡血藤200克,莱菔子100克。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名】五痹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次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主治风寒湿痹,经络不利,肢节疼痛,麻痹不仁。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等病症。

1.类风湿关节炎:本方加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黄芪、防风。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

结果:84例患者效果显著,30例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

(《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第3、4期)
2.冠心病(个案):以五痹汤为基础。

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和中;当归、川芎、丹参、赤芍养阴补血和血;远志、石菖蒲、茯神、丹参、毛冬青养心安神宁志。

加三七活血化瘀止痛。

三组诸药合伍,益诸一身之气,活一身之立,心脉得通,心以得养。

其药理益气和血养阴通络,祛邪扶正消炎止痛,治疗1例男性冠心病患者速见奇效。

[第二届国际
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论文集]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方用羌活、姜黄、防己祛除风湿,合以白术除湿,生姜辛散。

临床应用以筋骨酸痛,尤以上股肩臂为甚、举动不利为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腰骶痛,加杜仲、桑寄生;腰褪痛,加牛膝、川断、威灵仙。

【方歌】祛风除湿五痹汤,片姜黄加炙甘草,羌活白术并防己,风湿痹痛此堪尝。

【偏方】老中医治疗湿热痹症的秘方

【偏方】老中医治疗湿热痹症的秘方

【偏方】老中医治疗湿热痹症的秘方痹症是临证常见之病。

《素问·痹论》:“所谓痹者,……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者,闭也。

病邪侵入肌表、经络、关节,致成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导致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等,即为痹症。

痹症中,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而湿邪化热,或热中兼湿者则是湿热痹症。

一近治一例湿热痹症。

患者王XX,女,60岁,西医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来诊陈述两月肢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有形肿,色呈淡红,扪之热感。

纳可寐安便畅。

舌苔薄白略呈黄腻,脉沉细显弦滑,按之指痕。

此属:湿郁化热,邪积关节,致成湿热痹之候。

治宜:清化湿热,疏利关节之品。

方用:嫩桑枝40克、豨莶草30克、云茯苓30克、路路通10克、丝瓜络12克、伸筋草12克、怀牛膝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并嘱用嫩桃枝、嫩柳枝、嫩槐枝、嫩松枝、嫩桑枝,五枝煎水外用熏洗,内外兼施,服药两剂效果明显。

继服关节形肿见差。

且服药未见胃部不适之感。

据患者儿子讲,过去服药,经常是药下伤及胃口,脘中不适,且关节疼痛依旧。

又守方服药,上方略事加减共服药28剂。

突出桑枝用量,关节形肿疼痛均有消退,患者及家属甚悦。

二观之本方重用嫩桑枝40克为君药。

《本草纲目》李时珍云:煎药用桑枝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

《本草撮要》载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

桑枝苦平,药性平和,入肝经,故可舒筋利节。

一般用量15克~30克,今用至60克取得较好之效,实重用使之达肢利节之故。

豨莶草是祛风湿通经络兼活血之要药,再加云茯苓之渗湿利水,健脾和中。

两药并用各30克为臣,以助桑枝之功。

路路通(别名枫果)一味既能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治疗肢体痹痛,手足拘挛,又可行气宽中善治胃病胀满,所以应用路路通是一举两得。

既祛风湿之邪而又和胃,使之祛邪而不伤正。

丝瓜络是通络之品,又可活血消肿。

伸筋草,《本草拾遗》载“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等证。

古代治疗风痹的药方

古代治疗风痹的药方

古代治疗风痹的药方
古代治疗风痹的药方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药方:
1. 桂枝汤:将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煮沸,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肢体麻木等症状。

2. 羚羊角散:将羚羊角、橘红、沉香、乳香、丁香、芍药、陈皮等研成粉末,用酒调服,可缓解肢体酸痛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3. 乌药六君子汤:将乌药、附子、巴豆、白术、白芍、生姜等煎煮,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4. 苓桂术甘汤: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煎煮,可用于治疗湿寒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肢体麻木等症状。

5. 桂附地黄汤:将桂枝、制附子、当归、地黄等煎煮,可用于治疗风湿痹引起的肢体酸痛和腰膝酸软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药方多数经验性的,具体的药物组合和剂量应当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配和用药。

同样重要的是,如果出现严重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症状,建议及时求医诊断和治疗。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的酸、麻、胀、重等不适感,活动受限。

其中,寒湿痹阻型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痹症,其发生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有关。

2. 中医治疗方剂介绍中医治疗方剂是指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或证候。

对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中医常常会配制特定的方剂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达到缓解和治愈的效果。

3. 方剂1:温经汤组成:•桂枝(9克)•干姜(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生姜(6片)•大枣(6枚)功效:温经汤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4. 方剂2:祛寒湿汤组成:•羌活(9克)•苍术(12克)•艾叶(9克)•地龙(9克)•巴豆(9克)•当归(12克)功效:祛寒湿汤具有祛除寒湿邪气、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

5. 方剂3:活络丸组成:•巴豆(30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桑枝(15克)•辣椒粉(5克)功效:活络丸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蜂蜜调成丸剂,每次取10克,每日三次。

6. 方剂4:活血化瘀汤组成:•桃仁(15克)•红花(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香附(9克)•川断(9克)功效:活血化瘀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7. 注意事项•方剂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方剂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方剂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寒湿侵袭。

通过中医治疗方剂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和治愈寒湿痹阻型的痹症患者的症状。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胡希恕治疗痹证常用的几张经方

胡希恕治疗痹证常用的几张经方

胡希恕治疗痹证常用的几张经方导读治疗痹证,同样需要“辨六经,辨方证”,首先分析患者是属太阳病?少阴病?还是阳明病?亦或是太阳少阳合病,还是太阳阳明合病,再进一步辨别是何方证。

胡希恕先生治疗痹证常用经方:运用要点:•葛根加术汤:可用于急慢性关节炎,尤其适用于发热无汗而恶寒甚、身重的急性关节炎,无论有无项背强几几,均可使用。

•麻杏苡甘汤:多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而偏于湿热明显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慢性风湿、类风湿呈太阳少阴合病,尤其见关节肿大变形伴有气冲呕逆者,关节红肿热明显者,可加生石膏。

•桂枝加苓术附汤:用于外有风寒在表,里有水湿停滞之证,本方为胡老治疗痹证最为常用处方。

关节疼痛偏于一侧,可加入少量大黄以活血通络。

•桂枝加黄芪汤:由于表虚水湿邪气不去,而见痹痛、麻木不仁、疮痍等,均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病位在太阳少阳,呈血虚水盛之证,对于长期慢性痹证,尤其老年人出现的血虚水盛证,使用本方的机会较多。

胡老治疗痹证特点:一、注重了辨六经方证,即急性风湿性关节痛,常呈现表实热证,即太阳病,治疗多用葛根加术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桂枝加黄芪汤等。

而慢性关节痛,常呈现表虚寒证,治疗多用桂枝加苓术附汤、葛根加苓术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二、注重养血利水,既见于风寒湿痹,也见于血痹。

当血虚时水当相对盛,痹痛久不去主因血虚,故养血同时利水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胡老常用当归芍药散加于各适应方药中,当有热时加生地黄养血凉血。

三、对于痹证出现的一侧痛疼,常加入小剂量大黄,起活血通络作用,临床确有实效。

参考文献:冯世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软组织治痛学堂一个有深度的软组织治痛专业平台。

78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

痹症治疗方案痹症,是指由于寒湿、风寒、风湿等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痹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痹症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缓解痹症。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乌药、羌活、桑寄生、肉桂等,可以通过药物煎煮、外敷或者药物熏蒸等方式进行应用。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代表之一,在痹症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特定的经络穴位上刺激,促进气血流通,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痹症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络针、透针等,可以同时结合热敷、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三、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痹症进行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包括电疗、热疗、磁疗等。

电疗包括电针疗法、电磁疗法等,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

热疗通过热敷、温泉浴等方式,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疏散寒湿的作用。

磁疗则是利用磁场的作用来改善痹症患者的症状,可以通过佩戴磁石或者进行磁疗仪器治疗来实现。

四、运动疗法适度的运动对于痹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温和的伸展运动、柔软脊椎法、气功、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可以通过舒展肌肉、调整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痹症的症状。

五、饮食调理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的调节也可以帮助痹症患者改善症状。

食物中的一些特定成分,如姜、大蒜、辣椒等具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可以适量地加入到饮食中。

同时,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的食物,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寒湿痹症的症状。

综上所述,痹症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和饮食调理等多种方法。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个体情况,可以结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道医膏药----痹症方 (可打印)

道医膏药----痹症方  (可打印)
制法及用法:上药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脑、细辛、牙皂末各6g,若加商陆根、凤仙、闹羊花、鲜烟叶、鲜蒜、鲜稀莶等汁更妙。摊贴患处。
方药:藿香45g,木香45g,白芷45g,白蔹45g,乌药45g,大生地45g,贝母45g,丁香45g,白芨45g,·当归尾45g,僵蚕45g,檀香45g,蜂房45g,苦参45g,五加皮45g,细辛45g,荆芥45g,苏木45g,红花45g,连翘45g,秦艽45g,防风45g,肉桂45g,大枫子45g,蝉脱45g,丁皮45g,羌活45g,桂枝45g,蓖麻子45g,鳖鱼45g,独活45g,萝卜子45g,全蝎45g,赤芍45g,元参45g,南星45g,川芎45g,枳壳45g,艾绒45g,白鲜皮45g,藁本45g,高良姜45g,桃仁4'5g,杏仁45g,香附45g,牛膝45g,苍术45g,威灵仙45g,川乌45g,草乌45g,续断45g,黄芩45g,麻黄45g。牙皂45g,金银花45g,甘草45g,附子45g,半夏45g,紫荆皮45g,骨碎补45g,海风藤45g,黑山栀45g,大黄90g,蜈蚣三十五条,蛇蜕五条,槐枝三十五寸,柳枝三十五寸,桃枝三十五寸,桑枝三十五寸,楮枝三十五寸,榆枝三十五寸,桂枝三十五寸,.血余9g,松香50000g,橼皮(滤过),百草霜5000g(研细筛过)。
方药:踯躅花30g,羌活30g,防风30g(去芦头),川芎30g,杏仁30g(烫去皮),细辛30g,当归30g,白蔹15g,白芨15g,白芷15g,丹参15g,玄参15g,桂心15g;,附子15g(去皮脐),川乌头15g(去皮脐),皂荚15g(去黑皮),汉椒15g(去目),莽草15g,川大黄15g,苦参15g。
制法及用法:上药细切,放猪脂于锅中煎之,后人诸药煎,待白芷色黄,候药味出尽,以新布绞去渣,更以绵布滤过,将锅拭净,重人膏于慢火中熬之,再下黄蜡令消,去火,待稍冷,收于瓷器中。每有痛处,于火边熁手乘热取膏摩之一二百遍,以手涩为好。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

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Credit is the best character, there is no one, so people should look at their character first.胡希恕讲痹症经方治疗胡希恕讲痹症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这个关节疼痛而烦;这是一个表实这样一个证候..太阳伤寒;他是一个身痛;腰痛;骨节疼痛..那么要是真正的太阳伤寒证呢;他脉他要浮紧的..那么现在这个脉呢;沉而细;这个沉脉呀;古人认为;这个沉脉也主里;也主寒;也主水;所以在这个金匮要略里头;这个水;就是这个水肿这类的病;他说脉得诸沉;当责有水..那么这个;这一段;这个病主要的是这个里虚;所以脉沉细嘛;而饮不行;水不行;所以这个叫湿痹;这个不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应该脉浮紧呐;这里脉沉而细;说明是里虚有停水..那么古人呢;管这种的身体疼痛叫作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这节上说;这个温痹的证候也不一样..那么要假设这种情况;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那我们遇到关节炎这种情况;身体疼痛而烦;类似表证;他这个主要由于小便不利;咱们这个讲伤寒论也有啊;那么里头有停饮;小便不利;你不利小便表不解..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利小便;里气一通畅;内外也和;也自然汗出而后解..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湿痹啊;所以有这种表热的证候..就由于水不行于里;可表气也闭塞;所以发生这种表证..那么这个呢;不要误于表的证候;一味发汗不行的;咱们在伤寒论;有多少节了..有一节我还记得;说这个太阳病;发汗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恶寒;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那个去桂不对的;应该去芍药;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要不利水;是不治的;我们治这个一般的关节炎呐;要注意有这么一种;但当利其小便..②湿家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可与麻黄加术汤..这也是痉湿暍的一章里头的..我讲;我很少几节把他集中了;然后等会讨论这个痹疼怎样治疗;这个地方..这个治疗;也不外乎古人这些原则了..这个湿家古人就指的这个风湿;身烦痛;那么痛而至烦呐;可与麻黄加术汤;他是可与之;不是主之..那么这个;尤其这个风湿关节炎呐;始终在表;我们这个要注意;那么这几节;他都说的是原则的治法..那么这个在表;可以发汗;得加术;因为这个风湿这类的病啊;头前说利小便;这个又说可发汗;但是发汗呢;应该用麻黄加术;发汗是解表了;去风了;湿去不了;他得加术..慎不可以火攻;这句话顶要紧;那么这个病呢;他是来表;应该由里往外从表解外;所以从外往里用火攻就错了..用火攻;火攻的法子多的很了;那么古人;这个火攻呢;开始大汗;咱们这个伤寒论讲得很多了..那么火邪他往里头;不但他不能够出来;这个;这种热;那湿更不用说了;反而往里头去..所以从外往里治;有很多的湿家这么治啊;治出肾炎来了..那么这一节;我们可以看一个问题;现在西医啊;就是就到现在了;有时候爱用火攻;所以电疗啊;蜡疗啊;都是这一类..我认为这个;这个痹证我在临床中间见得最多了;大概整理有个五十例;这五十例都是咋得的;是一个西医;是一个西医跟我讲;他做的五十个卡片;那么他姓张的;张树娟;是一个西医;跟我实习一年了;那个时候痹证多的很;所以就没见着;我没见着一个用电疗好这种关节炎的;没有..所以这个就是;古人早就以这个为戒的..还有一节;也是类似的..都是一章里头;③病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这类的病啊;他是阴天下雨都厉害;所以他日晡的时候;他就加重..一身尽疼;这个疼的就比上边这个严重一些了;同时发热;那么到这个日落的时候啊;这个疼痛加剧;这个叫风湿..此名风湿;那么这种病呢;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这个说的病因了;那么湿哪来的呢;这个说着病因啊;他不是从外边来;是有湿邪了;这就由于汗出当风;这个汗这个东西;他是排这个毒素的;毒物、废物;应该排出体外;所以现在关节啊;很容易犯这个病啊..热天呐出汗;弄个电风扇吹一吹;这个最容易坏;这个汗呢;本来他是离开组织;他是要出来的;里面全是废物;遇着风一闭;就把这个东西啊闭到皮肤腠理之间..一开始就在皮肤里头啊..那么一次不要紧;久而久之;他这种毒素啊;他就怎么到关节;关节的空隙;就是筋骨交界的地方..他就到那个地方了;筋骨交界的地方;他就发炎生病了;这就属于关节炎了..这个说得很有道理..或者久伤取冷;久伤取冷跟这个是一样;比如我们出一身大汗;这个冰其淋你拿起来就吃;这个汗马上就回去了;其实这个汗早就出来了..这跟这个汗出当风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古人呐提出这个风湿的成因;还有就是我们身上多停湿的人;一得感冒也容易得这个风湿..那么这类病呢;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这与麻黄汤差不多..由于这个他偏于有热;所以他不用术..他用薏苡仁;生苡仁啊;生苡仁这个药他是一个寒性的去湿药..还有一种这种风湿;④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防己一两12g 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脉浮为在表啊;身重;这个湿特别多;身子就沉;这个组织里边都是水分;感觉就重;身子就沉..汗出;表虚..恶风;这个恶风;黄芪剂啊;这个恶风特别敏感;这个我亲身体会过..那么这个伏天呐;他这个屋子关得都非常严;你拿个扇子他都害怕;那真是恶风..要遇着这种的风湿;要用黄芪剂..黄芪剂他就是皮肤这个方面特别虚;古人有一句话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皮肤这块虚;你身上无论哪个地方停湿;他也往外来..就在皮肤这里呆着了..你皮肤这个虚不恢复啊;这个湿不会去的..所以这个时候呀;只用发汗药也不行;非大量用黄芪不可..也不要大量用;三四钱就行了..那么这个药;他这个恶风特别敏感..这都是我们在这个临床上啊;你自己遭遇这种证的人自己知道;我就给人治这么一个病人;我去了就拿着扇子;这也是夏天..我一进屋他就摆手;我一摇啊;热坏了;他屋子关得严啊;他就是怕风;出汗;那么这类的病;非用黄芪不可..所以这个治病啊;不是说哪个药就治什么病;没有这个事儿你像这类的这个痹证;你不用黄芪干脆治不了..所以这个黄芪这个药;据我体会啊;要把他治这个恶疮;大风;在这个神农本草;恶败疮;全是皮肤虚;这个虚;就咱们说得这个正气不足于表了;他的坏东西他出不去;非恢复他不可;什么药呢;就是黄芪..黄芪治皮肤的;非常有效;有时候滥用黄芪;补气;哪是那个事儿他那个就是皮肤虚衰;这个地方啊;拿着现代的话说就是营养不良;皮肤营养不良;所以这个时候;他这个病啊来这个地方他不去;他虚;你真得把他恢复了;他这个病邪呆不住了;他自然就好了..拿得这个去湿去风湿的药啊;他自然就好了;这个特别恶风;他用防已黄芪汤主之..这个防已黄芪汤;就是防已、黄芪、术;也是根据前边这个湿痹啊;要利小便的..去湿嘛;他既用防已;又加术;他搁黄芪呢;就恢复这个表虚..另外就是生姜、甘草、大枣;这个方子;他从这个桂枝去芍药变化而来的;他把这个桂枝啊代替黄芪了;所以他就是桂枝去芍药汤;他以黄芪代替桂枝了..另外加去湿的药;加防已;加术;这个术啊;我们用啊全是苍术;不要用白术;尤其治这个风湿;这个我们拿以前的这个温以前的书;我是啊;这个方子有变化;不怎么;以后咱再讲..在这个伤寒论里头也有;⑤风湿相搏;身体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这个都讲过的了..这伤寒论里头说风湿相搏;这个也疼得厉害;风湿俱盛;同时也陷于阴寒;那么内经上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那么这个既有风;又有湿;又有寒;这个寒呢;不是外边积累的寒;人的机能沉衰;发生阴寒证;所以他这个疼得特别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自已;是凭自己的力量不能翻身..疼得厉害..不呕;说明这里头没停水;也就说没有少阳病了;不渴;里头也没有热;有热得里边渴;也没有阳明病;所以还在表嘛..他一个意思就是这个风湿;自表入里;由阳入阴也在表;这在少阴病;脉仍然浮;但是虚;微而涩;那么里头血液也不流畅;他为湿所主嘛;那么这个就说明少阴病了..少阴病;脉微细嘛..桂枝附子汤主之..这个桂枝附子汤主之;现在我不常用这个方子;这个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附子这个药;你们看神农本草就有;他不但能够驱阴回阳啊;这个附子啊;他还能够去湿痹;缓拘挛;这个疼的拘急不利;附子都起这个作用所以我们治这个慢性关节炎;这个附子;大概是必用的药;没有……陷三阴证的多..三阴病里多..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可是在风湿这地方;是不能用发汗药;这个底下说的小便自利;这个是小便频数;这个小便利和这个小便不利是一个问题..咱们在临床上;你看失眠和不眠这是一个问题..他不光表现在一个利字方面;一个行字方面;就是一个问题;统统都是膀胱的问题;这个小便..他这个肌肉啊;失去收缩的力量;这就虚嘛;这个小便就数..如果这个肌肉收缩而不开;这就是小便不利..这个收缩呀大概都是属于阳性证;失去收缩;那就小便利;那么这种情形;就是用术、苓这种利尿药啊;也治小便不利;也治小便利;尤其这个术;他起这个相当作用;尤其配合附子;他能够恢复这个机能;使他不松弛;那小便他就恢复了;小便恢复了大便也不硬啊;这个大便硬不是阳明病..使不得大黄;由小便数造成的大便硬..小便不数了;大便自然就好了..那么由于这个附子这个术;一方面治小便自利;一方面去湿解痹..所以这一段书啊;让学的人啊很不好理解..大便硬;小便利;为什么还搁术啊;倒去桂枝啊;这个在金匮里头啊;水气篇就有;他说小便数;或者渴;下利;都不可发汗;咱们讲的伤寒论不是有些发汗禁忌嘛;那么这个也应列到禁忌里头;小便频数;不能发汗..亡失津液嘛;你再发汗;还亡失津液..想法子治小便利;你像真武汤啊;都治小便利..也治小便不利;尤其老人啊;那么他这个精气虚衰了;常常有尿就得去..我们开会就看出来了;是一个老头啊;一会就跑了..他们都是;小便非常频;但是泡不大..这个也就是他应该尽量排除但他排除不了..他一会想上一会想上;有了他收摄不住..淌到裤子里头了;他就得去..所以这个情形用附子配合利尿药;都好使..那么这一段呢就讲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今天都要讲一讲呢;这也是和这个痹疼啊很有关系的;原则上啊这些都是一样的..底下;⑥风湿相搏;骨节疼痛;全身掣疼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比上边这个桂枝附子汤更重了..他这个湿;停水;他小便不利了..所以这个湿越盛;寒越盛;这个痛越厉害..他这个痛的比上边就厉害..掣痛;他是一种牵掣的痛;而以至于不得屈伸;伸开不能屈回来;屈回来不能伸开;这痛得厉害了;近之则痛剧..不容人摸他碰他;你离他近他都受不了..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这个阴寒得的厉害..这种情况要是特别恶风敏感也有用黄芪的机会;不敏感一般就桂枝汤的情况;桂枝汤也是恶风啊;他汗出恶风;那么像我说的这么厉害;得用黄芪剂;他这个用桂枝甘草汤加术、附..头前那个他有附子;没有术;这个桂枝甘草汤就是桂枝汤的一个最简单的方子;这个咱们也讲过..这个身有微肿小便不利;他这个湿盛;所以这个附子还要配合术..还有就是⑦诸肢节疼痛..身体魍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这个也是历节;中风历节当中的;金匮要略;诸肢节疼痛;就是多发性关节痛了;身体魍羸;这个魍羸啊;医宗金鉴里头呢改个快羸;魍羸就是关节变形..羸者;瘦也;魍;块的意思;那么可见;就一段说的是类风湿..脚肿如脱;所以这个方子也治脚气;脚肿如脱;下肢特别疼;这个脚气病;他这个脚肿如脱;如脱者;就是行路困难;头眩;短气;这个水往上冲的脑袋病;这个胃有停水他短气;这个湿也挺重..温温欲吐;所以胃有停水他就想吐;老想吐..吐不出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这个方子啊;也常用;他就是桂枝汤去大枣;另外加防风;麻黄;知母;附子;术;他这个生姜啊;加知母;生姜的量比较重;我们在临床上对这个方子;不要守着方子用;要类似这个证候他不想吐;这个生姜量就不要这么大..他这个生姜量很大;大概有四钱..我用这个方子治过风湿热;很好使;加石膏就是越婢汤的临床实际应用..那么头前讲的呀;就是要利小便..这个方子啊;大概在伤寒论里;咱们现在讲少阴病嘛;有两个方子相似;我也把他搁到这里来了;⑧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疼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咱们这个没讲了;下次咱们就讲了..这个少阴病;也在表嘛;身体疼;手足疼;骨节疼;就个骨节疼就是指的风湿这一类的..脉沉者;主要的这个脉不浮了;脉沉者;就是有水饮;里边有水呀..附子汤主之;这个附子汤与真武汤;里边就差一味;这个附子汤他有人参没有生姜;真武汤有生姜没有人参..就是苓、术、附在一起;附子、茯苓、术;来一起加人参、芍药;甘草;这就是附子汤;伤寒论有;这个写不写都行;下回咱们要讲了..那么这个就是里头有水;表不解..跟我们方才说的那个一样;你利水就行..这个药主要的利水;去寒湿;这个方子我用过;就是附子汤;如果下肢疼;腿疼的厉害;而且发拘挛;这与芍药有关系;而脉沉;这类的痹疼好使..四肢疼痛;重;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这个头前我们讲湿痹..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这真武汤就是..四肢沉重疼痛;这个湿重他就沉;那么这个湿痹呢;他就疼;自下利者;大便反快呀;当然他里边没说小便不利;肯定是小便不利;用这个真武汤治水的嘛..他利小便;就跟我刚才说的那个附子汤啊就差一味药..他没有人参有生姜..也是苓术附三个药都有;有芍药有生姜有甘草;那么这段就是我们说的但利小便;就是说的这类方剂;就是附子汤啊真武汤啊这一类的.. 二、总结及临床应用1、治疗原则:那么到这样我们就介绍了头前仲景的书里头..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些问题来了..这个痹痛这类的治疗啊;利小便发汗;这是原则上的;尤其这个风湿病;始终在表..总是以解表这个方剂兼去湿利水的药为正治..2、病因:这根据头前讲的;那么这个病的得来呢;大概就汗出当风;这个贪凉饮冷;或久伤取冷;大概这样子得的多..3、治疗禁忌:这个的多阴;①最忌的不能够从外治;不可火攻;②还有一个临床上常遇着;小便频数;而大便反硬;这个发汗药要注意;不要用..只是用这个附术为基础的方子就行;这个就是桂枝附子汤;把桂枝去了;加上术;那里头剩什么了;就是附子、生姜、大枣加上甘草、术;这几个药;这就是在这个时候啊;不要用发表药了;麻黄更不能用了;是不是这些就是以前讲的;这些段文里就看出这些问题来了..4、急性慢性的区分..那么如果陷于阴证了;不是阴证;你像麻黄加术啊;叫麻杏苡甘汤;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这个都是在急性发作的时候..这个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非常少;因为到我们这里都是慢性的多;经过西医治疗的不好;找中医吧;都是这样;所以我们遇着的都是慢性的;全变成了这个脉浮虚;或者沉;全是属于少阴病的范畴;发汗药里头都要加附子的..这就根据方才讲的;可以得出这些的结论..5、方剂..那么我在治这个病啊;我把这个方子概括起来有这么三四个方..㈠桂枝汤加术附..我不用这个桂枝附子汤;我用这个整个的桂枝汤..这个桂枝汤咱们都知道了;是太阳病用的;脉浮缓或者浮弱;汗出;但是光用桂枝汤是不行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全是变成阴虚的证候了..那就用桂枝汤加术附;这个药;这个方剂的应用的机会最多了;无论是风湿;或者是这个骨刺啊;骨质增生都好使;这个你们敞开用;我用这个方子治好的病人太多了..就是桂枝汤加术加苍术、附子..这个附子用啊;要注意一点;这个附子用啊;人常脑袋冒眩;他这个附子这个药啊;他有毒啊;那么在伤寒论里头;风湿相搏那里他也说了;他说阴雨连绵的时候啊;其人冒;如虫行皮中状;勿怪;这是这个药啊;病已中;水气没去;所以脑袋眩冒;这个不要紧的..我临床上也有过这个;究竟是他附子有毒的关系;所以我们用附子的时候啊;开始不要大量用;但是我们现在啊;要用十克;十几克;这个没有问题的..总而言之开始要少量用;逐步的增加;这没有问题的..附子中毒;大量用可以中毒的;现在用的附子都是制附子啊;没有生附子啊..治关节疼啊;也不用;用不着生的;我们一般都是用这个炮附子;就是咱们这个川附子就行;有这么几个问题..加减:所以一般这种关节疼;汗出啊;脉浮虚啊;甚至于脉沉..我们用桂枝加术附子;都可以治疗的..但是有几样你要注意;根据方才头前讲的..①加黄芪..真正特殊恶风敏感的;特别的恶风;我们在这个方子可以加黄芪;不用那个防已加黄芪汤就行..就在这个桂枝加术附再加黄芪..②加黄芪;减附子..他汗也多;恶风特别厉害;没有附子证;脉不虚也不沉;挺浮的;不用搁附子也好使;我就用桂枝加黄芪也治过一个挺重的一个痹证..这还是在红楼那边;也是遇着一个人来看病来了;他也不说他恶风啊;像我们说这么敏感..开始用附子剂啊;越吃越不好;下次来看呢我就问他了;你是不是怕风啊;他说我是怕的厉害..他就是特别敏感这个恶风;后来我就用这个桂枝加黄芪就好了..十几副药就好了..所以这个药要不对呀;那就对这个病人这样;他吃得这个药不好;咱们不要太主观了;就应该自己找变化;好好问一问..因为这个病人主诉的这个证候啊;常常的搞不清..问他怕冷他说怕..可是这个怕呀就不一样了;你看这个桂枝汤也治恶风;葛根汤也恶风;他不那么厉害;这个恶风他特别厉害..我说这人姓刘吧;他是一个;将解放的……但是已经国营了;公私合营了;一九五八年大概是;他得这个病啊得了十来多年;但是很快就好了..这是一..所以那个桂枝加术附;如果特别恶风;可以加黄芪;这是一..二;第二个;③桂枝加量;加茯苓..如果有小便不利的情形;不是说一点尿没有啊;尿较为少;有些心悸;我们用这个方子啊;桂枝加量..可以搁12克;现在咱们一般都搁10克..加茯苓;就是桂枝汤增量桂枝再加苓、术、附..茯苓;茯苓这个药;他治心悸;当然了;配合这个苍术;他利尿的作用也有力量;所以要小便有些不利;心悸明显;或者身上有颤抖的情形;就用桂枝汤加苓、术、附..④加大黄..还有;尤其这个骨质增生啊;大概是还有尤其这个无论是颈椎脊椎的骨质增生;这个都是压迫神经啊;都是一面的多;影响一半的身子疼;我们遇到这种情形的病啊;要加大黄..这个要注意啊;尤其这个骨质增生最多;加大黄是根据什么呢这也根据仲景这个书来的..凡是偏疼;他说这个肋下偏疼的;那么这个脉紧弦;寒也..应该以温药下之..温药下之他是用大黄、附子、细辛..我就根据这段找的这个..这个我有体会..古人说凡是这个沉寒客冷;他是偏重一侧;这是辨证的说法了;那时那个西医;他根据这个;这个骨质增生并不是沉寒客冷;古人他这个想啊;为什么他是一侧;搁这个附子配合大黄这类药啊..他认为这种啊你非搁这个下药才能下寒;要不这个寒呀去不了..这是中医辨证的看法..但是这个一面疼啊;你要用这个附子细辛必须配合大黄才有效..尤其这个关节疼;这是我自己摸索的;还没遇着这个;书上还找不着..就是桂枝加术附;他一侧疼;加上这个大黄;好使得很..不要太多;六克;就是二钱..这个加二钱;我治好很多很多的;这个方子都这样..他们农垦部啊这些人们都给治过了;从那个书记以下吧;办公厅主任我都给看过..他们有得这个病的;就开这个方子;这都是文化大革命过去了;他们来我这串门;来跟我谈;说你这个方子可好使了;我开了也治不少呢..我说;他就用这个;骨质增生啊;慢性关节炎啊;他也会这么用;因为我给他们常看;这个我都看过..这个方子应用的机会最多了..这是一个方子;加减变化就这样子..㈡葛根汤加术附..还有一个方子我常用啊;就是葛根汤..葛根汤这个方子啊;你们看这个伤寒论里讲得很好;他说太阳病啊;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项背强;我们在临床上也确实是这么用;你看项背强;肩膀;光肩膀疼;疼;运转不自由;这么一种关节病;用葛根汤非常好使;也要加术附..他因为对着这个项背;后头的这个关系;尤其咱们现在说的这个脊髓痨啊;就是结核性的脊髓炎;这葛根汤应用的机会多极了..也是用葛根加附子..还有一种最常见的病;就是腰肌劳损;我自己也得过;我试验过;非常好使;这个不要加术附;就是用葛根汤..这个最常用的遭遇这个..他就是项背这个肌肉啊;失和;所以就这个项背强几几;他这个程度要是加重;他就疼;他不光这个拘急了;他要疼..他这个腰肌劳损啊;我是自己得过;这是说这话啊;也有十来年了..怎么也不好……他们后来给我拿点卡的沙啊;那东西也好;火攻一样热得很;就是用火攻啊;也不行..后来我说得了;我试试葛根汤吧..就一副药;吃了就不疼了..这个不要加附子;这个我深有体会;真好使..咱们院的以前的那个叫崔什么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