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
《给冷水加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实验教科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单元中的第2课《给冷水加热》。
它与第一课《热起来了》和后面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金属的热胀冷缩》《热是怎样传递的》、《传热比赛》、《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合为一个单元。
冷水与热水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冷水加热所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探究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演示导入。
(1)观察:冷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杯中的沉浮状态,引出课题。
活动二:研究沉浮的原因。
(预测、设计、验证、分析)(1)预测分析: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与什么原因有关?(2)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设计验证与质量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3)验证实验: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质量是否发生变化(4)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设计验证与体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5)验证实验: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6)分析小结: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的原因?活动三:拓展延伸。
(1)魔术演示:液体受热膨胀现象演示。
(2)课外延伸:液体热胀演示小发明。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加热后体积会增大而质量不变。
2、过程与方法①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
②设计实验,观察水加热后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1.观察冷水袋在热水中加热过程时的变化。
2.以冷水袋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为切入点,设计实验,观察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1.学生用材料准备。
小组用材料一:天平(课前调试平衡)、砝码、冷水袋(常温)、热水、烧杯、抹布、餐巾纸、勺子。
小组用材料二:热水、烧杯、试管(课前装满水,用气球皮和橡皮筋封口)、放大镜、抹布。
【核心素养目标】1-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1.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学设计(1)实验材料烧杯、水、三脚架、火柴、石棉网、黑芝麻(沉于水)、木屑(漂浮水面)、酒精灯等。
(2)实验过程①将烧杯中装入大半杯水②将黑芝麻(或木屑)放入水中③将烧杯放到石棉网上④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⑤观察现象⑥结束后,熄灭酒精灯(3)温馨提示◆观察时要注意距离◆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结束后要用酒精灯灯帽盖两次熄灭酒精灯(4)实验现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沉在烧杯底部的黑芝麻开始逐渐向上移动,而飘在水面上的木屑开始逐渐向下移动,并重复这种上下的移动直到水沸腾后黑芝麻又沉在杯底,木屑又重新飘浮在水表面。
(5)分析现象烧杯中的水在被加热时上下不停的流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明确:当加热时,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
3、实验2:将热水和冷水同时放入室温水中(1)热水、冷水和温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放到一起怎样才能区分开来?提示:为了便于观察,将热水染成红色,冷水染成蓝色。
(2)实验材料水槽、温水、热水和冷水。
(3)实验方法①将水槽中装入室温水②将热水、冷水染色个轻的物体认识实验材料亲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观察示意图,试着解释动脑思考,想办法。
认识实验材料注意教师演示实验步骤,观通过亲手实验,亲自体会水循环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的成因。
知道热水和冷水同时放入室温水中,热水在上,冷水在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
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
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
【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热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1、热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活动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1、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2、冷起来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热起来了》教案
《热起来了》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两只手互相搓一搓会热这一生活经验切入,目的是引发还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这一问题。
教材选择“加穿衣服让我们感觉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
可能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衣服可以给我们增加热量,即衣服能生热,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衣服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它所能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即可以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材的第二部分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论证及实验论证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光进行思维论证还不够,教材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众多的方案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当然,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验证后,学生又会产生许多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自然界给人体带来热量能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自然给人体带来了热量。
②、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②、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
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温度计、毛衣、空罐子等。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这节课要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在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
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硬币、课件、茶杯、汤勺、平底锅等。
实验准备:铁架台、铁丝(金属棒)、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环多个、涂蜡的汤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件:安全教育视频——学生严重烫伤2、学生谈谈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烫伤?为什么冷水没有烫伤?3、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在上科学课之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严重的突发事件,同时让了解热传递知识做了铺垫。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是怎样传递的》,本着在活动中激趣、探究中揭秘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抓住重点说教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部分构成。
包括三个活动: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条时,火柴掉落的现象;实验观察蜡烛烧金属片时,蜡熔化的现象。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课承接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的内容,引出物体热传递,本课得出的结论为第七课《传热比赛》起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我准备了一套课件、记录纸等。
二、结合实际说学情热传导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的能力,但是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很模糊的、不具体的,如果要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论高度,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1 / 8因此,只有运用实验、探究才能突破这一难点。
三、准确定位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学科性目标) 2.通过探究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学科性目标) 3、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创新性目标) 4、让学生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2.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杯、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吹泡泡的瓶子师播放实验视频“吹泡泡的瓶子”。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向塑料瓶外壁倒热水时,烧杯内冒出气泡?再向塑料瓶外壁倒冷水时,蓝色液体被倒吸到了塑料瓶中?生预测:可能与空气的热胀冷缩有关。
引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师板书课题)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1.讨论方法师出示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装置,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我们还能利用左边这个装置来探究吗?生预测:不能。
师:你们能想出一些观察办法来吗?生思考(预设):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
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的空气在膨胀了。
师可以适当引导(出示装空气的气球和装水的气球):向气球里充入空气和水,哪个更容易使气球膨胀?生(预测):空气。
师:现在,你们想到方法了吗?生(预测):准备一个瓶子,瓶口套住一个气球。
依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师:说的很棒。
出示材料:锥形瓶、气球、三个烧杯、热水、常温水、冰水。
2.探究生探究:把套了气球的锥形瓶依次放入热水、常温水、冰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并用图画记录。
师生交流试验现象:3.讨论师出示空气和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与液体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预测):空气比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6篇)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6篇)教学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 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热》单元里第3课【教材分析】《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热》单元里的第三课。
在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热起来了”、“给冷水加热”。
本节课由“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两部分组成,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做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去初步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了解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知识,让同学们知道水和很多液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一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学会用实验去验证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另外,“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水和很多液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这一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①改进实验装置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②会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将学习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锥形瓶、红墨水、橡皮塞、玻璃管、平底烧杯、热水、冷水、记录表、两瓶没打开的饮料。
【教学过程】一、设疑---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有兴趣吗?那在此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我们同学们有没有在家里烧过开水呢?(课件显示烧水的水壶)烧过的你想一想,你烧开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现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水为什么会从水壶里溢出来呢?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2024年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
教学 准备
教师:烧杯、黑芝麻、木屑、纸屑、粉笔末等,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热水、冷水、红墨水、蓝墨水、室温水、水槽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水的传热方式(预设5分钟)
科学思维
能做实验研究热对流现象,正确描述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探究实践
研究水的传热方式。
态度责任
能积极思考问题,乐于倾听别人意见,与同学进行有效交流。能在小组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记录和交流。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水的传热方式
教学 难点
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接着分组操作,将染色的热水、冷水分别装入透明自封袋中,再同时放入温水中。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热水比较轻,浮在室温水的水面上;冷水比较重,沉在室温水的水底。
(2)实验二,混合热水和冷水
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在将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如果热水在上,冷水在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因为粥浓稠,不利于形成热对流。因此,加热粥时,要不停地搅动,从而使粥热得更快、更均匀。
暖气加热附近的空气,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再受热,再上升……就这样,室内空气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变暖。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再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
四、练一练
一、填空题
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_______,使水的_____逐渐均匀。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_____。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2课《水是怎样热起来的》教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和热传递特点,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水的温度变化规律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数据记录: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三、总结水的温度变化规律(5分钟)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2. 过滤法:利用过滤介质,将悬浮物和泥沙等固体物质过滤出来,从而净化水。
3.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水。
4. 消毒法:利用消毒剂,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净化水。
重点题型整理
1. 实验题型
(1)题目:请用实验方法探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答案: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实验记录表。
2. 热收缩的概念:热收缩是指物体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的现象。
3. 水的热膨胀与热收缩:水在温度升高时体积会增大,在温度降低时体积会缩小。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二 热 热是怎样传递的》公开课教案_1
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很高兴给你们来上课。来,和老师握手理解一下吧。什么感觉?老师的手为什么会这么热呢?(刚才老师手中拿一个杯子,杯子里有热水)。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细心观察是探索科学奥妙的好方法。
那么热是怎样从热水杯跑到老师收上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热是怎样传递的》(出示课件),课堂上老师希望同学做到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2.生猜测。
3.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
备课预设:再用粘火材的方法。
A金属片有个较宽的面,用粘火材的方法我们只能看到热在金属片上某些部位、某些点的传递情况,如果我要看到热在面上所有部位的传递过程,怎么办呢?
B粘火柴的方法比较费时,
有没有既节约时间,效果有明显的实验方法呢?引导学生想到用凡士林涂抹或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8.热在金属球上是怎样传递的?
9.播放热传导视频
(三)、热传导
1.小结:不管是铜棒上还是金属片,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2.热传导
家两百年的努力,到1912年,能斯托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后,人们对热的本质才有了准确的理解,并逐步建立起热学的科学理论。
C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凡士林的变化)
4.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就熄灭酒精灯。
(3)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火实验后的金属片。
5.分组实验
6.交流: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推测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顺序和方向吗?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五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沉与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在线⑴体积大小(2)轻重(3)形状(4)材料材料、体积大小、轻重轻重、大小课堂达标1. 填一填(1)沉浮(2)同种轻重大小2. 选一选(1)A (2)B3.实验探究他们在材料的放入水中的过程存在问题,应该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见教师用书P11)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在线结论:不同材料的物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越容易沉结论:不同材料的物体,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小越容易沉课堂达标1. 填一填(1)轻重、体积大小(2)不同材料、重、体积小2. 辨一辨√、×、×3. 实验探究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课堂在线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同我能发现:沉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少,浮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多我的解释:大轮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大,所以能浮课堂达标1.辨一辨×、×、√2.实验探究同学们在实验操作方面有问题,他们把橡皮泥分成了四份来捏成小船装、小碗状,这样改变了橡皮泥的重量、体积、形状。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只能改变单一变量,其他条件要相同。
实验应该改为,“他们将这块橡皮泥又捏成小船状、小碗状等。
”第四课《造一艘小船》课堂达标1. 辨一辨×、√、√2. 调查研究按动力简单把船的发展分为:人力船(木板船、独木舟、帆船)-----蒸汽船或柴油船(气垫船、客轮、货轮)------混合动力船(现代军舰)第五课《浮力》课堂在线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课堂达标1. 填一填(1)向上、浮力(2)浮力、弹簧测力计(3)排开的水量、浮力2.实验探究所选的材料:大、中、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棉线绳,抹布,水槽,滑轮设计的实验方案:(1)先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进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把装置做好:在水槽底部,用橡皮泥固定好滑轮,用一根棉线一头拴在塑料泡沫上,,棉线穿过滑轮,用弹簧测力计尽量竖直向上拉(3)未放入水先先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受到的重力,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的拉力的数值。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2.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杯、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吹泡泡的瓶子师播放实验视频“吹泡泡的瓶子”。
生观看视频。
师提出问题:向塑料瓶外壁倒热水时,烧杯内冒出气泡?再向塑料瓶外壁倒冷水时,蓝色液体被倒吸到了塑料瓶中?生预测:可能与空气的热胀冷缩有关。
引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师板书课题)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1.讨论方法师出示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装置,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我们还能利用左边这个装置来探究吗?生预测:不能。
师:你们能想出一些观察办法来吗?生思考(预设):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
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的空气在膨胀了。
师可以适当引导(出示装空气的气球和装水的气球):向气球里充入空气和水,哪个更容易使气球膨胀?生(预测):空气。
师:现在,你们想到方法了吗?生(预测):准备一个瓶子,瓶口套住一个气球。
依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师:说的很棒。
出示材料:锥形瓶、气球、三个烧杯、热水、常温水、冰水。
2.探究生探究:把套了气球的锥形瓶依次放入热水、常温水、冰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并用图画记录。
师生交流试验现象:3.讨论师出示空气和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与液体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预测):空气比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更加明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仔细研究热起来的金属勺,会发现金属勺不是一下全都热了,而是一点一点热起来的,也就是热量应该是一点点传递的。
热量从热汤传递给金属勺,应该是先传递给勺头,然后勺把,接着是勺柄,最后是金属勺的末端。
加热金属条,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加热条形的金属,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情况。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铁架台、金属条、蜡、感温油墨等。
实验步骤:(1)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均匀涂上蜡;如果有感温油墨,就用感温油墨将金属条涂抹均匀,并且晾干。
(2)将金属条固定在支架上。
(3)用火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观察金属条上蜡的变化;也可以观察金属条上感温油墨的变化。
实验现象:用火加热涂蜡的金属条中部,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金属条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并且以受热点为起点,分别向金属条的两端同时延伸熔化。
用火加热涂抹感温油墨的金属条中部,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金属条上的感温油墨从受热点开始颜色变化,并且以受热点为起点,分别向金属条的两端同时延伸变化。
实验记录: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分析:无论是在金属条表面涂抹蜡还是感温油墨,实验现象都是一致的。
火将自己的热量传递给金属条。
金属条获得热量,也能将热量继续传递。
它能将在某一处获得的热量沿受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
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
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
通过归纳和热中心点呈线性由近至远传播出去;另外,金属条周围的空气也在不断升温,说明热量也向金属条的周围扩散。
实验结论:热量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
加热金属片,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加热片状的金属,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情况。
2024年《热辐射》教学设计
2024年《热辐射》教学设计《热辐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三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聚焦烈日下身体的感受,通过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介绍热辐射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太阳能灶。
第三部分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第四部分是辨别生活中热传递事例的传递方式,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找出三种传热方式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对知识进行辨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是在认识了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认识热的另外一种传递方式——热辐射。
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热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热的这两种传递方式比较好理解,热的传递有一定的媒介(固体、液体、气体)。
关于热辐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学生认知“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迁移学生的认知,找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找出证据,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
2.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3.知道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热辐射现象以及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难点:制作太阳能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回忆在烈日下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分组实验材料: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同学们,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二)探究新知(1)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小学科学《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4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
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热水)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冷水)直到热平衡。
那么,热在同一个物体中会是怎样传递的呢?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又会是怎样的呢?由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探索部分分为二个环节:一是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二是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分析比较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拓展部分主要是认识热传递的其它方式。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热”现象已有切身的体验。
在前一课中,学生也知道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热平衡。
在本课中,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热传导”相关的问题。
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再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通过综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
2.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
3.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1.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交流与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3.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
4.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
3.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
4.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吃食物提供的能量、太阳的光照、运动等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外界给人体带来热量能使人体热起来,但人体感觉到热并不都是外界给人体带来了热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讨论使人体热起来的方法以及分析原因的过程。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思辨、验证的科学态度。
【准备材料】: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很高兴今天能给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我们来握个手吧。
(与学生握手)你感到是老师的手热还是你的手热?
生:我的热(或老师的热)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问)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
生:搓手
师:那我们都来试试
生:(搓手)
师:手热起了吗?
生:热起来了
师:(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生: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及原因
1、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师: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师:你们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方法来。
生:(讨论)
生:(讨论后汇报)
生:空调、运动、吃火锅、泡温泉、晒太阳、加衣服……
(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量;2、外界物质吃进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2、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办法都可以让我们感觉热起来。
那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逐一引导学生回答)
生1:吃东西给我们带来了热量。
师:说的很好,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了热量。
(板书: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生2:阳光、火、暖气为我们带来了热量。
(板书: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师:恩,这些物质都可以直接给我们身体热量,使我们热起来。
那踢足球等运动呢?它又是怎样让我们热起来的?
生3:运动产生了热。
师:在运动的时候,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加快了分解,转换成了热能,使我们感觉到了身体变热了。
(如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直接进行讲解)简单的说,是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身体产生了更多的热。
(板书:血液循环加快)
师:那空调和加衣服呢?空调是不是也像烤火等一样,温度从高传到低,传到我们的身体上的?
师:烤火时,我们为什么感到热?
生:因为火的温度比我们身体的温度高,热从温度高的传给温度低的,所以我们感到热。
师:空调最高的温度是几度?比我们人体的温度高还是低?
生:低
师:那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热呢?
生:……
师:(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散热”的问题,为理解“保温”打基础)
板书总结: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空调?穿衣服?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些不合。
谁来说说,衣服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生1: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师:那为什么我们穿上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热呢?
生2:因为衣服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
师:好,这是衣服不能增加热量的观点,那认为能增加热量的同学来说说你的理由。
生3:因为我们穿上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热,所以衣服就给我们身体增加的了热量。
(如果班上全部同学都觉得衣服不能增加热量,老师则说:那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为什么我们在穿衣服之后就会感觉暖和呢?如果学生被问倒就引出后面怎样才能知道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怎样去证明。
如果有学生回答道:衣服可以阻止热量的散失,身体热量散失少了之后所有就会感觉热。
则说:是这样吗?你怎样去证明你的结论呢?)
师:想一想,晚上,我们转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
生:凉的。
师:早上醒来,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晚上再去睡觉的时候,被窝还热吗?这说
明了什么?
生:被子能增加热量;被子不能增加热量。
师:那到底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我们要怎样去证明?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四)设计实验,证明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师:大家讨论一下要怎样去设计这个实验。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师引导:怎样来设计呢?首先要想清楚你要怎样做、要用到哪些材料、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干扰、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毛巾,温度计等材料、要怎样用、又要怎样测量、温度计要怎样使用、看看书上是怎样做的?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师:视情况提出:怎样测量衣服里面的温度?温度计怎样读数?能不能用手去按住衣服?实验数据怎样记录?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记录单?记录一下可以吗?能不能把温度计放在衣服里多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你温度有没有变化?如果变高说明什么?变低和不变又说明什么?放在衣服里多长时间才读数?能不能多读几个数据来比较?)
师:这里可以用刚脱下来的衣服做实验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刚脱下来的衣服还带有一定的温度,影响实验。
师:对,为了排除这个影响,我们这里就用毛巾来代替衣服。
那其他组也是和他们组一样吗?有没有不一样的?
(如果有,就上台来介绍,没有就说:根据刚刚老师的提示,每组在仔细的检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把有问题的地方改正过来,并设计出你们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单。
)
生2:我们组是先测量出一本书的问题,然后给他裹上衣服,在看看书的温度有没有变话。
师:现在请每个组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并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看看衣服能不能给我们身体增加热量。
生:小组完成实验。
师:都完成了,能不能把你们组的实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开始的温度是。
1分钟后的温度是。
2分钟后的温度是。
3分钟的温度是。
所有我们组的测出来温度没有变化,衣服不能产生热量。
师:那其他组也是想他们组这样吗?温度没有变化,有没有温度升高的组?(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就让他们说出实验步骤,一起分析一下他们组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是哪里出现错误了?)
生:都是一样,温度没有升高。
师:看来大家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板书:衣服不能生热)
(五)延伸
师:那既然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为什么我们穿上衣服之后就会感觉热呢?有没有同学来回答?
生:因为衣服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失出去,热量散失不出去,所以就会觉得热。
它
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板书: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如学生回答不上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下来再思考一下,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解开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衣服他是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只是起到保温的作用。
【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