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解剖

合集下载

腮腺解剖及病变影像学表现

腮腺解剖及病变影像学表现
包绕正常腮腺组织,无脂肪界面分隔。 ❖ 腮腺外肿瘤:中心位于腮腺外,腮腺受压
失衡,与腮腺间可见移位的脂肪带。
大小与形态
❖ 一般约2-4cm,恶性肿瘤大小相对较大。 (病变大小不是良恶性肿瘤鉴别依据)。
❖ 良性形态多规则,恶性不规则。
肿瘤边界
❖ 良性:清楚(符合率85%),周围有线状 低信号包膜,以多形性腺瘤多见。
❖ 副腮腺多位于于腮腺管起 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 管,其出现率约为20%。
腮腺咬肌筋膜
❖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 缘分成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 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 肌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
❖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并发出许多小隔将腮腺 分为许多小叶,因而腮腺发炎化脓时,表面不易 摸出搏动;深层较为薄弱,因而脓液易向深部扩 散,形成咽旁脓肿。
粘液表皮样癌
❖ 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 高分化的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与影像学表
现与良性肿瘤相似。 ❖ 低分化:临床触诊为质地偏硬、活动度不
良、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软组织病变,部分 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 ❖ 术中多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完整包膜。
粘液表皮样癌
❖ MR:不规则、边界欠清、信号不均的软组 织病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其内出现 坏死液化,肿瘤可侵及周围结构,颈部出 现肿大淋巴结。
腮腺病变诊断
❖ 1、肿瘤数目 ❖ 2、肿瘤位置 ❖ 3、大小与形态 ❖ 4、肿瘤边界 ❖ 5、肿瘤信号 ❖ 6、肿瘤均质性 ❖ 7、强化程度 ❖ 8、病变周围情况 ❖ 9、颈部淋巴结转移
肿瘤数目
❖ 良恶性肿瘤均以单发多见。 ❖ 慢性腮腺炎、腺淋巴瘤可见多发,或累及
双侧腮腺。
肿瘤定位

腮腺人体解剖生理学

腮腺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腮腺1.腮腺的位置2.腮腺的形状与分部上方与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相毗邻,下方平下颌角,除部分位于下颌支的后侧外,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旁间隙。

有上、外、前内、和后内四面。

分部峡部浅叶深叶下颌后窝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腮腺乳头一、腮腺1.腮腺的位置2.腮腺的形状与分部上方与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相毗邻,下方平下颌角,除部分位于下颌支的后侧外,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旁间隙。

有上、外、前内、和后内四面。

分部峡部浅叶深叶下颌后窝腮腺乳头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腮腺乳头3.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肿瘤切除术3.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肿瘤切除术3.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肿瘤切除术二、面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1.面神经的行程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配额肌、眼轮匝肌上份等,受损时,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①二、面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1.面神经的行程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腮腺肿瘤(小讲课)精选ppt

腮腺肿瘤(小讲课)精选ppt

病因
• 具体不详,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 有关: 1.感染:细菌、病毒 2.遗传因素 3.环境因素(手机:腮腺吸收了约40% 的辐射能量)
腮腺肿瘤的概论
腮腺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中良性 肿瘤约占70%,恶性肿瘤占30%左右。
其中部分会发生癌变。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如肿
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① 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分离皮瓣 :提起并锐 性分离切口前方的 皮瓣;颊部切口可 直接分至腮腺筋膜,
颈部
切口则须切开颈阔 肌才能显露腮腺后

切除浅叶: 找出面神经 主干后,即可进一步由 面神经主干上找出颞支
及颧支,并加以
保护。再由外耳道软骨 部向前分离腮腺,切除 肿瘤及整个腮腺浅叶
• 处理腮腺管 腮腺管在腮腺前方、颧弓下方 1.5cm 处,呈水平方向。在尽量靠近口腔
临床表现
良性(70%)
恶性(30%)
生长缓慢 病期长
生长较快 病期较短
表面光滑呈结节状
肿块大多形状不规则
质地中等硬
质地硬
界限清楚
界限不清
活动无粘连
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活动
不会出现面瘫
20%出现程度不同的面瘫
有的侵及皮肤,出现表面溃疡。侵 犯咬肌时致张口受限,少数病例出 现淋巴结肿大
PS:在多形性腺瘤中常有肿块缓慢生长多年的良性肿瘤病史, 近期出现生长速度加快,表现出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转变的过 程。
疾病概述
• 腮腺分为深、浅两叶,腮腺肿瘤80% 以上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耳垂下、 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的肿块。
• 面神经穿行于腮腺两叶之间。在腮腺 内分成两总支后,又由两个总支分成 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 最后终止于面部肌肉,支配面部表情。

13面部浅层、腮腺区、颅顶部解剖

13面部浅层、腮腺区、颅顶部解剖

2.面部神经分布 面部神经分布
面部皮肤: 面部皮肤: 三叉神经 表情肌: 表情肌 面神经 咀嚼肌: 咀嚼肌 三叉神经
1).三叉神经在面部的分支 (1)眼神经的分支:包括眶上神经 supraorbital nerve 和 滑 车 上 神 经 supratrochlear nerve,分布于眼裂以上 的皮肤 (2)眶下神经 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 :为上 眶下神经 颌神经未支,由眶下孔穿出,分布于眼 裂和口裂间的皮肤。 (3)颏神经 颏神经mental nerve:为下牙槽神 颏神经 经的未支,由颏孔穿出,分布于口裂以 下的皮肤。
额顶枕区
范围: 范围: 前界: 前界: 眶上缘 后界: 枕外隆突及 后界: 上项线 两侧界:借上颞线 两侧界: 与颞区分界
1.额顶枕区层次及结构特点 额顶枕区层次及结构特点
层次: 层次:五层 (1)皮肤 皮肤 (2)浅筋膜 浅筋膜 (3)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4)腱膜下间隙 腱膜下间隙 (5)颅骨外膜 颅骨外膜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颅顶部解剖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
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 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血管 丰富,创口愈合较快,面部皮肤有一定天 然皱纹,临床上选取择切口时应根据皮纹 和皱襞的方向,同时考虑皮下血管、神经 和面肌纤维的走向。
(二)浅筋膜
睑部的皮下组织疏松,易出现水肿, 其余部位浅筋膜内的弹性纤维将肌纤 维与皮肤的真皮层相连而无皮下间隙, 面肌facial muscles亦称为表情肌, 面肌facial muscles亦称为表情肌, 大多数肌纤维起于骨,止于皮肤真皮 乳头,依肌纤维方向可分为环形和辐 射状两类,前者可关闭孔裂,后者可 开大孔裂。
穿腮腺的结构
纵行结构

腮腺肿瘤(小讲课)_图文

腮腺肿瘤(小讲课)_图文

分离皮瓣 :提起并锐 性分离切口前方的 皮瓣;颊部切口可 直接分至腮腺筋膜
,颈部
切口则须切开颈阔 肌才能显露腮腺后

切除浅叶: 找出面神经 主干后,即可进一步由 面神经主干上找出颞支
及颧支,并加以
保护。再由外耳道软骨 部向前分离腮腺,切除
肿瘤及整个腮腺浅叶
• 处理腮腺管 腮腺管在腮腺前方、颧弓下方 1.5cm 处,呈水平方向。在尽量靠近口腔
伸到乳突尖部。
疾病概述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是人体的三对大涎 腺。腮腺是其中最大的一对,腮腺肿瘤的 发生率也最高,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80% 。而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 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腮腺肿瘤病程长短 不一,短者数天或数周,长者数年或数10 年以上。
支配额肌,麻痹时不 能抬眉且额纹消失。
颧支
(c branches)
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 受损时眼睑不能闭合。
颊支
(buccal branches)
分布于上唇方肌、笑肌、 颊肌、口轮匝肌等,损伤 和麻痹时,鼻唇沟消失和 变得平坦。不能鼓颊,食 物滞留于口腔前庭沟内。
颈支
分布于颈阔肌,受
右侧腮腺实性肿物
左侧腮腺实性肿物
• 3、MRI:可避免接受X线照射,
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显示血管 影像,适用于范围较广泛的涎腺 肿瘤。
• 4、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CT:糖代谢的差异确定
病变的性质,适用于肿瘤手术或 放疗后、组织结构改变较大、肿 瘤有无复发难以确定者。
• 5、99m锝核素显像:
端切断腺管,用中号丝线将远侧残端牢靠 结扎。
PS:在多形性腺瘤中常有肿块缓慢生长多年的良性肿瘤病史, 近期出现生长速度加快,表现出良性肿瘤向恶性肿瘤转变的过 程。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1.切口及翻皮瓣(一)自额前正中发际上3厘米处始,沿中线向下经鼻背,再绕鼻翼作环形切口,继沿人中向下至唇缘,环绕口裂至下唇缘正中,再沿颏部正中向下切至下颌骨下缘;(二)由口角向两侧至耳屏;(三)沿下颌骨下缘切至耳垂根部;(四)从鼻根向两侧至眼内眦,绕睑裂环形切至眼外眦,继向后外切至耳廓根部的上缘。

(五)面部皮肤较薄切口切勿过深,将皮瓣向外侧翻起。

2.分离面肌皮瓣翻起时即可见至深面的表情肌。

瓣认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颈阔肌有纤维止于口角。

其余小肌不必一一辨认。

用剪刀和镊子边观察边修净。

修肌肉时切勿损伤血管神经。

3.修净并追踪面动脉和面前静脉在颈部找到面动脉的起始处,向上追踪其行程和分支找出位于面动脉后方的面前静脉,并找出上、下唇动脉、内眦静脉和面深静脉。

注意切勿切断与上述动、静脉交叉的面神经分支。

4.解剖腮腺鞘浅层修净腮腺表面,注意其表面有无腮腺淋巴结。

观察腮腺鞘浅层及其向腮腺实质伸入的小隔。

5.修净并追踪腮腺管在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腮腺前缘找出腮腺管,向前追踪并观察穿过颊部的情况。

6.分离自腮腺穿出的诸结构在腮腺的上缘找出面神经的颞支、颞浅动、静脉、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在腮腺前缘腮腺导管的上、下方找出面神经颊支的上、下主干:在颊支上干的上方,有面横动、静脉及跨越颧骨向前上方走行的面神经颧支;在腮腺下端找出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面后静脉。

7.分离三叉神经的皮支及其伴行血管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作一纵切口,剥开眼轮匝肌,找出眶上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厘米左右处,在上唇方肌深面找出眶下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在下颌骨体距中线2-3厘米做一横切口向上翻起周围组织,找出额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8.解剖面神经腮腺内段沿着面神经的分支,将腮腺浅部向后翻起,显露和修净面神经腮腺内段的神经网,并追踪至其主干。

在面神经各分支的深面找出面后静脉、颈外动脉主干,沿颈外动脉向上追踪出颞浅动脉,在下颌颈的后方找出上颌动脉,只找出起始段即可。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及临床

腮腺相关疾病
腮腺炎
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的腮腺炎症,表现为腮 腺肿胀、疼痛、发热等
症状。
腮腺肿瘤
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 瘤,常见症状为腮腺区 肿块、疼痛、面神经麻
痹等。
腮腺结石
由于唾液中的矿物质沉 积在腮腺导管内形成的 结石,可导致腮腺导管
阻塞和炎症。
干燥综合征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可导致唾液腺(包括腮 腺)受损,出现口干、
感觉功能
分泌功能
控制唾液腺的分泌,维持口腔湿润。
传递面部皮肤的感觉信息,如触觉、 痛觉和温度觉等。
面神经相关疾病
01
02
03
04
面神经炎
面神经的炎症性疾病,导致面 部肌肉瘫痪和感觉异常。
面肌痉挛
面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面部肌 肉不自主收缩。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受损导致的面部肌肉瘫 痪,表现为额纹消失、口角下
腮腺肿瘤
症状
腮腺区肿块、疼痛、面神经麻痹等。
诊断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 诊断。
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等综 合治疗。
预后
与肿瘤性质、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 有关。
面瘫
症状
诊断
面部额纹消失、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 等。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查可确诊 。
治疗
预防
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等 )、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CT检查
可清晰显示腮腺及面神经的解剖结 构,有助于诊断腮腺肿瘤、炎症等 病变。
MRI检查
可显示腮腺及面神经的软组织病变 ,对于诊断面神经麻痹、肿瘤等病 变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腮腺肿瘤的护理PPT课件【26页】

腮腺肿瘤的护理PPT课件【26页】
• 目前对腮腺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如位 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做肿瘤及腮腺浅 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位于腮腺深叶的肿 瘤,需同时摘除腮腺深叶。
护理诊断
• 1 、焦虑 • 2 、疼痛 • 3 、有伤口感染的危险 • 4 、舒适的改变:局部肿胀 • 5 、潜在并发症 : 面瘫、出血、涎瘘
术前护理 一般护理 心理护理 专科护理 术前准备
腮腺肿瘤的护理
学习目的
• 了解腮腺区解剖 • 理解腮腺肿瘤的定义、病因 • 了解腮腺肿瘤的概论分类 • 熟悉腮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 了解治疗原则 • 掌握术前术后的护理 • 特殊情况下的护理
腮腺区解剖图
• 腮腺所处的特殊颜面位置 • 神经分布异常复杂,血管也比较丰富 • 腮腺分为深浅两叶,80%以上的肿瘤位于浅
• 1.3 专科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因此 保持口腔清洁尤为重要,术前检查患者有无龋齿或口腔疾 患,如有该疾病应及时治疗。术前给口灵或复方洗必泰漱 口,预防口腔炎及溃疡的发生。
• 1.4 术前准备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 的必要条件。当通知手术后,我们应认真地制订护理计划, 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麻醉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保持情绪稳定、保暖、保持良好的睡 眠、预防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等,同时对术中与术后可能 发生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也应有正确的估计。手术前做好术 区备皮、剃发至患者耳后4指。男患者剃胡须,女患者询 问月经是否来潮,并在术晨将头发梳到健侧,充分暴露手 术部位,术前应全面了解病史,做好全身检查,根据手术 的性质与麻醉的需要,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 规、免疫系列、肝功能、X线照片、B超、心电图及其他特 殊检查,确保次日手术的顺利进行。
临床表现

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356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赵文俐0任士义(吉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吉林长春130021)李景军(吉林省第二荣复军人医院CT科,吉林公主蛉136100)【摘要)口的: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闽隙的cT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40倒,42腮腺肿瘤庸厨做回麒性分析,从病变部位,病变发展情况,研究腮腺及其旁解剖结构对腮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结果:腮腺浅,挥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腰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领后静脉,本组面种经显示的有16倒(38%),下领后静脉显示的有32倒(80%)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10倒(25%);向后侵及胸锁乳突肌前缘14倒(33%); 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探叶肿瘤向内突向咽旁间隙,与腮腺挥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颈血瞥紧邻,使之受压,移位,关系密切,分界不清.本组颈鞘血瞥显示的有12倒(30%),其中9倒甄鞘血曾变窄,并有受压,移位结论:清楚地了解腮腺及其旁的解剖关系,可以判断肿瘤的来褥•并帮助做出定性诊断.可直接影响手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c关蕾词】腮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讣算机i解剖学中圈分类号:R814. 42史撑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12(2001)06. 0356—02腮腺肿癌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良性肿瘤不像其他良性肿瘤具有完垒的良性性质,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腮腺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手术后生存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清楚的CT解剖定位.可以直接影响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1躺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用我院自1993年9月,1998年12月行CT检查,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0倒,42侧腮腺肿瘤病历,作回顾性分析.男24倒,女16倒.年龄27岁,67岁.平均45岁.病程3个月一19&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大就诊.40倒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病理类型分别为:粘漩表皮样癌4倒.未分化癌2倒, 囊腺癌8倒.宋分化表皮样癌2倒,多形性腺癌2倒,中分化腺癌2倒,恶性混合瘤3倒,乳头状囊腺癌2倒.肌上皮癌1倒,低分化乳头状蛭腺癌2倒.高分化粘漩表皮癌2例,腺泡癌3倒,混台瘤4倒,腺淋巴瘤3倒,另2倒为双侧肿块,一侧是癌肿.而巧一侧病理为炎性组织1. 2方法:扫描使用GEgO帅lip及P'OOOSa螺旋CT机,层厚,层距5mm,扫描以听眦线为准.至下镁角处或肿块消失即可.患者仰卧横断扫描.部分冠壮重建.增强扫描用An^igra— phylOOml 团注2结果40倒,42侧腮腺病变,发生在腮腺浅叶的有14倒,探叶的有20倒,挥,浅叶均有病变的有8倒(其中包括双侧病变的另一伯的2倒炎性病变).浅,探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领后静脉.奉组42倒中,CT图像可显示面神经的有16倒(38%).显示下领后静脉的有32倒(80%),其中8倒做增强扫描.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本组有10倒(25%) i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分界不清,本组有18倒.其中浅叶病变10倒.深,浅叶均受侵的病变有8倒;向后侵及现工作单位:深圳市蛇口人民医窿放射科.广东探圳□ 18067胸锁乳突肌的前缴,与之分界不清,本组14例,其中浅叶病变8例,挥,浅叶均有病变的6倒.探叶肿瘤CT显示良好,因为CT不仅可以显示病变部位,也可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腮腺深叶肿瘤,当肿瘤突向咽旁问睬时,与腮腺挥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甄鞘血管紧邻,使之受压移位及受侵,关系密切.分界不清,本组中茎突及茎突诸肌可分辨清楚的有6倒.5倒肿瘤使诸肌同筋艇形成的逢骤带消失,其余22倒肿瘤较大,占据叠部茎突前咽旁厨酵.露颈鞘I饥彗显示的有12倒. 其中8倒是增强扫描,】2钏中育.例f75%,颈鞘血管变窄.并有受压,静位.3讨论腮腺肿瘤占全部唾液腺肿瘤的70 [J6, 80%.其中腮腺肿瘤80%是良性肿瘤_1 —. 而且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其生长方式和太体形态,(图像都不能作出组织学的诊断川.但是腮腺肿瘤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磐{类型繁多.良性肿瘤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而且良好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使病灶切除地比较彻底,碱少术后复发.本篇文章主要侧重讨论腮腺肿瘤的解剖缸霞关系,以帮助临床医生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凡路,为临床提供帮助和指导.腮腺位于下领骨后,胸锁乳突肌询,上起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鬻领关节之间,下至下领角.临床上将腮腺分浅,深两叶及峡部. 浅叶位于咬肌后份的浅面,释叶位于下领后窝及下颌支的深面,二者以峡部相连[而面神经茎乳孔出颅后,在腮腺的上部内伯进入腮腺.在峡部分为两条主干,并绕过下颁后静脉的浅面呈分技状分布,CT 图像上可以显示面种经和下颌后静脉在腮腺内的位置,本组中面神经的显示率为38%.这16倒有面神经显示的病历都是肿瘤单独位于腮腺浅叶或探叶的病灶,之所以占比倒比较低,是因为统讣中有8倒肿瘤使浅,深叶腮腺组织均受侵.使面神经穆位,或肿瘤组筝}将之包绕,与之鱼建监莹融台成团,分界不清,显i聒两迁有i6倒肿瘤只单独位于腮腺浅叶的病例,面1忡蛀t显示不佳,是因为病灶组织的平均cT值是40. 7o?78Hul而面神经平均CT值为48?9. 4Hu,虽然统计学上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tP<005),但山于腮腺肿瘤向其周用生长,使筋膜问嗽消失,而相差lOHuCT值以内的各组织在CT片上是不易分辨清楚的,故利用面棹经的解剖标志来定位腮腺肿瘤的侵及范圉不如利用下领后静脉好.因为注药增强扫描后.血管增强明显,CT值为1加.5Hu, 140Hu.本组的显示率为80%,高于前者.读片中可利用以上两个解静脉志.进行诊断和术前定位,本组术前定位正确率为92. 3%.对临床有着十分耍要的指导意义.CT在腮腺肿窟诊断中的男一个重要作用就是;CT显示腮腺深叶殛其旁的解剖结构比较清晰•腮腺深叶内缘紧邻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它们在咽旁同隙和颈动脉间隙中穿过H】.咽旁间隙山筋膜包绕.主要为脂肪组织,而腮腺深叶肿窟突人此同障•使间隙的脂肪组织移位于肿瘤的询内侧.奉组中有9例豫叶肿窟较大,使茎突, 颈鞘血管,茎突前问琼均分界不清,并侵及咽侧壁,与顿帆提肌和腭帆张肌分界不清, 有2倒肿窟成人肱尺关节错缝6例诊治体会357长至颠下窝和翼碍窝,这在挺腺肿窟中租少见,因为筋膜对肿智组织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对恶性肿窟作用有限,因此发现肿瘤突破同隙的边界或长人间隙筋膜内可以诊断为恶性肿窟.本组42例中.木前诊断正确率为76. 7%,所以了解置脖的CT解剖位置.不仅对腮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有帮助,对定性诊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参考文献⑴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8.[2]邹兆菊.挺腺疾病影像学诊断【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杜出版,1997:211.(3]撩坚民,沈天真.张孟致腮腺及其周围I司琼MRI解剖标志耐肿窟定位的价值m•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309. [4]HanCW, H^msbergerFIR, OOmAG, eta1. InfectionandtumorofthenlaksticatorspeceCTevalua6xm[jZ ・ RadOgy, 1985;15:413.【收稿日期:2001—0r05](编辑郑英善)沮晓东李扩刘萍(口山市中心医院,吉林口山134300)中围分类号,R687. 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412 (2001) 06-03574)1 成人肱尺关节错缝是发生在肘关节的一种损伤,因肘关节2. 1关节错缝是中医传统名称,西医称按伤指构成关节的伤后有一定活动度.x光片无异常,易漏诊及谩诊.我院自两骨接麓面,因外力作用引起教小离错•发生疼痛和功能摩碍1995年1月,1999年3月共收治6倒,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且不能自行复位者好发于联动关节和教动关节,多隐藏在软下:组筝}损伤中,活动或负重时受伤关节出现疼痛,否勇不痛或仅r自床资料1. 1 一般赍料:男性4倒,女性2倒.年龄20岁,45岁.右侧5例.左翻1倒.伤后就诊2倒,超过3周4倒.均为摔伤.1. 2临床表现:肘关节肿胀.尺骨半月切逮内侧压痛,件屈功能障碍•活动范围30'(仲)?100,(屈),前臂旋前位,被动旋后剧痛•肘关节伤3阔以上者肿胀不明显,其内后方压痛.活动障碍,生活非常不便X光片示肘关节诸结构无异常.1.3诊断:成人脏尺关节错缝1.4治疗方法:手法复位.方法(以右翻为例).病人仰卧床上.木者位于右侧,右手握患剧腕部,左手压住右肩.先在无痛范围内屈仲活动肘关节,鼠其配合.待其主动配合后,忽然用力屈曲肘关节至最大限度,惺持lOrain.伤后3周以上者复位后可能出现尺神经症状.lh, 2h后消跨.1. 5固定:新伤屈肘9o悬于胸前,伤后3周以上者屈肘90,以上,固定2周,3周后击跺周定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以周肘为士01.6结果:新伤3埔后肘关节活动正常,伤后3周以上者□周后恢复正常,随访I. —?' r 麓,h.2讨论不适,关节尚有一定括动度.X光片无异常.故易媼诊,误诊.此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老幼步见诊断主要依据上述症状,体征.结合受伤机崩作出.2.2成人脓尺关节错缝与肘关节后脱位机理相同.且是暴力大小不同,跌倒时前臂外展,旋后,肘关节过仲,手掌着地,足骨鹰嚅突与脓骨下端鹰嚅窝常相撞为支点. 迫使胜尺关节分离.但胜挠关节被挤压很紧不和脓尺关节同时分离.故未造成肘关节后脱位只将前臂骨间膜,环状韧带,尺挠上关节,内翻副韧带与关节粪等撕裂,造成广泛软组车只损伤和脓尺关节及尺挠上关节的话开.广泛软组织撕裂阻碍两个关节自行复位而致.2. 3此病早期手法复位硬后良好.复位时手法要急,要重.动作要突然,一次成功•即法使骤使人不觉,患者知痛骨已拢〃但勿粗暴,以免发生副损伤.伤后3周以上者在治疗和恢复上都比新伤难.超过2个月者关节功能不乐观,故应详细询同病史,了解受伤机崩•再根据牯床表现,拍x光片捧除骨折,脱位后可明确诊断.如怀疑可试行手法复位.以免造成延误•'[收稿日期:2001. 12-20](编辑郑英善)。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的 影像学诊断
2017.11.1科内学习-刘斌
一 腮腺解剖
耳屏、下颌角、 颧弓组成的三 角形区域内
腮腺(parotid gland)
(一)形态与分部
腮腺呈不规则的楔形,底朝向外侧,尖伸向内侧,突
入咽旁,左右基本对称 以下颌支后缘或腮腺内的面神经丛平面为界,分为浅 、深两部 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卵圆形,向前延伸,覆 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深面,向内侧可延伸 至咽侧壁旁
病变多位于腮腺区浅表部位 圆形、类圆形病变 CT表现为单发/多发单囊性均匀的水样密度
,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囊壁可强化 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
病例: 右侧腮腺 表皮样囊肿
2.腮腺炎
(inflammatory)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症(inflammatory)
U线:通过下颌 后静脉最背侧点
与同侧颈椎骨最 背侧点的连线 以U线代替面神 经来划分,便于 确定位置 以下颌后静脉的 移位方向划分
3.MRI:
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等优点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其对肿瘤 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显示优于CT; 对确定恶性肿瘤的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的定位具有较大的价值,此外对范围较大的肿瘤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 实验室检查:WBC计数升高↑
CT表现:
①腮腺体积弥漫性肿大; ②腮腺正常腺体脂肪性低密度消失,被炎性 增生结节代替;叶间间隔及包膜增厚; ③周围渗出;皮肤增厚。
(一)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多发生于儿童,男性多见,期间可多次反复发作 ,至青春期多可自愈。 病因不明,可能与涎腺导管逆行性感染、儿童免 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临床表现腮腺反复肿胀,进食后尤为明显,成年 后一般不再发作。 检查:涎腺X线造影是诊断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主

腮腺炎课件

腮腺炎课件

腮腺炎腮腺的解剖图腮腺(parotid gland)略呈三角楔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部的表面。

腺的后部特别肥厚,深入到下颌后窝内。

由腺的前端靠近上缘处发出腮腺管,在距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经咬肌表面前行,绕过咬肌前缘转向深部,穿过颊肌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处形成一个粘膜乳头,恰和上颌第二磨牙相对。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

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患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面部就像被打肿脸的胖子。

腮腺炎的定义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

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

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途径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腮腺炎的分类腮腺炎分为细菌性和传染性两种。

化脓性腮腺炎是细菌性腮腺炎的一种。

化脓性腮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葡萄球菌。

常见的病因是:1.腮腺分泌机能减退,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及衰弱的患者;2.腮腺导管口堵塞;3.腮腺邻近组织的炎症。

化脓性腮腺炎的症状是发热、白细胞增多,腮腺局部红、肿、痛、热。

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毒性腮腺炎通常称之为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又名“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

较多发生于幼儿或少年时期有传染接触史,以4至1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

可双侧或单侧受累,白细胞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局部症状和化脓性差不多,但没有化脓。

一次得病之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肿瘤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2/3,恶性占1/3。

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

良性肿瘤以混合瘤最多见,其次为腺淋巴瘤;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且多为高分化型。

腮腺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多见。

良性肿瘤呈无痛性缓慢生长,常为无意中偶尔发现。

病程长短不一,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

混合瘤常以耳垂为中心,呈无痛性逐渐生长,呈球形或椭圆形,或呈结节状。

表面光滑,质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

瘤体较大时可呈典型结节状表现,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无粘连,高起之处常较软,低凹之处较硬。

混合瘤除表现面部畸形外,一般都不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

若混合瘤生长缓慢、存在多年,在近期生长加速,出现疼痛、瘤体不再活动、面神经麻痹等恶性征象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

混合瘤恶变率约在5%~10%。

腺淋巴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男女之比为6~10∶1。

好发于腮腺后下方,直径一般为3~6cm。

肿物表面光滑,较软,有时有波动感。

腺淋巴瘤具有多灶性特点,可在一个腺体内多发,也可在双侧腺体内同时发生,多发几率约为15%。

其他各型腺瘤临床表现均类似混合瘤。

腮腺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约20%~30%发生面神经麻痹,常伴自发性疼痛,肿块一般较硬,可浸润周围组织,不活动,常有压痛。

注意不要把肿瘤浸润腺体所致腺体的移动性误认为是肿瘤的活动度。

腮腺恶性肿瘤中低分化的腺癌、粘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及鳞癌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

但腮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常不具备上述典型恶性征而颇似良性肿瘤,瘤体一般均较硬。

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常直接侵犯腺内或腺周围淋巴结。

腮腺深叶肿瘤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早期察觉。

在体检时常可发现扁桃体后上方、软腭部有肿块膨出,或下颌后凹丰满,可扪及不活动的肿块,双手合诊时可被推动。

深叶的恶性肿瘤常伴有张口受限、头痛、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等症状。

腮腺副腺体肿瘤典型位置是在颧弓和颧骨体相接下缘的1cm处,常被误诊为颊部肿瘤。

腮腺肿瘤的外科治疗--术式的类型和选择腮腺肿瘤为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性疾病,其中良性肿瘤占到80%以上,恶性肿瘤在20%以下。

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复杂繁多,良性肿瘤以腺淋巴瘤和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恶性多形性腺瘤多见。

临床表现为耳垂周围的进行性生长的包块,多数不伴有疼痛和面瘫症状,一般生长较为缓慢,早期活动,晚期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腮腺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首选,良性肿瘤单纯手术即可得到治愈,恶性肿瘤则需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手术后根据病情要辅助放射治疗和全身化疗。

腮腺肿瘤切除术主要有三种类型:1、区域性腺体切除,2、腮腺浅叶切除,3、腮腺全切除。

1、区域性腺体切除区域性切除术是指肿瘤和肿瘤周边0.5cm ~1cm腺体的切除,是三种术式中切除范围最小、腺体分泌功能保存最好的术式。

主要适用于:1、腮腺浅叶特别是后下极的Warthin 瘤,2、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或其它良性肿瘤(直径1.5cm 以内),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可适度放宽。

腮腺肿瘤手术经历了早期的肿瘤剜除术、肿物及腮腺浅叶切除术、肿物及区域性腺体切除术的演变过程。

80年代以后,在部分良性腮腺肿物实施区域性腺体切除术,而不再行整个腮腺浅叶切除术,使腺体功能和面部形态得到更好的保持,远期疗效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术式。

2、腮腺浅叶切除腮腺浅叶切除是包括肿瘤在内的整个腮腺浅叶(面神经浅面的腮腺组织,占整个腮腺组织的70%~80%)的切除。

主要适用于:1、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2、腮腺浅叶的低度恶性肿瘤,体积较小、与面神经关系不密切,3、慢性腮腺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4、舍格伦综合征中的结节型或腺体肿大明显影响美观,5、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类肿瘤疾病。

3、腮腺全切除腮腺全切除是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和深叶组织的全部切除,是三种术式中切除范围最大、最彻底的一种。

手术侧腮腺功能全部丧失,面侧方会遗留较明显的凹陷畸形。

主要适用于:1、腮腺深叶的良性肿瘤,2、腮腺深叶或浅叶的恶性肿瘤。

4、腮腺手术面神经的取舍腮腺手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面神经的取舍。

大多数情况下要解剖并保留面神经,以保持正常的面部功能和形态。

良性肿瘤:解剖面神经,保留完整性。

低度恶性肿瘤: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and 没有面神经麻痹症状,应解剖面神经,尽可能保留,和肿瘤关系密切的分支要牺牲。

高度恶性肿瘤:腺样囊性癌、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其它腺癌或鳞癌,or 临床有面神经麻痹症状,或手术中见临近肿瘤的神经色泽变暗、增粗变硬、或神经干穿过肿瘤,连同肿瘤一并切除。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经验腮腺肿瘤为口腔颌面外科的高发病之一,术后易复发和局部畸形明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专业近年来在腮腺肿瘤个体化根治性手术治疗和术后畸形修复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一.在个体化根治性手术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腮腺肿瘤中约80%为混合瘤,腮腺混合瘤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临界瘤,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是:若瘤体位于腮腺浅叶,即行面神经解剖连同瘤体和腮腺浅叶全切;若瘤体位于腮腺深叶和峡部,即行瘤体和腮腺全切除。

传统手术方式虽然符合肿瘤外科原则,但术后面畸形严重,腮腺功能完全丧失。

针对以上情况,我科通过对肿瘤及瘤体周围腮腺组织进行连续病理切片研究发现: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对周围腺体的出芽侵润一般不会超过0.5cm,结合我科长期临床实践,我科采用根据瘤体直径大小和生长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术式:若瘤体直径小于3.5 cm的患者,我科选用瘤体加周围腺体部分切除或瘤体加腺体下极切除;对瘤体直径大于3.5 cm的患者才行常规瘤体和腮腺浅叶全切术;对瘤体位于深叶患者,我们保留腮腺浅叶和导管行瘤体加深叶切除,我科用以上改良手术方式达到了与传统治疗方法同样的疗效,但大大地降低了局部凹陷畸形,减轻了对面神经的损伤,同时保存了部分腮腺功能,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目前该手术治疗方式的正确性也被众多的国内外其他学者所证实。

二.在术后畸形修复及并发症预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对腮腺恶性肿瘤和大型腮腺混合瘤必需行连同肿瘤在内的腮腺全切术,术后产生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许多患者出现味觉出汗综合症。

我科近年来采用胸锁乳突肌瓣旋转充填修复,经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对消除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和味觉出汗综合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进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部切口瘢痕常规腮腺手术切口是在腮腺区和颌下行“S”型切口,该切口虽然手术视野暴露好,但术后切口瘢痕明显,我科近年来对该切口进行了改进,采用角型切口(即从耳屏上方处,向下沿耳屏游离缘至耳垂,再由耳垂前皱纹绕过耳垂至耳垂后沟,再转向后方耳后区进入发际内),该切口不仅能较好地暴露手术视野,而且术后手术区不留明显的切口瘢痕。

在腮腺良性肿瘤中,混合瘤占50%~80%,因其为交界性肿瘤,大约40%混合瘤包膜不完整,单纯肿瘤切除可致肿瘤残留或种植,复发率高达20%~40%。

而复发后常呈多中心的表现,手术保留面神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目前对腮腺肿瘤的术式主要有:腮腺浅叶肿瘤采用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深叶肿瘤采用腮腺浅叶、深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恶性肿瘤则行全腮腺切除,以避免术后复发[1]。

但该术式创伤大,易造成面部凹陷畸形,面瘫,毁损腮腺分泌功能等。

腮腺混合瘤腮腺混合瘤是一种,故称“混合瘤”,多发于青壮年。

研究认为,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保留了腮腺导管,由于腺体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有利于残余腺体的组织再生,使残余腮腺在手术后仍能行使功能,而且可减少面部术后凹陷畸形的发生,而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不需要完全暴露面神经各分支,使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腮腺混合瘤实际上是腮腺腺瘤,其中的黏液组织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腺组织蜕变而成的。

肿瘤外层是一层很薄的包膜,是由腮腺组织受压后变形所形成,并非真性包膜。

腮腺混合瘤多为良性,但有1/4左右可发生恶变。

Frey 综合征是腮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各文献报道不一,国外报道在20%~60%。

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

肿瘤呈硬结状,有时其中一部分发生囊性变而间有较软的结节。

肿瘤与皮肤或基底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生长缓慢,可数十年不发生变化。

如发生恶变,肿瘤常突然生长迅速,并可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

晚期的恶变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

其中良性肿瘤约占80%,在腮腺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比例最高,占57.69%(15/26);腺淋巴瘤次之,占19.23%(5/26),其他良性肿瘤约占23.08%(6/26)。

其中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异于一般良性肿瘤,虽有结缔组织包膜包绕,但不完整,外形大多呈结节状,其突起的结节可突出包膜,生长于正常腮腺组织中,术中如出现瘤体破裂或腺体组织残留,常会形成种植性复发。

复发率为20%~45%,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与肿瘤复发的问题Lizuka等认为是切除不彻底所致,因此首次手术的彻底切除对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腮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较多,根据细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生物学特征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其临床分期分类不一,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因病理组织分型和预后密切相关,所以应尽量明确术前诊断,同时术中根据肿瘤情况及时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减少误治。

对于组织分化较差、面神经已受累及、扪及肿大淋巴结等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者,必须进行颈淋巴清扫手术,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因高分化者较少发生转移及复发,可在保留面神经下行腮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不必行颈淋巴清扫及术后放化疗。

腮腺恶性肿瘤在腮腺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本组此两类肿瘤占62.50%(5/8),其中黏液表皮样癌3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高分化型。

腮腺恶性肿瘤未侵犯面神经时我们采取保留面神经下腮腺次全切除术,术中注意将包绕于正常腮腺组织中肿瘤完整切除,术后彻底清洗创面。

为减少涎漏的发生,34例患者术后均给以负压引流及腮腺区加压包扎。

腮腺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征、症状及辅助检查,常见的辅助检查有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其中B超以无痛、无创、经济、可多次重复检查等优点被用作腮腺肿瘤的最常见检查方法。

CT检查的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显示肿瘤与腮腺的关系,尤其是位于深叶的肿瘤,对于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肿瘤的性质具有较好的帮助,恶性肿瘤因其内部组织的坏死、液化及囊性变,在CT检查中常表现内部组织不均匀,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晰等特点,有助于临床上对肿瘤性质的鉴别。

在34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面瘫,其他均未出现疼痛、麻木及其他功能障碍,因此不能单纯以临床表现判断肿瘤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