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课中的运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在古代文学教课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
古代文学史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
教学一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讲授。古代文学史按照历史发展情况大致
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的文学,即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
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以及近代文学。不同的历史时期具
有不同的文学特点、造就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学人物。多媒体利用
时间轴图、图表、声画并茂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所讲具体内容,
学生会条理清晰地确定对文学的认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文学史的内容。利用时间轴图附加文本框梳理古代文学史知识。古代文学史的教
学内容包括每个时代的主要文学潮流、文学流派、文学家及代表作品、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内容,十分庞杂。要使上述内容在有限的课时
中面面俱到是做不到的,即使能够介绍和交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如采用PPT多媒体课件的丰富表现形式可有效解决一些问题。例如:
李白的一生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重要活动及其代表作品,
内容较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十分枯燥且不易掌握。采用多媒体的具
体做法是在PPT多媒体课件中画出5个时期的时间轴,对应5个时期
在时间轴的上下部位分别用图框标出每个时期的重要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并对每个时期配以不同颜色。采用这种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5个
时期全貌,有相应的对应内容,画面直观生动,教师根据图示可选择
性讲解,讲解时省时、省力,而且课件可留给学生作为复习和进一步
学习的参考。
采用对比图表形式阐述有争议的观点和内容。因时间久远、文献不足
等问题,古代文学史中一些问题和事件在学界存有争议的内容较多,
如对于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界至今存有争议,学者观点颇多。类似
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PPT多媒体对比图表形式进行阐述。如对于李
白出生地,李白自述说:“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攻略盖天地,
名费青云上。”(《赠张相镐二首》)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本传,都说他是凉武
昭王李暠九世孙。李白与唐皇室同一世系。但这一说法存在许多矛盾。《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没有李白这一支家族的名字。唐玄宗曾下诏甄
序皇室族属,李白也未曾入籍。
于是学界遂产生种种异说。陈寅恪提出李白为胡人(《李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第10卷第1期,1935年1月),詹锳、日本的松
浦友久证成其说。胡怀琛提出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国人”(《李太白通
突厥文及其他》,《逸经》第11期,1936年8月)。周勋初从李白家
人的名字寓意、夷夏观念、丧葬习俗、异端思想诸方面,也对李白的
文化背景提出了种种质问(《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此外,尚有李白是隋末凉王李轨之后、陇西李氏丹阳房始祖李
伦之后、李陵之后、李建成之后、李抗之后、太祖李虎侄子达摩之后、太宗曾侄孙诸说(参见郁贤皓、倪培翔《建国以来李白研究概述》,
《李白学刊》第2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周勋初上引著作第12
-25页)[1]228。对于李白的出生地同样有不同之说,有条支说、中亚碎叶说、焉耆碎叶说、长安说、蜀说等,参见上述所引郁贤皓、倪
培翔、周勋初等人的文章。
而郭沫若经过研究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即今哈萨克斯坦境
内的托克马克城,此说在学界曾得到一定的认可。但李白究竟出生于
何地,同样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对于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问题,如果
讲师只是进行口述,势必造成语言枯燥无味、表情与肢体语言不够丰富,学生将会昏昏欲睡。如果以多媒体课件的图表形式将上述提到的
学者、著作、文章、主要观点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做到清晰、直观、条理清楚,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记笔记,以备课后查找材料
重点学习或研究。穿插高雅古乐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古代文学史强
调的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人文性”相对
弱化,“艺术性”相对荒疏,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将其他艺术形式的丰
富资源,用来图解、具象、拓展、发挥文学史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多
元的艺术熏陶,培养其“纯正的文学趣味”。
如教学内容会涉及蔡邕《琴操》中对广陵散曲的介绍、嵇康在行刑前
演奏最后的《广陵散》等,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仅用语言难以描绘
其中的蕴意。教学中讲到此部分的内容时,在课上先播放古琴曲《广
陵散》,让学生倾听铮铮琴声,神秘曲调,感受激昂慷慨的旋律;之后
再配合教师的讲解,也会使学生感受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喷发,
感受嵇康临刑前的潇洒、从容;最终师生共同体会曲中具有戈矛杀伐的
战斗气氛和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上、课后穿插给学生播放一些唐诗、宋词、元曲、诗文朗诵艺
术片,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等,对学生进行艺术陶冶,并
以此作为“享受文学”教学理念的实施环节。如果学生长期处于文学
艺术的熏陶濡染之中,必然会对古代文学课产生发自内心的亲近感,
这就为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多媒体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还包括古代文学作品选讲。随着文化消费快餐时代
和影像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已经越来越远离文本阅读。可是失去了
文本阅读,古代文学学习与研究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该
在文学作品选讲课堂教学中利用演示稿、音像资源、剧曲片段等多媒
体手段丰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
文字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他们自觉去阅读文本的欲望。充分利
用演示稿视觉优势进行文章对比讲授。在讲授作家的文学作品时并不
是孤立地学习和研究某一篇作品,通常会涉及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与此
作品相关内容的作品,不妨把教材中没有的作品显示在演示文稿中,
两相对照讲解。如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在朱东润主
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选有全文,是一篇针对性十分强的文章,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致怨”的指责,逐条给予司马光所谓的谬论毫不留情、斩钉截铁的驳斥,仅以三百余言简练的文字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并揭露出新政反对
派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
决心。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一文中究竟怎样以三千三百言对王
安石新政加以抨击,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没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