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词为诗”的词观

“词者,诗之苗裔“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他的词历来也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指出问题。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这样点评苏轼的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说白了,李清照就是在批评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这样的词太拗口,很难唱出来。

然而,如今的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可为什么他还非要这样写词?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在苏轼之前,词并非一种独立的文体,“词为艳科”,只是音乐的附属,词人要想填词,必得先有曲子,然后根据曲子来制词,词成之后,要用唱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感情。东坡先生想表达对词文过艳的不满,并且告诉世人词非艳科,词人也绝非都是“荡而不知所止”的。对比此前花间词之类尤为明显。晚唐开启的浮夸艳丽风气很自然的导致词气格较低,脂粉味较浓,就当时词坛影响比较大的柳永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吟柳词),就是大手笔写艳丽之词的,一定程度助长了艳风,苏轼对他有肯定但整体而观是不喜的,于是他为了改变局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以诗为词”。“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首《密州出猎》算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此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从此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他也曾告诫秦观少学柳词之风。

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运用到词的创作上,赋予了词新的意义。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让词开始有了文化内涵,所写的内容也从男女之情、离别之苦扩大到咏史论政、怀古伤今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苏轼谪居黄州,来到三国古战场赤壁,面对如今一片荒芜的古迹,苏轼生出无限感慨,遂借景抒情,用词写了对古人的怀念和敬仰,抒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就已经老去的感伤。

不论是咏史怀人,还是用词来写自己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的感慨,在苏轼之前都是没有过的,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和内容,是以前唐诗惯用的,所以苏轼“以诗为词”的词作手法可见一斑。宋词就是在苏轼的努力下,逐渐提升地位,至与唐诗平起平坐,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登上中国文学史的殿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一向被认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是这首悼亡词,却是首实实在在的婉约词。苏轼和夫人王弗情投意合,恩爱甚笃,且苏轼大半生仕途不如意,颠沛流离,而王弗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苏轼的身边,这更让苏东坡感动。但王弗命不好,27岁就早逝,这首词就是苏轼怀念亡妻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中的很多艺术手法,都是苏轼首先运用到词的创作中去的。

上阙是虚写,作者想现在亡妻已经逝去十年,即使能和妻子再相逢,估计也是不认识的了,毕竟应该都满是白发了。下阙是实写,但写的是梦境,写作者在梦中和妻子重逢,实写中夹带着虚境,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运用地炉火纯青。

在感情上,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和韶华不再、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表现地淋漓尽致,细微幽深之处,即使比之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也毫不逊色。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近代文人夏敬观论东坡词的特点:“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而这首八声甘州完美诠释了这一特点。窃以为,在东坡先生的词中,有“天风海涛之曲”,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场景之壮阔、所抒感慨之宏大、所咏史事之沉重,都有雷霆万钧之势;也有“幽咽怨断之音”,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其中悼亡之真挚、感伤之细幽,都使人忍不住落泪。

词的首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气势磅礴,场景宏大,第二句“无情送潮归”,立马转向哀婉缠绵。接着作者一面感怀人世的转瞬万变,感叹人生无常,有“俯仰昔人非”的悲观落寞,但接着就写自己“白首忘机”,心无挂念,用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来面对人世无常。

下阙先是回忆自己和好友一起度过的相知时光,毫不犹豫地说在诗人相知互为知己这件事上,像两个这样的实在很少,为与知己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哀伤,但紧接着就以充满乐观和自信的口吻,说自己一定会再回来的,这只是暂时的离别,老朋友不必频频回首,为离别而落泪。这首词通篇是“天风海涛之曲”和“幽咽怨断之音”的糅合,作者写人生世事的庞大主题如信手拈来,悲观向乐观的转变、豪情壮志向细微幽深之情的转变似鬼斧神工,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以

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除了在词的风格上有巨大的突破,在内容上也有巨大的突破,写了很多其他类型的词。在他的词中,有表达进取之心、爱国之情、兄弟手足之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还有做菜指南、种地心得等。因此,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对于宋词的意义,那一定是他扩大了宋词的边界。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 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 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 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 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 为了“应歌”与“佐欢”。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 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 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 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 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 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 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 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 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 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 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 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 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 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苏轼的词在抒 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首先, 他的词中有了许多崭新的感情类型。夫妻之情(《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师生之情(《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手足 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朋友之情(“君思我处我思君”、 “新白发, 旧黄金, 故人恩义深”等话语)等。总之, 在传统的儿女 情长的情感类型之外, 苏轼在词中又增多了一些新的情感类型, 这 些情感类型或是前人与同时代的人较少涉及到的, 或根本就是第一 次出现的。 其次, 他在词中开始较多地写个人的人生理想,使词不仅能言情,

苏轼“以词为诗”的词观

“词者,诗之苗裔“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他的词历来也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指出问题。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这样点评苏轼的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说白了,李清照就是在批评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这样的词太拗口,很难唱出来。 然而,如今的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可为什么他还非要这样写词?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在苏轼之前,词并非一种独立的文体,“词为艳科”,只是音乐的附属,词人要想填词,必得先有曲子,然后根据曲子来制词,词成之后,要用唱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感情。东坡先生想表达对词文过艳的不满,并且告诉世人词非艳科,词人也绝非都是“荡而不知所止”的。对比此前花间词之类尤为明显。晚唐开启的浮夸艳丽风气很自然的导致词气格较低,脂粉味较浓,就当时词坛影响比较大的柳永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吟柳词),就是大手笔写艳丽之词的,一定程度助长了艳风,苏轼对他有肯定但整体而观是不喜的,于是他为了改变局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以诗为词”。“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首《密州出猎》算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此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从此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他也曾告诫秦观少学柳词之风。 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运用到词的创作上,赋予了词新的意义。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让词开始有了文化内涵,所写的内容也从男女之情、离别之苦扩大到咏史论政、怀古伤今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苏轼谪居黄州,来到三国古战场赤壁,面对如今一片荒芜的古迹,苏轼生出无限感慨,遂借景抒情,用词写了对古人的怀念和敬仰,抒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就已经老去的感伤。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作者:邢蕊婷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邢蕊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苏轼的词论散见于其题跋、序引以及宋人所写的词话、笔记等中,言语简约且观念 新颖。以苏轼所作词序为研究对象,能够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窥探出苏 轼“以诗为词”观念的具体表现。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没有泯灭诗词之间的界限,从词需 合乐及地位仍然低下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诗词具有明确的区分。 关键词:苏轼词序以诗为词观念区分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推崇词体,提高词品。词序以其所具有的叙事 抒情功能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展露了作者的思想与理论。我们在研究苏轼词论时,不 能忽视其词序这一能够直接表示词人思想理论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苏轼所作词序出发,探求 其“以诗为词”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需要指出的是,本文 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包括题序等简单词汇在内的词序。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二十八则词序 符合这一标准。 一、以诗为词倾向:以诗作词 苏轼在论词时常常以诗为参考对象来衡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善于将词体向诗靠拢。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这种观点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 是以诗的方法来作词,其词序可以证明这一点。《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 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① 在“建安”句之前,苏轼写到与欧阳修论琴诗的话语,最后两人达成一致都认为韩愈的 《听颖诗弹琴》是在听琵琶的情境下写成。继而作者写到把韩愈的这首诗改造后就交给人去唱了。这体现出在苏轼的眼里,诗词关系非常紧密,诗经过改造加工后也可以成为词。换言之, 诗在一定情况下能转变为词,诗词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问题,它们之间是互通的。既然能够相 互转变,至少证明诗词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而在《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序中他明确地 写出自己用写作诗的方法来作词: 元丰五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其中的写到的“集古句”就是作诗常用的一种方法。《香屑集》十八卷记载“集句为诗, 始晋傅咸”,《初学记》引颜延之《庭诰》曰:“咏歌之书,取其连类含章,比物集句,《诗》之为祖也。”②写到王安石善于集句并引起人们的效仿。苏轼用集句的方法作词,也就是用作 诗的方法为词,表明在他的眼里作诗词的方法可以是一致的,作诗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词。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诗词都是可以共通的,苏轼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以诗作词”的实践是证明苏轼“以诗为词”观念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 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原因只能是“诗词有别”。 一、以诗为词的原因:诗词有别 (一)外在形式之别:句读不葺之诗 诗词有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但也有少数例外的。以《玉楼春》为例,上下两阕各四句,每句七字。初看非常象七律。故仅以外形来区分诗词,有时难免要犯错误。 如果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但问题在于词是用作协乐歌唱的,需依声 填词,即按照规定的声韵关系来填词,所以词又被称作“曲子词”。词相对不入乐的近体诗而言,与音乐的关系要密切的多。据说苏轼填词常有不协音律之作,如李清照所言:“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者。”(2)填词若不能依声者,此所谓“句读不葺之诗”。 对李易安此论,历来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而关于苏轼知音协律的记载也多见于宋人的著作。由于词律之学,几近失传,本是词学中的难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更是如此。所以只能按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 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此即所谓“艳科”词。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可见,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旨在呼应自己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强烈的主体生命意识,突出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 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其内容题材主要有: (1)讴歌报国壮志 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引言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政治家。他以才情横溢和文笔雄奇而著称,以诗为词是他创作中的一大特点。以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 表现1:融汇古典与时新 苏轼将古代经典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融入到他的词作中。他善于将传统诗词的句法和修辞手法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情感相结合。通过以诗为词,他展示了对古典传统的尊重和发扬。 表现2:丰富的意象描绘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鲜明的意象描绘为特点。他善于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和境界。他从大自然和人生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表现3:抒发真挚情感 苏轼的词作常常流露着他真挚的情感。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爱情、友情、家国和人生的痴迷和思索。他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苦辣悲欢的感慨,给人们带来了共鸣和感动。 表现4:音韵和节奏的把控 苏轼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控非常独到。他的词作能够准确地运用平仄、押韵和调子的变化,使词的吟唱更加流畅和优美。他善于运用诗的节奏感和韵味,让人们在朗诵或演唱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的情感表达。 表现5: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与世界的关系。他的词作中透露出对生命、人情世故和人与自然关系等话题的深刻思索,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结论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所展示的才情和独特风采。他通过融汇古典与时新、丰富的意象描绘、真挚情感的抒发、对音韵和节奏的把控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独到的创作手法在词作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独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 一、“以诗为词”的意义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 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如前所述,苏轼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局限于花前月下、温柔艳情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对词的题材进行大幅度地改革,类型趋向多样化,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抒写亲朋情感、以致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词中,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首先,苏轼以诗为词抒写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在苏轼手中,诗与词可以表现同样的内容,抒发同样的思想感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通过出猎联想到西北的敌 ①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②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③转引自《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第227页。 ④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4页。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

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江城子》《水调歌头》等词作展示了他的“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他以诗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为基础,运用意象和对话的方式表现了词作的丰富多样性。同时,他又在传统词作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使词作更具现实生活性和个人风格。这些都使得苏轼的词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词作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他以诗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为基础,通过意象和对话的方式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并运用了创新的词作形式使其更贴近现实生活。苏轼的词作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被后人称为“词圣”。苏轼的词作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艺术的追求。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以诗为词;宋词的发展;积极作用 “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言他们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调子,走了样子,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事实上,苏轼“以诗为词”,以词言志,使词从单纯愉悦听众的应歌之具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之作,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这种对词的革新,在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庐江教育网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名作欣赏) 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他可谓才艺双全,几乎精通所有的诗体与文体。词话家刘熙载故谓:“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以新的题材拓展新的意境,以新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近代词论家对他是赞誉有加。褒有胡寅“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的称扬,有汤衡“寓以诗人句法,无一毫浮靡之气,实自东坡发也”的肯定,有晁补之“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的赞美;有元好问“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的称颂。他从下里巴人之语到阳春白雪皆属之,在苏轼手上,词固可为长亭送别语,亦可为伤朋道友音,更可充作政坛豪言、爱国心声、哲思媒话与庄稼生活的描述等。 词客要先精于“诗”,才可将诗的技巧运用到“词”的创作上。在诗词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在对诗词紧密关联的众议佥同的批评视野中,苏轼以博洽丰赡的创作才能,以诗为词,以自觉的努力改变自晚唐以来词体文学以一贯之的卑下俗艳的发展道路。他以作诗的精神来革新词体,为之添注抒情言志的功能。将他的词放在其全部的文学创作中来考察可知,词中所表现出的抒情主体舍弃了其诗文中无所不在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品性,而展示出与词的婉约特性相宜的个性中较为温柔敦厚的一面,题材方面相对其诗歌而言也只是有限度地开拓,比如其农村词中注重展示乡野风光而对民生疾苦却绝少反映;在风格追求上,东坡词委婉蕴藉,清旷韶秀,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诗歌议论风生、率直浅露之风的回忌与补充。所以,东坡之以诗为词,不是无视诗词之别、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而是在维护词的艺术法度与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创立了接续诗学传统而又风标独具的东坡词,使词真正摆脱了音乐附庸的工具地位,摆脱了花间模式的空虚模拟,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最终实现了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转变。清人陈庭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曰: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苏轼曾说过:“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东坡全集・与蔡景繁十四首》)“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断之。”(《苏东坡全集・与陈季常三首》)“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东坡乐府》)以上材料至少告诉了我们两点:首先,苏轼认为词的是诗的后裔;其次,好词就是好诗,或者说,词应当向诗看齐。这正是他的词体革新的理论纲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 “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 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

苏东坡“以诗为词”

苏东坡“以诗为词” 苏东坡“以诗为词”,就本质来说,既不是李清照所讥责的“皆句读不葺之句”,也非后来贺铸、周邦彦乃至南宋诸家化用诗句人词的创作手法,而是将诗的精神注人到词的创作中,从而使词品、词境从恻艳、偏狭提高到堪与诗歌比肩的高度。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那个“志”包括“穷、达”两大主题。“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士的信条,构成文人深刻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担忧意识;穷则独善其身,又是一种道德人格上的修养,与老庄无为思想,佛禅清虚观念相融汇,构成文人墨客风标高举、洁身自好、德返逍遥,超脱功利的人一辈子理想。这两类,差不多上事关家国人一辈子的重大主题,只有诗文才能予以表现。诗亦言情,然而温柔敦厚之情,哀而不伤,而且往往同“志”紧密结合,全然不同于词中所写的恻艳之情。但东坡却在他的作品里,削弱恻艳之情,而补之以这种重大沉厚的“情志”,将诗“言志”的特质与词“缘情”的风格有机地揉合到词的创作中来。 他的词,既有感时伤今、凭吊古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怀念亲人、兼抒哲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有声情并壮,报国志高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清新如画、简静平和的《浣溪沙·籁籁衣巾》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加上胸襟豁达,志意高远,使他的词“一洗倚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缎悠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其词品之提高,斑斑可见。这一方面实现了词在题材上的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所表达的情志能反映较为重大的主题,感发力量得到提高。 同时,他保持了词之为体的一些本来特点,如他的词也仍旧差不多合律,可歌可咏;意象、语言也较其诗来得精巧、工细、优美,并不“粗豪”;专门是他一些抒情色彩较浓厚的作品如《水龙吟》(和章质夫咏杨花次的),词品高洁,而深情婉曲,款款动人,意象语言精美细巧,给予人的心灵志趣上的陶冶与情感上的感染差不多上专门强的。说他以诗为词而为“变调”者,实非知者之论。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 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 一、“以诗为词”的意义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 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如前所述,苏轼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局限于花前月下、温柔艳情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对词的题材进行大幅度地改革,类型趋向多样化,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抒写亲朋情感、以致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词中,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首先,苏轼以诗为词抒写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在苏轼手中,诗与词可以表现同样 ①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②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③转引自《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第227页。 ④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4页。

“以诗为词”“天地奇观”(一)——苏轼词创作摭谈

“以诗为词”“天地奇观”(一)——苏轼词创作摭谈 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在词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革新解放精神主要指在题材、构思、手法、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旧的传统有所突破,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浪漫主义情调,则是指作品中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气势磅礴,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指他把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写的新颖可喜,使之具有浓厚的趣味、美感,这样的创造能力。 前人说苏轼“以文为诗”,又“以诗为词”。苏轼正要打破词和诗的界限。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来“侑觞佐舞”,就是在喝酒、跳舞的时候唱的。又因为它的格调“香而弱”,充满脂粉气,作风轻软柔媚,所以词又被视为“艳科”。从南唐的冯延巳、李煜到北宋前期的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发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会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之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当多的人坚持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除了过分强调词的音乐性能之外,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醒解愠”。词在这样的限制下,自然不能像诗那样讲求“风人之旨”,注重“讽谕”,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样的限制,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柳七就是柳永。苏轼要在柳永之外独树一帜。他不满意秦观词的“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以为是“学柳七作词”,同时又称赞柳永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不减唐人高处”,把

论苏轼之“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

论苏轼之“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词作为长短句的和乐新诗,是一种后来居上的抒情体式,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苏轼在词学上的造诣极高,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一、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的词学成就离不开欧阳修和柳永。苏轼的文才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作为自己的恩师,苏轼受永叔的影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欧词对东坡的影响是:“疏隽开子瞻”,有理可循。这种影响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欧阳修在《朝中措》中所表现的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之疏放高远的气度;二是在《玉楼春》中所表现的“‘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之遣玩游赏的意兴”。欧阳修的出现标志了词体作法上借鉴诗体作法,但是以苏轼的高才是绝不会被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局限的。欧阳修的疏放是一种借外景遣玩的外在情绪释放。苏之放是一种具有哲理之妙悟式的发自内心襟怀的旷放,从中可以见出二人之间的继承与开拓的关系。 苏轼对柳永的词是非常注意的,他对柳词是有着两种不同的评价,常将自己之作与柳词相比,如他写给鲜于子骏的一封信:“近却破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苏轼对柳永的评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柳词当中的一些淫靡之作表现出一种鄙薄和不满。其二是对其词的赞扬。赵令畴之《侯鲭录》卷七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参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苏轼对柳词当中的兴象之高远表示欣赏。柳永在词作上的探索与创造,影响了后来者,这当中也包括苏轼。有学者这样归纳过柳永在词学上的创新,“柳永具有‘三创’之功: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了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