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立在数轴上的重要概念。
通过学习基本不等式,学生可以了解到数轴上的大小关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因此,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反思:第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基本不等式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单纯地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基本不等式的本质是描述数轴上的大小关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教学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基本不等式的目标,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基本不等式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教师讲解法和学生记忆法,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工具。
这样一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鼓励他们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
基本不等式作为一种描述数轴上大小关系的数学概念,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学生容易将基本不等式与实际问题分离开来,导致学习的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问题,让学生能够将基本不等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由于学生在学习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很多时候只是简单地抄写、背诵答案,缺乏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内容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本不等式教学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材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2、通过对教材“探究”再探究,引导学生拓展基本不等式,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应用;3、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4、利用电脑屏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5、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实践反思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实践反思第一篇:《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实践反思编号:570041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实践反思三亚榆林八一中学王海本学期学习必修5《基本不等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触颇深,在教材的处理和学生的互动方面有所收获,我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供各位同行参考,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目标本小节的内容包括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其意义;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的两种解释;一个不等式链a+b222≥a+b2≥ab≥21a+1b;培养了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对数学能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难点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ab≥21a+1b;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1、证明均值不等式教材上:x,y∈R,(x-y)≥0⇒2x+y2222≥xy, 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
令 x=a, y=b, 所以等号成立。
x+y22≥xy⇒a+b2≥ab,当且仅当a=b时,接下来提问学生能否有别的方法证明该不等式,没想到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两种证法,令我始料不及,收获很大。
证法2:当a>0,b>0时,有(a-b)2≥0 ⇒a2+b2≥2ab⇒(a+b)2 ≥4ab⇒ a+b≤-2ab(舍去)或 a+b≥2ab ⇒a+b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证法3:当a>0,b>0时,(a—b)2≥0⇒ a+b-2ab≥0编号:570041第二篇:《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能较好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组织合理有效,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本节课有如下主要亮点:第一,教学线索清晰。
教学中以基本不等式的获得和应用为明线,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会为暗线。
在本节课的学习和教学中,明暗线索交相呼应,学生不断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甚至能在例题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运用思想方法策略性的思考和学习,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有对数学认识上的提升,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不等式”是必修 5 的要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表现出来了(展现课本和参照书封面)。
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宽泛的应用。
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门。
同时本节知识又浸透了数形联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益于培育学生优秀的思想质量。
2、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 : 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2)能力目标 : 培育学生察看、试验、概括、判断、猜想等思想能力。
(3)感情目标 : 培育学生谨慎务实的科学态度,领会数与形的和睦一致,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研究的精神。
3、教课要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拟订以下的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 应用数形联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一样角度研究基本不等式。
难点 : 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发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二、教法说明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协助进行直观演示 . 采纳启示式教课法创建问题情形,激发学生开始试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质例子 , 让学生享受解决实质问题的乐趣 . 讲堂上主要采纳对照剖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
经过师生和睦对话 , 使感情共识,让学生的潜能、创建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
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 , 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 在教课中 , 一直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 . 所以我在教课中让学生从不一样角度去察看、剖析 ,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觉知识的形成过程 , 培育学生数形联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课方案◆运用 200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运用剖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几何解说◆基本不等式的应用1、运用 200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依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忱好客。
2018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大小关系,能否得出结论?问题2】如何求ab与a b的最小值?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引出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
Ⅱ.教师讲解1.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几何意义2.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3.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举例Ⅲ.学生探究1.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ab的证明过程,分析不等式成立的原因和条件。
2.学生合作讨论,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矩形面积最大值等。
Ⅳ.教师点拨1.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数学思想和应用场景。
2.教师提供更多的例题和练,巩固学生的基本不等式应用能力。
Ⅴ.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要点进行总结,强调基本不等式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突出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场景和数学思想,同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和技巧。
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弦图,以及其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会标图形,探究面积关系和不等关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于a,b∈R,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最后,教师归纳出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说明了设计意图。
Ⅲ。
实际运用强化新知例题:1)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矩形菜园被篱笆围起来,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一段长为36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模版(2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模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
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
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
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
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
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
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习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
且复习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
练习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模版(2)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关键。
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不等式的理解较为薄弱,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不等式是用来比较大小关系的,但对于不等号的意义和不等式的性质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不等式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2a b+≤”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主要2a b+≤的推导与简单应用.它以前面已学习的有关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依据,从2a b +≤2a b+≤的应用,而且在基本不等式2a b+≤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法的解题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推理与论证的内容埋下伏笔,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此内容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作为铺垫,对不等式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认识,而基本不等式来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只要我们选材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够较容易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且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三.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2.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领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教学重难点:2a b +≤的证明过程.2a b+≤等号成立条件. 四.教学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法: 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学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 黑板板书为主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填写下表,【问题12的大小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猜想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问题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法1 用比较法证明:ab ba -+2作差 =()()⎥⎦⎤⎢⎣⎡-+b a b a 22122 变形=()0212≥-b a 判断符号当且仅当b a =,即b a =时取""= 取等条件证法2 用分析法证明:要证2a b+≥ (1)只要证 a b +≥ (2)要证(2),只要证 a b +-≥0 (3)要证(3),只要证 20≥ (4)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 b =时,(4)中的等号成立.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去证明猜想的结果,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归纳、猜想、证明是我们发现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师归纳:(1)如果把2ba +看作是正数,ab 的等差中项,ab 看作是正数,a b 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2)在数学中,我们称2ba +为,a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Ⅱ.自主探究 深化认识1.认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问题3】能否给基本不等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探究:课本第110页的“探究”在右图中,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的一点,AC a =,BC b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AD 、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2a bab +≤的几何解释吗? 易证Rt ACD ∆∽Rt DCB ∆,那么2CD CA CB =⋅,即CD ab =.这个圆的半径为2b a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 ,即ab ba ≥+2, 其中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a b =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2a bab +≤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直观解释,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并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2.拓广探究(展示并介绍古代弦图)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一副图,叫做弦图.它是由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设计的.早在1300多年以前,这位数学家就巧妙的利用弦图中的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这是世界上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之一.弦图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蕴藏着很多玄机.(展示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在我们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个会标设计源于古代弦图.它的色调明暗相间,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这不但象征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咱们也来研究一下弦图.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1. 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问题4】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 等关系?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 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 b 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2a b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利用多媒体演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问题5】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 、b 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 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 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222)(2b a ab b a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师归纳:(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0,0a b >>, 对于不等式22()2a b ab +≥,我们用分别a 、b 代替,a b ,可得2a b ab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a>0,b>0)2a bab +≤(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2m 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一段长为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100,xy = 篱笆的长为2(x y +)m由2x yxy +≥, 可得 2100x y +≥2(xy +)40≥等号当且仅当10x y x y ===时成立,此时,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 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2(x y +)=36,x y +=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2m ,由189,22x y xy +≤==可得 81≤xy ,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9x y x y ===时成立,此时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 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2m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Ⅳ.回顾反思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堂小结,实 现对基本不等式认识的再次深化.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体会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它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另一方面,更是对 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2.作业布置必做题:P.113—1、2、3、4 选做题:1.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和x y +有最小值2P ,此时x y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积xy 有最大值24S ,此时x y =.2.当a>0,b>0时不等式2a bab +≤成立,若0(1,2,3,,)i a i n >=,则有不等式————————————————————————————成立.研究性作业: (1)设00a b >,>,称2aba b+为,a b 的调和平均数.如图,C 为线段AB 上的点,且,AC a CB b ==,O 为AB 中点,以AB 为直径作半圆.过点C 作OD 的垂线,垂足为E ,连结,AD BD ,则图中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算术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几何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调和平均数.(2)已知,a b 都是正数,证明:2221122a b a b ab a b++≤≤≤+.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自己的潜能.六.教学反思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但这必须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否则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尽力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课堂上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有效,主要设想以问题立意,始终围绕基本不等式的发现、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并渗透数型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
2024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三篇)
2024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
在新课讲解方面,我仔细研读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如何用好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理解六字方针:一正二定三等。
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尤其是“定”的相关变化比较灵活,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
因为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第二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正”“等”的意义。
我设计从例一入手,第一小题就能说明“积定和最小”,第二小题说明“和定积最大”。
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一正二定三等”。
然后再利用这六字方针就最值。
这是再讲解例二,让学生熟悉用基本不等式解题的步骤。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题。
巩固练习中设计了判断题,让学生理解六字方针的内涵。
还从“和定”、“积定”两方面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
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包括课前预习,例题放手让学生做,还有练习让学生上台板书等环节,都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典型错误,及时纠错,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复习引入的例子过难,有点不太符合文科学生的实际。
且复习时花的时间太多,重复问题过多,讲解琐碎;例题分析时不够深入,由于担心时间不够,有些问题总是欲言又止。
练习题讲解时间匆促,没有解释透彻。
2024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二)不等式一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把握好教学很关键,我经过教学反思见下。
1、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借助数轴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适用的方法。
用“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认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易于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两者皆用。
2、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课程标准中: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模版(四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模版在复习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是当我说了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获得的结论之后教室里还是会很安静。
这样的课堂活动经过了一分钟后,我不得不自己来讲解我设计好的问题。
此时我感觉到这节已经失败了,因为我占据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二.要设计好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中所要用的问题,我设计的学生互动环节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在提问题时没有明确我要求他们要给我什么样的结果。
在这节课中,我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这样问的:请同学们自己首先来做一下这道题目,然后跟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首先会自己一个人去完成题目,而不会跟自己的伙伴合作完成。
而且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梯度设计很重要,因为新课程很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产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要非常好的展示给学生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三.要学会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同学们明白了没有啊,或者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的啊这些肤浅的问题。
而从课堂效果看,这些问题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
使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成了一种机械的问答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问题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好教学问题并且要学会提有深度的教学问题。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模版(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是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基本不等式”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2a b+≤”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主要2a b+≤的推导与简单应用.它以前面已学习的有关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依据,从2a b +≤2a b+≤的应用,而且在基本不等式2a b+≤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法的解题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推理与论证的内容埋下伏笔,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此内容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作为铺垫,对不等式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认识,而基本不等式来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只要我们选材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够较容易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且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三.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2.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领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教学重难点:2a b +≤的证明过程.2a b+≤等号成立条件. 四.教学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法: 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学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 黑板板书为主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填写下表,【问题12的大小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猜想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R ,("")2a ba b a b +∈≤==当且仅当时取号 【问题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法1 用比较法证明:ab ba -+2作差 =()()⎥⎦⎤⎢⎣⎡-+b a b a 22122 变形=()0212≥-b a 判断符号当且仅当b a =,即b a =时取""= 取等条件证法2 用分析法证明:要证2a b+≥ (1)只要证 a b +≥ (2)要证(2),只要证 a b +-≥0 (3)要证(3),只要证 20≥ (4)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 b =时,(4)中的等号成立.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去证明猜想的结果,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归纳、猜想、证明是我们发现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师归纳: (1)如果把2ba +看作是正数,ab 的等差中项,ab 看作是正数,a b 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2)在数学中,我们称2ba +为,a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Ⅱ.自主探究 深化认识1.认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问题3】能否给基本不等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探究:课本第110页的“探究”在右图中,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的一点,AC a =,BC b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AD 、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2a b+≤的几何解释吗?易证Rt ACD ∆∽Rt DCB ∆,那么2CD CA 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2b a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 ,即ab ba ≥+2, 其中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a b =时,等号成立.2a b+≤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直观解释,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并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2.拓广探究(展示并介绍古代弦图)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一副图,叫做弦图.它是由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设计的.早在1300多年以前,这位数学家就巧妙的利用弦图中的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这是世界上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之一.弦图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蕴藏着很多玄机.(展示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在我们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个会标设计源于古代弦图.它的色调明暗相间,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这不但象征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咱们也来研究一下弦图.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1. 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问题4】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 等关系?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 b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利用多媒体演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问题5】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 、b 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 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 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证明:因为 222)(2b a ab b a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师归纳:(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0,0a b >>, 对于不等式22()2a b ab +≥,、代替,a b ,可得a b +≥(a>0,b>0)2a b+≤(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2m 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一段长为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100,xy = 篱笆的长为2(x y +)m由2x y+≥可得 x y +≥2(xy +)40≥等号当且仅当10x y x y ===时成立,此时,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 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2(x y +)=36,x y +=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2m ,由189,22x y +≤==可得 81≤xy ,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9x y x y ===时成立,此时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 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2m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Ⅳ.回顾反思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堂小结,实 现对基本不等式认识的再次深化.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体会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它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另一方面,更是对 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2.作业布置必做题:P.113—1、2、3、4 选做题:1.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和x y +有最小值,此时x y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积xy 有最大值24S ,此时x y =.2.当a>0,b>02a b+≤成立,若0(1,2,3,,)i a i n >=,则有不等式————————————————————————————成立.研究性作业:(1)设00a b >,>,称2aba b+为,a b 的调和平均数.如图,C 为线段AB 上的点,且,AC a CB b ==,O 为AB 中点,以AB 为直径作半圆.过点C 作OD 的垂线,垂足为E ,连结,AD BD ,则图中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算术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几何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调和平均数.(2)已知,a b都是正数,证明:2112a ba b+≤≤≤+.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自己的潜能.六.教学反思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但这必须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否则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尽力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课堂上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有效,主要设想以问题立意,始终围绕基本不等式的发现、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并渗透数型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的基本不等式,能够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基本不等式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常见的基本不等式。
3.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例如:小明购买了3种水果,苹果每斤4元,葡萄每斤3元,橙子每斤2元,小明购买的水果总价不得超过10元,请问小明购买的水果最多能买多少斤?2.概念讲解(10分钟)结合导入问题,引出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并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如:不等号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号两边都乘(除)同一个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乘(除)同一个负数,则不等号方向改变等。
3.常见的基本不等式(15分钟)通过练习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常见的基本不等式,如:两个正数之和的平均数大于等于它们的平方根,即a+b/2>=sqrt(ab);正数之和的平方根大于等于它们的平均数,即sqrt(ab)>=a+b/2等。
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20分钟)提供一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如:田径比赛中,两名选手跑100米,小明跑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比小红多5秒,请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有多少?5.小结(5分钟)总结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复习常见的基本不等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导入问题和实例分析的方式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通过练习和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导入、概念讲解、常见的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实例和小结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便于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2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关键。
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不等式的理解较为薄弱,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不等式是用来比较大小关系的,但对于不等号的意义和不等式的性质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不等式的应用。
其次,基本不等式的解法和运用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不等式的解法常常存在一定的困惑。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了不等式解法的公式,却没有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指导学生理解不等式解法的基本思路,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在解决复杂不等式问题时,容易出现一些错误。
比如,他们经常在求解过程中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来简化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通过合理的练习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解题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复杂不等式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发现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不等式的应用场景不够了解。
在实际生活中,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求解各种问题,比如最优化问题、约束条件问题等。
因此,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将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应用到实际中去,增强学生对于不等式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于不等式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加强不等式解法和运用的讲解,引导学生培养解题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并关注不等式的应用场景。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本不等式的知识和技巧。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二)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不等式,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课例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与反思11
课例:“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与反思一、背景分析本课例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 版)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也是基于四校联谊活动开出的公开课,课例先由我校备课组设计、再组织评课议课、最后专家点评,共同探讨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教学中实施。
二、设计理念本课例旨在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力图创设出一种让学生容易介入的自由的对话教学情境中,由问题产生思辩,在思辩中形成知识与新问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
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研究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外它在如“求面积一定,周长最小;周长一定,面积最大”等实际问题的计算中也经常涉及到。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
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与等量关系一样,不等量关系也是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基本数量关系. 在本章中,学生将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学习一些关于不等式的基本知识,通过不等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不等式. 而通过本节内容《基本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等式的证明,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 同时本节内容还渗透了“数形结合”与“化归”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①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拼图游戏”,通过操作、观察、抽象、概括学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明确其简单应用;②渗透“数形结合”与“化归”思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获得发现的成就感, 激发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2. 教学难点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二、教法分析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尝试活动.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启发学生思考.3. 问题引导,探究基本不等式.4. 联系实际问题,讲练结合,同时采用变式教学巩固应用,加深理解.三、学法分析在教学中,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 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学会学习, 发展能力.四、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一问题1:你能用四块相同的三角板拼成一个正方形吗?这个环节,以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入手,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用准备好的四块相同的三角板进行拼图游戏. 从而得到赵爽弦图的模型,并适时地介绍我国三国时期伟大的平民数学家及由他创设的弦图.设计意图:以趣引思,激发学生发现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赵爽及赵爽弦图记忆深刻,并为探究基本不等式作好铺垫.a,,你能用a、b来表示正方形ABCD 问题2:如果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b的面积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吗?正方形ABCD的面积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通过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快得到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但对于等号是否成立还有疑惑,所以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对为什么当且仅当a=b 时取等号给出了直观的解释. 从而得到结论),(2+∈≥+R b a ab b a (当且仅当a=b 时取等号)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拼成的“弦图”出发,由“形”及“数”, 自然生成得到了基本不等式,也体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问题情境二问题3: 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一点,AC=a,BC=b,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连接AD 、BD. 则半径OD =______, 半弦CD =______.半径与半弦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背景“半弦≤半径”,探索基本不等式,运用动画演示,对基本不等式给出更直观的几何解释.(二)建构数学问题4:刚才我们通过数学实验及几何图形发现了不等关系),(2+∈≥+R b a ab b a (当且仅当a=b 时取等号),我们能否用代数的方法严格证明呢?学生容易用代数的方法如“作差法”“分析法”“ ),(222R b a ab b a ∈≥+替代法”来证明这个不等式. 从而得到本节课的基本),(2+∈≥+R b a ab b a (当且仅当a=b 时取等号)要特别强调+∈R b a ,.设计意图: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证明基不等式,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学生理解数学是自然的,也是严密的(三)应用数学 例1.的最小值求xx x 1,0+> 变式一:的最大值求xx x 1,0+< 变式二:的最小值求24,2++->x x x 变式三:的最大值求24,2++-<x x x 例2.的最大值求xy y x y x ,3,0,0=+>>例3判断题x x xx x x x x x 2)0(1)3();2(21)2(;21)1(2的最小值是的最小值是的最小值是>+>++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题及变式,拓展基本不等式应用的灵活性,并着力突出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例4. (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 2的矩形菜园, 问该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 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一段长为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 菜园的面积最大. 最大面积是多少?设计意图:通过本例使学生明确:两个正数积为定值时,和有最小值;两个正数和为定值时,积有最大值,当然前提是等号必须能够取到.并抽象出数学模型:4,),()2(;2,),()1(0,02S xy y x S y x P y x y x P xy y x 的最大值是时则当定值的最小值是时则当定值==++==>>(四)巩固练习最大值的圆的内接矩形面积的常数求半径为变式最小值求的最小值求)(.3?20:sin 1sin ,0..2;.00.1R x x x x ab b a b a ππ<<+<<+>>设计意图:练习1,2及变式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简单应用:两个正数,当积为定值时,和有最小值,前提等号必须取到. 变式强调应用基本不等式时一定要验证等号是否取到.,练习3体现两个正数,当和为定值时,积有最大值的应用.设计这三个练习及变式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深刻体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的条件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充分认识基本不等式的使用价值.(五)归纳总结、作业布置学生总结:1.你有哪些收获? 2. 应用基本不等式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应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强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与认识.。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学习资料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材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2、通过对教材“探究”再探究,引导学生拓展基本不等式,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应用;3、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4、利用电脑屏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5、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二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平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习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讨,得出几种模式。
本节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是在学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点;二是练习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四是高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题型。
时间安排是这样:第一环节大概___分钟;第二环节大概___分钟;第三环节大概___分钟;第四环节大概___分钟。
在实际操作时可能第一和第二环节有超时,故最后课堂内容不能在___分钟完成。
当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种习题课的课堂模式,具体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增减来达到吻合。
对于第四环节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认为只是让学生看一下高考题,起不到实质效果,还不如不要这个环节。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此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形式,并作为资料保存课后自己再练习加以巩固。
高中一二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应该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维和行动,每个内容上完后把近几年的经典高考题拿出来进行分析,我觉得不论对学生或老师都相当有益,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三年时间的积累,让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高考内容的重点、难点,命题的形式及命题的规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对他们高三的复习和迎考有很大的帮助。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二)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立在数轴上的重要概念。
通过学习基本不等式,学生可以了解到数轴上的大小关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因此,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反思:第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基本不等式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
2023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2023年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在复习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是当我说了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获得的结论之后教室里还是会很安静。
这样的课堂活动经过了一分钟后,我不得不自己来讲解我设计好的问题。
此时我感觉到这节已经失败了,因为我占据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二、要设计好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中所要用的问题,我设计的学生互动环节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在提问题时没有明确我要求他们要给我什么样的结果。
在这节课中,我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这样问的:请同学们自己首先来做一下这道题目,然后跟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首先会自己一个人去完成题目,而不会跟自己的伙伴合作完成。
而且在数学教学中对问题的梯度设计很重要,因为新课程很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产生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要非常好的展示给学生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三、要学会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同学们明白了没有啊,或者对不对啊,是不是这样的啊这些肤浅的问题。
而从课堂效果看,这些问题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回答一下: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
使学生跟老师之间的沟通成了一种机械的问答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问题深度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设计好教学问题并且要学会提有深度的教学问题。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2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小学数学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
2024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2024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基本不等式教学进行了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经验,我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找到了一些改进的方向,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是学生往往只会套公式,缺乏对不等式的深刻理解。
在课堂上,我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希望能够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和应用。
然而,我发现学生仍然存在困难,很多学生对于不等式的符号方向掌握不准确,无法正确利用不等式进行推导。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符号意义及方向的解释和示范,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基本不等式证明的学习兴趣不高。
基本不等式证明是基础性的内容,但因为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和对证明的理解,导致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通过讲解证明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证明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仍然对证明的学习兴趣不大。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用更多的案例分析和趣味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他们对证明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第三,我发现学生在不等式解题中常常出现思维僵化的问题。
很多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基本不等式公式,而缺少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不等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灵活变式的能力。
然而,我发现学生仍然存在思维僵化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依然会被各种不同的题型困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不等式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不等式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他们解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不等式应用问题中应用不够灵活。
在教学中,我通过给学生提供不等式应用题目,让他们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理解和应用不等式的目的。
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仍然只能按照已有的思路和模式进行解题,缺乏灵活性。
高中数学优质教案2: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学实践反思》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实践反思本学期学习必修5《基本不等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触颇深,在教材的处理和学生的互动方面有所收获,我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供各位同行参考,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目标本小节的内容包括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其意义;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的两种解释;一个不等式链21a +1b≤√ab ≤a+b 2≤√a 2+b 22;培养了学生发散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对数学能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难点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21a +1b≤√ab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三.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 1、证明均值不等式教材上:x,yϵR,(x −y)2≥0⟹x 2+y 22≥xy , 当且仅当x =y 时,等号成立。
令x=√a , y=√6,所以x 2+y 22≥xy ⟹a+b 2≥√ab,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接下来提问学生能否有别的方法证明该不等式,没想到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两种证法,令我始料不及,收获很大。
证法2:当a >0,b >0时,有(a −b )2≥0⟹a 2+b 2≥2ab⟹(a +b )2≥4ab⟹a +b ≤−2√ab (舍去)或a +b ≥2√ab ⟹a+b2≥√ab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证法3:当a >0,b >0时,(√a −√b)2≥0 ⟹a +b −2√ab ≥0 ⟹a+b 2≥√ab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这样学生通过多种证法对均值不等式应有更深刻的理解。
2、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两个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的两种解释均可由学生阅读教材后自行总结。
3、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例1,思考交流,练习这三步得到了不等式链,但我认为这样知识比较分散,不利于总结归纳,所以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已知a 、b 都是正数,试探索21a +1b,√ab,a+b 2,√a 2+b 22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a b+≤”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主要2a b+≤的推导与简单应用.它以前面已学习的有关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依据,从2a b +≤2a b+≤的应用,而且在基本不等式2a b+≤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法的解题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推理与论证的内容埋下伏笔,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此内容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二.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作为铺垫,对不等式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认识,而基本不等式来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只要我们选材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够较容易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且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三.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2.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领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3.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教学重难点:2a b +≤的证明过程.2a b+≤等号成立条件. 四.教学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法: 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学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教学手段: 黑板板书为主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填写下表,【问题12的大小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猜想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R ,("")2a ba b a b +∈≤==当且仅当时取号 【问题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法1 用比较法证明:ab ba -+2作差 =()()⎥⎦⎤⎢⎣⎡-+b a b a 22122 变形=()0212≥-b a 判断符号当且仅当b a =,即b a =时取""= 取等条件证法2 用分析法证明:要证2a b+≥ (1)只要证 a b +≥ (2)要证(2),只要证 a b +-≥0 (3)要证(3),只要证 20≥ (4)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 b =时,(4)中的等号成立.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去证明猜想的结果,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归纳、猜想、证明是我们发现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师归纳: (1)如果把2ba +看作是正数,ab 的等差中项,ab 看作是正数,a b 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2)在数学中,我们称2ba +为,ab 的算术平均数,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Ⅱ.自主探究 深化认识1.认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问题3】能否给基本不等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探究:课本第110页的“探究”在右图中,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的一点,AC a =,BC b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AD 、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2a b+≤的几何解释吗?易证Rt ACD ∆∽Rt DCB ∆,那么2CD CA 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2b a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 ,即ab ba ≥+2, 其中当且仅当点C 与圆心重合,即a b =时,等号成立.2a b+≤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直观解释,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并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2.拓广探究(展示并介绍古代弦图)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一副图,叫做弦图.它是由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设计的.早在1300多年以前,这位数学家就巧妙的利用弦图中的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这是世界上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之一.弦图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蕴藏着很多玄机.(展示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在我们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个会标设计源于古代弦图.它的色调明暗相间,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这不但象征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咱们也来研究一下弦图.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1. 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问题4】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 等关系?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 b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利用多媒体演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问题5】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 、b 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 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 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证明:因为 222)(2b a ab b a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师归纳:(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0,0a b >>, 对于不等式22()2a b ab +≥,、代替,a b ,可得a b +≥(a>0,b>0)2a b+≤(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2m 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2)一段长为36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100,xy = 篱笆的长为2(x y +)m由2x y+≥可得 x y +≥2(xy +)40≥等号当且仅当10x y x y ===时成立,此时,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 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 m ,则2(x y +)=36,x y +=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2m ,由189,22x y +≤==可得 81≤xy ,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9x y x y ===时成立,此时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 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2m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Ⅳ.回顾反思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堂小结,实 现对基本不等式认识的再次深化.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体会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它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另一方面,更是对 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2.作业布置必做题:P.113—1、2、3、4 选做题:1.已知,x y 都是正数,求证:(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和x y +有最小值,此时x y =;(2)如果和x y +是定值S ,那么积xy 有最大值24S ,此时x y =.2.当a>0,b>02a b+≤成立,若0(1,2,3,,)i a i n >=,则有不等式————————————————————————————成立.研究性作业:(1)设00a b >,>,称2aba b+为,a b 的调和平均数.如图,C 为线段AB 上的点,且,AC a CB b ==,O 为AB 中点,以AB 为直径作半圆.过点C 作OD 的垂线,垂足为E ,连结,AD BD ,则图中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算术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几何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 b 的调和平均数.(2)已知,a b都是正数,证明:2112a ba b+≤≤≤+.设计意图: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自己的潜能.六.教学反思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但这必须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否则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尽力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课堂上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有效,主要设想以问题立意,始终围绕基本不等式的发现、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并渗透数型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