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型 窑洞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fe1a6cc77da26924c5b009.png)
陕北窑洞的形式和技术解析——建筑科学基础2课程作业班级:城市规划0802班姓名:王璐学号:19指导老师:岳鹏摘要:陕北窑洞是一种传统特殊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以成为陕北的一种符号与象征。
它特殊的建造工艺,使其具有节能、节地、环保又经济适用,而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内涵,又表现了传统建筑之美。
其独特的“天人合一”环境思想有对现代的建筑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陕北窑洞建造方式、布局形式、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介绍,从中发掘出这种建筑形式在生态环境、精神内涵、文化底蕴等深层次方面的价值,帮助今后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学习及认识。
关键词:窑洞民居生土建筑生态建筑Abstract:The cave dwell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is a traditional and special residence type。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Northern Shaanxi. Its special build process make it not only could save energy and land but also environmental and worthwhile. Its special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 connotation also perform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environmental view point of “HARMONY” will have actively refer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tion the way of build, the form of layou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ave dwelling. Form those we can find this architectural form have many important value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spirit connotation and culture. It can help me understand different type of architecture.Key words: cave dwelling dwellings generates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正文: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古代窑炉的种类
![古代窑炉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9cefc36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0.png)
古代窑炉的种类古代窑炉是古代陶瓷制作中的重要工具,按照形式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窑炉。
一、竹筒窑竹筒窑是古代一种简易的窑炉类型。
它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只需将竹筒直立插入地面,再在竹筒上方堆砌燃烧物即可。
竹筒窑的优点是节约材料和燃料,适用于小规模的陶瓷生产。
然而,由于其制作工艺和结构的限制,竹筒窑的温度控制较为困难,容易导致瓷器的不均匀烧制。
二、土坑窑土坑窑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窑炉类型,通常是将瓷器放置在挖掘的土坑中,再用燃烧物覆盖在上方进行烧制。
土坑窑的优点是制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规模的陶瓷生产。
然而,由于土壤的导热性较差,土坑窑的温度控制较为困难,容易导致瓷器的不均匀烧制。
三、龙窑龙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著名的窑炉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龙门山一带。
龙窑的特点是采用“龙口”和“龙眼”的设计,炉膛呈蛇形曲线,烟道呈蜿蜒状,整个窑炉看起来像一条蜿蜒的龙。
龙窑的设计使得烟气能够充分回流,达到节约能源和提高烧制效果的目的。
四、官窑官窑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为官方烧制陶瓷而设立的窑炉。
官窑以其独特的烧制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而闻名于世。
官窑的烧制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粉碎、搅拌、过筛、成型、晾干、装饰等。
官窑烧制出的瓷器色泽鲜艳,质地坚实,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
五、窑洞窑洞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窑炉类型,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等地。
窑洞通常是将瓷器放置在洞穴中进行烧制。
窑洞的优点是温度控制较为容易,烧制效果比较均匀。
窑洞同时也具有保温性能,能够节约燃料。
然而,窑洞的制作和维护比较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古代窑炉类型,每种窑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古代窑炉不仅是陶瓷制作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古代窑炉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
山西省窑洞建筑类型及常见病害分析
![山西省窑洞建筑类型及常见病害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923b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e.png)
山西省窑洞建筑类型及常见病害分析史明祥【期刊名称】《《建材技术与应用》》【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窑洞建筑; 农村危房; 安全隐患; 病害【作者】史明祥【作者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引言窑洞建筑是古老而传统的民居,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民居形式,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窑洞建筑在使用,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区域,窑洞自古便是人们主要的民居。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也是人类居住最原始的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是最吸引外国人的建筑之一。
山西省窑洞建筑主要分布在山区及丘陵地带,多分布在雁北、吕梁、临汾、晋中、长治等地区的山区村落。
窑洞具有建造成本低廉、保温、隔热、环保、绿色节能等优点,同时也因建筑结构布置局限,使用功能相对单一。
窑洞建筑多是就地取材建造,往往都是自建、自修,未经过专门的设计和施工,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问题,但由于窑洞作为一种民居受众面较窄,且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多数窑洞建筑存在的问题并未被引起重视。
目前,我国对窑洞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文和生态发展方面,有关窑洞建筑建造、结构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这方面的数据资料也相对缺失,现行标准GB 50292—201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JGJ 125—2016《危房鉴定标准》、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对窑洞建筑的要求尚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窑洞建筑结构形式比较单一,建造施工简单;另一方面是窑洞建筑多分布在山区,多为因地建造,自修自建,建筑标准不能统一。
窑洞建筑作为山西省主要民居之一,其安全关系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窑洞建筑的古老、绿色、环保、节能民居的百年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故窑洞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应在充分调研省内窑洞建筑的基础上开展技术研究,为窑洞建筑检测鉴定、改造加固、创新设计提供指导类、标准化技术资料。
浅析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
![浅析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715ec3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b.png)
浅析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摘要:窑洞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的最佳居住建筑形式是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共筑的结果。
窑洞的演变过程和类型展现了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演变。
从而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穴居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
在窑洞建筑中能看到黄土高原居民豪放粗犷的性格中又充满了细腻质朴。
窑洞的实用性、坚固性和美观性非常突出的表现了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窑洞民居;类型;特性;建筑艺术;窑洞建筑群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域特色明显,由于东西南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建筑材料的差异,当地居民根据这些情况,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与习惯,创建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作为中国民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民居之一,窑洞的地域特色和其建筑艺术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窑洞的历史演变、窑洞的类型、窑洞的特性和建筑艺术,处处都展现着窑洞民居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也是想通过对窑洞民居的建筑特色的整理,让更多人了解窑洞。
1、窑洞民居的演变和类型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民居建筑之一。
黄土高原地处中国西北部,主要包括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70%,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里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植被稀疏;黄土地表层疏松多孔,质地均匀,易开挖,有良好的耐久性;再加上流水侵蚀和风力吹蚀作用,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
由于这些因素,窑洞成为了黄土高原居民的最佳选择。
1.1窑洞的演变过程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时代。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建筑的两个起源——“土”和“木”。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南方地区即长江流域,气候潮湿炎热,多由平原山地和丘陵组成,人们居住首要解决通风凉爽、防潮防雨、防虫蛇。
南方居住建筑由最初的“巢居”发展到半靠山坡的房屋,最后发展为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
南方的建筑发展最终形成了“木”的建筑风格——轻巧、精细,薄薄的墙壁、薄薄的屋顶、开场通透的门窗、高高翘起的翼角、精致细密的装饰。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https://img.taocdn.com/s3/m/448f2f4dbe1e650e52ea999f.png)
陕北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多种类型。
窑洞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是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处,窑洞上面一般栽树木和花草。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才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靠崖式窑洞又称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可称为箍窑,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即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的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简述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类型
![.简述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68f215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5.png)
简述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民居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中间有庭院。
四合院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中国古代住宅的代表之一。
2. 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黄土地区。
窑洞利用黄土的特殊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采用洞穴式建筑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震防盗等特点。
3. 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区。
竹楼采用竹子和木材建造,具有通风凉爽、防潮防虫等特点。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区。
吊脚楼采用木材和砖石建造,建筑形式为悬山顶,具有通风干燥、防晒防雨等特点。
5. 土楼:土楼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等地区。
土楼采用土、木、砖等材料建造,建筑形式为圆形或方形,具有防御性强、居住舒适等特点。
6. 园林住宅:园林住宅是中国古代园林式住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
园林住宅内部布局精美,有花园、假山、水池等园林元素,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然和谐居住环境的体现。
这些民居类型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建
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窑洞结构特点
![窑洞结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0eead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0.png)
窑洞结构特点
窑洞是一种古老的建筑结构,这种类型的建筑源于中国的河南地区。
窑洞的结构形式是在一个沟里,由土坯和泥土组成。
该结构定义了窑洞的不同部分,比如门厅、厢房、客厅、厨房等。
这种结构让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地形和温度,以及灾难的威胁。
窑洞的特征在于沟壑和砌筑形式,这些结构能够减少建筑物受到冷热温差影响时产生的冲击,从而保护窑洞内部的空间。
窑洞的墙体一般是由土坯和泥土,大约10厘米厚,并且用大量的沙子和草膏涂
抹在外侧,以保护墙壁免受空气的侵蚀。
这种多层次的结构能够起到隔热的作用,可以改善建筑内部的温度,以及室内的湿度。
窑洞的墙体上还有一些装饰,这些装饰主要是采用木材雕刻而成,可以装饰门厅、厢房等空间。
此外,窑洞的屋顶由砖和屋檐叠加而成,拥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防止声音传播。
在汉代,窑洞开始被用作学校、庙宇和商店,也开始使用砖瓦和木材来修建窑洞结构,形成窑洞建筑的复杂形态。
除了结构特点,窑洞的文化特色也有很多。
许多窑洞建筑都有传统的民间文化,比如开幕活动、节日庆典、家庭传统活动等。
这些窑洞建筑更多地表达了当代文化,阐述了不同地区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窑洞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结构,它们的结构特征使它们更加适应环境,能够保护建筑内部的空间,以及装饰墙体和屋顶,还可以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得以表达。
正是这些建筑的特点,使得窑洞建筑仍然占据着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席之地。
窑洞
![窑洞](https://img.taocdn.com/s3/m/f7d76f6d48d7c1c708a145ba.png)
地区分布
我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从新疆吐鲁番、喀什, 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 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 州、洛阳、巩县以及福建龙岩、永定和广东梅县等地区。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 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 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 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陕北窑 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 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中国建筑文化——窑洞
辽宁科技学院 徐婕
• • • • • •
窑洞简介 地区分布 类型分类 窑洞内部 窑洞优点 发展变化
窑洞简介
• 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 色建筑。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 (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 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 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 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 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 •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 “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那时人们 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 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 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 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类型分类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 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 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 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 院。
中国窑洞介绍
![中国窑洞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7347278f46527d3240ce0e3.png)
地理位置气候建筑类型特点演变发展形成机理文化性形成的格局形成原因选址原因生存条件(水食物防御宗教)发展前景民居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1,功能使用2,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院落小气候地势环境观念3,自身看法生活社会新农村规模生产方式当地承载力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类型, 具有塬、峁、墚、沟等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或星罗棋布地隐避在黄土峁、墚之下, 或顺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 最大限度地与大地形态融为一体。
聚落布局的形成条件中国窑洞, 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穴居, 半穴居时期。
原始先民发现自然洞穴的空间适于居住, 具有遮风避雨、御寒抗暑及防卫的功能———穴居文化的真正起源便是从这一发现开始的。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适度的柔软性, 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挖掘成洞穴, 于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由洞穴而窑洞、由窑洞而窑居, 用最原始的挖掘工具, 在黄土中凿出一座座建筑。
.聚落布局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盛行的国家, 夏季盛行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盛行偏北风, 寒冷干燥。
加之处在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而来。
因此,窑洞建筑普遍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背崖面水的模式。
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窑洞康百万庄园, 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选址, 经历代陆续营造, 其总体结构至今依然完整。
其布局沿袭了传统的四合院格式, 随山坡顺势巧妙地利用地形, 使每个院落都有窑洞存在, 而且多作为正房来使用。
因材致用的生土材料窑洞民居的营造可以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这种黄土堆积层最深达200 m,在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和雨水冲刷下形成了无数峭壁、地沟; 黄土节理垂直, 二三十米高的土崖峭壁仍能直立, 不易坍塌,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
同时, 黄土运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施工,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 挖出来的原土, 可以通过版筑作为院墙、隔墙, 或打成土坯, 砌筑洞口墙和火炕, 烧制土砖镶边, 用以防水, 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做土踏步、土照壁、土桌、土花池等土构件或土家具;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 垫坡填坑。
窑洞类型的划分依据
![窑洞类型的划分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b127486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d.png)
窑洞类型的划分依据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住宅建筑形式,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
窑洞的划分依据主要可以根据洞穴的结构以及建筑材料来分类。
首先,根据洞穴的结构,窑洞可以分为自然窑洞和人工窑洞。
自然窑洞是自然形成的洞穴,由于它们依据地下地层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洞穴形状和大小。
人工窑洞则是人工开凿而成的洞穴,以供人们居住或存储物品使用。
其次,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窑洞可以分为土窑洞、砖窑洞和混合窑洞。
土窑洞是使用黄土和泥土等材料搭建而成的,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和调湿性能。
砖窑洞是使用砖块垒砌而成的,更加坚固耐用。
混合窑洞则是土窑洞和砖窑洞的结合,结构与材料上的组合形式多样。
此外,窑洞还可以根据用途进行划分。
一些窑洞被用作住宅,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另一些窑洞则被用作农田仓库和作坊,方便农民和手工业者储存粮食和生产制造。
综上所述,窑洞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洞穴的结构、建筑材料和用途。
通过对不同窑洞类型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并保护和传承窑洞文化。
窑洞建筑类型.doc
![窑洞建筑类型.doc](https://img.taocdn.com/s3/m/52a4361b0722192e4536f6f5.png)
窑洞建筑类型窑洞建筑类型是窑洞文化特色的形成,每个类型的分类依据都是根据各自的特色,每个分类依据都是结合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情况。
下面就窑洞建筑类型为大家分享一下。
顶门窗土窑地基就绪后开高3米、宽0.7米的长方形土口,1~2米后旋成拱形,掏空三四米左右。
留土炕,挖炕洞和烟洞。
自然干燥后,上安0.7米见方的一个窗子,下安一扇门,麻纸糊以后便能居住,冬暖夏凉。
但光线太暗,泥糊抹面,亦不雅观。
大门窗石窑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米深。
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
“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
”这是烟洞的标准。
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
吴堡乡比较多。
用料和门面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凿面子粗细。
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錾,特富者上马头石,盖厦檐,顶“露明柱”。
穷者手锤科四正即可,甚至有垒“人”字墙面的。
全县以宋家条村的石窑为最。
宋家川、南山上、砖窑山有天才石,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錾刻,只要凿四正即可。
门窗以平樯为主梁,上面是半圆,下面方形窗子和门。
门有单扇和双扇两种形式。
大门窗接口土窑沿黄河一带,胶土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留下土楦。
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同纯石窑。
隆冬时节,倒楦,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
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人口多少而自定。
浅窑为撑炕,深窑为厢炕。
三条炕洞,直通烟囱,连接灶膛。
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塌。
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
现在内部多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
此种窑洞,土石掺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
专家也认为,山区的土窑洞冬夏室温适中,有利于人的身体,故长寿老人多出在山区。
但要红壤土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
大门窗泥结窑吴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黄土又不可打洞,过去只能用麦秸土掺水作坯,晒干后圈窑。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c627c3d1f34693daef3e94.png)
筑
徽派建筑起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 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 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 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 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 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 长的气候地理环境。
晋北民居 晋西北民居
晋中民居
晋南民居
晋东南民居
晋北、晋西北民居 晋北民居:以砖木结构及御寒性强的厚层土坯屋为主,多
平顶,正面多木柱式满面开窗, 采光较好。一座一座的房屋毗邻排 列。呈非常整齐的“一”字形布置 ,别有特色, 故有排排房之称。
晋西北民居:因盛产木材、主要存在两种类型:靠崖窑洞, 在垂直崖面上开掘横向穴洞;重檐木楼,首层层高较低,但二
渠家大院
常家庄园
皇城相府
山西民居
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
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 特征因素的考虑。由此, 将由
于地形、山势气候、人文所带来的从 北到南山西民间的多种居住方式划分 为:
( 1 ) 晋北民居 ( 2 ) 晋西北民居 ( 3 ) 晋中民居 ( 4 ) 晋东南民居 ( 5 ) 晋南民居
当地人的二层楼房,一层一般是居室,二层一般不住人,只是放 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院落采用独院或四合院。
晋南民居亦多四合院,为土木、砖木结构的
建筑为主,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丘陵地带则以
“地窨(yìn)院”窑洞为典型。
山西民居主要特点
外观: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
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 有很强的封闭性。
围屋
特点 :典型的围屋, 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 有朝外左右凸出1米的 炮楼(碉堡),外墙厚。 0.8一1.5米。围屋立面 高2一4层,四角炮楼又 高出1层;外墙上一般不 开窗,但在顶层墙上设 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 有炮孔。
有关窑洞的结构和建造
![有关窑洞的结构和建造](https://img.taocdn.com/s3/m/0b66450b16fc700abb68fc63.png)
窑洞住居 有靠崖 窑 、窑院和箍窑 ( 或写作锢窑 ) 三类 。 ( ) 1 靠崖窑 。陕北窑洞 以靠 山窑为最 典型 。它 们是在 天然土壁
内开凿横洞 ,往往数 洞相 连 ,或上下数层 ,有 的在 洞内加砌砖券或石 券 ,以防止泥土 崩溃 , 或在 洞外砌砖墙 , 以保护 崖面 。规模 较大的 在崖外建房 屋 . 成院落 ,成为靠崖窑院 。黄 土高原多沟壑 ,因黄土 组
一
此 ,建筑窑洞时 ,应 充分利用地形 ,尽力加大窑 门和 通风孑 的高差 。 L 为了 充分 利用短时 间的 外界低 温 ,建 筑窑洞 时 ,还 应尽量 减 少急拐 弯、 突然扩大 、 然缩小 ,尽量使窑洞平整光 滑 ,以减少 自然通风的 突 局部阻力 。 窑洞的建筑 ,要 根据 各地的气候 、土质和贮藏 习惯 决定 。陕北延
窑洞的做法大小相差很大 ,规格不一 。 般的 窑洞 高度为 34 ,如果 窑高可 达56 。窑 洞的进 深差 —米 —米 异也 很大 ,普通窑洞深在 5 9 — 米之 间 ,有些地 方黄土层的地 质条件较
一
安窑洞 ,其 中夹杂 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 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 机结合 ,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 的热爱和 眷恋之 情 .
1 结构
个坑 ,使崖壁有足够 的高度 ,然后挖 窑 ,窑洞地面低于院子前部 的 地面 。因此 ,这种窑院得 名为 “ 明半 暗”。 另一种变体是 ,凹地正 半 面挖好 多窑洞 .用土坯砌筑锢窑 做厢房形成院落 。最有特 色的是 “ 地
一
坑 院”或者 “ 地坑窑 ”。它是在平坦 的塬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 , 作为 内院 ,四边 形成 了土壁 ,每边 的壁上 挖三孔 窑洞 。这种 窑院 宁 静 ,有 很强的内聚性 ,独家独院 ,也便 于保卫 ,比较安全 ,过去有钱 人家喜欢这种窑院 。地坑院 的入 口方式 有两大类 ,一类是窑院距道 沟 或崖 面不远 ,便从道沟或崖面大致 水平地挖 隧道进入窑院 ,这隧道称 为 “ 筒” ,另一类是窑院距道 沟或崖 面比较远 的 ,从塬面上 向下开坡 道进 入窑院。 ( ) 3 箍窑 。不论是靠 崖窑还是地坑 窑 ,都 是在原土层 里挖的横 穴 ,受 地形限制很大 。为 了在地表上 获得建筑空间 ,黄土地上的人们 便创造 了 “ 箍窑” 。箍窑就是利用土坯砌筑 的筒形拱 。一般跨度大约 三米 ,先 用 土坯 或夯 土筑 两道 平 行 墙到 1 米 高 ,然后 用 券胎 板起 . 5 拱 。拱 是横 向一道道砌的 ,实际上是许 多道 单券的并列 ,因此结构不 坚 固 ,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 。箍窑通常造 在窑洞前侧面 ,相当于厢
河南建筑简介
![河南建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a31d4b5fd0a79563d1e7205.png)
2.河南三门峡地坑式窑洞
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 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 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 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 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 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 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 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 们出行的门洞。
河南建筑简介
单梁 211207139
当地建筑类型
河南民居根据结构和外形可分为窑洞, 砖瓦房,石板房,现代平顶房。
1.窑房院
1.窑洞式建筑
窑洞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河南西部,形式上 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黄河崖壁,横向打 洞,常数洞相连,另一种是地坑窑,冬暖 夏凉,保温保湿。
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 以前就已经存在。并且直到今天河南陕县的 西张村镇庙上村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住在 这种类似窑洞的宅院里。 天井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 进院,即多个井院联合。进入村内,只闻人 言笑语,鸡鸣狗叫,却不见村舍房屋,“进 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 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 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 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 摄氏度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 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3.砖瓦房
4.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 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 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 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 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 较差。
窑洞
![窑洞](https://img.taocdn.com/s3/m/d5fe6003b52acfc789ebc938.png)
(一)建筑布局角度可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类型。
靠山式窑洞:它是在黄土坡上,依靠山崖,前面有一定的开阔地箍建窑洞。
因为它要依山靠崖,必然要随等高线布置才更合理,窑洞常常呈现出曲线或折线排列分布。
这种窑洞修建时省工省力,又节约土地,并有良好的采光优点,还取得了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当然它离公路有一定的坡度距离,对于人们出入上下搬运物品和饮水带来不便的缺点。
沿沟式窑洞:即窑洞修建在河道两旁,大多数在阳面。
也是建筑学上讲的在冲沟两岸土坡和崖壁基岩上部的黄土层中开挖窑洞。
它的优点是交通方便,饮水便利,可避风沙,本地人称为“水食相连”之地,缺点就是相对于靠山窑洞视野不开阔,战乱年代容易受到攻击。
(二)从结构和材料上可分为土窑、接口窑、砖窑、石窑等基本类型。
土坯窑是土窑的衍化,薄壳窑是砖窑的派生,砖石窑是两种建材的混合使用。
土窑:它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保留古代穴居的习俗。
挖土窑必须选择在向阳山崖上土质坚硬,土脉平行的原生胶土崖上挖掘,避免在直立、倾斜土脉和绵黄土地段开挖。
因为,土硬则实,土软则虚,虚则易塌陷。
通常,先剖开崖面,然后开一个竖的长方形口子,挖进去一两米以后,便朝四面扩展,修成一个鸡蛋形的洞,再用宽镢刨光窑面,抹上粘泥,有时为固顶,窑顶间隔用柳椽支撑作箍。
土窑洞一般深7-8米,宽3米左右,高3米多,最深者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仅一平方米左右,光线甚暗;另一种是半圆木窗,约有3-4平方米,不仅光线较好,透气性也大大提高了。
半圆形木窗的格局令人视觉舒展大方,而且有专家指出,这也是易经中“天圆地方”之说的体现,耐人寻味。
土窑充分体现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和省钱省料修造容易的优点。
过去对于贫苦的陕北人民挖一孔土窑是天大的福分了。
土窑也有光线昏暗、采光不利、空气流通差,窗内墙壁难以粉刷,窑面子容易风化雨蚀,山崩土陷易坍塌的缺点。
建国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土窑已基本废弃。
现在看到农村里荒弃的窑洞大多是土窑,这些窑洞开挖百年以上或更为久远,所以也成为“百年老窑”,它们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先辈的艰难与往日的辛酸。
中国传统民居结构类型
![中国传统民居结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f6313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a.png)
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类型包括多种形式。
一种常见的结构类型是“合院式民居”,由几栋独立的建筑围合成庭院,形成四合院。
这种结构形式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常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四合院。
另一种结构类型是“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东南、西南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
这种结构形式是在一个庭院中,四面的屋檐相连,屋顶上形成一个“斗”形,这就是“天井”。
天井可以收集雨水,也方便排水和采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结构类型,例如福建的土楼、开平的碉楼、山西的窑洞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类型丰富多样,这些不同的结构形式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54d0f0c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6.png)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河南建筑特色
![河南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e1005d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2.png)
河南建筑特色落的平面布置展现多样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特点:即四合院、三合院、窑房院和大别山区的前后排房院落。
河南民居的结构类型分类河南民居按照结构和外观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类型:窑洞:砖瓦式建造;石板房建造和现代的平顶房;和现代的楼房。
河南建造特色mdash; mdash;窑洞式建造窑洞,是因为地理、地质、气候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造形式。
它不仅节约材料,而且冬暖夏凉,因所选土质稳定性好,普通亦很结实。
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地区,如巩义、洛阳和三门峡地带。
当地的窑洞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利用黄土原顶上向下挖成深坑做院落,四壁挖洞为居所,内部空间采纳拱形结构。
窑洞开有小窗,用竹篾做成,内外糊防风纸,开关便利,且便于通风透光。
窑洞前面用砖垒砌成拱形门,在结构上起到了防止塌落的功用,在造型上亦使这种单纯的形态产生局部变幻。
别一种是在黄土地顶向下挖掘出矩形的深坑,坑边有各式阶梯可以通到地面,在坑壁上再四周开拓窑洞,称作地坑窑。
普通又会用顶门窗土窑、大门窗石窑、大门窗接口土窑、大门窗泥结窑这几种形式。
大型的可以几个地坑相连,在券门口有砖砌门脸,砖材的运用,在大面积的土质材料中起到了对照与点缀作用,丰盛了建造外观。
洞顶上面修整成宽阔的平面,以做晒埸,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环境和空间,亦使人心旷神怡。
这种植根于黄土地上的民居形式,具有亲切、朴实的性格,透露着北方农夫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河南建造特色 mdash; mdash;砖瓦砖瓦房是80年月以来河南民居从土墙灰瓦房升级过度而来的建造。
这种建造以河沙、粘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的青砖或者红砖作为墙体;以30 mdash; mdash;50公分的木头做大梁、以10公分左右的木头做椽子,然后在上面用各种纺织物和泥土封严实,最后把灰瓦或者红瓦按挨次一层层的叠放在表面。
砖瓦房也具有保温抗热的特点,但在抗震方面有所薄弱。
但现在农村还存相当大一部分。
河南建造特色 mdash; mdash;石板房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地区,不公由于山高和宏伟而有名,这里的石板建第1页共2页。
陕北窑洞的建筑尺寸特征分析
![陕北窑洞的建筑尺寸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b0bc90647d27284b7351f1.png)
陕北窑洞的建筑尺寸特征分析闫竹玲,李盛斌【摘要】摘要:窑洞是黄土高原民间重要的居住建筑,具有优良的热工性能,已属于当地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保护和传承。
本文通过调查当地各类窑洞的建筑尺寸,分析了各种窑洞在建筑尺寸上的共性,并总结其规律,以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3(000)019【总页数】2【关键词】窑洞;建筑特征;建筑尺寸0 引言窑洞是黄土高原远古人类“穴居”生活的继承、发展和进化;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节省土地、经济省工等优点,映射了古代劳动人民在艰苦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人们有责任继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遗产。
1 窑洞的类型及特征窑洞主要分布在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山西、河南一带,并且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从不同角度,窑洞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
1.1 按建成窑洞的建筑材料分,窑洞一般可分为土窑、接口窑和砖石拱窑,在陕北这三种窑洞都比较常见。
其中,土窑属于最早的窑洞,正所谓先祖穴居生活的延续,这种窑洞一般靠山坡开挖,先靠山坡开挖直土墙,再在土墙开挖窑口,一般挖深7 m~8 m,高3 m多,宽3 m左右,最深的可达20 m,并内部比较简陋;接口窑是在土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土窑用久了,窑口容易因风吹雨淋而破坏,接口窑是在土窑口用砖石材砌筑而成,接口高度口形同被接口土窑洞,即用砖块或石头建造半截与土窑相接,接口深度2 m ~3m,窑洞最深可达10 m ~12m;砖石拱窑,是目前常见的窑洞,也是各类窑洞中比较先进的一种,它用石头或砖块箍成拱形窑顶,后用黄土覆盖窑顶,该类窑洞可以靠山建也可以再平地上修建,一般深为8m,宽3.3m左右,比较耐久。
1.2 按窑洞的建筑布局方式不同,窑洞一般可分为独立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三类。
其中,独立式窑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一般是修在土质不太密实的黄土地区,在平地上面修砌起来的,四周不靠山;下沉式窑洞也叫地窑,一般分布在平地,如陕西永寿下沉窑洞,它是在平地挖个一定尺寸的坑,然后在坑四周开挖窑洞,地窑开挖费工时间叫长,但更地窑冬暖夏凉;靠崖式窑洞分布较广,陕北窑洞大多都属于靠崖式,它一般建在土质粘性、密实性强的地方,靠山开挖修建,有一排好多孔的,也有一排2~3孔的,在农村见的多的是每户一院一排2~3孔,窑洞宽度多为3m~3.5m,少数在4m以上,窑洞进深为7m~8m,少数在10m以上,对于土窑相邻窑洞之间的净间距尺寸约和窑洞宽度相近,但石窑、砖窑窑腿较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类型窑洞
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深藏于厚厚的黄土层之中,与大地浑然一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自然观念的体现。
一、窑洞的结构特点
窑洞的结构类型主要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锢窑三种。
靠崖窑是直接在黄土崖壁上挖凿而成的,充分利用了崖壁的稳定性,减少了对地面资源的占用。
地坑窑则是在地面以下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再在坑壁上挖出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锢窑则是一种用砖石等材料砌成的窑洞,虽然材料不同,但依然保持了窑洞的基本结构特点。
二、窑洞的建造工艺
窑洞的建造过程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首先,选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选择黄土层较厚、地势较高、向阳且避风的地方。
然后,开始挖掘工作,用简单的工具和人力一点点地挖出窑洞的形状。
在挖掘过程中,匠人们会根据黄土的质地和湿度,不断调整挖掘的角度和深度,确保窑洞的稳固和安全。
最后,对窑洞进行内部装修和装饰,使其既美观又实用。
三、窑洞的文化内涵
窑洞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窑洞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同时,窑洞也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四、窑洞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窑洞依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作为一种绿色建筑形式,窑洞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对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窑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窑洞还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之,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和文化现象。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工艺,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传统建筑形式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