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4届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含解析)

2024届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王安石)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久雨王安石煤炱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③。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

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起到统摄全诗的作用,诗歌内容围绕“久雨”展开。

B.首联上句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乌云的浓厚与广大,下句则是写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颔联诗人想象羲和不得出来,河伯取山为宫衬托雨之久雨之大,运用神话增添奇幻色彩。

D.尾联以老人平素“惯事”与今日箕踞悲歌形成反差,欲扬先抑,蕴含作者对老人的同情。

2.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雨?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安丰张令修芍陂①王安石桐乡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③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④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⑤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注】①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

②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汉代朱邑曾为桐乡官员,深受百姓爱戴。

③孱功:筹集工料以完成工程。

④鱲鱲:鲜活貌。

⑤楚相:指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有贤相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桐乡振廪”“芍水修陂”开篇,表明当地具有善政惠民的传统。

B.颔联描写“日想”的心理,使张令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尾联交代写作缘由,“楚相祠堂仍好在”一句含蓄表达了对张令的勉励。

D.这首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意蕴丰富。

4.王安石写诗讲求“下字工、用典切”,请结合最后两联对此简要分析。

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强化训练精选(附答案解析)(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

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③长竿:新竹。

④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5.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看母笋是龙材”描述竹子在春天初长时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清丽自然。

B.“茂陵归卧叹清贫”说自己已经年老,只能像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甘守清贫。

C.“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千亩之竹风吹过后声浪仿佛雨啸,有排山倒海之气势。

D.两诗赋予普通意象奇特之处,与传统借竹抒怀诗不同,集中体现李贺创作风格。

16.竹是古诗常见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情志。

试分别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竹子的形象。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题。

登岳阳楼①萧德藻不作苍茫②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③客,一挖④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①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

唐丞相张说谪岳阳时所造,为登临胜地。

②苍茫:旷远无边的样子。

③夜郎:唐置县,今湖南玩陵西。

④挖:同”舵”,这里指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抒发感慨,颌联写自已经历,多年夜郎为客,今日泛舟洞庭之上。

B.颈联写洞庭湖的秋色,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以动衬静,境界多变。

C.尾联变换视角,由舟中转楼上,既点出题目,又引人想象,意味深长。

D.这首诗,避开前人所写的角度,把大量笔墨用在登楼之前,独辟蹊径。

16.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李判官赴东江王维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①臣。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

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

缘底,为什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 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 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 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16.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无遗芳。

[注]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 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 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 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文山卷后谢翱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共十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共十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注释】①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

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②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诗写寻访天台和赤城,未对二者进行正面描写,而以侧面的烘托渲染来引发人们对天台和赤城如仙如幻的联想。

B.首联和颈联生动地勾勒了一幅秋江晨渡的水国景象:秋日的早晨,诗人在青山迢迢、江水浩渺的越国水中挂帆起航。

C.颔联以平淡的问答暗示诗人的孤独:江面上船只熙来攘去,为生计奔波,唯有诗人去寻访恍若人境之外的天台山。

D.尾联写诗人远望天边的朝霞,怀疑那就是赤城山,一个“疑”字尽显赤城山的奇幻景象以及诗人对它的向望之情。

2.这首诗宋刻本的标题是“舟中晚晚”,尾联“霞色晓”为“霞色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为什么今本的处理更为妥当。

(6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②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①江中孤屿:涧南园附近汉江中的一个小岛。

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

②鲛人:传说中的海底怪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再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最后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全诗行文流畅,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

C.“夕阳”句为景语,“中坐”句为情语,“兴非一”指兴致无穷,不一而足;这两句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教师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

专题09 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教师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

专题09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阅读)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2浙江卷唐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全国甲卷宋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事物形象2020浙江卷唐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命题趋势古代诗歌阅读中,对比阅读的题型通常选择两首同一时代、或同一描写对象的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一、(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

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

飞龙,马厩名。

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

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和,寄寓鉴戒之意。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19.勤政楼千秋节20.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

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春闺①(明)陈子龙②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

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

《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

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

③惯:照例。

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

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 “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词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头”,令人回味无穷。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梅花引王观年年江上见寒梅。

暗香来,为谁开。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冷艳一枝春在手,故人远,相思寄与谁。

怨极恨极嗅香蕊。

念此情,家万里。

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

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

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暗香来,为谁开”轻轻一问,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冷。

B.上阕借古人“折梅赠远”习俗表达了对身处远地的故人的思念。

C.“怨极恨极”与“那堪塞管吹”之语,揭示了人生易逝的主题。

D.整首词就像是跟所见的寒梅深情地对话,更觉无人倾诉的孤寂。

2.试比较“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与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境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前出塞九首(其七)杜甫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注】曾:同“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主人公骑马前行,天上下着雪,天气十分恶劣,与下文的“指落”遥相呼应。

B.出征的队伍进入高山,“高山”这一特定环境也为“径危”和“筑城”提供了合理性。

C.“指落曾冰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摹诗中主人公因手抱寒石而冰冷刺骨的感受。

D.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浅显易懂,多用白描,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B.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0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人运用这两种南国独特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B.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C.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D.诗人远在扬州、行踪不定,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把思念之忧送到身在贵州桐梓的老友。

【答案】D【详解】D.“夜郎”在本诗中指的是今天的“湖南怀化”,不是贵州桐梓;故选D。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B.这首元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再加上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

C.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和无穷的乡愁。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D.这首元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答案】B【详解】B.“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详和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2024年1月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年1月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年1月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4届高三四校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明发石山杨万里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①,宁论客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注]①禾生耳:即禾头生耳,指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的芽蘖,预示收成不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明发”与《早发白帝城》的“早发”意义相同。

B.首联运用点染手法,“愁”是点,“寒云又作屯”是“染”。

C.诗人预测今天一定会下雨,正是因为在夜间感受到了天气闷热。

D.诗人不顾自己漂泊异地的客愁,反而担心庄稼遭雨后收成不好。

16.《明发石山》中蕴含两重哲理,对我们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6分)【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蚕麦①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免官赋闲在家,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

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诗人自认为因懒散招致别人嫌弃,但是好在上天顾怜自己家贫病苦。

B.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全诗洋溢着蚕麦丰收的喜悦之情。

C.早出采桑,拾穗暮回,诗人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务农时期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家家户户作社感谢土地神,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6.诗人曾发出议论“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

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

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

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

4.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

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

③岑:高山。

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就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 红荷花得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得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得心情, 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得隐逸生活.您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得下片, 说说您得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得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 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得妙处。

(4分)2、诗中就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得?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与月香.人怜花似旧, 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得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得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 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 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 雪大作, 又作二首。

”就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得什么诗句表达得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得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得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经典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经典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经典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诗词名篇经典解析的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杜甫的诗,回答问题。

昨夜斗回北,今晨白日西。

脚著城南土,身依秋水溪。

年年战骨埋金地,枕上不闻战沙尘。

可怜无鸟山乌栖,满目皆是关山色。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个地方的景色?(5分)在这首诗中,杜甫主要描写了关山地区的景色。

(2)诗中提到了哪些自然景观?(5分)诗中提到了北斗、白日、秋水溪、山乌和关山的色彩。

2.根据下面这首宋代陆游的诗,回答问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分)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

(2)诗人用什么比喻来形容相思之情?(5分)诗人用红豆来比喻相思之情。

二、综合应用1.请你打开课文《离思五首·其四》。

阅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题目。

(1)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思念之情?(5分)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诗人为什么选择用诗来表达思念?(5分)诗人选择用诗来表达思念,是因为诗可以表达深情,寄托哀思。

2.教材上说"西洋镜,古代称镜子。

词本无此义,但有“照映”之意。

形容“思念有如照镜子”"这句话是对的吗?回答并说明理由。

(10分)这句话是不对的。

尽管西洋镜在古代被称为镜子,但在古代文学中,并没有以镜子来比喻思念的意象。

因此,教材上对于词本无此义的描述是正确的。

三、创意写作以“竹林七贤”为题,写一篇短文。

竹林七贤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是东晋时期一批文化名人,他们以清高的性格、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1)阮籍:阮籍是竹林七贤当中最早的一位。

他心地善良,热衷于文学创作,其诗才横溢,作品中多为抒发壮志豪情和仁爱之情。

(2)嵇康:嵇康是竹林七贤当中的独子,他有着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尚的情操。

他以《琴心三叠》闻名,以弹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道的反思。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为友人送别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季鹰李白河东郭有道[注],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风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注]郭有道:又名郭泰,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大学生首领,位居“八顾”(指能以德行引导人的八个名士)之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抛开所赠之人,却引入了同姓历史名人郭有道,写法颇为奇特。

B.颈联兼用对比和比喻,表达了以与庸才争禄为耻、乐与高人为伴的志向。

C.尾联紧承上文,将高逸的追求寓于生动的形象,可谓豪气冲天,高耸入云。

D.该诗风格雄奇飘逸,笔法灵活,富有激情,与一般的应酬之作迥乎不同。

2.诗的颔联将“我”与“君”对举来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②。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宠辱休惊”一句,劝导族弟辛祐之面对人间得失荣辱,无需心惊,体现了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B.“酒杯秋吸露”一句,写了诗人在秋季用酒杯接取露水来饮用的情形,“吸露”形容一个人生活清贫。

C.下阕前两句回忆了往昔与族弟辛祐之小窗风雨、对床夜话的手足情谊,情真意切,清丽洒脱。

D.作者在下阕运用虚写、对偶、设问等多种手法,表达了离别时对弟弟祐之的深厚情意。

4.这首送别词结尾三句写景抒情既柔美又不失洒脱豁达,极具辛词特色,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2.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蝉【南宋】王沂孙①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②,怕寻冠珥③。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

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

①漫:不要。

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

①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

①《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

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

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3.“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__________”字是全词的词眼。

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______________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4.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新竹(宋)张载(清)郑燮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古代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14.“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

(5分)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

(2分)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

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

(3分)15.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

(2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

(4分)[解析]14.[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

——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

——描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诗歌注释、标题、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

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全诗情感,再结合诗句逐点分析。

例如本题,从前三联即可看出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11分)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16.此词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17.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案]16.①浮云遮月。

作者用“快”“怕”两个动词写出对月亮被浮云遮住的担忧,唤来笛声吹破浮云。

②明亮清凉。

用冰壶比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

③中秋月圆。

“玉斧修时节”运用典故,表明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圆又亮。

(给分重点在月亮意象的特点,写作技巧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1点2分,能答出2点并做简要分析得5分)17.①苏词认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表现出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分)②辛词以“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叹息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情人之间不得如愿长聚的遗憾。

结句又化幽怨的情感为对相逢的期待,想象相聚时向情人尽情诉说相思之情。

(3分)[解析]16.[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

在诗歌写作和鉴赏中,“意象”有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它是诗歌作者托物言志、寄景抒情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构成诗歌优美的意境,同时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在鉴赏诗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首要意识,也是开启诗歌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

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1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作为一道比较鉴赏题,解答时可以根据“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等词句的大致意思总结本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总结为希望月圆人团圆以及期待重逢相见的时刻。

苏轼的词属于课本所学内容,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作答,尤其是抓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语句,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渡桑干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8.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6分)19.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

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答案]18.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

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

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

(每点2分)19.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

(2分)②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

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

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3分。

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

)(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解析]18.[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19.[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

②杪秋:即深秋。

③机心:机巧的心计。

语出《庄子·天地》。

20、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请试作分析。

(5分)21.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20.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描写秋景:黄叶满地,古木萧瑟,寒花凋零,幽泉断断续续。

突出秋天凄寒荒寂的特点。

21.诗人借用庄子“机心”典故,表明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

可是野鹿见了我为何还要惊恐呢?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

[解析]20.[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

诗人身临凄凉荒寂之境,触动内心落寞孤愤之情。

这时又见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

他由此联想起《庄子·天地》篇里说过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诗人借用此话,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却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可参考几个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