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细菌》教案
鲁科版七年级下生物6.1.2细菌 教案设计
![鲁科版七年级下生物6.1.2细菌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a9f452cc7931b764ce1511.png)
第一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日本“731部队”对中国人民的残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3.通过对细菌的学习,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二、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营养方式二、教学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形态、结构和生殖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对本课内容进行预习.四、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二、细菌的大小:十分微小三、细菌的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四、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基本结构细胞质DNA鞭毛:运动特殊结构荚膜:保护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休眠体-----芽孢第二节细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二、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2.细菌的生殖方式三、教学难点:通过与动植物细菌的结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四、自主学习:1.细菌的发现:①发现细菌的时间是②发现者是荷兰人回答下列问题:a.实验中为什么要将肉汤煮沸?b.前后两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c.通过这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过程有什么新的认识?2.细菌的大小:个体十分要用或观察3.细菌的形态:有状状和状的。
根据形态把细菌分为菌、菌和菌三种。
4.填写细菌的结构名称:5. 填表比较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何异同?①细菌与动物细胞结构上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②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它们在营养方式上是否不同?为什么?③什么叫自养和异养?异养又分为哪两种方式?④什么叫寄生?什么叫腐生?6.细菌的生殖:细菌靠繁殖后代。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细菌》教案2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细菌》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d0d7ce16edb6f1afe001f37.png)
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构造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着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构造根底上,通过比照,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构造,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构造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展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构造。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新课细菌的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总结学生的讨论、答复,介绍列文虎克的奉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
由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那么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繁殖而导致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以人类借助放大仪器发现了细菌。
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举出例子证明。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数据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对微观生物的认识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分析推测能力,严谨的态度肉汤作为原材料设计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6.1.2细菌课程教学设计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6.1.2细菌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9dda7683d049649a66587a.png)
课程名称《细菌》讲课人学校名称教课对象七年级科目生物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剖析1、课程标准在《生物课程标准》中要求描绘细菌的主要特色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教材先介绍了细菌的发现,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领会科学的研究精神;经过直观的文字和图片介绍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方式等;在介绍细菌构造时,经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对照,指引学生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在介绍细菌生殖时,经过视频使学生感觉细菌的生殖速度快;这样的编写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虑,激发学生的思想。
学习了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从大小、形态、构造、生殖等方面描绘细菌的主要特色。
3.经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过程与方法:1.经过动、植物细胞比较,培育学生剖析能力。
2.经过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培育学生科学推测能力3.经过制作细菌模型,培育学生着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认识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领会科学的研究精神,认可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有关2.认可养成优秀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经过认识细菌战,培育爱国主义感情4、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 :1.细菌的形态、构造特色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教课难点:1.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2.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细菌散布宽泛的原由二、学情剖析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简单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而且抽象能力、思想能力和剖析能力有了初步的提升。
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多媒体演示、着手制作模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最后经过思想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细菌的知识系统。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节内容后,对细菌有了必定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教材经过直观的文字和图片介绍细菌的发现、大小、形态构造和生殖等,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1.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1.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d017f8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e.png)
3.组织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4.教师点评小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验操作。
2.引导学生关注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4.教师点评小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细菌的基本特征、生殖方式、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微生物的纪录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在微生物世界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细菌知识的好奇心。
3.以食品腐败、疾病传播等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分享他们对细菌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1.2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细菌”,选自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细菌是微生物的一种,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细菌”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细菌的相关知识。
初中生物_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e4dd8a76a20029bd642dbb.png)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能力目标:(1)探究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2)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感受科学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研精神。
(2)从细菌的快速繁殖与广泛分布等特点中,意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的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设置原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归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讲述法教学用具:饮料瓶、果冻盒、花生壳、棉絮、橡皮泥、面团、毛线、剪刀、彩纸、胶带等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播放“六步洗手法”视频由洗手的目的导入新课。
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通过设问导入课题,出示1、观看视频,跟着做洗手动作,对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产生兴趣。
以视频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采用“六步洗手法”导入新课,动画演示巴斯德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先自学后分组讨论,自主设计、自选材料、自制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过程的指导,缺少对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在实验探究中,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照顾不到全体学生,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较少。
《细菌》学情分析:《细菌》是鲁科版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6.1.2细菌 教案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 6.1.2细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c991b8561252d380eb6ef7.png)
2.亮点二:利用实物、视频导入激起兴趣、利用问题引导,合作学习获取新知,提高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亮点三:利用制作模型法、概念图法等,让学生在快乐的动手实践中,获取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做中学的理念。
《细菌》教学设计
课题
第6单元 第1章 第2节细菌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2.说出细菌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细菌模型,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制作概念图,构建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的分析,培养理性的、缜密的思维方式。
【小结】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2.小结细菌的鞭毛、荚膜的作用
二、真核生物的概念与细菌的营养方式
【展示】细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与讨论】
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引出原核生物的概念
原核生物:有DNA集中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一类生物
【练一练】下面哪个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
一、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活动】制作细菌的结构模型
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小组合作,利用橡皮泥制作细菌的结构模型,并进行分组比赛
【思考】
1.你是如何制作细菌的遗传物质的?
【展示】所有模型、两小组的细菌模型
【提问】
1.细菌的结构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2.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鞭毛或荚膜?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 细菌 教案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 细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5c076aba1aa8114431d9f5.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课例设计1、是谁发现了细菌?2、微生物学之父是谁?3、根据观察与思考说出细菌具有那些结构?4、细菌的营养方式属于自养还是异养?5、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前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展示。
提前探究新知识任务一:细菌的发现过程(同步PPT课件)阅读课本对应的内容“细菌的发现”,完成1、2、3题。
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制作了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细菌。
2、法国科学家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鹅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造成的。
3、巴斯德还发现了、,提出了保存以及防止的方法,后人称他为“”。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同步PPT课件)利用多媒体图片,对照课本彩图,认识细菌的不同形态,并描述出细菌有哪些不同的形态。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或才能观察到2、细菌有、、、等不同形态。
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是生活的。
所以说细菌都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
3、阅读课本P73页的细菌的结构,仔细观察并填写其结构图。
4、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的比较,讨论下列问题:学生完成自学导航;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PPT讲解。
学生带着疑问,完成自学导航。
然后教师重点剖析和讲解,让学生掌握。
【检测达标】达标练习(同步PPT课件)1.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不同,它虽有()集中的区域,却没( )。
细菌中没有(),因此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
2.细菌是靠()进行生殖的。
3.有些细菌在环境不好的时候能形成一种休眠体叫(),能使细菌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4.下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2).当【⑤】()所指的结构增厚时,细菌能够形成休眠体——(),以抵抗不良环境。
(3)细菌细胞中无(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必须添加()。
七、教学评价设计通过学生的参与度、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1f9cde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9.png)
(四)总结归纳
1.细菌的基本结构、繁殖方式、分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作业小结
1.要求学生绘制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巩固细菌的基本结构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短文,深入思考细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以谜语“无中生有,无处不在”引发学生对细菌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细菌在食品制作、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细菌对人体有害吗?”,“细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我运用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得评价更加公正、全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
5.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我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我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了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细菌的重要性。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如观察周围的微生物、调查生活中的细菌应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细菌的存在和作用。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 细菌 教案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 细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8c1dd4fad6195f302ba646.png)
【思考】
1.巴斯德试验中哪一个瓶子的肉汤会腐败?
2.这两个瓶子形成一组什么实验?
得出结论: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观看视频,并思考导学案上“概念构建一”的三个问题
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5min)
一、展示细菌图片,感受细菌大小
【提问】表面干净的图钉,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吗?
A.细菌(图)B.蓝藻(图)
C.支原体(图)D.酵母菌(图)
2.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他们在营养上是否相同?
【小结】细菌的营养方式:绝大多数细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学生根据微课内容,小组合作,利用橡皮泥制作细菌的结构模型,并进行分组比赛,完成导学案“概念构建三”的第2小题。
评选最完整最好看的细菌模型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通过学习细菌的生殖,认同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围和生活条件,生对细菌与人体的一些疾病有一些小部分的理解,但是由于细菌没法用肉眼观察,所以学生对细菌的特征、细菌的发现史较为陌生。另外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对思维导图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较熟练地使用思维导图。
利用PPT播放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放大倍数为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5000倍、30000倍、70000倍
【小结】细菌的个体非常的微小
二、展示不同形状细菌图片,进行分类
【活动】请两位学生,在讲台上对9种细菌的图片按照形态进行分类。
【展示】同时展示9种不同形态的细菌
【提问]】根据细菌的形态,你能将细菌分成几类,分别是哪几类?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 细菌 教案 (1)
![鲁科版(五四学制)生物七年级下册 6.1.2 细菌 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7d163d1f168884868762d670.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殖,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节内容后,从感性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紧接着安排本节内容符合学生认知习惯。
细菌的大小、形态通过图片等直观认识较容易理解,但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推断细菌的营养方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发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断。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稍大,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课外知识较丰富,对新事物、未知世界容易产生兴趣、求知欲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研究在社会生活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从大小、形态、结构、生殖等方面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2、通过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培养学生科学推断能力。
3、引导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 体会科学的探究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引导学生认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通过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反馈评价 学生思考并回答 (检测学生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1.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2、对学生答案做出评价并加以补充。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板书: 细 菌发现者 ( 列文.虎克 )微生物之父 ( 巴斯德 ))细胞生物,个体十分( 微小 )。
( 球 )菌( 杆 )菌形态(螺旋 )菌( 细胞壁 )基本结构 ( 细胞膜 )( 细胞质 )( DNA )集中区域( 荚膜 )_保护_特殊结构( 鞭毛 )_运动_营养方式 (无)叶绿体,营养方式为( 异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分裂 )生殖,有的形成( 芽孢 )。
初中生物_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鲁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1e4dd8a76a20029bd642dbb.png)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能力目标:(1)探究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2)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知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感受科学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研精神。
(2)从细菌的快速繁殖与广泛分布等特点中,意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细菌的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设置原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计算细菌的繁殖数量;归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讲述法教学用具:饮料瓶、果冻盒、花生壳、棉絮、橡皮泥、面团、毛线、剪刀、彩纸、胶带等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播放“六步洗手法”视频由洗手的目的导入新课。
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通过设问导入课题,出示1、观看视频,跟着做洗手动作,对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产生兴趣。
以视频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采用“六步洗手法”导入新课,动画演示巴斯德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先自学后分组讨论,自主设计、自选材料、自制模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注重了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当的抓住机会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过程的指导,缺少对学生准确的富于指导性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在实验探究中,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照顾不到全体学生,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较少。
《细菌》学情分析:《细菌》是鲁科版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1.2细菌教学设计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1.2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2bb9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9.png)
3.细菌的生活方式:学生需要了解细菌的腐生、寄生和共生等生活方式。
4.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细菌的相关概念,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基础,对细胞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细菌的认识相对较为有限,容易将细菌与病毒混淆,对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细菌观念。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善于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索问题。然而,部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运用比较法,加深理解: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
3.设计实验,增强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细菌观察和培养实验,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细菌特征的理解。
4.小组讨论,促进合作交流:设置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细菌的结构特点,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会使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显微图像,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细菌的结构。接着,我会讲解细菌的分类方法,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的不同,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我会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类型细菌的特点。最后,我会介绍细菌的生活方式,如腐生、寄生和共生等。我会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不同生活方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七年级生物下册6.1.2细菌课件2鲁科版五四制
![七年级生物下册6.1.2细菌课件2鲁科版五四制](https://img.taocdn.com/s3/m/fb12b4fc0c22590102029d54.png)
有些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老师讲到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同学们听课的思路就“卡壳“了,无法再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同学们应马上举手提问,争取让老师解释得在透彻些、明白些。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而接下去就要用它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家应当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律)并非继续听下去,先把问题记 下来,到课后再慢慢弄懂它。
• 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 •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细菌的繁殖
• 观看细菌繁殖的视频,总结其特点。
• 一个细菌如果每隔20裂108次。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2课时 细菌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特点: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 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细菌可以用于食品加工 • 细菌可用于 生产沼气,提供燃料 • 细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 细菌用于生物制药 • 细菌使人患病
• 思考:假如没有细菌,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尖子生好方法:听课时应该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要善于抓住老师讲解中的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猜想老师还会讲什么,会怎样讲, 怎样讲会更好,如果让我来讲,我会怎样讲。这种方法适合于听课容易分心的同学。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优秀教学案例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a9ffad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6.png)
4.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生物学科素养。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关键。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细菌是如何繁殖的?”“细菌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会拿出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面包、水果表面等,让学生猜测在这些物品上可能存在的微小生物。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微生物无处不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菌。
(二)讲授新知
3.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有益和有害作用;
4.如何正确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我会对细菌的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细菌的学习,可以设置以下小组活动: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6.1.2细菌教案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生物6.1.2细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5d48d33968011ca2009148.png)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②总结出细菌的分布广泛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②尝试制作细菌模型,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细菌发现史,认同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②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及生殖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三、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导学案,收集有关列文虎克,巴斯德的事迹资料及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资料,准备细菌模型的制作原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讨论启发引导归纳总结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资料查询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生殖方式
¦
发现-细菌-形态
¦
营养方式。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49298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8.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方法。
3.掌握细菌的生长条件,了解实验室中细菌培养的基本方法。
4.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细菌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2)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
1.采用直观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细菌。
2.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细菌的观察与染色方法。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问、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将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酸奶、酸菜等食品中,都有一种微生物在发挥作用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展示一些与细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菌。
(2)细菌的观察与染色方法。
(3)细菌的生长条件及培养方法。
(4)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难点:
(1)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2)细菌染色方法的操作技巧。
(3)细菌培养条件及其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4)理解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4)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七年级生物下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e0bf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f.png)
-探讨细菌在食品制作、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
3.实践操作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细菌培养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巩固重点知识。
-指导学生掌握细菌分离、纯化、计数等方法,加深对细菌生长繁殖的理解。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判断题: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
-选择题:细菌的营养方式有哪几种?(多选)
-简答题:简述细菌的生长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的基本特征、生长繁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知识点。
2.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七年级生物下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包括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繁殖方式:分裂繁殖。
2.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生长条件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营养方式:异养、自养、共生等。
-生长条件: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细菌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细菌基本概念、生长繁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
-选择题:涉及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方面,巩固基础知识。
-简答题:探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1.2细菌 教案设计
![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1.2细菌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4ffeb33968011ca2009105.png)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给学生本细菌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特征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由于细菌的结构微小,简单,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较为抽象,所以如何化抽象为具体,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在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我加入了大量的图片以及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除此之外,为了丰富课堂形式,还加入了探究、观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课堂这个大舞台更多的留给学生,使其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对细菌学习和认识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关心他人与社会的情操。
通过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的辨析,养成辩证看问题的良好习惯,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从网上查询收集整理有关细菌的信息资料,培养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真菌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细菌的资料、撰写科学幻想报告。
的生殖方式2、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未成形的细胞核)3、特殊结构:荚膜(保护作用)、鞭毛(运动)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像这样没有核区的细胞叫做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由原核细胞所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联系之前所学内容,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反馈1、PPT展示一组细菌的图片。
2(1)示意图中,2是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5是__________。
(2)这种细菌会运动么?_______。
这是根据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结构做出的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细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5.通过对细菌正反两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学习,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你的衣服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新授
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82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于巴斯德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对
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3)指导学生了解巴斯德实验。
这是一个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
(4)小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用显微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对细菌的形态进行讨论、交流。
(3)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
(5)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并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
(6)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7)小结: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另外,戏剧没有叶绿体,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2)课件展示①细菌的生殖过程;②芽孢的形成过程;③芽孢遇到适宜条件萌发过程。
学生观看后讨论:细菌是怎样生殖的?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讨论: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3)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