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小学《认识线段》精品教案(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材第5、第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具学具
毛线、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师:我们把用两手拉直见到的这一段叫做线段,(板书: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
学打下根底】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拟,确认线段是直的。
师:线段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出示线段的图形),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启发学生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用手掐住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端的点叫做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现在
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教材上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测量方法要正确哟!
学生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组织交流,进而认识到线段的可测量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可测量、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
2.画线段。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直线,然后用尺子从直线上截取3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
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
经历画线段的过程后,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的、具有可测量性)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比照,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拟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比拟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观察、操作、比拟、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哪些是线段在括号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考查知识点:线段的特点;能力要求: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点)
B类
按要求画一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考查知识点:根据线段的特点画线段;能力要求: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4610
B类:图略
教材习题
第5页“做一做〞
1.第2个和第3个是线段。
2.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
如右图。
第6页“做一做〞
1.图略。
提示:先测量图中线段的长度,再按指定长度画线段。
2.如图。
6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及解决问题五个局部。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等活动过程中开展空间观念。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外表积奠定根底。
教科书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根底,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的根本方法开展学习。
注重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从而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同时,按照学习活动的递进性,对学生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于“转化〞的思想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不难。
但本单元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过程性目标。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践,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
本单元中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等操作活动中的。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数方格〞环节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因为面积的多少就是一个个面积单位的积累,用“面积单位〞铺是计算面积的根本方法,在数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
在剪、拼、摆等操作活动中,利用几何直观,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注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都是将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组合图形的面积也是将其转化为根本图形来计算的。
在教学中,要突出“将未知转化为〞的根本转化思想,让学生通过操作,将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所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7~88相关内容和P88例1,完成教科书P89“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拟等活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测
教师出示由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
师:谁来说说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什么
【学情预设】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条边的总长,面积是这4条边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沿对角轻拉木条,随着木条的拉伸,引导学生猜测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情预设】预设1:拉伸后,长、宽不变,周长也不变,面积变小了。
预设2:面积可能不变。
预设3:面积可能变大。
师:要验证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必须先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比拟。
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同时引入新课,唤起学生对面积的认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根底。
二、实践交流,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怎样比拟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课件出示〕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解决方案。
【学情预设】预设1:重叠比拟。
预设2:数方格比拟。
【教学提示】
在动手操作之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敢想敢做。
预设3:分别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有同学说重叠法,我们来试试看。
〔课件呈现重叠情况〕 师:通过重叠比拟两个图形的面积可行吗?
【学情预设】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重叠后都有剩余局部,不能比拟出大小。
2.数方格,初步感知。
师:刚刚,同学们说到数方格的方法,大家知道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我们是通过数方格得到的。
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数一数,将相应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87方格图和表格。
〔2〕学生自主数方格,完成表格。
〔3〕小组内汇报交流。
师:都数出来了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情预设】先数出整格数,共有20个整格,再数出半格数,有8个半格,也就是4个整格,合起来就是24个整格。
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24m 2。
师:我们继续来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在课件上完成表格。
〔4〕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初步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之间的联系。
有同学可能会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
师:我们通过数方格发现了这个规律,但这个规律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3.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1〕深入思考,探寻方法。
师: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分别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比拟大小的方法,我们会求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使学生产生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兴趣。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操作。
〔3〕汇报交流,分享方法。
师:都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教学提示】 “数方格〞环节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因为面积的多少就是一个个面积单位的累积。
【教学提示】 展示交流时,教师结合巡视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情预设】预设1: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移动三角形,拼到直角梯形的另一边,得到一个长方形。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剪拼过程。
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预设2: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剪成两个直角梯形,移动一个梯形,拼到另一个梯形的另一边,得到一个长方形。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剪拼过程。
师:一定要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吗?如果斜着剪开,行不行?
学生自行讨论、辨析,发现如果斜着剪开,拼成的图形仍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是无法求出面积。
预设3:从平行四边形左右两边的中点向上下两条边作垂线,沿着垂线剪开,再将剪下的两个三角形分别以两边的中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90°,拼成一个长方形。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剪拼过程。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这么多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4.分析推理,归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课件集中呈现不同的剪拼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么多种转化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情预设】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学提示】
教师在点评学生练习时,要让学生注意格式的标准。
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不完整,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
师:你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完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学情预设】用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 =ah 。
〔板书〕
【设计意图】突出本课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并通过观察、比拟、思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思想,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88例1。
师: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知道了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 ,高是4m 。
师:怎么求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呢?请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要求这个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用底乘高就可以求出面积:S =ah
=6×4 =24〔m 2〕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稳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教科书P89“练习十九〞第1题。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P89“练习十九〞第2题。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前面两个图形学生很容易解答,第三个图形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法,甚至会出现错误解答。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思路,明确是对应的底与高相乘求得面积。
3.完成教科书P89“练习十九〞第3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
【教学提示】
练习的讲解要有层次,如教科书P89“练习十九〞第2题突出底和高的对应,第3题突出公式的应用和计算。
4.完成教科书P89“练习十九〞第4题。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有误差,所以结果有些许偏差是允许的。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底和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从而总结出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定的,所以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
5.解决前面猜测中的问题。
师:回到这节课最初,木条拉伸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
【学情预设】木条拉伸后,底没变而高变小了,所以面积变小了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练习,稳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掌握,加深对底和高对应关系的认识,了解“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回忆反思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梳理归纳全课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拉伸后的平行四边形相对于原长方形的变化,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测,并展开操作、比拟、推理等验证过程,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后,也为今后推导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
练习设计上注重学练结合,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有效地稳固和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作业设计
见“〞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P54第三题。
三、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单位:cm)
参考答案
三、21×12=252(cm2)6×2.5=15(cm2)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