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于蓬勃【摘要】辽河盆地中部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系统主要由中生代台安-大洼断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新生代强烈伸展对裂缝产生叠加改造作用,改善了裂缝储集性能.岩心薄片鉴定表明古潜山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潜山裂缝发育较规则、连通性较好、开度大,裂缝倾角多在60°~85°,以高角度缝为主,油气显示良好.油气成藏研究表明,小洼古潜山靠近生油洼陷,油气供给充足,存在断层运移、顶部不整合面运移、内部裂缝运移等多种油气运移通道及多套储集体系,具有较大的油气成藏潜力.【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4页(P54-56,59)【关键词】辽河盆地;小洼地区;太古界潜山;裂缝特征;成藏机理;构造演化【作者】于蓬勃【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2小洼地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西边界为台安-大洼断裂带,与大洼油田和清水洼陷相临,西南侧为海外河油田,东北部为冷家油田[1],钻井揭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中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地层。
该区1991年投入开发,主要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三段和东营组,目前油田处于吞吐开发末期,储量接替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
因此,深化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成因及成藏模式研究对区块勘探增储有重要意义。
辽河盆地是受郯庐断裂带北段控制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大洼断层是郯庐断裂带在辽河盆地延伸的分支。
小洼古潜山位于台安-大洼这一深大断裂的上升盘,其形成演化受大洼断层的控制。
因此,从源头上看,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活动对小洼古潜山裂缝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平衡地质剖面分析表明[1],小洼地区经历了三期的伸展构造和挤压抬升、暴露剥蚀历史,其中第一期中生代伸展裂陷与郯庐断裂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大规模左行走滑及随后的伸展有关;第二期新生代伸展构造是辽河盆地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是辽河盆地主要的伸展构造期;第三期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的伸展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及其派生拉张有关。
吉林东部区域地震趋势研究
吉林东部区域地震趋势研究摘要:吉林省2009年发生两次中强地震,是地震强度和频次比较大的一年。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腹部,松辽盆地东缘,这两次地震在判断东北地区第五地震活跃期是否结束有重要意义,大区域应力调整可能就此展开,未来在东北地区很有可能发生同等强度以及更大级别的地震。
关键字:中强震地震趋势地壳构造0引言自2008年起,吉林省省内地震明显向中东部迁移,于2009年3月20日发生ml4.7级地震,宏观震中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
2009年8月5日发生ml5.0级地震,宏观震中吉林省靖宇县。
中等地震活动在强地震预测的指示意义很明显。
吉林省发生的这两次两次中等地震震级相对较大,时间比较集中,就其强度和频次来说是吉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比较大的一年。
这之后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迹象表明未来的地震形势不容乐观。
1两次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东北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断裂有敦化-密山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嫩江断裂等;北西向断裂主要为左旋走滑正断层,主要断裂有雅鲁河断裂、讷莫尔河断裂、第二松花江断裂等;e-w 向断裂为开原-赤峰断裂及其它隐伏断裂。
这些断裂在第四纪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构造不仅有断裂,而且还有第四纪断陷盆地。
规模较大的有松辽盆地、下辽河盆地等。
与中、强地震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图1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图fig.1geological structural map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 of china1.1 伊通满族自治县ml4.7级地震2009年3月20日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ml4.7级地震(图2),震中位于伊通—舒兰断裂的南西部叶赫段。
属依兰一伊通断裂带的南段,依兰一伊通断裂是我国东北地区较大的活动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
图2 二次地震的震中分布图fig.2 epicenter distribution map of two eathquakes1.2吉林省靖宇县ml5.0级地震2009年8月5日吉林省靖宇县ml5.0级地震,震中位于浑江断裂的东北端。
辽河油田 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
3)杜家台油层段:
岩性为灰白色砂岩,砂砾岩与灰、褐灰、 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泥岩间互。顶部灰色泥岩与油页岩、钙质 页岩、白云质石灰岩薄层间互,组成沙河街组四 段上部特殊岩性段。砂质岩可分成三个砂岩组, 是西部凹陷的主要含油目的层,以第二砂岩组分 布范围最大,厚度稳定;其它两个砂岩组平面上 变化大
(2)沙河街组三段(E2S3)
(1)玄武岩段(E1-2f1) 岩性以黑色玄武岩、 绿灰、褐灰色灰石玄武岩、灰紫、灰黑色橄榄玄 武岩、暗紫色蚀变玄武岩夹深灰、暗棕红色泥岩。 西部凹陷分布在高升地区 。 (2)暗紫红色泥岩段(E1-2f2) 厚度0~305.5米,以锦11等井较为典型。 以暗紫红色泥岩为主,局部变为玄武岩,凝灰质 泥岩,质纯细腻、造浆性强,与暗红色蚀变玄武 岩不易区分。在西部凹陷的兴南、鸳鸯沟、胜利 塘至大有地区,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关系。 1983年,把该段地层与古新世大段玄武岩作为 同层异相处理,现在看来是上下关系,很可能属 于孔店组的残余部分,暂划归房身泡组二段。
3 马家沟组(0m) 黑灰色、灰色灰岩
三、石炭、二迭系
辽河盆地只揭露上石炭统的本溪组和太原 组,二叠系的山西组、下石盒、上石盒、石千 峰。主要分布在大民屯凹陷和东部凸起,是太 子河洼陷的延续部分。
王参1井2037-2140,1914-2037,18191914,1740-1819,1479-1740,13621479
辽河盆地具7凹6凸的构造格局,陆地部分 包括西部凸起、西部凹陷、中央凸起、东部凹 陷、东部凸起、大民屯凹陷、沈北凹陷6个二 级构造单元 ,水域部分包括辽西凸起、辽西凹 陷、辽东中凹陷、辽东凸起、辽东凹陷五个二 级构造单元(图1-1)。 自北向南开发的采油厂有:沈阳采油厂、 茨榆坨采油厂、高升采油厂、冷家油田、曙光采 油厂、兴隆台采油厂、冷家油田、特油公司、欢 喜岭采油厂、锦州采油厂、浅还公司
辽河西部凹陷陈家反转断层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2 反转构造特征
反转构造是断层 面上两种力学性质逆转而成 的叠加构造 。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为:基底波 呈 明显 “ 盆状” ;断层上盘发生反转 ,断面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 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正反转构造 和负反转构造 。前者为正断层逆转活动 ,使得半地堑 、地堑等构造 的同期沉积层序 向外凸出。当反转作 用强烈时,可使整个半地堑 、地堑同期沉积层序全部愈出,形成强烈反转构造。后者是逆断层转化为正 断层 ,即先挤压 、后伸展形成半地堑 、地堑。负反转构造多发生在早期逆冲断裂的基础之上 ,由于应力 场的转化 ,断面发生反向活动,形成断陷边界正断层 。其 中正反转构造更利于油气的聚集 。 3 . 1构造 几何 学分 析 陈家 断层 为研究 区 内主要 断层 。它是 台安 —— 大洼 断 裂 所 派生且 是该 断裂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陈家断 层与 区域 构 造走 向一 致 ,剖 面呈上 陡下 缓 的逆 冲断层 。陈家 断层在 区 内延伸长度超过 2 5 k m,断距一般在 1 0 0 ~ 1 0 0 0 m 。陈家断 层在 中部的位移量最大 , 因此本文选取研究区域中部的地 震剖面 A B与剖面 C D进行构造分析。( 图2 、图 3 ) 陈家断层为北东走 向, 断面东倾 ,向深部切穿台安一 大洼断层 。断面上部陡 6 0 。 8 0 。 ,下部较缓 3 0 。~ 4 0 断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陈家断层切穿地层至下 而上依次为 A r 、M z 、E s 、E 2 s 、E 3 d 、N 。 g 。陈家断层上 图 2 地 震解 释 剖面 A B 下盘的次级断层较为发育。从 A B 、 C D两张地震剖面的相 对 厚度来 看 ,E : S ” ~E S ” 期 间 ,断层 上盘 的厚 度 比其 在 下盘 的厚度较小 , 说明 E s "至 E s 冲沉积期间 ,陈家断层 上盘沉积物相对较少 , 或者因挤压抬升作用而使岩层遭受 剥蚀 。该时段 的陈家断层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的逆 冲断 层 ,其倾角较小 3 0 。~ 4 0 。。E : s 抻~ E z s 沉积期间,断 层上盘厚度却 明显大于下盘对应 的地层厚度 , 说明该时期 内断层上盘沉积物较多 , 陈家断层表现为拉张作用形成 的 正断层。倾角为 4 0 。~ 6 O 。 ,比之前 的逆 冲断层较陡。 E z s h ~N 倡沉积期间 ,断层上盘厚度相对小于下盘对应的 地层厚度 , 倾角为 7 0 。~ 8 0 。。 说 明该时期 内地层遭受挤 压 、抬升 或者剥 蚀作 用 ,该 时期 内陈 家断层 活 动 陛质 为拉 张作用形成 的正断层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 陈家断层具 图 3 地 震 解 释 剖 面 CD 有 多期 反转 的性 质 。 3 . 2 构造 运动学 模 拟 构造变形 的运动学数值模拟是指在断层的几何形态已知的情况下, 按照对应构造几何模 型编制 的计 算机软件, 计算不 同位移量下上盘地层的几何变形。 如果模拟的构造叠加变形与实际剖面对应的几何形态 致, 说明原始未变形剖面按照相应 的构造几何模型能够达到现今的变形状态,因此其构造解释是合理 的。反之则表明断层的形态勾画或构造模型出现问题, 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嘲 。 为验证 陈家断层多期反转叠加 的合理 I 生 并再现其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过程 ,笔者结合地震剖面 ,利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陈家断层活动解释方案进行几何变形模拟 ( 图4 ) 。 从模拟的构造变形剖面可以看出 E z s "至 E s 冲陈家断层活动 l 生 质为早期挤压的逆冲断层( 图4 , 1 2 ) 。 E z s ~ E z s 期间,陈家断层继续活动 , 断层上盘沉积物不断增多 , 其厚度最终明显大于下盘厚度 , 这恰 好是生长正断层的特征 ( 图4 ,3 - 6 ) 。在 E s "至 E s ¨ 时期内,陈家断层的力学性质由之前的挤压转为 拉张,表明陈家断层具有正反转构造 的特征 。它是陈家断层 的第一期构造反转。卷入地层为受挤压剥蚀
下辽河平原南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研究
下辽河平原南部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摘要:作者通过多年对下辽河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工程地质工作,结合以往成果,综合研究该地区岩土体特征,系统梳理了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建议。
关键词:下辽河平原;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0概述研究区行政隶属盘山、大洼及兴隆台、双台河两县两区和营口市区、大石桥、锦州市凌海等地。
构造位置位于胶辽台隆(辽东台隆)以东,西界为郯庐断裂西支断裂、台安断裂,东界与胶辽台隆西界一致,南界大体在渤海以北。
古生代以前的发展历史与辽东台隆相同,中生代时期开始大规模裂陷,新生代早期强烈的大幅度下陷,并伴随有岩浆喷发,第四纪以来运动强度变小。
北东向的断裂控制着内部差异和发展。
新生代时期仍有活动,并控制了地震的分布。
郯庐断裂进入工作区后称下辽河段(F1)。
地壳厚度较大,可达32-34km。
下辽河平原区为二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其组成与结构特征同辽东湾段大致相似。
表现为由两条断裂控制的断陷带。
东侧两支断裂己断到第四系。
该区构造稳定性上处于全新世活动的郯庐断裂带通过区域,为地震活动带,构造较不稳定。
1地层岩土体特征地基土的构成主要为冲积冲海积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地层构成,呈厚层状,该新近沉积土岩性综合体上部为粉质粘土(晚全新世地层埋藏在0-8.5m,以陆相沉积为主,岩性以灰褐色粉质粘土为主,表层为硬壳层,可见淤泥透镜体),中部为粉细砂夹粉质粘土薄层见淤泥类土(中全新世地层埋藏在8.5-20.7lm,为三角洲前缘的浅海相沉积,岩性下部为灰色粉细砂夹粉质粘土薄层,上部为灰黑、深灰色粉质粘土夹粉砂薄层),下部为砂土夹有粘性土薄层淤泥类土透镜体(早全新世地层埋藏在20.71-30.76m,为海陆交互相成因,岩性为灰色细砂夹有粘性土薄层和炭化植物)。
粉质粘土软塑-可塑;淤泥类土灰褐色,饱水,软塑-流塑;砂土灰色,稍密-中密,至下部15米以下逐渐变为密实。
上部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90-105Kpa,粉细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90-200Kpa,下部密实的细砂是该区的桩基础持力层。
辽河盆地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
走滑断层呈狭窄的直线状。大平房—欧利
坨子断层也呈线状北东向展布。
2.2.3 主走滑位移带的雁列断层或雁
列褶皱构造
雁列褶皱构造和雁列断层是由于主
走滑带位移活动的结果。它们与主走滑带
呈雁列斜交。其伴生的褶皱构造以短轴背
斜为主,伴生断层以斜向正断层为主;在
右旋走滑构造带中,以右旋斜列形式出
现。
褶皱构造和断层雁行状重复现象是
构造大多为短轴背斜构造。这些构造是在 基底断裂松弛弯曲一侧,因走滑活动导致 上覆沉积盖层形成斜列的背斜构造。构造
轴线与主干断裂有一个约 15°~30°的交
角度逆断层。
角。构造轴向呈近南北向展布。各单个构造彼此近平
2.2 走滑构造平面特征
行,局部构造往往被主干断层错断平移。茨西断层上
2.2.1 主干走滑断裂带的分段性
升盘一侧的茨榆坨构造带褶皱构造也呈雁列排列。
一条走滑断裂带一般都不是一条直贯延伸的断
主断裂带间的次一级正断层呈左行雁列式,如
层,而是由多条大致平行的走滑断层构成。它们或分 燕东 I号主走滑断裂两侧发育雁行排列断层;燕南
或合,或互换其位,彼此替代,呈交织状特征。一条完 断层下降盘发育雁行近东西向的正断层,在其北端
16
卷 牗Volume)26,期(Number)1,总 牗SUM牘92 页 牗Pages)16~21,2002,3(Mar.,2002)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 26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etMetallogenia
辽河盆地走滑构造特征与油气
孙洪斌 1牞2,张凤莲 2
(1.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13;2.中油辽河油田公司研究院,辽宁 盘锦 124010)
基于应力场分析辽河滩海地区油气运移规律
基于应力场分析的辽河滩海地区油气运移规律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辽河滩海地区地质构造条件的调查,应用基于应力场分析的数值方法,分析了辽河滩海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得出控制辽河滩海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对于研究该区域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油气成藏及演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应力有限元应力场模拟油气运移辽河滩海地区位于辽东湾北部,西起葫芦岛,东到鲅鱼圈连线北侧,包括水深5米以下的浅海、海滩及陆滩区域,属渤海湾盆地滩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勘探其储藏了大量的油气资源。
油气运移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因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流动。
油气运移过程通常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两个阶段,油气在生油层分布较零散,在地层静压力、热力等作用下向邻近的储油层运移,被称为初次运移。
进入储油层后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油气运移统称为二次运移。
本文通过对辽河滩海地区地质条件概况的深入分析,基于有限元方法计算该地区地应力场和油气运移的主要指标,预测该地区的主要含油区及易采区,为油田注采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
1 地质构造分析辽河滩海地区的地理条件很复杂,由多条河道、沙洲及滩涂由于的东部凹陷盆地,同时因处于渤海弯,海潮活跃,是一个中、新生代呈“三凸两凹”的构造格局的断陷型盆地。
主要分布9个正向二级构造带:东部正向构造带即太阳岛-葵花岛断裂背斜构造带和燕南潜山带;西部正向构造带即西部斜坡带、笔架岭构造带和葫东构造带;中部正向构造带发育有仙鹤-月牙断鼻构造带、海南-月东披覆构造带、海南东坡超覆构造带与盖州滩断鼻构造带[2]。
以及海南洼陷与盖州滩洼陷2个负向构造带。
该地区的地层由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新近系馆陶组及东营组等多个含油气层系组成,其中主要有沙一、沙三及东三段烃源岩,上覆有良好的泥岩盖层,具有良好的封闭能力。
另外太阳岛断裂背斜构造带内分布多个局部构造和圈闭,如葵花岛构造和太阳岛构造等。
2 基于应力场的油气运移数值分析近来针对油气运移研究主要为动力耦合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分析、物理模拟实验、地应力现场实测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四种[3]。
吉林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意义
吉林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意义姜城;仲广培;张凤楼;张国生;武成智【摘要】2009年,吉林地区先后发生伊通ML 4.7和靖宇县ML 5.0两次中等地震,是吉林省有记录以来地震强度较大、频次较高的一年。
从震区地质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未来一段时间东北地区有发生同等强度以及更大地震的可能。
%Two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the Yitong earthquake of ME4.7 and the Jingyu earthquake of ML5.0, occurred in Jilin region in 2009, which is the year with rather strong intensity and high frequency in Jilin Province after modem recording. Analysis on the aspects of geological tectonic background in earthquake area,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seismicity characteristic in northeast China is made. It indicates that the equal or greater earthquake may occur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years to come.【期刊名称】《山西地震》【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1-4,11)【关键词】中等地震;震源机制解;地震活跃期【作者】姜城;仲广培;张凤楼;张国生;武成智【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地震台,吉林通化134000;吉林省长白山火山站,吉林安图133613;吉林省通化地震台,吉林通化134000;吉林省通化地震台,吉林通化134000;吉林省长白山火山站,吉林安图1336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0 引言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块中部、松辽盆地东缘,2008年以来省内地震明显向中东部迁移,并于2009年3月20日、2009年8月5日先后发生伊通ML4.7地震、靖宇县ML5.0地震,2009年是吉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频次较高、强度较大的一年。
辽河西部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辽河西部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田璐【摘要】辽河油田西部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其中沙四段是其主要的烃源岩层系,发育有多套湖相碳酸盐岩.目前该区已经进入勘探中后期阶段,其规模从之前的整装的构造油气藏勘探过渡到复杂破碎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因此,研究区已经进入增储挖潜的精细勘探开发阶段.主要对辽河西部凹陷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为西部凹陷勘探后备领域的拓展及油田的增储稳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The Western Sag of Liaohe Oilfield is rich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of which the fourth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series,and there are many sets of lacustrine carbonate rocks.At present,the area has entered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exploration,and its scale has changed from the previous integrated structural reservoir exploration to the complex fractured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which makes exploration more difficult.Therefore,the study area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fin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increase reserves and tap potential.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Liaohe sag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ploration reserve areas and the increase of oil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stability in Western Liaohe sag.【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9(045)009【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西部凹陷;构造;构造演化;断裂;板块【作者】田璐【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1 构造演化特征我国渤海湾裂谷盆地的形成时期是从中生代开始,之后我国的东部地区一直位于欧亚大陆板块最东部的陆缘扩张区域,处在活动大陆的边缘,而其邻近的太平洋板块一直向我国大陆板块进行俯冲和碰撞,对我国东部渤海湾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王红才-辽河滩海油田三维构造应力场、裂缝与油气运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2002.6
E gdz
0 h
P
—流体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 h— 相对于基准面的高程(基准面上为 正) ,P —高程h处流体的压力(与地应力 有关)。 可见,油气的运移与地应力有密切关 系。
式中
岩层内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
根据应力平衡方程、连续性方程及达西定律,可以 得出岩层内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
T 14.0 20 1.2 23.7 18 0.8 33.7 18 0.8 43.9 18 0.9 53.9 18 0.9 63.9 18 0.9 115 22 1.8 125 22 1.5 134 18 0.9
沙一末
东营末
现代
沙一段沙一末
沙一段东营末
沙一段现代
NW50,NW65,NE80
3D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拟的边界力作用方向及加力方式
沙一段地层平均应力对比
应力场的总体特征
(1)西北部盖州滩洼陷平均应力值高, 为高应力区,向东南方向应力值逐渐变 低。太阳岛断裂背斜带和燕南潜山带为 低值区。 应力驱使油气由盖州滩洼陷向 太阳岛断裂背斜带运移。 (2)在盖州滩洼陷地区应力场相对较均 匀,变化较小,应力等值线呈北东向分 布。
(3)沿断裂带主应力值低于两侧正常 地层;剖面上,在断层处地应力等值线 呈下凹状,说明断层对应力场有明显的 影响,断层附近地应力降低。地应力随 深度增加而增加,沿断裂浅部应力低, 深部应力高。应力驱使油气由断裂两侧 向断裂带移聚,由断裂带深部向浅部移 聚。
地应力与裂缝的关系
岩石受力变形全过程
σ
σ
C0 3 B P
C R 4
裂缝大 量出现
S
类型Ⅰ
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与有利储层分布
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与有利储层分布曾清波【摘要】综合钻测井、地震、古生物及地层倾角资料,在滩海西部古近系识别出区域性不整合面、地层侵蚀/超覆面及沉积旋回转换面3种类型9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层序内部结构与充填演化具横向分带性与纵向继承性,西部斜坡带层序发育齐全,层序结构清晰,沉积物以粗碎屑占主体,为一套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海南洼陷带缺失SQ1层序,但层序厚度大,体系域发育齐全,以湖相细粒沉积为主;东部陡坡带早期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中晚期过渡为扇三角洲沉积.结合研究区钻井油气显示资料,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基准面旋回对有利储层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构造演化时期有利储层发育于不同的层序内部单元.【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古近系;辽河滩海;层序界面;有利储层【作者】曾清波【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 研究区概况辽河滩海地区位于辽东湾北部,属辽河盆地陆上向海域的自然延伸,与陆上部分一样具有“两凹三凸”的构造格局,其西部与陆上辽河西部凹陷对接,凹陷结构与演化规律均与之类似,可划分为西部斜坡带、笔架岭构造带、葫芦岛凸起、海南洼陷带以及中央凸起带等二级构造单元(图1),总面积1500km2。
滩海西部在古近纪处于盆地裂陷沉降期,经历了初陷期、深陷期、扩张期、再陷期四个演化阶段,由下而上依次沉积了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和三段、渐新统沙河街组二段和一段及东营组(可分为三段)。
古近系沉积以砂、泥岩间互为沉积特征,垂向上具有明显旋回性。
经过近二十年的勘探,在滩海西部已发现了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等8套含油层系,以及笔架岭、海南-月东两个油气田,也取得了一系列关于滩海地区的石油地质研究成果[1-4]。
但相对于陆上而言,勘探程度仍然较低。
古、今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
3
裂缝型油气藏研究技术论坛
提出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撰写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明确了 地质力学研究以构造体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主张用构造形迹反推构 造应力场,并研究了各种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与应力方向、应力 作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着手引进和研究现今地应力的实测技术方法,并开始进行断层位移测 量研究、岩石蠕变长期观测、应力矿物研究以及定量化的模拟实验研 究等各项工作,为实测构造应力场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备。
表3-2 各类野外构造变形所反映的构造应力方向一览表
一级构 造变形
断层
次级构 造变形 正断层 逆断层 走滑断层
褶皱 节理
纵弯褶皱 横弯褶皱 过度褶皱
张节理 剪节理
韧性剪切带 流劈理
片理
其
片麻理
他
缝合线
野b
窗棂构造
外 小轴 杆状构造 线源自构 理 皱纹线理造a
拉长线理
轴 生长线理 线 理 断面擦痕
三大主应力方向
二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历史及其主要研究内容自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构造应力场的概念以来国内外的地质学者对其的研究就从未间断过尤其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在世界油气勘探事业的推动下构造应力场研究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裂缝型油气藏研究技术论坛
古、今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
撰写了《地质力学概论》(1962),对构造体系的研究方法、手段和 实践作了系统总结,把构造应力场作为厘定构造体系的手段,并认为 把构造应力场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去研究会更好;拟定了《岩石力学 与构造应力场分析》的编写提纲(1965),并提出了学科的研究方向。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2003年4月地 质 科 学CHINESE JOUR NAL OF GE OLOGY 38(2):214—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733110)。
王永新,男,1973年11月生,博士,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1-10-23收稿,2001-11-13改回。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王永新1 汪集2 胡圣标2(1.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1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 要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测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该区的热历史,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到东营组沉积期(距今43~25Ma )盆地热流为66~82mW m 2,现今热流值为47~70mW m 2。
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距今43~25Ma )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
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关键词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 大地热流 热史恢复 构造沉降 构造—热演化1 概 况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由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大民屯凹陷及中央凸起、东部凸起和西部凸起构成“三凸三凹”的构造格局,其基底由前第三系组成。
东部凹陷面积约3300km 2,自北而南发育牛居—长滩、沙岭、驾掌寺和二界沟4个次级洼陷(图1),由于凹陷发育相对较晚,石油地质条件不如西部凹陷和大民屯凹陷优越。
盆地现今热状态及其热历史不仅是研究盆地内烃源岩生烃状态的时空分布、油气运移和储集的重要物理参数,同时也是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
本文在东部凹陷现今地温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的盆地热史恢复结果,结合盆地构造沉降分析,讨论了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2 现今地热场特征(1)现今地温梯度由于受地下流体活动及岩石热导率等因素的影响,地层地温梯度随深度变化较大,垂向上从上往下存在偏低※高※低的变化趋势。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第17卷第2期2000年 12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Academia SinicaVol.17 No.2 Dec.2000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王永新 胡圣标 汪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吴铁生 王延山 冯殿生(辽河油田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盘锦124010)摘 要 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依据12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47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东部凹陷12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东部凹陷地温梯度变化于10~50℃/km之间,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 W/m·K之间,平均1.667W/m·K,热流值变化于45.7~70.0×10-3W/m2之间,平均为56.1(±6.98)×10-3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关键词 钻井地温梯度,热导率,大地热流,辽河盆地东部凹陷辽河盆地是一个勘探程度较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前人对盆地的大地热流曾做过许多工作,但大多集中在西部凹陷,东部凹陷的热流数据比较匮乏[1,2,3],这给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带来诸多不便.为弥补这一缺憾,我们系统采集并分析了东部凹陷115口井温数据,从中选取12口代表传导型地温特点的系统测温井来计算热流,并测试了47块岩石热导率(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热物性实验室,张容燕,2000),收集了14个岩石热导率数据(中科院地质所岩石热物性实验室,张容燕,1995),在此基础上,获得了12个高质量的实测大地热流数据.1 地质背景和测点位置辽河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东部,东临辽东褶皱带,西接燕山沉陷带,它是一个在前中生代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10000m.它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古新世断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沉陷阶段和晚第三纪至今的坳陷阶段.盆地呈“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包括东部凹陷、西部凹陷、大民屯凹陷及中央凸起、东部凸起和西部凸起等构造单元.东部凹陷为一北东走向的狭长洼陷,长轴约130公里,而短轴平均只有25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发育了二界沟洼陷、驾掌寺洼陷、黄于热洼陷、于家房子洼陷、界东洼陷、牛居洼陷、长滩洼陷等负向构造单元以及荣兴屯构造带、大平房—桃园构造带、黄于热构造带、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大湾收稿日期:2000-10-15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KZ951-A1-401)*汪集,中国科学院院士作者简介:王永新,男,1973年11月生,1999级博士生超覆带、三界泡潜山带、牛居—青龙台构造带、茨榆坨高垒带等正向构造单元.东部凹陷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都很发育,主要为湖泊相、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砂、泥岩沉积体,中间偶夹几层薄层火山岩.图1显示了东部凹陷内热流测点的地理分布和地质背景,其中海12井位于二界沟洼陷,荣7和荣21井位于荣兴屯构造带,桃6井位于桃园构造带,开1、开2和董6井位于新开—董家岗斜坡带,界3井位于三界泡潜山带,龙24井位于青龙台构造带,牛3、牛11和牛59井位于牛居洼陷.从地理位置来看,这12口井分布较分散,既有位于洼陷区内的,又有位于潜山带和斜坡带的,基本上能反映整个东部凹陷的热流概貌.图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流测点分布图图内测点编号对应表2中的热流测点序号Fig .1 Distribution of w ells used to calculate heat flow in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 in2 井温和岩石热导率本次研究共取得了115口井的温度数据,从统计资料来看,有的受地下水活动强烈干扰,井温数据变化大,不适于进行热流计算;有的因测温时静井时间较短,井温没有恢复到地层的温度,因而不能代表稳态平衡温度,故也不适于进行热流计算.经过筛选,选取12口符合热流计算要求的代表传导型地温特征的钻井来进行热流计算(图2).由于东部凹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下水活动强烈,对区域地温干扰十分明显[2].东营组以下的地温梯度虽然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下水活动的影响,但和上第三系以上的地层相比已有了质的不同,影响大为减弱或已接近正常.为消除局部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我们尽量选用远离浅部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两个主要含水层段的深处测温井段,因此主要采用东营组以下的地层的地温梯度来进行热流计算,并利用线性回归法求取相应层段的地温梯度.为进行热流计算,共采集了47块岩石样品进行热导率测试(桃6、 荣7、 龙24、 牛59、 海12和荣21井),并收集了14个东部凹陷的岩石热导率数据(大15和黄80井),统一汇编在表12000年 王永新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12月中.所测试的样品,既有碎屑岩类也有火山岩类,基本上包含了东部凹陷沉积盖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从统计结果来看,沉积盖层的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W /m ·K 之间,平均1.667W /m ·K ,具体来看,泥岩热导率介于0.819~2.914W /m ·K 之间,平均1.485W /m ·K ,砂岩热导率介于1.026~2.914W /m ·K 之间,平均为1.779W /m ·K .无论是泥岩还是砂岩,岩石热导率只和岩石类型与深度有关,砂岩的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泥岩随深度的增加略有增大,但趋势不如砂岩明显.当埋深超过2000m 后,泥岩热导率基本上位于1.6~1.8W /m ·K 之间.由于受采样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需计算热流井的热导率进行系统测试,考虑到各井之间相同岩性、深度的岩石热导率相差不大,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对所有热导率样品进行了时代和岩性的分类,并按计算热流井段的岩性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取相应层段的平均热导率.图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流计算井钻井深度-温度剖面图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th and temperature of w ells used to calculate heat flow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3 热流值计算及分布特征大地热流是指地球内热经传导方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向地球表面流过的热量.它是可以直接测量出的、表征区域地热状态的综合性热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反映地热特点的地温梯度与反映岩石传热能力的热导率的乘积[4],因此,一个高质量热流数据的获得,直接取决于这两个物理参数的获取和测定[5].依据上述地温梯度和岩石热导率的求取方法,分别计算了12口井的大地热流值,计算结果见表2.第17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第2期表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实测岩石热导率数据表Table1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 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be Bas in序 号井 号采样深度(m)岩 性热导率(W/m·K)12 3桃62886火山岩1.5653090.2中-粗砂岩1.7073093中砂岩1.6824 5 6 78 9 10 11 12 13荣71514.2细-中砂岩1.2971545.17粉砂岩2.1881651.6粉砂质泥岩1.5201657泥岩1.5721686粉砂质泥岩1.3411695粗砂岩1.7711700含砾粗砂岩1.6871704砾岩1.5781710粉砂岩1.5911760细砂岩1.20914 15 16 1718 19 20 21 22龙241575中-细砂岩1.0811588泥岩1.4971598细砂岩1.2151610中-粗砂岩1.4871614粉砂质泥岩1.1091622泥岩1.4031636粗砂岩1.0261715.5粉砂质泥岩1.4161750细砂岩1.49723 24 25 26 2728 29 30 31 32 33牛592499粉砂质泥岩1.7032504砂泥互层1.7602505.5粉砂岩1.9732554泥质粉砂岩1.9212558炭质页岩0.2372561粗砂岩2.9142565.5粉砂岩2.2972569粗砂岩2.3812578泥质粉砂岩2.0712584粉砂岩2.0602932火山岩1.89034 3536 37 38 39海122065泥质粉砂岩1.8112942粗砂岩1.5772943.5细砂岩1.8843259粗砂岩2.2943442细砂岩2.5523509中-粗砂岩2.08140 41 4243 44 45 46 47荣211699泥质粉砂岩1.0512774粉砂岩1.8732780粗砂岩1.3822998细砂岩1.8233099细砂岩2.1963105.5泥质粉砂岩1.5813341泥岩1.3423351泥岩1.4782000年 王永新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12月序 号井 号采样深度(m)岩 性热导率(W/m·K)48 49 5051 52 53 54 55大151262泥岩1.4631828泥岩1.6262236.9泥岩1.4372797泥岩1.6673117泥岩1.7733592.8泥岩1.6263789泥岩1.9254214泥岩1.80956 5758 59 60 61黄801580砂岩1.1842187砂岩1.5322290砂岩1.9002459砂岩1.6152509砂岩1.9092632砂岩1.924表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实测大地热流数据表Table2 Heat flow data in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序号井 号大地坐标深度范围(m)地温梯度G±SD℃/km相关系数热导率加权平均W/m·K实测热流mW/m21海122141179345200871600~360030.65±0.580.9991.489945.72荣212142210245195231050~300037.45±0.660.9991.462654.83牛11214942194597281750~275030.81±0.680.9991.518846.84龙242148391345822131450~210039.50±1.400.9991.590162.85牛32149672345920002750~303330.78±1.220.9601.60849.56牛592148897145862952200~320043.73±2.710.9951.30657.17荣72142190545150522025~232536.40±0.330.9951.30660.28开12143765645475031725~210736.00±0.001.0001.632158.89桃62143268045346532854~330043.20±0.880.9991.620770.010开22143907645493971100~150035.67±1.280.9991.551655.311董62144514345552491200~170038.51±1.210.9991.551659.812界32146427745621961100~144133.00±2.420.9961.567551.7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凹陷热流值介于45.7~70.0m W/m2之间,平均为56.1(±6.98) mW/m2,与中国大陆平均热流值相一致.二界沟洼陷的海12井和牛居-长滩洼陷的牛11井、牛3井的热流值最小,均小于50mW/m2,其次为潜山带和斜坡带的界3、开2、开1和董6井,而桃6井最大,为70.0mW/m2.从大地热流值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来看,基底埋藏较深的洼陷中心部位的热流值要小于古潜山带或斜坡带的热流值.这是由于洼陷区沉积厚度大,碎屑岩类较发育,而碎屑岩的热导率值相对较低,因此对来自地壳深部的热流起着一定的屏蔽作用,使热流在侧向上向两侧热导率相对较高的斜坡带或潜山带部位汇聚,产生热流再分配,从而导致凹陷的洼陷中心带的热流普遍低于两侧斜坡带或潜山隆起区.此外,沉积作用也会导致地表热流偏低,其减小量取决于沉积物的热导率、沉积速率和沉积作用的持续时间,沉积速率愈大,热流减小愈显著.牛居-长滩洼陷、驾掌寺地区和二界沟洼陷是东部凹陷早第三纪的沉降-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砂泥岩地层,快速沉积及较低的热导率导致这些第17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第2期2000年 王永新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 12月洼陷的热流值也偏低.4 结论(1)东部凹陷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地下水活动强烈,对区域地温干扰十分明显.为得到可靠的热流数据,应选用远离含水层段的深处测温井段,研究中选取了12口代表传导型地温特征的钻井来计算热流,并利用线性回归法求取了相应层段的地温梯度.(2)东部凹陷沉积盖层岩石热导率变化于0.819~2.914W/m·K之间,平均1.667W/m·K,其中泥岩热导率介于0.819~2.049W/m·K之间,平均1.495W/m·K,砂岩热导率介于1.026~2.914之间,平均为1.779W/m·K.(3)所计算的12个高质量的热流值变化于45.7~70.0mW/m2之间,平均为56.1(±6.98) m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参 考 文 献1 Wang Jiyang,Wang Jian,Xiong Liangping,Zhang Juming.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Heat Flow Density Determination in the Liaohe Bas in,North China.Tectonophysics,1985,121:63~782 汪集,汪缉安,王永玲,张忠义.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地质科学,1986,(1):16~293 何丽娟.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地球物理学报,1999,42(1):62~684 胡圣标,熊亮萍,汪集等.江西省首批实测大地热流数据报道.科学通报,1992,37(19):1791~17935 王社教,胡圣标,李铁军等.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科学通报,2000,45(12):1327~1332Heat Flow in the EasternSu 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Wang Yong xin Hu Shengbiao Wang Jiyang(Institu te of Geol 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Beijing100029)Wu Tiesheng Wang Yanshan Feng Diansheng(Res earch Institu te of Petroleum E xp loration an d Devel op ment,Liaohe Oilfield Administrative Bureau,Panjin,124010)A bstract The Liaohe Basin is a Meso-Cenozoic faulting-depression basin,characterized by tecton-ic framewo rk of“three subdepressions and three uplifts”.Based 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12 w ells and therm al conductivity determinations of47rock samples,12heat flow values w ere calculated for the Eastern Subdepression.The geo thermal g radient ranges from10℃/Km to50℃/Km.The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ranges from0.819W/m·k to2.914W/m·k.Ranging from45.7mW/m2 to70.0mW/m2,the mean of these12heat flow values exhibits56.1±6.98mW/m2.The heat flow in the uplift and ramp is g 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ag.Key words Borehole geothermal g radient,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flow,Eastern sub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压力场演化史模拟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压力场演化史模拟史建南;姜建群;李明葵【摘要】运用Basin2盆地模拟软件对大民屯凹陷进行了压力场演化模拟,结果表明,超压在本区比较普遍,超压在垂向上有一定延续性、持续深度大,横向上规律性不强,断层对超压的积累与释放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运用等效深度法得出的现今剩余压力展布对比可知,两者吻合较好,证明Basin2模拟结果比较可靠,即本区超压演化总体上符合"无-陡增-平缓上升-最高-下降-最低"这一规律,这与该区盆地沉降过程相一致.超压对油气生、运、聚影响显著,根据不同层位超压展布特征可判断大民屯凹陷E3S1末期、东营组为含烃流体主要运移期,剩余压力低值区的有利圈闭应为有利成藏区,是今后勘探的重要区域.【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4(025)003【总页数】4页(P270-273)【关键词】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压力分布;演化;模拟【作者】史建南;姜建群;李明葵【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盆地模拟技术是进行沉积盆地研究的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手段[1-4],通过对盆地压力场演化模拟,可以提供一系列的中间过程,以便从动态和立体的角度来认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的生运聚规律,进而快速、准确地进行油气资源预测,提供勘探方向。
本次采用以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为主开发的Basin2盆地模拟软件[1,5-7]对大民屯凹陷的压力场进行了模拟,并取得较好效果。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位于辽河裂谷的东北部,西距沈阳市25 km,在平面上呈不规则三角形(图1),南宽北窄,四周为边界断层所限,自身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油气生聚单元,下第三系(本文主要研究工区)分布面积约为800 km2,凹陷主要为巨厚新生界(最大埋深7 km)所覆盖,局部发育中生界,其中沙四段和沙三下段暗色泥岩是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分析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分析【摘要】奈曼凹陷是辽河外围盆地的重要石油地质构造,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潜力。
本文通过对奈曼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了其石油资源勘探前景。
重点阐述了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的重要性和意义,探讨了对奈曼凹陷石油资源开发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石油地质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为奈曼凹陷地区的石油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促进该区域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贡献。
【关键词】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地层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勘探前景、石油资源开发、研究方向、意义。
1. 引言1.1 石油地质特征的重要性石油地质特征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石油形成、富集和分布等方面所特有的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特征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油地质特征是石油资源勘探、评价和开发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地下岩石层的性质、构造特点以及石油的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石油地质特征对于预测石油勘探区的潜在资源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地质特征下形成的石油储集条件也各有差异,因此准确把握地质特征可以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的布局和方向,提高勘探效率并节约勘探成本。
石油地质特征还可以为石油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地质特征,可以选择适合的开发技术和方法,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难度,保证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石油地质特征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石油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石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
1.2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简介奈曼凹陷位于辽河外围盆地的西北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
该凹陷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是辽河外围盆地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奈曼凹陷总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地处辽宁省境内,北接昌邑凹陷,西连波罗温盆地,南毗直沽凹陷,东与大连海域接壤。
地处辽河外围盆地东北部,是辽宁省主要的石油勘探开发区域之一。
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漆家福;杨桥【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1994(8)1【摘要】辽东湾-下辽河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新生代裂陷盆地。
裂陷作用使盆地区的地壳或岩石圈被不同尺度的断裂肢解为形体各异的断块体,并使这些断块体在复杂而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裂陷盆地及盆地中的两个相对独立而又有关联的新生代构造系统──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
盆地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可以用断块间的相对运动和断块体本身的运动来描述,包括水平伸展运动、差异升降运动、相对走滑运动和断块体掀斜运动等四种主要形式。
本文描述和讨论了各种形式的“运动”在辽东湾-下辽河盆地中的表现特征,测算了新生代盆地的伸展量、沉降量等主要构造运动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早第三纪裂陷阶段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后裂陷阶段。
早第三纪的裂陷事件具有分期次、呈幕式的特点,进一步可以分为始新世和渐新世两个具不同特色的伸展幕。
【总页数】1页(P34)【作者】漆家福;杨桥【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6【相关文献】1.辽东湾—下辽河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J], 漆家福;陈发景2.黄骅坳陷新生代关键性构造运动面的确定及盆地演化过程 [J], 佟殿君;任建业;史双双;艾能平;祁鹏;雷超3.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新生代印干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张子亚;刘冬冬;朱贝;郭召杰4.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 [J], 何丽娟5.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构造作用及断裂构造特征 [J], 李思伟; 黄玉龙; 冯玉辉; 郭彦民; 张斌; 王璞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其成因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其成因
孙红军
【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
【年(卷),期】2002(004)004
【摘要】中新生代辽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控于多期区域应力场变化.对构造现象、火山活动、层序充填型式等多种实际资料的分析表明:辽河盆地经历了侏罗纪末-白垩纪早期、古新世中后期、始新世中后期、中新世等右旋张扭应力场作用阶段,以
及白垩纪晚期-古新世初期、始新世早中期、渐新世、上新世以来等左旋压扭应力
场作用阶段.区域应力场变化可以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的岩石圈板块活动及触
发的深部过程来解释,亦与先期构造形迹和盆地边界条件有关.不同区域应力场的转
化不仅导致了盆地演化的旋回性,也为辽河盆地及其邻区中新生代多套含油气层系
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总页数】9页(P61-69)
【作者】孙红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5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J], 张义楷;周立发;党犇;孙伟
2.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J], 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江万;
杨美伶;曾联波
3.大同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J], 宋美琴;张淑亮;梁向军;王秀文;靳玉贞;唐垒黎;杨世英
4.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 [J], 张泓
5.下辽河盆地区域地应力场演化特征 [J], 石盛昌;夏怀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刘贵和;佟凤兰;张振岭;曾庆红
【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辽河裂谷盆地构造的组成形式、活动形式与地震背景.认为盆地内存在Ⅰ、Ⅱ、Ⅲ级断层290余条,主要为正断层组合.东西两边Ⅰ、Ⅱ级断裂的两侧及交点和端点处有发生中强级地震的历史背景.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刘贵和;佟凤兰;张振岭;曾庆红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锦,124010;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
锦,124010;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锦,124010;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断陷盆地构造样式与油气--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为例 [J], 任德生;刘立
2.辽河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J], 胡望水;卫拥军;张自其
3.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J], 李宏伟;许坤
4.成煤环境的演替及其对盆地构造活动性的响应──以塞文盆地为例 [J], 王华
5.辽河盆地构造分析 [J], 姚继峰;廖兴明;于天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探讨其构造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提供参考。
一、下辽河盆地地质特征
下辽河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由下辽河古河道形成的一条长条形盆地。
盆地北界为辽河,南界为长春-吉林地区的山地,东西两
侧分别为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平原。
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盆地内主要沉积物为第四系松花江组和辽河组,地层厚度约1.5-2.5千米。
下辽河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断裂和褶皱构成。
盆地内断裂带发育,主要有南北向的下辽河断裂带和东西向的赵家沟断裂带。
同时,盆地内还存在多个褶皱带,主要有北部的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
南部的南山褶皱带。
这些构造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构造格局。
二、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
下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构造运动、中期构造运动和晚期构造运动。
早期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要表现为下辽河断裂带和赵家沟断裂带的发育。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剪切作用,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中期构造运动发生在新近纪,主要表现为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
南山褶皱带的发育。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了盆地内多个褶皱带,同时盆地内也发生了大量的沉积作用。
晚期构造运动发生在第四纪,主要表现为盆地内的沉积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较弱的构造变形,但是地表形态变化较大,形成了盆地内的多种地貌类型。
三、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主要表现为盆地内东部和西南
部存在两个应力场分界线,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部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主,西南部应力场以NE-SW向挤压为主。
同时,盆地内还存在多个较小的应力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北部。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
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下辽河断裂带和赵家沟断裂带对应力场的分布产
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南山褶皱带对应力场的分布也产生了影响。
晚期构造运动对应力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地表形态和沉积构造格局的影响较大。
四、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
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古
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有关。
早期构造运动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
中期构造运动主要是印度-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
晚期构造运动主要是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
总体来说,下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
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地质作用和构造力学过程。
只有通过对这些过程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规律,为区域地质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