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件+(共39张PPT)
不妨碍未来人 口生活质量
一个理想 的、难于 确定精确 数值的 “虚数”
2.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 念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 强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 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持 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 极限人 调 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 点 口) (最佳人口)(虚数) 意 义
3、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强调科技 的潜力
强调资源 的有限
资源、科技、 消费综合考虑
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简单的定义:人口合理容量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口 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即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 做笔记 精确的定义:
人口 的合 理容 量
按照合理的 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 生活水平 最适宜 的人口 数量
影响因素 相关性
资源
表现
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资 正相关 源越贫乏,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 科技发 正相关 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容 展水平 量越小
地区的 对外开 放程度 生活消 费水平 经济发 达程度
人口受教 育水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 正相关 量越大;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低, 人口容量越小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 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 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2、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可总结如下
数 量
生 大
发展
小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精品教学课件(共144页)
问题2 (区域认知)烟台市与青岛市地域相邻,两个区域之间的 界线有何特点?
提示: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明确的。
问题3 (综合思维)从区域层级来看,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 区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这三个片区的层级是相同的,都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的组 成部分。
问题4 (综合思维)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上,青岛与济南两个片区 的发展条件和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3)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 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__低__。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较_大__尺__度__对应。 (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较__小_尺__度__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相_互__促__进__。 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_地__理_位__置__的差异,具有 不同的_发_展__条__件__和不同的_发_展__方__向__。
维)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_地_域__差__异__的基础上按 照一定的目__的__和标__准__划定的空间单元。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__围__、形状和_边__界_。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相__对_一__致__。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 型也不同。
3.豫州:涉及今河南、山东 徐州:涉及今山东、江苏、安徽 冀州: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兖州:涉及今河北、河南、山东 青州:涉及今河北、山东半岛 扬州:涉及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 荆州:涉及今湖北、湖南 梁州:涉及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 雍州:涉及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近圆性是指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大多数行星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①不超过0.1,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
九大行星,即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表面温度较高,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在星空中,人们可以看到,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主要恒星都是七颗,排列成勺子的形状。仙后星座有五颗亮星,它们排列成W的形状。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这三个星座都是终年可见的。在北半球的中纬度,九月初的21时左右,天顶附近有天琴座(其中有织女星)、天鹅座和天鹰座(其中有牛郎星)。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一个普通星云的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半径大约为10光年。星云的物质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氢。
星座人们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人们曾把它们联成各种不同的图形。我们根据这些图形,就能辨认不同的星座以及星座中的恒星。按照国际上的规定,全天分成88个星座。上述北斗七星就是大熊星座的主要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课件【完整版】
2.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 5%至
10%的税率。其初衷是( )
A.鼓励生育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答案】A
知识点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如何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先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的出生率由较高的水平慢慢 下降。如图 1-1-3。
(2)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 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 障、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等
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 足,青壮年负担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和 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 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农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⑤_加__快___;工业革命之后,人口 ⑥迅__速__增__加__;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⑦_快__速__时期。
(2)地区差异: a.发达国家:目前,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不少国家 采取了⑧____鼓__励__生__育____的政策。
图 1-1-7
5.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及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1)构成:图 1-1-1 中 a.⑫__死__亡__率___、b.⑬__出__生__率___
和 c.⑭____自__然__增__长____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类型
出生率
基本特征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⑮___原__始__型_____ 高 B.⑰___传__统__型_____ 高 C.⑳___现__代__型_____ 低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册必修2精品课件6:1
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其他人文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 大学生在大学
文化教育
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学习
文化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 婚姻家庭
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其他人文因素
户籍管理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战乱和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
因
80年代后
流量增大,自发迁移, 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 响
知识归纳
什么是人口迁移
人
口 迁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移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期间, 全国共发送旅客29.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有流动人口26 139万人。结合下图回答1~2题。
政治
军事
文化Biblioteka 往往起主要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 自然因素
因素
气候
土壤及 土地
水资源 矿产 资源 自然 灾害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 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 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 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
card(A B) card(B C) card(C A) card(A B C) .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地理课件 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容量 课件(36张PPT)
探究二 人口合理容量
[问题引领]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 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 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 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为8亿到9亿人;如保证人们能获取所需的足够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 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应控制在7亿之内。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一 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问题引领]
阅读漫画《地球的眼泪》。 结合材料探究: 漫画中的地球为什么流眼泪? 提示:数量庞大、与日俱增的人口消耗掉 了大量的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归纳提升]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区域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典型例题]
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人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 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 平方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材料反映出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状况 B.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D.人均消费水平
项目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考虑的 基础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口与生态系统协调,与一定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估算的 角度
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 把人均消费压缩到最低,所 估算的是最大抚养人口数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6.1朝拜太阳神此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景。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6.2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2. 全册 教学课件 PPT (全册)
国际 人口迁移
二
二
战
战
前
后
1、国际人口迁移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世界人口迁移(二战前)
美
东南亚
洲
迁出地: 欧洲 、非洲、亚洲(旧大陆)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
迁入地: 美洲、大洋洲(新大陆)
空间分布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相关资料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欧 洲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创造了条件。(1)欧洲人迁往美洲: 到达美洲的欧洲人,除了殖民主者外,还有以下几种人:一 种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在生计 无靠的情况下,飘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另一种是受政治和 宗教迫害,在欧洲无法立足的人。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 洲: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展开了残酷、野蛮的奴隶贸易。在400多 年的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黑人有1200万~3000 万(3)亚洲的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迁往东南亚、美洲。19 世纪末、20世纪初,有大批亚洲人在受帝国主义分子诱骗或为 了逃避本国统治者的压迫,来到东南亚、美洲的矿山和种植园 充当劳工,现在大量的华人、华侨就是这样来的。
地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欧洲和北美 亚非拉
现代型
由传统型向现代 型的转变阶段 由传统型向现代 型的转变阶段
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现代型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
力得目
而国前
放家我
宽是国
生否每
育应年
政该新
策因增
?为人
老口
龄仍
化高
、达
600
独
生 子 女 生 存 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课件
知识点1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1)时间差异:
10 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示意图 图 1-1-2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 活动
人口数量和 增长情况
下降。如图 1-1-3。
图 1-1-3
(2)再理解因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受自然束缚越来越 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 死亡率迅速下降。如图 1-1-4。
图 1-1-4
(3)综合来看,如图 1-1-5。
A.原始型
B.传统型
C.现代型
图 1-1-5
2.人口增长模式的比较:
人口增 长模式
特点 人口增长速度 原因 典型代表 极少数落后的 发展中国家 印度等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 英国等发达国 家,我国的人 口增长也已进 入现代型
高出生率、高 原始型 死亡率、低自 然增长率
生产力水平低 下,医疗卫生 缓慢 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 高出生率、低 高、经济的发 传统型 死亡率、高自 迅速 展;医疗卫生 然增长率 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 低出生率、低 缓慢,甚至出 等影响,人们 死亡率、低自 现零增长或负 现代型 的生育意愿不 然增长率 增长 强
A.为传统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B.为原始型,目前世界处于该人口增长模式 C.为现代型,其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D.为现代型,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答案】D
【针对训练】
读下表资料,回答 1~2 题。
地区 亚洲 非洲 2.8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39 9 人口总数/亿 欧洲 0.3 7 北美 0.7 3.3 拉丁美洲 2.2 5.5 大洋洲 1.2 0.3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29页 0128页 0186页 0247页 0264页 0351页 0437页 0501页 0572页 0751页 0921页 0970页பைடு நூலகம்1060页 1131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docx
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999. 10. 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 1. 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差异:②空间差异: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乏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
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2.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 常为一年)3. 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 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 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教版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演示课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
地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 位日趋重要 优点: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适应性强 缺点: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对象:短程、量小、容易死亡、变质的鲜活 货物等
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
地位: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优点: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缺点: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 对象: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 的货物,如粮食、矿产品等
目标一 掌握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选择
课 程 目标二 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目 标 目标三 结合实例对交通运输布局区位进行分析
课时作业
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古老的运输方式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发展经济的“先行官”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包括: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
思考:这体现交通运输方式的什么发展趋势? 大型化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方向
高速化
提高运行速度,缩短 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高速铁路、磁悬浮高 速列车
大型化 专业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 量
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装 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
运输安全
巨型油轮
集装箱运输、专用 铁路、港口
二、交通运输布局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
地位: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缺点: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
要求严格 对象:急需、量小、贵重的货物,如急救药品等
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
地位: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 优点: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
强,管理方便,占地少,不占农田 缺点: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对象:液态或气态货物,如石油、天然气等
2022年《新教材人教版20版必修二1.2地理》完整版教学课件
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 航路的开辟,资本 主义发展和殖民 扩张
第三十页,共四十五页。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后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定居 移民(减少)转 向外籍工人(增 多)
亚非拉发展 中国家→北 美、西欧等 发达国家及 石油产区(西 亚)
各国生产力发 展的不平衡,劳 动力供求关系 的地区差异性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一页,共四十五页。
第二页,共四十五页。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定义: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____长_期__或__永__久改变的人口 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将人口迁移分为_____人国口际迁移和
_国__内__人口迁移。
第三页,共四十五页。
3.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____自_增然长和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 _机__械__增长。
第十九页,共四十五页。
第二十页,共四十五页。
(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以下表示推力因素 的是 ( )
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兴旺
C.土壤盐渍化 D.人口老龄化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五页。
(2)影响图乙中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自然环境 B,共四十五页。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___垦__荒、严重的____自___然__灾、害 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1949年以来)。
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原因
实行_方__案__经__济__体制和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沿海地 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电子课本
1.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貌、气候、人口、经济活动
和文化活动的科学。
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人口、经济
活动和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
3.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实验、调查、分析和模
拟等。
4.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貌学、气候学、人口地理学、经
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
5.地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人类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6.地理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反映了社会
的发展,而且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7.地理学的发展也受到科学技术的推动,如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地理数据库等。
8.地理学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环境变迁等。
9.地理学的发展也受到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文化多样性、文
化融合、文化创新等。
10.地理学的发展也受到政治发展的影响,如国家统一、国家
分裂、国家联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