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区一等奖) PPT课件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 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 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 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 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注 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 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谢 谢
Hale Waihona Puke 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 圣君。
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 君主。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 时指眼泪。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 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 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 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 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 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 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 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 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 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生不逢辰”的哀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一篇感怀诗。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味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体味。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其中之奥妙。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
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教材的不适应和优等生、后进生逐步显现是他们在本阶段语文学习的不良表现之一。
因此,区分教学重难点,以及分阶段的布置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及关键词。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味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愁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简述感怀诗的特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登幽州台歌》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内容解析:
古人、来者 见
前、后
时间概念 空间概念 时空概念
{无限悠悠往古 遥遥未来
} 念 空旷苍凉 抒情主体:
莽莽旷 野
17
内容解析:
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 诗人 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
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 相 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
14
登幽州台歌——丰厚内涵
•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桐城赋派作家群
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
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5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20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 一下这首诗:
南登碣石馆,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 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 驱马复归来
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人生之无穷兮 往者余弗及兮
来者吾不闻 《楚辞.远游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 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 攸宜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进谏,建议不 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 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 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主备人:张曼柔 备课组成员签名:导学目标1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目标导航,自主学习 《登幽州台歌》 1、自由朗读,看谁能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2、通过朗读,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3、用白话文翻译诗歌。
4、试着背诵诗歌。
《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2、用白话文翻译诗歌。
3、试着背诵诗歌。
4、试着说说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登幽州台歌》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写出作者怎样的境遇(难点) 从时间角度。
2、后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3、诗歌通过写 ,抒发作者 情怀。
4、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艺术特色。
(难点)《望岳》(详细赏析同学们可依能力而定,赏析时可抓字眼,如“未了”、“钟”、“神”)班别: 姓名: 座号: 教务处领导签名:诗题诗《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却句句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三、疑难展示,整合提升1请你梳理以上两个环节的知识点,勾画出不懂的问题或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向小组长汇报。
2小组长收集整理组内共性问题并展示出来(可口头表达,也可板书)。
3各小组长组织本组的同学针对其它小组提出问题,与其它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针对组与组之间都不能解决问题,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全体同学讨论,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达标测评,拓展延伸《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说课一等奖
登幽州台歌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1课时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1.《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借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交流点拨】提示: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时事导入:今年新冠肺炎抗疫期间,在日本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写下的几句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觉得美好又备受鼓舞,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诗歌的魅力!诗,就是这么一种飞翔的艺术,它可以跨越语言和民族的障碍,在拉近空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心灵的距离。
既可以飞跃大洋,在心里落下美与爱的种子,也可以跨越千年,只一句,便动心动情,嵌入灵魂,深入骨髓。
而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诗歌,它曾让无数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哪怕只一首便可以奠定他千古的地位,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老师给它取了标题《古来圣贤皆寂寞——吟一曲生命的悲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示范朗读(配乐朗诵诗歌)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说: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范读,注意划好朗诵节奏,通过朗诵的节奏、语速语气、语调轻重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歌,无论是从它字数还是韵脚都可以发现这首诗歌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严于格律的近体诗。
理解诗意(一)词句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全国一等奖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李兴中学刘文娜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登高》中亦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传授新课: 1、学生简介作者。
2、简介幽州台。
3、听读诗文。
4、朗读诗文。
5、谈读后感。
三、理解诗歌大意:1、具体讲解前两句意思。
问:“前不见古人”指的是什么样的古人?补充相关资料:《战国策》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但有的人却认为燕昭王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于是,燕昭王为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
一个叫郭隗的人说:“你要招揽人才,就从招纳我开始吧,像我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2、思考:诗人谈到了历史说到了未来,为何不论论当下补充:A、知人论世:官场上的潮起潮落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
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
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B、知人论世:官场上的潮起潮落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PPT文档18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
七年级下《诗词五首 登幽州台歌》课件 (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语文PPT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忧患使人生存开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预习导学
文言默写
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语段精练
1.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
(2)苦其心志( 使……痛苦 )
(3)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预习导学
理解填空
1.文中“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与孟子说的“穷 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善天下〞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位经受磨难,成就事业的人物事例是为了证明“生于忧 患 〞,作者认为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 〞。
感 情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总
➢ 陈子昂压卷之作。
结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登幽州台歌一等奖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一等奖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登幽州台歌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第2篇登幽州台歌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
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
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全国一等奖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海南省国兴中学方仁艳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有自己的了解;2.通过反复朗读,能初步感知诗人情感;3.通过联想想象,能对诗人的情感有自己的深切体会。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情。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体会诗情。
课时:1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资料铺垫,导入新课1.检查预习,请同学们交流各自课前查找到的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2.老师出示较为关键四则资料。
过渡:文人常有“登高赋怀”之举,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登高望远,因为“远处”有亲人,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里“强欲登高去”思念故园,王之涣在《登鹳雀楼》看到“远方”有理想。
那么,陈子昂登高望远,他的远方有什么?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学习活动一:朗读感知1.再次检查预习,齐声背诵,并默写诗歌。
2.根据诗歌平仄读出音调和语气。
原则:平低仄高,平长仄短。
教师示范读一二句,学生各自读,齐读,读后用一个词谈谈初步感受。
学生读诗时请学生注意三四两句中的虚字的处理。
小结:诗中的平仄、虚字能帮你把该强调的地方凸现出来,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学习活动二:理解体会运用“对诗说话”的形式,体贴诗人的心情。
1.教师示范,学生归纳方法。
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啊,你登高望远,视通万里,思接古今。
你一定在想:战国时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的历史事迹多么令人钦慕。
但是,那样的前代贤君已经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自己又等不到见面。
在“前”“后”连接起来的绵长时间与你自己有限生命的对比中,我读出了你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不我待、壮志难酬的悲愤孤独之情。
方法归纳:诗人啊+诗句内容+诗句手法+诗人心情3.学生联想想象,仿写第三四句“对诗说话”,并全班交流。
(也可交流老师的写作:诗人啊,当你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亘古悠远,你一定在想自身如一芥尘埃般微渺,生命短促而功业未就。
在天地的广袤无边与你自己的个体的渺小的对比中,我读出了你内心深处一种深广无边不可诉说的孤独无助而又无可奈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1、读懂诗歌
(1)通读诗歌。
(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
(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
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译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品读诗歌
(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
明确:
①破题:关于幽州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西南。
幽州台:即蓟丘、烟台。
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在此延请天下奇士,又称黄金台。
诗句中的“古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
背景资料:
据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35岁,陈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关心国家政事,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但武后却将主要精力花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位方面,将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对陈子昂宠而不用。
即使陈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却无从施展。
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晓军事,屡战屡败,而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现奇策未被采纳,他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也被拒绝,最后竟因出谋划策被贬为军曹。
陈子昂的雄心壮志大受打击,政治理想几近幻灭,在抑郁怨愤的心境下出征回师后,独自登临历史遗迹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首诗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的深思,成为一首震慑人心的千古绝唱。
③意象独到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前、后(纵观时间的长河)天、地(横跨空间的广阔)
意象磅礴,一扫齐梁形式主义,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辞藻华丽繁杂但托物言情却没有了),大力表举“汉魏风骨”,这样的诗作是“初唐四杰”都没有能够达到的文学境界,因此,本诗在唐诗中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3、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时间:古今思想:怀才不遇
空间:天地心情:忧愤孤独
4、检测小结(屏幕出示检测题)
《登飞来峰》
1、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飞来峰,今天我们首先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齐读诗歌,结合注释,利用想象还原前两句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示例: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
飞来峰高耸入云,千寻塔更是直插云霄,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时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3、写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为后两句诗歌作铺垫,正是因为攀上这高耸入云的飞来峰,登上这直插云霄的千寻塔,只有这样的高度才不害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视线。
使得诗歌前后紧密勾连,浑然一体。
4、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明确: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
因为只要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层顶。
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5、知人论世: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呢
明确: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6、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
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板书设计:
①②描写景物—雄奇险拔
《登飞来峰》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过渡:诗人王安石登临飞来峰,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那么,爱国诗人陆游游玩山西村,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7、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后所见之景,假如你就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一段景物来描绘自己此时的心情。
8、课后练习: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后所见之景,假如你就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一段景物来描绘自己此时的心情。
(3)运用今天所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解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下节课接受老师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