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的历程与新动向
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几点改进
Deat n o pr me t f
Ab tat Obet e o i rv h rdt nlslr uki rcd r n t am n frt a d t h n. Meh d A src jci T mpoetet ioa eea b c l g poeue i r t e to e n e c met v a i l n e il a to s
is r o i n it s T e , f n u s b e v i n ie tf n u e p . Afe u d Wa r i e , i ta u a r s u e W n e t n st a d h au . h n u d sWa o s r e w t i d r c u d s o e i e d h t rf i s d a n d n r o l rp e s r a l c s ma na n y p e sn ce a wi ot n b d. C n e s t n a d Ar l e o g lt n we e a p id r s e tv l u i g o e ai n a d i t ie b r s i gs lr t c l u d h o o d n ai n : a rc a u a i r p l e p c i ey d rn p rto o s o e n
压, 成功 撕囊 , 分水 分离 , 利挽 核 , 持 注 、 充 顺 保 吸
4郭海科 , 李林, 杨瑞明, 白内障囊 外摘除术 中后囊破裂类 型分析及 等. 处理.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96 1() 4 9 . 19 ,82: — 3 8 5李朝鲜, 王文吉, 殷汝桂.5例人 工晶体眼视 网膜 脱离 的临床分析. 4 实
网脱术后持续SRF OCT观察和分析
网脱术后持续SRF OCT观察和分析近年来,有很多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持续视网膜下积液(SRF)的报道。
虽然在术后眼底镜下观察视网膜已完全复位并且视网膜裂孔已经完全封闭,但SRF仍然存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SRF的观察和大量的报道,并根据OCT将SRF分为两种类型:弥散型和局限型(呈水泡状)。
产生持续SRF的影响因素很多,始终没有定论,并且对于SRF的存在和视力的变化有无关系,也并不清楚。
本文作者做了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研究者们回顾了64名进行巩膜扣带术的孔源性网脱(RRD)患者的64只眼,并且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和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并且每次随访时测量SRF的高度和宽度,用来确定持续SRF吸收的预测值以及黄斑中心凹下液体对视觉的影响,并且对手术后持续S RF的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
入选的64例患者,49例患者完成了为时6个月的随访,34例完成了9个月的随访,完成12月的随访的有27例。
在总的64例患者中,有40只眼观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持续的SRF仍然存在(62.5%),其中6例为弥散性SRF,4例为中心凹下SRF,8例为旁中心凹SRF,22例为中心凹伴旁中心凹SRF;不同类型的SRF的生存函数如图1所示。
患者平均在术后1.7& plusmn;2.2月时发现SRF,在29个完全跟进的病例中,26例(90%)在手术后1年内完全吸收,剩下3例也在手术后1年半内完全吸收了。
SRF平均在手术后的7.8±4.4个月完全吸收。
研究中还发现,SRF完全吸收后,患者视力会有所提高(P=0.003)。
连续12个月对SRF大小的随访过程中,SRF的宽度在每个随访时的数值都不断减小,显著的高度降低仅发生在手术后的第六个月,在术后3个月时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率呈显著差异(如图2)。
研究中还发现,视力的变化与中心凹下积液高度或宽度无相关性(p>0.05),见图4,但是在SRF完全吸收后,患者视力会有所提高(P=0.003)。
对比分析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
正D-二聚体阴性时的阴性预测值75.0%虽高于单独采用Wells评分的45.83%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ꎮ同样在Wells评分中度可能中ꎬ校正D-二聚体阳性的对APE阳性预测值为60.0%ꎬ与单独采用Wells评分的阳性预测值54.17%比较ꎬ无明显差异ꎮWells评分高度可能联合校正D-二聚体阳性的对APE的阳性预测值86.67%与单独采用Wells评分的82.35%比较ꎬ无明显差异ꎮ通过分析发现ꎬ对于Wells评分低度可能且校正D-二聚体阴性ꎬ对排除疑似APE有比较高的临床价值ꎮ而对于Wells评分高度可能者ꎬ病情允许时可直接行CTPA或放射性核素V/Q扫描检查ꎬ不建议常规行D-二聚体检查ꎬ避免延误治疗时机ꎮ将130例疑似APE的肺癌患者的D-二聚体绘制成ROC曲线(图1)ꎬ其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1975ng/mLꎬ高于传统的D-二聚体临界值500ng/mLꎬ这一结果与万静萱㊁AnagnostopoulosI[9]等研究结果相似ꎬ这说明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D-二聚体ꎮ因此是否需要重新界定一个符合肺癌特征的D-二聚体界限值ꎬ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总结证实[1]ꎮ综上所述ꎬWells评分低度可能时联合校正D-二聚体阴性有利于除外肺癌患者中的疑似APE患者ꎬ肺癌合并肺栓塞患者往往具有较高水平的D-二聚体ꎮ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肺栓塞可能性评分联合D-二聚体在肺癌群体中的研究ꎬ且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ꎬ样本量较小ꎬ亟待进一步扩大样本ꎬ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ꎮʌ参考文献ɔ[1]㊀杨欢欢ꎬ陈虹.肺癌合并肺栓塞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ꎬ2020ꎬ43(7):577~581.[2]㊀张海霞.简易Wells临床评分结合年龄校正D-二聚体标准对急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ꎬ2016ꎬ36(8):712~715.[3]㊀HuaXꎬHanSHꎬWeiSZꎬetal.Clinicalfeaturesofpulmonaryembolisminpatientswithlungcaner:ameta-analysis[J].PLoSOneꎬ2019ꎬ14(9):223~230.[4]㊀ChenCꎬLiGꎬLiuYꎬetal.AnewD-dimercutoffvauletoimprovetheexclusionofdeepveinthrom-bosisincanerpa ̄tients[J].AsianPacificJournalofCancerPreventionꎬ2014ꎬ15(4):1655~1658.[5]㊀VanHerk-SukelMPꎬShantakumarSꎬPenning-vanBeestFJꎬetal.Pulmonaryembolismꎬmyocardialinfarctionꎬandische ̄micstrokeinlungcancerpatients:resultsfromalongitudinalstudy[J].Lungꎬ2013ꎬ191(5):501~509.[6]㊀AnagnostopoulosIꎬLagouSꎬSpanorrigaMKꎬetal.Epidemiol ̄ogyand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inlungcancerpa ̄tients:istherearoleforageadjustedD-dimerscutoff?[J].ThrombThrombolysisꎬ2020ꎬ49(4):572~577.[7]㊀MichaelBStreiff.Anticoagulationinthemanagementofve ̄nousthromboembolisminthecancerpatient[J].ThrombThrombolysisꎬ2011ꎬ31(3):282~294.[8]㊀张林ꎬ李博ꎬ张晨ꎬ等.D-二聚体和Wells评分在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栓塞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7ꎬ37(3):596~598.[9]㊀ChenCꎬLiGꎬLiuYDꎬetal.AnewD-dimercutoffvaluetoimprovetheexclusionofdeepveinthrombosisincancerpa ̄tients[J].AsianPacCancerPrevꎬ2014ꎬ15(4):1655~1658. [10]㊀LeeAYꎬJulianJAꎬLevineMNꎬetal.Clinicalutilityofarapidwhole-bloodD-dimerassayinpatientswithcancerwhopresentwithsuspectedacutedeepvenousthrombosis[J].AnnInternMedꎬ1999ꎬ131(6):417~423.[11]㊀张盛斌ꎬ张淇钏ꎬ林茂煌ꎬ等.Wells评分联合年龄校正D-二聚体对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J].国际呼吸杂志ꎬ2020ꎬ40(1):25~29.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1)12-2027-06对比分析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吕婷婷ꎬ㊀牛彤彤ꎬ㊀王海林ꎬ㊀尹蓉实ꎬ㊀安㊀燕(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ꎬ㊀辽宁㊀沈阳㊀110031)ʌ摘㊀要ɔ目的:观察比较巩膜扣带术(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分析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93例(93只眼)RRD患者的临床资料ꎬ其中41例(41只眼)患者行SB设为SB组ꎬ其余52例(52只眼)患者行PPV设为PPV组ꎮ术后随访3个月ꎬ观察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㊁最佳矫正视力情况ʌ基金项目ɔ辽宁省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ꎬ(编号:2020023)ʌ通讯作者ɔ牛彤彤(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ꎮ结果:两组视网膜裂孔数目㊁位置㊁类型㊁视网膜脱离范围及特殊视网膜脱落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术后3个月ꎬPPV组视网膜复位良好率为90.38%ꎬ略高于SB组78.05%ꎬ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PPV组和SB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PPV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31%ꎬS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ꎬ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SB和PPV治疗RRD患者临床疗效差异不明显ꎬ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ꎬ应根据病情做出合适选择ꎮ针对复杂病例ꎬ宜选择PPVꎻ对于年轻或独眼等特殊群体ꎬ应优选SBꎮʌ关键词ɔ㊀巩膜扣带术ꎻ㊀玻璃体切割术ꎻ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21.12.020ComparativeAnalysisofScleralBucklingandVitrectomyintheTreatmentof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and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LVTingtingꎬNIUTongtongꎬWANGHailinꎬetal(ShenyangFourthPeople'sHospitalꎬLiaoningShenyang110031ꎬChina)ʌAbstractɔObjective:Toobserveandcomparetheclinicalefficacyand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ofscleralbuckling(SB)andvitrectomy(PPV)for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Methods:Theclinicaldataof93patients(93eyes)withRRDwhounderwentsurgeryinourhospitalfromJune2019toJan ̄uary2021wereretrospectivelyselectedꎬamongwhich41patients(41eyes)weretreatedwithSBasSBgroupandtheremaining52patients(52eyes)weretreatedwithPPVasPPVgroup.Th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3monthsꎬandtheretinalreattachmentꎬBCVAandcomplicationswereobserved.Results:Thereweresta ̄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numberꎬlocationꎬtypeꎬretinaldetachmentrangeandspecialretinalde ̄tachment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reemonthsaftersurgeryꎬthegoodretinalreattachmentrateinPPVgroupwas90.38%ꎬslightlyhigherthanthatinSBgroup(78.05%)ꎬbuttherewasnostatisticalsignifi ̄ca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rewas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inBCVAdifferencebetweenPPVgroupandSBgroupbeforeandaftertreatment(P>0.05).Thecomplicationratewas42.31%inPPVgroupand11.90%inSBgroupꎬ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clinicalefficacybetweenSBandPPVinthetreatmentofRRDpatients.Bothsurgicalmethodshavetheir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ꎬandappropriatechoiceshouldbemadeaccordingtothecondi ̄tion.ForcomplexcasesꎬPPVshouldbeselectedꎻSBshouldbepreferredforspecialgroupssuchastheyoungortheone-eyed.ʌKeywordsɔ㊀Scleralbucklingꎻ㊀Vitrectomyꎻ㊀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㊀㊀视网膜脱离是一类较为严重的致盲性眼部疾病ꎬ起病急㊁发展迅速ꎬ当发生视网膜脱离后ꎬ若不及时复位则会发生视网膜萎缩及变性ꎬ引起视力障碍且不可恢复[1]ꎬ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ꎮ近年来ꎬ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ꎬ已引起社会关注ꎮ视网膜脱离可分为孔源性㊁牵拉性和渗出性三种类型ꎬ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ꎬRRD)最为常见ꎬRRD的发病原因主要与视网膜裂孔㊁玻璃体牵拉液化有关ꎬ玻璃体液化后通过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上皮视网膜下ꎬ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ꎬ脱离的视网膜因无法感知光线导致眼部图像缺失ꎮ视网膜脱离与年龄㊁眼外伤及高度近视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ꎬ现阶段仍以手术治疗为主ꎬ治疗原则为封闭视网膜裂孔和复位脱离视网膜[2]ꎮ相关文献[3]记载ꎬ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ꎬ通过手术达到视网膜结构复位成功率极高ꎬ但都存在术后视功能改善不明显的缺点ꎮ1951年ꎬ巩膜扣带术(scleralbuckingꎬSB)得以发明和推广ꎬ且具有手术简单㊁术中损伤小㊁预后好等优点ꎬ其发展趋势为减小手术量㊁提高复位率㊁减少手术并发症ꎬ现已成为治疗非复杂RRD的最好术式ꎻ上个世纪70年代ꎬ玻璃体切割术(parsplanavitrectomyꎬPPV)被提出且被证实为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治疗手段ꎬ经过各位学者的不断努力创新ꎬ手术技巧和手术器械都得到了改进ꎬ现已历经20G㊁25G㊁27G玻璃体切割系统[4]ꎮ无论是SB还是PPVꎬ都可达到修补裂孔㊁促进网膜下积液吸收和视网膜复位的治疗目的ꎮ为探究最佳临床治疗手段ꎬ尽可能的恢复患者最终视力ꎬ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3例RRD患者的临床资料ꎬ对比观察SB和PPV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ꎬ具体结果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93例(93只眼)RRD患者的临床资料ꎬ其中41例(41只眼)患者行SB设为SB组ꎬ其余52例(52只眼)患者行PPV设为PPV组ꎮ纳入标准:①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㊁眼压㊁裂隙灯显微镜㊁眼底彩色照相㊁相干光断层扫描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RRDꎻ②既往未接受过内眼手术治疗ꎻ③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ꎻ④视网膜裂孔数ȡ2个ꎻ⑤临床资料完整ꎮ排除标准:①合并黄斑裂孔㊁视神经萎缩㊁弱势等影响中央视力的疾病ꎻ②屈光间质混浊明显者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ꎬ见表1ꎮ表1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xʃsꎬn(%)]组别性别(男/女)高度近视年龄(岁)眼周长度(mm)最佳矫正视力PPV组29(55.77%)/23(44.23)27(51.92)/25(48.08)51.23ʃ4.0326.15ʃ2.940.12ʃ0.03SB组23(56.10)/18(43.90)23(56.10)/181(43.90)50.16ʃ4.8227.16ʃ3.160.11ʃ0.04χ2/t0.0010.1611.1661.5911.378P0.9750.6890.2470.1150.1721.2㊀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均行视力㊁眼压㊁裂隙灯检查㊁眼底照相㊁OCT等常规检查并绘制视网膜图ꎬ对于位于同一象限或同一纬度的多发裂孔以变性孔为主ꎬ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且以视网膜下膜为主的患者及年轻或独眼的特殊患者首选SB进行治疗ꎻ对于裂孔分散㊁裂孔较大㊁裂孔处玻璃体牵拉且以视网膜前膜为主的患者采用PPV进行治疗ꎮ1.2.1㊀PPV组:给予25G+PPV术进行治疗ꎮ全麻或球后神经阻滞后常规消毒铺巾ꎬ于颞下㊁鼻上和颞上方距角巩膜缘3.5~4mm处使用25G玻切套管针穿刺巩膜ꎬ进入球内后回抽出针芯ꎬ形成3个穿刺口ꎬ将套管留置穿刺口ꎬ颞下套管装置25G灌注头ꎬ其余两个套管放置玻璃体切割头及导光纤维及其他器械ꎬ进行全玻璃体切除ꎬ术中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处理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ꎬ并使用硅油眼内填充ꎮ1.2.2㊀SB组:给予单纯SB进行治疗ꎮ全麻后常规消毒铺巾ꎬ根据裂孔方位沿角膜缘环形切开球结膜且放射状切开ꎬ预置裂孔旁两个方位眼肌牵引线ꎬ于视网膜裂孔下方6点钟位置角膜巩膜缘后12~15cm处切口穿刺ꎬ排出视网膜下液ꎬ并辅以顶压维持眼压ꎬ以裂孔为中心行裂孔及变形区冷凝ꎬ根据术前裂孔定位放置276或277硅胶带ꎬ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ꎬ检查裂孔位于手术嵴上ꎬ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预置缝线位置和进行巩膜环扎ꎬ若眼压偏高则行前房穿刺ꎬ放出少量房水ꎮ1.3㊀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ꎮ①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ꎮ复位良好: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平状ꎬ黄斑区无视网膜下液ꎻ好转: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大部分平伏或局限性视网膜脱离ꎬ黄斑区有或无视网膜下液ꎻ复位不良: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ꎬ黄斑区存在视网膜下液ꎬ且病情进一步发展ꎮ②最佳矫正视力情况(BCVA)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站立位检查ꎬ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验光师验光检查ꎮ③并发症发生情况ꎬ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㊁重水残留㊁黄斑前膜㊁高眼压㊁穿刺口出血㊁并发性白内障等情况ꎮ1.4㊀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和处理ꎬ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ꎬ同组手术前后BC ̄VA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ꎻ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㊀果2.1㊀两组患者术前视网膜脱离情况比较:两组视网膜裂孔数目㊁位置㊁类型㊁视网膜脱离范围及特殊视网膜脱落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与SB组相较ꎬPPV组病情更为复杂ꎬ见表2ꎮ表2㊀两组患者术前视网膜脱离情况比较n(%)视网膜脱离情况PPV组(n=52)SB组(n=41)χ2P视网膜裂孔数2个6(11.54)33(80.49)19.442<0.001>2个46(88.46)8(19.51)视网膜裂孔位置1个象限8(15.38)25(60.98)24.632<0.0012个象限26(50.00)14(34.15)3个象限11(21.15)2(4.88)4个象限7(13.46)0视网膜裂孔类型单纯变性孔8(15.38)33(80.49)40.840<0.001牵拉孔38(73.08)5(12.20)变性孔+牵拉孔6(11.54)3(7.32)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09(21.95)24.231<0.0012个象限32(61.54)25(60.98)3个象限5(9.62)7(17.07)4个象限15(28.85)0特殊视网膜脱落情况准分子术后5(9.62)2(4.88)30.254<0.001合并脉络膜脱离15(28.85)0合并玻璃体积血6(11.54)1(2.44)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0(19.23)2(4.88)2.2㊀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ꎬPPV组视网膜复位良好率为90.38%(47/52)ꎬ略高于SB组78.05%(32/41)ꎬ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728ꎬP>0.05)ꎮ2.3㊀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比较:PPV组和SB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见表3ꎮ表3㊀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比较( xʃs)组别术前术后3个月差值PPV组1.46ʃ0.410.94ʃ0.270.38ʃ0.11SB组0.87ʃ0.210.59ʃ0.190.33ʃ0.14t8.3827.0361.929P0.0000.0000.0572.4㊀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PV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31%ꎬS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ꎬ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309ꎬP<0.05)ꎬ见表4ꎮ表4㊀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组别医源性视网膜裂孔重水残留黄斑前膜穿刺口出血并发性白内障高眼压不良反应合计PPV组2(3.85)1(1.92)-2(3.85)6(11.54)11(21.15)22(42.31)SB组--1(2.44)3(7.32)-1(2.44)5(11.90)3㊀讨㊀论RRD也被称为原发性视网膜脱离ꎬ是一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层分离的严重的致盲性眼病ꎬRRD的发生主要与视网膜退行性变㊁玻璃体变形液化后经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层间有关ꎬ因此任何造成视网膜和玻璃体发生病变的因素都会增加RRD的发生概率[5]ꎮ目前RRD的发病机制仍在探究之中ꎬ但以往研究[6]发现ꎬRRD的发病原因多与年龄㊁眼部外伤㊁高度近视及遗传等因素相关ꎮRRD致盲的原因主要是脱离视网膜部分无法感知光线刺激ꎬ导致眼部图像缺失ꎬ视网膜复位是治疗RRD的主要方法ꎬ术前仔细观察患者玻璃体及视网膜脱离情况ꎬ评估患者病情ꎬ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方式也是视网膜复位成功的关键[7]ꎮSB临床常用来治疗晶状体囊膜完整㊁裂孔明确㊁位于赤道前的非复杂性RRDꎬ通过将环扎硅胶带固定于裂孔相应方位直肌下ꎬ联合局部加压㊁放液㊁冷凝㊁环扎等操作封闭裂孔及复位视网膜ꎬ其发展趋势是减少手术量㊁提高复位率㊁尽可能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8]ꎮPPV是后极部视网膜裂孔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最佳选择ꎬ切除玻璃体后使用硅油或气体眼内填充ꎬ使视网膜复位ꎮ硅油填充可恢复眼内容积ꎬ分离粘连增殖膜ꎻ切除玻璃体可有效解除其对视网膜的牵拉ꎬ封闭视网膜裂孔ꎬ使视网膜复位[9]ꎮ本研究中ꎬ术后3个月ꎬPPV组视网膜复位良好率为90.38%ꎬ略高于SB组78.05%ꎬ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PPV组和SB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表明两种手术方法治疗RRD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ꎮ两组患者术前视网膜脱离情况显示ꎬ两组视网膜裂孔数目㊁位置㊁类型㊁视网膜脱离范围及特殊视网膜脱落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表明SB具有且具有手术简单㊁术中损伤小㊁预后好㊁准确性高等优点ꎻ随着微创技术和显微镜技术的发展ꎬ微创PPV通过应用更为精细的手术器械缩小手术切口ꎬ无需缝合巩膜和球结膜切口ꎬ具有损伤更小㊁术后恢复更快等显著进步[10]ꎮ但本研究中ꎬPPV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SB组(42.31%vs11.90%)ꎬ眼压升高㊁并发性白内障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均为PPV术后常见并发症ꎮ眼压升高可能与PPV术刺激眼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ꎬ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关ꎻ血流动力改变还会破坏血房水屏障ꎬ血浆型房水进入房后导致眼压增高ꎻ此外ꎬ若术中体位不当ꎬ导致硅油进入前房ꎬ也会造成瞳孔阻滞型高眼压ꎮPPV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ꎬ主要与晶状体机械性损伤㊁晶状体物理和化学性变化㊁PPV术后葡萄膜炎的发生及手术时间等因素相关ꎮ手术中光照射会损伤晶状体细胞ꎬ使得晶状体内不溶性晶状体蛋白和色素累积ꎬ导致其透明度下降ꎻ硅油注入玻璃体腔后进入房水循环ꎬ并通过该循环与晶状体后表面㊁虹膜㊁悬韧带接触ꎬ从而改变防水结构ꎬ影响晶状体营养代谢ꎻ术后发生葡萄膜炎症反应会加重晶状体混浊程度ꎬ增加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ꎮ有研究[11]显示ꎬ患者年龄和眼部宿疾也与PPV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有一定联系ꎮ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原因包括:①手术牵拉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处ꎻ②手术牵拉玻璃体基底部及睫状体导致巨大视网膜裂孔发生ꎻ③巩膜切口过小ꎬ手术器械强行插入眼内或器械反复进出巩膜切口ꎬ引起玻璃体基底部撕脱ꎮ由于PPV术技巧难度大㊁对手术医生技术要求高ꎬ且病情复杂多变ꎬ尽可能地避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PPV术成功的关键ꎬ也是今后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ꎮSB的长期稳定性和临床优势确切ꎬ并不能被PPV完全取代ꎬ尤其对于年轻或独眼患者ꎬ意义重大ꎮ综上所述ꎬSB和PPV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ꎬ对于复杂的病例多采用PPVꎬSB因其长期稳定性及安全性多用于年轻患者ꎮ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ꎬ病历资料有限ꎬ且术后随访时间短ꎬ且未分析眼内填充空气及惰性气体的情况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ꎬ仍需进行前瞻性㊁随机对照实验以增加研究结果的精确性ꎮʌ参考文献ɔ[1]㊀SinghNꎬJainMꎬJaisankarDꎬetal.Bilateralsimultaneous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surgicaloutcome[J]Retinaꎬ2019ꎬ39(8):1504~1509. [2]㊀TerasakiH.Multimodalapproachesfortheanalysisofretinalfunctionaldisorders-focusingonretinaldetachment[J]Nip ̄ponGankaGakkaiZasshiꎬ2017ꎬ121(3):185~231.[3]㊀张野ꎬ陈放ꎬ朱俊ꎬ等.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非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的初步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ꎬ2019ꎬ35(6):576~579.[4]㊀LandaGꎬBeneventoJꎬRosenR.Suturelessbeltloopsversussuturedbuckletechniqueincombinationwithvitrectomyforretinaldetachmentrepair:acomparativeanalysis[J]Ophthal ̄mologicaꎬ2018ꎻ239(4):225~230.[5]㊀张珂ꎬ刘早霞.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因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ꎬ2020ꎬ20(1):87~91.[6]㊀陈钰虹ꎬ朱鸿ꎬ王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J].眼科新进展ꎬ2018ꎬ38(4):396~400. [7]㊀AkkoyunIꎬYilmazGꎬ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atom ̄icandfunctionaloutcomeafterscleralbucklingsurgeryinmacula-offrhegmatogenousretinaldatachment[J].KlinMonblAugenheilkdꎬ2013ꎬ230(8):814~819.[8]㊀NooriJꎬBilonickRAꎬEllerAW.Scleralbucklesurgeryforprimaryretinaldetachmentwithoutposteriorvitreousdetach ̄ment[J].Retinaꎬ2016ꎬ36(11):2066~2071.[9]㊀刘振通ꎬ秦虹.20G和25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ꎬ2018ꎬ46(3):336~338.[10]㊀陈钰虹ꎬ项潇琼ꎬ朱鸿ꎬ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ꎬ2019ꎬ307(6):61~68.[11]㊀李品ꎬ丁晓霞ꎬ王禹.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ꎬ2020ꎬ17(1):105~108.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1)12-2032-04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的校正价值丁华杰ꎬ㊀那㊀磊ꎬ㊀杨绍石ꎬ㊀李㊀莎ꎬ㊀龚㊀雪(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ꎬ㊀河北㊀承德㊀067000)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分类校正的价值ꎮ方法: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已手术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7例ꎬ共个137个结节ꎬ均为TI-RADS4类ꎬ经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校正后ꎬ最终与术后组织病理金标准对比ꎬ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的分类校正价值ꎮ结果:137个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ꎬTI-RADS4a㊁4b㊁4c分别为67个㊁48个㊁22个ꎬ经过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校正后ꎬTI-RADS3㊁4a㊁4b㊁4c㊁5类分别为20个㊁27个㊁58个㊁28个㊁4个ꎬ最终与术后病理金标准对比ꎬ弹性成像校正前超声TI-RADS分类的灵敏度为62.6%㊁特异度为78.9%㊁准确性为67.2%㊁阳性预测值为88.5%㊁阴性预测值为44.8%ꎻ弹性成像校正后:灵敏度为85.8%㊁特异度为86.8%㊁准确性为86.1%㊁阳性预测值为94.4%㊁阴性预测值为70.2%ꎮ弹性成像校正前TI-RADS分类与弹性成像校正后的诊断灵敏度(χ2=13.971ꎬP<0.05)㊁准确性(χ2=13.782ꎬP<0.05)及阴性预测值(χ2=7.229ꎬP<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ꎻ特异度(χ2=0.835ꎬP>0.05)及阳性预测值(χ2=1.819ꎬP>0.0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ꎮ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的分类校正有一定的临床价值ꎮʌ关键词ɔ㊀超声弹性成像ꎻ㊀应变率比值ꎻ㊀TI-RADS分类ꎻ㊀校㊀正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21.12.021AnAnalysisoftheValueofStrainRateRatioofElastosonographyintheCorrectionofTI-RADS4ThyroidNodulesDINGHuajieꎬNALeiꎬYANGShaoshiꎬetal(AffiliatedHospitalofChengdeMedicalUniversityꎬHebeiChengde067000ꎬChina)ʌAbstractɔ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valueofstrainrateratioofultrasonicelastographyincorrectingTI-RADS4thyroidnodulesclassification.Methods:Atotalof137thyroidnodulepatientswhounderwentsurgeryintheAffiliatedHospitalofChengdeMedicalUniversityfromJanuary2018toJune2020werecollect ̄ed.Atotalof137nodulewerecollectedꎬallofwhichwereTI-RADS4.Aftercorrectionofstrainrateratioofʌ基金项目ɔ2021年度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ꎬ(编号:20210495)ʌ通讯作者ɔ那㊀磊。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4例临床分析
好 等优 点 手 术 成 功 的 关键 是 : 视 网膜 裂孔 的 查 找 、 定位、 预 压 和封 闭 。 关键 词 : 裂孔 性 视 网膜 脱 离 : 巩 膜扣 带 术
巩膜扣带术也称巩膜折叠术 , 是指使巩膜变形 向内 陷的方法。 它包括巩膜外加压术 、 环 扎术 、 巩膜缩短术 。它是通过巩膜壁 的内陷
使视 网膜 色素上皮层 与裂孔 处视网膜神经上皮贴近 , 以达 到封闭裂 孔, 缓解和消除玻璃体牵引的 目的【 l I 。此手术是治疗 原发性 ( T L 源性 ) 视 网膜脱 离的常用办法。我院 } {2 0 0 9年 1 月~ 年2 0 1 1年 1 2月 , 共 收治原发性视 网膜脱 离 1 1 7例 , 对其 中 1 1 4例( 1 1 4眼 ) 施 行巩膜扣
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说明了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 疗腹股 沟疝与传统 的术式 比较具 有创伤小 、 操作简单 、 术后恢 复速
度快和不易复发等优 势, 适合在基层医院里广泛应用 。
参 考 文献 :
… 张 业 泽 无 张 力 疝修 补 术 在 基 层 I S . 院的临床应 用与体会 I J l S I . 学信 息( 上旬
刊 )2 ( 1 1 1 , ( ) 9 ( ( ) 6 ) : 1 0 5 —1 0 6
『 2 1 刘擎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 术治疗腹股沟疝 5 8 例 临床分析Ⅱ 川占 床和 实验 医
学杂志 2 0 0 8 . 0 8 ( 0 5 ) : 7 8 — 7 9
余 责龙. 两种修补 术治疗腹股沟疝 l 临床 效 果 对 比观 察 U J 人 民 军医 2 0 1 1 , 1 2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1 月第 2 6 卷第 1 期( 上半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J a n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1
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的临床观察
22 术 中、 后并发症 : 结扎巩膜缝线后 出现高眼压 , . 术 2眼 术 后 观 察 眼 压 恢 复 正 常 。术 后 发 生 葡 萄 膜 炎 1眼 , 后 硅 海 绵 术
暴露 1 。 眼
女 1 例 (4眼 ) 年 龄 1 ~ 7 4 1 ; 5 o岁 , 均 年 龄 (2 7 ± 1 . 7 平 4.5 76 )
摘 要 目的 : 察 不 放 视 网膜 下 液 的巩 膜 扣 带 术 治 疗 孔 源性 视 网 膜脱 离 的 疗 效 。方 法 :8例 (9眼 ) 不 放 视 网 膜 下 液 的巩 膜 观 3 3 行
扣 带 术 , 后 随访 , 察 视 网 膜 复 位 情 况 、 网膜 下 液 吸 收情 况 、 后 并 发 症 和 视 力 。 结 果 : 网膜 复 位 3 术 观 视 术 视 7眼 ( 4 9 ) 术 后 视 9 . ,
广
西
医
科 大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报
2 1 u 2 3 0 2J n; 9( )
J OU RNAL OF GUANGXIM EDI CAI NI U『 VERS TY I
不 放视 网膜 下液 的巩 膜 扣 带术 的 临床 观 察
衷 昕
(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眼科 广 南 宁 50 2 ) 3 0 1
巩膜扣带术的成功率及复发概率
巩膜扣带术的成功率及复发概率巩膜扣带术又称巩膜折叠术,通过使巩膜变形、向内压陷,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贴合,并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主要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包括巩膜缩短术、巩膜加压术和巩膜环扎术。
巩膜缩短术的适应症有:1.陈旧性网脱,2.视网膜下液较多的高度近视眼、找不到裂孔,3.锯齿缘离断型网脱,4.多个裂孔、脱离范围较大,5.玻璃体有牵拉条索,6.无晶体眼。
禁忌症有:1.巩膜极薄、巩膜葡萄肿,2.拟手术区域做过网脱手术,3.裂孔特别靠后,最好选巩膜外加压。
巩膜缩短术的成功率为71%。
手术并发症有:眼球破裂、玻璃体视网膜崁顿、继发青光眼、裂孔封闭不良等。
巩膜加压术最早于1937年提出,首次引入了“植入物”。
它分为层间巩膜电凝、层间巩膜加压和全层巩膜电凝、全层巩膜加压。
前者的植入物主要为自身巩膜、肋软骨、牛心包、阔筋膜、尼龙线;后者的植入物主要为硅海绵、硅橡胶、膨胀性聚四氟乙烯。
后来有人提出“不放液最小量节段性加压术”,即冷凝封闭裂孔、硅海绵加压、不放网膜下液。
巩膜加压术的成功率报道不一:Kreissig对107例巩膜加压术术环扎的15年前瞻性研究显示首次手术的成功率为93%,最终成功率为97%;童峰峰对57只PVR<C期的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1.2%;宋虎平报道首次手术成功率为82.93%;谢桂军、惠延年对37例中34例网膜下放液患者的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2%。
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没有封闭漏水的裂孔(遗漏裂孔)和不适当垫压。
Kreissig在1978年报道7.4%的术后患者会发生,他在2005年报道5.6%的患者术后由于遗漏裂孔或不适当垫压发生网脱复发。
外植物的植入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并发症,主要有外植物的不耐受和巩膜坏死,不耐受表现为外植物暴露或者排斥,检查体征为抗生素治疗无法痊愈、反复发作的结膜炎。
具体原因有:感染,机械性张力(眼球运动、缝线),局部球结膜、筋膜组织缺损,外植物的位置(64.9%周边或锯齿缘裂孔,77.5%颞侧),外植物的大小、光滑度和数量,固定缝线过松、过浅,多次手术(是首次手术的10倍),外植物材料(硅胶的发生排斥率为1%--3%,硅海绵为22.4%--27.9%)。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RRD视网膜复位率及血清氨基酸和VEGF变化比较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RRD视网膜复位率及血清氨基酸和VEGF变化比较阮静雅;毛景璟;范银波【期刊名称】《浙江创伤外科》【年(卷),期】2024(29)3【摘要】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 buckling,SB)与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 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 ent,RRD)视网膜复位率、血清氨基酸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变化比较。
方法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RRD患者,共76例。
依据手术方式分为SB组38例(38只眼),PPV组38例(38只眼)。
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的BCVA、黄斑未复位发生率,术前、术后1周的血清中氨基酸,术后12月的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低于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
OCT提示:两组术前均累及黄斑区,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周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B组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下降幅度小于PPV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B组在术后12个月白内障进展方面(7.89%vs.60.53%)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其余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上所述,SB在术后12个月白内障进展方面优于PPV组,PPV在术后1周减低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及VEGF水平及提高视网膜复位率,相较于SB更具优越性。
巩膜扣带术治疗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论著(临床研究)巩膜扣带术治疗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田农,黄振平,葛轶睿[摘要]目的伴视网膜下增殖的陈旧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 m atogeno us re ti na l detach ment ,RRD)手术仍是难题,文中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治疗陈旧性RRD 伴明显视网膜下增殖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陈旧性RRD 患者15例,玻璃体视网膜病变B 级(包括B 级)以下病例15例(15只眼),男12例,女3例;年龄17~45岁。
近视患者14只眼,所有患眼均有明显视网膜下增殖,术前视力:6例0.01,6例为0.02~0.08,3例0.1。
所有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在1/2象限及以上,黄斑脱离,手术方法为传统的巩膜扣带联合冷凝放液术。
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14例,成功率为93.33%,其中男11例,女3例。
多数复位患者的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Z=-3.24,P <0.01);1例未复位患者放弃再手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 l cohe rence to mography ,OCT)的随访结果显示,当常规眼底检查正常时,黄斑区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
结论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RRD 伴视网膜下增殖安全有效,黄斑区视网膜的完全复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增殖;巩膜扣带术[中图分类号]R 77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199(2011)06059304基金项目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Q 3)作者单位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田农(医学硕士)、黄振平、葛轶睿]Sclera l buck ling pr ocedur e f or longstand ing rheg m a togenous retina l detachm en t w ith sub reti na l fibrosisTI AN No ng ,HUANG Zhen ping ,GE Y i ru i(De pa rt m e nt o f Opht ha l m olo gy ,Na njin g Ge nera l H os pita l o f N anjing M ilitary Co mman d,PL A ,N anjing 210002,J iangsu ,China )[Abstra ct ]O b ject i veIt re m a i ns a cha llenge ho w t o m anage by su rgery longstand i ng rheg m a togenous reti na l de tach m ent(RRD)w it h sub re tina l fi brosis .Th is retrospective st udy is to eva l uate t he effecti veness of the sc lera l buck ling procedure i n the treat m ent of longstandi ng RRD with subreti na l fi brosis .M e thod s F ifteen pa ti ents ,12m ales and 3fem ales ,su ffer i ng fro m longstandi ng RRD w it h subreti na l fi brosis i n 15eyes under went the sclera l buck li ng procedure co mb i ned with cryotherapy and d ra i nage .The patien ts ranged in age fro m 17to 45years ,w it h m yop i a i n 14eyes (93.3%)and with rem arkab l e sub re ti nal fi brosis i n al.l The ret i na l detach m ent was bet ween 2and 3quadrants with m acula detach m ent .P roliferati ve vitreoreti nopathy was classifi ed as grade B or A in all the cases .The preoperati ve vi sua l acu ity was0.01i n 6eye s ,0.02-0.08i n anot her 6,and0.1i n t he ot he r 3.R esu lts One m onth after surgery ,reti na l reattachm en twas achieved i n 14eyes (11in m ales and 3i n fe m a les),w i th a success rate of 93.3%,and m ost of the pati ents sho wed an obvi ously bette r visua l acu it y than before su rgery (Z =-3.24,P <0.01).The onetha t fa il ed i n retina l reatta ch m ent re f used reoperatio n .Op ti ca l coherence to m ography (OCT)dur i ng t he f oll o w up revea l ed tha t co m p l e te reti na l reatta ch m ent obvious l y lagged beh i nd t he nor m a l fi nd i ngs of the ro u ti ne ocu l a r f undus exam i nati on .C on clusionSc leral buckli ng procedure is safe and eff e cti ve f or t he trea t m ent of RRD f ,y [K y ]R ;S ;Sf:200907:210002l ongstanding w it h subreti na l i brosis tho ugh it m a take al onger ti m e to achieve co m p l e te m a cu l a r rea ttach m ent .e word s heg ma to geno us reti na l detach m en t c l era l0引言陈旧性RRD以患者年龄较小、病程较长、多数超过3个月以上、眼底检查以视网膜浅脱离、视网膜下增殖膜形成为其显著特征,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其手术治疗多倾向于巩膜扣带术[1-3]。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非后极部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比较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非后极部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比较田超伟;王雨生;马文霞;窦国睿【摘要】目的:观察非后极部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和巩膜扣带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08在我院眼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非后极部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0例4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玻璃体切割术(PPV)组(18眼)和巩膜扣带术(SB)组(22眼).术后随访3~6mo,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至末次随访,PPV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为100%(18/18),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56%(10/18).SB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为86%(19/22),无硅油填充眼.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包括硅油填充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非后极部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多为视网膜广泛变性或合并玻璃体牵拉引起.复杂病例宜选择玻璃体切割术,但需多次手术,而巩膜扣带术远期效果稳定.两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应综合考虑,不应盲目扩大玻璃体切割术适应证.对于年轻或独眼等特殊群体,如有可能应尽可能优先选择巩膜扣带术.【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19)006【总页数】4页(P1055-1058)【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巩膜扣带术【作者】田超伟;王雨生;马文霞;窦国睿【作者单位】710032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710032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710032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710032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全军眼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0引言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数等于或大于2个,占全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30%~50%[1-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及 玻 璃体 内注 气等 。随着手 术理 念 和治疗 观念 的不
断更 新 , 该 经典 术 式得 到不 断改进 , 现 已出现最 小量 手术 、 可松 解环 扎 手术 、 显微 外路 手术 等 。本文 就孔 源性 视 网膜 脱 离 ( R RD) 外 路 手术 的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孔 形 成 的基础 上 , 液化 的玻 璃 体上皮 视 网膜下 , 使 视 网膜 神 经 上 皮 与 色素 上 皮 分离 。经 典 的 巩 膜 扣 带 术 一 直 是 其 主要 的 治 疗 手
段, 根 据 病情需 要 进行裂 孔 区冷凝 、 视 网膜 下液 引流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医学 版 )2 0 1 3年第 5 3卷 第 3期
J o u r n a l o f Na n c h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2 0 1 3 , Vo 1 . 5 3 No . 3
进 行 综述 。
1 视 网膜 脱 离外 路 手 术 发 展 概 况
自1 8 5 0年 He r ma n n发 明检 眼镜 后 , R R D 才在
3 A改 良的 R R D 外 路 手 术
3 . 1 最 小量节 段性 巩膜 外垫 压术 最小 量节段 性巩 膜外 垫压术 范 围仅 限于裂 孔 区 的节 段状 外垫 压而 不 扩展 视 网膜 到脱 离 的 区域 , 不 放液 , 裂孑 L 周 围行 中度 以下冷凝 或术 后行 激光光 凝 。 手术 仅局 限于 裂孔 区 , 损 伤小 、 减少 了操作 步骤 和术
说明手术显微镜下最小量节段性巩膜15对18例rrd16选取131例133只眼rrd患者在显微镜直17回顾分析了130例130只18对339例342只眼在手术显微镜下行19提出的显微镜下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20对3249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3月第53卷第3期万方数据外垫压术操作精细视野清晰裂孔冷凝定位可靠且手术效率高并且在最小量手术原则下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于裂孔不位于高度视网膜脱离区裂孔数量少无巨大裂孔黄斑孔及后极部裂孔裂孔附近视网膜下积液少放液困难视网膜变性范围较小且无明显pvrc2级以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显微镜下最小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巩膜扣带术临床路径实施1年的结果分析及可行性评价
组) 。分析 两组 的术前工作 日、 疗效、 平均住 院 日、 平均费用、 患者满意度 等指标。结果 临床路 径干预 组( A组)平均 术 前 工作 E( . -15 d 平 均住 院 日( . 2 1 d 平均费用( 106±18 5 元 ,对照组( l 2 1I . ) , - 7 5± . ) , 2 3. 7.) B组) 平均术前 工作 日,( . 4 3 5. - 15 d 平均住 院 日(. .), 95±36 d 平均 费用 (0 5 8 25 2 元 , .), 3 1. . 1. ) 结果经统计 学分析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两组疗效及 患者 - 4 满意度 比较差异没有统计 学意 义。结论 巩膜扣带术临床路 径实际运行 中具有缩短术前工作 日及住院时间 , 节约 费用的
・
l4 ・ 70
四川医学 2 1 年 1 月第 3 01 1 2卷( 1 期) S ha ei lom 2 1 V 1 2, . 1 第 1 i un d a Ju d, 1 o.3 No 1 c M c 0
,
论 著
巩 膜扣 带术 临床 路径 实施 1年的 结果 分析 及 可行 性评 价
vd d go pA.Th ru r n te 1 p t nsf m a u r c mb ri 0 9, h u edtesmedsaea d c rd ie ru ego pB weea oh r ai t r J n ayt De e e 2 0 w os f r a ies n ue 7 e o o n h
优点。 实施临床路径不会 降低手术质量和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首次玻璃体切割术、巩膜扣带术治疗效果对比观察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首次玻璃体切割术、巩膜扣带术治疗效果对比观察马文霞,田超伟,张自峰,赵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 全军眼科研究所,西安710032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首次治疗时应用玻璃体切割术(PPV )、巩膜扣带术(SB )的效果,探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首次手术方案的选择。
方法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2例(22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PV 组(11例11眼)、SB 组(11例11眼)。
PPV 组第一次手术时接受PPV 治疗,SB 组第一次手术时接受SB 治疗,第一次手术后视患者情况实施二次或多次手术治疗。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手术后三个月时的最终矫正视力及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PPV 组第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1.8%(9/11)、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1.8%(9/11),SB 组第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63.6%(7/11)、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0.9%(10/11),两组相比,P 均>0.05。
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月时的最终矫正视力、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 均>0.05。
结论 PPV 、SB 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效果相当。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术;巩膜扣带术;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23.33.008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 (2023)33-0036-04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f treatment efficacy of pars plana vitrectomy and scleral buckling in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 MA Wenxia , TIAN Chaowei , ZHANG Zifeng , ZHAO Jun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 Xijing Hospital ,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 Xi'an 710032,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 and scleral buckling (SB ) in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 and to explore the choice of the initial surgical approach for such cases. Methods Twenty -two patients (22 eyes )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nd choroidal detachment were includ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the PPV group (11 patients , 11 eyes ) and the SB group (11 patients , 11 eyes ). In the PPV group , patients received PPV as the initial treatment , while in the SB group , patients underwent SB as the initial treatment. Subsequent surgerie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individual pa⁃tients' conditions. The rates of retinal reattachment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 final retinal reattachment , final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 and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PPV group , the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was 81.8% (9/11), and the final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was 81.8% (9/11). In the SB group , the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was 63.6% (7/11), and the final retinal reattachment rate was 90.9% (10/1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 >0.05). At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final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 or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ll P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 , PPV and SB demonstrated comparable efficacy.Key words : pars plana vitrectomy ; scleral buckling ; retinal detachment ; choroidal detachment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指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同时伴有脉络膜(或合并睫状体)与巩膜的分离,基金项目:省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SF -227);空军军医大学临床研究项目(2022LC2247);西京医院临床应用研究课题(JSYXM0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的研究进展
㊃文献综述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的研究进展陈力菲,于旭辉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11531178);哈医大一院科研创新基金(No.2017Y008)作者单位:(150000)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作者简介:陈力菲,在读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㊂通讯作者:于旭辉,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yu_xuhui@收稿日期:2018-01-28 修回日期:2018-06-04Advance on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cleral buckle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Li-Fei Chen,Xu-Hui YuFoundation items:Heilongjiang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roject(No.11531178);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Fund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No. 2017Y008)Ophthalmic Hospit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0,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ence to:Xu-Hui Yu.Ophthalmic Hospital,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00,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yu_xuhui@ Received:2018-01-28 Accepted:2018-06-04Abstract•Delayed absorption of limited subretinal fluid occurs in some patients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after scleral buckling.The macular-off patients may be effected more on visual function.The progress of 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epidemiology,diagnosi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has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KEYWORDS: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scleral buckleCitation:Chen LF,Yu XH.Advance on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cleral buckle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Guoji Yanke Zazhi(Int Eye Sci)2018;18(7):1237-1240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e,SB)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视网膜下积液延迟吸收的情况,黄斑区受累者可能对视功能的影响更显著㊂本文就近年来RRD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PSF)的流行病学㊁检查方法㊁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㊁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持续性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DOI:10.3980/j.issn.1672-5123.2018.7.16引用:陈力菲,于旭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的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237-1240 0引言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1],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长期存在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导致视力不能很快恢复,并持续存在视物变形㊁变暗等情况㊂Machemer[2]研究发现猫头鹰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仍然存在少量的视网膜下液,并首次报道了该情况㊂1978年,Robertson[3]首次报道了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e,SB)后视网膜下液吸收延迟,并发生视网膜下沉着物,随后相继有学者对此类情况进行报道[4-5]㊂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应用,关于RRD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PSF)的研究逐渐增多[6-9],并将RRD术后裂孔已封闭,而视网膜下局限性积液超过1mo未吸收的情况定义为PSF,其不仅使视网膜不能完全复位,而且可能损害视网膜功能,尤其当视网膜下液累及黄斑区时甚至可能造成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伤[10]㊂本文对PSF的流行病学㊁检查方法㊁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㊁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SF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㊂1流行病学调查既往文献中关于RRD行SB术后PSF的发生率的报道有所不同㊂有学者发现,PSF多发生于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的患者[11-14],发生率为47%~100%[15-18],而术前视网膜脱离未累及黄斑区者PSF发生率为27%~ 50%㊂与RRD行玻璃体切除术相比,RRD行SB术后PSF 尤为多见,发生率为16%~75%[6-9,19]㊂2检查方法RRD复位术后持续存在的SRF在检眼镜或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可能不明显,但在OCT检查中却可以发现[13,18,20-21]㊂OCT对SRF的检测和评估比检眼镜更敏感[22]㊂OCT是一种无创㊁操作简单的检查方法,这项高分7321辨率的检查能直观㊁准确地反映视网膜下液量,可以对SRF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精准随访[19]㊂近年来,有学者根据OCT图像的量化研究结果对视网膜下液的生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据此分析导致SRF积聚的病理生理过程㊂Veckeneer等[12]推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障碍时,SRF中某些成分可能会导致病程较长的RRD患者的视网膜下液吸收延迟㊂同时,Kashani等[23]认为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残留SRF的光密度比值(optical density ratio,ODR)的变化可能反映SRF成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即ODR测量值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且SRF的OCT反射率和ODR的总体增长趋势可能代表SRF的生物化学成分随时间的变化㊂既往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质㊁光感受器外节㊁脂质㊁细胞(主要是炎性细胞)㊁葡萄糖/碳水化合物㊁玻璃体㊁血清㊁视网膜碎片及与炎症反应过程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积累都可能导致SRF的生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化㊂虽然OCT反射率不会揭示SRF的确切组成成分,但较强的反射信号提示在测量的液体中可能有较高密度的颗粒,较弱的反射信号则提示流体组成密度相对较低[24-25],故监测OCT反射率和ODR测量值的变化情况可能提供关于视网膜脱离修复过程中SRF性质的信息㊂3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RRD修复术后视网膜裂孔被封闭,多数患者视网膜下液体能被迅速吸收,但仍有少量患者视网膜下液体需要数月才能被吸收㊂易细香等[10]对93例行SB术的RRD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下液的延迟吸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SB手术嵴的高低㊁冷凝的程度与范围㊁视网膜脱离的时间及患者的年龄等㊂另有研究认为,导致SRF的可能原因包括手术方式的不同及术中是否进行冷冻㊁对眼球加压等操作,视网膜下液引流是否充分等,但是这些因素仍缺乏确凿的证据[12]㊂3.1SRF成分 目前,SB术后黄斑区持续视网膜下液的成因尚无定论㊂多数研究认为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与视网膜下液体的高渗透压有关[10]㊂SB术后,SRF中的水分大部分可被重新吸收,残留的SRF中透明质酸㊁蛋白质及其它成分更加集中,促使视网膜下液通过血液-视网膜外屏障的重吸收变得更加困难㊂此外,SB术引起的手术创伤可能进一步增加SRF的蛋白质浓度,阻止SRF被有效地重吸收,但由于视网膜下液的标本很难获得,这种观点尚未证实,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下液的发生率较少㊁吸收较快,这也从另一侧面证实这种观点㊂3.2手术方式 Tee等[26]认为,行SB术的病例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存在重要差异,如手术对视网膜的损伤类型㊁术中未行玻璃体后脱离(PVD)等,这些差异可能是PSF存在的重要因素㊂3.3脉络膜循环 SB术中脉络膜静脉可能被压迫,尤其是当视网膜裂孔位于赤道部以后时㊂Giuffrè等[27]报道,采用SB术治疗RRD,术后早期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SB术的顶压嵴位于颞上涡静脉处,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发现该区域(累及黄斑区)产生了SRF,荧光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显示该区域出现强荧光㊂基于这些发现,Giuffrè等[27]猜测这种视网膜下液是由于涡静脉被压迫导致液体引流不畅所致,Giuffrè等随后对患者进行巩膜扣带移除手术,术后1mo SD-OCT检查显示, SRF较巩膜扣带移除前明显减少㊂多数情况下,视网膜脱离术后3mo内会形成新的侧支循环通路,建立新的排水途径,但也有报道显示,术后3mo仅观察到闭塞涡静脉壶腹区充血,而没有新的侧支循环形成,这可能是PSF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㊂3.4RPE功能障碍 Oellers等[28]发现RRD玻璃体切割术后的部分患者术眼中持续存在SRF,随后在对侧眼中则发生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㊂由于术中冷凝与SB术均可加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改变RPE的极性,导致液体漏出,故推测术眼可能存在亚临床RPE功能障碍,并且在视网膜脱离修复后视网膜下液超负荷时表现为SRF延迟吸收㊂因此,RPE功能受损可能是术后发生SRF的病因㊂3.5炎症反应 Benson等[29]报道,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可减少残余SRF的发生率,并增强机体的抗炎活性,因此SB术引起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在视网膜下积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㊂4治疗及预防多数学者认为,RRD术后应密切观察SRF的情况,但是SRF的进展或消退通常是不可预测的,故探索可能的预防及治疗SRF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㊂Veckeneer[30]尝试使用小套管针在术中对黄斑区SRF进行引流,这可能预防部分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PSF㊂同时, Veckeneer[30]研究发现术后OCT显示PSF的患者术中抽取的SRF中包含高浓度的光感受器片段,表明RPE和血-视网膜屏障的功能障碍可能是促成PSF的因素之一,故推测,在引流液体之前通过冲洗视网膜下腔改变SRF成分可能使SRF的引流更完全,从而有利于光感受器片段重新归位到RPE㊂在最近的一项试验性研究中,他们对12例12眼RRD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下碱性盐溶液灌洗,手术后4wk,OCT检查证实无患者发生PSF,证实使用碱性盐溶液进行视网膜下间隙冲洗是安全㊁可行的㊂Benson等[29]发现COX-2抑制剂可减少持续SRF的发生率,并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㊂Wu 等[31]认为术后系统性类固醇治疗可能会减少SRF的发生率,促进SRF的吸收,且接受类固醇治疗的患者的视力较未接受类固醇治疗的患者有较大改善㊂此外,对于术前未累及黄斑区的RRD并且黄斑区无SRF的患者, Wong等[32]在术后SRF区域的边缘进行4~5排融合激光治疗,形成一个堤坝阻止SRF扩展至黄斑区,而对于术前未累及黄斑区的RRD并且发生SRF延迟吸收的患者,这种激光治疗可能预防SRF扩展至黄斑部,从而有效保护黄斑功能㊂Kim等[33]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术后持续1a以上的黄斑区持续SRF,将维替泊芬(verteporfin)作用于脉络膜血管通透性过高(choroidal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CVH)区域,光动力治疗后SRF 完全吸收,该结果表明CVH可能在SRF延迟吸收及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㊂光动力疗法用于治疗持续性SRF 尚需进一步验证和研究㊂8321电话:029⁃82245172 85263940 电子信箱:IJO.2000@5预后情况RRD术后PSF可能会减缓视力恢复,出现中心视力障碍㊁视物变形和影响深度知觉,但最终视力是否受影响目前仍不能确定㊂尽管多数研究报道术后发生PSF的RRD患者的解剖复位率达到91%,但是仅28%~42%累及黄斑部的RRD患者视力达到20/50或更好[34-37]㊂视觉功能的恢复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术前视力㊁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的持续时间和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的高度是重要的相关因素[12];术后囊样黄斑水肿㊁视网膜前膜㊁黄斑裂孔和视网膜皱褶是视网膜复位后功能不良的原因㊂随着OCT技术的发展和推广,PSF也被认为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复位后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22]㊂研究显示,黄斑部SRF 的消退通常需要数月时间㊂有学者认为,持续性SRF可能会引起进行性光感受器损害,但由于随访时间短㊁样本量较少㊁SRF量化不足等尚未得出统一结论[38]㊂Tee 等[26]研究发现,15例RRD患者在SB术后存在持续SRF,其中1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其他患者差(随访期间下降0.7LogMAR),该患者的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中心凹区椭圆体带和外界膜缺失,提示持续存在的SRF可能引起了进行性光感受器萎缩,导致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佳㊂Woo等[39]认为光感受器的破坏可能与持续性SRF相关㊂此外,视网膜外界膜反光条带的完整与否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关系密切[19]㊂另有研究表明,不仅持续性黄斑中心凹下液体的存在影响RRD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与术后视力恢复较差也有关,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则累及黄斑区的RRD患者的视觉预后较差㊂Lukas等研究发现,在累及黄斑区的RRD患者中,术后1mo,94%的患者经OCT检查可以检测到黄斑区中心凹下SRF,术后24mo,19例患者经OCT 检测未观察到黄斑中心凹下SRF,并且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与未累及黄斑区者尽管其液体最终被吸收时间有差异,但最终视敏度仅有细微差异,提示持续的SRF对视力预后影响较小,对视功能的影响亦较小且可能是暂时性的[22]㊂此外,Gharbiya等[40]提出了一种评估RRD复位术后存在SRF的患者视力恢复速度的更直观的指标,认为术后视力恢复速度与中心凹处SRF的高度或宽度无相关性,但术后视力恢复速度与SRF宽度与高度的比值相关,比值大于7表示手术后SRF持续超过6mo的风险更高㊂6总结综上所述,SB术后部分RRD患者会出现PSF,PSF的发生可能与视网膜下液的成分㊁RPE功能障碍㊁脉络膜血液循环㊁术后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㊂PSF在少数病例会严重影响视功能,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发病特点和发生机制,探索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㊂参考文献1戴荣平,董方田.视网膜脱离术后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协和医学术前杂志2013;4(2):141-1442Machemer R.Experimental retinal detachment in the owl monkey.Ⅱ. Histology of retina and pigment epithelium.Am J Ophthalmol1968;63 (3):396-4103Robertson DM.Delayed absorption of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cleral buckling procedures:the significance of subretinal precipitates.Trans Am Ophthalmol Soc1978;76:557-5834Lobes LA Jr,Grand MG.Subretinal lesions following scleral buckling procedure.Arch Ophthalmol1980;98(4):680-6835Avins LR,Hilton GF.Lesions simulating serous detachment of the pigment epithelium:occurrence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Arch Ophthalmol1980;98(8):1427-14296Kaga T,Fonseca RA,Dantas MA,et a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bleb-like subretinal lesions after retinal reattachment surgery.Am J Ophthalmol2001;132(1):120-1217Wolfensberger TJ,Gonvers M.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incomplete visual acuity recovery afte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s.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02;240(2):85-89 8Gharbiya M,Grandinetti F,Scavella V,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indings and visual outcome after primary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epair.Retina 2012;32(1):43-539Rossetti A,Doro D,Manfre A,et al.Long-term follow-up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microperimetry in eyes with metamorphopsia afte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 repair.Eye(Lond)2010;24(12): 1808-181310易细香,傅培.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延迟吸收的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07-10911Cavallini GM,Masini C,Volante V,et al.Visual recovery after scleral buckling fo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s:a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tudy.Eur J Ophthalmol2007;17(5):790-79612Veckeneer M,Derycke L,Lindstedt EW,et al.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urgery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hypothesis and review.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12;250(6):795-802 13Seo JH,Woo SJ,Park KH,et al.Influence of persistent submacular fluid on visual outcome after successful scleral buckle surgery fo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Am J Ophthalmol2008;145(5): 915-92214Smith AJ,Telander DG,Zawadzki RJ,et al.High-resolution 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d microperimetric findings afte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 repair.Ophthalmology2008;115(11): 1923-192915Hagimura N,Iida T,Suto K,et al.Persistent foveal retinal detachment after successful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Am J Ophthalmol2002;133(4):516-52016Tunc M,Lahey JM,Kearney JJ,et al.Cystoid macular oedema following pneumatic retinopexy vs scleral buckling.Eye(Lond)2007;21 (6):831-83417Wolfensberger TJ.Foveal reattachment afte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 occurs faster after vitrectomy than after buckle surgery. Ophthalmology2004;111(7):1340-134318Benson SE,Schlottmann PG,Bunce C,et al.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alysis of the macula after scleral buckle surgery for retinal detachment.Ophthalmology2007;114(1):108-11219Feraoun MN,Dot C,Lecorre A,et al.Delayed subretinal fluid absorption afte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J Fr Ophtalmol 2011;34(4):248-25120Wang XY,Shen LP,Hu RR,et al.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uccessful scleral buckle surgery fo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Chin Med J(Engl)2011;124(23):4007-401121Ricker LJ,Noordzij LJ,Goezinne F,et al.Persistent subfoveal fluid and increased preoperative foveal thickness impair visual outcome afte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 repair.Retina2011;31(8):1505-1512 22Brown JC,Solomon SD,Bressler SB,et al.Detection of diabetic foveal edema:contact lens biomicroscopy compared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rch Ophthalmol2004;122(3):330-33523Kashani AH,Cheung AY,Robinson J,et al.Longitudinal optical9321density analysis of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urgical repair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etina2015;35(1):149-15624Dubois A,Vabre L,Boccara AC,et al.High-resolution full-fie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a Linnik microscope.Appl Opt2002; 41(4):805-81225Nakano A.Studies on the subretinal fluid.Report I.Refractometric and paper-electrophoretic study on the subretinal fluid of spontaneous retinal detachment.Jpn J Ophthalmol1961;3:23-2826Tee JJ,Veckeneer M,Laidlaw DA.Persistent subfoveolar fluid following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an SD-OCT guided study on the incidence,aetiological associations,and natural history.Eye(Lond) 2016;30(3):481-48727GiuffrèC,Carnevali A,Codenotti M,et al.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mimicking central serous retinopathy after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 possible vortex vein compression role.Eur J Ophthalmol2017;27(2): e54-e5628Oellers P,Eliott D.Overloaded Dysfunctional RPE Leads to Delayed Absorption of Subretinal Fluid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Repair.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 Retina2017;48(10):852-85529Benson SE,Ratcliffe S,Van Raders P,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arecoxib/valdecoxib and placebo for the prevention of cystoid macular edema after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Retina2009;29(3):387-394 30Veckeneer M.Subretinal lavage to prevent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a study of feasibility and safety.J Clin Exp Ophthalmol2011;2(5):10015431Wu JS,Lin CJ,Hwang JF,et al.Influence of systemic steroids on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cleral buckle surgery fo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Retina2011;31(1):99-10432Wong YM,Lois N.Demarcation laser 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macular-sparing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cleral buckling procedures.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06;244(8):1039-1042 33Kim JM,Lee EJ,Cho GE,et al.Delayed Absorption of Subretinal Fluid after Retinal Reattachment Surgery and Associated Choroidal Features.Korean J Ophthalmol2017;31(5):402-41134Heimann H,Bartz-Schmidt KU,Bornfeld N,et al.Scleral buckling versus primary vitrectomy in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Ophthalmology2007; 114(12):2142-215435Salicone A,Smiddy WE,Venkatraman A,et al.Visual recovery after scleral buckling procedure for retinal detachment.Ophthalmology2006; 113(10):1734-174236Brazitikos PD,Androudi S,Christen WG,et al.Primary pars plana vitrectomy versus scleral buckle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pseudophakic retinal detachment: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etina2005;25(8): 957-96437Mendrinos E,Dang-Burgener NP,Stangos AN,et al.Primary vitrectomy without scleral buckling for pseudophakic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Am J Ophthalmol2008;45(6):1063-107038Mirshahi A,Karkhaneh R,Amir JZ,et al.Influence of 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jection in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 fo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Ophthalmic Res2014;52(3):160-16439Woo SJ,Lee KM,Chung H,et al.Photoreceptor disruption related to persistent submacular fluid after successful scleral buckle surgery.Korean J Ophthalmol2011;25(6):380-38640Gharbiya M,Malagola R,Mariotti C,et al.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alysis of persistent subretinal fluid after scleral buckling surgery for macula-off retinal detachment.Eye(Lond)2015;29 (9):1186-11930421电话:029⁃82245172 85263940 电子信箱:IJO.2000@。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史少阳;冯雪梅;裴存文;胡娜;李迅;陈晓隆【摘要】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rn方法:选取38例38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针对不同病例36眼于裂孔处缝合硅海绵(其中19眼加缝硅胶环扎带),另2眼单纯行环扎术.26眼进行了视网膜下液引流术,7眼在手术前、后联合了激光光凝术.rn结果:其中33眼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首次手术复位率87%,2眼再次手术后复位,手术最终解剖复位率92%.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rn结论:通过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巩膜扣带术治疗伴有视网膜下增生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治愈率.【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0(010)009【总页数】3页(P1768-1770)【关键词】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作者】史少阳;冯雪梅;裴存文;胡娜;李迅;陈晓隆【作者单位】110004,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110004,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110004,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110004,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110004,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110004,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陈旧性视网膜脱离(long-standing retinal detachment)是指视网膜脱离较长时间未治疗,出现脱离范围扩大、玻璃体混浊加重及色素颗粒增多、视网膜下液多且不能吸收、广泛多变的视网膜下膜及视网膜皱褶形成等退行性变化。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由于病程长,脱离视网膜僵硬、菲薄,视网膜下膜形成等而不易解剖复位,手术难度较大且视功能改善不理想。
随着技术进步,医疗器械材料的提高,手术方法的增多,使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不断提高[1]。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体会
2 0, (: 0 2 1 0 1 832 -4 . 1 )4
【 葛建云, 4 ] 陈立, 张青艳. 舒适护理在慢性心衰患者 中的应用【. J山 ]
东医药, 0 , ( ) 3 2 6 6 6: . 0 4 2 4
【 冯愉 态, 5 ] 邓兴 臣.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4 例. 3 广 东 医学, 0 。(237 2 1 2 )4 . 0 4 [ 晏有泉, 6 ] 王巧云, 李晓晓. 酸甘油和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难治性 硝 心 力衰竭 4 例 . 南 医科 大 学学报 , 9 . ( )17 6 河 1 4 9 2 :4 . 9 2
21 年 1 月 01 2
11 4
物治疗, 对于因眼部疼痛引起的精神紧张患者予以止痛和镇静药 【1 1 家琦, 5 李风 鸣. 实用眼科 学【 ] M. 2版.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人 物, 对有全身反应如恶心 、 呕吐症状的应予以止吐药物 , 必要时请 1 9 .3 . 9 95 0 相关科室会诊 , 避免引起术后眼部症状加重或视网膜再度脱离。 f] 芹. 源性 视 网膜 脱 离巩 膜扣 带联 合 冷凝放 液 术的 护理探 2马荣 孔
4 小 结 讨 . 南军 医 ,O 9 l() 3 4 . 西 20 ,1 : —4 14
本 组 病 例共 2 例 , 后 1 一 m 的复 查 显 示 , 有 患 者 的视 6 术 w2 所 网膜均达到了解剖的复位 。2 例患者的视力有提高, 例患者视 O 4 力 保持 不变 , 例 患者 视力 稍有 下 降 , 有 患者 视 网膜平 复 。在住 2 所 院期间由于恰当和正确的护理 , 没有患者出现相关 的并发症。 参考文 献
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 多见于中老年、 l j , 近视和外 31 .1术前准备 : . ①认真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 , 测量生命体征 , 尤 伤患者。 视网膜复位手术是该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既往的 其是血压、 血糖等 , 排除免疫性疾病 , 观察眼部的情况如: 结膜是 资料表明, 外路巩膜扣带手术之后 , 网膜脱离的一次手术解剖 否充血 , 视 和跟周 围的炎症情况, 做好术前的个人清洁和眼部的常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的历程与新动向
5 0・ 7
20 0 8年 第 1 第 6期 6卷
Ju a o Ci cl pta o g .0 8 V 11 .o 6 orl f l ia O hh m l y 20 . o.6 N . n n l o
・
综 述 与讲 座 ・
视 网膜脱 离巩膜 扣带 手术的历程 与新动 向
应海 燕 综述 王方 审阅
【 摘要】 12 年开始视 网膜脱离手术 以来 , 99 有关视 网膜脱 离手术治 疗迅猛 发展。寻找并且 封闭所 有的裂孔
是 手术 的基本原则 。本综述 回顾了视网膜脱离巩膜 扣带手术 的发展 以及 各种手术 的主要 优点和不 足。同时对 巩 膜 扣带术与玻璃 体手术 的复位率 、 预后视功 能及并发症进行 比较 , 讨论视 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
【 yw rs R em tgnu e n eah n;cea bcl gP ma a l av re m Ke o d 】 hg a e osR t a D tcmetSlr uki ;r r pr pa iet y o il l n i y s n t o [ i p ta l20 。6 50 JCl O hh l ,0 8 1 :7 ] n mo 上世纪初 , 网膜脱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 视 直到 12 9 9年 G nn提出漏水 的裂孔是 导致 视 网膜 脱离 的原因。G nn以 oi oi 后, 对视网膜脱离 的手术 方法 和材 料进 行 了许多 改进 和 发 展, 逐步形成 了经典 的巩膜外 缩短术 、 巩膜外 硅胶 加压术 和 环扎术 。7 0年代以后 , 着玻璃 体切 割机 以及 各种 眼 内填 随 充物 的发 明, 玻璃 体手术 日益成 熟 , 然而 , 在治疗孔 源性 视网 膜脱离上 , 应用得最广还是视网膜脱 离巩 膜扣 带手术 。
巩膜扣带术后眼球屈光系统的变化
t 。G a g h u 51 0 0。C ia y u n zo 0 6 hn
【 bt c】 O jcv T a a ee ate hne oou r frc r c i gr Me os - A s at r be i t e o v ut t fcv cags fcl t l ab kn s e . t d At el eh rr i aaes e l u l g  ̄ y h o
【 关键词 】 巩膜 扣带术 ; ; 屈光 高阶像差
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最新方法
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最新方法视网膜脱落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可以导致视力丧失。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方法也得到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种最新的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视网膜脱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手术治疗中,医生会将视网膜重新贴附到眼球上。
其中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是巩膜外沉式手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切割巩膜,使视网膜重新接触到眼球的内部。
这种手术通常需要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并在手术后有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除了巩膜外沉式手术,还有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视网膜刺激术。
这种方法使用电流来刺激视网膜,刺激后的视网膜会产生收缩反应,从而使其重新贴附到眼球上。
视网膜刺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恢复期较短。
然而,这种方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是注射药物到患者的眼内。
这些药物通常是激素类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促进视网膜再生和恢复,从而改善视力。
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定期注射,并且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和监测。
除了手术和药物治疗,激光治疗也是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一种新方法。
在激光治疗中,医生会利用激光束的能量来粘合视网膜和眼球的组织,从而使其重新附着。
这种方法无需手术切割,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在恢复期方面也较为快速。
然而,激光治疗目前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验证和长期观察。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方法。
各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和病情。
对于视网膜脱落患者来说,及早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希望本文对于了解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最新方法有所帮助。
视网膜脱落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
巩膜扣带术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探讨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液化及有一足够的拉力使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分开。
Gonin首先提出漏水的裂孔是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因此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是封闭裂孔。
如今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很多,其中巩膜扣带术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术式。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文献综述如今巩膜扣带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对患者的视力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术式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方法的应用使巩膜扣带术逐渐成熟,但其术后对眼的不良影响也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促进大家对巩膜扣带术的认识不断加深。
总的来说巩膜扣带术分为巩膜环扎术和巩膜外加压术,两种术式适应症有所差异,各有其优缺点。
巩膜环扎术:现今的巩膜环扎术无论在加压封孔还是形成360度持久加压嵴上均令人满意。
此外,它产生了一个假的“锯齿缘”,理论上可防止以后的视网膜脱离,也具有封闭未查到的视网膜裂孔的优点。
因此,巩膜环扎术已被广泛采用,尤其在治疗复杂型的视网膜脱离上,成为使用最多的术式。
但随着其广泛的应用,术后眼球改变也受到大家重视。
薛艳等对30例(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环扎术,分别于术前3d、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行患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比较术前、术后的检查结果,指出巩膜环扎术会影响眼球表面微环境。
李小英对25例行巩膜环扎术患者前后眼轴及屈光度分析,发现术后眼轴长度的增加,眼屈光度向负值偏移。
故巩膜环扎术应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正,且术中应尽量减小手术范围和损伤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巩膜外加压术:巩膜外加压术指在视网膜相应裂孔处加一硅胶条或硅海绵等材料,以顶压与视网膜黏连更牢固。
如果视网膜下积液多,则应切开巩膜放出视网膜下液体,使视网膜平复。
在视网膜裂孔相应的巩膜表面放置外加压物,可以缓解裂孔周围动态的和固定的玻璃体视网膜牵拉,使视网膜贴向加压物,加压物的推顶使裂孔封闭,防治来自玻璃体腔的液体再次进入视网膜下。
巩膜和带术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巩膜和带术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陈芝清;姜节凯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1999(021)010
【摘要】为探讨巩膜扣带术对眼轴长度变化的影响,对41例孔源性视网膜离行巩膜扣带术后,用A超进行眼轴测量,分析眼轴长度变化。
结果显示:术后1周、1月用3月与术前比较,眼轴长度单纯外加压组无显著性变化,
【总页数】2页(P578-579)
【作者】陈芝清;姜节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4.13
【相关文献】
1.巩膜扣带术后眼球屈光系统的变化 [J], 王绍伟;张少冲;胡建民;王君红;杨晓;崔冬梅;曾骏文
2.巩膜扣带术后早期泪膜变化的临床研究 [J], 陈春丽;宋宗明;郑景伟;王瑞华;柯治生;李明翰
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房角开放距离的变化与眼压升高之间的关系 [J], 张旖文;丁晓明;崔钢峰
4.巩膜扣带术后前房深度及容积的变化 [J], 胡倩;李晓东;陈爱蔚
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屈光状态变化 [J], 杨丛丛;姜涛;王哲;王焕霞;全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的历程与新动向应海燕(综述)王方(校审)200080,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摘要] 自1929年开始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迅猛发展。
其中,巩膜扣带术作为一项经典术式,广泛运用于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发展为三种手术:巩膜缩短术、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
近些年来,有关于治疗单纯性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B-C),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手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两种手术方式的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差异;在早期视功能恢复中,巩膜扣带术组的患者优于初期玻璃体手术组的患者;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生率,初期玻璃体手术组明显高于巩膜扣带术组。
封闭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最基本的原则。
选择创伤小,视网膜复位率高,预后佳,并发症低的手术是每一位视网膜脱离外科治疗医生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玻璃体手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功能;视网膜复位率上世纪初,视网膜脱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直到1929年Gonin提出漏水的裂孔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
Gonin以后,对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材料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经典的巩膜外缩短术,巩膜外硅胶加压术和环扎术。
70年代以后,随着玻切机以及各种眼内填充物的发明,玻璃体手术日益成熟,然而,在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得最广还是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
一,巩膜扣带术( scleral buckling)巩膜扣带术的实质是在眼球壁上造成巩膜的向内压陷以顶压裂孔,缓解或消除玻璃体的牵拉,缩小玻璃体腔,促使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接触。
1.巩膜缩短术1904年Müller 开始做全层巩膜缩短术,即切除一条巩膜后,再将两边的巩膜缝合,通过缩短巩膜,产生内陷凸嵴,使色素上皮能靠上脱离的视网膜。
后来虽屡经改进,但缩短巩膜的地方始终没有针对视网膜裂孔,所以手术后效果并不理想。
1953年我国的赵东生教授[1]发明裂孔直接定位法,将巩膜缩短作在视网膜裂孔处,使内陷凸嵴直接压在裂孔位置,手术治愈率明显提高。
由于巩膜缩短术的关键是要求放出较多的视网膜下液才能使缩短的巩膜对位关闭,所以适用范围局限,手术费时且并发症较多,如眼球破裂,玻璃体视网膜嵌顿,术后继发性青光眼。
另外,巩膜缩短难以压到整个裂孔,尤其是后缘,造成裂孔封闭不良,不能完全愈合,此时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
所以,逐步被巩膜加压术和环扎术取代,但是其在视网膜脱离手术发展的历史意义仍值得重视。
2.巩膜加压术最早的巩膜加压术是1937年Jess开展的,他用纱布作为巩膜外加压物,使得眼球壁内陷,脱离的视网膜靠近脉络膜。
5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两种加压术,一种是Schepens和赵东生的层间巩膜电凝后的层间巩膜加压,植入材料有自身巩膜合异体组织如肋软骨、牛心包、阔筋膜、人工尼龙线等;另一种是Custodis的全层巩膜电凝裂孔和全层巩膜表面加压术,用缝线固定多聚酯加压块。
1964年,Lincoff改良了Custodis的手术,发展为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和硅海绵直加压手术。
90年代后期,在国外一些著名视网膜外科治疗专家的积极推崇下,开始了视网膜不放液最小量节段性加压术,即“眼外最小量手术”。
该术式包括三个要点: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针对每一个裂孔,在相对应的巩膜外安置硅海绵作垫式直加压;不放视网膜下液。
眼外最小量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没有放液带来的并发症。
Kreissig的一项前瞻性研究[2],观察了107例采用眼外最小量手术的患者,每位患者的随访超过15年,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达到93%,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7%。
国内童峰峰等人[3]对57只PVR<C眼采用节段巩膜加压术后观察发现一次手术的复位率91.2%。
谢桂军,惠延年等人[4]对37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巩膜外加压手术治疗,他们对手术方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改,34例患者均采取放出视网膜下液处理,一次手术复位率是92%,未出现放液并发症。
宋虎平[5]比较了节段性外加压与巩膜环扎加压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分别在86.93%和83.90%,相比之下无显著差异。
根据Kreissig的2次大型临床研究统计[2][6],分析视网膜最小量眼外手术失败原因,初期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封闭漏水的裂孔(7.4%,5.6%),即遗漏裂孔孔或是不适当的垫压。
因此,提出最大量的术前视网膜检查才能带来最小量的手术。
在裂孔区域有较多视网膜下液时,选择加大放射状垫压,以确保视网膜复位后裂孔落在加压嵴上。
为了进一步减少不放液最小量节段性垫压手术的创伤,国外一些视网膜外科治疗专家开始使用Lincoff-Kreissig球囊,对视网膜裂孔进行暂时性的加压,待裂孔封闭后,取出球囊,避免加压材料存留。
球囊垫压有以下特点:①应用限于位于上方或下方的1个裂孔、或在一个钟点内的一组裂孔的视网膜脱离;②球囊不用缝线固定;③一周后取出球囊。
取出球囊后,仅靠冷凝或光凝诱发的视网膜粘连来封闭裂孔,维持视网膜的复位,这时冷凝造成的粘连已经变得比自然视网膜间的粘连强4倍。
该手术从眼外封闭裂孔,而且不再眼球壁上留下垫压物,把视网膜脱离最小量手术发挥到了极致。
该术式的优点是暂时的球囊垫压消除了感染,硅胶海绵的脱出,复视等节段垫压的并发症;不足之处是取出球囊后,裂孔再开以及无法长期缓解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
目前该项术式因为球囊材料问题未形成普及。
3.环扎术在Gonin时代,有部分学者把对漏水裂孔区的治疗扩大为裂孔所在的整个象限,1931年Guist在相当于裂孔处创造了许多巩膜钻孔,并用氢氧化钾烧灼脉络膜,Lindner切除条形巩膜后用氢氧化钾烧灼脉络膜,Safer将一排打孔钉放置在裂孔后的半圆形区,将它们与透热电极相连,造成一个凝固的屏障。
共同目的是在裂孔之后产生组织的炎症反应,通过视网膜粘连“屏障”,限制裂孔,保存后极部的视网膜。
这种“屏障”学说逐渐被发展,1953年Schepens,1958年Arruga扩大成为放出视网膜下液的环扎手术。
既可有效顶压裂孔,同时又能产生360°的持久环扎嵴,形成一个假的“锯齿缘”,同时具有封闭未查到的视网膜裂孔的优点,适用于多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和广泛的视网膜变性、未发现视网膜裂孔者、无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术同时行预防性环扎者。
然而,这种术式对眼球的干扰过大,如角膜表面形态改变,晶状体虹膜隔前移,高阶像差的显著性增加[7],眼球变形,眼前段组织缺血和继发性青光眼[8 ,9]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血循环受阻等并发症而影响视功能。
另外,手术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和硅胶的异物反应,导致纤维疤痕组织增生,疤痕组织包绕环扎带生长,紧紧“箍”牢眼球,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眼部不适感。
1996年,Lincoff开始对有环扎带的眼进行环扎带剪断,临床观察发现,环扎带剪断后血流受阻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术眼的搏动性血流量由原来对侧眼的49.2%变成85.6%[10]。
二、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 surgery SB)和玻璃体手术(primary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论是节段巩膜外加压还是环形扣带,因为离不开硅胶,所以异物始终滞留的问题缺乏恰当的解决方法。
为了减少硅胶植入,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玻璃体手术替代巩膜扣带术的倾向。
Minihan等[11]报道1999年在英国有近2/3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玻璃体手术治疗。
在台湾,首选玻璃体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由1997年的47.3%增长为2005年的61.2%[12]。
忽略非手术因素外,可用巩膜手术治疗的患者用玻璃体手术治疗,究竟预后如何?一些国外学者从术后二者的复位率和视功能进行了大型的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1.SB和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B-C)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Tewari[13](2003)报告巩膜扣带术组(SB组)的手术一次复位率达到70%;玻璃体手术组(PPV组)手术一次复位率为80%。
Halberstadt[14](2005)发现SB组和PPV组复位率为88.9%和82.13%,复位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Azad[15](2007) SB组的手术一次复位率达到81%,PPV 组手术一次复位率达到80%,两组最终复位率均为100%,在Kroiyama[16](2007)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中,SB组和PPV组的手术一次复位率均达到91%。
对于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患者,Sharma[17](2005)发现SB组和PPV 组的手术最终复位率均为100%。
同年,Brazitikos[18]报道SB组手术最终复位率为95%,PPV 组是99%。
Ahmadieh[19](2005)报道的复位率分别是68.2%和62.2%。
这些临床研究表明,无论是有晶状体眼,还是无晶状体眼或是人工晶状体眼,SB手术和PPV手术的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差异。
2.SB手术和PPV手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logMar)的比较在Azad [15]对患者(术前SB组BCV A 1.48,PPV组1.78,p-value>0.05)的随访中发现,SB 组的术后一周,BCVA即可达到0.78,而PPV组术后一周,BCVA=2,术后半年才达到0.6。
Heimann[20] (2008)对有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分组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在有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患者中,SB组的术后一年的视功能恢复明显优于PPV组(BCVA=0.33/0.48),而在人工晶体眼或无晶体眼组的患者中,这两种术式对视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差异。
3. SB手术和PPV手术术后术后PVR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发生率的比较Azad [15]报道SB组的术后PVR发生率0,PPV组术后PVR发生率10%;Kroiyama [16]观察到SB组的术后PVR发生率4%,PPV组术后PVR发生率9%。
SB组的术后PVR发生率明显低于PPV组。
Kreissig[21]认为,采用最小的眼外的手术使得视网膜复位,可避免血房水屏障的破坏,阻止PVR的连续性。
近年来,有关PPV手术的其他并发症报道屡见不鲜。
Afrashi[22]等报道了PPV手术治疗的患者中,7%的患者发生医源性裂孔,术中晶状体的损伤>9%和术后白内障的发展进程远远迅猛于对侧眼[23]。
青光眼医生发现进行PPV手术的患者,术眼的眼内压明显高于对测眼,有68%人单侧术眼出现开角型青光眼[24]。
另外,还有国外学者观察到,部分接受PPV手术治疗的患者出现了眼肌麻痹,产生斜视,复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