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
1、启蒙运动,即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即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打破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新的概念,所以称为“启蒙”。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贵族特权,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偏见与狂热,批判唯心主义,反对门第、等级观念,提出永恒的理性原则和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运动
2、《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3、启蒙运动的思想特点:(1)突出理性,“理性”是指启蒙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启蒙”是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中解脱出来。
①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依赖的是古典思想家的引导;启蒙运动不是文艺复兴的简单重复,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反封建、返教会的口号。
内容有实质性变化。
②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学尚科学为核心。
(2)两个重要理论:①自然神论:上帝是一位神秘的钟表师,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但上帝创造一个完美的宇宙和自然之后便让自然和人类按照自然和规律运行,不再干涉自然和人类事物。
②主权在民说。
狭义:国家主权在于人民;广义:包含自然权利学说,自然说,契约论,以及权利制衡等重要内容。
4、启蒙主义基本特征:①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
②以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狄德罗
1、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核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的革新主张,在历史上统称为“百科全书派”。
2、文论思想:(1)“自然原则”与“真实原则”
①狄德罗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戏剧理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真实与否是衡量艺术美的首要标准。
狄德罗在深刻阐释艺术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
②狄德罗眼中的“自然”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即广阔的社会生活)
③“真实”在狄德罗哪里指的是艺术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达到“逼真”的效果。
(模仿方式:服从自然、忠实自然、表现自然。
模仿要求:逼真)
(2)严肃剧与文艺的启蒙功能
①“严肃剧”: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发了城市平民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要求,狄德罗站在启蒙主义立场,提出戏剧改革主张,创立了严肃剧这一新的剧种。
②分类:家庭悲剧(描写身边人的不幸,贴近生活)和严肃喜剧(以人的美德和责任为对象)
(3)特点:①主题要有严肃性,具有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
②题材要有严肃性,重在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③作为悲剧的混合体,严肃剧要兼有悲剧和喜剧的某些优点,即有严肃场面又有逗笑因素。
(4)作用:狄德罗十分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尤其对观众的道德提升作用;社会作用:在狄德罗哪里,戏剧在建立民族风尚,扫除社会偏见、弃恶扬善、提升境界方面。
(5)评价:狄德罗的戏剧改革主张,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悲喜剧混杂的理论,冲破了古希腊以来的戏剧传统,批判了资产阶级对艺术的要求,是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第二节莱辛
1、主要代表作:《拉奥孔》文艺理论著作、《汉堡剧评》。
2、文学任务:通过建立统一民族文学来实现民族统一的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主要成就是市民剧。
3、主要思想:(1)反对新古典主义,建立民族文艺。
(2)《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意见》重点区分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引导德国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4、莱辛的反驳(诗与画的不同):(1)反驳1:①模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空间艺术);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时间艺术)
②模仿对象不同:画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静态美――人体美或精神美);诗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动态美―思想感情或故事情节);
③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诗作用于人的听觉(联想等)
(2)反驳2:画和雕塑的造型艺术的最高原则――美;诗的最高原则――真;
雕塑《拉奥孔》中把人物的哀嚎化为轻微的叹息,并非哀嚎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哀嚎会使面孔扭曲,有违形体美。
(3)反驳3:①造型艺术应标新包孕性的倾向:事物发展即将抵达而又未抵达激情顶点的瞬间;选取拉奥孔叹息的瞬间进行表现,更能引发观众丰富的联想。
②结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哪一顷刻,我们俞是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俞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如《掷铁饼者》
③如果选择激情的顶点“想象就不能往上面升一步,也不能往下面降一步;如果上升或下降,所看到的拉奥孔就会处于一种比较平凡的因而是比较乏味的状态了”
④莱辛对诗画界限区的重大意义:诗画一致性的弊端,在诗中求画,只注重描写外边,以美为尚;在画中求诗,往往忽略现实美的刻画,走向抽象和语言化。
温克尔曼的理论抹煞了诗歌与绘画的界限,把艺术创作引向脱离现实的轨道,没有遵循艺术自身的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
莱辛否定诗画一致说的目的是要引导德国文学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5、市民剧理论:《汉堡剧评》
①表现市民生活
②艺术家脱离宫廷生活,真实描写现实。
③用单纯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取代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
④宣传平民道德,发挥戏剧的道德教育功能。
⑤批判三一律
⑥主张戏剧以性格为主。
6、莱辛评价:莱辛的文艺理论义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帷幕。
第三节赫尔德
狂飙突进运动:是指17世纪60年代晚期到17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阶段即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第六章德国古典文论
第一节康德
1、康德的文艺思想从属于其哲学美学体系,主要表现在《批判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2、艺术论:二律背反
3、天才论。
“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
(1)关于天才的心理能力,康德认为大致由四种机能构成:想象力,知性、精神和鉴赏力。
其中鉴赏力是天才心理能力的核心。
康德宁愿牺牲掉天才,宁可损及想象力的丰富性,也要保留鉴赏力中的知性充分发挥作用。
“知性”在康德看来比想象力还要重要。
精神好“在审美的意义上,就是指内心的鼓舞生动的原则。
”
(2)天才的特征
①独创性是天才的第一特征;
②典范性是天才的又一特征;
③天才对自身的创作过程无法描述出来或者做出科学的说明,艺术形象如何在天才内心产生出来,这是一个不受控制的过程,不能随意地按照规划设想出来,也无法传达给他人。
④天才活动领域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⑤天才的想象力和知性两种能力之间的自由的比例及其协调是天生的,是由主体的自然本性造成的。
⑥天才除了具有卓越的鉴赏能力之外,更具有通过表象对审美理念的传达能力
第二节歌德
1、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诗与真》、《歌德谈话录》。
2、论述歌德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第一自然:“自然”并不仅仅指自然界,还包括人类的社会生活,歌德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
第二自然:艺术家不是被动面对自然,艺术家可作为主人。
具有唯物主义的特点。
一方面,他指出了自然对艺术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了艺术超越自然,是第二自然。
歌德认为艺术家与自然走着双重关系:他即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艺术创作应到从客观世界出发,“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古典的艺术是“健康的”,浪漫的艺术是“变态的”。
从歌德的艺术实践来看,由于他重视客观、强调现实,所以又呈现出现实主义的色彩。
3、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是由歌德提出来的。
世界文学:韦勒克认为,“世界文学”这个术语“从历史的角度来设想民族文学的演讲;它们将彼此混合,最终融汇成一个宏伟的混合总体”。
世界文学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民族文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完整的文学有机体,每一种民族文学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民族文学的高涨使得精神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必定会促成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
第三节席勒
1、代表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2、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①席勒将文学作品区分为“素朴的诗”(古代)和“感伤的诗”(近代)。
将文学区分为“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
席勒的“自然”内涵是指事物的自然而然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事物按其本性和规律存在着、发展着。
希腊人是自然的,其想象力、感染力、风俗习惯、社会生活都是和谐、自然的。
②当人处在自然状态时,艺术家只需模仿现实就可以创作出伟大作品,从而成为一位素朴的诗人;当人失去了自然的时候,艺术家只能在理解中寻求人的和谐、美好的自然,他就成为一位感伤的诗人。
在古代诗人哪里,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在近代诗人哪里,打动我们的是观念。
③值得关注的是,席勒并没有依据这些区分而简单地停留在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上,而是指出这两种文学类型各有其长处和缺陷。
素朴的诗人(古代诗人)长于描述有限的事物,感
伤的诗人(近代诗人)长于表现无限的精神。
④席勒的这一系列区分,实际上就是试图确定古典主义文艺和浪漫主义文艺各自的特征。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席勒最成熟的文艺理论著作,他深刻分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艺术类型的特征,指出人类个体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具有的同步特征。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名词解释):素朴的诗对应于古代而感伤的诗对应于近代。
主要根据就是自然这个概念。
素朴的诗以现实性取胜,但要受到感性事物的限制,感伤的诗人以理想性取胜,但却无法彻底完成他的任务。
素朴的诗人依赖经验依赖于他所生活和接触的世界,素朴诗人结束活动的地方,感伤诗人才开始活动。
他依赖自身依赖于心灵内在的能力,因此素朴诗人要的是外面的帮助,而感伤诗人则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自己和净化自己。
第四节黑格尔
1、艺术的历史类型
(1)美学思想的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终结论――黑格尔
(2)分类: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①人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象征型艺术阶段。
这个阶段,理念本身是抽象的、模糊的。
当这个理念寻求自身的现实表达时,只能在“许多自然事物形状行徘徊不定,在他们的骚动和紊乱中寻找自己”。
显然,象征型艺术中理念和感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消极的、外在的,而不是融合的、统一的,这种艺术给人以怪诞离奇、神秘崇高的感觉。
象征型艺术是为真正艺术到来而作准备,是“艺术前的艺术”。
②人类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古典型艺术阶段。
理念与感性较好的融合阶段。
这个阶段,理念获得了确定性,成为“具体的心灵性东西”,也就是人的心灵;宙斯、赫拉、阿波罗、狄奥尼索斯、雅典娜、阿佛洛狄忒等雕像,在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内外与外在的融合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是古典型艺术代表作。
③人类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浪漫型艺术阶段。
理念按其本性是无限的、绝对自由的,它要突破具体的人体形状把自己自由地表现出来。
2、悲剧论。
在各种戏剧门类中,黑格尔无疑最重视悲剧,悲剧的冲突与和解被黑格尔认为是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发展原则,普遍的伦理实体正是通过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①悲剧首要的因素在于,它表现的对象是由一系列关系和力量构成的、普遍的、完整的伦理实体,这种伦理性因素是形成悲剧人物性格的基础,它推动着悲剧人物追求自己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为。
“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的出发点,是在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列的力量: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姊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是宗教生活。
”
②悲剧的第二个因素是它基于冲突的必然性。
在悲剧冲突之中,冲突双方从自身来看都是合理的,但从伦理整体来看,又都是片面的。
③悲剧的第三个因素是悲剧冲突需要解决,解决的结果就是冲突双方的片面性、特殊性遭到毁灭,永恒正义把伦理的完整性重新实现出来。
受到黑格尔推崇的悲剧的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黑格尔指出悲剧发生的范围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悲剧以冲突为基础,悲剧的发生具有必然性,悲剧感除了恐惧和怜悯,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解的、平静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深化了我们对悲剧艺术的理解。
第七章浪漫主义文论
1、浪漫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种反对古典主义、崇尚个性解放、追求情感表现、倡导想象自由、鼓吹艺术天才的文学思潮,这种思潮持续近半个
世纪,影响深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其理论上的表达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2、各国的代表作家。
①德国:施莱格尔兄弟、海涅
②法国:华兹华斯(情感与自然)、柯勒律治(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圈地运动)。
浪漫主义奠基之作《抒情歌谣集》。
论诗的题材:新古典主义以贵族的高雅生活为其文学题材,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明确提出以日常生活特别是田园生活为诗歌的题材。
论诗的本质:新古典主义认为是理性,但华兹华斯则认为是激情的直接流露。
论诗的语言:诗歌应该运用日常乡间语言的观点。
法国:夏多布理昂《基督教真谛》。
主张:神秘为美。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美丑对照原则
第八章现实主义文论
第一节,巴尔扎克和左拉(法国)
1、典型的艺术形象。
在《<古物陈列室>、<冈巴拉>》中,巴尔扎克有过一段文字,表述他对典型的基本看法:①典型是艺术创造的一个综合性过程,他赋予部分以整体性的生命力。
②艺术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艺术形象获得生命力的根本来源。
文学真实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这个提炼的结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为一个高度综合之后的,融会了艺术虚构的典型形象。
③艺术虚构是典型形象获得真实性和普遍性的基本途径。
虚构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作家艺术虚构的过程,即是赋予人物形象以思想感情的过程,它不仅来自现实,还要高于现实。
④艺术典型的核心问题,即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⑤典型形象得以诞生的环境,即典型环境。
因为巴尔扎克认为,人物性格是环境的产物。
丧失了环境的人物无疑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2、自然主义(左拉)
名词解释:“自然主义”一词非左拉首创,它产生于16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只是用于哲学领域受圣伯夫传记批评个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决的影响,在法国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左拉完善了文学上的自然主义的艺术思潮。
这一思潮李基本观念就是回到自然,从物体和现象出发,借助实验和分析,寻求物体和着想的本源。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即回到人的自然状态,借助直接的观察,精确的解剖以及对世上事物的描写,塑造艺术世界。
《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这一理论的直接实践。
代表作家:左拉。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左拉是文学真实性的积极倡导者,他坚持认为艺术真实必须必须以现实为基础,这尤其表现在他早期的文字观念中。
(2)文学创作的基本依据问题,在自然主义理论对科学观念膜拜的同时,左拉积极倡导科学办法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即对人的认识的根本性改变。
(3)缺陷①混淆了科学和文学的根本区别,并使文学沦为科学的附庸。
取消了文学的独立性。
②刻意强调生理学和医学对文学写作的指导性意义。
③降低了文学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狄更斯和詹姆斯(英国)
1、小说叙述的视角。
詹姆斯注意到了小说叙述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他称之为戏剧法,还有一种他名之为图画法。
第三节別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俄国)
1、形象思维
①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別林斯基认为,艺术与科学(或哲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表现在内容上,而是表现在具体的形式手段上。
科学和哲学侧重的是形式逻辑,科学性的数据分析,到艺术则是运用形象。
两
者之间诉渚读者的方式效果也不同,哲学作用于人的理智力量,艺术则诉渚人的想象,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则在于显示事实。
2、文学的人民性(杜勃罗留波夫)
第九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论(法国文学批评史、英法唯美主义文论、法国象征主义文论、尼采的文论思想)
1、传记批评理论:圣伯夫。
他的批评关注作家的生活,通过分析作家来理解作品,姑称传记批评。
主要作品《星期一漫谈》
①圣伯夫的文学评论主要是为同时代的作家勾画肖像,在他的主要作品文集《星期一漫谈》中,他观察和描写同时代作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他们的生活琐事,梳理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对作家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和思想加以批判、力图在作品和作家的人生之间建立起确切而真实的联系。
从人到作品,从作品到人,“知人论世”的传记批评是圣伯夫批评的主要方法。
②圣伯夫提出的方法是从一个人出生的地方、种族开始,然后是他的家庭,父母、兄弟姊妹甚至他的孩子,从这些人身上可以观察作家可能具有的遗传的性格特征。
2、文学发展“三要素”:丹纳(艺术哲学)《批判与历史文集》、《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
①在《<英国文学史>·导言》中,丹纳把种族、环境和时代当做对作家起决定作用的三种力量或三要素。
种族指的是“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而且根据规律,与在性格和身体结构上的明显区别联系成一个整体”。
种族的自然因素是最初的决定因素,(丹纳认为“种族”是内部主源问题,环境是外部压力,后天的动力时代)
②作品由作家决定,作家由作家的群体决定,作家的群体由风俗和精神状态决定,精神状态由种族、环境和时代决定。
3、文学史建构:朗松(学者派)。
朗松对丹纳过分机械的决定论加以修正,对作家的研究既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承认作家的个性和天才部分。
(1)朗怂的文学史批评的特点?
①与丹纳一样,朗送认为文学研究要参考历史学的方法,像历史学解释社会变迁一样来探索文学的规律,一位文学史家应当如一位真正的史学家一样博学,才能进行客观的批评。
②另一方面,朗松和批评圣伯夫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家身上,当作品当作研究人的工具
③朗松的文学研究一方面重视社会学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也重视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
④与丹纳强调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不同,朗松格外强调文学的社会学影响,一方面是作家受到时代影响,另一方面是时代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王尔德(唯美主义)
1、为艺术而艺术;①艺术要超越生活和自然,他认为美高于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艺术高于生活,使人拜托日常生活的束缚。
;②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与道德无关。
唯美主义者宣称艺术有完全独立的价值,只应该以艺术本身的价值尺度。
2、生活模仿艺术;唯美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概念,而且还是一种人生哲学。
他把生活的优先权赋予美学,以美感主导生活法则。
还认为生活的伦理是相对的,道德法则随着时代和风俗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节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雷里
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雷里是法国诗歌从浪漫主义走向象征主义的关键人物。
第四节尼采《悲剧的诞生》
1、尼采的悲剧理论源自对古希腊戏剧的反思。
2、尼采提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或者说狄奥尼索斯精神与阿波罗精神。
)
3、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宣布上帝死了,超人降生,“从前,亵渎上帝是最大的亵渎,然而上帝已经死了,因此这些亵渎者也就死了。
”
第十章心理分析文论
1、概述:心理分析文论(又译精神分析文论),是20世纪初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基础上行成并盛行于欧洲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心理分析文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在《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显示出他对人的本性的探索兴趣。
弗洛伊德以性本能、欲望为核心的非理性主义思想的诞生创造客观条件。
此外,达尔文的进化论、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为弗洛伊德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借鉴。
第一节弗洛伊德
1、代表作:《释梦》(又译《梦的解析》)。
2、无意识理论:①弗洛伊德指出存在两种无意识:一种是处于深层的无意识,叫“被压抑的无意识”;一种处于较浅的层面,接近意识,叫“前意识”或“潜伏的无意识”。
3、人格机构层次:弗洛伊德详细地论述了人格心理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理论。
“本我”是人和中最原始、模糊而不易把握的部分,由遗传的本能和性欲构成,无视逻辑、理性和社会的风俗习惯,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在本我的表面,处于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代表理性和审慎,自我除了具有知觉、记忆、思考和动作等一般机能外,对外主要是感受现实,处理个体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奉行“现实原则”。
“超我”也称理想自我,主要作用是按照个体所属的社会道德观念,鉴别善恶,作为自我行动的准则。
它代表着理想和良心,奉行“道德原则”。
通常情况下,这三者处于协调和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一旦三者关系失调,就会产生神级混乱,危害人格的健康发展。
4、力比多(名词解散):又称里比多,是弗洛伊德心里分析学的基础。
“凡自我对于自身的性欲对象的能力的投资,我们称之为‘里比多’”,即力比多“以专称性生活的本能力”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中,力比多理论关乎性、性的发展、性对人格的影响等。
力比多是本我中的性欲从动,他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6、俄狄浦斯情节(又称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情节与艺术的创造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艺术家创作的源起大多于他们自身的情节,尤其是人类无意识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节”,影响着艺术的创作。
弗洛伊德把这一概念引入文学著作,给传统的文学理论带来巨大冲突,尤其在解读文艺作品的主体和艺术家的创作视角,提供独特视角,生物学视角浓厚,忽略了文化、环境等社会因素对个人影响。
第二节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始意象)瑞士
第三节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镜像原理
第十一章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名词解释: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早期在俄国兴起的一股文学批评理论潮流,它主张研究文学的形式与艺术技巧。
诞生于1914年至1915年间,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和莫斯科语言学学会相继成立之际。
在20年代鼎盛,30年代逐步销声匿迹。
非常明确地表示对具有科学性的文学理论的最求;它将艺术理论作为主要探讨对象;
同语言学理论的关系极其紧密。
俄国形式主义是西方文学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深森、等。
什克洛夫斯基(1916面成立诗歌语言研究会)
雅各布森(1915年成立莫斯科语言学会)
第一节什克洛夫斯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反常化,也叫陌生化、奇特化、尖锐化)1、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