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0-启蒙运动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0-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17到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发生了一次广泛而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人称启蒙运动。

“启蒙〞一词的原意是“照亮〞,启蒙运动实那么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勇于使用你的理性〞是这个运动的口号,拒绝迷信和神秘,对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进步抱乐观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特点。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以人的世俗理性为尺度,对以往各种学说进行衡量,对长期占据思想界的权威观念加以质疑,努力摆脱教会对人类事务的控制。

启蒙运动崇尚科学,倡导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公开自由地研究人周围的一切。

政治上,启蒙运动强调自由和人权,提倡宗教宽容。

哲学上,启蒙运动产生出了多种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物质决定论。

由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启蒙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欧洲各国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到了自身处境的巨大反差,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政治上的大权旁落使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成为最为有力的社会呼声,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

就思想文化层面而言,文艺复兴开启了思想革命的大门,基督教作为知识和心灵智慧的大厦,受到了彻底的冲击和颠覆。

与此相应,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对人类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实验,提出一系列定理、证明和学科建设主张。

科学的开展促进了人类理性的开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和宗教迷信的理论根基,激发了人们思想解放的要求。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需要指出的是,启蒙思想家所标举的真理、正义、平等和 人权尚未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局限。
第三节 赫尔德
赫尔德对文学、自然、社会的诸多思考和论述中存在一 种综合对应的关系。他用自然界植物的发展比拟文学的 发展,用社会中人性的特征解读各民族各时代文学的特 质。他力图消化吸收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表达他对 于世界和历史的整体观念。
第三节 赫尔德
四、评价
赫尔德不能算是一个拥有严格而完整的学科构架的文艺 理论家,但他是一个热情、敏锐并且具有独创精神的文 学批评家。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透彻地描写事 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 用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纯粹的学术研 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 动的文艺观。
第二节 莱 辛
三、市民剧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启蒙主义文论
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含义:17世纪至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等国,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影响深远的思想 运动。“启蒙”一词的原意是“照亮”,启蒙运动实则 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口号:“勇于使用你的理性”
特点:拒绝迷信和神秘,对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进步抱 乐观的态度,崇尚科学,强调自由和人权。
悲剧的净化效果问题:莱辛依据他对亚里士多德《诗学 》的理解,指责高乃依曲解了亚里士多德。莱辛认为, 道德存在于激情的两个极端之间,中和适度才是净化之 道。
第二节 莱 辛
评价: 莱辛的文艺理论以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
动的帷幕。
第三节 赫尔德
一、人物:
赫尔德(1744—1803),德国启蒙主义批评家,狂飙突进 运动的先驱和精神领袖。赫尔德的著作主要包括《论德 国现代文学片断》《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莎 士比亚》《论莪相和古代民间的诗歌》《关于人类发展 的另一种历史哲学》《希伯来诗的精神》《民歌》《散 论集》和未完成的《人类历史哲学大纲》等。

西方文论第五讲 启蒙文论cee

西方文论第五讲 启蒙文论cee

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
A.关于
的理论
严肃剧的性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极端剧种,那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不总 是在悲哀里或喜乐里,所以应该有一个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剧种。” “只要题材重要,诗人格调严肃认真,剧情发展复杂曲折,那么即使没有使人发 噱的笑料和令人战栗的危险,也一定有引起兴趣的东西。而且,据我看来,由 于这些行动是生活中最普遍的行动,以这些行动为对象的剧种应该是最有益、 最具普遍性的剧种。我把这种戏剧叫做严肃戏剧。” “严肃剧”——“正剧”,它要求以最常见的市民生活为描写内容,所以也称为“市 民剧”。【使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 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视戏剧为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戏剧可以起到法律起不 到的作用。
莱辛
A. 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 【面临“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问题”? 批判的焦点是德国文学要师法法国古典主义,还是要学习文艺复兴的大 师莎士比亚? “这些英国戏剧没有法国戏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规律”,“没有这些规律也 能达到悲剧的效果”。】 B.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C.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其次,提出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得出画的最 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由此解释了雕塑拉奥孔为什么是“轻微的叹息”,而非是“哀号”。
再次,提出了术的时空辩证观:
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 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因此而混淆。由此出发,对于艺术 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文学作品:剧本《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子》、《修 女》、《宿命论者雅克》等。
【法】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3-民族文学论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3-民族文学论

民族文学论:
赫尔德关于民族文学和文学的民族性的理论,是与18世纪德国思想界对包括德国文学艺术在内的德国文化的独立性思考相一致的。

赫尔德认为,只有充分重视和热爱本民族的诗人,才能促进本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开展,进而将本民族最优秀的思想和最真挚的情感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赫尔德对民族文学问题的思考具有辩证色彩,他敏锐地意识到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学与公正对待世界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学遗产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诗是一面反映民族性情、民族理想的镜子,通过对各民族诗歌的阅读,最终得到的是对世界各民族思维方式、理想愿望、人生态度的理解。

因此,赫尔德呼吁一种视界高远和包容全局的胸怀。

对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理解,真正目的不在于诗和文学本身,而在于其映照的人性,赫尔德的研究抱负和学术视野远远不限于文学,文学研究是他整个人类历史哲学的组成局部,人道和人性才是他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五章 启蒙文学

第五章 启蒙文学

• 3、理性论:“理性崇拜”,遵从自然(自 由)情感,建立“理性王国”;用“理性” 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人 们的头脑,号召人们用自己的“自然理性” 认识世界,力图建立“理性国家”“理性 社会”,宣传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或 民主共和国; • 4、唯物论: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提倡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主义。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文学 (the Enlightenment)
《自由引导人民》
第一节 概述
• 一、背景 • (一)概念
• Enlighten : “启发、启迪、开导,使之摆脱偏见 或迷信;照亮,照耀,阐明”、“认识”或“杰出 人物”、“智慧、知识”;“光明观念”的运动, 启蒙就是人从由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 • “启蒙运动”:用理性和知识照亮人们的头脑,启 迪人们的智慧,使之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
• 斯泰恩(Laurence Sterne,1713- 1768):“感伤主义小说sentimental novel”,《感伤的旅行》(1768)、“最 奇特的小说”《项迪传》(1760)。 • 哥尔德斯密斯(O.Goldsmith,17281774):《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8) 《荒村 (T.Gray,1716-1771)《墓园挽歌》 (1750);麦克菲逊《峨相集》(1765)。
法国十八世纪出版的 《百科全书》中的一页
1 、孟德斯鸠
(Montesguieu1689 -1775 ) : “理性 与自由的法典” 《法的精神》 (1749)提出政治 分类说和三权分立 说、书信体讽刺小 说《波斯人信札》 (1721)。
法是“从自然之物中延伸 出来的必要关系”
孟 德 信 斯 札 鸠 》 《 插 波 图 斯 人
• 三、代表作 • (一)英国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以理性原则裁决社会与人生——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一、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1、英国文学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小说家,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人。

重要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和《摩尔·弗兰德斯》。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受到了高度评价,恩格斯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鲁滨逊有三个特征:①有冒险进取精神。

他厌恶平凡中庸的小康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父亲劝告,船破教训,都不能使他回头,毅然决然舍弃安逸生活,宁愿与风波坎坷为伍。

②有坚强的毅力。

由于船只触礁,他只身来到荒岛二十八年。

离开文明社会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是,鲁滨逊最后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牧场和两处住处,除了缺少“人与人的交往以外,什么都不缺”,在荒岛上建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③他又有殖民主义特点。

总之,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新资产阶级典型,表现了上升时资产阶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

《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也很有成就:注意用具体行动来塑造人物,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自然流畅,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非常具体,穿插一些日记和书信,使人如临其境,真实可信。

约那旦·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个杰出的讽刺作家。

其代表作《格利佛游记》共分4个部分:写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

作者借格列佛游历小人国,批判了英国官场的腐败:还揭露了无聊的党争:作者借格列佛游历飞岛国影衬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其艺术价值在于:以漫画的夸张技巧塑造人物形象;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和口吻,叙述无耻和无聊的人情事故;通过具体的情节,鲜明地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形象和矛盾关系。

受拉伯雷的影响,把粗俗作为审美对象,使粗俗蕴藏着更深的文化内涵,用粗俗亵渎某些貌似神圣的东西。

鲁迅多次称赞斯威夫特的讽刺技巧,把他与果戈理相提并论。

《启蒙主义文论》课件

《启蒙主义文论》课件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为启蒙主义文论的传播 和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启蒙主义文论的影响与意义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启蒙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 教育意义,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 展,丰富了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
启蒙主义文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 基础,对现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主义文论》PPT课件
目 录
• 启蒙主义文论概述 • 启蒙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 • 启蒙主义文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启蒙主义文论在当代的反思与启示
01
启蒙主义文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启蒙主义文论是指18世纪欧洲启 蒙运动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 想,它强调理性、科学和人道主 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推动文学的理性化
启蒙主义文论强调理性、科学和客观性,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推动了文学的理性化进程。
促进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启蒙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 推动社会进步,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文学的创新精神
启蒙主义文论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这 种思想激发了现代文学的创新精神。
启蒙主义文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伏尔泰
01
伏尔泰是启蒙主义文论 的先驱,他的思想对整 个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 影响。
02
他主张理性、自由和平 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 教迷信,提倡科学和进 步。
03
伏尔泰的文学创作以讽 刺和批判为主,他的作 品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 色彩。
04
他的代表作品有《哲学 通信》、《形而上学论 》等。

第五章启蒙主义

第五章启蒙主义

在诗中拉奥孔发出惨痛哀嚎, 在雕刻中他的面部表情却变成 了有节制的焦急的轻微叹息。 在诗中两条长蛇绕腰三道,绕 颈两道,在雕刻里却只绕着腿 部。 在诗中拉奥孔父子是身着衣帽 的,但雕刻里却都是裸体的。
诗可以通过动作暗示物体 画可以通过物体暗示动作
一是借动作暗示静态 二是借所产生的效果来暗示物 体的美 三是化美为媚,呈现动态的美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鬓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 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 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休谟对“印象”与“观念”的区分
“感觉印象”是个别、散乱的——“真理”的知识, 仅仅是因为我们在“感觉印象”之上强加了心灵 自身的秩序。这“秩序”就是“一切人类认识的 假定基础”——因果关系。 人们所谓的“因果关系”,其实是来自多次重复、 却并未穷尽的经验积累,所以只能被视为一种对 预期结果的揣测和心理期待。
②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 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 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 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 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 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 义传统。
③不过作为一位主教,贝克莱更需要从“经 验”走向信仰、而不是彻底的怀疑。所以他 最终要论证的,是个别心灵之上的“普遍心 灵”——即上帝。上帝一旦存在,人类的经 验就可以不断去体会上帝所揭示的奥秘;如 果这“奥秘”被视为“自然的定律”,
男性与女性关系中,男性在开始的时候一般 都扮演启蒙者的角色。因为男性比较有条件 较早地接触更广大的世界,男女谈恋爱的时 候,男性启蒙女性,女性是受启蒙者。但后 来就出了问题:女性还要继续往前走,追求 自由就要自由到底,男性跟不上了,悲剧就 这样产生:女性把男性抛弃了,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第五章启蒙运动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

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夺权斗争的时代。

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统治,先搞意识形态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它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

二、基本精神(一)在世界观上启蒙运动就是用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封建宗教的唯心论。

具体表现:1.夸大了教育作用。

2.夸大了少数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二)批判旧世界观上用理性原则批判封建主义的整个上层建筑。

(三)在组织群众上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号召人民群众向封建势力进攻。

三、欧洲启蒙文学的共同特点(一)欧洲启蒙文学思想性强,有鲜明的倾向性。

(二)以资产者和贫民作为作品主人公。

(三)创作方法和文体多样化。

启蒙作家创作方法一般是现实主义,但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方法,早期是古典主义,后期是感伤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前驱。

文体:戏剧、有悲剧、喜剧、正剧、哲理剧。

小说:日记体、书信体、旅行体、哲理第二节法国启蒙文学四大作家一、法国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特点1.法国启蒙作家绝大部分是思想家,使启蒙文学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强调文学的教育意义、思想性强,教育意义大,富有哲理意味,不注意形象塑造,有某种概念化倾向。

3.法国启蒙文学突出成就体现在四大作家身上。

他们分别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

二、法国启蒙文学四大家(一)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著名作家和启蒙思想家。

主要理论著作《法的精神》,是一部体系完整的政治法律著作。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发表了《人权宣言》,他的《法的精神》成为这部资产阶级革命宣言的法的基础和理论。

孟德斯鸠文学创作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

开18世纪哲理小说之先河。

写波斯贵族青年郁斯·贝克,1710—1720年旅居巴黎。

他经常把巴黎发生的事情写信告诉给波斯的家里的亲人和朋友。

他的亲人和朋友也经常把波斯发生的事情写信告诉他。

通过书信来往揭露法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庸俗堕落、荒淫无耻,批判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种种恶习和生活方式。

5 .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5 .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以理性原则裁决社会与人生——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第二节“德国的老夫子”——歌德二、《浮士德》《浮士德》创作历时60年,贯串歌德的整个创作活动。

初稿叫《原浮士德》写于1773——1775年。

1788——1790年,他把《原浮士德》作删改,1790年秋以《浮士德片断》发表。

1797——1806年,完成《浮士德》第一部。

1797——1832年,诗人逝世前几个月最后完成《浮士德》的写作。

(一)、作品的情节结构《浮士德》是个不供演出的诗剧。

全剧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有25场未分幕(另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幕》、《天上的序幕》三部分),第二部分五幕。

因全剧贯串作者整个创作活动,歌德思想的不断变化致使作品的思想较为复杂。

卷首有“献诗”,赞叹时光流失,朋友不见,以新诗献给读者,与剧情无关。

“舞台上的序幕”表达作者对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见解,与剧情无关。

“天上的序幕”标志着故事开始。

全剧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人物众多、场景幻奇,有一个线索贯串始终——主人公浮士德精神上的发展变化,作者称之为“灵魂的漫游。

”故事由魔鬼靡非斯特与天帝、靡非斯特与浮士德两次赌赛和浮士德的五个经历组成。

天上序幕:天帝和靡非斯特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的争论。

这次争论的实质是人能否克服自身的矛盾和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全剧的基本主题。

人生探索第一阶段:知识悲剧。

知识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摒弃烦琐哲学、优化知识、探索真正知识的精神生活,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在知识领域给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

第二阶段:爱情悲剧。

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说明浮士德的追求不能局限在个人爱情私生活,必须从“小世界”转向“大世界”。

第一部到此结束。

在第一部中,作者写了浮士德在“小我”之中的探索:读书、享乐和恋爱。

第三阶断:政治悲剧。

政治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改变现实的无力,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对现实的妥协和迁就,说明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只能以悲剧而告终第四阶阶段:美的悲剧。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L5.2莱辛——其他文献引述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L5.2莱辛——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 其他文献引述:一,鲍桑葵论莱辛(1)莱辛对批评的观点在实用的批评家与哲学的批评家之间,在艺术的立法者与美的研究者之间,莱辛(1729—1781)采取的是中庸的立场。

为了证明毫不批判地从传统接受的艺术公式是无用的,为了用能够洞彻古典世界与浪漫主义世界共同人性根源的鲜活观察力,来取代这些艺术公式,他做了比任何人都要多的工作。

不过,毕竟他还是信任规那么的,他将批评家当作诗人的向导。

他以为,荷马和索佛勒里斯的作品中包含了诗歌的真正法那么,这种法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也有说明。

由于反对天才时期无形式的风气,他似乎没有把批评界规那么的服从与艺术形式方面的实际训练区别开来。

因此,他始终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即使从思想内容方面看,他应当划入近代批评界,但从他的思想目的来看,他依旧坚持先前的观点。

为了在开始的时候就弄清楚这一重要问题,我们有必要引用一下他的?汉堡剧评?(1767—1768),这几乎是他最后一部真正的美学著作。

在最后一章里,他对自己做出了估计。

“我不是演员,也不是诗人。

我的朋友常常善意地称我为诗人,那是因为他们误解我的缘故。

我写过几部剧本,但是不应该因此得出错误的结论。

并不是每一个拿着画笔乱抹乱描的人都是画家。

我刚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正是人们乐于把兴趣和灵敏误解为天才的时候。

我也知道,我后来的几部戏剧之所以勉强过得去完全是由于批评界的缘故。

我认为,那种凭借自己的力量连续不断地涌出清洁泉水的生命之泉,在我身上是不存在的。

只有在压力泵的作用下,我才能挤出一点东西。

如果当初我没有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他人的财富,没有学会在他人的火炉旁取暖,没有学会借助艺术透镜来增强自己的视力,我将会多么贫苦、多么寒冷、多么近视11阿!所以,当我听到有人对批评界心存不满的时候,我总会生出不安或惭愧。

05启蒙主义文论

05启蒙主义文论

赫姆》、《艾米莉雅·迦洛蒂》
1.反对新古典主义,建立民族文艺
‚莱比锡与苏黎世之争‛(1741年)
莱比锡大学教授高特雪特主张走法国新古
典主义之路
苏黎世大学教授波特马和布莱丁格提倡英
国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发展道路
莱辛明确反对高特雪特,支持苏黎世派,
在论争中脱颖而出。
盛赞莎士比亚
‚就是在按照古人的标准来判断 这件事,莎士比亚也是一位远比高乃 依伟大的多的悲剧诗人,尽管高乃依 很了解古人,而莎士比亚几乎全不知 道他们。‛——《关于当代文学的通 讯》
4.古典主义趣味的囚徒——伏尔 泰文艺思想的二重性
“我是有一个把莎士比亚的大粪堆 里所发现的珍珠指给法国人看,真料 想不到有一天我竟帮助了人们把高乃 依和拉辛的桂冠放在脚下践踏,来替 一位野蛮的戏子贴金抹粉。” ——《英国通信》
二、卢梭的文艺思想
让·雅克·卢梭 (1712-1778),法国 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 和伏尔泰、狄德罗并 称为启蒙运动的三大 领袖,是杰出的思想 家、文学家、音乐家, 法国前期浪漫主义的 主要代表。
1.艺术创作论
艺术的本质:摹仿 摹仿的对象:自然——广阔的社会生活 摹仿的方式:服从自然,忠实自然,表现
自然
摹仿的要求:逼真
反对消积摹仿,提倡积极创造——
想象
想象,这是一种素质,没有它, 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 学家、有思想的人、有理性的生物, 甚至不能算是一个人。
2.‚严肃剧‛理论
2.反对盲目地模拟古人
‚我们可以赞美古人,但不要让 我们的赞赏变成盲从。为了更好地回 顾过去并欣赏那些他们不能加以精确 评价的古代作品,让我们不要对自然 赋予的美闭上眼睛而使我们自己和自 然遭受损失吧。‛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1-狄德罗对“美在关系”说的举例

《西方文学理论》 文本分析库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1-狄德罗对“美在关系”说的举例

文本分析库狄德罗对“美在关系〞说的举例1.知识点:“美在关系〞说2.知识点讲解:狄德罗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关系,美的本质是在主体之外的客观对象本身。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

3.实体内容:我现在只想从文学中引用一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荷拉士悲剧中的妙语:“他就死〞。

假使一个人对高乃依这个剧本毫无所知,对老荷拉士的答复也没有一点观念;我假设问他对“他就死〞这一警句如何想法;我所询问的人,既不知道“他就死〞是怎么回事,又猜不出这是一个整句、或是一句话的片段,也难于知晓这三个字之间的文法关系,显然他就将答复他觉得这既不美、也不丑。

假使我对他说这是一个人被询问到另一个人在战斗中应该作什么时的答复,他便开始明白这样答话的人有一种勇气,使他并不总是相信生比死好;而“他就死〞这句话渐使他感到兴趣。

假使我又说那是关乎祖国荣誉的战斗;战土是被询问者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他所剩下的唯一的儿子;这个青年人所周旋的有三个敌人,他们已使他的两个弟兄丧命;老者是在对他的女儿说话;他是个罗马人等等;于是原来不美不丑的答话“他就死〞,以我逐步揭露其与环境的关系而更美,终于成为绝妙好词。

假设是您改换了环境和关系,将“他就死〞,这句话从法国剧院搬到意大利的舞台,从老荷拉土的口中移到史嘉本的嘴里,“他就死〞就变成了打诨。

您假设改换环境,假定史嘉本是在伺候一个严厉、悭吝而易激怒的主人,他们在大道上遭到三四个强盗的袭击,史嘉本溜走了;他的主人起而自卫;但逼于寡不敌众,他也只好溜走;而别人告诉史嘉本他的主人已逃出了危险,史嘉本的期待落了空,他将说:怎么,他溜走了吗?吓,这个懦夫!别人答复说,一个挡三个,你要他怎么办呀?他答复说:“他就死〞,这个“他就死〞便成为可笑了。

所以美确乎如我们以上所说,是随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

……不管关系是什么,我认为组成美的,就是关系。

那不是就·好看与美相对的狭隘意义而言,而是就一种我敢说是更为哲学的,更适合于—般的美的概念与语言及事物的本性的意义而言。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康德:何谓启蒙
启蒙就是人类从他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 态中摆脱出来。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别人 的指导,人就不会使用他自己的理解力。 要是这当中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理解力, 而是离开他人指导就缺乏果断和勇气来运 用它,这一不成熟状态就是人加诸自身的 了。故而,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就是:敢于 聪明!勇于使用你自己的理解力!(见《绪
莱辛的反驳3:造型艺术应表现包孕性的顷刻

包孕性的顷刻——事物发展即将抵达而 又尚未到达激情顶点的瞬间。 选取拉奥孔叹息的瞬间进行表现,更能引 发观众的丰富联想。

结论

“最能产生个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 活动的那一顷刻。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 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如果选择激情的顶点,“想象就不能往上面 升一步,也不能往下面降一步;如果上升或 下降,所看到的拉奥孔就会处于一种比较平 凡的因而是比较乏味的状态了。”

第二节 莱 辛
诗画比较的目的: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 透彻地描写事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 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用的有效方法 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 纯粹的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 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动的文艺观。

------恩格斯
第二节,德国蒙主义文论
德国当时的国家状况: 17世纪30年的宗教战争使德国分 裂为300多个诸侯小国,相互割据 争霸。 德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文化 也不发达。资产阶级政治上妥协 、思想上软弱。


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 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 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 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 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 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为目的。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2莱辛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5.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2莱辛

莱辛莱辛〔Lessing,1729—1781〕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之一,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第一位不朽的戏剧家,也是社会、戏剧、宗教评论家和美学家。

莱辛出生于萨克森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神学家。

他少年时自学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等古代语言,1746年9月l日莱辛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神学,后改学医学,但他的主要兴趣在文学、哲学和数学上,并非常热爱戏剧,立志要做“德国莫里哀〞。

他的父母以他“不务正业〞为由停止对他在经济上的支援,莱辛只能在柏林卖文为生,成为德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靠写作维持生活的职业作家。

在此后12年里,他为了生计在柏林、维滕贝格、莱比锡之间不断奔波,出版季刊?戏剧文库?,编辑?德意志万有文库?,与友人合办?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杂志,出版了有关诗歌、寓言、剧本和评论的六卷本?文集?。

此外还翻译了英、法思想家的戏剧理论著作。

1766年出版著名美学著作?拉奥孔,或称画与诗的界限?, 1767年4月,莱辛应邀到汉堡任“民族剧院〞的艺术参谋,他针对第一年演出的52出戏写了104篇评论,1769年辑成?汉堡剧评?出版。

德国启蒙主义运动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

莱辛的文艺理论反映了这个要求,并且具有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战斗性、创造性。

他明确主张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以反映德国的政治问题和市民生活。

为此,他主张从古典作品中总结归纳出新的原理,使德国文学有所依从,从而摆脱拟古主义的桎梏,开拓古典现实主义道路。

莱辛在?拉奥孔?中讨论了诗和画的界限问题,其主旨在于肃清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纠正当时屈黎希派提倡描绘体诗的偏向,其中包含了他和温克尔曼关于古典艺术特点的论争。

他把人的动作提到首位,建立了美学中人本主义的理想。

莱辛从比拟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处理,论证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并归纳出关于诗和造型艺术的根本原那么。

拉奥孔〔Laokoon〕是1506年在罗马开掘出来的一座雕像,描绘的是一位老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情形。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1、启蒙运动,即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即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打破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新的概念,所以称为“启蒙”。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贵族特权,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偏见与狂热,批判唯心主义,反对门第、等级观念,提出永恒的理性原则和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运动2、《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3、启蒙运动的思想特点:(1)突出理性,“理性”是指启蒙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启蒙”是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中解脱出来。

①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依赖的是古典思想家的引导;启蒙运动不是文艺复兴的简单重复,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反封建、返教会的口号。

内容有实质性变化。

②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学尚科学为核心。

(2)两个重要理论:①自然神论:上帝是一位神秘的钟表师,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但上帝创造一个完美的宇宙和自然之后便让自然和人类按照自然和规律运行,不再干涉自然和人类事物。

②主权在民说。

狭义:国家主权在于人民;广义:包含自然权利学说,自然说,契约论,以及权利制衡等重要内容。

4、启蒙主义基本特征:①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

②以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狄德罗1、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核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的革新主张,在历史上统称为“百科全书派”。

2、文论思想:(1)“自然原则”与“真实原则”①狄德罗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戏剧理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真实与否是衡量艺术美的首要标准。

狄德罗在深刻阐释艺术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

②狄德罗眼中的“自然”是指客观存在的世界,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即广阔的社会生活)③“真实”在狄德罗哪里指的是艺术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上,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达到“逼真”的效果。

(模仿方式:服从自然、忠实自然、表现自然。

模仿要求:逼真)(2)严肃剧与文艺的启蒙功能①“严肃剧”: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发了城市平民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要求,狄德罗站在启蒙主义立场,提出戏剧改革主张,创立了严肃剧这一新的剧种。

②分类:家庭悲剧(描写身边人的不幸,贴近生活)和严肃喜剧(以人的美德和责任为对象)(3)特点:①主题要有严肃性,具有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

②题材要有严肃性,重在反映市民尤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③作为悲剧的混合体,严肃剧要兼有悲剧和喜剧的某些优点,即有严肃场面又有逗笑因素。

(4)作用:狄德罗十分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尤其对观众的道德提升作用;社会作用:在狄德罗哪里,戏剧在建立民族风尚,扫除社会偏见、弃恶扬善、提升境界方面。

(5)评价:狄德罗的戏剧改革主张,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悲喜剧混杂的理论,冲破了古希腊以来的戏剧传统,批判了资产阶级对艺术的要求,是西方戏剧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第二节莱辛1、主要代表作:《拉奥孔》文艺理论著作、《汉堡剧评》。

2、文学任务:通过建立统一民族文学来实现民族统一的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主要成就是市民剧。

3、主要思想:(1)反对新古典主义,建立民族文艺。

(2)《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论《古代艺术史的若干意见》重点区分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引导德国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4、莱辛的反驳(诗与画的不同):(1)反驳1:①模仿的媒介不同:画以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为符号(空间艺术);诗以时间中的声音和语言为符号(时间艺术)②模仿对象不同:画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静态美――人体美或精神美);诗宜于表现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动态美―思想感情或故事情节);③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绘画作用于人的视觉,诗作用于人的听觉(联想等)(2)反驳2:画和雕塑的造型艺术的最高原则――美;诗的最高原则――真;雕塑《拉奥孔》中把人物的哀嚎化为轻微的叹息,并非哀嚎就显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哀嚎会使面孔扭曲,有违形体美。

(3)反驳3:①造型艺术应标新包孕性的倾向:事物发展即将抵达而又未抵达激情顶点的瞬间;选取拉奥孔叹息的瞬间进行表现,更能引发观众丰富的联想。

②结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哪一顷刻,我们俞是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俞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如《掷铁饼者》③如果选择激情的顶点“想象就不能往上面升一步,也不能往下面降一步;如果上升或下降,所看到的拉奥孔就会处于一种比较平凡的因而是比较乏味的状态了”④莱辛对诗画界限区的重大意义:诗画一致性的弊端,在诗中求画,只注重描写外边,以美为尚;在画中求诗,往往忽略现实美的刻画,走向抽象和语言化。

温克尔曼的理论抹煞了诗歌与绘画的界限,把艺术创作引向脱离现实的轨道,没有遵循艺术自身的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

莱辛否定诗画一致说的目的是要引导德国文学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5、市民剧理论:《汉堡剧评》①表现市民生活②艺术家脱离宫廷生活,真实描写现实。

③用单纯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取代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

④宣传平民道德,发挥戏剧的道德教育功能。

⑤批判三一律⑥主张戏剧以性格为主。

6、莱辛评价:莱辛的文艺理论义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帷幕。

第三节赫尔德狂飙突进运动:是指17世纪60年代晚期到17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度阶段即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第六章德国古典文论第一节康德1、康德的文艺思想从属于其哲学美学体系,主要表现在《批判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

2、艺术论:二律背反3、天才论。

“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

”(1)关于天才的心理能力,康德认为大致由四种机能构成:想象力,知性、精神和鉴赏力。

其中鉴赏力是天才心理能力的核心。

康德宁愿牺牲掉天才,宁可损及想象力的丰富性,也要保留鉴赏力中的知性充分发挥作用。

“知性”在康德看来比想象力还要重要。

精神好“在审美的意义上,就是指内心的鼓舞生动的原则。

”(2)天才的特征①独创性是天才的第一特征;②典范性是天才的又一特征;③天才对自身的创作过程无法描述出来或者做出科学的说明,艺术形象如何在天才内心产生出来,这是一个不受控制的过程,不能随意地按照规划设想出来,也无法传达给他人。

④天才活动领域是艺术,而不是科学;⑤天才的想象力和知性两种能力之间的自由的比例及其协调是天生的,是由主体的自然本性造成的。

⑥天才除了具有卓越的鉴赏能力之外,更具有通过表象对审美理念的传达能力第二节歌德1、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诗与真》、《歌德谈话录》。

2、论述歌德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自然”并不仅仅指自然界,还包括人类的社会生活,歌德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

第二自然:艺术家不是被动面对自然,艺术家可作为主人。

具有唯物主义的特点。

一方面,他指出了自然对艺术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了艺术超越自然,是第二自然。

歌德认为艺术家与自然走着双重关系:他即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艺术创作应到从客观世界出发,“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古典的艺术是“健康的”,浪漫的艺术是“变态的”。

从歌德的艺术实践来看,由于他重视客观、强调现实,所以又呈现出现实主义的色彩。

3、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是由歌德提出来的。

世界文学:韦勒克认为,“世界文学”这个术语“从历史的角度来设想民族文学的演讲;它们将彼此混合,最终融汇成一个宏伟的混合总体”。

世界文学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民族文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像一个完整的文学有机体,每一种民族文学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民族文学的高涨使得精神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必定会促成世界文学时代的到来;第三节席勒1、代表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2、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①席勒将文学作品区分为“素朴的诗”(古代)和“感伤的诗”(近代)。

将文学区分为“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

席勒的“自然”内涵是指事物的自然而然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事物按其本性和规律存在着、发展着。

希腊人是自然的,其想象力、感染力、风俗习惯、社会生活都是和谐、自然的。

②当人处在自然状态时,艺术家只需模仿现实就可以创作出伟大作品,从而成为一位素朴的诗人;当人失去了自然的时候,艺术家只能在理解中寻求人的和谐、美好的自然,他就成为一位感伤的诗人。

在古代诗人哪里,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性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在近代诗人哪里,打动我们的是观念。

③值得关注的是,席勒并没有依据这些区分而简单地停留在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古上,而是指出这两种文学类型各有其长处和缺陷。

素朴的诗人(古代诗人)长于描述有限的事物,感伤的诗人(近代诗人)长于表现无限的精神。

④席勒的这一系列区分,实际上就是试图确定古典主义文艺和浪漫主义文艺各自的特征。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是席勒最成熟的文艺理论著作,他深刻分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艺术类型的特征,指出人类个体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具有的同步特征。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名词解释):素朴的诗对应于古代而感伤的诗对应于近代。

主要根据就是自然这个概念。

素朴的诗以现实性取胜,但要受到感性事物的限制,感伤的诗人以理想性取胜,但却无法彻底完成他的任务。

素朴的诗人依赖经验依赖于他所生活和接触的世界,素朴诗人结束活动的地方,感伤诗人才开始活动。

他依赖自身依赖于心灵内在的能力,因此素朴诗人要的是外面的帮助,而感伤诗人则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自己和净化自己。

第四节黑格尔1、艺术的历史类型(1)美学思想的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终结论――黑格尔(2)分类: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①人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象征型艺术阶段。

这个阶段,理念本身是抽象的、模糊的。

当这个理念寻求自身的现实表达时,只能在“许多自然事物形状行徘徊不定,在他们的骚动和紊乱中寻找自己”。

显然,象征型艺术中理念和感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消极的、外在的,而不是融合的、统一的,这种艺术给人以怪诞离奇、神秘崇高的感觉。

象征型艺术是为真正艺术到来而作准备,是“艺术前的艺术”。

②人类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古典型艺术阶段。

理念与感性较好的融合阶段。

这个阶段,理念获得了确定性,成为“具体的心灵性东西”,也就是人的心灵;宙斯、赫拉、阿波罗、狄奥尼索斯、雅典娜、阿佛洛狄忒等雕像,在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内外与外在的融合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是古典型艺术代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