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球仪学科:地理学年级:初中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3.掌握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及其分布。

4.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和查询。

5.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介绍地球形状的背景知识,如地球的几何特征和证明地球为球体的实验。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

3.解释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4.绘制简单的地球剖面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结构的层次。

第二课:地球的运动1.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

2.使用模型或演示实验,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探究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地球的地理要素1.介绍地球的地理要素,包括大陆、海洋、岛屿、湖泊、河流和高山等。

2.展示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和特点。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上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利用地图或地球仪进行实际观察和定位,将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标出。

第四课: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旋转、倾斜和定位等。

3.组织学生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找出一些地理位置的经纬度。

4.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查询和分析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如距离、方向和比例尺等。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实验和观察法:使用实验或观察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分享和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概念和现象。

评估方式:1.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初二地理《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初二地理《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

初二地理《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1【学习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教学过程】日清释义、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2、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设计说明】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直觉观察臆想证实【设计说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供参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教学设计: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标及课标解读(一)课程标准: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

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

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构造和自转等。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和测量距离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造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的地理信息三、教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成因。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这是因为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近赤道处周长较大,面积也较大。

而赤道两极处周长较小,面积也较小,故地球形状呈扁球形。

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扁球,而是由许多局部不规则的地形和海洋构成的复杂曲面。

这个曲面比扁球的形状更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称为“地球的参考椭球面”。

1.2 地球的大小询问学生,地球的大小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及其量度方法。

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或周长。

地球的直径等于赤道直径和极轴直径的平均值。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极轴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

地球的周长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2万千米。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磁测、测角、卫星测量等方法来准确获取。

1.3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距离地面最近的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的,厚度比较薄,在陆地上平均约30~4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约5~1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太阳和地球中心之间。

它由非常厚的硅酸盐岩石和熔岩组成,因为地壳的重量负荷在地幔之上,所以地幔是矿物的最大储藏所在。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同学学会观看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样子、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同学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同学知道纬度确实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样子的熟悉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改变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熟悉和把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样子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迟疑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唯恐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日,我们就先来熟识一下地球的一些状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样子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样子的熟悉过程〕〔讲解并描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渐渐发觉,有许多自然现象说明了地球外表是圆的,特殊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胜利,有力地证明白地球的球形样子。

如今,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看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样子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肯定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肯定圆的圆球体。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首先,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其次,阐述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刻度、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某一地区的位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和公转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简单使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掌握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并尝试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要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充分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同时结合绘图、填图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2)比较法:本章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归纳法:对于地形图的判读,采用归纳法,总结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学法】1.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所了解,但具体描述一定要准确,对于地球大小的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投影仪、录像等形式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课堂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参与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2.学法建议学习本章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学用结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收集地理图片、地球方面的材料,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分析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来突破重点。

结合地球模型,初步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读图、举例、绘图等形式,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再根据制作的模型来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带来困难。

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识别地图、填图等活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资料【教学课时】 3-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为什么有如此感慨呢?(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想法)过渡:地球太大,我们太小,所以很难“亲眼目睹”地球的全貌。

那地球的真面目到底如何呢?我们又该怎样研究地球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一探究竟。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学习(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师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呢?生答: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图 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播放视频《地球的形状》生答:四个阶段:天圆地方(直觉)---太阳、月亮(推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践)---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生:讨论思考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讨论登高望远、海边看船、月偏食等现象产生的原因。

师:我们把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直观经验到猜想再到实践,由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生答。

师小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有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她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现在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我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大小。

生:看课本第4页图1.2师: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的大小》,后学生回答。

师小结: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地球仪师:由于地球太大,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教材图1.3“地球仪”所示。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并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师说明:1.形状不同:地球是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正球体;2.结构不同:地球仪底座、支架、地轴、经线、纬线等;地球上没有。

生:认识地球仪上的“一轴两点两线”;找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师:地球仪如何表示出地球表面上如此众多真实的地理事物呢?生:读书,回答。

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

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

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三、本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地球仪。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四、作业设计“玩转”小小地球仪:熟悉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名称。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二、新课学习(一)纬线师:展示经纬仪生:思考并回答,共同评价活动结果。

(二)纬度师:纬线有无数条,如何把它们区分开?生:观察地球仪,讨论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请用合适的方式(语言、图示等)进行描述。

问题引领:(1)以赤道为起点,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2)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3)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如何区分度数相同的纬线?(4)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它们的纬度分别是多少?(5)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划分有什么关系?北纬是否全部在北半球,南纬是否全部在南半球?梳理表格:三、本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是我们“玩转地球仪”的第二节课,对纬线、纬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懂得了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四、作业设计绘制纬线简图,要求体现出纬线和纬度的特点,标注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问:我们如何才能在地球表面上准确地找到某一个点,或者为某一个点准确地定位呢?我们已经学习了纬线和纬度,要想在地球表面上准确地找到某一个点,或者为某个点准确定位,光知道纬线和纬度还不够,学完了今天这节课,就可能做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