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学科组

2022年9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单元整体分析

【课标解读】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

1.教材分析

“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

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要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

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充分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同时结合绘图、填图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2)比较法:本章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归纳法:对于地形图的判读,采用归纳法,总结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所了解,但具体描述一定要准确,对于地球大小的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投影仪、录像等形式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设计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参与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2.学法建议

学习本章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学用结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收集地理图片、地球方面的材料,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分析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来突破重点。结合地球模型,初步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读图、举例、绘图等形式,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再根据制作的模型来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本节教学内容涉及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如,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虽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学生带来困难。同时,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学要多利用图像,采取比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识别地图、填图等活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思路】

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媒体演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资料

【教学课时】 3-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为什么有如此感慨呢?(引导学生思考,说出想法)

过渡:地球太大,我们太小,所以很难“亲眼目睹”地球的全貌。那地球的真面目到底如何呢?我们又该怎样研究地球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一探究竟。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新课学习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师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呢?

生答: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图 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师:播放视频《地球的形状》

生答:四个阶段:天圆地方(直觉)---太阳、月亮(推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践)---地球卫星照片(确证)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

生:讨论思考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讨论登高望远、海边看船、月偏食等现象产生的原因。

师:我们把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直观经验到猜想再到实践,由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生答。

师小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有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她是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现在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我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