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r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本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静夜思》。

这些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所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 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读录音、词汇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朗读: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古诗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课题: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2. 课题下方列出三首古诗的标题3. 旁边列出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教具学具准备4. 下方列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关于这首古诗的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教案

【创新教案】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生:关塞、边塞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两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插图,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背诵两首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分组背诵、全班齐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

2. 摘抄两首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古诗《望洞庭》或《题西林壁》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让学生理解了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注重韵律、理解意境、品味词句等,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培养。

2. 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朗读录音、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

4.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培养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基本内容、意境和词句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1.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的背景和韵律特点。

2.掌握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内容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诵读和理解。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古诗《静夜思》、《悯农》、《春晓》的课文资料。

2.预先制作好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准备适当的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朗读《静夜思》、《悯农》、《春晓》。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导入:
–向学生提出“什么是古诗”、“为什么要学古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学习活动:
–分段解读《静夜思》、《悯农》、《春晓》,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学生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4.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解读,展示或朗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古诗教学,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古诗赏析和唐诗宋词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包括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以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背景及作者,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2. 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5. 赏析古诗: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古诗,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21 古诗三首2. 诗句及作者:《登鹳雀楼》、《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3. 背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4. 诗句解析:重点词语、诗句含义5. 赏析方法:语言、形象、情感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

3. 收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并赏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味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通过背景介绍、诗句解析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21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

但在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上,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诗题、诗句、诗情等方面去欣赏和评价一首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难点: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评价一首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异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让学生猜测这三首诗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关注诗题、诗句和诗情,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欣赏一首古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雨寄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意境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素材。

3.图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意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3.能够运用学到的古诗知识,进行简单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中的古诗内容。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抓住重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含义,理解古代语言表达。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诗创作。

四、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2.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本3.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马克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录音或教师朗读,引入学生对《古诗三首》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与理解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古诗三首》,并逐句解释古诗的含义。

2.分析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找出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拓展练习1.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阅读古诗,互相探讨古诗的意义,并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朗读。

2.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古诗的素材或题材,让他们进行简单的创作,体会古诗创作的乐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古诗,并在下节课朗读。

2.练习补充古诗创作,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或关键词进行创作。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认真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感受古诗之美。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了解唐代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唐诗文化内涵和韵律,学生朗读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教学难点:解读诗文表达的深层意义;学生掌握并运用新的韵律、辞藻。

教学准备:书籍:《古诗三首》PPT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并复述唐诗文学的特点。

2、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三首》。

二、学习(25分钟)1、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2、逐字详解诗歌内容(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韵律和美感。

三、探究(10分钟)1、学生掌握新的韵律、辞藻,并在小组中讨论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在班级中与同学们交流。

四、练习(15分钟)1、学生分组互动,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进行手抄古诗并自行解释。

五、总结(5分钟)1、通过学习,回顾所学内容。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作业(5分钟)请学生背诵其中一首古诗,并翻译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一、课文背景
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的一课,内容为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诗歌的韵味,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2.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和背诵方法。

3.增强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辅助教材:黑板、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4.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制定详细的教案,包括引言、导入、内容讲解、
课文赏析、让学生感悟等环节。

四、教学步骤
1. 引言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2. 导入
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内容讲解
分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理解诗歌意境。

4. 课文赏析
带领学生一起朗诵古诗,感受诗歌的美和韵味,理解诗歌的内涵。

5. 让学生感悟
通过课文赏析,帮助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扩展延伸
1.提供更多古诗欣赏,拓展学生对古诗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自己的
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从中汲取智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②《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书湖阴先生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采用绘画方式,将古诗中的意象如黄河、江南水乡、庭院等生动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描绘的美景。
②运用色彩丰富的粉笔,为板书增添艺术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③在板书设计中加入一些趣味元素,如小动物、花草等,使板书更具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业评价
(1)背诵:教师将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并正确理解诗句的意义。
(2)词句积累:教师将检查学生的词句积累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课后作业:教师将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理解运用、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4)创作练习:教师将评价学生古诗创作的情况,从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3. 简洁明了
①将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用加粗或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突出关键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繁琐的文字,以简洁的词语和符号表达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3)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探究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以下现代化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生动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答题、抢答等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这本书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全面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背景、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2.能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意境。

2.掌握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语。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古诗三首》课文学习1.讲解古诗《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导入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古诗内容,理解古诗中的意义和感情。

第二课时:古诗赏析和运用1.分析《临江仙》和《鹿柴》两首古诗。

2.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美妙之处。

3.带领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艺术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听说互动法:通过听讲解和诗歌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创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1.教师课堂点评: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点评,肯定优秀,鼓励进步。

2.学生自评: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家长反馈: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创作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延伸1.拓展古诗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2.古诗歌会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朗诵会,展示学生的古诗朗诵和创作成果。

3.古诗创作比赛:举办古诗创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创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将对《古诗三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

部编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古诗三首,了解其内涵和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隐喻和象征。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诗描绘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诗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一《登鹳雀楼》(20分钟)1.学生跟读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3.分组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呈现讨论结果。

3. 学习古诗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分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诗人对友情的描写。

2.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思考诗人的感慨。

3.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寓意和象征,进行展示和分享。

4. 学习古诗三《江南逢李龟年》(20分钟)1.学生合唱古诗,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2.教师讲解诗句中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情感。

3.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展示古诗中的场景和氛围。

5. 小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延伸1.给学生布置古诗朗读任务,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古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要求学生写一份课后反思,总结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念,感受古人对生命、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欣赏古诗文并在生活中感受美,提高学生的文化折能力和艺术体验。

3.学习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通过图片、画面等形式辅助学生学习古诗,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课文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2.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1.互动问答:(1)询问学生们了解古诗吗?知道哪些古诗?它们有什么特点?(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们的观察力,如:在生活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和景色?2.活动设计:播放和展示“飞花令”,让学生跟着飞花令念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图片展示:展示古诗中的相关图片或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

【教学环节二:课文学习】1.音乐欣赏:播放铜管乐器演奏的《渔翁》简短乐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

2.朗读与解释: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梳理每句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诗意。

3.分组合唱:(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经典古诗,就读经典诗和理解,组内互相学习,掌握掌握对古诗中意境和情感。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前朗读所学习的古诗,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互动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如:“郁郁不得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蕴含的情感、哲学理论等。

5.诗歌仿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古诗中的词句,试着写一首小诗,体验古诗的魅力,如延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之类的情景描写。

【教学环节三:课后练习】1.阅读训练: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朗读、翻译,巩固古诗的意境和诗歌的审美感。

2.写作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写下对古诗情感的理解,体验对古文化的欣赏和表达技巧的提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 古诗三首【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熟读古诗,并背诵。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审美创造: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课前解析】关注古诗:《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关注学习古诗的方法:1.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注释,用字面意思理解诗意。

3.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2.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出塞》3.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龙城飞将、胡马”等词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塞、秦”等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塞、秦、征”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6 个字。

2. 能借助注释理解《出塞》和《凉州词》的大意,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出塞》。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主题导入,揭示课题1. 学习单元篇章页,指出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唐诗《出塞》和《凉州词》。

让我们随着诗人的笔迹到古代的边塞去看看吧!(板书:《出塞》《凉州词》)2. 理解“出塞”。

(1)指名读“塞”,“塞”是平舌音,读“sài”。

(2)指导“塞”的写法:“宀”的横钩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两竖下边不出头,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展。

(3)了解边塞诗。

①借助图片了解“边塞”。

(课件出示边塞图)“边塞”指边境的要塞,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的据点,就像一道屏障,阻挡敌人入侵。

②边塞诗:我国在秦汉时期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到唐朝,边境战争一直没有间断。

部分诗人通过写诗来表现边塞生活,表达爱国情怀,这一类体裁的诗就叫“边塞诗”,又叫“出塞诗”。

Ⅱ识字写字,交流评议1. 学习生字,引导学生观察,交流难写字的书写要点。

秦:上方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下边“禾”字要窄小。

醉: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左右匀称,两部分要写得瘦长。

2. 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不顶格不踩线。

3.交流评议。

Ⅲ朗读古诗,整体感悟1. 学生自由练读,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1)指名朗读《出塞》和《凉州词》。

(2)重点检查多音字和一些字词。

“还”在诗中读作“huán”,不要读成“hái”;“将”在诗中读作“jiàng”;“教”在诗中读作“jiào”。

(3)同桌互读互听,相互正音,试着读出两首诗的节奏,教师相机点拨。

出塞王昌龄秦时/ 明月/ 汉时关,万里/ 长征/ 人未还。

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 胡马/ 度阴山。

凉州词王翰葡萄/ 美酒/ 夜光杯,欲饮/ 琵琶/ 马上催。

醉卧/ 沙场/ 君莫笑,古来/ 征战/ 几人回?(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

2.学生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1)交流资料,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王昌龄、王翰的介绍。

(2)教师补充:王昌龄的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出塞》是他的代表作。

王翰的诗多豪放壮丽之句,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凉州词》。

3.小结: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而闻名,这两首诗也是他们的代表作。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整体的感知入手,初步解决古诗的朗读,落实字音和节奏问题,再由音转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Ⅳ借助资料,理解《出塞》1. 自主理解诗句意思,全班交流。

2. 交流资料。

(1)重点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质疑: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这里并非实指秦、汉两朝)②你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看似说的是两件事情,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情: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

(板书:秦汉明月→边关)③引导交流:当这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照在古老的边关,照在边疆的将士身上,照在将士的家人身上,他们望着月亮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讨论)④小结:月亮是我们中国人的思念密码,当“秦、汉”这样的时间词与“万里”这样的空间词放入诗句中时,就不仅仅是在描述唐朝的边关了,也许我们还看到了更遥远的古代,人们也翘首以盼戍边的战士们能平安归来;也许我们还看到了现在,边防战士们也在亲人的思念中戍守边疆,保家卫国。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读李广的资料和其他的资料。

②学生交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你体会到了什么?3. 古诗大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4. 齐读古诗。

指名背诵古诗,师生评议。

5. 小结: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早日结束战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有和平和安宁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的心愿。

诗人借对骁勇善战的将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得力将领,巩固边关,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愿望。

(板书:任用良将巩固边关渴望和平)【设计意图】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情。

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

Ⅴ想象画面,理解《凉州词》1. 课件出示沙漠图片,感受边塞苍凉。

你们看,边关沙漠,人烟稀少,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时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当地歌曲中夹杂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并咏唱。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凉州词》。

回忆以前学习的七言诗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3. 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4. 借助注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小组间交流。

(1)葡萄美酒夜光杯。

①读完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

②课件分别出示夜光杯和葡萄酒的图片,丰富想象。

介绍夜光杯: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光杯的地方。

③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盛大的酒宴上有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物,众多将士在举杯欢庆,这豪华的盛宴,真是令人神往啊!(2)欲饮琵琶马上催。

①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急促的琵琶声)②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这句诗自古以来有两种理解:一是琵琶在助兴,欢快的音乐催促着将士开怀畅饮;二是琵琶声声急,催促着将士们马上出征。

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在这里我们理解为第二种。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①引读:这样的盛宴,这样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板书:醉卧沙场)②假如你就是这些将士中的一员,你想对我说些什么?预设1: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预设2:诸君莫笑我醉卧沙场,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在战场上活着回来?(板书:英勇豪迈)5. 古诗大意: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6. 齐读古诗。

指名背诵古诗。

师生评议。

7. 课堂小结: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我们学习了这两首诗。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的大意,还可以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入情入境地去想象画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其内在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理解的难易程度来分配教学的时间。

在学习方式上,充分体现了朗读与想象画面在体会古诗情感方面的作用。

8. 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学习的6 个生字,默写《出塞》。

(2)建议完成《典中点》第1 课时中涉及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生字“杰”,会写剩余4 个字。

2. 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能结合历史背景和典故体会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3. 能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复习旧课,重温家国情怀1. 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哪一首古诗表达了世世代代边关将士渴望在优秀将领的带领下,早日平定边疆、回家团聚的心愿?(《出塞》)2.导入:在《出塞》中,王昌龄迫切渴望出现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家卫国。

而一位女诗人也希望在国破家亡之际有像项羽那样的英雄,敢作敢为,勇于担当。

她就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夏日绝句》。

(板书:《夏日绝句》)【设计意图】三首诗都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家国情怀。

本环节意在通过对两首诗的复习,引出本首诗的学习,为后面体会李清照在诗中表达的家仇国恨做好铺垫。

Ⅱ初读古诗,理解意思1. 识字写字。

(1)认识“杰”,可组词:杰出、杰作。

(2)交流会写字书写要点。

“亦”是独体字结构的字,第四笔是竖钩;“雄”前两笔横短撇长,下边的撇折独立、折末端有点,“亻”撇短竖长;“项”左边“工”的最后一横变提。

2. 介绍背景,激情导入。

李清照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之时,目睹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中原,她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她的《夏日绝句》。

3. 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呈现古诗,配乐范读。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教师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 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

至今/ 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

(2)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①同学们听出老师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诗的吗?预设:悲愤、激昂。

②谁来试着读一读?(个别试读,其他学生评价)(3)小组轮读,理解诗句。

①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边读边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纠正。

古诗大意: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板书:生人杰有骨气死鬼雄有气节)4. 理解古诗。

(1)借助注释,理解“思项羽”,回答问题。

(2)引导质疑:①为什么李清照要怀念一个失败了的英雄?②为什么项羽宁愿自刎也不肯回到江东重整旗鼓?③项羽和南宋朝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3)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阅读思考。

(4)启发思考:当李清照和百姓们被迫舍弃自己的家园,逃向江南时,她希望的是什么呢?(收复失地,重回故园)(5)诗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在北宋南迁的动荡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朝廷面对强敌仓皇渡江逃窜的丑态,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人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既歌颂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山河,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

(6)小结: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的爱国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