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 (一)无移位骨折: –屈肘90°,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2~3周。 图(9)
•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整复: –(1)先在牵引下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16
–(2)伸直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屈 曲,术者用手法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使 其复位。
–(3)屈曲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伸 直,术者用手法推近端向前,拉远端向后,使 其复位。
4
二、病因病机xxxx
• 1、伸直型:
–(1)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撑地所致。 –(2)骨折近端向前方、远端向后方移位。 –(3)容易损伤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5
• 2、屈曲型:
–(1)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所致。 –(2)骨折远端向前上
方移位。 –(3)血管、神经损伤
机会较少。
6
• 3、粉碎型
• 3、桡神经损伤。
13
–4、肘内翻畸形。 图(8)
• 年令越小发生率越高,原因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 为:
• (1)远端尺偏移位未纠正。 • (2)骨折远端内旋移位。 • (3)内侧皮质塌陷,失去支撑,愈合过程中自动
尺偏。
14
–5、肘外翻畸形。(少见) –6、迟发性尺神经炎。(少见)
15
五、治疗 xx xx
9
• 4、肱骨髁上压痛,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5、X片显示骨折。图(6)
xx xx
10
四、并发症
• 1、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 又称Volkmann氏肌挛缩。原因:骨折块 和血肿的胀力挤压肱动脉及其分支,使血管受 压、痉挛,导致前臂屈肌缺血、水肿,神经麻 痹(肌肉缺血2~4小时可发生功能障碍, 8~12小时即不可逆坏死。神经缺血30分钟即 感觉异常,12~24小时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后 肌肉坏死,疤痕挛缩,发生畸形。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优势.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优势.

骨科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及临床疗效评价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裸上方2 - 3cm处的骨折。

多发生于3一12岁的儿童,尤多见于5一8岁,成年和老年亦可发生,但较少见。

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中医优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我科应用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使用中医中药外敷内服,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手术治疗痛苦大、病程长、费用高、併发症多的缺点。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还避免了手术感染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之弊,不失为治疗该种骨折的首选方法。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一、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1.主方肢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0克,桃仁6克,黄柏6克,防风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l剂。

若肿胀严重者,加丹参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冲)。

合并神经损伤者,加威灵仙10克、地龙6克。

2.中成药跌打万花油,用消毒纱块放入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为万花油纱,直接外敷骨折处,然后再上夹板固定。

如有张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后再外敷。

二、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方药】主方生血补髓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生地黄12克,白芍9克,黄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当归9克,续断9克,川芎6克,红花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三、后期【治法】补肝肾,养气血,壮筋骨。

【方药】1.主方肢伤三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铜10克,土鳖虫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宽筋藤30克,钩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刘寄奴15克,防风15克,大黄15克,荆芥10 克。

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

②软坚舒筋汤(熊曼琪等《实用家庭中医百科全书》):处方:宽筋藤30克,络石藤30克,刘寄奴30克,威灵仙12克,防风 12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乌梅10克,白醋30克(后下)。

煎水熏洗合并损伤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剂。

肱骨髁上骨折的练功活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练功活动,可作握拳、屈伸腕关节等活动。

解除夹板固定后,应积极主动锻炼肘关节屈伸活动,严禁暴力被动屈伸肘关节,以免发生损伤性骨化,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一)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一)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一)【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分析回顾患者骨折类型以及治疗实践。

结论对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符合局部解剖需要的良好的内固定、有效的植骨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中医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于腓肠肌起点以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

本病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1.特色治疗(1)皮肤牵引①适应证: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及小儿(0~4岁),皮肤有损伤、炎症及对胶布过敏者禁用。

②操作方法: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患肢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将牵引力传递到骨骼上,牵引重量不超过5kg。

牵引期间应定时检查牵引的胶布粘贴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和体位。

一般牵引时间为2~4周,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2)骨牵引①适应证:不愿手术或皮肤条件不具备外固定支架以及手术治疗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

②操作方法:屈曲型骨折:行股骨髁上或髁部牵引,将伤肢置于牵引架上,屈髋40°~45°,屈膝45°位牵引,牵引力线应高于股骨轴线,待牵开后行扣挤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如经牵引及手法整复仍不能复位者,将屈膝改为25°,在牵引针上再放置一与股骨垂直向前的牵引弓行双向牵引。

伸直型骨折:行胫骨结节牵引,将伤肢置于牵引架上,屈髋20°~30°,屈膝15°~25°牵引,牵开后视情行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3)手法整复外固定①适应证:移位不大的Al型骨折。

②操作方法:根据受伤机制,采用推挤扣合手法使骨折复位,可用超膝关节夹板或石膏托固定患膝于屈膝30°~50°(屈曲型)或0°~10°(伸直型)足部中立位,一般固定6~8周。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肱骨髁上部扁而宽,前有冠突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隔一层极薄骨片,所以较易发生骨折。

常见于儿童和少年。

由于暴力方向不同,临床上分为伸直型(较多见),屈曲型(少见)两种。

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不通则痛,故骨折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

由于机体失去支柱作用及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故活动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受伤后患者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二)体征:肘部肿胀、有广泛的皮下青紫瘀斑,鹰嘴部突出,肘呈半伸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骨折移位,可出现患肢畸形、前臂变短,局部有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擦感。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三)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及观察骨折移位方向。

三、诊断要点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学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法标准》。

(一)有外伤史;(二)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功能障碍。

(三)骨折处有明显压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局部有异常活动。

(四)X线检查。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以伸直型尺侧移位为例。

1、患者正坐靠背椅上。

2、助手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握住上臂中部,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与助手作相对拔伸,纠正重迭移位,同时矫正旋转移位。

3、患者前臂中立位,医者另一手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外侧,余指按压骨折远端内髁处。

相对推挤,矫正侧方移位。

4、侧移位矫正后,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近端前方,屈曲肘关节90度,以达整复。

(二)夹板固定:1、整复后,取可塑性小夹板四块:为前侧板,后侧板(超肘关节6厘米,并烤呈弧形)内侧板、外侧板。

2、取纸垫两个,分别置于近端外侧,远端后侧。

3、纱布条分上、中、下三部捆扎夹板。

4、用前臂吊带将患肢胸前悬吊,屈肘90度。

5、固定后注意检查夹板松紧情况,随时调整。

(完整版)肘劳(肱骨外上髁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版

(完整版)肘劳(肱骨外上髁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版

肘劳(肱骨外上髁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1~001.9~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网球运动员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

(2)肘外侧疼,疼痛呈持续渐近性发展。

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时疼痛,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体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者消失。

(3)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为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常缓慢起病,多见于特俗工种或职业,如木工、钳工、矿工、网球运动员、打字员等。

(2)因肘关节的受累,而导致肘关节疼痛,用力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

(3)握拳、伸腕及旋转动作可引起肱骨外髁疼痛加重。

(4)查体有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局限性、极敏锐的压痛,皮肤无炎症,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

(5)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阳性。

(6)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证实无骨质病变,有时可见钙化阴影、肱骨外上髁粗糙、骨膜反应等。

(二)症候诊断1.淤血阻络证:肘部肿痛或刺痛拒按,提物无力,活动增痛,夜间加重,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涩。

2.气血亏虚证:起病时间较长,肘部酸痛反复发作,提物无力,肘外侧压痛,喜按喜揉,可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一)针灸治疗1、毫针治疗(1)取穴:肘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阿是穴。

(2)辩证配穴:淤血阻络证:膈俞、血海;气血亏虚:足三里。

(3)操作方法:针刺穴位常规消毒后,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肘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等腧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膈俞、血海等腧穴行题插捻转泻法,足三里予以重插轻提补法阿是穴可作多向透刺或多针齐刺,留针30分钟,每天治疗1次2、灸法(1)常规灸法①悬灸分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其中肘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合谷等腧穴可采用温和灸、回旋灸、每灸距皮肤2~3cm 施灸10~1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每日治疗1次;膈俞、血海等腧穴可采用雀啄灸,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施灸15~2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每日治疗1次。

骨伤科肱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肱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肱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头与肱骨干之间由粗而细的部分,称肱骨外科颈。

这是较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因受伤时的姿势不同,可分为嵌入型、外展型、内收型。

【诊断】1.嵌入型跌仆时引起骨折的暴力较轻,断骨远端(肱骨干)嵌入于断骨近端(肱骨头)。

这种骨折常无明显的向内或向外成角畸形,仅在X片上可见有骨折线,局部肿痛较重,有明显的纵向叩击痛,但无骨擦音。

2.外展型上肢在外展位跌倒,断骨小部分嵌入,形成断骨远端外展、近端内收、成角尖向内的畸形,可合并有向前成角。

若断骨完全分离,则呈典型移位,近端断骨受冈上肌的牵引而向外旋转,远端断骨的上端则向内移位。

此种情况偶发生于青少年。

3.内收型较少见。

上肢在内收位跌倒,断骨远端内收,近端外展,形成角尖向外的畸形,触诊时断骨外侧隆起。

【治疗】1.对无明显移位的嵌入型骨折及仅有骨折线的裂缝骨折,敷药后用瓦筒状的硬纸夹于肱骨上部,绷带包扎,并将患肢悬挂胸前。

4.整复外展型骨折局麻下,两助手对抗拔伸断骨两端,使部分嵌入得以解脱,术者两手拇指抵住近端断骨,两手其余各指将远端断骨向外拉,同时助手将患者肘部内收,可得复位。

对明显向前成角者,同时给予整复。

若断骨完全分离,近端断骨向外旋转者,应将患肢外展90。

作拔伸,术者将远端断骨向上抬,对合近端断骨。

对位后放松牵引,使断骨面互相吻合,徐徐放下患肢,则近端断骨随之复位。

整复后敷药,用4块夹板固定。

前、后、外侧三块夹板,上过肩部,下至肘±;内侧夹板上起腋窝,下至肘上,上端用棉垫厚如半球状。

骨折处之外前方加平垫,扎带固定,在前、后、外侧三块夹板棉织套之上端缀有小环形布带,另用绷带经小环形布带绕对侧腋窝下扎紧,可使夹板上端有较强之固定。

惟对侧腋下应垫棉垫,以免压伤腋下皮肤,并悬挂患肢于胸前。

5.整复内收型骨折局麻下,两助手将患肢外展60°作对抗拔伸,医生一手扶住断骨内侧,一手用手掌压于断骨成角隆起部位,用力向内侧压,使之对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在骨损伤中较常见,以学龄儿童尤以5~14岁居多,其治疗方法较多,骨折愈合较快,但极易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折畸形愈合[1],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2000~2006年本院收治20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人,男133例,女70例;年龄1.5~6岁42例,7~14岁137例,15~45岁20例,45岁以上4例;左侧115例,右侧88例;玩耍时平地滑倒致伤159例,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6例,直接暴力致伤2例;伤后1周内来院就诊治疗164例,伤后3周内来院治疗29例,伤后3周以后来院治疗的10例;闭合性骨折166例,开放性骨折37例;无移位型36例,屈曲尺偏型骨折139例,伸直型骨折24例,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4例。

伤后合并尺神经损伤者16例,伤后合并尺神经,肱动脉损伤者3例;伤后合并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9例。

12治疗方法1 2.1复位方法闭合复位伤肢功能位小夹板固定。

1 2.1.1无移位型不需复位,直接用功能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36例。

1 2.1.2移位型患者取坐位(儿童为卧位);给予局部麻醉或臂丛麻醉,儿童以全麻居多。

常规采用方法分三步:其一,拔伸牵引,以纠正前后成角及移位;其二,推拉手法以矫正侧方移位;其三,推拉屈肘为固定作准备。

1 2.2 固定方法用小夹板外固定,夹板以我国南方生产的“竹子”为材料自制,各板宽度均为患肢周径的1/5,后侧夹板的长度在前臂达桡骨下段但不影响腕关节功能,上端达肱骨外科颈处,前侧夹板于肘窝区但不压迫肱动脉,内侧、外侧夹板以能压住内、外髁为宜,上臂以布带捆扎3道,再用绷带包扎,各骨突出处均需垫衬垫,固定4~6周。

对于粉碎性骨折,宜用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65例。

1 2.3手术治疗对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合并脱位、开放性骨折以及经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复位要求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切开复位φ1.0~φ1.2的交叉克氏针作内固定,术后用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外固定4~6周拆除,拆除外固定同时拔除内固定,共治疗102例。

肱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肱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肱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肱骨骨折、肱骨干骨折。

行肱骨钢板内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桡骨骨折。

2.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营血不调证、气血两虚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康复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凡发生于肱骨内外髁上2cm范围内的骨折称为肱骨髁上骨折。

3 诊断3.1 疾病诊断[1,2]①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②多发生于儿童。

③临床表现:肘部肿胀、疼痛、畸形,甚至有张力性水泡。

④查体:肱骨髁上部可触及环形压痛,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与骨擦感,患肘活动受限或主动活动功能丧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⑤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情况和类型,必要时行肘关节CT或MRI 检查。

3.2 疾病分型3.2.1 按照受伤机制和暴力方向分为[1]:3.2.1.1 裂纹型: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仅从X片上可看到一条裂纹。

3.2.1.2 伸直型骨折:患肘呈靴状畸形,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断端向前方成角。

根据骨折远端侧向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①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②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3.2.1.3 屈曲型骨折:较少见,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3.2.2 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3]:Gartland分型分为3型:3.2.2.1 Ⅰ型:骨折无移位。

3.2.2.2 Ⅱ型:骨折远端有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但后侧骨皮质仍完整。

3.2.2.3 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连接。

3.3鉴别诊断①肱骨髁间骨折儿童较少见,通过X线片易诊断,其骨折线波及关节面,由于骨块分离,关节面破坏,预后较差,属关节内骨折,必要时可作CT扫描明确关节面的受损程度。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摘要】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目的讨论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断治疗(一)定义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二)诊断依据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三)鉴别诊断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

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

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四)分类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肱骨髁上骨折怎样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怎样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肱骨髁上骨折应该吃什么药。

*肱骨髁上骨折怎么治疗?*一、西医一、治疗本病的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不同给于相应的治疗:1、青枝骨折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1、有移位的骨折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

手法复位的要点为: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再侧方挤压纠正侧方移位,最后纠正前后移位。

桡侧侧方移位不必完全纠正,尺侧侧方移位应矫枉过正,以避免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于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于小于900屈曲位,以骨折稳定又不影响手部循环为度。

若屈曲位影响循环,稍伸直后骨折又不稳定,可在电视Х线机透视下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适当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牵引治疗,消肿后再石膏固定。

*2、牵引治疗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h,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

*3、开放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4、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先复位固定骨折,观察1~3个月,若无恢复则行神经探查松解或修复术。

6、缺血性挛缩关键是早期诊断和预防。

对出现5“P”征者,首先复位骨折、解除压迫因素。

仍无改善者,即应早期探查、修复血管,必要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怎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肱骨髁上骨折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肱骨髁上骨折”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骨干与肱骨髁交接的地方发生的骨折。

在此处,肱骨骨干与肱骨髁之间有30。

~5O。

的前倾角,易发生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12岁以下儿童,其导致原因复杂,多为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等。

如果治疗处理不当,极其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等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现选取我院白2009年12月~2O11年09月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通过分析整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09月就诊的138例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中,男87例,女51例,年龄小于12岁者,130例,大于12岁者,8例。

治疗前,125例为屈曲移位型骨折,13例为伸直移位型骨折。

所有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都无尺神经和肱动脉损伤。

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69)和对照组(n=69)。

其中对照组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加中医内外理疗方法。

所有的受治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相关文件。

1.2治疗方法1.2.1常规手法复位法所有患者采取卧位,使用常规手法复位,纠正移位。

如果局部情况允许,应立即进行复位。

局麻或臂丛阻滞麻醉后,在两名助手的协助下进行复位。

上助手握患者患侧上臂,下助手握患者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呈半屈曲位,顺势牵引。

术者先以两手相扣对挤法,先纠正侧方移位,在纠正前后移位。

屈曲型者,用拇指按压远折端向后,余指按压近折段向前,术者用力复位的同时,下助手将患肘拉直,即可复位。

而伸直型患者则由术者两拇指按压远侧段,扳提近段向后。

下助手在牵引的基础上,徐徐将肘屈曲至70。

左右即可。

随后常规夹板固定,出院后,定期随访。

1.2.2中医手法复位法中医手法复位法是指在常规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加上相关的中医治疗。

常规手法复位后,采用中医推拿术,对患者肘部进行缓慢推拿,活血化瘀。

同时进行中医练功活动,固定后即开始联系手指的握拳运动和腕的屈伸,以减轻前臂及手的肿胀。

中医医案——骨折

中医医案——骨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药物配合手法治愈骨折四例病案一:裘童,8岁。

(肱骨髁上骨折)初诊:1962年3月22日。

主诉及病史:堕跌后右臂肘肱骨下端髁上折碎移位。

诊查:筋脉血管俱伤,瘀血凝聚,漫肿疼痛,不能动弹,关节伤剧畸形。

治法:先为按捺正复,敷缚化瘀。

处方:荆芥二钱防风二钱焦山栀三钱小生地四钱炙地鳖二钱制南星一钱半苏木屑二钱泽兰叶三钱京赤芍三钱留行子三钱煅自然铜四钱(包)炙乳香一钱单桃仁三钱万灵丹一粒(包)二诊:3月24日。

右臂肘肱骨下端髁上折碎移位,正复后瘀血略化,肿痛四散,引及肩骱手指,不能动弹,关节伤剧。

再以化瘀消肿,续骨息痛。

处方:青防风一钱半炙地鳖二钱制南星一钱半川独活一钱半小生地四钱京赤芍三钱泽兰叶三钱片姜黄一钱半留行子三钱煅自然铜四钱(包)骨碎补三钱乳没炭各一钱粉丹皮二钱单桃仁三钱三诊:3月27日。

右臂肘肱骨髁上折碎移位,正复后瘀血渐化,肿痛亦减,指节感有酸麻。

再拟活血舒筋续骨。

处方:青防风一钱半炙地鳖二钱制南星一钱半忍冬藤四钱京赤芍二钱小生地四钱泽兰叶三钱片姜黄一钱半留行子三钱自然铜四钱(包)骨碎补三钱炙乳香一钱单桃仁三钱四诊:4月5日。

右臂肘髁上折碎,渐趋凝结,肿痛见减,骨骼畸形亦已平复,手指酸麻已瘥。

再予活血舒筋壮骨。

处方:青防风一钱半炙地鳖二钱大丹参三钱川独活一钱半川断肉三钱制狗脊四钱泽兰叶三钱片姜黄一钱半炙甲片一钱半煅自然铜四钱(包)伸筋草四钱单桃仁二钱生甘草五分五诊:4月12日。

骨折已基本接续,疼痛已微,功能亦增,改服散剂。

按语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之治疗,首在整复畸形,并予恰当的外敷固定。

辨证施以内服药物,亦能加速瘀肿的迅速消退和骨折的愈合。

本例除用一般化瘀退肿、接骨续筋之药外,于骨折之初期,尚配伍清热凉血之丹皮、山栀、生地、忍冬藤,以防血瘀化热之虞。

盖严重骨折,常可出现发热、恶寒、纳呆、脉浮数等全身征象,乃由离经之血壅滞脉络,而为营卫失和。

中医医案——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

中医医案——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手法治愈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病案:张某,女,12岁。

初诊:1973年8月21日。

主诉及病史:右肘关节肿胀明显,肘部向后突出,肘关节功能丧失,右肱骨远端压痛明显,可闻明显骨擦音。

拍X线片确诊为“右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断端向桡侧错位。

治疗:1.手法患者取坐位,一助手双手握住患者上臂中段,另一助手一手握住折骨端的内外髁,一手握住前臂,两助手对抗牵引,然后把患肢提起,屈肘;术者握住骨折部,双手四指在折骨近端的掌侧,双拇指在折骨远端的背侧,用力向掌侧推挤折骨远端,其余手指向背侧拉近端,折骨即复位。

2.固定外敷正骨散。

于折骨近端的掌侧、折骨远端的背侧及桡侧各压一棉垫,然后用90°肘部纸板两侧固定。

固定后拍摄X线片检查对位、对线良好,每周复查一次。

六周时再拍X线片复查,折骨愈合良好,并拆除固定物,进行功能按摩,每3~7天一次,按摩一月余,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1按语董老治疗此骨折体现出“稳、准、快”的特点,力争一次成功。

如果当时不满意,两助手须加大牵引力,即可奏效。

还要特别注意矫正折骨远端的尺侧移位,以防愈后出现肘内翻畸形。

外固定不宜过紧,要以脉搏跳动是否正常来判断其松紧程度。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67-468,董万鑫医案。

董万鑫(1921-1982),河北省香河县人,中医骨科主任医师。

13岁拜师中医骨科名医陈啓老先生,1950年获中医师职称,1960年任西城丰盛医院骨科负责人,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评上中医骨科主任医师职称,并调入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担任副院长。

曾任北京中医学会正骨按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城区第五届政协委员等职。

董万鑫先生从事中医骨科工作近五十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骨折,创造出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手法,在北京地区享有很高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3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有成熟的骨痂刑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的畸形,需要手术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传统手法整复,瓦形纸壳及小夹板固定法适应症: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髁上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指证,患者同意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除外一下情况:1并发神经血管损伤2局部肿胀严重者3患处有严重的皮肤疾病者4合并其他无法去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手法整复方法1无移位的清枝骨折,裂纹骨折或者有轻度前后成角移位,无侧方移位的骨折,不必整复,可用直角夹板加肘“8”字绷带固定新鲜的肱骨髁上骨折有移位者多,要求必须完善地复位,使畸形完全纠正。

局部情况允许者,复位应立即进行。

局麻或臂丛阻滞麻醉。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上助手握患侧上臂,下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

术者先以两手相扣对挤法,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然后纠正前后移位。

伸直型者,术者用两拇指按压远端向前,扳提近端向后。

同时,下助手在牵引的基础上,徐徐将肘屈至70。

左右,即可复位。

屈曲型者,整复法与伸直型相反,即用两拇指按压远折端向后,余指扳近折端向前,术者用力整复的同时,下助手将患肘徐徐拉直180。

,即可复位。

固定方法伸直型固定法有多种,原则上是以保持肘屈大于90。

位(90-110度左右),而又不影响前臂血运,限制骨折远端向后或向内、外侧移位。

可用瓦形纸壳固定法、竹板鼎式固定法瓦形纸壳固定的优点:对局部的有效固定力较强,不易产生压迫症。

固定材料价廉,取材方便,塑型容易。

取瓦形硬纸壳4块(最好用胶布筒),剪成接近三角形状,先在肘部括以棉垫,再将4块纸壳两两对应相扣于上臂下端及前臂上端,纸壳尖端互相迭压;再以4条扎带扎缚。

肘两侧用一斜拉带将上下端接近的两扎带拉紧,以加强纸壳对局部的有效固定力,并有维持肘屈直角位的作用。

然后包以肘“∞”形绷带,前臂托板悬吊胸前。

屈曲型者,(40-60度位)在肘部括以长方形棉垫,将一与臂等长之木板(或石膏托)置于患肢背侧,肘前覆以瓦形硬纸壳,扎缚,固定时伸直位。

2周后骨折端纤维连接,改为半屈位固定(防伸直固定过久,屈肘困难)。

直至骨折愈合。

注意事项:1夹板包扎后,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提别是桡动脉的搏动情况,手部有无疼痛及麻木感,皮肤颜色及温度有无变化,如有上述情况发现时,应立刻调整夹板的松紧度2肿胀严重者可抬高患肢,或短期用铁丝外展架托起患肢,有利于肿胀的消退3注意骨折折断有无向外成角移位(肘内翻),或骨折远端内旋,若有发现应及时纠正小夹板固定时间3—4周,待骨折临床愈合,即可拆除夹板(二)肱骨髁上骨折合并严重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应采用西医手术治疗。

三药物治疗1外治:早,中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疼的本院自制苦酒膏制剂,晚期采用本院协定方骨科洗药熏洗局部,组成:海桐皮15g,透骨草15g,艾叶15g,红花15g,川椒15g,灵仙15g,防风15g 等以舒筋通络,有严重的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者禁用2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辩证施治(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疼治疗可选用活血止疼汤加减:桃仁10g,红花6g,当归5g,赤芍10g,防风10g,生地黄10g,乳香5g,甘草10g(2)骨折中晚期:接骨续筋,壮筋骨治疗选用接骨续筋汤加减红花10g,当归10g,乳香5g,续断10g,骨碎补15g,锻自然铜10g,熟地黄15g,黄芪15g,甘草10g四康复治疗功能锻炼:肱肱骨髁上骨折一经整复与小夹板固定后,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早期做易筋功,即在肘、肩关节不活动情况下,作上臂、前臂肌肉舒张、收缩活动。

此外,加作活动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上翘下钩”、“左右摆掌”、“旋肘拗腕”;肩关节的“屈肘旋肩”及耸肩等。

在7——10天内不做肘关节的伸屈活动。

中期(2周后)做上述各练功术式,但须逐步加大运动量。

此外,再加做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和前臂的旋转活动,和“拧拳反掌”,“小云手”等。

如为上臂超肘小夹板固定,可截除前后侧夹板的肘关节以下部分,便于练功。

须注意,屈曲型骨折肘关节不能做过度屈曲活动,伸直型骨折不能做肘关节过度伸展活动,防止骨折端承受不利的活动力。

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夹板,除做上述各练功术式外,加做沿患肢纵轴轻轻叩击的“壮骨功”。

再加做“肩肘屈伸”、“轮转辘轳”、“双手托天”、“弯肱拔刀”、“体后拉肩”、“大云手”及“反转手(弓步插掌)”等练功术式。

三期功能锻炼均须循序渐进,不可强力为之,以免“惊动损处”,活动时以骨折处不产生疼痛为度。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缺血性肌挛缩:由于骨折端刺激、挫伤、固定过紧致肱动脉损伤、痉挛,或前臂筋膜间隔产生的张力性肿胀,影响血运,致患肢远段的血供给发生障碍。

其预后决定于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的各种因素消除速度,或者建立侧枝循环的速度。

若在组织发生变性以前(约6——8小时)能恢复正常血液供给,则患肢可以完全复原;若缺血时间过久,肌肉组织发生坏死,而由纤维结缔组织代替,纤维结缔组织收缩,可发生临床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

肌肉缺血的早期,可出现剧烈的疼痛,这是由于缺氧而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代谢不完全的产物聚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当缺血现象持续下去,神经纤维就失去传导作用。

故患肢血液供给不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可引起麻木与麻痹。

患肢前臂屈肌群首先受累,致手指屈而不能伸,只有当腕关节掌屈时,手指始能伸展,病情严重时腕、指关节均僵硬而呈爪形手。

若缺血性肌挛缩已经发生,较轻者可按摩、理疗及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内服一盘珠方加味、身痛逐瘀汤等;外洗海桐皮汤或舒筋汤等,在前臂部安装腕指弹力功能装置,多可取得效果。

若为晚期较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二)神经损伤:以正中神经损伤为多见,其次为桡、尺神经损伤。

一般多为挫伤,2——3月后开始恢复,服通络活血中药,如通窍活血汤,一盘珠方加味,补损壮筋丸或大、小活络丹等,外用舒筋汤、八仙逍遥汤熏洗,或外擦紫金酒、舒活酒等,均有促进神经恢复的作用。

(三)肘内翻:是常见的并发症,骨折时损伤了肘部骨骺,生长不平衡,迟发性尺偏移位肘内翻畸形以尺偏移位者发生率高,多发生在骨折后3个月内,可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要求一次整复成功,尤其要保持两骨折端外侧骨皮质的完整。

2有尺偏移位的伸直型骨折,亦有主张“矫枉过正”,复位时使两骨折端内侧有2毫米之内的分离,或有桡偏一个皮质的桡侧移位,可预防迟发性尺偏移位。

(四)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因骨膜破裂,骨膜下血肿通向软组织,经过机化、钙化后,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产生广泛的骨化,影响关节活动,早期X线片上软组织内呈现云雾状阴影,以后逐渐骨化局限。

为了防止损伤性骨化的发生,骨折早期和中期要牢固固定,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以主动活动为主,不宜作强力拔拉等被动活动,以免导致局部再次损伤,加重骨化。

早期可内服活血化瘀药物,如七厘散、舒筋活血汤、一盘珠方和外用熏洗药舒筋汤等;晚期内服透骨丹,外用舒筋汤局部熏洗,若严重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且局部骨化局限,可考虑手术切除。

六护理1骨折早期的护理(1)心里护理:儿童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消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随眠,给以易消化的食物,(3)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的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2 骨折中期的护理(1)吃饭,穿衣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2)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布带松紧度,上下移动范围以1cm 为宜(3)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外固定(4)观察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应及时医院检查(5)加强营养,预防并发症3 骨折后期的护理(1)吃饭,穿衣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

以防再次损伤(2)坚持功能锻炼,预防肩手并发症(3)观察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应及时医院检查(4)平时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异常生活自理(5)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外固定七饮食疗法1骨折早期由于骨折部位淤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应注意化瘀,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饮食及胃肠功能均有降低,因此饮食应以清淡开胃,易消化易吸收的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等。

制作以清蒸、炖熬为主。

避免煎炸炒的腥辣燥热油腻的食物,油不可过早的施以油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