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167美育在我国的发展

167美育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百年嬗变

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百年嬗变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国际化 发展,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做出贡献。
感谢观看
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百年 嬗变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中国学校美育的 历史沿革
03 三、政策视阈下中国 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学校美育历经百年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本次演示试 图从政策视阈出发,梳理中国学校美育在教育史中的百年嬗变,以期更好地把握 当今学校美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中国学校美育的历史沿革
(一)清朝末年的学校美育
1、传统的美育观念:传统美学认为,“美”具有本体意义和伦理意义,认 为美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美不仅关乎美感,也与道德关联。因此,传统的学校美 育侧重于绘画、音乐等审美能力的培养。
2、近代美育思想的传入:随着西方文化思想的传入,一些进步人士开始美 育,提倡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四)当代美育的发展
7、美育观念的转变:随着改革 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美育观念 逐渐转变
8、美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当代 美育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三、政策视阈下中国学校美育的 发展趋势
(一)政策导向与支持
9、政府重视美育:近年来,中 国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美育师资培养:政府加大对 美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参考内容
引言
中国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学校武术作为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百年来经历了诸多变革。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学校武术的百年嬗变,分析其发展现状、历程及影响因素, 为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和趋势(吴帆)

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和趋势(吴帆)

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历史和趋势会同县广坪中学吴帆一、1949年到1976年,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1、1949年-1965年1949年10年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8月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即《小学图画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爱好美术的兴趣,逐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发表力和创造力”。

1956年5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在大纲中提出:“图画是小学进行美育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之一”。

这段时间,新中国是发展初期,中小学懂美术的老师非常少,美术课称“图画”课,老师教的只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或者是在老师布置作业下,学生自己画图。

这时学生画的是红旗,五角星等简单的绘画图形,当然有美术老师的学生画得不错,主要是城里的学生。

美术教育在爱好美术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审美能力和进行美育方面功能不大,因为国家处于贫困期间,无法向美育方面发展。

五、六十年代的图画本五、六十年代的图画书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图画五、六十年代的学生图画2、1966年-1976年1966年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这个期间,学生没有什么学习时间,只有劳动和宣传,美术用到文化大革命宣传方面,劳动也是为文化大革命服务的。

这个时期,没有文化考试,有读大学的学生,但能上大学的是文革时代的红色种子,在运动中表现出色的文化大革命成员或者后代。

这个期间的美术画只是用来做文化大革命宣传工作的。

文革期间的学生美术画和作业本二、1977年到现在美术教育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1977年11月,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有文化的年经人步入考场参加高考,学校也进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中。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

美术教育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时期,当时的美术教育主要依靠皇帝和贵族的私人收藏和赞助。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主要以陶器、玉器、铜器、石刻等形式表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他们的作品往往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信仰,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一直延续到随后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美术教育得到了显著改进和发展。

随着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著名美术家、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开始被聘用在朝廷和王室中任职。

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借助铜版印刷技术大量生产印刷品,促进了艺术的传播和普及。

随着汉朝和唐朝的到来,美术教育开始得到正式的制度安排。

汉朝设立了官方学院,唐朝则设立了皇家美术院,以便培养和推广艺术家们的技艺和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画家们开始在纸上或者绸缎上创作精美的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随着宋朝的到来,美术教育变得更加重视传统技艺和严格的学术规则。

宋代画家们推崇临摹先贤和经典作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让画家们能够钻研技艺和修炼学术,促进了艺术简洁、沉稳、独特的特点。

宋代的壁画艺术和装饰艺术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了中国古典美术中的经典。

元朝时期,美术教育再次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蒙古元朝皇帝聘请中国著名画家舒適和爱迪为宫廷画家,他们将民间的壁画、香案、剪纸等艺术形式引进了皇家内部,促进了古代艺术在整个亚洲的传播。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陶瓷、景泰蓝和其他黄金工艺品的黄金时代,这些作品成为了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样式范本。

明代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明朝皇帝朱元璋建立了翰林院,这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同时他还聘请了著名画家徐渭、陈洪绶、吴道子等为内廷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如“寿厂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手卷”等成为了中国古典美术的代表作品,对后代的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

清朝的到来对美术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自汉朝时期开始,美术被作为书法、绘画等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传承下来,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20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运动中,美育教育的发展也得以开始。

190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建立,成为中国第一所具备现代化、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机构。

20世纪30年代,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民间组织先后创立了教育家艺术雕塑研究会、全国艺术教育联合会、中华艺教会等组织,积极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育教育更加重视。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和《艺术专业学校招生办法》,开创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美术教育的新篇章。

此后,美术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美术博物馆等机构相继建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美育教育的新变革。

在全国高校大规模实施参加全国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的大背景下,美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提高了专门学校的教育品质和水平,并大力引进国外美术教育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美育教育不断向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6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美育教育的成果和实力。

当前,中国美育教育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和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对美育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大力促进全民教育素质的提高。

与此同时,各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为中国美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契机,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美育教育必将迎来崭新的更加灿烂的篇章。

美育的发展史

美育的发展史

美育的发展史一、美育的起源美育这个概念啊,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呢。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像雕塑啊、绘画啊、戏剧这些艺术形式,那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好玩哦。

当时的哲学家们就觉得这些艺术能够塑造人的品格,让人们变得更加高尚。

比如说柏拉图,他就觉得艺术是通向理念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人能够更接近真理。

在中国古代呢,咱们的美育思想也是源远流长。

西周时期就有了“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就包含了很多美育的元素啦。

音乐和舞蹈被看作是陶冶情操、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到了孔子的时候,他老人家更是强调诗、礼、乐的教育,他觉得一个人要是懂诗、守礼、通乐,那这个人的修养肯定差不了。

像论语里就有好多这方面的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表达了孔子对美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

二、美育在中世纪及近代的发展中世纪的时候,西方的美育发展有点曲折。

那时候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艺术大多是为宗教服务的。

不过呢,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教堂里的壁画、雕塑什么的,还是保留了一定的艺术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美育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人们开始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美育也被看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席勒,他就写了美育书简,在书里他强调美育可以调和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让人们摆脱近代文明带来的人性分裂的困境。

在中国近代呢,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美育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蔡元培先生可是中国近代美育的重要推动者,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

他觉得美育可以涵盖宗教的很多积极功能,而且没有宗教的一些弊端。

他大力倡导在学校里开展美育课程,像美术、音乐这些课程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美育在现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啊,美育的发展更是多样化了。

在学校教育里,美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幼儿园开始,小朋友们就有美术课、音乐课,通过唱歌、画画、跳舞这些活动,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内容提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

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的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发展阶段,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人类早期的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的综合艺术。

在相当长的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

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的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的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基本的存在形态。

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的地位较为重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

孔子说,人生的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的美育称为乐教,主要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的母体,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

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

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

)。

可见,古代美育的乐教形式具有鲜明的情感和趣味性。

当然,古代的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的情感性,它的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的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的有意味的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的最高指向。

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但是它的趣味教育的核心则在于“仁”字,所以他又说“里仁为美”。

孟子说“充实之为美”,所关怀的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完善。

所以,古代的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的手段与途径而已。

《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教育,如中国古代的「文」「武」「礼」「乐」四维教育,其中「乐」即包含音乐和美术教育。

古希腊时期,美育教育成为城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进行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培训。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对美育的研究和推广,认为艺术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界开始重视美育教育,将其纳
入学校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美育学科。

在中国,20世纪30
年代,美育教育也开始逐渐兴起,学校陆续开设美术和音乐课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育教育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时期。

各国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美育教育改革和研究,为美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利ott·爱
森柏格提出了「美育与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强调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教育形式,如数字美术、电子音乐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深,美育教育也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同时,社会也对美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开始重视美育教育,认识到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总之,美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文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数字技术与跨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周澳洲(土木学院 10安全学号:20100703146)美术教育的发生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生产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

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

新石器朝代,在以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生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

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它还是出现了“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此时虽没有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要的课程。

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得到的充分的重视,它虽然没在当前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国内及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

国内及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

国内及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国内及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一、美育在国内的演变美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艺术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它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迁。

早在古代,美育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古代文人雅士们常常通过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来修炼情操,提高修养。

然而,真正系统的美育教育在近代才开始兴起。

在20世纪初,随着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大规模传入国内,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始受到重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逐渐纳入全国教育体系,并开始受到更加全面的重视。

二、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在国内各大省份中,山东是一个具有悠久美育历史和丰富成果的地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就是文化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山东的美育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山东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和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美术院校和艺术家,他们为山东的美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对山东内美育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名城,山东的美育事业一直都是国内的热点话题。

在我看来,山东内的美育在历史和成绩上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成就。

但是,相比于其他发达地区,山东的美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比如美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等。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加大对美育事业的投入和关注,才能让山东的美育事业真正走向繁荣,为全国的美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对国内及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的探讨,我们了解到美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山东的独特优势。

尽管山东的美育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希望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山东的美育事业注入更多力量和资源,让美育事业真正蓬勃发展,为山东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关于国内及山东内的美育的历史和成绩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美育的发展史

中国美育的发展史

中国美育的发展史中国美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非常重视美育,将艺术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在古代,美育主要通过儒家教育体系传播。

儒家思想认为,艺术是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培养人的品性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古代学校和私塾都重视绘画、音乐、书法和诗词等艺术形式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天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美育逐渐发展成熟。

在唐宋时期,美育成为士人的基本修养之一。

文人雅士们崇尚文人画和文人诗,注重个人的艺术表现和理论追求。

同时,宫廷也十分重视美育,皇帝和贵族们鼓励艺术家们创作,使得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美育面临了很多挑战。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美的需求逐渐减弱,美术教育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美育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美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各种艺术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外,中国美术馆、美术学院和艺术团体也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展览和交流活动,推动中国美育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美育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和艺术表达。

这样,中国美育逐渐从传统的技艺传承转向了注重个体的创造和表达。

总而言之,中国美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传统审美教育的繁荣和近代文化变革的挑战。

在当代,中国美育正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通过教育体系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并且在国内外艺术交流中展示了中国的艺术魅力。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转化。

1867年(同治六年)福建创办了船政学堂。

虽然,船政学堂是专门培养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人才的学校,但在学校的课程中已开设了一画法”科目,这是中国新式学堂里最早开设的“绘画课”。

随后,上海广方言馆、上海格致书院、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同类学校的课程中都没有“图绘”“图画学”“制图”等科目。

但是,当时的绘画保与现在的美术课不同,实际上是“几何作图”课。

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第一次肯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目的是“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养成好勤耐劳”“练成可应实用之技能’”。

培养学生毕业后“以备他日绘画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因此,当时的图画和手工课的重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实用专门技术之人才,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

这是“西学为用”的原则在美术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标志着国家政治体制由两千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

同年9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史称“壬子学制”。

与清末“癸卯学制”中的图画和手工课相比,民国初期的中小学图画和手工课除了“使儿童观察物体,具摹写之技能”以及“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外,已经提出培养学生“养其美感”“涵养美感”的审美能力。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已开始得到重视。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这时期,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

1923年6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发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其中小学的“图画”课改为“形象艺术”课。

而初中美术仍称“图画”课。

与民国初年1912年颁布的图画和手工课的规定相比,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的学习领域开始拓宽,其中包括欣赏、制作、研究等三个领域。

国家美育工作历程总结汇报

国家美育工作历程总结汇报

国家美育工作历程总结汇报国家美育工作历程总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将美育工作作为培养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美育工作体系。

本文将对我国国家美育工作的历程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初始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美育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处于十分不发达的状态。

重建美术教育、推动艺术创作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1949年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成为推动美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美育工作者,如徐悲鸿、吴冠中等,他们积极倡导艺术素质教育,为美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美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在此时期,我国美育工作的重点逐渐从艺术教育转向全民美育,强调美育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1989年,国家开始实施“美育进万家”计划,旨在推广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到基层,普及美育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还加强了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

三、新时期(2000年至今)进入新时期,我国美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科技的发展,美育工作逐渐与互联网融合,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美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资金投入。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美育工作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扩大学校美育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此外,美育工作也开始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结合,推动美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我国国家美育工作经历了初始阶段、改革开放阶段和新时期三个阶段。

从起步时的艺术教育到全民美育的普及,再到与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美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美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美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美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等。

美育的发展历史简述

美育的发展历史简述

美育的发展历史简述
美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美育始于古代的礼乐文化,曾经在汉、唐、宋、元等朝代震撼大地。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美育和体育同等重要,这也是欧洲重视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源头。

到了现代,美育教育逐渐成为了各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美术启蒙运动开始,提倡普及艺术教育。

二战后,美国通过广泛开展艺术教育项目,推广艺术普及运动。

在中国,现代美育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20世纪中期后,政
府开始重视美育,成立了美术学院和相关机构。

随着时代变迁,美育教育也在不断深化和更新,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演进

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社会的美术教育教育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出现而发生,美术教育也在人类制造劳动工具中诞生。

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萌发了原始的审美观念。

新石器朝代,在以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编织、纺织、牙雕、玉雕等工艺的发展中,尤其在壁画和陶器的制作与装饰中,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而使这些观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活动是原始的美术教育,它带有明显的无意识特征,表现为父子、长幼之间传手教的原始教育形式。

二、奴隶社会的美术教育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生产状况下,人类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促进了美术教育脱离了原始状态,最终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

出现了学校,在学校教学内容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它蕴含着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工具,也作为其内部道德伦理关系协调的武器。

商朝的建立,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商的学校教育以宗教和军事为主,具有武士教育的特点,但它还是出现了“六艺”教育:礼(仪式、行为)、乐(音乐、舞蹈)、射(弓术)、御(马术)、书(书法)、数(算术),此时虽没有明确提出美术教育的内容,但“礼”、“乐”、“书”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美术教育的相关内容。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空前发达,“六艺”成为西周学校最主要的课程。

并由商崇武教育转变为以“明人伦”为主的文武兼备的教育,“六艺”得到的充分的重视,它虽然没在当前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但“六艺”本身也已经包括了这些内容。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成为自觉的人格,主张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实现人的基本价值。

国家美育政策回顾与解读

国家美育政策回顾与解读

国家美育政策回顾与解读一、美育政策发展历程美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末期,以“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尝试开展美育课程。

第二个阶段是全面推进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开始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深化改革阶段,主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政策目标与原则国家美育政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政策原则包括“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

三、课程设置与实施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艺术类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设置标准。

在实施方面,强调注重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教师队伍建设国家重视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美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美育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此外,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教师来源。

五、资源配置与保障国家加大了对美育资源配置的力度,要求各级政府将美育工作经费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保证学校美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学校美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此外,还加强了对学校美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六、评价与监测国家建立了学校美育工作的评价与监测机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演变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演变

尽管如此,从历史的大方面看,这类 “百工”不曾受到真正的重视。
事实上他们地位十分卑下,不仅得不到 官方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一些文人画家 的鄙夷。
讨论:为什么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会 出现重“艺”轻“技”的现象?
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 较注重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 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的 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 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地进行分析性的研 究和探索。因此,对物质性较强的工艺 类美术类型的轻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 事。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新式学堂开设图画课
专业美术院校
近代美术教育诞生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后,中国科学与实业的发 展,催生了以图画教育为特征的美术教 育出现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
1.一些新式学堂开设图画课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 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之外,还包括画法。1867年又 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内分两部: 一部学习船图,一部学习机器图,学生被称为 “画图生”。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1912 年11月由刘海粟等创办、初名上海美术院。 1915年改名上海图画美术院。1916年称上 海图画美术学校。192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 学校。
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 科、雕塑科、高级师范科和初级师范科。 1952年全国艺术院校院系调整后,并入华 东艺术专科学校。
博雅教育之一:鸿都门学
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公元178)二月。因校址设 在今河南洛阳郊区的鸿都门而得名,被认为中国最早的 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州、郡择优选送,大 多为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不以儒 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设有辞赋、小 说、尺牍、字画等课程。学生毕业后,成 绩优异者,可获高官厚禄,甚至封侯赐 爵。因此,鸿都门学极一时之盛,学生 多时可达千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美育政策的嬗变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美育政策的嬗变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美育政策的嬗变与展望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美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复苏、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为美育政策的提出创造了基础条件,改革开放时期对美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美育政策的复苏发展,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时代要求为美育政策全面落实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美育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美育地位的逐步提高、美育认识的逐步明确、美育内涵的逐步丰富等特点。

与此同时,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美育政策仍存在政策与实践相脱离、政策效果难以测量、政策实施团队素质薄弱等问题,因此要从构建生活化美育、细化实施评价标准、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美育政策实施。

关键词:美育;历史发展;美育政策;新时代1 引言美的教育与好的教育同时发生,但对美育的认识却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发表的《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在我国古代,儒家美学中也提出了“乐教”、“诗教”等与“美育”相近的概念,到了近现代,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将“美育”一词翻译至我国,关于美育的研究在中国自此开始。

我国美育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复苏、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横向连接或纵向迁移,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育政策,对美育政策的发展进行回望和归纳,通过探讨美育政策发展的特征,分析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中的一些困境,对新时代的美育政策及实施提出了思考和展望。

2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73年,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美育政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变化,历经了萌芽、复苏、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也逐渐从辅翼地位发展到主体地位,成长为更加成熟和完善的现代化美育政策体系,形成了新时代美育政策新格局。

2.1 1949-1976:萌芽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提出要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位列于国家的教育政策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育形态的古今转换和历史变迁【内容提要】在相当长得时刻里,美育被理解为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伴随时代进程,美育从总体上呈现出退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经历乐教、美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等进展时期,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人类早期得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得综合艺术.在相当长得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得艺术教育.然而,在不同得时代有不同得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得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得历程.(一)美育是乐教.从美育得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得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差不多得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得地位较为重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讲,人一辈子得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得美育称为乐教,要紧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得母体,且具有非常强得综合性.郭沫若讲:“中国旧时得所谓乐(岳),它得内容包含得非常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讲,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能够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欢乐,使人得感官能够得到享受得东西,都能够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得乐教形式具有鲜亮得情感和趣味性.所以,古代得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得情感性,它得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得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得有意味得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得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然而它得趣味教育得核心则在于“仁”字,因此他又讲“里仁为美”.孟子讲“充实之为美”,所关怀得也是人得道德境地得完善.因此,古代得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得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讲,“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得乐教,是一种以社会得道德关怀为内核得综合性得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得成分.格外令人关注得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得“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得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得“礼”,所以是不可分离得,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得逻辑学上得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得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得复杂得内在意义得逻辑形式.(二)美育是美术教育.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得乐教得时候,美育得内容发生了全然得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得时刻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得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得.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全然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得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得乐教形态得情况下,西方得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得全面形成.专门需要指出得是,在古今社会转换得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得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得,因此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差不多通用.这种现象出现得缘故要紧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得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得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得通常确实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得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得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习惯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得理解与运用.因此,人们曾经把美育首先看成是美术教育.(三)美育是心灵教育.1889年,约瑟·海文得《心灵哲学》称美学研究得感性为“感受性”;1898年前后,人们已较为广泛地同意了西方得新思想和新知识,不仅主张政艺分离,事艺分离,(注:康有为:《奏开学校析》,《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而且还认识到美育得要紧价值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注:康有为:《大同书》,《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然而在概念形式上仍称美育为歌乐和乐教.1901年,蔡元培得《哲学通论》称美学为审美学,称美育为情感教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美育形式得内在意义.现代中国学人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略早于艺术教育.1907年,梁启超讲:“美术得功用,是把那慢慢坏掉得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汲取趣味得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得生活康健.明白这种道理,便知美术那个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注: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他还讲:“美术因此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得观念生发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因此求美从求真入手.”(注: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初版,第8页.)王国维则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他又讲:“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家教也.”(注:王国维:《去毒篇》,《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1912年,鲁迅先生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认为美育即美术教育,这个地方得美术教育显然是包含动态、静态等所有艺术形态在内得美术教育.(注: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1921年,蔡元培还称艺术美育为美术教育,其中得美术也指动、静两类艺术和兼两者之特征得舞蹈艺术.(注:蔡元培:《美术得进化》,《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直到1936年甚至更晚一些时刻,还有人把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依然与“美感教育”并立得以教技术为目得得一种美育样式.(注:陈之佛:《谈美育》,《学识》,第1卷1期,1936年5月.)把美育看成由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组成,对现代美育得分类研究来讲显然是一种贡献,然而,从美术教育概念得取用来讲,又体现出现代美育传统具有一种强大得后滞力.就美育概念得使用来讲,早就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1921年,《美育》月刊主编吴梦非就学术界对美育概念得运用咨询题提出了批判.他讲,在学术界“除了曾经专门研究美得学咨询,像蔡孑民几位先生以外,关于美育上往往起一种误解,有人讲美育确实是美术,亦确实是艺术,亦确实是美学.这种误解尽管不值作者一笑,然而我们提倡美育得人,亦应该解释解释清晰,使一般人才能够明白研究得路径,亦能够明白各人得责任.”(注:吴梦非:《美育是什么?》,《美育》,第1期第3页,中华美育会1920年编.)由于吴梦非等人得批判,学术界关于美育、美术教育等概念咨询题非常快便作出更为恰当得清理和界定.(四)美育是情感教育.在人们普遍地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得时期,艺术教育得功能也差不多得到较为广泛得关注.早在1922年,梁启超便指出“情感教育最大得利器,确实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隐秘得钥匙都掌握了.艺术得权威,是把那霎时刻便过去得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能够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得情感,打进不人得情阈里头,在若干时刻内占据了他心得位置.”(注: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得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页.)如今,已将美术与音乐、文学并列.由于当时文学得地位比较显赫,因此现代人也有将文学与美术合称得现象.他们讲:“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席勒)既谓儿童之游戏存于用剩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只是成人之精神得游戏,故其渊源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矣.”(注: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文中希尔列尔即席勒,王国维赞成席勒得观点,认为艺术美育是一种自由得游戏.)艺术门类得混称与独立,是艺术教育及其功能得以确立得重要标志.妨碍较大得是1933年,承钧著《motive(画因)——技巧》一文,首先对美术与音乐艺术进行分类研究.这种现象表明,美术被人们作为艺术总称得概念时代行将结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得概念形式将可能在学术界得以普遍得流播.承钧讲:“所谓美育教育,所谓自由画教育,总之基本上从描写上去观看,又从观看获得认识,是眼得教育.犹如音乐,非有耳得训练不行.但观看以后,能认识什么?——认识美,明白美得组织,及种种得‘相’和价值.在这个地方有两个和美相同得系统,确实是really(真实)和alto(最低音部)得美.”(注:承钧:《motive(画图)——技巧》,《艺术》月刊,上海摩社1933年编.)这种现象表明,音乐作为声音得动态得美术差不多从静态得造型得美术中分离出来,音乐与美术是各自独立得艺术.也确实是艺术不再是美术,而是各种门类艺术得总称.美育也不再指称为美术教育,而是随着时刻流逝与知识空间得推移而被艺术教育取代.因此,大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美育得概念形式确实是艺术教育,而且在学术界显示出极其强大而久远得生命力.早在1921年,天民认为“艺术教育(一名美育)不论东洋西洋,基本上从古倡导得”.(注:天民:《艺术教育学得思潮及批判》,《北京大学日刊》第841号,1921年2月23日.)他差不多把美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同一性质得概念形式.而且,也正是在二、三十年代,不但出现了许多《艺术概论》和《艺术教育学》之类得著作,(注:二、三十年代先后出现许多推行美育得教材和著作,妨碍较大得有吕澄得《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版)和雷家骏得《艺术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版).)还出现了美育作为艺术教育得论文.最典范得是冰弦得观点.他认为:美育,不能讲是‘美得教育’得省词.‘美得教育’,确实是‘艺术教育’.‘美’与‘艺术’,原也有人讲,两者得范围有着大小不同.谓美乃包括自然美、人类美、艺术美三种.这么一分,也许有人以‘艺术教育’只是是‘美得教育’里面得一部分了.但那个是误解,上讲之美得分类,是就美得对象而分,所谓艺术美,单指艺术得作品……艺术得态度,当不如此浅狭.美得艺术作品是艺术,产生这类作品之艺术得活动或态度,尤其是艺术.艺术得全然得条件,就在这艺术得态度.没有这玩味一切,观照一切得艺术态度,不但没有上面所谓‘艺术得美’,而且也没有所谓‘自然得美’,‘人类得美’了.……那么,美得范围,与艺术得范围,还有什么大小不同呢?美得所在,确实是艺术得所在,他们得范围,可讲是完全一致.所谓美得教育,确实是艺术教育,实不必以名词不同,而强分区不.(注:冰弦:《艺术教育得意义和功用》,《湖南教育》1930年,第5期.)指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得观点,其理由在于:以艺术得态度为审美得态度,以艺术得活动方式为审美观照方式.这一观点,确实体现出艺术关于美育所具有得特别意义.不仅如此,美育即艺术教育得指称还直截了当进入现代美育得学科体系,关于西方美育来讲,几乎统摄整个学科体系;关于中国美育,也在现代诸讲鼎立得状态中产生极其重大得学术妨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