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①

合集下载

心电图正常值

心电图正常值

临床意义:QT间 期异常值可反映 心肌缺血、心律 失常等问题,对 诊断心脏疾病具 有重要价值。
04
心电图诊断思路及步骤
章节副标题
心电图诊断思路
确定心律:根据P波的形态判断心律是否规则
分析心律失常:根据P波、QRS波、T波的变化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判断心肌缺血:根据ST段和T波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06
心电图检查技巧及注意事项
章节副标题
心电图检查技巧
穿着舒适:穿宽松的衣服, 避免紧身衣物对胸部的束缚
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和 情绪激动,以免影响检查结 果
配合医生:按照医生的指示 进行呼吸和肢体动作,确保
检查顺利进行
注意安全:心电图检查是一 种无创性检查,无需担心安
全问题
心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THANK YOU
心肌梗死
定义:心肌梗死是指心脏肌肉因缺血而死亡 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 症状:胸痛、胸闷、气短、乏力等 诊断方法: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
心律失常
类型:窦性心律失常、房性 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定义:心脏活动的起源和传 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 和节律异常
T波异常值及临床意义
T波高耸:常见于急性心梗、 早期复极综合征等
T波电交替:提示心脏功能 受损,如左心衰等
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 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
T波方向性改变:提示存在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QT间期异常值及临床意义
QT间期延长:心 动过缓、低血钾 症、心肌炎、心 肌病等
QT间期缩短:心 动过速、高血钾 症、甲状腺功能 亢进等
评估心脏功能
预测心脏疾病风 险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除极过程中 电源在前 电穴在后。
复极过程是
电穴在前 电源在后。
这里所说的前后是由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扩延的方 向来确定的。
````
在心肌细胞除极过程中所描记的曲线,称为 除极波。 在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所描记的曲线,称为 复极波。
探察电极面对除极方向的是正向波。 探察电极背离除极方向的是负向波。
心电向量的概念
4位相相当于T 波后的等电位线;
Q-T间期相当于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总时间。 上述单个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曲线,描记时是以一 个微电极插入细胞内,另一个电极至于细胞外。 临床EKG录取时,则将两个电极都置于体表,记录整 个心脏的电活动,所以临床EKG曲线形态与上述动作 电位曲线不同。
除极波和复极波
不论是除极过程,还是复极过程 ,都是正电(电源) 和负电(电穴)组成的电偶沿着细胞向前推进的运动。
心电产生原理
(一) 静息膜电位: 心肌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尽相同.由于静 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很高.而对Na+和 Clˉ则很低,Ca2+和 蛋白阴离子完全不能通过.此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有很大差别, 细胞内K+约为细胞外K+浓度的30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Na+ 浓度的15倍.细胞外Ca2+浓度远比细胞内高.因为细胞内K+浓度高于 细胞外10倍,而且 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远远超过对Na的通透性,所以 K+便可以不断的从细胞内向细胞外逸出.当K+向外渗出时,Clˉ本应随 之而出,但细胞膜本身带有负电荷,Clˉ渗出受到很大阻碍.由于有较多 的K+渗出到摸外,使膜外电位上升,而未能渗出的游离型阴离子(主要 是蛋白阴离子,其次是Clˉ)停留在膜内,使膜内电位显著低于膜外.这时, 用微电极方法测得细胞膜内电位约为-90mv,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内 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静息膜电位的大小和静息时K+外渗的多 少有密切关系,K+外渗越多,则留在膜内的游离阴离子也就越多,因而 膜内负电位也就越大.同时膜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也就越多.因静电力 的作用,吸引着膜内带正电荷的K+.使膜内K+逐渐不能再向外转移,从 而使膜电位趋于稳定,维持在-90mv的水平上.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经过两次投影而产生的。

第一次投影是指空间心电向量环在平面(额面、横面、侧面)上的投影,产生平面心电向量环的过程。

第二次投影是指平面心电向量环在导联轴上的投影,产生标准心电图的过程。

额面心电向量环投影在六轴系统中,产生肢体导联心电图,即Ⅰ、Ⅱ、Ⅲ、aVR、aVL、aVF;横面心电向量环投影在横面(V1-V6导联),产生V1-V6导联心电图。

说明心电图与心电向量环图关系密切。

第一节心电图测量心电图是一组具有正、负向波的综合曲线,可显示在心电示波器上,也可用描笔将图形记录在有正方形小格的记录纸上。

心电图记录纸上横向坐标可以检测各波的宽度。

即时间。

每小格距离为1.0mm,采用25 mm/s的纸速时,则横坐标上1.0mm的距离等于0.04s,根据需要可以提高走纸速度。

如成倍提高至50 mm/s或100mm/s,则每小格1.0mm表示0.02s或0.01s.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向坐标可以检测各波的振幅。

即输入1.0mv 的定标电压,正好能使心电图机的描笔上下移动10mm,即每1.0mm 的振幅相当于0.1mv的电压,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定标电压。

如受检者心电波形振幅过小者可加倍输入,振幅过大者可减半输入。

一、心率的计算测量P-P(或R-R)间期(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以秒(s)表示,带入下列公式,即为每分钟心房或心室率。

若心律不齐,则需测量5个以上P-P(或R-R)间期的平均值代入公式。

心率=60/P-P(或R-R)间期,例如:R-R间期为0.8 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首先检查电压是否正确。

基线(等电位线)应以T-P段为准。

因此时心脏无电流活动,电位等于零。

测量向上的波,自基线的上缘垂直至波顶,测量向下的波,自基线的下缘垂直至博得底端;若为双向波,上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为其电压数。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选择比较清楚的导联进行,测量时从该波起始部分内缘,量至终止部分外缘。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1. 心率。

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中,成年人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之间。

在睡眠时心率可能稍低于60次/分钟,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可能超过100次/分钟,但在静息状态下应保持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P波。

P波是心脏收缩的电活动,正常的P波应该是向上的,且时间不超过0.11秒。

P波的形态和时间反映了心房的兴奋传导情况,如果P波发生异常,可能是心房传导系统出现问题。

3. PR间期。

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正常成年人的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PR间期的延长可能是房室传导延迟或阻滞的表现。

4. QRS波群。

QRS波群是心脏室间传导的电活动,正常的QRS波群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

QRS波群的形态和时间反映了心室的兴奋传导情况,如果QRS波群发生异常,可能是心室传导系统出现问题。

5. QT间期。

QT间期是心室肌的去极化和再极化所需的时间,正常的QT间期因年龄、心率而异,一般在0.35-0.44秒之间。

QT间期的延长可能是心室肌传导延迟或阻滞的表现。

6. ST段。

ST段是心室去极化和再极化的过渡阶段,正常的ST段应该是水平的,通常位于等电位线上。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表现。

7. T波。

T波是心室再极化的电活动,正常的T波应该是向上的,且形态应该光滑对称。

T波的异常可能是心室再极化异常的表现。

总结,正常的心电图标准值是对心脏电活动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的描述,通过对心率、P波、PR间期、QRS波群、QT间期、ST段和T波等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对于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保心脏健康。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心电向量心电活动不论是右、左心房(P波),或是代表启动心室搏动的心电活动(QRS波群),都是既有方向,又有大小(量)的心电活动,就称为心电向量。

它反映在各导联上也不尽相同,这是由于各导联(无论是额面或横面导联)的角度不同。

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在三个标准导联以外,在额面上还要三个加压肢体导联,此外还要做六个胸壁导联?原因就在于可以自不同角度了解心电活动上下,左右,前后的综合心电向量,从而观察其正常与否等等。

除极心房、心室肌在静止的间歇中,由于细胞内外离子(包括K+,Na+,Ca2+,cl-等)浓度差别很大,处于“极化状态”。

但一旦受到自搏细胞传来的激动,这极化状态便暂时瓦解,在心电图上称为“除极”(有少数学者称为“去极”),由此产生心电活动。

心房肌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心室肌的除极表现为QRS波群。

当然在一次除极后,心肌又会恢复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称为“复极”。

复极过程远较除极缓慢,电活动所产生的振幅也较低。

心房的复极在P —R段上,一般很不明显(唯有在右心房扩大时,P—R段轻度压低)。

心室肌复极则表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及T波。

心电向量环两侧心房,两侧心室的除极及心室的复极,这三项心电活动在胸腔内形成三个立体向量环。

将平行的光线从正前方把这些立体向量环投影在额面上,便形成额面心电向量环。

同样,将平行光线从正上方把这些立体向量环投影在横面上,便形成横面心电向量环。

偶联间期(或称联律间期,联律间距):在一连串窦性激动P—QRS—T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

早搏前的QRS波群的开始点与室性早搏的开始点之间的时间,称为偶联时间。

连续两个房性早搏,它们的P—P时间距离也称为“偶联间期”。

P波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

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心电去极化的综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后逐渐转向左上肢。

如将各瞬间心房去极的综合向量连结起来,便形成一个代表心房去极的空间向量环,简称P环。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001]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001]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一、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1. 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偏低称为心动过缓,偏高称为心动过速。

2. R-R间期:指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6-1.2秒。

R-R间期偏短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偏长则可能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等原因引起。

3. 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8-0.12秒。

P波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原因引起,P波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房性停博、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4. PR间期:指从P波的开始到Q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缩短可能是房室早搏等原因引起。

5.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6-0.10秒。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

6. QT间期:指从Q波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36-0.44秒。

QT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7. ST段:指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的水平段,正常范围为-0.5-0.5毫伏。

ST段的抬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8.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16-0.36秒。

T波的倒置或宽厚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二、治疗方法1.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心脏停跳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2. 药物治疗:心电图异常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

例如心律平、贝塔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律失常,一氧化氮等药物可以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

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在病人体内的一个小装置,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可在需要时向心脏输送电信号,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有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

三、注意事项1. 了解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药物过敏等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房扑动
1.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且形态一致F波,
频率250~350次/min
2.QRS波群呈室上性型
3.房室传导比例位2:1-4:1,固定或不固定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350次/分 2.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不整齐
RaVR <0.5mV,RⅠ<1.5mV,RaVL<1.2mV,RaVF<2.0mV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0.5mV
(3)心前区导联QRS波的形态与电压
1)形态:
心前区导联R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
Vl、V2导联: R/S<1 V3、V4导联: R/S ≈1
V5、V6导联: R/S>1
正常心电图
1、心电图记录纸
纵向距离:代表电压
若1mV定准电压 = 1cm , 则0.1mV/小格
横向距离:代表时间
若走纸速度=25mm/s,则0.04s/小格,0.2s/大格
(一) 心脏的电激动传播
窦房结 结间束 房室结 希氏束 左、右束支 浦氏纤维
心室肌细胞
(二)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2)电压:
RV5<2.5mv,RV5+SV1<3.5(女)或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相加≥ 0.8mv。
4. ST段(ST segment )
反映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
4. ST 段
多为一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 下移幅度:不超过0.05mV(aVR除外)。 上移幅度:肢导联和V4~V6导联不超过0.1mV,

【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报告单(本站推荐)[修改版]

【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报告单(本站推荐)[修改版]

第一篇:【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报告单(本站推荐)【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报告单正常心电图【导读】我们人有正常的人,还有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人可能是有生理缺陷。

而心电图也有正常的心电图,同样也有不正常的心电图。

而界定正常和不正常是靠一个数值的范围,这是根据大多数人的心率范围,或者波段范围等等来界定的。

那么,什么才是正常的心电图,什么是不正常的心电图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图不是只靠一个指标就可以界定的,它是许多指标都达到一个普遍的标准,例如心率、波形等等正常,才可以被称为正常心电图。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的正常心电图标准是一样的。

例如静止时的心电图和运动时候的心电图是不一样的,普通人和孕妇的心电图又是不一样的,因此,正常心电图又不适用于任何人,不同的状态又有不同的范围。

因此,正常的心电图范围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当自己的心电图真的出现了异常的时候,应该及时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正常值1、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

P波宽度不超过0·11S。

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MV。

2、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P-R间期正常范围是0·12-0·20S。

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反之越长。

3、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极时的时间与电位变化。

正常成年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不超过0·11S,QRS波群形态较恒定,RV1~RV5逐渐增高,而S波逐渐减小。

4、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点称为J点。

5、ST段: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

6、T波:代表心室肌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正常者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7、Q-T间期: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快Q-T间期短,反之则长。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J点
为 QRS 波终了及 ST 段开始的结合 点。多位于等电位线上,上下偏移 < 0.1mV。
ST段
代表心室除极终了到心室复极开 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
任何导联:< 0.05mV
肢导:<0.1mV 胸导:<0.3mV (V1-V3达0.3mV)
T波
代表心室复极波。 振幅:同导联1/10R,胸导正常可 高达1.2-1.5mV, aVL aVF可高达0.4-0.5mV Tv1>0.4mV, 方向:与QRS主波一致。
1)左室高电压: 胸导:Rv5、v6>2.5mV或 Rv5+Sv1>4.0mV(男) Rv5+Sv1>3.5mV(女) 肢导:RI>1.5mV或RavF>1.2mV或 avF>2.0mV或 RI+SIII>2.5mV
左室肥大(成人标准)
2)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度 3)QRS时限延长,但< 0.11s 4)ST-T改变 5)左房肥大
心电图波形正常值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
正常值:振幅< 0.25mV
时限< 0.12s
P-R段
相当于激动通过房室结及房室束的 总时间(P波终点到R波或Q波起点) 此为等电位线.
正常值: P-R<0.20s >0.12s
QRS综合波
QRS综合波:代表全部心室的除极波。 QRS时限:正常0.06—0.11s。 QRS振幅: Q波:深<1/4R波,时限<0.04S; R波:振幅 I<1.5mV;II<2.5mV; V1<1.0mV;V5<2.5mV; S波:V1<2.5mV。
心肌梗塞分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常心电图解读

正常心电图解读
心电图机通过导联系统将心脏电信号传导到记录纸上,形成心电图图形。
心电图机有多种导联方式,常用的有12导联和18导联。
导联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医生对患者的诊断需求。
P波
QRS波群
T波
QT间期
01
02
03
04
反映心脏左右心房的电生理活动,正常值小于0.12秒。
反映心脏左右心室的电生理活动,正常值在0.06-0.10秒之间。
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心电图上出现ST段和T波的异常改变,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VS
心电图的监测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肌缺血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
心电图的监测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非药物治疗,如心脏康复训练、导管消融等。
反映心脏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正常值在-0.5~+0.5mV之间。
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正常值在0.32~0.44秒之间。
02
CHAPTER
正常心电图解读
总结词
P波代表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是心电图的第一个波。
详细描述
P波在正P波的形态在某些导联上可以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心房除极过程中不同部位的电位差所引起的。
心房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跳提前。
房性早搏
心房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跳不规则。
心房颤动
心房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跳传导受阻。
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跳提前。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心室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跳过快。
心室的电信号异常,导致心跳不规则。
03
02
01
窦房结的电信号传导受阻。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一)常规心电图导联目前广泛采纳由Einthoven创设的国际通用的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分为标准导联和加压肢体导联。

(1)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电极间的电位差。

Ⅰ导联:正极:左臂负极:右臂Ⅱ导联:正极:左腿负极:右臂Ⅲ导联:正极:左腿负极:左臂(2)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右上肢(aVR)导联:右臂(R)左上肢(aVL)导联:左臂(L)左下肢(aVF)导联:左腿(F)2.胸导联V1导联,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导联,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 导联,V2和V4连线的中点;V4导联,胸骨左缘第五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界处;V5 导联,左腋前线与V4水平线交界处;V6导联,左腋中线与V4水平线交界处。

六、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2.对了解有无心肌供血不足,尤其对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时期的判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提示心房、心室肥大的情况,有助于各类心脏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损害、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

4.客观评价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以及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为临床用药的决策提供依据。

5.对其他疾病和电解质紊乱(如心包炎、血钙和血钾的过低或过高等)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6.对各种危重病人的治疗及抢救、手术麻醉等的监护作用。

(三)心电轴的测量心电轴一般指平均QRS电轴,是整个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QRS向量综合所指的方向。

正常人心电轴在额面上的投影指向左下方,约0°~90°之间。

一般采用心电轴与导联Ⅰ 正侧段所成的角度表示心电轴的偏移程度。

除测定QRS波群电轴外,还可用同样方法测定P 波和T波电轴。

1.测量方法(1)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来估测心电轴。

临床意义正常心电轴的范围在-30°~+90°之间。

①电轴轻度左偏:心电轴0°~-30°之间,见于正常人、横位心(肥胖、妊娠、腹腔积液等)。

②电轴左偏:心电轴位于-30°~-90°之间,见于横位心(肥胖、妊娠、大量腹腔积液等)、左前分支阻滞和左心室肥厚等。

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
V1导联中不应有Q波,但可偶见呈QS型。
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 ST段后出现的一个圆钝较大且暂时较长 的波。 T波方向: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 一致。在Ⅰ、Ⅱ、V4—V6导联向 上。在avR向下。在Ⅲ、avL、avF、 V1—V3导联上可以向上,双向或 向下。
T波时间:0.10—0.25秒或更长。 T波形态:前支长,后支短 T波振幅:正常情况下除Ⅲ、avL、avF、 V1—V3导联外,T波的振幅不应低 于同导联R波1/10。 T波高度在胸前导联有时可高达1.5mv。
正常心电图
科教科 崔京美
心电图图形对于患者来讲是客观资料, 但是图形是否正确却与检测者的操作技术 和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有关,而对一份心电 图作出诊断加入了较多的主观因素,不同 水平的人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当你拿 到一份心电图时,要对它进行分析、判断、 测量、最后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心电图诊 断。
一、心脏的传导系统
2、确保心电图的记录质量:首先要 求心电图机必须保证经放大后电信号不失 真,走纸速度正确、稳定,毫伏标尺无误。 描记时应尽量避免干扰和基线飘移。
3、分析心电图时必须熟悉心电图的正 常变异,只有掌握了正常变异你才能辨解哪 是真,哪是假。 如P波一般偏小常无意义,儿童P波偏尖。 Ⅲ、avF导联P波低平或浅倒时,只要Ⅱ导联 P波直立,avR导联P波倒置,则并非异常。
4、分析心电图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是基础——拿到心电图先将各导联大 致看一遍,注意P、QRS、T各波群有无及其、 相互之间的关系,波形的大小,有无增宽变 形,以及ST—T的形态等。 定量是辅助的——常用的PP间期、PR间 期、QRS时限及P和R的振幅等。
四、正确认识心电图纸
一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 横数小格为秒 1小格=0.04秒 竖数小格为电压 1小格=0.1mv

正常心电图及心律

正常心电图及心律

图 1-7
图 1-8 阵发性室速
4 治疗
• 室上速 急性发作期治疗原则:①刺激迷走神 经;②应用洋地黄类药物;③抗心律失常药物, 首选:维拉帕米;④必要时采用同步直流电除 颤。 • 室速 ①首选药物为利多卡因,首次剂量为 100mg,稀释后静注,必要时5~10分钟可重 复;②其他药物可选用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③如病人已发生低血压、休克、心绞痛、脑部 血流灌注不足等危急表现时,应迅速施行同步 直流电除颤。
图 1-9
图 8-41
图 8-68
• 心室扑动 心电图为匀齐、连续大幅度 的正弦波图形,其频率为150~300次/分, 难以区分QRS-T波群。如(图10-30) • 心室颤动 心电图为形态、频率及振幅 完全不规则的波形,其频率为150~500 次/分,QRS-T群完全消失。如(图10-30)
2、临床表现
• 室上速的临床特点 ①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可持续数 秒、数小时甚至数日;②发作时病人可感心悸、头晕、 胸闷、心绞痛,严重者发生心功能不全、休克。③听 诊大多数心率绝对规则。心室率可达150~250次/分, 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度恒定。 • 室速的临床表现①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短于 30s)的病人通常无症状。②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 间超过30s)临床上可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低血压、 少尿、晕厥、休克甚至猝死。③听诊率多在140~220 次/分,心率稍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度可不一致。
(二)冲动传导异常
• 1、生理性 干扰及房室分离。 • 2、病理性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 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束支 分支传导阻滞)。 •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预激综合症。
(三)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 前者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等; • 后者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心电图】①
P波
指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不齐的P波。

一、P波形态
窦性P波形态在各个不同导联上都互不相同。

P波形态决定于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的部位和引起心房除极产生的P环在各个导联轴的投影。

投影的角度和向量的大小不同,产生了不同形态的窦性P波。

P波形态多呈圆钝型,少数呈尖顶型,平顶型或P波顶部有轻微切迹。

一般以Ⅱ、aVF导联P波最清楚。

在V1导联P波往往比较尖锐。

二、P波方向
Ⅰ、Ⅱ、aVF、V5?V6导联窦性P波总是直立的,aVR导联总是倒置的。

P向量垂直于Ⅲ、aVL、V1、V2导联,P波可以低平、双向、平坦或浅倒置。

三、P波电轴
一般测量标肢导联的P波电轴,在0°—90°,平均58°。

数字化心电图机用面积法测量出的P波电轴要比人工振幅法测量出来的准确。

四、P波时限
P波时限60?100ms。

P≥110ms者为P波时限延长,见于左房压力增高,左房肥大及不全性房内传导阻滞。

在12导同步心电图上测量P波时限方法:自P波最早出现的导联测量至P波最晚结束的导联为P波时限。

往往不在同一导联上。

五、P波振幅
正常P电轴,几乎平行于额面Ⅱ导联轴正侧。

Ⅱ导联上P波振幅往往比其它肢体导联上的P波振幅大。

在各个肢体导联P波振幅0.05?0.25mV,胸壁导联0.05?0.20mV。

P波振幅﹤0.05mV为P波低电压。

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机能减退、高钾血症、房性节律及交界性节律等。

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25mV,胸壁导联﹥0.20mV,为P波高电压,见于右房扩大、右房压力增高、心房内传导阻滞、瘦长体型及
房性节律等。

P波起点前的等电点是P波振幅的测量点。

自基线上缘垂直测量至P波顶峰,为P波高度,用mV或mm表示。

自基线下缘垂直测量至P波波谷,为P波深度,用下降多少mV或mm表示之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 V1)的测量方法,以V1导联终末部分的振幅(mm)与时间(s)二者相乘即得。

若P波呈双向或负向,则均以其负向部分来计算,若P波为正向而有切凹者,则以切凹后的部分来测算。

所得的乘积随P波是正向或负向而得出正值或负值。

为使波形更为清晰而易于测量,在描记心电图时,最好将走纸速度增至50mm/s,定准电压为20mm/mV。

正常Ptf V1在-0.03mm·s以内,如果超过-0.04mm·s,提示左室受累引起左房负荷增重或见于冠心病。

风心病患者也可出现Ptf V1超过-0.04mm·s。

食管导联中P波的形态与食管电极的深度有关。

电极在右心房水平以上,P波呈负向,在右心房水平以下时呈正向,在右心房水平部位多为双向波。

Ta波
Ta波代表心房复极波,振幅较小,常重合在PR段、QRS之中,不易确认。

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在P波高大的导联上观察到Ta波,其方向与P波方向相反。

PR间期
测量PR间期的方法是自P波最早出现时导联测量到QRS波最早出现的导联,为PR(P-Q)间期。

PR间期120?209ms,平均在150ms左右。

少数正常人PR间期可短至110ms或延长至210ms。

PR间期还受年龄、心率、迷走神经张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PR 间期的正常最高值随心律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PR间期﹤110ms,见于短PR间期、预激综合征、等频性干扰性房室脱节、交界性节律等。

PR间期≥210ms,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慢径路前向传导及干扰性PR间期延长等。

PR段
PR段亦称PQ段,自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一段线段,称PR段。

测量方法是自P波最晚结束的导联测量至QRS波群最早开始导联。

正常PR段约60?140ms。

大致代表激动通过房室结及希—浦系统的总时间。

心房复极波常重叠于PR段内,而引起PR段移位。

因此,PR段不能作为心电图基线的测量点。

正常情况下,P波时限与PR段的比例关系较为恒定,即P波/PR 段=P波时限/PR段时间,应在1.0?1.6之间。

比值大于1.6,表示P波增宽,见于左房扩大、不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