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城镇化名词解释 -回复

合集下载

2014年7月全国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4年7月全国自学考试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全国201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3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理解社会学的学者是(C)A.埃米尔·涂尔干B.赫伯特·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D.奥古斯特·孔德2.美国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理论当中的AGIL功能分析图分别是指(A)A.适应、达鹄、整合、维模B.达鹄、整合、适应、维模C.适应、整合、达鹄、维模D.适应、维模、整合、达鹄3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出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此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被称之为(B)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问卷调查D.统计调查4.初来中国的英国人看到中国餐厅菜单上有狗肉和蛇肉时会大吃一惊,这种文化现象是(A)A.文化震惊B.文化冲突C.文化传播D.文化采借5.反向社会化又称为(C)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文化反哺D.再社会化6.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是(A)A.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B.封闭网络、开放网络C.稳固网络、松散网络D.互利网络、互补网络7.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B)A.家庭B.婚姻C.丁克家庭D.“失独”家庭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都属于(A)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大群体9.提出消费社会理论的学者是(D)A.韦伯B.凡勃伦C.布迪厄D.鲍德里亚10.人文区位学理论不包括(A)...A.社区的类型学理论B.同心圆理论C.扇形理论D.多核心理论11.提出世界城镇化“推—位”理论的是(A)A.雷文斯坦B.唐纳德·伯格C.滕尼斯D.马克思12.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成了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正常生活的问题被称之为(D)A.结构性社会问题B.偏差性社会问题C.自然性社会问题D.社会问题13.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提出的现代化理论是(B)A.依附理论B.世界体系理论C.信息社会论D.后工业社会论14.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中国学者是(A)A.严复B.谭嗣同C.章太炎D.梁启超15.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被称之为(B)A.实证主义方法论B.人文主义方法论C.批判诠释理论D.后现代主义16.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前常规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A)A.服从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主义阶段B.好孩子阶段、法律秩序阶段C.社会契约合法性阶段、普遍伦理原则阶段D相对功利主义阶段、好孩子阶段17.按冲突的规模可以将冲突划分为(A)A.群体之间的冲突、个人之间的冲突B.政治冲突、文化冲突C.显性冲突、隐形冲突D.积极冲突、消极冲突18.只有一代未婚青年与祖(外祖)父母组成的家庭被称之为(B)A.核心家庭B.断代家庭C.残缺家庭D.单身家庭19.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结为三种纯粹类型,分别是(C)A.超凡魅力型、传统型、专制型B.传统型、法理型、情感型C.超凡魅力型、传统型、法理型D.法理型、情感型、专制型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C)A.结构性失业B.周期性失业C.摩擦性失业D.参与性失业21.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所写的著作中对社区概念作了经典阐述。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6)

1510-全国-社会学概论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1分)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1分)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1分)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的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1分)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1分)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德·舒茨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1分)A:个案研究B:文献法C:实验法D:统计调查7、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1分)A:审查、分类和汇总B:汇总、分类和审查C:审查、汇总和分类D:分类、审查和汇总8、人口的双重属性是()(1分)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9、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1分) A:文化整合B:文化交流C:文化合作D:文化结构1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1分) A:附属文化B:边缘文化C:副文化D:亚文化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1分)A:初级社会化B:重新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12、米德将自我分为()(1分)A:两个部分B:三个部分C:四个部分D:五个部分13、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1分)A: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B: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C:目的性角色与过程性角色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14、在合作的类型中,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实践属于()(1分)A:指导性合作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C:契约式合作D:自发性合作15、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是()(1分)A:日常互动论B:拟剧论C:符号互动论D:常人方法学16、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1分)A:联合家庭B:主干家庭C:重组家庭D:核心家庭17、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1分)A: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内群体和外群体D:大群体和小群体18、在组织过程中,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1分)A:组织设计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决策19、在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中,斯梅尔瑟提出的是()(1分)A:搭便车理论B:价值累加理论C:资源动员理论D:乌合之众理论20、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被称为()(1分)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残余性失业21、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韦伯提出的是()(1分)A:消费文化论B:消费社会论C:生活风格理论D:炫耀性消费理论22、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扇形理论的提出者是()(1分)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D:哈里斯23、在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中,政治主导型城镇化被称为()(1分)A:墨印模式B:北欧模式C:欧美模式D:南美模式24、城市市区人口尤其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被称为()(1分)A:过度城镇化B:反城镇化C:逆城镇化D:低度城镇化25、在城市群研究中,琼·戈特曼提出的是()(1分)A:城市群理论B:组合城市理论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26、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和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1分)A:等级B:种族C:阶层D:种姓27、根据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分析框架,新中国成立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划分为()(1分)A:五个阶级B:六个阶级C:七个阶级D:八个阶级28、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温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叫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
(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时,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
(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工业生产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对于有害卫生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二)发布时间2014-04-21 稿件来源:发改委发展规划处 [ 大中小 ]7、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这也正是人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

但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时,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群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200公里范围内),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

滞后城镇化名词解释

滞后城镇化名词解释

滞后城镇化名词解释1. 滞后城镇化呀,就好比是一场赛跑中,别人都跑出去老远了,咱才慢悠悠地开始动身。

比如说,周边好多城市都发展得特别快,高楼大厦林立,各种设施齐全,而有的地方却还是老样子,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这就是滞后城镇化啦!2. 滞后城镇化啊,就像是一部电影里的配角,总是比主角慢半拍。

比如有些地方,人家都进入现代化了,它这儿还保留着过去的一些陈旧模式,这不就是滞后城镇化嘛!3. 滞后城镇化呀,就好像大家都坐上了高速列车,一路向前飞驰,可有的地方却还在步行追赶。

就像有些小镇,和大城市比起来,发展差距那叫一个大呀,这就是滞后城镇化的体现呀!4. 滞后城镇化,不就是那种别人都已经用上智能手机了,咱这儿还在用老古董手机的情况嘛。

比如说一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都比较落后,这就是滞后城镇化的典型例子呀!5. 滞后城镇化,就如同一场游戏,别人都已经打到高级关卡了,而我们还在初级关卡挣扎。

像有些农村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明显落后,这不就是滞后城镇化么!6. 滞后城镇化,类似于大家都在快速奔跑,可有的地方却在慢吞吞地走。

好比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城镇建设缓慢,和其他地方差距明显,这就是滞后城镇化的表现哟!7. 滞后城镇化呀,不就像是一群人一起走路,别人都走远了,有的人还在后面磨蹭。

比如有些小县城,和大城市的发展相比,那真的是滞后太多了,这可真是滞后城镇化呀!8. 滞后城镇化,就好像别人都开上汽车了,咱这儿还骑着自行车呢。

想想看,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程度,和先进地区比起来差好多,这就是滞后城镇化嘛!9. 滞后城镇化,好比是一场比赛,别人都已经冲过终点线了,咱这儿才跑了一半。

就像是某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这就是滞后城镇化啊!10. 滞后城镇化,不就是别人都已经在享受高科技的便利了,咱这儿还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嘛。

比如说一些地方的城镇面貌多年不变,发展滞后,这显然就是滞后城镇化啦!我的观点结论是:滞后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生活质量提升受限等,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推动城镇化的均衡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

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和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

或者P81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适度人口:p94经济适度人口:p94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PQLI指数:p100HDI指数:p101ASHA指数:p102“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

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P118城市化:p125过度城市化:p129逆城市化:p131自然资源:p171耗竭性资源:p171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其本质特征是密集性、中心性、系统性、高效性、多元性。

2、城市化: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包含以下含义:人口的转变,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城市景观的地域扩展,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

3、郊区化:人口、就业岗位和产业部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典型标志: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4、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小的都市区甚至乡村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典型指标:大都市区的人口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5、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指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内涵包括两方面: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指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6、空间扩散:指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包括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传染扩散:指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渐进、连续的空间扩散过程。

等级扩散:一种新事物(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重新区位扩散:是由传播者自身驱动,将新事物传播到其他区位。

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即某些新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7、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其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等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

8、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各种职能活动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及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9、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各功能活动的分布空间及其相应产生的区域分异。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社会学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7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社会学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7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社会学概论》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1.【单选题】人口的两重属性是指()A.数量属性和质量属性B.问题属性和发展属性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人口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问答题】统计报表正确答案: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单选题】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A.梁启超B.康有为C.严复D.章太炎正确答案:D4.【单选题】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联合家庭B.重组家庭C.主干家庭D.核心家庭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5.【单选题】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平稳起步阶段是()。

A.1949-1957 年B.1958-1977 年C.1978 年至今D.1978-2000 年正确答案:A6.【问答题】简述社会问题一般特征正确答案:(1)社会性(2)普遍性(3)特殊性(4)集群性(5)复杂性。

【问答题】试述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正确答案:优点: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韦伯相信,建立在法理型基础上的科层制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弊端:(1)形式主义。

科层制强调组织成员应严格照章办事,然而过度的照章办事,也会产生形式主义的弊端。

(2)繁文缛节。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和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

(3)用人困境.科层制虽然强调依据才能录用职员,但同时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这就会产生源于彼得原则的用人困境问题。

全国高等教育成人自考00034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汇总

全国高等教育成人自考00034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社会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社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在与考察社会运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社会机构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2,社会动力学: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3,社会事实:存在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

4,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地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5,集体意识:同一社会成员平均所共有的信仰和感觉的总和,构成一个独立体系。

6,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见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7,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

8,失范: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9,社会行动:行动者采取行动的目的在于影响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的互动与共同行动。

10,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为主而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11,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1适应,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获取足够的资源,并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经济子系统承担。

2达鹄,系统必须确定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寻求实现特定的目标。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政治子系统承担。

3整合,系统必须通过社会控制保持内部成员的互相协调一致,使得系统保持为一个整体,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社会共同体子系统承担。

4维模,系统必须通过动机规范确保行动的连续性以及管理行动中出现的各种紧张问题。

就社会系统而言,主要由表现为道德宗教教育等的文化子系统来承担。

12,法兰克福学派: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中心的一批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构成的学术群体。

13,费孝通“五脏六腑”: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

六腑,是说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6门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

4)电气火车时代(20世纪初):公共汽车替代马
车,支线交通得以发展,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
的城市 5)近几十年来: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普及,城市
化近域推进的速度空前加快。
*
31
*
32
2、工业的扩张 1)工业驱动城市化机制: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形成工
业园区(集聚经济) 扩大再生产 兴建厂房和附属设施
第一种: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两者协调发展。
第二种: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
的人。
第三种: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
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
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拉力:就业机会、较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
推力:农业生产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耕地
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限等,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
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
2)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优点:能较好地说明城市化的丰富内涵;资料获取相
对容易。
*
26
4)局限性: a.城镇定义的不同影响测算结果; b.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亦影响测算结果; c.只反映人口特征,不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d.只反映相对规模,不反映总体规模。
*
27
e.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

●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大都市带:大都市带(Megalopolis)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世界上的大都市带,往往是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起到中枢的支配作用。

●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经济效益简称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

●集聚经济: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益”,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

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

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

集聚经济效益则是来源于现代工业生产在空间上的集中性;通过生产活动在空间距离上的彼此接近,实现资金周转、商品流通、劳动力培养、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争等方面的集中运行,从而获得效益。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从经济结构变迁看,城镇化过程也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迁看,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城市地理学复习

城市地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城市金字塔:城市金字塔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市首位律: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起,在经济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就叫做。

职能型城市化:指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促进进化的过程,不能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空间转化。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在这种作用下,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代表城市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亲自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究—城市中的区域③从点面结合研究—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全国2016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6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03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D)A、《社会学研究》B、《社会静力学》C、《资本论》D、《自杀论》2、马克斯·韦伯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工具,即(C)A、科层制B、社会行动C、理想类型D、理解社会学3、科塞提出的冲突理论是(A)A、功能冲突论B、结构冲突论C、辩证冲突论D、唯物冲突论4、艾尔弗雷德·舒茨的代表著作之一是(B)A、《现代性的后果》B、《社会世界的现象学》C、《规训与惩罚》D、《疯癫与文明》5、我国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学者是(B)A、章太炎B、谭嗣同C、严复D、康有为6、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D)A、个人与群体的关系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C、政治与文化的关系D、个人与社会的关系7、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是(C)A、文献法B、问卷调查C、实验法D、实地研究8、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A、文化特质B、文化集丛C、文化规范D、文化模式9、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被称为(D)A、文化震惊B、文化矛盾C、文化杂交D、文化冲突10、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观点来自于(B)A、文化边缘主义B、文化相对主义C、文化中心主义D、文化绝对主义11、文化反哺又称为(C)A、继续社会化B、再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重新社会化12、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是指社会化的(A)A、生物因素B、环境因素C、文化因素D、技术因素13、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C)A、调适B、冲突C、交换D、模仿14、在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个人空间是(D)A、公众距离B、社会距离C、亲密距离D、个人距离15、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被称为(A)A、社会资本B、人力资本C、经济资本D、公共资本16、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被称为(C)A、丁克家庭B、断代家庭C、失独家庭D、残缺家庭17、既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这种群体被称为(B)A、内群体B、初级群体C、小群体D、次属群体18、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惩罚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这种组织过程是(C)A、组织设计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决策19、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D)A、巴纳德B、梅约C、麦克雷戈D、法约尔20、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组织管理理论是(A)A、超“Y”理论B、“X”理论C、“Y"理论D、“Z”理论21、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提出,导致集体行为发生的因素有(D)A、3个B、4个C、5个D、6个22、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被称为(B)A、生产政体B、福特主义C、压迫机制D、后福特主义23、在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中,多核心理论的提出者是(D)A、伯吉斯B、霍伊特C、林顿夫妇D、哈里斯和厄尔曼24、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被称为(C)A、过度城镇化B、滞后城镇化C、同步城镇化D、低度城镇化25、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中,主张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这种理论是(A)A、田园城市理论B、组合城市理论C、区城整体发展理论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26、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加速发展阶段是(D)A、1949~1957年B、1958~1977年C、1978~2000年D、1978年至今27、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2002)一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可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为(D)A、7个阶层B、8个阶层C、9个阶层D、10个阶层28、在默顿的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是指(C)A、退缩主义氏形式主义B、形式注意C、反叛D、革新者29、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的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B)A、社会解组理论B、社会建构理论C、社会病理学D、价值冲突理论30、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的社会变迁形式是(D)A、社会改革B、社会革命C、自发变迁D、有计划变迁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过度城镇化名词解释

过度城镇化名词解释

过度城镇化名词解释
过度城镇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具体来说,是指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和农业相应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的城镇化。

由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这导致城市不能为其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这也意味着很多居民在实现地域转换之后并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

过度城镇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

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避免过度城镇化。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一、城市与城市化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

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周边地区。

3、直接的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

间接的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4、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及各部门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现象,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或扩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为积极型城市化,不但包括非农活动的集中,还包括城市型景观的推进和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

要消除这种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

城镇化名词解‎释(二)发布时间20‎14-04-21 稿件来源:发改委发展规‎划处 [ 大中小 ]7、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

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这也正是人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

但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时,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群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200公里范‎围内),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城镇化名词解释-回复
“过度城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或国家中,城镇化进程超出了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所能承受的合理范围,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
1. 城市人口无序过快增长,远超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造成城市承载力严重不足;
2.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盲目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力下降;
3. 城市建设扩张过猛,大量耕地被占用,影响粮食安全及生态平衡;
4. 城市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剧增,且常伴随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紧张等问题。

因此,适度、有序、科学的城镇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注重城乡统筹、产城融合以及环境保护等多元目标的协调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