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复习土地经济学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所有权、土地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应对相关考试或工作提供帮助。
以下是土地经济学复习的重点总结: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经济价值1.土地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固定性和不可再生性。
2.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土地的市场价格上。
3.土地资源的价值受到土地位置、土地品质、土地用途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1.土地所有权是指对土地资源拥有的所有权利,通常由政府或私人持有。
2.土地使用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所有权的交易市场,通过买卖、租赁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流通。
2.土地价格是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受土地位置、土地用途、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四、土地与农业经济1.土地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2.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五、土地与城市经济1.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2.城市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六、土地与环境经济1.土地资源保护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地税收与土地政策1.土地税收是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征收的财政收入,是土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土地政策包括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土地经济学的要点进行复习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土地市场、土地所有权、土地价格等方面的知识,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二章1.人地关系概念: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其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 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LPC=f [R(t),P(t),C(t)]。
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 —时间。
5.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SR=P’/P。
SR—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P—土地人口承载力,P’—预测人口。
SR<1,承载量合理,SR=1满载,SR>1,超载5.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稳定人口增长,推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建设具有多元目标的规划管理体系,积极消除贫困问题,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第三章1. 土地的自然供给制约因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
2.土地自然供给静态无弹性,经济供给动态有弹性。
3.土地的经济供给的含义:所谓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
4.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区别和联系:(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经济供给则是针对土地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经济供给是动态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天生固有的特性。
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保护土地。
二、经济特性:和人利用相关的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1.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2.某地区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某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利用方式是分散的。
由其特点,土地利用应选好区位)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产功能③资源(非生物)功能第二章第一节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上:①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②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③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全部水面)。
在城市:①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②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③土地利用系数(以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指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二、土地利用的目标从提供的“产品:(1)物质产品(2)服务效用;按作用: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一、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二、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三、在农业有限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四、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收益。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第一节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高效配置的科学。
•具体地,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被怎样利用的科学。
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穷,经济学用以分析稀缺资源如何被配置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
•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用一般经济理论研究有关土地经济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土地资源的最佳使用和有效配置。
1、资源:一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条件。
资源分类:一是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来自人类社会劳动的人为因素,包括一切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可统称为社会资源。
对于经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说来具有双重性质。
具有动态性。
重要特点:有限性和稀缺性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相对于人类无止境的需求而言,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状态是帕累托最优,即要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须减少另一个人的福利。
3、资源配置方式:•西方经济学认为,一是市场配置,二是政府配置。
•关于市场配置:完全竞争(完全竞争的世界如同物理学家的无摩擦模型);市场失灵产生原因:垄断或外部效应矫正:政府干预或调控•关于政府配置:如计划经济二、土地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三个层次。
土地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综上,土地经济学:1、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这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科学。
2、土地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需要市场与政府调控两种配置方式。
3、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0世纪之前尚未单独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大多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始于20世纪初期。
土地经济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双重涵义是什么?土地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资源(“土地物质”)与土地资产(“不动产”)融为一体,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双重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够被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具有明确的权势与排他性,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稀缺)2、土地的特性是什么?——自然特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质量差异、功能永久——经济特性:供给稀缺、用途变更困难、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社会性——功能:生产、生态、承载、资源、资产3、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学好土地经济学?——经济学分支学科、社会学角度、经济学原理、土地客体对象,人地关系。
——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为目标,土地财产制度为保证、土地资产流转为手段。
人地经济关系——方法:理论与实际、动静、定性定量、全面系统、微观宏观。
第二章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的含义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2、土地市场的特点、功能和运行条件——特点:地域性、不充分性、供给滞后、供给弹性小、低效率、政府监管严——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保护土地权益人利益——条件:市场经济环境(外部环境)、土地产权明晰(基本前提)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资金支持)善的土地法规(根本保证)良好的中介市场(润滑剂)3、中国建立土地市场的必要性及其应具备的条件——必要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途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保证权益的基本前提。
4、如何加强对中国土地市场的管理——立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物权法》——经济手段:税收手段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交易中的契税。
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行政手段。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终极版
土地经济学(第三版)期末考试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
二、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力三、土地的特性A 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的原始性2)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不可搬动性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5)土地的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6)土地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异性、多样性、B土地的经济特性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③农业用地和城乡建设用的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此外,还存在有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和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四、土地的功能A 承载功能为人类提供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场地、空间、道路和立足地,而成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基地在发生作用。
B生育或生产功能土地作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基本资源和生产资料,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供产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功能,包括为人类和一切生物提供各种必须的生物产品、营养品和矿产品、原材料和动力资源。
C可耕功能D资源功能土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E土地的其他功能①土地的生态功能②土地用途与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③土地的资产积蓄和增值功能④土地的景观功能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一、土地人口承载力1、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已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的能力)人口需求水平3、人口承载力的测算A区域人口承载比SR=P’/PSR---------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P’---------预测人口P----------土地人口承载力一般情况下,SR<1表示该地区人口承载量合理SR=1表示满载;SR>1表示土地超载二、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经济法战需要4、产品价格5、交通运输视野的发展状况6、土地开发利用计划7、土地共计者的行为8、制度因素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增加土地利用面积。
土地经济学重点
1.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3.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8.农业区位论核心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19.工业区位论核心内容: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该理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20.城市区位论的核心内容: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21.市场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绪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就是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2)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注:土地的自然特性是:不动性;肥瘠程度和位置优劣之别;以及耐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就是在土地开发到某一点以外的时候,它有报酬递减的趋势;土地的经济供应的稀缺;土地适应物价变动的缓慢性。
3.土地有哪些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土地资产流转所研究的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仅是土地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特性: 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 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 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研究方法: 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 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基本原则: 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 (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 提高后, 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 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小于1, 设在产品中心消费区;大于1, 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 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 A城市规模大, 人流物流剧增, 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 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 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
⼟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地经济学重点整理第⼀章:导论1.⼟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资源财产资产1)(⼈与地)⼟地资源利⽤——⼟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2)(⼈与⼈)⼟地财产制度——⼟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地所有制、⼟地使⽤制、⼟地管理制度3)(⼈与⼈)⼟地资产流转——⼟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地收益分配2.⼟地的综合性概念1)作为⾃然资源的——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定⾼度和深度的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然附属物。
2)现实的——是⼀个由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类劳动的⾃然—经济综合体。
3.⼟地资源与⼟地资产1)⼟地资源是指⼟地作为⾃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们所利⽤并能产⽣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地。
2)⼟地资产是指⼟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3)联系:⼟地资源是⼟地成为资产的基础4)⼟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地作为⾃然资源,是⼈类⽣产和⽣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4.⼟地的特性1)⾃然特性:⼟地位置的固定性/⼟地⾯积的有限性/⼟地质量的差异性/⼟地利⽤的永续性2)经济特性:⼟地供给的稀缺性/⼟地利⽤⽅式的相对分散性/⼟地利⽤⽅向变更的困难性/⼟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地利⽤后果的社会性5.⼟地的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物资源)/提供景观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章: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产者在⽣产中创造的剩余⽣产物被⼟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A.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类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ab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c.垄断地租(个别条件下产⽣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B.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a.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地所有者将⼟地租给⼟地使⽤者,⼟地承租⼈与⼟地出租⼈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
土地经济学-知识点
土地经济学-知识点1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2类似宗地:宗地所在的区域特性以及影响地价因素与条件相同或者相似的土地。
3土地征用市场:是国家强制性的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并对农民集体实行一定积极补偿的行为。
4征用:为了国家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集体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性地转给国家建设用地农民集体实行一定经济补偿的的行为。
5土地金融:是以土地抵押为担保的土地经济范畴融通等一切信用活动的总称。
6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从土地所有者或其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地固定生物经济取得的部分土地税收收益的一。
7土地制度:狭义:土地所有使用及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与相应的土地法之权利制度上土地经济制度及土地法制权制度。
组成上分:土地所用制度土地收用制度土司管。
8土地所用制: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拥有的经济形势。
9土地使用制:对土地的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10土地管理制度: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国家或某一区域的土地红火过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手段的综合11土地所有权:又叫土地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12土地使用权: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10土地租赁权:土地承担人有占有使用土地并获得收益的权利13土地抵押权:是土地受押权人对抵押的土地所享有的权利14地役权: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为其所阻力的土地所设的权利15地上权:在其他人土地上设立建筑物工作物等的权利16土地发展权:变更土地是使用性质的权利17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纹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够成的自然综合体18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挥出来的经济关系的总称19土地自然供给:土地天生的可被人类利用的那部分20土地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共计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可谓人类直接利用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21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22地租:直接生产者在自然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产物北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23级差地租一:由于肥力和土地位置优越而形成的级差地租24级差地租二:在统一块土地上个连续投资劳动者生产率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25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土地经济学复习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1.国土的概念:国土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疆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
2 .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的务实产品和效劳的经济活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2)土地利用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同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3.土地利用的原那么:(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化利用相结合;(4)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利用相结合;(5)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4.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对我国的指导意义:(1)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经营,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殊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前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开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借鉴意义:a.利用区位地租差调控土地利用状态,进行农业规划;b.按照农业区位论进行农业布局,可获取最大区位地租,使农业经济总体效益最大化;c.我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围绕每一个城市或成绩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生产结构体系。
5.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6.农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1)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2)增加单产,提升作物光能利用率;(3)改进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4)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光能利用率。
7.土地规模利用:一般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农业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的组合关系,即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数量界限。
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一般是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土地或耕地的数量。
8.土地适度经营:能取得最正确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其特征: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9.土地适度经营的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2)集体经营型:(3)联合经营型:种植专业户村办集体农场联户农场家庭农场厂办农业车间粮农联合体(4)规模效劳型10.可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方式。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
导论1、土地定义(综合性概念);从横的角度看:土地是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是土壤,是地球表面,是陆地及其水面。
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是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是构成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和主权)中的基本要素从纵的角度看:英国马歇尔:“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
”美国伊利:“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综合性概念: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来说,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3、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的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人与人)。
第一编1、土地利用的含义;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土地利用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2、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的文化素质自然因素:指土地本身的状况和自然环境状况(地形、地貌、地质等);它决定土地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可利用性和可行用途;经济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经济价值的因素。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
土地经济学复习重点(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地价:指土地所有者向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入。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体制的建立、演变及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进入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土地分区利用的基本原理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性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土地保护:指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并能保护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对土地的需要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杜能圈: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遗迹农业集约化程度都呈圈层变化,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的一系列的同心圆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土地肥力:指农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的潜在能力土地报酬: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规模报酬:有“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规模经营:指一个企业的规模扩大而获得的效益,而不是两个以上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所获得的效益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不仅决定着自己的经济效益,而是给活动以外的第三者或者社会带来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
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3.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度: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
★为什么保护18亿亩耕地:首先,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18亿亩是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最低耕地面积。
其次,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耕地减少过快,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人口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此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建设占用耕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也减少土地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土地规模: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土地规模经济:是指由于土地利用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土地面积收益的增加,或是指在此情况下而产生的单位土地产品收益的增加或成本的下降。
来源:⑴A.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B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⑵A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B外部规模不经济是指因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经济动因: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定。
2、农机化水平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3农产联合经营。
2)集体经营型:○1村办集体农场○2厂办农业车间○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3)企业经营型:反租倒包。
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途径:(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运用土地规模经济解释农村土地流转4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所以我们不能采用土地所有权买卖的方法集中土地,为了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集聚经济,产业集聚:是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原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企业间交流的通信费用的节约,消费的多样性,公共产品的存在★.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代际公平)★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内容: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营养水平探讨、食物总需求量估算、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对策★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
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
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个地区的差异和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①土地的特殊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紧密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既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又要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减少或避免因土地用途改变造成的损失,是国民经济计划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基本体系:按照时间跨度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行政区划划分五级;按照规划任务划分为总规、专项、详细特点: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的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土地利用计划按地域实行分级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是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土地市场的内涵: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主体:买卖双方其他参与者;客体:土地;交换的内容: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等特点:①地域性:土地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交易效率相对较低②垄断性:土地稀缺性,土地为卖方市场,非公平市场,垄断性投机性③层次性:④供给滞后性及供给弹性较小⑤政府管制较严功能: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行政划拨市场配置)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③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运行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2明晰的土地产权,3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4优质的中介服务★土地供给:可以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自然供给: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
X制约因素:具有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X影响因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开发利用计划\土地供给者的行为★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地租的概念:是出租土地获得的经济报酬,或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经济代价,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级差地租:指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为什么社会主义存在地租:1)存在级差地租:1、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①土壤肥沃程度;②位置差异;③人多地少,存在连续追加投资。
2、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①存在相对独立的商品者,各种利益调解需价值规律;②存在“两权”分离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分配。
2)存在绝对地租:1、从条件和来源上分析: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中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工业相比仍然较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2、从绝对地租形成原因分析: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从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分析: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形成条件与资本主义相似,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抗关系,而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土地资本:固定在土地中的劳动成为土地资本,属于固定资本范畴★土地价格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租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