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色与空
空是什么样的境界?
![空是什么样的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9923787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8.png)
空是什么样的境界?展开全文空是解脱境界。
说到空,人们容易联想到《心经》中的说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也容易把空误解为什么都没有。
我们看看《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观自在菩萨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
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执、法执,度生死苦,所以叫观自在。
这样的大菩萨在解脱境界下,以般若观照五蕴等万法之空性,度脱苦厄。
所谓空即空性,即缘起性。
如法月译本《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性是空空性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一空性,是证得的,是以智慧观照的。
不是论理,不是言说。
缘起性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即:“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当证得缘起,则证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则烦恼无从升起,则止息苦。
解脱并非由此地到彼地,解脱是当体即空,是当下证得缘起。
我们可以点滴做起,从一时一事做起。
用三法印来问自己。
当对任何一件事起执着,起烦恼时,不妨问一问:“这件事是永恒不变的吗?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我到底在执着什么?”当这样问自己时,通常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烦恼往往不是因为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内心的习气和愚昧。
如果有这样一个发现之后,我们不妨再问一问:“我是谁?什么是我的?我是永恒不变的吗?”当这样问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自己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我们自己也是因缘际会的。
当我们开始内观、内求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烦恼而羞愧,而不是遇到不如意就满腔怒火。
我们会更深地理解佛陀所说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一点一滴的感悟,好比满天乌云露出一丝空隙,如果能坚持,那么空隙会越来越多,乌云会渐渐散去,智慧的阳光终将洒满大地。
空并不神秘,我们坚定地去除私欲和无明,就是走向空之境界。
色即是空的意思
![色即是空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2ab40f7f3b3567ec112d8a27.png)
色即是空的意思
【拼音】:sè jí shì kōng
【解释】:是说修练到了一定的境界,已不存在凡世尘缘,万物皆空,浑然无我。
色即是空是取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来四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它不是佛教的主张,也不是道教的思想。
是一切时一切地中一切有自性的动物非动物。
在清静时所见所觉所知的事实。
【成语接龙】:色即是空——空前絶后——后继有人——人才济济——济寒赈贫——贫嘴滑舌——舌端月旦——旦暮入地——地老天昏——昏镜重明——明哲保身——身做身当——当仁不让
【出处】:出自大乘空宗理论的经典鸠摩罗什译著的《心经》,全句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造句】: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是空最通俗的解释和意思
![色即是空最通俗的解释和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982b9c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7.png)
色即是空最通俗的解释和意思色即是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论,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句。
首先,色即是空的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是空的。
在佛教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无常、无我、空性的特点。
色,即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可见、可感知的事物,比如人、动物、植物、山水等等。
它们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而成,具有变化无常、实相相对的特性。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的存在、形态和性质都是随着时光的流转而不断变化的。
同时,一切事物也是无我的,没有固定的实体或永恒的自我存在,它们只是世界中各种因缘所形成的现象。
最后,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即它们并没有固有的实体或固定的本质,只是由无尽的因果条件聚集而成的虚幻幻观数,它们的存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真实的。
其次,空即是色的意思是,空也是存在于世间的具体事物中的。
空性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根源,包含于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中。
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存在的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实相,超越了表面现象的真实性。
佛经中也说:“无相不相所以名为相。
若人见诸相恒常及自相,是人见真实法。
”这就是指空性不是虚无,而是一种超越了表面现象的真实存在。
色即是空的通俗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从科学角度来看,一切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它们以极快的速度运动,不断变化。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固态物质,实际上是由组成它们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和分子之间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因此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个稳定的物体。
而这种稳定的物体只是一瞬间的现象,它们的因缘条件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切物质是无常的、变化的。
其次,从个体的经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比如,我们的身体和健康不仅取决于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基因等多种因素有关。
没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生命和身体健康也就无法存在。
同样地,我们的思想、情绪也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也都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佛教经典名句100句
![佛教经典名句100句](https://img.taocdn.com/s3/m/ccaa281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7.png)
佛教经典名句100句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14、为何不必?15、一切皆为虚幻16、不可说,不可说17、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1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2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4、刹那便是永恒。
25、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7、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2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9、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0、声在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1、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32、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3、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https://img.taocdn.com/s3/m/48c4720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8.png)
何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家所谓的色,通常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由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各种物质,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这些统统都可以称之为色。
二是指差別,因为世界上的任何物质没有完全相同的存在,故色又有差別的意思。
这个概念也很重要,望各位能记住;佛家所谓的空,有多种意思,但在这两句话中,也只有两种,一是指缘起性空,由于因缘而起的各种色没有实在的自性,故将色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空”。
二是指平等的意思,是由缘起性空引申而来。
这个概念也很重要,看官要切记。
了解了色、空的概念后,那色不异空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色没有差別地都是属于“缘起性空”;空不异色的意思就是:既然所有的色全都是“缘起性空”,那我们就要去没有差別地对待各种“色”。
色即是空的意思即是:所有客观上存在着差別的“色”,我们在主观情感上都要去平等的喜好它们,不能有一丁点的偏爱;空即是色的意思即是:所有主观情感上只能去平等对待的色,在客观上其实都是有差別的,有的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恐怕关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读大家还是有点不好理解,在此我再来举例阐释一下。
譬如说猫和老鼠,虽然它们客观上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在主观情感上却要去平等地无差別地喜好它们,不能对任何一方有那怕一丁点多的偏好。
其实,不仅仅是猫和老鼠,包括所有的色,不论其间存有多么巨大的差别,我们都要去平等对待它们,这就是色即是空的含义。
有时又称差別中的平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是真正最讲平等的;尽管说主观情感上我们只能平等地喜好猫和老鼠,但毕竟客观上它们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有区别地对待它们。
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用心地去养猫,但不可能像养猫那样地去养会啃衣服的老鼠,我们可能会捕杀传播细菌的老鼠,但应该不会像捕杀老鼠一样地去捕杀猫。
这种平等下的差別就叫做空即是色。
至于为什么“色即是空”?这是需要着力去参悟的问题,所以色即是空又叫通往悟的往相,也是禅宗初关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https://img.taocdn.com/s3/m/b6715791cc7931b765ce158d.png)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道理说得容易,但真正要明白含义,要做到非常困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我们的思想概念里是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这叫超越,这是真正的诸法实相。
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来解释,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
要认真,但不能执着;要放下,但不能放弃;要随缘,但不能随便。
简单点说叫缘起性空:性空不离缘起,缘起不离性空,性空和缘起是双运的,一体的。
“放下”讲的是空性,“不放弃”讲的是缘起,二者是双运、一体的,不是相违的,是圆融的。
“要放下”,这是真空;“不放弃”,这是妙有。
认真和不执着也是双运、一体的。
“要认真”,这是妙有。
“不执着”,这是真空。
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就是“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
但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其含义,弄不清楚这些,都混在一起。
把执着当成认真,把放弃当作放下,把随便当作随缘。
我们强调做事情、修法的时候不能执着,但马上就不认真了,认为认真是执着,这是错误的。
认真不是执着,执着也不是认真。
不执着不影响认真,只有在你不执着的时候,才能认真。
不执着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智慧。
有真正的智慧,才有真正的认真。
有了智慧,有了真正的认真,才有究竟圆满的成就。
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有执着而没有认真。
执着执于情,认真执于事。
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这两个不一样。
佛、菩萨、上师不可能不认真,但是他们没有执着心,所以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你们所认为的认真,实际上就是一种执着,因为你真正认真了,就解脱了。
你现在对家人、对亲朋好友很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执着,而不是认真。
因为你对他们所谓的“认真”给你带来了烦恼和痛苦,所以不是认真,是罪过。
认真是一种缘起的作用,是完全的解脱;而你现在的认真是一种执着,是轮回的因,完全是痛苦的。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放弃。
在演戏的过程中又不能糊涂,不能把这些当真,要放下,不执着。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https://img.taocdn.com/s3/m/32492f8e51e79b8968022653.png)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2012年12月24日 09:07
来源:佛教故事网作者:佚名
分享到:更多
69人参与010条评论0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萝筛豌豆,听了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萝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
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
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
肴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
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萝,心中还在翻腾。
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
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
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对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
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儒佛道讲解色即是空
![儒佛道讲解色即是空](https://img.taocdn.com/s3/m/0d883e3c5a8102d276a22ff8.png)
儒佛道讲解色即是空喜色情及乱淫之人不但不能得到其所预想的好处,还会得祸并使其已有的好处消失,这就是色空的本意。
如:喜色淫之人认为色淫对自己身体有好处,实际上实施色淫后,不但得不到自己所预想的对自己身体的好处,还会虚弱已有的好身体,甚至得病或丧命;有些人幻想色淫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好处,实际上色淫不但没有任何好处,还会有如下实际效果:喜色淫者有官官丢或者应当官而不能当;有钱财钱财亡或者应得钱财而不能得;有事业事业败或者应成事业而不能成;有家家散或者应成家而不能成,有好名声坏好名声或者应得好名声而不能得,有好生活好生活消或者被打杀入监获刑,家庭家人本来和顺健康却变成被伤被谤被害被为难,等等。
这些就是色空的主要含义及功用。
为什么是这样。
下面主要讲解与色空之祸相关的几种主要事项及道理:家庭、婚姻、贞洁、过淫、强奸、邪淫、暧昧、色情艺术及其买卖。
家庭是自然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不容第三者插足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保证家庭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整体得以稳定健康地发展,广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婚姻家庭安全稳定是保证全人类共同健康幸福生活的最根本基石。
婚姻关系是以法律形式而明确的,不是含糊不清的。
性交就是生育的实施,生育教养孩子的功用是为提供父母的养老送终,教养与送终是父母子女双方的自然义务及法律契约,孩子父母以父母性交生养而对应、并以立法确证,岂可乱淫乱法乱自然定规,而且,教养在前,送终在后。
贞洁:性交既然是生育的过程,就只能在夫妇之间进行,也只能为生育,不可为刺激身体行乐而性交,也不可为其他目的而在夫妇之外进行。
贞洁就是坚守性交只在夫妇之间才是吅理吅法正当无祸的信条,夫妇的关系维持与保障是以贞洁来表白、来执行的。
一旦不贞洁,夫妇关系就会终结或受到致命的打击,婚姻家庭也就会破散,一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艰难的困境。
当然,失贞者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给坏人带了个头,自然社会为了阻止这种恶祸的再次产生,促使人们都去鄙视打击欺负他们,其人就会失去富贵安乐而得到贫贱困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d92446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2.png)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什么意思?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当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司空见惯的词语,因为太过熟悉,我们总以为它们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样子,但是,真实情况确实是这样子的吗?对于那些关键的字,我们能说出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词语的神秘面纱,还原它们最本真的含义。
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什么意思?“色”,看到这个字,很可能想到的就是“女色”这个含义,我们对于这句话通常的理解就是:女色都是一场空。
而且电视剧里面运用这句话的时候,也往往是一个出家人坚持本心抵抗女色的诱惑的时候,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天大的误导。
其实,这里的“色”虽然确实是一个佛教用语,却并不是“女色”的意思,而是指“可以感知的物质”,连起来呢,就是告诫我们尘世中人不要太过重视物质条件,要能安于物质的匮乏,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
2、咬牙切齿——“切”是什么意思?“咬牙”容易理解,那么“切齿”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从古代而来的词语往往具有对称结构,因此,“咬牙”和“切齿”的意思是类似的,都是表示对牙齿怎么样。
这里面的“切”的意思就是“磨”的意思,“切齿”就是“磨牙”的意思。
3、短吻鳄——“吻”是什么意思?作为鳄鱼的一种,短吻鳄我们肯定是听过很多次的了。
然而,你知道“吻”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吻”是嘴巴的意思。
短吻鳄就是短嘴巴的鳄鱼了。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勤”是什么意思?现在这句话用得最多的场合,估计就是父母说教子女的场合,作为不再依赖种植农作物为生的读过一点书的人来说,我们确实已经不太分辨得清楚五谷是哪五谷了,有时候呢,可能偷一点懒,没有依照父母的吩咐做一点事情,或者看到路边的稗子就说那是稻谷,在这些情况下,这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被作为“懒”的经典代言用来批评我们这些小小读书人士了。
然而,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不勤劳,很懒惰的意思,这里面的“勤”是“辛劳”的意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说四肢没有经历过劳苦,分辨不出五谷,换句话说,就是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佛家的色空空是什么含义?
![佛家的色空空是什么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56b5bf0770bf78a6529545f.png)
佛家的色空空是什么含义?色空是佛家的一个根本,色会影响、干扰人的五识,甚至八识。
色是什么呢?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大家都会说。
色就是大自然三原色相互滋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就是指大自然的颜色。
什么是大自然的颜色?就是大自然的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的所有颜色,泛指人类万众生命和一切所有的事物,即万事万物。
正是这些色,对人的八识,就是对人的粒子、细胞和神经带来多种多样的影响和干扰因素,蒙蔽了人的心智,导致执迷不悟,不能明心见性。
当然,色也是指男色、女色,男女相亲相爱,才有了人类万众生命的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正是因为人间男女相亲相爱,并把爱的信息分秒不停的辐射到大自然空间,懵懂的万众生命在接收到爱的信息,才纷纷的萌动起来,做出各种不同的响应。
爱,拯救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爱,孕育一代代的生命,爱,生生不息。
佛家讲色空空,前面一个空的意思是指要调节、平衡好自己,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正确认识大自然环境空间的人类万众生命,不要被大自然中的色---万事万物影响、干扰自己,24小时分秒不停的心平明镜、明心见性,让整个生命体保持一种运动变化的生态平衡。
肉体细胞的生态平衡表现为:经络畅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全身舒服好,实际上这就是健康长寿的体现。
精神、心灵的阴阳平衡表现为安宁、祥和、心平气和,实际上就是快乐幸福的体现。
后一个空是指大自然中万事万物24小时分秒不停都是在运动、变化,人类万众生命都是遵循大自然分秒不停的运动变化而进行变化,有这个分秒不停的运动变化,就有了四时交替,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于是就有了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等自然规律。
色空空,心平平,才能在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时代潮流中心脑清明,恍然大悟,明心见性,认识大自然和在其空间繁衍生息的人类万众生命,与人类万众生命开开心心在我们的幸福家园里和平共处,生态平衡,你好我好大家好,共同繁荣、发展、进步,实现生命更高层次的美好愿望。
什么是三界内和三界外
![什么是三界内和三界外](https://img.taocdn.com/s3/m/efc8cd5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d.png)
什么是三界内和三界外
三界内和三界外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佛教中,宇宙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个层次统称为三界。
而三界之外则是远离痛苦和纷扰的境界。
三界内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首先是欲界,也称欲天,是人们对欲望追逐的世界,包括六道轮回中的人间、畜生和饿鬼道。
欲界是一个充满贪欲和痛苦的世界,人们被欲望所驱使,追求着身体的满足和享乐。
接下来是色界,色界是佛教中的高层次世界,它是欲界之上的一个境界。
色界中的众生生活在一个更加纯净和迷恋世俗欲望的境界中。
在色界中,人们追求的不再是肉体上的享受,而是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力求达到一种高尚和纯净的状态。
最后是无色界,无色界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在无色界中,人们摆脱了一切形式的欲望和束缚,追求的是超越感官和思维的境界。
无色界是一个完全超脱尘俗的境界,其中的众生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境界。
而三界之外则是远离了欲望和痛苦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再受到欲望的限制,也不再被各种痛苦所困扰。
他们追求的是超脱轮回、解脱苦海的境界。
在三界之外,人们可以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平静。
总之,三界内和三界外是佛教中关于宇宙和众生境界的重要概念。
三界内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了不同层次和境界的存在;而
三界外则是超脱欲望和痛苦的境界,人们在这个境界中追求着心灵的安宁与解脱。
通过理解和认识三界内和三界外,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https://img.taocdn.com/s3/m/a3c5105eda38376bae1fae3d.png)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2010-04-23 13:4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内容非常重要。
它是《心经》的要旨、《心经》的精华所在。
真能把这个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们就开悟了。
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谈这个道理。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色”。
色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而六尘又可分为三种色。
第一种色谓之“可对可见”的色。
“可对”就是可以跟我们面对,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
“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它。
六尘中的第一尘——色尘,就是指这种色,是有相相。
诸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饮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见,又能接触感觉到。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
眼睛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得到、接触得到,这就是声、香、味、触。
声音,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的耳根却能够听到它,能够分辨出,这是音乐声,还是汽车喇叭声,还是说话声,还是喜笑怒骂声等等。
香、臭气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我们的鼻子能分别出来,还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么香味,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
甜酸苦辣咸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见、分别不出来的,却可以用舌头品尝出是什么味道。
触是接触,譬如冷暖、燥湿等等,通过身体接触,就会感觉出来。
身体接触了冷空气,就会觉得冷;接触了热空气,就会觉得热。
声、香、味、触是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
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这就是“法”。
法就是法尘,是六尘之一,是前面色、声、香、味、触五尘落谢的影子。
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外境,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们的第六识(即大脑)里成为意识,这就是法尘。
这个法尘,既不可见,又不可对。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又从何而来呢?刚才已讲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
六尘加上六根当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
至于意根,是对各种有色境缘所产生的思想分别,是无相相,看起来属于心法,不是色法。
第五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第五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https://img.taocdn.com/s3/m/2f597a4569dc5022abea009d.png)
第五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心經經文,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之後,接下來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段經文,是上承“五蘊皆空”而來的,五蘊可攝入色、心二法,所以前四句是色法,後四字──受、想、行、識四者是心法,在我人的執著中,“色身”最難破,因為明明有一個實在的我,要說它不異於空,難免使人困惑,所以破五蘊,特別於色蘊加重語氣。
色蘊不僅指我人的色身,同時也包括宇宙萬有的種種色法──宇宙間所有的物質現象在內,因此本文在此所談的色空問題,是以宇宙間的物質現象為主,自然也包括了我人的色身在內。
原來“空”之一字,義理甚深,要說到空的性體,就到了真如實相──涅槃境界,涅槃是聖者所證的境界,是無以用語言文字所可詮解表達的,所以我們只能就空義中最粗淺部分──“緣起性空”部分加以說明。
要說“空”,先要知道這個空字的來源,佛經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所以這個空字也是由梵文譯過來。
那麼,在梵文中這個空字是什麼意思呢?多年前的中央日報上,有一篇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現在摘錄一段如下:“空,在梵文裡叫Sunyata(音舜若多) ,實際上,Sunyata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裡,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詞的ta字,在梵文裡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這特別在龍樹的思想裡,單講空Sunya,梵文裡本也有虛無,非有等義,但同時也可解做空寂、空淨等義。
就境界說,空寂並非“虛無”,空淨也不是“非有”的,講到空性Sunyata,這問題就更大了。
空性這句話,在龍樹的中論觀Madhyamaka-sastra 裡,原是指緣起性Paratitya Samupadata的實義而言……。
什么是空或空性
![什么是空或空性](https://img.taocdn.com/s3/m/186c22d38bd63186bcebbcba.png)
什么是“空”或“空性”空或空性(这里暂且把“空”和“空性”当同义词来使用)是佛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构成生命五种基本要素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即非见如来”。
两部经从不同角度向世人揭示生命真相——五蕴就其本性来讲都是空。
对空感悟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是否内心中真正感受到空或空性,是衡量学佛造诣的最重要指标。
但到底什么是空?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回答。
记得我刚接触佛法那会儿,印象最深的就是佛法有关著述中对空的解释,十几年下来随着学习佛法的深入,对空的理解随之经历了不小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重大转变和曲折。
对一般人来说什么是空呢?可能世事无常就是空。
生意失败了,破产了,事业遭受挫折了,人生中遭遇打击了,这时人们不免用世事无常来安慰自己。
既然“世事无常”,因此,人生中遭遇什么就都不太重要。
这种自我安慰看起来消极,但用来抚平内心创伤却未必全无用处。
但这种对空的理解,说穿了其实是把外在于我们的世界看空了,但并未把自己看空。
“自我”仍然是人们判断周围世界的核心和标准。
所以,人们内心的贪嗔痴不会减少。
而且,这时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这种看“空”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免不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嫌疑。
深一点的层次,则是把我们内心的妄念“看空”,这就契入了学佛的核心,或者说我们学佛已经“上道”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佛就是学会观照自己内心的“空性”,而在此之前,则是学会觉察自己内心活动的“真相”。
看到自己内心真相就等于或接近于破除内心妄念。
把妄念一层一层像清洗污泥一样清洗干净了,我们内心的清明本性或空性就会自然而然显露出来,所谓“妄心销尽而真心自显”。
但把妄念看空并不容易,因为牵扯到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利益、生命和观照等等。
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不空内心妄念而做错事。
把别人“看空”很容易,甚至于把整个世界看成过眼云烟也不困难,但说到把“自我”看空或者把内心妄念看空,就非一般人所容易做到的了。
禅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禅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https://img.taocdn.com/s3/m/da924b6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c.png)
禅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说一切法, 为渡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此心本如真,妄想始蔽覆,颠倒无明,长沦生死,犹盲人独行于黑夜,永不见日.缘起情空,诸转,是以一切生减俱为无常幻想.未成佛果,先结善缘.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放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何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https://img.taocdn.com/s3/m/6adcbdbcad02de80d5d84087.png)
之答禄夫天创作《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道理说得容易,但真正要明白含义,要做到非常困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我们的思想概念里是矛盾的,实际上不矛盾,这叫超出,这是真正的诸法实相。
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来解释,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无论修什么法都要认真。
要认真,但不克不及执着;要放下,但不克不及放弃;要随缘,但不克不及随便。
简单点说叫缘起性空:性空不离缘起,缘起不离性空,性空和缘起是双运的,一体的。
“放下”讲的是空性,“不放弃”讲的是缘起,二者是双运、一体的,不是相违的,是圆融的。
“要放下”,这是真空;“不放弃”,这是妙有。
认真和不执着也是双运、一体的。
“要认真”,这是妙有。
“不执着”,这是真空。
真空离不开妙有,妙有离不开真空,就是“相”离不开“空”,“空”离不开“相”。
但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其含义,弄不清楚这些,都混在一起。
把执着当成认真,把放弃当作放下,把随便当作随缘。
我们强调做事情、修法的时候不克不及执着,但马上就不认真了,认为认真是执着,这是错误的。
认真不是执着,执着也不是认真。
不执着不影响认真,只有在你不执着的时候,才干认真。
不执着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智慧。
有真正的智慧,才有真正的认真。
有了智慧,有了真正的认真,才有究竟圆满的成就。
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功,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有执着而没有认真。
执着执于情,认真执于事。
不认真是罪过,不执着是解脱,这两个纷歧样。
佛、菩萨、上师不成能不认真,但是他们没有执着心,所以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你们所认为的认真,实际上就是一种执着,因为你真正认真了,就解脱了。
你现在对家人、对亲朋好友很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执着,而不是认真。
因为你对他们所谓的“认真”给你带来了烦恼和痛苦,所以不是认真,是罪过。
认真是一种缘起的作用,是完全的解脱;而你现在的认真是一种执着,是轮回的因,完全是痛苦的。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克不及放弃。
色与空的关系
![色与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2867cf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e.png)
色与空是佛教中用来描述世界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和复杂。
简单来说,“色”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所有可以感知的事物。
“空”则是一种哲学观念,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的本质。
在佛教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意味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虚幻的,只有通过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到真正的存在。
“色即是空”强调物质世界的虚幻性。
佛教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由我们的感知和认知所形成的幻象。
因此,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不真实的,它们最终归属于空无的本质。
“空即是色”则强调了空性并非脱离物质世界的抽象观念,而是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
佛教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但这种空无性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因此,空性是万物存在的本质,也是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色与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通过理解这种关系,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领悟到真正的存在,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什么是色空?
![什么是色空?](https://img.taocdn.com/s3/m/b301925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4.png)
什么是色空?题目中的“色空”是佛教语,是“色”与“空”的并称。
意指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通常,人们往往把“色空”中的“色”看作是女色,实际上,佛教中“色空”中的“色”是指自然界一切有形物质的总名称。
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统称为“色” 。
“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形质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风等一切有坚湿暖动性质的东西。
人的身体也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所以,佛教也把人的身体称为是“色身”。
这些“色”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是不存在的。
佛教用“空”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意谓色“有形的物质”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照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佛教的“色”相当于物质,而“空”则相当于意识,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些相似。
不同的是,佛教对物质是不承认的,认为物质也是空。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中说:“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是佛教专用术语,意思是“智慧”的意思;“波罗”中的“波”,是“彼岸”的意思,“波”是用来比喻,不是真的有此岸、彼岸之说。
而“蜜”则是到了意思;假设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渡到清净的彼岸,就是修持到了“果位”。
“果位”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清净没有烦恼。
所谓“色不异空”,是说空能产生色象,所以说空与色没有什么差别;“空不异色”是说色是空产生的现象,所以说色就是空。
比如说:水与波,水是本体,波是水移动产生的现象。
波是水面起伏产生的现象,所以说波与水没什么差别;水面起伏能产生波象,所以说水与波没什么差别;波是水面起伏产生的现象,所以说波就是水;水面起伏能产生波象,所以说水就是波。
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世间一切事物、一切万法,一切所见、一切所行,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这即是“缘起”。
有了“风和水”这个“因”,才有“波”这个“缘起”。
世间一切产生的“缘”都有其“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中的色与空佛教中的色与空
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梵语是ru^pa。
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
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
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
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空:梵语是s/u^nya。
音译为舜若。
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
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
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
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
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
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
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
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
几千年以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
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有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是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
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字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
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甚至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有执着思想,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就象我们看一幢房子,房子是有砖、木、石、水泥、石灰等材料的组合才叫房子,离开这些组合材料就不成其为房子,房子这一名称也只不过是我们主观思想的产物,暂时的因缘和合。
就象二个小和尚在争论寺前的幡旗飘动,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在动,六祖慧能法师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动,当你的心到了寂静的境界,
就会如如空明,所以佛教讲缘起性空。
你明白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不去执着它,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个我,回到你没有主观的原来的我,就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教讲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
这里色就是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破除我执,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得看空。
又比如佛教讲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不染,即色、声、香、味、触、法。
这些都是说明我这个人也是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个我,佛教更多的是注重自我的高度修养方法来达到无我的境界,释迦牟尼是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我们人类,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了这些你就不会有许多的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当然原始佛教的意义只是摆脱自我,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对色空观有了发展,提出大体同悲,普度众生,我是佛,人人都是佛,后来龙树等提出了中观思想,也叫中道思想,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
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
所以我们常听到的佛教义理是语言道断的,必须自己亲证才能明白的道理一样。
龙树认为空的更准确解释应该是事物的相对性,是缘起共生的,在他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么最后,一定有一样东西与这种相对性本身相对,那就是绝对。
这种绝对不能通过理性来描述,而只有通过直觉来体验和把握,它就是不可说、不可分、不可思议的宇宙整体。
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
这就是有与空之间的中道,龙树又提出了二谛(真谛和
俗谛)说,对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对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
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
龙树还提出“八不中道”思想,即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佛教的色与空观点是我们了解佛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基本方面,佛教的色空观是觉证宇宙物质运动规律的思想,了解这些,可以消除我们陷入对佛教思想迷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