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聊城调研)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
材料所述现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解析:选A。
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商朝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商朝人的美德,故A项正确。
2.(2020·某某二模)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解析:选C。
通过题干中“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地方的稳定,通过题干中“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规X和统一,进而促进族群融合,故选C项。
3.(2020·某某三模)《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
材料反映了(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解析:选B。
根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的关系来维护其统治,故选B项。
4.(2020·某某三模)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必修1第1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2019·湖北武汉十月联考)邾城,为举水河畔的新洲城。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曹侠(颛顼五世孙晏安后裔)为武王“挟毂骖乘”因而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子国,邾城由此而名。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A. 分封的主体是功臣和先代贵族B. 宗法关系是维系统治的纽带C. 军功和贡献是分封的依据之一D. 血缘分封是拱卫王室的手段2. (2018·河南中原名校四测)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 (2019·山东青岛期初调研)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
”这说明()A. 天子是天下之大宗B. 诸侯在本国是大宗C. 天子诸侯均行宗法D. 诸侯冲击天子地位4. (2018·湖北黄冈调研)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
”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
材料主要说明()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5. (2018·湖南衡阳联考)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 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 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 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 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6. (2018·衡水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西百色模拟)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答案 D 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
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A项错误;血缘色彩浓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C项错误。
2.(2018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起点考试)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 C 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将青铜文明等中原文明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项正确。
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3.(2018河南洛阳调研)某学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该学者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王室的需要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答案 D 材料表明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
这是在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有利于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选择题 (共 20小题 )① 实现国家统一 ② 确立君主专制体制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 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 . ①②③ D . ①②④B . 设置枢密使D . 实行行省制度6.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 份,将自己置于 “帝者之祖 ”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 )A . 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 . 强化政权的合法性1.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 ——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 ——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
按照宗法 ) ③ 诸侯国 ——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 卿大夫封地 —— 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B . ①②③2.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A . 强化了皇权 B . 限制了皇权D . ②③”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是(C . 被历代沿用D . 提高了行政效率3.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C . ①③④B . ②④4. 《春秋左传》中记载: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均等。
)这段记载说明( )A .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 .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5. 《元史 ·地理志》载 :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 的管辖 ,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 . 推行郡县制度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无适:没有嫡子。
钧:C .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 .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而西北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C . 实行三省制 始皇 ”的身A .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 . 加强中央集权8.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
下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陕西省宝鸡中学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一专题一单元检测(包含答案)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检测(卷)一、单项选择题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愿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6.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8.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
【人教版】广西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故A项正确;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划分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中央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和周天子的权威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公共性君臣关系,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大夫”“国君”,可知为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是季孙氏的家臣主张整肃跋扈的大夫,结果受到反对和批评,并未真正损害大夫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冲击周天子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肃大夫,实际上是僭越了大夫的职责和地位,这不符合西周礼乐制度的规定,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考案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必修1含解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计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解析] 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项;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项。
.(·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会盟后,“诸侯称顺焉”。
据此可知会盟( ).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故答案为项。
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项;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项。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201903112325()
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聊城三模,24)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根据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可知商朝的祭祀对象的广泛性,这体现了商朝人注重传统美德,故A项正确;题干中商朝人祭祀对象的广泛不能说明宗法制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专制王权,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从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社会等级并不森严,故D项错误。
2.(2018山西晋中高考适应性调研,2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均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王室无法有效地对众多人口进行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知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3.(2018辽宁辽南协作校一模,24)《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这说明西周的礼仪制度( )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亲宗族兄弟”“亲四方之宾客”可知西周借助礼乐制来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护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礼乐制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强调生活良俗,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饮食之礼”“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可知主要是借助饮食达到凝聚宗族的作用,而不是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题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读懂]由材料信息可知,商汤对待鸟兽这种变“一网打尽”为“乃去其三面”的做法,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
这是典型的儒家解释,因为儒学的仁德思想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
[做对]选A2.(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读懂]材料中的线索: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新的诸侯国,如卫、鲁、燕等→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文化也随之广泛传播→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做对]选A3.(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读懂]这些青铜器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目的是希望“子孙保用”,由此可见这些青铜器仍是家族传承的礼器和重器。
西周这种重视历史记录的做法有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
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这说明西周( )A.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B.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解析:根据“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可知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的诸侯有不同的类型,材料并未体现诸侯动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通过亲戚关系来维持分封制、维系统治,并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维系统治,并未体现宗法制丰富内容淡化等级,故D项错误.答案:A2.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渐趋衰落B.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C.宗族凝聚力增强D.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解析: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反映出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
这一现象与贵族内部的分封制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维护王畿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增强宗族凝聚力的关系,故C项错误;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反映出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9·百校联盟联考]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
说明,西周分封制( )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解析:由材料“周灭商后,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可知周改革了夏商时期的治理模式而非统一各国治理模式,故A项错误;由材料“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可知分封制强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国家观念,故B项正确;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强化了国家观念而非地方自主意识,故D项错误。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训练汇编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48分)1、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所谓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其君主接受商王的册封,大体服从商王的权威,所以商朝实际上是A以商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B以商政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C不同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D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国家共同体2、《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这一做法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3、《礼记》中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这祖诸侯。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A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C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D天子为“天下共主”4、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质,便会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材料反映出A“人民”以周王室联姻为荣 B 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D宗法制把王室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5、《尚书》中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
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以下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作为诸侯私有财产的采地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B子孙贤者是封国采地的唯一继承人与维护者C血缘关系是周初封邦建国的唯一依据D世代相传的采地维系宗法制的重要纽带6、始皇二十八年的峄山该石词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始皇认为“兵不复起”的原因是A确立皇帝制度B实施虎符分执制度C实施朝议制度D全面推行郡县制度7、春秋时,晋秦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等仍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
战国时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
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掌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3.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 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B. 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仅占少数C. 先代贵族和功臣也受到分封D. 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 严格的等级关系B. 嫡长子有继承特权C. 通过神权强化王权D. 血缘和政治紧密结合5.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
这说明分封制A. 强化君主专制权力B.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C. 推动国家走向统一D. 导致诸侯国不断发展威胁王室6.春秋末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季孙氏设置了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六十四人大型舞乐队。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一部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Word版含解析
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邢台质检)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
这一叙述( )A.肯定了封建文明的先进性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C.强调了周朝政治的专制性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国的经济文化与王畿相比差异很大,秦始皇时才真正实现了统一,即认为周朝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因此该学者的观点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故选D项。
2.(2019河南安阳模拟)《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封邦建国利于统治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家国亲情本是一体答案 D 尊祖敬宗是人本性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宗法制,故B项错误;君主百姓原本一家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体现的是家国亲情本是一体,故D项正确。
3.(2019湖北荆门质检)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微贱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微贱的占55%。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东周权力关系变化C.贵族政治彻底结束D.官僚政治已经形成答案 B 由材料信息看,从春秋到战国,在政治上活动的人,“出身微贱的”比例迅速上升,这反映了当时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权力关系发生变化,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C项中的“彻底结束”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练习题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以年龄为准则B.以血缘为纽带C.以等级为核心D.以德才为标准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小农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4.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有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
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5.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
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即位,是为周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6.《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
晏婴献策回答: “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B.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C.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D.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7.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20版高考历史1轮通史复习试题: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检测:试题版含解析历史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总分值: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解析:A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 "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21·广东汕头二模)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 )A.西申、犬戎联合攻灭西周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解析:A 此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两那么材料都有 "申侯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周亡〞的记录,说明A项比较符合史实 .B项只在第|一那么材料中表达出来,C、D两项只在第二那么材料中表达出来,故B、C、D三项可以排除 .3.(2021·湖北八市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标准, "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D.(中|央 )集权政体的形成解析:B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破坏 . "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标准,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影响力减弱,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政|治)伦理、道德标准,应为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展,C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 )集权制度,D 错误 .4.(2021·黑龙江哈三中二模)?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 .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这反映出秦国( )解析:A 此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秦国之民对战事的积极态度,二是秦军军纪严明 .这些都是由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带来的,总体上表达出的是浓厚的功利思想 .故A项正确 .材料 "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 ,〞一定程度上表达出 "亲情冷淡〞,但这是外表现象,深层次的还是渴望立功受爵、改变地位的愿望,故排除B项;C项中|国古代未有 "公民〞一说, "公民意识〞说法错误;D项 "军纪严明〞不是整个材料的反映 .【知识背景】秦国军功爵制度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 .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必要条件 .其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 "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军功爵制度一方面增强秦国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 "亲亲尊尊〞的原那么已为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原那么所取代,促进了 "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 .新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禄及身而止,不再传给子孙的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又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局部 .5.(2021·山西晋城一模)尚书始置于秦, "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掌通章奏),故谓之尚书〞 .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宫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 .这说明,秦汉时期( )A.(中|央 )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解析:D 此题的突破点一是要理解尚书的职能,二是明确尚书的隶属和办公位置的变化 .尚书 "掌通章奏〞,靠近决策权的核心;由禁外少府管理到禁内宦官管理,说明尚书由宰相机构控制到皇帝直接控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 .材料与(中|央 )行政效率问题无关,故排除A 项;B项说法错误;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宦官主持实际上就是由皇帝直接控制,故C项说法错误 .6.(2021·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 .(中|央 )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 .这说明汉初( )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 此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 .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说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到达稳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 . "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 "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 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 .7.(2021·河南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 "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 )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析:A 此题考查唐朝(中|央 )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 .由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互相责难,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可见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 .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 "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局部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局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8.(2021·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 "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说明唐朝( )A. (治|国 ) (理|政 )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解析:A 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防止局部不法官员进谗言、陷忠良而约束官员的言行 .通过这种议事公开的方法,加强了君臣之间、臣臣之间的相互约束,所以A项解释成立 .材料只是对官员奏事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未阻断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应排除 .9.(2021·河北衡水二调)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 "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那么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解析:C 此题考查宋代三省制的演变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三省互相兼〞的方式,可以减少相互间的制约与扯皮,在尚书令协调下推动政务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A、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这种方式与原来三省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比,决策的科学性应该有所下降,故B项错误 .10.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说明( )A.(中|央 )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C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 )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 "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 "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皇权缺乏制约的必然结果,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1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解析:D 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 .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 "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12.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 .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 .仁宗没怪罪张升 .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 "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 "脾气〞变化说明( )解析:B 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到达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 "脾气〞,为官秘诀是 "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开展状况与士大夫 "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 共37分)13.(2021·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稳固的 "大一统〞帝国 .清||王朝接受并开展了 "大一统〞思想 .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 "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 "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 "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根底 .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开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 "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开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 .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 -刘正寅?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 "大一统〞思想的开展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中华民族〞开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 "清朝抽去了‘大一统 ,理论中‘华夷之辨 ,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 ,观念〞,可知清朝统治者因其少数民族身份对华夷之辨比较忌讳,所以 "剔除华夷之辨〞;又因为清政府建立起 "大一统〞帝国,出于对边疆地区、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对大一统思想又进行改造开展 .根据材料 "形成以推重‘大一统 ,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可知,这种改造即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 "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等 .根据材料 "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清朝对‘大一统 ,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可从这种开展对政府统治,对政府边疆统治、国|家统一,对民族关系,对人民控制等方面总结 "影响〞 .第(2)问可从古代文化即 "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方面答复;可从古代(政|治)中 "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与开展〞 "民族的融合〞等角度答复 .根据材料 "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可从近代史的现实背景出发作答 .答案:(1)开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 "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 .(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每点2分,任意3点,共6分)(2)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任答1点得4分)(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屡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稳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任答2点得4分)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 "中华民族〞观念 .(答1点得3分,答2点得5分)14.(2021·河北衡水二调)宰相是中|国古代辅政首||脑的统称,它上承皇帝制度下启官僚制度,是古代行政体制的枢纽 .宰相及宰相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开展、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局部)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 -以上两那么材料均据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整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的内容,可得出以下信息即 "汉代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 "唐代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区〞 "宋代分布较为均衡,并有逐渐南移趋势〞,将之根据地域、时间等整合可成答案 "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 .由材料二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的内容可知,宰相主要集中在咸阳、沛县、长安、洛阳、陇西、开封等地,将这些地区归类,可知这些地区要么为(政|治)中|心,要么曾为帝||王之乡,可知答案 .第二小问根据西汉、唐、两宋、明的社会特征,结合地域的变化,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思考,如经济重心南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的影响;(政|治)和军|事中|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即可 .答案:特点:宋代以前集中,主要在北方各省;宋代以后南移和均匀化;历代帝乡所在地,(政|治)中|心区附近分布密集 .(4分)成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文化教育开展;唐以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导致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科举制的实行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政|治)和军|事中|心为人物行政能力的培养和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政|治)中|心倍受统治阶级||重视,所以帝乡多宰相,宰相籍贯分布在(政|治)中|心区尤为密集 .(8分)。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表明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
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解析:选B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的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2019·扬州质检)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轮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解析:选B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广东汕头二模)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 )A.西申、犬戎联合攻灭西周B.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C.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D.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两则材料都有“申侯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周亡”的记录,说明A项比较符合史实。
B项只在第一则材料中体现出来,C、D两项只在第二则材料中体现出来,故B、C、D 三项可以排除。
3.(2018·湖北八市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C.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解析: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破坏。
“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逐渐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影响力减弱,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应为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展,C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
4.(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这反映出秦国( )A.功利思想盛行B.亲情淡漠C.公民意识浓厚D.军纪严明解析:A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材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秦国之民对战事的积极态度,二是秦军军纪严明。
这些都是由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带来的,总体上体现出的是浓厚的功利思想。
故A项正确。
材料“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亲情淡漠”,但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还是渴望立功受爵、改变地位的愿望,故排除B项;C项中国古代未有“公民”一说,“公民意识”说法错误;D项“军纪严明”不是整个材料的反映。
【知识背景】秦国军功爵制度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
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必要条件。
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军功爵制度一方面增强秦国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亲亲尊尊”的原则已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原则所取代,促进了“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
新的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爵禄及身而止,不再传给子孙的新官僚和一批军功地主,所以它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又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5.(2018·山西晋城一模)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掌通章奏),故谓之尚书”。
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宫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
这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解析:D 本题的突破点一是要理解尚书的职能,二是明确尚书的隶属和办公位置的变化。
尚书“掌通章奏”,靠近决策权的核心;由禁外少府管理到禁内宦官管理,说明尚书由宰相机构控制到皇帝直接控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
材料与中央行政效率问题无关,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宦官主持实际上就是由皇帝直接控制,故C项说法错误。
6.(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
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
这表明汉初( )A.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B.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C.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D.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解析:D 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
汉初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材料表明统治者通过任子、赀选等制度笼络达官富人,以达到巩固、稳定统治的目的,故D项正确。
“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说明商人被排除在外,故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指根据血缘关系就能为官,与材料信息反映的“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不同,因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联,仅存在这种可能性,材料信息和C项结论不能正确对应。
7.(2018·河南郑州一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A 本题考查唐朝中央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
由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互相责难,导致办事效率低下。
可见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
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8.(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解析:A 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防止部分不法官员进谗言、陷忠良而约束官员的言行。
通过这种议事公开的办法,加强了君臣之间、臣臣之间的相互约束,所以A项解释成立。
材料只是对官员奏事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未阻断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故B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应排除。
9.(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三省制的演变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三省互相兼”的方式,可以减少相互间的制约与扯皮,在尚书令协调下推动政务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
A、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这种方式与原来三省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比,决策的科学性应该有所下降,故B项错误。
10.“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C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中国古代人治社会皇权缺乏制约的必然结果,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1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D 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
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12.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
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臣不孤单,妻儿俱全;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
仁宗没怪罪张升。
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官场风气世俗化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解析:B 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
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
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