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合集下载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染色是一种常见的细胞染色方法,常用于检测细菌及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大小、结构和数量等。

荚膜染色的原理是利用革兰氏染色和卡波埃染色的原理,结合三种荧光染料,通过不同颜色的荧光信号鉴定和区分目标微生物的细胞壁、胞膜、核酸等结构。

荚膜染色需要预处理,通常步骤包括收集样本、制备细胞悬液、处理细胞、染色处理和显微镜观察等。

通常样品要经过培养、消毒、染色和洗涤等处理,除去对细胞的抑制和影响,使得细胞在显微镜下有更好的可视性。

荚膜染色的荧光染料通常包括DAPI、SYBR Green和PI等。

DAPI是一种可与DNA结合的染料,能够特异性地染色核糖核酸,其荧光发射峰为白蓝色,可以与亚细胞结构形成对比,有助于观察样品细胞核的形态及数量。

SYBR Green是一种广谱DNA染料,可以染色生菜细胞壁蛋白中的生育素和蛋白多肽等物质,其荧光发射峰为绿色,能够帮助观察样品细胞的形态, 大小和数量。

PI是一种细胞活性标记物,通常与荧光染料一起使用,PI可以进入已经死亡或量度细胞壁受损的细胞内部并染色,其荧光发射峰为橙红色,可以很好的帮助检测样品中死亡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对于荚膜染色的样品,可以通过电镜观察或荧光显微镜观察。

荧光显微镜具有高亮度和高精度的优点,可以通过不同荧光信号的联合发射来观测细胞特异性结构,明确细胞形态和数量。

同时,荧光显微镜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荧光信号的
变化,进一步加深对样品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识别样品中的微小细胞结构。

荚膜染色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可以多参数、多视角的观察目标微生物,为细菌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且在科学研究和医学检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荚膜染色常用方法

荚膜染色常用方法

荚膜染色常用方法
荚膜染色是一种用于观察细胞结构和形态的常用方法,以下是常用的染色方法:
1. 吉姆萨染色法:使用吉姆萨染料染色,可显著增强荚膜红细胞的对比度,便于观察。

该染色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初学者和快速检验。

2. 去病原体染色法:荚膜上可能存在一些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使用去病原体染色法可有效观察病原体。

这种染色方法也适用于诊断某些疾病的检查。

3. 酸性染色法:使用苏丹三和苏丹黑染色,对细胞质和细胞核染色,能够准确地显示细胞结构和形态。

4. 基础染色法:使用伊红和甲基蓝染色,对细胞膜和细胞核染色。

这种染色方法适用于观察细胞形态、分裂和生长的过程。

总的来说,选择染色方法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结果。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掌握芽孢、荚膜和鞭毛的染色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芽孢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颜色而便于区别。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当用弱碱性染料孔雀绿在加热的情况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可以进入菌体及芽孢使其着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若再复染(蕃红液),则菌体呈红色而芽孢呈绿色。

观察荚膜通常采用负染色法,即将菌体染色后,再使背景着色,从而把荚膜衬托出来。

观察鞭毛是采用在染色的同时将染料堆积在鞭毛上使它加粗的方法。

细菌只有在个体发育到一定的时期才具有鞭毛,一般在多次移种之后,在其旺盛生长阶段染色。

三、实验用品1、器材(1)显微镜(2)载波片(3)接种环(4)酒精灯(5)香柏油(6)二甲苯(7)无菌水(8)1%盐酸(9)电炉(10)墨汁(11)20%CuSO4(12);95%乙醇(13)擦镜纸等2、试剂和材料(1)菌种:巨大芽孢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2)芽孢染色用7.6%饱和孔雀绿液、0.5%蕃红液(或石炭酸复红液和吕氏美蓝液)。

(3)莢膜染色用刚果红、明胶水溶液、吕氏美蓝液等。

(4)鞭毛染色用硝酸银染色液(A、B液)或Leifson染色液(A、B、C液)。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芽孢染色: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孔雀绿染色法:取干净载片按无菌法取巨大芽孢杆菌菌体少许制成涂片,风干固定后,在涂菌处滴加法7.6%的孔雀绿饱和水溶液,染色10分钟后,用水冲洗,再用0.5%恭红花红液染色彩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

芽孢被染成绿色,营养体呈红色。

(2)石炭酸复红染色法:在一支小试管(10X 100mm)中,滴入3--4滴蒸溜水,用接种环取巨大芽孢杆菌于水中,充分搅匀,使菌体分散,制成较浓的菌悬液。

然后滴加等体积的(3-4滴)石炭酸复红液摇匀。

将此试管放入沸水浴中煮10-15分钟,使芽孢及菌体着色。

观察荚膜的实验报告

观察荚膜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荚膜的方法和技巧;2. 了解荚膜的结构和功能;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被染色。

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可以使荚膜与菌体区分开来,便于观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种:肺炎双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等;2. 试剂:荚膜染色液、番红染液、孔雀绿染液等;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接种环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涂片:将实验菌种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至适宜时间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苔,涂布于载玻片上,自然干燥。

2. 荚膜染色:将涂有菌苔的载玻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使菌体固定。

然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荚膜染色液滴于涂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片,使染色液浸润整个涂片。

3. 复染:染色完成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去除多余的染色液。

随后用番红染液复染菌体,同样用蒸馏水冲洗。

4. 干燥:将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轻微加热,使水分蒸发。

5. 观察:将干燥后的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调节焦距,观察荚膜与菌体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1. 肺炎双球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肺炎双球菌呈球形,荚膜呈透明状,与菌体区分明显。

2. 炭疽芽胞杆菌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炭疽芽胞杆菌呈杆状,荚膜呈透明状,与菌体区分明显。

六、实验讨论1.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强细菌的抵抗力。

2. 荚膜染色是观察荚膜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染色可以区分荚膜与菌体,便于观察。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涂片的制作和染色过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肺炎双球菌和炭疽芽胞杆菌的荚膜结构,了解了荚膜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荚膜染色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八、实验建议1. 在涂片制作过程中,注意涂片的均匀性和干燥程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三荚膜及芽孢染色

实验三荚膜及芽孢染色

13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
因此,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如孔雀石绿)在 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 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 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色的染料则难以 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沙黄水溶液)染色后, 芽孢仍然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被染成复 染剂的颜色,即菌体和芽孢分别染成红色和绿 色易于区分。
2. 干燥:涂片在室温下使其自然干燥,也可以小心地在酒精灯 上高处微微加热,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 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 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微火三次( 手指触摸反面不烫手为宜),待玻片冷却后,再加染色液。
4. 染色: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草 酸铵结晶紫(或石炭酸复红染液)于菌膜部位,染色1-2min。
5. 水洗: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或洗瓶)下用小股水流 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 干燥:自然干燥或用吸水纸吸去涂片上的水,用吸水纸时切 勿将菌体擦掉。
7. 镜检:202用1/4/高21 倍镜和油镜观察并绘细菌形态并绘图于记录表6中
五、实验报告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细菌菌体和荚膜的 形态。
但勿沸腾,切忌将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
染液。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时计算约 5min。
4. 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石绿不再 褪色为止。
5. 用沙黄水溶液复染1min,水洗。
6. 用吸水纸吸去涂片上的水,置油镜观察,芽孢呈 绿色,菌体呈红色。
2021/4/21
16
染色结果
2021/4/21
菌种
颜色 放大倍数 荚膜 菌体
形态
野油菜黄单 胞菌

水产微生物实验—细菌特殊构造的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水产微生物实验—细菌特殊构造的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实验六细菌特殊构造的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一、基础知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的一层粘液状或胶质状物质,其成分为多糖、糖蛋白或多肽。

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而且可溶于水,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

所以通常用衬托染色法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在菌体周围形成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含水量高,制片时通常不用热固定,以免变形影响观察。

实验中介绍3种荚膜染色法,其中湿墨水法较简便、并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不易着色,当用石炭酸复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圆或椭圆形的圈。

为了使芽孢着色便于观察,可用芽孢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菌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

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01—0.021xm,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鞭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

鞭毛染色方法很多,本实验介绍硝酸银染色法和改良的Leifson氏染色法,前一种方法更容易掌握,但染色剂配制后保存期较短。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染色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染色

可编辑版
8
(二)荚膜染色法:
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 分泌一层松散透明、疏松、柔软、粘度极大,粘液状或 胶质状的物质即为荚膜(Capsule)。
荚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糖、多肽、蛋白质、脂以 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脂蛋白等。
荚膜虽不是细胞的主要结构,但它是细胞外碳源和 能源性贮藏物质,并能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同时 能增加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抵御宿主吞噬细胞的吞 噬。
中存活6小时,即使在1800C干燥箱中仍可存活10
分钟。
❖ 芽孢可作为培养基灭菌彻底与否的检验依据。
可编辑版
4
3、芽孢的大小、位置具有分类鉴定上的意义:
可编辑版
肉毒 芽孢 杆菌
5
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种类
在杆菌中能形成芽孢的种类较多,在球菌 和螺旋菌中只有少数菌种可形成芽孢
产生芽孢的几个属: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 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
可编辑版
9
荚膜染色原理:荚膜化学成分为多糖类衍生物、 糖原或多肽,对染料结合力很弱,因此不易染色。 一般采用负染色的方法,使细菌和背景着色,背景 与菌体之间形成一透明区即荚膜。由于荚膜很薄, 容易变形,在制片时一般不用加热固定。
肺炎球菌荚膜染色
可编辑版
钾细菌荚膜染色
10
三、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钾细菌; 2、染色液:孔雀绿、蕃红溶液、甲醇、 生理盐水等; 3、器材:试管夹、酒精灯、接种针、 载玻片、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 擦镜纸等。
可编辑版
3
2、芽孢菌体的特点:不能繁殖的休眠体,含水少、
含脂高、致密不透明,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

实验细菌的芽孢、荚膜染色

实验细菌的芽孢、荚膜染色

在接触细菌和染色液时,应佩戴 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口罩、
手套等。
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意外情况,应 立即停止实验,采取相应措施, 并及时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报告。
废弃物处理要求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 实验室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废弃的染色液和培养基应进行灭 菌处理后才能倒掉,避免对环境
造成污染。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台 面和地面,保持实验室整洁卫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 菌体和芽孢,可以清晰地 分辨出菌体和芽孢的颜色 和形态。
荚膜染色结果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 菌体和荚膜,可以观察到 荚膜的存在、形态和分布 情况。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到的染色结果, 可以对细菌的种类、形态 和生理特性进行分析和判 断。
02
实验原理
芽孢染色原理
芽孢染色是一种用于 检测细菌芽孢的染色 技术。
THANK YOU
03
实验材料与试剂
实验材料:细菌芽孢、荚膜样本
芽孢样本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芽孢细菌样本,如炭疽芽孢杆菌。
荚膜样本
选择具有明显荚膜的细菌样本,如肺炎球菌。
试剂:染色液、缓冲液等
染色液
用于对细菌芽孢和荚膜进行染色的特定染色液,如结晶紫染 色液、姬姆萨染色液等。
缓冲液
用于维持染色过程中pH值的稳定,常用的有磷酸盐缓冲液。
通过染色,可以将芽 孢与菌体区分开来, 便于观察和计数。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不 利环境下形成的抗逆 性休眠体,具有极强 的抵抗力。
荚膜染色原理
荚膜染色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菌 荚膜的染色技术。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 分泌形成的细胞外多糖物质, 具有免疫逃逸、抗吞噬等功能。
通过染色,可以将荚膜与菌体 区分开来,便于观察和鉴别。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3篇)

观察细菌荚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荚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荚膜对细菌生存和致病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环绕的一层粘稠性物质,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抵御吞噬细胞攻击、吸附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通过观察细菌荚膜,可以了解细菌的生存和致病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含有荚膜的细菌菌株,无菌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细菌培养:将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含有荚膜的细菌菌株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 制片:取适量培养好的细菌,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制成均匀的细菌悬液。

取一滴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 革兰氏染色:将制片放入革兰氏染色液中染色1-2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

4. 干燥:将制片放入酒精灯旁烘烤,使染色液蒸发。

5. 观察荚膜: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特别注意观察荚膜的存在和形态。

6. 记录结果: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细菌荚膜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具有明显的荚膜,荚膜呈透明环状,厚度约为0.5-1.0微米。

2.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具有荚膜,但荚膜较薄,不易观察到。

3. 枯草杆菌:枯草杆菌不具有荚膜。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具有荚膜,而枯草杆菌不具有荚膜。

肺炎球菌的荚膜较厚,而葡萄球菌的荚膜较薄。

六、实验结论1. 细菌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环绕的一层粘稠性物质,主要由多糖类物质组成。

2. 荚膜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压力、抵御吞噬细胞攻击、吸附营养物质等多种功能。

3. 荚膜的存在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具有荚膜的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七、实验讨论1. 实验中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的荚膜形态、厚度不同,可能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

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

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

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1. 前言随着细菌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细菌学实验也层出不穷。

在这些实验中,细菌荚膜染色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2. 细菌荚膜染色法的原理细菌荚膜染色法是一种结合了革兰氏染色法和肽聚糖染色法的方法,它能够在染色过程中将荚膜着色,使其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荚膜是许多细菌在细胞壁外层产生的一种多糖、多肽结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荚膜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荚膜不仅是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保护屏障,还可以防止细菌被免疫系统攻击。

因此,荚膜是一种研究极具前景的对象。

细菌荚膜染色法原理如下:首先,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然后使用染色剂(如伊红)着色荚膜。

最后观察荚膜在显微镜下的形态。

3. 实验操作步骤细菌荚膜染色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细菌制备成干片2. 固定细菌干片:将制备好的细菌干片放在火焰中热处理,固定细菌3. 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将碘酒滴在细菌干片上静置30秒,然后用95%乙醇进行漂洗;最后将吸水棉涂上革兰染料直接涂抹在干片上,静置1分钟。

4. 用染料染色:取伊红染料液点在细菌干片上,用火焰加热使染液滴干。

5. 用水清洗:将涂了染料的细菌干片放在流水下冲洗,使过度染色的染料洗去。

6. 干燥:将细菌干片放在扇风吹干,结果观察。

4.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细菌荚膜染色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细菌干片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无菌的玻璃片放入酒精中进行消毒处理。

2. 着色后的玻璃片要彻底漂洗,否则染色结果可能不准确。

3. 实验过程中需要戴手套,并将实验器材进行消毒。

4. 由于荚膜的半透性,染色结果往往会因荚膜的结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5. 实验结果及解读在经过细菌荚膜染色后,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细菌的荚膜。

荚膜染色后呈现为红色或粉色,而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质等部位则呈现为青色或紫色。

不同种类的细菌具有不同的荚膜形态。

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具有宽厚的荚膜,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往往具有薄而透明的荚膜。

荚膜染色常用方法

荚膜染色常用方法

荚膜染色常用方法荚膜染色是一种用于观察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常用方法,它可以让细胞结构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荚膜染色可以使用多种染色技术,包括涂片染色、固定染色、荧光染色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你介绍荚膜染色常用的几种技术。

一、涂片染色涂片染色是最简单、最快速的荚膜染色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荚膜切片涂上染色剂,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这种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大的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例如细菌和藻类。

涂片染色可以使用像甲基绿这样的常规染料,或者像伊红(Safranin O)这样的重要细胞组成部分的特定染料。

染色剂处理时间较短,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

二、固定染色固定染色是一种将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然后进行化学和/或物理染色的方法。

固定荚膜样品可以增强它们的结构稳定性和染色效果。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甲醛等。

荚膜的固定时间可因不同样品而异,通常会在几小时至数天之间。

固定染色可以使用常规染料,例如伊红和甲基绿,也可以使用更加复杂的染料,例如格拉马林(Giemsa)、朱丽安(Julian)染色等。

三、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是一种将荧光染料与细胞中特定结构或分子结合的染色方法。

与传统染色不同,荧光染色可以在非常低的光水平下检测样品,同时还可以产生强烈的信号。

荧光染色分为直接染色和间接染色两种。

直接染色需要将荧光染料直接涂在细胞表面。

间接染色需要先将标记抗体与细胞中的特定物质结合,然后再将标记抗体与荧光染料结合。

荧光染料的种类较多,其中荧光素(FITC)、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和荧光素同型异(TRITC)是常用的荧光染料。

总的来说,荚膜染色是观察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染色技术,在不同的观察领域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操作时都需时刻保持标本清洁、尽量不搓捏,以保证最佳的染色效果和样品保真度。

荚膜实验报告

荚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荚膜染色的基本方法。

2. 观察并分辨细菌的荚膜形态,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3. 了解荚膜在细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荚膜是细菌细胞表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生存和致病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通过特定的染色剂将荚膜与菌体分离,使荚膜更加清晰可见。

三、实验材料1. 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2. 染色剂:结晶紫、碘液、盐酸酒精、95%乙醇、纯甲醇、番红染液。

3. 器械: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大肠杆菌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2. 取一干净载玻片,滴一滴无菌水。

3. 用接种环挑取一环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制成菌悬液。

4. 将菌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

5. 将载玻片置于酒精灯上微微加热,使菌体固定。

6. 将载玻片浸入盐酸酒精中固定5分钟。

7.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95%乙醇冲洗。

8. 将载玻片浸入结晶紫染液中染色1分钟。

9.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碘液处理1分钟。

10.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95%乙醇冲洗。

11. 将载玻片浸入番红染液中复染1分钟。

12. 用水冲洗载玻片,然后用纯甲醇冲洗。

1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荚膜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观察到的荚膜呈紫色,菌体呈红色。

荚膜在菌体周围形成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圈状结构,与菌体界限明显。

六、实验分析1. 荚膜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观察细菌荚膜的方法,通过结晶紫、碘液、盐酸酒精、95%乙醇、番红染液等染色剂,使荚膜与菌体分离,使荚膜更加清晰可见。

2. 荚膜对细菌的生长、生存和致病具有重要意义。

荚膜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提高细菌的致病性。

3. 观察到的荚膜呈紫色,菌体呈红色,说明结晶紫染液和番红染液对荚膜和菌体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从而实现荚膜与菌体的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细菌的荚膜染色
(一)实验目的: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

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活材料:培养3-5天的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俗称“钾细菌”)。

该菌在甘露醇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荚膜丰厚。

2.染色液和试剂:Tyler法染色液:(见附二、(一)、14)、用滤纸过滤后的绘图墨水、复红染色液(见附二、(一)、2)、黑素(见附二、(一)、7)、6%葡萄糖水溶液、1%甲基紫水溶液、甲醇、20%CuSO4水溶液、香柏油、二甲苯。

3.器材:载玻片、玻片搁架,擦镜纸、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推荐以下四种染色法,其中以湿墨水方法较简便,并且适用于各种有荚膜的细菌。

如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则效果更佳。

1.负染色法:
(1)制片:取洁净的载玻片一块,加蒸馏水一滴,取少量菌体放入水滴中混匀并涂布。

(2)干燥:将涂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3)染色:在涂面上加复红染色液染色2—3min。

(4)水洗:用水洗去复红染液。

(5)干燥:将染色片放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冷风吹干。

(6)涂黑素:在染色涂面左边加一小滴黑素,用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轻轻接触黑素,使黑素沿玻片边缘散开,然后向右一拖,使黑素在染色涂面上成为一薄层,并迅速风干。

(7)镜检:先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影灰色,菌体红色,荚膜无色透明。

2.湿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墨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挑少量菌体与其充分混合均匀。

(2)加盖玻片放一清洁盖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张滤纸,向下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

(3)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较暗,在其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3.干墨水法
(1)制菌液:加1滴6%葡萄糖液于洁净载玻片一端,挑少量胶质芽胞杆菌与其充分混合,再加1环墨水,充分混匀。

(2)制片:左手执玻片,右手另拿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将载玻片的一边与菌液接触,使菌液沿玻片接触处散开,然后以30度角,迅速而均匀地将菌液拉向玻片的一端,使菌液铺成一薄膜。

(3)干燥:空气中自然干燥。

(4)固定:用甲醇浸没涂片,固定1 min,立即倾去甲醇。

(5)干燥:在酒精灯上方,用文火干燥。

(6)染色:用甲基紫染1—2min。

(7)水洗:用自来水轻洗,自然干燥。

(8)镜检:先用低倍镜再高倍镜观察。

结果:背景灰色,菌体紫色,荚膜呈一清晰透明圈。

4.Tyler法
(1)涂片:按常规法涂片,可多挑些菌体与水充分混合,并将粘稠的菌液尽量涂开,但涂布的面积不宜过大。

(2)干燥: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染色:用Tyler染色液染5—7min。

(4)脱色:用20%CuSO4水溶液洗去结晶紫,脱色要适度(冲洗2遍)。

用吸水纸吸干,并立即加1—2滴香柏油于涂片处,以防止CuSO4结晶的形成。

(5)镜检: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

观察完毕后注意用二甲苯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

结果:背景蓝紫色,菌体紫色,荚膜无色或浅紫色。

(五)实验作业:
绘出Bacillus mucilaginosus的形态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
(六)注意事项
1.加盖玻片时不可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

2.应用干墨水法时,涂片要放在火焰较高处并用文火干燥,不可使玻片发热。

3.在采用Tyler法染色时,标本经染色后不可用水洗,必须用20%CuSO4冲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