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电路实验报告——电阻网络的等效表示
电阻电路的等效化简
2Ω
6Ω
2Ω
2Ω 3Ω
b (a) c
3Ω
a
3Ω b
2Ω 2Ω
图2.3-3 例2.3-2图
(c)
解:欲求电流源两端的电压U,只要求出a、b两端的 等效电阻即可。
从图中可以看出,节点a、b、c的三端网络是由一 个Δ形网络和一个Y形网络组成,将三个2Ω电阻组 成的Y形网络等效成Δ形网络,得图2.3-3(b)的 等效电路。
由串联电阻的分压公式; 由此可得
U
1 :U
2 :U
3
R
:
1
R
2
:
R
3
串联电阻的功率分配关系
各电阻消耗的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U I U 1I U 2I U 3I 故有 P P1 P 2 P 3
P1 I 2 R1,P2 I 2 R2,P3 I 2 R3
P1: P2 : P3 R1: R2 : R3
u R in i
2.3 星形(Y)和三角形(Δ)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星形(Y)(star-connected)电阻网络和三角 形(Δ)(delta- connected)电阻网络是实际工程 电路,尤其是三相电路中常见的电路结构,图2.3-1 (a)、(b)分别是星形(Y)电阻网络和三角形 (Δ)电阻网络,它们分别由三个电阻构成,电阻之 间的关系既不是串联关系,又不是并联关系。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化简
2.1 等效及等效化简
二端网络:
N
i
N1
+
u-
N2
将电路 N 分为 N1和 N2两部分,若 N1 、 N2内 部变量之间无控制和被控的关系,则称 N1和 N2为 单口网络(二端网络)。
陕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物理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的曲线是某个质点在恒力作用下运动的一段轨迹。
质点从N点出发经P点到达M点,已知弧长MP大于弧长PN,质点由N点运动到P点与从P点运动到M点的时间相等。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从N点运动到M点的过程中,速度大小保持不变B.质点在这两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C.质点在这两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大小不相等,但方向相同D.质点在NM间的运动可能是变加速曲线运动>。
小环自N点由静止滑下再滑上OM。
已知小环在轨道NO下滑的距2、如图所示,轨道NO和OM底端对接且θα离小于轨道OM上滑的距离,忽略小环经过O点时的机械能损失,轨道各处的摩擦因数相同。
若用a、f、v和E分别表示小环的加速度、所受的摩擦力、速度和机械能,这四个物理量的大小随环运动路程的变化关系如图。
其中能正确反映小环自N点到右侧最高点运动过程的是()A.B.C.D.3、如图,某同学将一足球静止摆放在收纳架上。
他估测得足球的直径约为20 cm,质量约为0. 48 kg,收纳架两根平行等高的横杆之间的距离d 约为12 cm 。
忽略足球的形变以及球与横杆之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则可估算出一根横杆对足球的弹力约为( )A .2.4 NB .3.0 NC .4.0 ND .4.8 N4、一辆汽车以速度v 匀速行驶了全程的一半,以2v 行驶了另一半,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2v B .23v C .32v D .3v 5、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0=4kg 、倾角θ=45°的斜面体C 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斜面上叠放质量均为m =1kg 的物块A 和B ,物块B 的下表面光滑,上表面粗糙且与物块A 下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物块B 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与物块A 和斜面体C 一起恰好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运动,取g =10m/s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物块A 受到摩擦力大小5N f FB .斜面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10m/s 2C .水平恒力大小F =15ND .若水平恒力F 作用在A 上,A 、B 、C 三物体仍然可以相对静止6、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电路的串、并联关系实验与电阻等效计算
考虑连接线电阻
在实验中考虑连接线的电阻影响,可以通过测量连接线电阻并进行 修正来减小误差。
控制环境温度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环境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 响。
06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
串联电路电流相等
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上的电流相等,符合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与理论值比较
串联电路比较
实验测得的串联电路总电阻与理论计算 值相符,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各电阻 上的电压降与理论值一致,验证了串联 电路电阻和电压的理论关系。
VS
并联电路比较
实验测得的并联电路总电阻与理论计算值 相符,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各支路的电 流分配与理论值一致,验证了并联电路电 阻和电流的理论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 对电路基本元件和电 路连接方式的理解。
实验原理
欧姆定律
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 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 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 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 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电阻串、并联定义
电阻串联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头尾相连串接 在电路中,流过它们的电流相等,这 种连接方式叫做电阻的串联。
并联电路实验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 和。
串并联组合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
验证串并联组合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等。
串并联组合电路实验
西安交通大学检测技术课内实验报告(DOC)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检测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电子秤实验实验二霍尔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实验三光电传感器转速测量实验实验四E型热电偶测温实验实验五E型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实验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电子秤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直流全桥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电路的定标。
二、实验仪器:应变传感器实验模块、托盘、砝码、数显电压表、±15V 、±4V 电源、万用表(自备)。
三、实验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ε⋅=∆k RR(1-1) 式中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k 为应变灵敏系数;ll∆=ε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组件。
如图1-1所示,将四个金属箔应变片分别贴在双孔悬臂梁式弹性体的上下两侧,弹性体受到压力发生形变,应变片随弹性体形变被拉伸,或被压缩。
图1-1 双孔悬臂梁式称重传感器结构图图1-2 全桥面板接线图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性质相同的两只应变片接到电桥的对边,不同的接入邻边,如图3-1,当应变片初始值相等,变化量也相等时,其桥路输出Uo=RRE ∆⋅(3-1) 式中E 为电桥电源电压。
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 式3-1表明,全桥输出灵敏度比半桥又提高了一倍,非线性误差得到进一步改善。
电子称实验原理同全桥测量原理,通过调节放大电路对电桥输出的放大倍数使电路输出电压值为重量的对应值,电压量纲(V )改为重量量纲(g )即成一台比较原始的电子称。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应变传感器上的各应变片已分别接到应变传感器模块左上方的R1、R2、R3、R4上,可用万用表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
2.差动放大器调零。
从主控台接入±15V 电源,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Ui 短接并与地短接,输出端Uo 2接数显电压表(选择2V 档)。
西安交通大学模电实验报告(2)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验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11班姓名:司默涵电话:187****7918学号:2110505018实验日期:2013年4月日报告完成日期:2013年4月日实验 2.2 含负反馈的多级晶体管放大电路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构建多级共射极放大电路,对静态工作点、放大倍数进行调节,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2.测量多级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频率特性。
3.在多级放大电路中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4.测量负反馈电路的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频率特性等,并与开环放大电路相应的技术指标进行比较。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要求将2个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按照阻容耦合方式进行级联,并在此基础上,由输出端引入电压串连负反馈。
对整个电路的要求,一般靠各个放大电路的指标体现。
因此,需要事先对单元电路的指标提出要求。
本实验中,我们首先构建一个多级的、开环放大倍数大于2000的放大电路,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
1.多级放大电路图2.2.1为一个2级共射极放大电路。
与图2.1.1所示电路的主要区别是,这个电路具有稳定静态工作点的作用。
第一级和第二级的静态工作点互不干扰,第一级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如下,第二级静态分析类推:根据晶体管微变等效电路,对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如下:当和相差较大时,为其中较大的。
当和接近时,根据电路参数和实际调试结果,在晶体管β大约为100左右时,整个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约为几千倍,输入电阻约为2kΩ左右,输出电阻约为1kΩ左右,下限截止频率约为100Hz左右,上限截止频率约为30kHz左右。
当然,上述参数只是一个大致范围,具体指标将与各自电路参数有关。
电路调节过程如下:1) 首先按照图2.2.1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2) 在C2右端观察输出,按照实验2.1方法,对前级电路进行静态工作点调节;3) 从C2左端断开,按照实验2.1方法,对后级放大电路单独调节静态工作点;4) 重新连接电路,测试放大倍数,此时两个放大器都处于最佳的静态工作点,观察电压放大倍数是否满足大于2000的要求;如果满足,则调试结束;5) 如果不满足,则增加前级的R C,或者减小R W1,此时静态工作点开始向饱和区靠拢,就是牺牲了最佳静态工作点,获取满足要求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同理可推出:由n个线性定常电阻器R1,
R2,…,Rn并联而成的二端网络N和仅含一个
线性定常电阻器R的二端网络N‘,当
G=G1+G2+…+Gn或者 1 1 1 … 1 时,必
等效。
(6)
此式是二端网络N的外特性方程。
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再取仅含一个线性定常电阻器R的二端网络 N',见图b。N'的外特性方程为
i ' 1 v ' Gv ' (7)
R
比较一下式(6)和式(7)可知,只要G=G1+G2 或者 1 1 1 成立,则v'=v时必有i'=i,
R R1 R2
R R1 R2
Rn
线性定常电阻器R称为这n个线性定常电阻 器并联的等效电阻器,其电导值
n
G Gk
(8)
k 1
则是通常所说的等效电导。
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上述两个结论可以推广到线性时变电阻器 的串联与并联,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串 联时等效电阻器的电阻值为
n
R(t) Rk (t) k 1
v = v1 +变换
根据KCL可知,流过两个线性定常电阻器 的电流都为i。另外,又知两个线性定常 电阻器的特性方程分别为
v1 = R1i, v2 = R2i
将上面二式代人式(1),得
v = R1i+R2i = (R1+R2)i
(2)
此式是二端网络N的外特性方程。
电阻串、并联的等效变换
电阻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解析解计算
电阻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解析解计算电阻电路是电路中最简单的一类电路,其特点是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符合欧姆定律。
在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正弦波形,因此需要将电阻电路转换为等效的交流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
本文将介绍电阻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解析解的计算方法。
一、电阻电路基本概念回顾在回顾电阻电路的基本概念时,我们知道电阻是指抵抗电流流动的能力,单位为欧姆(Ω)。
电阻的值可以用来描述电阻的大小,越大则电流通过的越困难。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I)等于电压(U)与电阻(R)的比值:I = U/R二、电阻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当电阻电路接入交流电源时,电流和电压都会随时间变化,呈现正弦波形。
为了方便分析和计算,我们将电阻电路转换为等效的交流电路。
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和电压满足以下关系:U = IR在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可以用复数形式表示:U = U_m * cos(ωt+φ_v)I = I_m * cos(ωt+φ_i)其中,U_m和I_m分别为电压和电流的最大值,ω为角频率,t为时间,φ_v和φ_i为相位差。
将其代入欧姆定律,可得:U_m * cos(ωt+φ_v) = I_m* cos(ωt+φ_i) * R将上式化简得:U_m/R * cos(ωt+φ_v) = I_m * cos(ωt+φ_i)两边取实部,得到等效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关系:U_m/R * cos(ωt+φ_v) = I_m * cos(ωt+φ_i)可以看出,在等效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与原电路中的相位差相同,但电压的幅值除以电阻值,得到等效电路中的电流幅值。
三、电阻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解析解计算在进行交流等效电路解析解计算时,我们可以利用欧姆定律和复数运算的方法。
1. 计算等效电路中的电流幅值:由等效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关系的实部得:I_m = U_m/R2. 计算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由等效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关系得:φ_v = φ_i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到电阻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的解析解计算结果。
西安交通大学电实验报告(1)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验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11班姓名:司默涵电话:187********学号:2110505018实验日期:2013年4月12日报告完成日期:2013年4月日实验 2.1 晶体管单级放大器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测量放大器静态工作点和放大倍数2、观察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影响3、测量输入电阻、输出电阻4、测量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二、实验原理1、测量晶体管的β由于晶体管生产中存在的分散性,每个同学手中的管子参数可能不一致,因此,利用各种方法测量或者估计晶体管的β,是实验前必须进行的。
获得晶体管β,常见的仪器有:晶体管图示议、万用表。
2、根据晶体管的β,合理选择电源电压和集电极电阻在这一部分,很多选择并不是唯一的。
电源电压可以选择为+12V,通过调节直流稳压电源实现。
选择R c=2kΩ。
3、估算R W和R B根据电源电压,先使静态工作点位于直流负载线中点,则:V,mA又根据,可以得到,而,可以估算出kΩ将R W+R B的估算值用R WB表示,如果β为100,则此值为377kΩ。
此时,可以按照下述方法选择电位器R W和电阻R B.确定R W+R B的最小值,也就是R B的值,此值应该比达到饱和状态的基极电阻还小,以确保调节R W为0时,晶体管肯定进入了饱和状态.一般选取.比如当β=100,可以选择R B=100kΩ。
确定R W+R B的最大值,此值一般选择为式(2。
1。
1)计算获得的R WB的2~5倍。
以保证当R W调到最大时,使得晶体管最大限度地接近截止区.因此,可以选择R W为(7。
54~18。
85)×βkΩ。
比如当β=100,可以选择R W为1MΩ~2MΩ。
电位器标称值一般局限在1、2、5三档,比如1kΩ、2kΩ、5kΩ。
4、确定其它参数电容器C1、C2的主要作用是隔直和信号耦合,同时,还在客观上造成了本放大电路不能放大低频信号。
原则上讲,这两个电容器越大,其低频性能越好.一般选取10μF~47μF。
电阻电路实验报告
电阻电路实验报告电阻电路实验报告电阻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1 验证叠加定理2 验证互易定理形式一3 探究最大功率传输条件4 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等效替换 5双口网络的短接电导 6 电阻电路的分压 7 电阻电路的分流8通过欧姆定律测量电源内阻 9 探究二极管的性质 10 KCL的性质实验原理 1叠加定理:叠加定理适用于线性电路,当某一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他独立电源不作用,即置零值。
电压源置零值,用短路线代替;电流源置零值,用开路线代替。
如图当Us 单独作用,电路如图2所示,由图可得Uo`=R4/(R4+R2)*Us当Is 单独作用,电路如图3所示,由图可得Uo``=R2*R4/(R2+R4)*Is由叠加定理得Uo=U`+U`` 由此验证。
2 验证互易定理形式一:如图所示的网络NR 为仅由线性二端电阻组成的网络,当一独立电压源作用于端口1时,在端口2产生的短路电流等于该独立电压源移至端口2作用时,在端口1产生的短路电流,即i1`=i2。
将互易前图一的端口条件u1=u2,u2=0和互易后图二的端口条件u1`=0,u2`=us代入式即可得证。
探究最大功率传输条件:假定理想电压源和一固定电阻R1,将其视为一个电压源,R1为其内电阻,串联一可变电阻Rc ,不断改变电阻Rc ,流过电阻Rc 的电流不断改变,并分别记录下来,最后通过电流和电阻以及额定电压,来判断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
电路图如下图4 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等效替换:将一理想电压源与一个固定电阻Ro 串联可以看作是一个电压源,Ro 可以看作是内阻,如果将莫一数值的电流源与Ro 并联在一起,也可以产生原来电压源的效果,这就是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等效替换,实验原理如图所示先设定一个Us 的值,将可变电阻调整一固定值,记录电流数值,然后按图二改变电路,观察电流表数值,并调节电流源,如果电流表读书符合之前记录的,就说明电流源与电压源等效替换。
5 双口网络的短路电导参数通过如下图,探究双口网络的电导参数,假设端口电压u1和u2为自变量,而端口电流i1和i2为因变量,这正好与开路电阻参数情况形成对偶,把端口电压u1和u2看作两个独立的电压源,如图所示,根据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得i1=G11u1+G12u2i2=G21u1+G22u2 可以得到电导参数G.6电阻电路的分压探究电阻电路分压条件,在电源电压额定的时候,各个电阻分压情况和各个电阻阻值的比值成正比,也就是说,电阻越大,相应分担的电压也就越多,验证该定理,使用下面的电路图。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电路分析_第4章
O
F1
O
Re
Re
图解法
F1-F2 -F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城市学院 ②乘除运算 —— 采用极坐标式 若 则
正弦稳态分析
F1=|F1| 1 ,F2=|F2| 2
F1 F2 F1 e F2 e F1 F2 e F1 F2 1 2
j1 j 2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城市学院
正弦稳态分析
例4.4 已知正弦电流波形如图,=103rad/s,
1.写出i(t) 表达式;2.求最大值发生的时间t1。 解
i(t ) 0 100 cos
π 3
π 3
3
100 50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城市学院 对 F(t) 取实部 Re[ F (t )]
正弦稳态分析
2 Icos( t ) i(t )
是一个正弦量 有物理意义
结论
任意一个正弦时间函数都有唯一
与其对应的复数函数。
i 2Icos( t ) F (t ) 2Ie
F(t) 还可以写成 复常数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城市学院 几种表示法的关系:
正弦稳态分析 Im b |F|
F
F a jb
F | F | e | F |
j
O a | F | a 2 b 2 b a | F | cos θ arctan( a ) 或 b | F | sin
4.2 正弦量
1. 正弦量的产生
动生电动势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城市学院
正弦稳态分析
返 回
上 页
西安交大版电路第3-5章习题课
is1
+
无源电路 uab
由题意:
0.5uab = -k1is1 - k2us1 + k3us 2 0.3uab = -k1is1 + k2us1 - k3us 2
- us2+
上三式相加可得:
1.8uab = -k1is1 + k2us1 + k3us 2
由互易定理可得: I1´=1A 由叠加定理可得:I1 = 3 - I1´= 2A
22
习题4-20 图中网络N仅由电阻组成。根据图a和图b的已知 情况求图c中电流I1和I2。 5Ω I2 I 4Ω I1 4Ω 习题4-192A 3A 4Ω 1A
+ 20V -
N
图a
5Ω
+ 20V -
N
图b
+ 20V -
1 1 1 ( )un1 un 2 is1 is 5 0 R2 R3 R4 R4 习题3-14b 1 1 1 3、对于电流源和电阻串联 un1 ( )un 2 i R4 R4 R6 的支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电流 un1 源支路,列方程时此电阻不 i 补充方程: = R2 + R3 计入自电导和互电导中。 列结点电压方程注意:
+ U 1kΩ -
10V电压源单独作用:
2kΩ 1kΩ
+ + 10V '' 6U 2kΩ 2kΩ + 1kΩ -
+
-
6U' U''
2kΩ + 5V + U' 1kΩ 2 kΩ 3
+
西安交大电路课件02
2.
电阻并联 (Parallel Connection) i + u _ R1 i1 R2 i2 Rk ik Rn in
(1) 电路特点
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一起, (a) 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一起,两端为同一电压 (KVL); ) (b) 总电流等于流过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KCL)。 )
i = i1+ i2+ …+ ik+ …+in
(1) 电路特点 R1 Rk Rn + un _ _
i
+
+ u1 _ + U k _
u
各电阻顺序连接, (a) 各电阻顺序连接,流过同一电流 (KCL); ) L)。 (b) 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的电压之和 (KVL)。 L)
u = u1 +⋅⋅⋅ + uk +⋅ ⋅⋅ + un
(2) 等效电阻
R1 Rk _ + U _ k Rn + un _ _ 等效
a 15Ω 15Ω b
7Ω
6Ω
6Ω
6Ω 4Ω 4Ω
Rab=10Ω 0
a 15Ω 15Ω b
10Ω 10Ω 3Ω
a 15Ω 15Ω b
7Ω
例 i a i 1
根据电 流分配
求: Rab c
R R
c
对称电路 c、 、 d等电位 R R
i
R
a
短路 R
b d c
R R R
d
R
i2
b
uab = i1R + i2 R = ( i + i)R = iR 2 2
②用分压方法做
I1 = 12 R
I4 = − 3 2R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研究报告
(2)
i 3 u31 R31u23R23
i1Yi2Yi3Y 0
由式(2)解得:
i1Y
u12YR3u31YR2 R1R2R2R3R3R1
i2Y
u23YR1u12YR3 R1R2R2R3R3R1
i3Y
u31YR2u23YR1 R1R2R2R3R3R1
i1 =u12 /R12 – u31 /R31 (3) i2 =u23 /R23 – u12 /R12 (1)
+ i1
US _
+
R2 ri1
_
R1
+ i1
US _
ri1/R3
R2//R3
R
R1
R2R3 R2 R3
+ i1 R
+
US _
(R2//R3)ri1/R3_
R i1R 2//R 3ri1R 3 U S 注:
i1
US
RR2 //R3r
R3
受控源和独立源一样可以 进行电源转换;转换过程 中注意不要丢失控制量。
3. 电流源的并联
iS1
iS2
ºiS iSn
等效
º
iS
º
º
is is 1 is 2 is n isk
4. 电流源的串联
电流相等且方向一致的电流源才能串联, 对外的总电压在各电流源的分配不能确定
2.6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实际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两种模型可以进行等效变换, 所谓的等效是指端口的电压、电流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例i
两个电阻的分压:
º ++
u-1 R1
u1
R1 R1 R2
u
u_ u+2 R2 º
2024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理综试卷试题(含答案)
考试时间:60min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36分;13~15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选项,选对但不全得2分,全部选对得5分,选错不得分,共15分;总计51分理综2024西交大少年班第二次阶段性联考试卷)1.(2020初试)一杯不饱和溶液蒸发20g 水析出晶体4g ,若在原溶液加入8g 溶质,析出晶体2g ,则该溶液的溶解度为()A .22.8g B .35.8gC .40gD .50g2.(2018初试)化学反应具有方向性,许多化学反应的正反应能自动进行,而其逆反应无法自动进行。
反应的焓变(H ∆)和熵变(S ∆)是制约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重要因素。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
如果化学反应中的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新化学键形成所放出总能量,该化学反应通常为吸热反应,0H ∆>;反之,该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0H ∆<。
放热反应如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容易自发进行。
但是,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原因是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还有体系混乱程度,熵是描述体系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熵值愈大,体系的混乱度愈大。
固体的熵一般较小,液体的熵较大,气体的熵更大。
化学反应中一般用S ∆表示生成物的总熵与反应物的总熵之差,0S ∆<。
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NO(g)+2CO(g)=N 2(g)+2CO 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0H ∆>B .NH 3(g)+HCl(g)=NH 4Cl(s)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0H ∆<C .CaCO 3(s)=CaO(s)+CO 2(g)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0H ∆<D .C(s)+CO 2(g)=2CO(g)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0H ∆<3.(2018初试)如图所示,电阻R 1、R 2和R 3的阻值均未知,电压U 待定。
西安交通大学数电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输入
A
B
0
0
0
1
1
0
1
1
(2)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输入
A
0
1
2.TTL 与非门电压参数与传输特性测试
Vi V
0
0.5
0.8
Vo V
4.712
4.708
4.529
Vi V
1.14
1.15
1.16
Hale Waihona Puke Vo V1.316
0.171
0.17
Vi V
1.5
2
3
Vo V
0.166
0.165
0.166
图- 4 低电平扇出数电流参考测试 (3) 思考 CMOS 门电流参数及扇出数测试方法。对比 TTL 和 CMOS 门电路驱动能力。 4. 与非门传输时延测试
门的平均传输延迟时间������������������值一般为几纳秒至几十纳秒,测试电路如图所示。用示波 器观察测量������������������������和������������������������,������������������ = (������������������������ + ������������������������)/2 。思考:如果不能很好地测到������������������������和 ������������������������,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测量������������������?
Vcc
U1:A
1
Vi
2
RV1
74LS00 VCC=5V
3 Vo
20K
图- 6 逻辑门输入端负载特性测试 表- 6 TTL 与非门输入负载特性 R(kΩ) 0 0.6 0.9 1 1.5 1.9 2 3 5 10 20 ������������ ������������
--关于电阻等效的四个结论
电阻的等效:
对于任意电阻R,可 等效为两个电阻串联
R R1 R 2
R1 R2
也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和一个受控电压源的串联
R1
u1 R 2 u1 R 1
i1 R1
R2i1
电阻的等效:
对于任意电阻R,可 等效为两个电阻并联
R R1 R 2 R1 R 2
R1
R2
也可以等效为一个电阻和一个受控电流源的并联
i1 R1
R1 i1 R2
R1
u1
1 u1 R2
结束!
关于电阻等效的四个结论
电阻元件是电路理论及电路分析中最基本 的电路元件,而电阻电路又是电路理论及电路 分析中最基础的电路。对电阻电路的分析,其 基本依据是两类约束,并由此衍生出丰富的电 路分析方法,如运用独立电流、电压变量的分 析方法以及各种电路定理等。
电阻这一较为简单的电路元件可以等效为 电阻和受控源的组合电路。利用该等效电路可 以简化电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