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杜牧七绝诗中的歌妓情结

合集下载

怎样欣赏杜牧的经典七绝《金谷园》?里面蕴含着一个怎样的凄美故事?

怎样欣赏杜牧的经典七绝《金谷园》?里面蕴含着一个怎样的凄美故事?

怎样欣赏杜牧的经典七绝《金谷园》?里面蕴含着一个怎样的凄美故事?杜牧的《金谷园》是诗人经过洛阳金谷园遗址时所写,诗中蕴含着园中曾发生过的一个凄美故事。

金谷园是西晋时期大官僚地主石崇的别墅,石崇此人,生活糜烂,而且异常残忍。

在金谷园的厕所里,石崇放着甲煎粉、沉香汁之类的名贵香料,而且厕所里还有十多个穿着华丽的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仆恭立侍候。

石崇还经常在金园中设宴豪饮,在劝来客喝酒时,如果客人喝酒不能干杯见底,石崇就让侍卫将劝酒的美女杀掉。

金谷园图轴但是,金谷园能引起历代文人的凭吊,还是因为一个女人。

金谷园中,美女如云,但石崇最为钟情宠爱的,是一个歌女绿珠。

石崇在金谷园中专门为绿珠盖了一座华丽的妆楼,就叫“绿珠楼”,他整日在园中与绿珠过着淫荡的生活。

因为石崇的宠爱,绿珠对石崇也是忠心耿耿。

石崇的政治靠山贾皇后被废之后,赵王司伦专权,赵王的亲信孙秀早就垂涎绿珠的美色,多次派人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将园中美女全部推出,让孙秀挑选,却不愿将绿珠交出。

孙秀于是借着皇上的名义,要逮捕石崇,石崇对绿球说:“如今我为了你得罪了最有权势的人。

”绿珠哭着说:“那我就为你而死吧。

”于是跳楼而死。

绿珠虽死,石崇还是被捕处死,家产被没收,金谷园从此败落荒废。

在这个园中发生的一切,有很多令人感慨的东西,时移世易,唐朝的大诗人杜牧走进这个园里,抚今追昔,写出了一首意境凄美的经典名篇《金谷园》。

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欣赏杜牧的这首诗,重在体会诗中凄美的意境。

繁华事散逐香尘,七个字,就将繁华消散写得飘渺幽远。

石崇喜欢香,所以金谷园里芳香四溢,甚至渗进尘土,几百年后,杜牧来到园里,或许还能闻到一缕幽香。

然而,曾经的繁华,就像这得,只剩一缕余味,让人追思感慨。

繁华事散逐香尘,咀嚼这七个字,让人无限凄迷。

繁华事散,只剩水自流,草自春。

流水,是诗歌中最常用来表现时光流逝的意象。

几百年过去了,金谷园里只见无情的流水,自在的野花,以及在东风中啼鸣的鸟。

杜牧与歌伎张好好的凄美爱情

杜牧与歌伎张好好的凄美爱情

杜牧与歌伎张好好的凄美爱情话说小杜同学的名句我们今天依然知之甚多,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出身名门望族,为中唐宰相、史学家杜佑之孙,地地道道的官三代、文三代。

出身显贵的小杜同学于大和二年考取了进士,初为弘文馆校书郎,类似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校对编辑,后因为秉性刚直,遭人排挤,后历任江西观察使幕,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晚年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官终中书舍人。

《张好好诗卷》小序记载:“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从上边不难看出,美女张好好是小杜同学离开京师就任江西观察使幕僚,在他已经去世的老上司江西观察使沈公官邸认识的。

沈公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晚唐书法家沈传师(熟悉书法的朋友应该知道,沈书影响了柳体的形成,同时宋四家之一的蔡京就师法过沈传师)。

那时好好才13岁,是乐籍中的官伎,这个身份用今天的官办文工团歌舞演员形容貌似不合适,今天的文工团歌舞演员都是人民艺术家,但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朋友们作为参考吧,呵呵。

又过了一年沈公担任淮南节度使,小杜作为幕僚也跟着去了,当然好好也随乐籍同行。

又过了两年好好被别人纳为妾了,而这个人正是小杜的老板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

一边是自己朝思暮想意中人,一边是老板的弟弟,同时这个男人还是自己的朋友。

可想而知,小杜同学的心情是沉痛而复杂的。

张好好作为沈传师治下的官伎,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更不幸的是又过了两年,小杜在洛阳东城看到了被抛弃的张好好,杜牧百感交集写了下这首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诗词晚读:杜牧的风流女人缘

诗词晚读:杜牧的风流女人缘

诗词晚读:杜牧的风流女人缘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自题:“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是个长年逛窑子,吃花酒的风流才子。

他的一生中,有很多诗歌都同青楼女子有关。

1、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二人度过一段甜蜜时光。

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充当歌舞姬。

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

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着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

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穆宗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

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

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杜秋娘诗并序杜牧杜秋,金陵女也。

年十五,为李錡妾。

后錡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

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

皇子壮,封漳王。

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

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金阶露新重,痕捻止箫吹。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緌緌。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杜牧“污”诗四首,古诗词已被玩坏!

杜牧“污”诗四首,古诗词已被玩坏!

杜牧“污”诗四首,古诗词已被玩坏!污其实是一种娱乐至上的互联网精神,人有点趣味生活才有趣,恶趣味也是趣味嘛,不必太较真。

可以肯定的是,杜牧的原诗都是意境很美的,网友通过曲解原诗,达到污力十足的效果。

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这首诗出自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有点古文功底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不过,网友们更喜欢他的谐音,于是,这句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停下车在枫林里做不可描述的事。

对于你们这些老司机,我只想说,停车,我要下车。

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杜牧感慨时代兴亡的经典之作,「后庭花」是指南朝陈皇帝陈叔宝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陈叔宝因为耽于声色,终致亡国,所以这首《玉树后庭花》也成了亡国之音。

由于后庭花这个词现在用来指某个不可描述的部位,于是这句诗也变得污得不忍直视。

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明月幽幽,玉人吹箫,这首诗写的丰神摇曳,意境优美。

不过现在吹箫一词,语义丰富,算了,我还年轻,这车我开不动,让老司机来开。

四、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诗出自杜牧《赠别二首》第一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杨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污的地方在于豆蔻的比喻,放个图看起来更形象——不得不说,这个比喻有点萝莉控的嫌疑,比喻也有些露骨。

不过,在古代,女子十五六岁就可以嫁人了,所以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十三岁的女孩并不算小。

唐时,对人的身体也没有那么避讳,甚至比我们现在更开放一些。

杜牧的生活,确实是有点风流的,从他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常去青楼,不过,那个时代并没有现在这样的道德束缚,文人逛青楼是常有的事,法律也不禁止。

杜牧《赠别》原文译文鉴赏

杜牧《赠别》原文译文鉴赏

杜牧《赠别》原文|译文|鉴赏《赠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本文要介绍的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杜牧《赠别》原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晚唐时期杜牧诗歌赏析

晚唐时期杜牧诗歌赏析

晚唐时期杜牧诗歌赏析晚唐杜牧诗歌赏析11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2阿房宫赋杜牧〔唐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其一作:不知乎;西东一作:东西)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略谈杜牧七绝诗中的歌妓情结

略谈杜牧七绝诗中的歌妓情结

所谓 “ 燕瘦环肥” ,是说汉代崇 尚赵 飞燕般 的纤瘦 ,而 唐代羡慕杨 玉环般的丰硕 。 唐代 的女性 多以丰硕为美 , 当 如
时著名的仕女画家张萱、 周防笔下的女性 形象 就展示 出大唐
盛世的华贵之美 ,周l 挥扇仕女图》( 疗 现藏故宫博物 院)
描绘的是嫔妃们的内廷 生活。 画家在 真实地刻 画出嫔妃们体
他在 生活上具有 两重性 :一方面雄姿英 发 ,有抱负 ,好言
兰蕊馥 , 润玉肌 丰。 肤 无力慵移腕 , 多娇 爱敛躬 ……
诗 中表现 的也是一位 丰满性感 的贵族少女形象 。 而杜牧 作 品中的以歌妓为代表 的女性形象却大异其趣 , 多是轻盈纤 瘦 、柳 嫩花柔、豆蔻 年华 的少女 ,如 遣怀 > )的一、二句 :
有不小的比重 , 显然 , 既反映 了诗人个人独特的审美取向 , 这 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能 为掌上舞” ( 飞燕外传 ,两个前代 的典故 ,都 是表 见 )
现女性轻盈 纤细 的美感 , 人在这里 用来形容他所钟爱 的扬 诗

杜 牧对歌 妓 不同流俗 的审美 与情
州歌妓 。又如 “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据 本 ,
第3 卷 第 5 3 期
2 1年 5 02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 i f c e c n g n e i g o r a a ie st o in ea dEn ie r o Hu y S n
V 1 3 NO 5 03 _- .
“ 落魄江湖载酒 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 ”这里运 用了两个典 故。楚 腰 ,指美人的细腰。“ 楚灵王好细腰 ,而 国中多饿人” (韩非子 ・ 二柄> 。 ) 掌中轻 , ) 指汉成 帝皇后赵 飞燕, 体轻 , “

赠妓云英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赠妓云英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赠妓云英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妓云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描绘了诗人与一位名叫云英的妓女之间的感情纠葛。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悲欢离合,令人感慨万千。

一、云英其人据史书记载,云英是唐代一位色艺双绝的妓女,她才貌出众,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被迫沦落风尘,过着悲惨的生活。

正是这样的命运,让她与杜牧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二、杜牧与云英的相识杜牧,唐代著名诗人,文采风流,曾任监察御史、江西观察使等职。

他在任监察御史时,因公事来到扬州,结识了云英。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心。

然而,杜牧身为官员,不便与妓女交往过密,因此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三、诗篇背后的故事在相识的日子里,杜牧与云英相互陪伴,共度良辰。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公务在身的杜牧不得不离开扬州,返回京城。

临别之际,杜牧感慨万千,为云英写下这首《赠妓云英》: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表达了杜牧对云英的赞美和离别的哀愁。

而云英也为杜牧的离去感到悲伤,她深知这段感情无法善终,但仍对杜牧抱有深深的眷恋。

四、悲剧收场杜牧离开扬州后,云英依然在风尘中挣扎。

她期盼着有一天能与杜牧重逢,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运弄人,杜牧因政治斗争被贬,再也无法回到扬州。

而云英在等待杜牧的过程中,日渐憔悴,最终含恨而终。

五、后世评价这首《赠妓云英》背后的故事,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话。

诗中描绘的真挚感情,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后世评价这首诗为“言情之作,深情款款,令人神往”。

总结:赠妓云英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是唐代诗人杜牧与妓女云英的一段悲欢离合。

唐朝诗人杜牧《题木兰庙》主要内容

唐朝诗人杜牧《题木兰庙》主要内容

唐朝诗人杜牧《题木兰庙》主要内容《题木兰庙》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相信很多人都了解过这首诗,如果你没了解过的话也不用担忧,下面是为大家了有关《题木兰庙》诗作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题木兰庙》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荣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

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顶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创作背景此诗据缪钺的《杜牧传》谓:“黄州城西北百五十里有木兰山,南齐时曾在此设县,名木兰县,梁朝改名曰梁安县,隋又改为木兰县,唐朝并入黄冈县。

北朝有一首民间诗,名《木兰诗》,写木兰男扮女装、替父参军、在塞外征战十二年胜利归来的英勇故事。

木兰是北方人,本与黄州无关,大概在木兰故事流传之后,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以祀木兰。

杜牧也曾来此游赏,作了一首《题木兰庙诗》。

”题木兰庙①弯弓征战②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③。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④上祝明妃⑤。

词语注释①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

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②弯弓征战作男儿:言木女扮男装兰代父征戎。

③“梦里”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④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

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

《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

⑤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

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

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

白话译文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男子汉,但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

有多少次思念着回故土还手持酒杯,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唐诗赏析-杜牧七言绝句《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杜牧七言绝句《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牧七言绝句《金谷园》原文译文及赏析'《金谷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金谷园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译文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注释1、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2、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据《晋书。

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

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

“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

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

“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

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亦可悲乎?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

“流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

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歌姬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歌姬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歌姬的赞美与眷恋之情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是一首深情而细腻的七言绝句,以赠别一位扬州歌姬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女子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2、注释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三、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所作。

当时作者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杜牧艳情诗中的政治、文化、审美意蕴

杜牧艳情诗中的政治、文化、审美意蕴

杜牧艳情诗中的政治、文化、审美意蕴摘要:杜牧是晚唐一位大才子,才华横溢却又时运不济。

一生的遭遇使理想志向与现实产生矛盾,我们可以发现政治和文化两者在诗人身上的外露载体就是他的诗歌,他的艳情诗,而他的艳情诗歌的审美意蕴就是这个载体的特点,一种外在形式的审美。

关键词:杜牧;诗歌;政治;文化;审美杜牧是晚唐独树一帜且诗文兼擅的一位大家。

其诗“力求新生,亦讲古法,故晚唐诸名家之中尤为铮铮”(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樊川文集》、别集、外集所收录的诗歌中,其闲适诗、艳情诗占诗歌总数的80%以上。

而单《樊川诗集》中涉及到艳情诗作的达总数的十分之一。

李商隐《杜司勋牧》曾评价其诗:“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2]”杜牧也自称其诗:“高摘宋玉艳,浓薰班马香。

”可见艳情诗在杜牧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中国文化历来以儒家文化为一脉正宗,所以中国文学更多的是男性作家表现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的阳刚。

本文拟从政治、文化、审美三方面去探讨这种矛盾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从“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到“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众所周知,从孔子开始,中国文人一贯把关心政治视为己任。

出身儒门而又熟谙儒家经典的杜牧,其思想体系,不容说,自然是儒家的。

又因早年困顿惨痛的生活变故,如在《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说:“某幼孤贫……奔走困苦,无所容庇。

”这种挫折化成了他力学求仕,重振家门的动力,实现“仁宦至公相,至君作尧汤”(《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的愿望。

杜牧一生经历了唐代宪宗至宣宗六朝。

此时正是晚唐之际,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宦官专权,气焰嚣张;牛李党争,势同水火。

吐蕃、回鹘,侵扰不断。

正如同时代的诗人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生动形象地描写一样:这时的唐王朝已经走上了分裂衰败亡的道路。

这样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形势引起一部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忧患,他们企图寻求一条摆脱危机的道路,杜牧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浅谈杜牧七绝诗

浅谈杜牧七绝诗

浅谈杜牧七绝诗在晚唐诗坛上,作为“小李杜”之一的杜牧无疑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所称道。

从内容上看,杜牧的七绝主要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

一、咏史诗杜牧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中唐名相杜佑之孙,思想深受其家学影响,才兼文武,志在经济,心怀天下。

然而偏偏时运不济,晚唐社会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朋党倾轧,使得这个壮志少年满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于是在飘荡沉浮的人生仕途中,杜牧只能将自己的才气、睿智和热情诉诸于诗歌,写下了不少风格清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杜牧诗、文、赋兼善,而他的咏史诗之所以能够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这与其自身修养是分不开的。

杜牧的咏史诗通常借古讽今,有现实针对性。

例如《泊秦淮》中,诗人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

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又如《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表面写景,但暗喻咏史,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

其次,杜牧的诗能跳出呆板的陈述史实和抽象议论的陈套,选择史实的某一片断,寓讽意于形象描写之中。

如《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

杜牧写给歌妓的诗

杜牧写给歌妓的诗

杜牧写给歌妓的诗
杜牧写给歌妓的诗有《赠别二首》。

其中第一首诗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主要写人,盛赞了少女歌妓的美貌。

首句“娉娉袅袅十三余”写歌妓的体态和年纪,她的身姿轻盈美好,她只有十三岁多一点。

次句“豆蔻梢头二月初”紧承上文,把歌妓比喻成一种植物,说她就像那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鲜嫩可人。

三句和四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这名歌妓的无与伦比。

春风吹拂的扬州城里,十里长街上,所有卷起珠帘的女子,都比不上她。

虽然诗人没有明写对歌妓的喜欢和爱慕,但通过描写歌妓的美丽和盛赞其他女子的方法来侧面烘托出他对这名歌妓的喜爱。

杜牧的风流艳诗

杜牧的风流艳诗

杜牧的风流艳诗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古代文人仕途失意之后通常有两种选择,或者寄身佛门,归隐山林,或者是醉心风月,寻花问柳。

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在扬州为官十年,官小职卑,郁闷不展,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美女娇娃相依,与琴棋歌舞相伴,留下了许多风流潇洒、浓艳生辉的艳情诗。

解读杜牧,绕不开他这些浮艳华靡之作,下面挑选几首稍作剖析。

最能反映杜牧扬州十年风花雪月生活的作品当推《遣怀》,诗歌这样写:“落拓扬州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这首诗其实是诗人风流生活的自画像。

尽管时过境迁、“大梦”初醒之后,作者感到后悔、愧疚、奥丧、自责,但是字里行间还是不难读出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留恋。

因为才华横溢,壮志满怀,更因为时运不济,沉沦下僚,杜牧只好放浪形骸,沉湎酒色,颇有几分“破罐破摔”的味道。

潦倒江湖,以酒为伴,浪迹妓院,美女相依。

这种生活表面看来实在是风流快活之至。

“楚腰纤细掌中轻”一句虽用古典却掩饰不住诗人对歌妓美女的欣赏、把玩。

玉肢纤腰,婀娜多姿;金容玉貌,翩翩起舞。

诗人笔下的女子是如此色艺双全,如此活灵活现,怎能不叫人心旌摇荡呢?杜牧有位特别相好的歌妓,长得如花似玉,无人能及,他曾写过一首诗来热情赞美自己的意中人。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位女子芳龄十三,身材苗条,姿态轻盈,如弱柳扶风,似娇花照水,更像豆蔻花开,含情脉脉,楚楚动人。

诗歌一、二两句用虚笔描绘,融比喻和想象于一体,极尽空灵神妙之能事,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空间,你想像得出女子有多美她就有多美,你想象得到女子多么吸引人她就多么吸引人。

诗歌三、四两句采用众星捧月、弱彼强此的手法,简直把女子的倾城倾国貌写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温柔富贵之乡的扬州,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美女如云。

但是“卷上珠帘”发现,成百上千的红衣翠袖,没有一个比得上自己的豆蔻花开。

压低全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诗人的意中人之美,她简直美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杜牧艳情诗研究(8稿)

杜牧艳情诗研究(8稿)

学科分类号I750.24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杜牧艳情诗研究姓名周丽学号1101010540229院(系) 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张莉珊职称副教授二零一五年五月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 - 1 - Abstract ....................................................... - 2 - 绪论 ........................................................... - 3 -一、杜牧生平 ................................................... - 4 -二、杜牧艳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 - 5 - (一)丝竹管弦中的歌妓 ......................................... - 6 - (二)独守空闺中的宫女 ......................................... - 8 - (三)战乱离别的民女 .......................................... - 10 - 三、杜牧艳情诗的艺术魅力 ...................................... - 11 - (一)善用古体叙艳情 .......................................... - 12 -1.以赋体进行铺陈直叙抒发议论的五古艳情诗 ...................... - 12 -2.语言句式灵活多变,雄健劲豪的古体艳情诗 ...................... - 12 - (二)长于近体抒情怀 .......................................... - 12 -1.语言奇崛拗峭,意旨深远的律诗 ................................ - 12 -2.史论笔法的艳情诗绝句 ........................................ - 13 -3.善于运用烘托、对比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艳情诗 ................ - 13 -4.多用典故意象寄托自己情思的艳情诗 ............................ - 14 - 结语 .......................................................... - 14 - 参考文献 ...................................................... - 15 - 致谢 .......................................................... - 16 -摘要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古代文人如何在妓女身体上写香艳诗词?

古代文人如何在妓女身体上写香艳诗词?

古代文人如何在妓女身体上写香艳诗词?千百年来,唐诗宋词一直被后人引以为自豪和骄傲。

而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清丽委婉,让人们拍案叫绝的同时,也不得不为那个时代诗人们的天才与灵感所折服。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唐诗宋词的华彩乐章,大都是诗人们在青楼妓女的胸脯上和大腿上写就的。

历史上,流传最多的无疑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与扬州妓女的风流韵事。

杜牧妙笔生花,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妓院,夜醉不归。

杜牧不但逛青楼,玩妓女,还经常在家里呼朋唤友,日宴夜饮,招妓作陪。

唐文宗太和末年,杜牧在江西宣州府屈就幕僚时,曾前往风光景物秀丽美好的湖州旅游。

湖州刺史是杜牧平素的好友,便经常为他安排宴会和游览项目,并找来美貌妓女,陪宴侍寝。

每当酒宴结束,酩酊大醉的杜牧大都要拿出笔墨纸砚来,铺展在妓女温润香酥的胸脯之上,恣意挥洒激情,即兴赋诗。

晚唐以后,有的诗人更加变态了。

在胸脯上铺纸写诗已属平常,有的诗人甚至直接将诗写在青楼妓女的大腿上。

据唐代文人孙棨在《北里志》中记载:王团儿,前曲自西第一家也。

已为假母,有女数人,长曰小润,字子美,少时颇藉藉者。

小天崔垂休变化年溺惑之,所费甚广,尝题记于小润髀上,为山所见,赠诗曰:“慈恩塔下亲泥壁,滑腻光滑玉不如。

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欧书。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到了宋代,文人更是“堕落”,把青楼妓院当书房,把妓女胸脯当案几,把翻云覆雨当灵感的源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不但文人泡妓院、玩妓女,就连皇帝、宰相都耐不住寂寞,跑到妓院“肯爱千金博一笑”。

文人雅士不但热衷于逛青楼,游妓院,而且还相互攀比,相互卖弄。

如:“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就是表达自己逛到后的喜悦和激动。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是北宋词人贺铸诉说自己屡逛而不得的郁闷之情,由此而成为了千古名篇。

而他后来词作“便翡翠屏开,芙蓉帐掩,与把香罗偷解”,则把自己与妓女同床共枕的香艳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略谈杜牧七绝诗中的歌妓情结陈树(湖南商学院 北津学院 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205)摘 要:杜牧以七绝著称,其中与歌妓的交往赠答占有不小的比重,表现了诗人对女性不同流俗的审美与情感,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杜牧;七绝;歌妓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017-04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

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

杜牧在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其中尤以七绝著称。

作为当时的贵族子弟, 他在生活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雄姿英发,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另一方面,却又美容姿,好歌舞,风流颇张,不能自遏。

在其七绝佳作中,与歌妓的交往赠答占有不小的比重,显然,这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独特的审美取向,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杜牧对歌妓不同流俗的审美与情(一)“楚腰纤细掌中轻”——喜好身姿轻盈的女性所谓“燕瘦环肥”,是说汉代崇尚赵飞燕般的纤瘦,而唐代羡慕杨玉环般的丰硕。

唐代的女性多以丰硕为美,如当时著名的仕女画家张萱、周昉笔下的女性形象就展示出大唐盛世的华贵之美,周昉《挥扇仕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嫔妃们的内廷生活。

画家在真实地刻画出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的外貌形态时,也表现了贵族女性倦懒的神态。

再如张萱的《捣练图》(系宋徵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

这些画作都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造型风格。

唐代诗人元稹的《会真诗》中有这么一段男女性爱描写:……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收稿日期:2012-04-10作者简介:陈树(1975-),男,湖南桂阳人,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中国古代文学。

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诗中表现的也是一位丰满性感的贵族少女形象。

而杜牧作品中的以歌妓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却大异其趣,多是轻盈纤瘦、柳嫩花柔、豆蔻年华的少女,如《遣怀》的一、二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

楚腰,指美人的细腰。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两个前代的典故,都是表现女性轻盈纤细的美感,诗人在这里用来形容他所钟爱的扬州歌妓。

又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据《本草》记载,“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他将十三四岁的小歌妓比作二月初柔嫩的“含胎花”,同时,花在“梢头”随风颤袅的形态又暗应了少女娉娉袅袅羞怯稚嫩的样子。

这样的比喻优美而新颖,作者若没有用心去观察并注入感情就不可能作出如此奇绝的比喻。

再如那首《屏风绝句》:昉屏风周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态丰满,且有周昉画中的美人多肥的说法,因此,杜牧描述的周昉画中的美人其实是他心目中完美女性形象的投影,这也反映了杜牧对女性美有着不同当时流俗的审美趣好。

(二)“落花犹似坠楼人”——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同情,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应该说,杜牧有着与时人不同的女性观,即使在他的咏史诗中也表现出这一点,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关于他《赤壁》中的这两句诗,历来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见解,笔者不须赘言,古人有以九鼎、传国玉玺17来作为国家象征的,杜牧却独具只眼,以二乔被劫来见证亡国,以女性的处境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使人不得不叹服他的奇笔之余也感受到他对女性的重视与关爱。

古人写美女,从屈原开始,多是借美人以喻君子,所谓“美人香草”,蕴含了一定的政治意义,而杜牧的《赠别》、《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却是为女性而写女性。

杜牧在《杜秋娘诗》前作序说:杜秋,锜锜金陵女也。

年十五为李妾。

后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

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

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又为《张好好诗》作序:牧太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可以说,杜牧在这两篇诗序中,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杜秋娘和张好好等弱势女性群体的深厚同情,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再如《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故址在今洛阳西北,是西晋时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

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绿珠是石崇的家妓,而古代包括唐朝,官僚贵族蓄家妓成风,他们常常从女奴中选出姿色出众者加以歌舞训练,以供其娱乐。

但家妓的地位十分低下,命运也多凄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歧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谓之暖手。

”在这里,家妓已经完全被当成了暖手的工具。

《全唐诗》和唐人笔记中,屡有“赠妓”的记载,甚至还有“家妓换马”的“艳事”。

与其他人纯粹玩弄的心态不同的是,杜牧对歌妓带有较为真切的感情,他路过金谷园,触景生情,联想到绿珠凄惨的命运,在诗中自然表达了他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同情。

同时,杜牧对歌妓心理的刻画也十分传神,如《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一般认为,此诗前两句说的是杜牧本人与情人离别时的感受,刘永济先生却认为:“‘似无情’、‘笑不成’正十三龄女儿情态。

”[1]216笔者以为刘说义长,《赠别》第一首“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是诗人以自己为主体的感概,而第二首却是以女性为主体,表现的是其情人歌妓的心理活动,抛开职业不说,歌妓其实也是豆蔻年华的少女,而“似无情”、“笑不成”正是少女情态的生动写照。

(三)“商女不知亡国恨”——对“失足妇女”亦有冷竣的一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杜牧七绝诗也有对歌妓冷眼相看的一面。

“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即歌妓,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释:唱《后庭花》的商女,就是扬州歌女,不懂得亡国之恨,到了江南陈朝故都金陵之地,仍然唱靡靡的亡国之音。

杜牧一向好歌舞,但这次歌妓唱的《后庭花》却深深触动了他敏感的心弦,这表明诗人并没有在歌舞宴乐中丧失一个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对时局的清醒判断。

当然,古代歌妓的职业性质与今天的“失足妇女”也许并不能打等号,但其从事的同样是服务行业,她们唱什么歌完全取决于听者的趣味,因此,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官僚贵族。

其实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曲笔,他并无意对身不由己的弱势女性加以指责。

二杜牧涉妓七绝侧面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一)“春风十里扬州路”——晚唐时期南方商业城市歌妓云集,娱乐业发达的盛况“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诗中似乎有意无意地表露出他与扬州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笔者揣想,这除了是因为杜牧曾经在此任过两年从官外(文宗大和七-九年,即公元833-835年,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转为掌书记),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扬州确实有令“美容姿,好歌舞,风流颇张,不能自遏”的诗人留恋的地方,那就是名闻天下的扬州歌妓以及当地发达的娱乐业。

小杜在寄赠给友人的诗中也毫不掩饰这一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当作于杜牧离任不久,寄给先前的同僚兼狎友韩绰,诗人除了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以及时值深秋草木未凋的气候,最让他挂念的还是扬州那些美貌的歌妓和丰富的夜生活。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调侃的口吻,问韩当此月明之夜,却在何处教妓女吹箫取乐呢?诗人的率性以及对朋友的温情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以扬州为代表的南方商业城市确实在文化娱乐业方面已经大大领先于18其他地区甚至超过了首都长安。

时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中也侧证了这一点,其诗曰: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风光好墓田。

他这里所说的“神仙”,其实指的就是扬州歌妓,就是那些“神仙妹妹”。

如此看来,九世纪时的扬州对于追求个性解放的文人骚客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最好的家园与归宿。

而杜牧《赠别二首》中所说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更是侧面反映出当时南方商业城市娱乐服务业呈现规模化发展的情形,这个“春风十里扬州路”实际上就是个古代的“酒吧一条街”,同时也是个红灯区。

对此,于邺《扬州梦记》描叙道:扬州,胜地也。

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当时谚曰“扬一益二”。

意思是说,天下繁华所在,第一是扬州,第二是益州。

时人徐凝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就极度夸张地写出了扬州夜生活之盛。

凭此,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十里长街中秦楼楚馆林立,歌舞升平,色艺双全的扬州歌妓为吸引客人纷纷登楼“卷上珠帘”“招红袖”的盛况。

诗人生在国家多事之秋(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半个多世纪前的“渔阳颦鼓”(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已动摇了唐帝国的根基。

“甘露之变”(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时杜牧刚从扬州离任调至中央)后,唐室更是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风雨飘摇。

然而,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经济的发展进程在时间与空间上并不总是呈现对称的关系。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屡遭破坏,恢复、发展较慢,而南方地区由于避开了战祸的锋芒,社会比较安定,同时大量南迁的北方人民还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地区开放的文化,这使得长江流域的生产力特别是“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

其中,在当时的“长江经济带”中处于龙头地位的扬州是米、海盐、茶叶等的集散地,更有不少来自大食、波斯等国的外商在此经营珠宝、地毯之类的高档消费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