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监察制度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政治改革方案让当时的中国朝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中,监察制度是宋朝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政治监察制度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宋朝的监察制度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官员与民间的监察。
官员监察由品级高低不同的官员逐级负责,这种制度使得各级官员既能够对下级进行监察,又不能对上级进行监察,以维护地方政治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民间监察则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比如举报制度、告状制度、群众访问制度等等。
宋朝监察制度在政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监察制度诸如官吏互相监督、监验重要文件、事件调查等机制,保证了地方政治稳定和政府廉洁;另一方面,民间监察机制使得民众能够在官僚制度中发挥一定的制衡作用,维护了社会公正。
借鉴意义宋朝监察制度的成功也让现代政治学者深受启发,它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1. 维护政治清廉现代社会中,腐败问题很普遍。
宋朝的监察制度在执行上也有很多优秀的做法。
官员的互相监察机制与层级不同的官员之间的竞争机制,使得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可以相互制约、监督,从而有效提高政府的廉洁程度。
2. 保障公民权利宋朝的民间监察机制,让百姓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在现代政治制度中,也需要强化民间监察机制,让百姓成为政治制度的参与者,在政治上也具有一定的制衡作用。
3. 实现司法独立宋朝的监察制度中,有司法机制的存在,有效保障了司法独立。
现代社会中,司法独立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习宋朝监察制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其司法机制,提高现代社会的司法独立程度。
总之,宋朝监察制度的成功,为现代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今天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可以从其中学习到很多有用的经验,使现代政治制度更加健康地发展。
论唐宋监察之官的录取和考核制度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于唐宋时期监察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是对于监察官员的录取和考核制度的研究尚不够深 入和完善。
相关文献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涉及政治 、历史、法律等多个领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和支持。
02
唐宋监察之官的录取制度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背景
监察官员的录取和考核是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监察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唐宋时期监察官员的录取和考核制度,分析其特点和优劣,为现代监察制 度建设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进行 梳理和分析,了解监察官员的录取和考核制度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实证数据进 行深入探讨。
考核结果反馈
监察官员的考核结果会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本 人和上级领导,以便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 不足之处,同时也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04
唐宋监察之官录取和考核 制度的特点和问题
录取制度的特点
01 02
监察官员的选拔
唐宋时期,监察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推荐或任命的方式进行 。科举考试是最主要的选拔途径,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被任命为不同级别 的监察官员。
独立性原则
唐宋时期的监察官员在选拔和考核过程中,强调其独立性,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涉。现代监 察制度也应保持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干扰,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专业化要求
唐宋时期的监察官员需要具备法律、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现代监察制 度对监察官员的专业化要求也应提高,需要具备法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
宋朝监察体制
宋朝监察体制■袁 泉/湖南商学院摘 要:宋朝监察制度以其网络化立体化的格局,相较于前期的汉唐和后期的明清,有其独特之处,又以其庞杂繁多冠绝古代,从顶层的多部门横向体系共同监督,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与从中央到路到州的纵向监督体系,构成了整个监察网络,又以其互相监督,监督与反监督制度,从平面到立体化。
形成了我国宋代整个监察体系,有效的减少了官员的犯罪情况,对于我们现代监察法的公布和监察委的设立也有很大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先介绍监察制度发展,其次介绍宋朝监察制度特点,最后创设性的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介绍宋朝监察体系。
关键词:监察体系 宋朝 监司 反腐一、背景介绍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
腐败问题无疑是我国古代政治一个比重较大的顽疾,无论是贪污到富可敌国的和糰还是买官卖官的严嵩,对朝代的发展延续和当时百姓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极重。
对此我国古代对官员的监管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当然在历史的尺度上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是几经其变,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官员监察制度,代表了其时代的特点。
宋朝处在汉唐与明清中间,监察制度承上启下,但又以其完善性,周密性独树一帜,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相对完善的一个朝代。
通过对宋朝监察制度的分析,对我国当前反腐及推进制度的改革也是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同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
由此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监察全面覆盖,反腐工作深入开展又到一个新的阶段。
迫切需要一些有益的理论和经验来进行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新的监察制度的确立,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例如对于监察机关本身的监管,谁来监管,怎么监管,如何保证同级人大,部门内部监管的效力,如何保证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权限?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从实践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监察制度如下:
1.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2.汉朝: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关主要有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3.魏晋隋唐时期:魏晋时期,中央三大法司基本形成,其中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
唐代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干人组成。
此外,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玄宗开元间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
4.宋朝:监察机关的权力进一步扩大,首先弹劾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允许御史“风闻弹人”而不一定要有实据。
5.元朝: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监察机关的地位明显提高,监察机构进一步充实。
6.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增设13道监察御史110人,分掌京师和地方监察工作。
建立了监察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各朝代都有所发展与变化,但总的来说,都以监督官员行为、维护法律实施为主要职责。
宋朝监察制度
宋朝监察制度宋朝监察制度,是指宋朝时期建立并完善的一套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这一制度在整个宋朝士官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官吏的廉洁公正,维护了朝廷的权威和稳定。
宋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分级监察和相互制约。
根据职权范围和层级,宋朝监察机构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中央监察机构由监察御史院和大中书房监察局组成,负责对朝廷各部门和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地方监察机构由地方州县监察机构组成,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有效地避免了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宋朝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的核心,也是最高级别的监察机构。
御史台设有多个御史,由御史中丞带领。
御史负责对朝廷各部门的官员进行监察,任免权由天子亲自决定。
御史台具有广泛的调查权限,可以调查和处置各级官吏的贪污、渎职等不法行为,并对地方官员进行巡视和考察。
御史台还负责接受民众举报的案件和申诉,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大中书房监察局则是专门负责对文官的监督和管理。
大中书房监察局首领为大学士和参知政事,负责对书院、学堂等教育机构和文人学士进行考核和管理。
这一机构通过考试和评级制度,选拔和选拔文人才,防止了功利主义和腐败现象。
而地方监察机构由地方监察御史和巡视使者组成,负责对地方官员进行巡视和监察,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稳定。
此外,宋朝还实行了领导机关监察制度,通过领导机关的巡察和监察,对下级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了行政机关的廉洁和效率。
吏治制度的完善,使得宋朝的官吏廉洁高效,治理得到很大的改善,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宋朝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过分级监察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有效地杜绝了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的现象,维护了朝廷的权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宋朝监察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监察体制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监察之监察:宋代的监司互察
83收稿日期:2019-07-30作者简介:高进(1978- ),男,辽宁大连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应弘毅(1997- ),男,浙江绍兴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Z015)一、宋代的监司及其互察主体宋代统治者为根除中晚唐时藩镇割据的痼疾,非常重视地方监察的制度设计。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1]监司作为地方一级机构兼备行政权和监察权,这是宋制承袭汉唐之制之处;而监司分职而立又相互监察的制度设计则实为宋代独创。
宋代的监司,不仅是地方路级的行政机构,而且作为朝廷“耳目之寄”,承担地方路级的监察职能,因此亦被称为外台。
从监察主体而言,宋代的监司并非专指某个专门机构,而是对若干地方路级机构的泛称。
《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诸称监司者,谓转运、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
”[2]通常而言,转运司俗称漕司,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构成并列的路级管理机构。
除了上述北宋三司之外,南宋初年监司又有扩延,安抚使司,又称帅司,亦成为诸道皆设的“监司”[3]。
但是安抚使司在宁宗朝后,兵政事务俱归都统制司管辖,民政职权则分归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三司管辖,安抚使司遂至有名无实的地步。
[4]因此,两宋监司涵盖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以及南宋初期的安抚使司。
监察之监察:宋代的监司互察高 进,应弘毅(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摘 要:宋代的监司互察是宋代地方监察制度中发展较为成熟而富有时代特色的典范。
宋代监司互察的主体是地方各路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以及杂司。
从本质上看,监司互察包含行政权、监察权两权监察和路级各司同级互察两方面的内涵,既是地方各司对同级行政权的监察,又是对同级地方监察权的再监察。
宋代规定监司互察的范围主要有暴横赋敛、隐蔽水旱、大吏奸赃、兵将包藏四种情形,在监司互察失效情况下监司须承担“以其罪罪之”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宋代;监司互察;地方监察中图分类号:D691.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9)06-0083-08. All Rights Reserved.84除此之外,两宋在某些路上还设有一些具有专门职能的“司”,如提举保甲司负责训练民兵,提举市舶司掌海运征榷,提举学事司管一路学政,提举坑冶司负责采矿铸兵。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宋朝监察制度是宋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为当时社会的安定、繁荣和政治风清气正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现代监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意义。
至于宋朝监察制度,其基本构成包括了巡察、抚按、审判和劝谏四个方面。
其中,巡察是指通过设置巡察使、提举巡按等巡视各地、检查官员政绩的机构和制度;抚按是指通过设置提举、知县等地方官员来管理、调解一地事务的机构和制度;审判是指通过设置提刑、同知等刑事审判机构,来对犯罪行为进行司法审判;劝谏是指通过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来承担督促各级官员忠于职守、勤政为民的责任。
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
在创设时,全国分设巡按、巡察二司,后来又颁布了《掌院条约》、《元祐新格》等法令以管治官员,最终在《建炎以来不献籍官员名录》的彙集下,巡按司、巡察使司、东厂三个机关形成。
在政治生活中,它不仅起到了对于较低层级官员的警惕和惩戒的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对于高层的权力监督的作用。
这使得宋朝时期的政治生活相对干净利落,社会风气较清明,推进了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行。
这对于现代监察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意义。
首先,增强与侵蚀世人理念的关注,要求各级监察部门强化职能监察,同时加强对于官员的思想引导。
另外,在实行监察条例时,应该严格依照法律行事,做到程序合规。
此外,监察部门还应该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等相关机构合作,形成检查、调解、审判、执行相一体的管理机制,稳步推进身体监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总的来说,宋朝监察制度为今天的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在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程序合规、强化合作机制方面,具有很大启示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宋朝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朝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现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宋朝监察制度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一、宋朝监察制度的建立和演变宋朝监察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和“检校御史台”,进行对官员的监察和弹劾。
到了宋朝,这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宋朝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御史台”和“提举司”两个部门。
“御史台”是专门负责监察官员的机构,御史们可以进行弹劾和举报,对官员的不正之事进行调查,并向皇帝直接陈述。
而“提举司”则是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机构,调查和处理地方上的官员违法乱纪的行为。
在宋朝的监察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严格的法规和程序规范官员的行为,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
宋朝的监察制度还注重对官员的考核评定,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给予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官员进行处罚甚至免职。
这种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宋朝的演变过程中,监察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特别是在政治改革时期和有志于整顿政风的皇帝统治下,监察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查办官员违法乱纪行为的力度,使得官员们在官职上更加清廉、勤政。
总体上来说,宋朝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宋朝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1. 坚持严格规范和程序正义宋朝监察制度注重以法规和程序规范官员的行为,坚持严格的法治原则。
在现代,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种法律法规,严格要求公职人员遵纪守法,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还可以在监察制度建设中,加强对程序正义的要求,确保监察工作的公正、透明和有效进行,防止监察机关滥用权力。
2. 强化官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宋朝监察制度注重对官员的考核评价,对于表现良好的官员给予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官员进行处罚,使得官员们积极向上,激励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宋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一种,具有以下特点: 1. 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宋代设立了御史台、都水监、太常寺等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政绩和廉政情况。
2. 建立官员考核制度:宋代实行升官考试和品级晋升考核,通过考核来评估官员的能力和政绩,从而确定其升迁和降职。
3. 独立的监察权:宋代御史和都水监都是独立的监察机构,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扰和影响,保证了监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 对官员的监察范围广泛:宋代监察制度不仅监督官员的政绩和廉政情况,还包括对地方官员和民间社会的监察,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5. 重视廉政建设:宋代监察制度重视廉政建设,鼓励官员廉洁奉公,惩治贪污腐败和乱政现象,保证了政治环境的清明和公正。
- 1 -。
列举从秦到清的监察制度
追溯中国历史:秦朝到清朝监察制度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监察制度,本文将从秦朝到
清朝,一一列举其监察制度的演变。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朝代,其监察制度主要
由“丞相监国、御史大夫”组成。
丞相监国主要负责监察皇帝的行为,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和职责。
汉朝时期,监察制度逐渐完善,设立了直接监察官员的“尚书令”和“御史中丞”,并且加大了监察力度。
唐朝时期,监察制度更是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设立了地方和中央监察机构,实行了官员
“三年一巡视、一次晋升”的监察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
职业能力。
宋朝时期,监察制度有了一些调整和完善,地方监察机构被改为
太守和知府分别负责,中央监察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和变革,监察官员
的权利得以增强。
明朝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变革,监察制度虽
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朝廷设置的三级
监察机构构建不完备,地方监察机构监督效率较低,依旧存在一些官
员贪污、腐败的情况。
清朝成立后,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清朝政府实
行的监察制度分为三级:锦衣卫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巡抚、按察使
监察地方官员、总督、道台监察巡抚、按察使。
清朝的监察制度具有
很强的权威和独立性,深入彻底地解决了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总的来说,从秦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利益和提高官员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李晓东[摘要]宋朝的行政监察制度相对完善,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监察网络,其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对现在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研究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内容,分析其建立的原因并提炼出其对当今的借鉴之处[关键字]宋朝行政监察就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宋朝是上承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此由繁荣的高峰逐步走向晚期的标志,由于宋朝是结束了数百年的大分裂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封建专制政权,因此,改革政治,强化政权,是北宋政治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反映在行政监督制度上,必然是皇帝对监督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1.中央的行政监察机构。
宋代的监察机关沿袭唐制,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在官职设置上,御史大夫由于官高因此并不实授,通常只作为加官授予朝臣,用以表彰其功绩或勤勉,因而御史中丞便成为了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掌判台政。
御史台下分台院、殿院、察院。
三院分置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六人。
在分工上,侍御史在元丰改制前例兼知杂事的差任,以御史台副长官的身份,辅佐御史中丞处理台务。
元丰改制始命侍御史不兼知杂事的职务,但是仍然保留其御史台副长官的身份,专门掌贰台政。
殿中侍御史领导殿院,“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监察御史则统率察院,“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奏劾,小事则举正”,监察御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负责对吏、户、刑、兵、礼、工的监察。
监察御史的任职在唐代由宰相任命或者荐举,但到宋朝,改为由皇帝亲自任命。
这显然是皇帝为了加强对百官的监察,以进一步巩固皇权从监察御史可以纠举宰相的规定,可以佐证这一点。
此外御史台内还设有主簿和检法各一人,主簿的工作主要是受理公务,启封文书,监督失责,审核簿书等事宜;检法则负责检核法律条款,有时也参与刑事案件的审理两者皆是御史台的主要属吏,照例通常都是由御史台长贰辟举,仅哲宗时一度变更旧法而到了崇宁初年又恢复原制南宋时仍然沿用不改,只是偶尔会出现御史台正副长官皆空缺,而改由殿中侍御史奏辟的特殊变通情形。
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
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
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朝的监察机构沿袭自唐朝的一台三院制,但有所发展。
宋朝的监察机构分为御史台、监司和诸路巡察使等。
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台长,主要负责弹劾官员、监督司法活动等。
监司则负责监督地方行政、财政等方面的事务,是地方监察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诸路巡察使,负责巡视地方、监督司法活动等。
其次,宋朝的监察制度更加注重监察官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宋朝的监察官员直接隶属于皇帝,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涉和影响。
同时,监察官员的任免、升迁等也由皇帝直接掌握,这使得监察官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扰和影响。
第三,宋朝的监察制度更加注重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
宋朝的监察机构不仅对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和纠察,还对官员的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谏官制度,谏官可以对官员的行为、决策等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行为的发生。
第四,宋朝的监察制度更加注重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
宋朝的监察机构对司法活动进行全程监督,从案件的受理、审理、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制约,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推官等职位,负责监督和审核司法活动,防止司法活动中的腐败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宋朝监察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监察机构的完善、监察官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加强、对官员监督和制约的强化以及对司法活动监督和制约的加强等方面。
这些发展使得宋朝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朝监察制度
宋朝监察制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繁荣的朝代,其在整个中国文化及政治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监察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朝的监察制度主要由朝廷官僚统治的制度组成,这种官僚统治通过朝廷的下级机构,地方官吏,及监察员等执行各项政策。
监察官是宋朝朝廷重要的出身者,主要负责审查官吏的表现,以及维持朝廷秩序,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宋朝的监察制度有三大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持朝廷秩序。
宋朝朝廷重视官吏的操守,实行监察制度,严格调查官吏等等,以保证官吏的公正、公平。
二是监察官对官吏的工作效率也有所帮助,使他们的工作有序进行。
宋朝的监察官不仅可以监督官吏的工作,还可以推动官吏更加勤奋认真地履行职责,从而提高官员的效率。
第三,可以防止官吏的腐败。
宋朝的监察官可以及时发现官吏对公款的腐败行为,并及时处理,以减少官员的腐败行为。
宋朝监察官有四种领域:太尉都监、和郡公监、巡抚和刑部。
太尉都监是宋朝朝廷最高级别的监察官,负责太尉审司及审查朝廷著名官吏、各监督和郡公,巡抚担任巡查和考察地方,刑部则是负责审查犯罪案件的官员。
宋朝的监察制度在旧时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实施确保了官员的公正公平,有力地抑制了腐败的发生,为宋朝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宋朝的监察制度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而更好地了解
其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宋朝的监察制度不仅可以发现官吏的不良行为,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真正有效地控制腐败,促进宋朝的繁荣发展,并为未来的政治制度研究提供借鉴。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的地方机构设计及其运行特点
浅析宋朝监察制度的地方机构设计及其运行特点宋朝监察制度的地方机构设计十分完备,形成了以监司和通判为主体的对官僚体系严密监控的监察体系,有力地控制了地方的财权、行政权、兵权和司法权。
它具有系统独立、设计巧妙、网络严密,地方监察权的隶属性和相对独立性,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监察内容的广泛性,职能不专、权力分散、作用有限等特点,对于我国现行监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体现在:机构设计科学合理、系统独立、纵向管理;加强监察立法并落实监察法的实施;对监察官员要严格选拔、严格管理,促使其不断提高素质。
标签:宋朝;监察制度;地方机构设计;特点因为宋代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有宋一代逐渐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地方监察机构。
在中央设御史台谏院,建立起六察制度。
中央百官,都在监察之列。
宋代的地方监察机构有路和州两级。
路级的监察机构包括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走马承受。
通判厅是宋州一级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州级监察事务。
本文主要对宋代地方监察机构设计及其运行特点做初步探索。
一、严密的地方监察机构设计宋代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监察机构,分为路和州(郡、府)两级。
其中监司作为路一级的地方监察官,而设通判则是州(郡、府)一级监察官。
监司和通判作为地方监察官,不但具有行政职能,而且更有监察职能。
宋代统治者历来都相当重视监司和通判的选任,故有宋一代就有皇帝亲自选拔监司的选任方式。
监司和通判的任职不仅要求一定的任职经历,还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注重考查监司和通判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状况。
宋代巧妙设计并建立了纵横交错并相互制约的地方监察网,把各种各样的大小地方官皆监察得严严密密。
(一)路是宋代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宋太宗时全国共设十五路,仁宗时为十八路,神宗时为二十三路。
路以下设府、州、军、监,其下设县。
相应地,宋代设有二级地方监察机构。
其中路一级监察机构主要设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常统称为监司。
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其中,秦国的“御史大夫”和齐国的“督察史”等职位,是早期监察官员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尚不成熟,但为后续的监察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察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和“刺史”等职位,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还设立了“上计掾”等职位,对地方财政进行监督。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已经较为完备,为后续的监察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隋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和“司隶台”,对官员进行监督。
唐朝时期,设立了“御史台”、“都察院”等职位,对中央和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还设立了“巡按使”等职位,对地方进行巡视。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为后续的监察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
四、宋朝时期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转折阶段。
宋朝设立了“御史台”和“提点刑狱司”等职位,对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还设立了“通判”等职位,对地方进行监督。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为后续的监察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
五、元朝时期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虽然其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与汉族统治的朝代有所不同,但监察制度方面仍有所发展。
元朝设立了“御史台”和“行御史台”等职位,对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还设立了“廉访使”等职位,对地方进行巡视。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为后续的监察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
六、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朝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等职位,对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还设立了“巡按御史”等职位,对地方进行巡视。
这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为后续的监察制度发展提供了借鉴。
七、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朝设立了“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巡抚”等职位,对官员进行监督。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宋朝监察制度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宋朝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创新,该制度在宋朝以严密的监察机制,维护了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健康,对于现代政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也提供了借鉴意义。
宋朝的监察制度首先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设立监察机构,宋朝直接设立“尚书省”和“中书省”,作为主要的监察机构,明确了官吏管理和监察的职责和权力,有效推动了官吏的廉政修养和政治纪律的贯彻执行。
其二,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
宋朝制定了盐法、茶法等多种法规,规定了各级官员管理盐、茶、银、绢等重要物资的制度,实现了对地方上官吏的全面监督和管理。
宋朝监察制度在维护政治稳定、纠正官员偏差、提升官员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监察制度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维护政治的廉洁和清明,使政治经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现代社会应增加监察部门的设置和监督力度,通过制度化的监督机制推进政治清明化,有效地打击腐败的产生和蔓延,让民众有更多安心、放心的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稳定。
其次,监察制度能避免官员权力的滥用,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官员真正走近民众,解决好民生问题。
现代社会应该将合理监管与公众参与监督相结合,更好地借助市民观察桥等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让公共服务更专业、更高效,更公正、更责任。
最后,强化人大和政协等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对监察机制的社会监督和掌握相应监管工作经验。
加强人民社会监督,推动更为公正的权力管理和治理体系,减少权力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加强社会公正性和公信力,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和稳定。
总之,宋朝的监察制度以其进取和科学性贡献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宝库,为当下而言,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将制度化监察机制同信息透明、社会监督相结合,借鉴和创新相关监管的互联网化模板,加强监察制度的运用推进公信力和责任感,推动中国特色的治理新格局发展。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总结
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哈。
你知道吗?这古代监察制度老重要啦!从秦朝开始就有了哟。
那时候的御史大夫可威风啦,专门负责监察官员。
到了汉朝,监察制度更完善啦。
设立了刺史,到处去巡查,看看那些官员有没有干坏事。
就像现在的巡逻警察一样,厉害着呢!唐朝也不落后呀,有了御史台,分工更明确。
这御史台里的官员们可认真啦,一点点小毛病都能给揪出来。
宋朝的时候,设立了通判,和地方长官互相牵制。
这通判就像是长官身边的小眼睛,时刻盯着呢。
明朝更厉害啦,有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那监督的网织得可密啦,官员们都得老老实实的。
清朝也继承了不少前面朝代的监察办法,不过呀,随着朝代的衰落,这监察制度有时候也会打折扣呢。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公正方面,那可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也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呀!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哈。
你想啊,古代那么多官员,要是没人管着,那还不得乱套啦。
所以就有了监察制度。
先说秦朝,秦始皇多聪明呀,弄个御史大夫,权力可大了,谁犯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汉朝的时候,刺史到处跑,官员们心里都得打鼓,生怕被抓住小辫子。
唐朝那御史台,那叫一个严格,官员们上班都得小心翼翼的。
宋朝的通判也有意思,和地方官互相盯着,谁也别想乱来。
明朝的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那简直是把官员们管得死死的,想偷偷懒都不行。
清朝呢,虽说继承了一些,但是到后面,这制度也有点不管用啦。
不过不管咋说,古代的监察制度还是让那些想贪污腐败的官员有所顾忌,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个保障。
这都是古人想出来的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咱们得佩服佩服!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古代监察制度还挺有趣的?。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深刻地体现了当朝的政治特色,并且监察制度也分为中央和地方,不同的监察制度也引发了不同的结果。
以下我将总结从商开始到清的监察制度:1、商朝:封建时代于商朝确立,即地方上实行分封制。
同时商朝也保留了一些原始社会时期贵族民主制的特色。
但是商朝并没有制度意义上的监察制度。
但是在商朝实际存在的过程中,其运行中隐含了对王的监督。
当时王畿内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官制,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行政管理官职,二为宗教事务官职,三为军事官职。
其中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说的是有元老资格、担任尹的伊,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竟然可以将王流放。
而在地方,由于分封制的实行,地方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并不存在监督成分。
因而在商纣之时,由于中央对外征战伤损实力,被崛起壮大的周国联合其他王国所灭。
中央的隐性监督制是由于王权不强以及原始社会残余的贵族民主制所支撑的,有一定的效果,但地方毫无监察,中央最终被壮大的地方所灭。
2、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局格局,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主管对官员的监察,是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的首领,负有保障官僚体系正常运转、尤其是保障官僚系统忠诚可靠的职责。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京师地方主官为内史,其他郡则设郡守为主管,郡丞为副,郡尉掌武事。
另设监御史监督郡县各官。
3、汉朝:汉承秦制。
在中央,同样由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由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监察方式也略有不同:在总体上将天下郡国分为13部州,分设刺史监察地方;而在实行郡县制的地方,太守、县令都是类似全能主义的官僚,因而也负责对属下官员的考核与监督,郡内还有督邮负责对属县的监察;在刘氏王族的王国内,由中央任免的宫廷官员,以监察国王,类似于特务。
在汉初由于官僚体制的不完善,行政与监察体系之间的界限并不明了,丞相也可以行使监察权以弹劾百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任制度
神宗罢荐举,惟举御史法不废。帝乃令悉 除旧法,一委中丞举之,而稍略其资格。 宣仁太后听政,诏范纯仁为谏议大夫。诏 尚书、侍郎、给舍、谏议、中丞、待制各 举谏官二员;纯仁改除天章阁待制,祖禹 为著作佐郎。后又命司谏、正言、殿中侍 御史、监察御史,并用升朝官通判资序。
保任制度
元祐六年,诏御史中丞举殿中侍御史二员,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同举监察御史二员, 给事中亦举二员。诏中丞更举监察御史二 员。八年,侍御史杨畏言:"风宪之任,人 主寄耳目焉。御史进用,宰执不得预,顾 令两省属官举之,非是。"遂寝前命。
谏院
右散骑常侍 右谏议大夫 右司谏 右正言 与门下省同,但左属门下,右属中书,皆 附两省班籍,通谓之两省官。元丰既新官 制,职事官未有不经除授者,惟御史大夫、 左右散骑常侍,始终未尝一除人。盖两官 为台谏之长,无有启之者。中兴初,诏谏 院不隶两省。绍兴二年,诏并依旧赴三省 元置局处。淳熙十五年,用林栗言,置左 右补阙、拾遗,专任谏正,不任纠劾之事。 逾年减罢。法司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各 一人,守阙守当官三人,乾道六年减二人。
保任制度
宋哲宗元祐初,左司谏王岩叟言:"自罢辟 举而用选格,可以见功过而不可以见人材, 中外病之。"遂复内外举官法。 司马光为相,奏曰:"朝廷执政惟八九人, 若非交旧,无以知其行能。不惟涉徇私之 嫌,兼所取至狭,岂足以尽天下之贤才? 若采访毁誉,则情伪万端。与其听游谈之 言,曷若使之结罪保举?故臣奏设十科以 举士,其'公正聪明可备监司',诚知请属挟 私所不能无,但有不如所举,谴责无所宽 宥,则不敢妄举矣。"诏皆从之。
御史台
检法一人,掌检详法律。主簿一人,掌受 事发辰,勾稽簿书。
【三京留司御史台】管勾台事各一人,旧 曰判台。以朝官以上充。掌拜表行香,纠 举违失。令史二人,知班、驱使倌、书吏 各一人,中兴以后不置。
谏院
左散骑常侍 左谏议大夫 左司谏 左正言 同 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 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国初虽置谏院,知院官凡六人,以司谏、 正言充职;而他官领者,谓之知谏院。正 言、司谏亦有领他职而不预谏诤者。官制 行,始皆正名。
御史台
【御史大夫】宋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 夫者。元丰官制行,亦并除去。
【中丞】一人,为台长,旧兼理检使。凡除中丞而官未至者,皆除右谏议 大夫权。熙宁五年,以知杂御史邓绾为中丞,初除谏议大夫,王安石言碍 近制,止以绾为龙图阁待制权,御史中丞不迁谏议大夫自绾始。九年,邓 润甫自正言知制诰为中丞,以宰相属官不可长宪府,于是复迁右谏议大夫 权。元丰五年,以承议郎徐禧为知制诰权中丞。禧言:"中丞纠弹之任,赴 舍人院行词,疑若未安。"会官制行,罢知制诰职,乃以本官试中丞。南渡 初除官最多,隆兴后被擢浸少。淳熙十年,始除黄洽,又三年再除蒋继周。 台谏例不兼讲读,神宗命吕正献,亦止命时赴讲筵。中兴兼者二人,万俟 禼、罗汝楫皆以秦桧意。庆元后,司谏以上无不预经筵者矣。
谏院
登闻检院,隶谏议大夫;登闻鼓院,隶 司谏、正言 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 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 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先经鼓院进 状;或为所抑,则诣检院。并置局于关门 之前。
监察官员的其他工作
兼官职: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兼参
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御史中丞兼右谏 议大夫、枢密副使。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月左谏议大夫、参 知政事窦偁卒。 太平兴国八年三月,以右谏议大夫宋琪为 参知政事。 端拱元年二月御史中丞张宏为枢密副使。
宋代监察制度
总框架
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
谏院: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 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 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御史台
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 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 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咸平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 不如法者。 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 廊下使,专掌入阁监食; 监香使,掌国忌行香,二使临时充。通称 曰五使。元丰正官名,于是使名悉罢。
监察官员的其他工作
2.安抚地方:端拱四年冬十月西川行营
指挥使张嶙杀其将王文寿以叛,遣使招抚 其众,遂共斩嶙首以降。
3.视察刑狱:端拱元年五月戊戌,以旱
虑囚,遣使决诸道狱。至道元年四月遣使 分决诸路刑狱,劫贼止诛首恶,降流罪以 下一等。
4.其他:淳化元年四月,遣中使诣五岳
祷雨。雍熙四年五月丙寅,遣使市诸道民 马。
监察制度的问题
3.党争:
熙宁三年四月:御史中丞吕公著贬知颍州。 己卯,赵抃罢知杭州,以韩绛参知政事。 监察御史里行程颢罢为京西路同提点刑狱。 壬午,右正言李常贬通判滑州,监察御史 里行张戩贬知公安县,
保任制度
真宗咸平年间拯等上言:"今官品制度沿革 不同,请令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六品以 上,诸司四品以上,授讫,具表让一人自 代,于阁门投下,方得入谢。在外者,授 讫三月内,具表附驿以闻。"遂著为令。
【侍御史】一人,掌贰台政。
。 【殿中侍御史】二人,掌以仪法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则
东西对立,弹其失仪者。
御史台
【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 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 迭监祠祭。岁诣三省、枢密院以下轮治。 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 最,以诏黜陟。凡事经郡县、监司、省曹 不能直者,直牒阁门,上殿论奏。官卑而 入殿中监察御史者,谓之"里行"。治平四 年,中丞王陶言:"奉诏举台官,而才行可 举者多以资浅不应格。"乃诏举三任以上知 县为里行。熙宁二年诏:"御史阙,委中丞 奏举,毋拘官职高下兼权。"
监察制度的问题
3.党争:熙宁二年六月丁巳,右谏议大
夫、御史中丞吕诲以论王安石,罢知邓州。 以翰林学士吕公著为御史中丞。八月癸卯, 侍御史刘琦贬监处州盐酒务,御史里行钱 顗贬监衢州盐税,亦以论安石故。乙巳, 殿中侍御史孙昌龄以论新法,贬通判蕲州。 丙午,同修起居注范纯仁以言事多忤安石, 罢同知谏院。待御史知杂事刘述、同判刑 部丁讽坐受刑名敕不即下,述贬知江州, 讽贬通判复州。
考课制度
熙宁五年,遂罢考课院。间遣使察访,所 至州县,条其吏课。 元丰三年,诏:"御史台六察按官,以所纠 劾官司稽违失职事多寡为殿最,中书置簿 以时书之,任满,取旨升黜。"
宁宗以郡国按刺,多徇私情,遂仿旧制, 于御史台别立考课一司,岁终各以能否之 实闻于上,以诏升黜。其贪墨、昏懦致台 谏奏劾者,坐监司、郡守以容庇之罪。
保任制度
咸平三年诸路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官,知州、通 判奏举部内官属,则不限人数,具在任劳绩,如 无可举及显有逾滥者,亦须指述,不得顾避。
转运使副、提点刑狱官、知州、通判赴阙,各具 前任部内官治迹能否,如邻近及所经州县访闻善 恶,亦许同奏,先于阁门投进,方得入见。
保任制度
仁宗天圣六年诏:边有警,则诏诸路转运 使、提点刑狱举所部官才堪将帅者。 自天圣后,进者颇多,始戒近臣,非受诏 毋辄举官。后诏知杂御史、观察使以上, 岁举京官不得过二人,其常参官毋得复举, 自是举官之数省矣。
监察官员的其他工作
1.举荐贤能:太宗雍熙二年,举可升
朝者,始令翰林学士、两省、御史台、尚 书省官举之。 淳化三年,令宰相以下至御史中丞,各举 朝官一人为转运使,乃诏曰:"国家详求干 事之吏,外分主计之司,虽曰转输,得兼 按察,总览郡国,职任尤重,物情舒惨, 靡不由之。尚虑徼功,固当责实。凡转运 使厘革庶务,平反狱讼,漕运金谷,成绩 居最,及有建置之事,果利于民,令岁终 以闻。非殊异者不得条奏。"
考课制度
宋初循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剧为 月限,考满即迁。太宗励精图治,遣官分 行郡县,廉察官吏。复诏诸道察举部内官。
太宗至道初,罢考课院,并流内铨。二年, 遣使廉察诸道长吏,得八人莅事公正、惠 爱及民,皆降玺书奖谕。
神宗即位,凡职皆有课,凡课皆责实。监 司所上守臣课不占等者,展年降资;而治 状优异者,增秩赐金帛,以玺书奖劝之。 若监司以上,则命御史中丞、侍御史考校。
总结
通过宋代监察制度,我们发现监察制度并 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它有很多问题。比 如如何防止监察官员贪污?监察官员如何 考核,以什么标准?如何防止监察官
开宝五年三月,殿中侍御史张穆坐赃弃市。 七月,右拾遗张恂坐赃弃市。 开宝七年春正月左拾遗秦亶、太子中允吕 鹄并坐赃,宥死,杖、除名。
宋太宗期间,监察御史祖吉坐知晋州日为 奸赃,弃市。
监察制度的问题
2.风月弹人:
皇祐元年正月诏台谏非朝廷得失、民间利 病,毋风闻弹奏。
宋仁宗嘉祐六年诏:"台谏为耳目之官,乃 听险陂之人兴造飞语,中伤善良,非忠孝 之行也。” 岳飞“莫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