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铃兰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幸福的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题:
在人的成长过 程中需要接受 许多考验,只 有勇敢面对才 能找到真正的 幸福,完成人 生的飞跃!
成长脚印:
面对“地狱”,“我”恐惧过, 犹豫过,但出于对母亲的爱, 我最终战胜了恐惧,采得了幸 福的花朵。在成长的过程中, 你有过因为心中有爱而使自己 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起来的经历 吗?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做一个有责任感 的人!
拓展延伸
本文,以“铃兰花”为线索,记叙“我” 小时候的故事,表现孩童成长的心路,也 就是战胜形形色色的恐惧,变得勇敢而坚 强。同时也表现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良苦用 心,揭示了父母与儿女之间爱的真谛。学 习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在新年里, 你和父母有了更多的交流时间,你也能借 物寓意,记叙、描写和抒发你和父母之间 的爱吗?请同学们大胆的说出你对父母的 爱,写在周记本上,有爱就能战胜一切, 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精彩!
1.作者是如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极力渲染地狱的 恐怖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主观方面:主要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来写 “我”对“地狱”的恐惧。 例如:让“我”去地狱放牧,这在不到六岁的“我” 看来,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考验”,“真想大哭一 场”。得不到怜悯,只好“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 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想把牲口停留在山坡上, 可牲口又隐没在洼地里,又只好“战战兢兢”的下 去,不敢回头看四周。淙淙的小溪不能带给“我” 欢乐,反而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最终泪流满面 地跑向父母,并编造谎言再次企图得到父母的怜悯。 但谎言很快被父亲戳穿,自己也被推下了“地狱”。 “我号啕大哭,把眼泪都哭干了,浑身仍哆嗦了好 一阵,一直也平静不下来”,可怜而绝望的“我” 只能“揪着心”等待夜幕降临,逃出“地狱”。 (第5—21段)
作用:
环境描写把地狱的阴森、神秘渲染 到了极致,心理描写和动作行为描 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备地表现出 “我”对“地狱”的恐惧,为文章 主题的揭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采铃兰花,这一举动是 “我”自告奋勇,瞒着父母偷偷进行的。“我” 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第22—24段) 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 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 有。作为大人来说,他们知道所谓的“地狱” 是不存在的,父亲说过“这个‘地狱’里没有 鬼”,可见,他们要实现这样的心愿并不是很 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已是黄昏,去那个晦暗之 地似乎又显得不切实际,故而留下了所谓的遗 憾,母亲也深深地叹息。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 父母故意说给“我”听的。父母的用心是良苦 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
教师寄语:
爱确实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因为有爱,我们才变得勇敢; 因为有爱,我们才更加坚强; 因为有爱,我们才能体验成功! 面对人生风雨路,命运坎坷途, 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就能战胜一切, 超脱一切,就会收获人生的成功和 幸福!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送给同学们一串幸福的铃兰花
愿你们从今天起,
有一颗勇敢的心; 从今天起,
精讲点拨: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环境渲染,激发兴趣。文章开头对阴森、神秘环境 的恣肆渲染,既为文章营造了整体上的氛围,又激发 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人物描写,出神入化。从心理、行为等角度对人物 作出神入化的描写,主要体现在“我”身上。“真想 大哭一场”、“放慢脚步”、“战战兢兢”、“浑身 仍哆嗦了好一阵”、“紧闭着双眼”等句子,既符合 人物的自身实际,又深刻地揭示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 世 界 。 3.“藏”“露”有致,匠心独具。如上文所说,表面 上笔墨集中在对“我” 的描写,这是“露”,如果 没有父亲一方巧妙激励的“藏”,“我”最终能战胜 自己就失去了可信度,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
思考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法国的国花, 是纯洁、美丽、吉祥、幸福的象征。关于它有 许多美丽的传说:乌克兰有个美丽的传说,说 得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 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 芳香四溢的铃兰。也有人说那是白雪公主断了 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也有人说那是七个小 矮人提着的小小灯笼。浪漫的法国人还有一个 专门的铃兰节,在那天亲朋好友间互赠铃兰小 花,传递着祝福。 铃兰花只伴着五月的 春风开放,她的花语 是幸福归来。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 烘托的作用。 2.感悟爱与责任的力量,激发 热爱生活的勇气。
作者简介 沃兰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出身
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 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 多年。后秘密回国。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 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 对民族压迫的精神。小说《纵火者》(1939)描 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 小说《妙龄》(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 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小说《小坑》 (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 活。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 (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 》(1946)、 《我们的界石》(1946)等。
注音
• • • • • • • 黑黝黝( ) 晦暗( ) 攫住( ) 绛紫色( ) 馥郁( ) 半爿( ) 翘尾巴( ) 黑黢黢( ) 蕨草( ) 戳穿( ) 酣睡( ) 闩门( ) 翘首( )
注音
• • • • • • • 黑黝黝(yǒu) 黑黢黢(qū) 晦暗(huì ) 蕨草(jué) 攫住(jué) 戳穿(chuō) 绛紫色(jiàng) 酣睡(hān) 馥郁(fù) 闩门(shuān) 半爿(pán) 翘首(qiáo) 翘尾巴( qiào )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的?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采铃兰花,这一 举动是“我”自告奋勇,瞒着父母 偷偷进行的。“我”为什么会有如 此举动?
客观方面:主要通过第一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 地狱的恐怖。 文章开篇先总体介绍“地狱”,那是一块“怕 人的、黑黢黢的洼地”。接着由上而下写它的 环境:“三面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出 口隐没在晦暗的神秘的密林间;山坡上长满了 杂乱、乱七八糟的植物,林丛间是只能做羊饲 料的蔓生荒草以及一些无用的野草。因为“杂 乱”、“无用”,这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 即使有人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 起来”。而本来能让人感到生命存在的一眼泉 水,所发出的淙淙声却又给这个阴森恐怖的地 方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第1段)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段) 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 恐惧。 第二部分:(5—21段) 写“我” 第一次被派到“地狱”放牧。 第三部分:(22—35段) 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采摘铃兰花。
思考
1.以“铃兰花”为题, 有什么含义? 2.归纳“我”的心理变 化过程。
1.以“铃兰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它揭示出本文的中心事件——采铃兰 花,同时象征“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开始是对地狱怀有一种恐惧之情, 后来在父母的巧妙引导下,使我完成 了由“恐惧”到“勇敢”的飞跃,大 胆地战胜了恐惧。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 (第25—32段) 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 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 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 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 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 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 显得容光焕发”。作者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 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坚 强。学会正确的引导,拥怀一颗爱的心灵,这 或许正是作者在本文中要告诉我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