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合集下载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挑战分析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和蔓延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对当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一、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及时采取行动,以最大程度地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影响,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年来,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下,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不断得到了提高和完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应对能力偏低虽然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从总体来看,应对能力依然偏低。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应急人才。

在疫情发生时,应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关键因素。

但是,在实际应对过程中发现,我国当前应急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在疫情早期,应对能力尤为薄弱。

(2)协调工作不畅。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各种文化和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应对过程中,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还有待提高。

(3) 预警机制不完善。

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还有进一步的完善空间,需要加强信息采集和分析,提高事件预判和预警的准确度。

2. 应急协调不够灵活公共卫生事件产生时,应急管理部门对相关民生和医药方面的协调管理也随之严重。

但是,现有协调工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还存在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调机制不健全。

协调机制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应对过程中发现,协调机制往往过于复杂,难以快速响应。

(2)信息共享不到位。

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信息共享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现有的信息共享机制往往无法实现同行业和跨界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换。

[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面对危机,存在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公德、善后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我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查找卫生应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完善、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做初步探讨。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卫生投人占全民经济总产值的2.7%,远低于美国的13.7%和德国的10.5%,也明显低于印度的5.2%’,占全国人口不到15.0%的城市人口享受2/3的医疗保障服务,而广大农村人口仅能享受1/3的医疗保障服务,投人结构严重不合理。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配送保障能力不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物资储备的更新、轮换、补偿机制不健全。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国务院在2021年5月颁发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纳入法制化管理。

各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当时也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

但是,这些条例和基本上是从行政角度对如何协调、落实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任务进行规定的。

行政条例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不能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3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

医学生在校学习应全面兼顾。

预防医学生和医疗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的互补,预防医学生应开设一些必要的临床医学课程,以补充其今后工作中的知识量不足;临床医学生也应该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传染科,可参与院内控制传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工作。

就“非典”传播来说,医务人员感染率比较高,尽管到目前,我们对“非典”的认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该病是呼吸道传染病,传统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预防其传染,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应对这类事件时,行政应急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应急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其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及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卫生事件。

这类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要求政府在应对时迅速作出反应。

三、行政应急法律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已初步形成,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为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等。

四、行政应急法律问题的挑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行政应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政府在应对过程中需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关系,确保在保护公众健康的同时尊重和保障个人权益。

此外,如何提高行政应急措施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也是一大挑战。

五、行政应急法律问题的解决路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路径: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行政应急措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提高行政应急措施的透明度,以便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决策。

此外,还应加强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行政应急措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六、结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行政应急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事件,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府在应对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不但会影响人类健康,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文章分析了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会对社会公众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类事件,具突发性、群体性、不可预知性、严重破坏性等特征[1]。

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及政府也愈加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1.1 财政投入不足现我国还未真正重视公共卫生建设,在此方面的财政投入也相对较少,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在GDP构成中所占逐渐增加,但从投入结构来看,用于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却逐年减少[2]。

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医疗卫生机构逐渐“转行”,开始开展各类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业务,将更多精力用于盈利,而忽略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致使公共卫生战略无法落实,最终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无法从容应对。

1.2 人才资源短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当中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人才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指人才质量偏低。

现我国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较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瓶颈,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1.3 突发事件原因不断增多生态环境差、人口数量多、公共卫生系统不完善、人口流动大等原因,加大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如重大伤害、食物中毒、污染事故等,且事件的剧烈程度和时间长度也不断增加。

现我国城镇居民越来越多,人口密度不断加大,而人口密度过大则易引起流行性传染病。

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很大变化,再加上地域跨越,使得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加大。

1.4 监控预警系统不完善现我国卫生管理体制仍在使用传统的“条块结合”管理方式,各级医疗机构无法有效沟通和协调,更无法共享信息和资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全球性问题。

从传染病大流行到化学或放射性污染等事件,都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预防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多个环节。

然而,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预警与预防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在预警与预防体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信息收集与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其次,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预测与评估能力,难以做到早期预警。

此外,预防意识不足,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亟待提高。

(二)应急响应能力不足在应急响应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素质有待提高,救援物资储备不足,救援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

此外,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

(三)灾后恢复与重建机制不完善在灾后恢复与重建方面,我国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灾后恢复与重建的规划与实施缺乏系统性,往往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其次,对灾后心理援助和社会救助的关注不足,导致受灾群众难以迅速恢复正常生活。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建议:(一)完善预警与预防体系首先,加强信息收集与共享机制建设,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测与评估能力,实现早期预警。

此外,加强预防意识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和报告可能的公共卫生事件。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现状到目前为之,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件。

我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主要有:《防止沥青中毒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血吸虫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2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过程。

我国最早的有关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是1956年劳动部制定的《防止沥青中毒办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规范已初步确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譬如198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199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对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等。

进入新世纪,公共卫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民的关注,随着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化学物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我国也相应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吸虫重大疫情等的应急法律制度。

2003年,非典的到来加深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和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成为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导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3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缺陷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大都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存在,起步较晚,上位法律缺失,“行政”色彩鲜明,没有建立起比较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具体规定仍有待“深化”和“细化”。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大量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立,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显著贡献。

因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造成的自然灾害与传染疾病发生频率呈明显增加态势,势必要求目前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服务体系方面要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调配、物资的储备工作,保证应急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基层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具有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必须做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方案依法科学及时有序,指挥好各部门的协调运作,保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鉴于此,文章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对策前言: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只局限于卫生部门体系内部,其更关系到社会持续稳定、经济均衡发展和国家安全,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做到全面覆盖、不断提高运行效率,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但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探究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是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能够或可能对民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大规模群体事件。

根据国家颁布的卫生条例,按照事件性质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件、传染病事件、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类型。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难以预测、偶发性、危害大、救治紧急等特点,在事件发生时,会因受害者人数众多而引起社会恐慌,从而严重干扰社会公共秩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现状与改进方向引言背景介绍: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如非典型肺炎、埃博拉病毒等,给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问题提出: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应对?论文结构:本文将从现状分析和改进方向两个方面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问题。

现状分析1.适应能力有待提高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应急预案尚存在薄弱环节。

1.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不足现状:政府、社会和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程度有限,常常忽视潜在的威胁。

原因分析: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疫情传播规律的了解。

1.2应急预案缺乏创新性现状:现有应急预案普遍缺乏创新性,模式化程度高,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原因分析: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案例,忽视新兴病菌和疫情特点的变化。

2.应急机制存在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亟待完善。

2.1信息沟通不畅现状: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及时、全面,导致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应急响应的有效开展。

原因分析:缺乏完善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流程。

2.2跨部门合作不够紧密现状: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存在问题,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原因分析:缺乏高效的跨部门沟通平台,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工作侧重不同。

改进方向1.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灵活性1.1加强科研支持改进方向: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力度,加强风险评估、预测和应对策略的科学性。

具体措施:支持科研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项目,鼓励高校和专家学者进行疫情传播机制研究。

1.2推动创新预案的制定改进方向:鼓励各国政府建立创新预案制定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具体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推进预案的模块化、个性化和灵活化。

2.加强应急机制的建设与完善2.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改进方向: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正常社会生活状态下,突然发生的、对社会广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伤害的疫情、食物中毒、因职业长期接触有毒物质而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和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其具有成因复杂、种类多样、传播广泛和危害严重等特点[2]。

在日常生活中,威胁人类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如禽流感、霍乱、SARS、手足口病、三鹿“毒”奶粉事件等) ,其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

因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的监测、预控、决策、处理等过程,减轻或避免危机产生的损害,甚至化危机为机会的过程称为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包括四个方面,即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反应和危机恢复[3]。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有使用危机管理,采取切实可行、快速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才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转危为安。

1 我国的危机管理现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时间、地点不确定性,事件突发性和危险性高等特点[4]。

我国在经历了SARS、三鹿“毒”奶粉、H1N1 甲型流感等事件后,逐渐形成了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组建组织机构进行指挥并负责的危机管理模式。

其由一个或多个组织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管理负责,并逐渐形成了以《宪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基础、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级法律法规为指导的全方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

2 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危机管理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执法管理不够规范。

( 2) 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系统,预警机制也不够健全,往往是消极、被动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 3) 缺乏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合作和进行社会资源整合[5]。

探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与对策

探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与对策

探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与对策摘要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例,在剖析其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当前我国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改善举措,以期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对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发性、公共性、紧迫性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重大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突发指的是事件出现的意外性和突发性,需要紧急处理。

公共指的是事件发生具有的公共性和广泛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在第一时间采取对应措施,会有效防止事件扩大,才有可能避免危机的出现。

如果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和危害性极强,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就会造成公共危机,即事件发生造成危害的严重性。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及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从规模和覆盖范围以及危害等级进行划分,主要有Ⅰ级事件、Ⅱ级事件、Ⅲ级事件、Ⅳ级事件。

根据事件的性质以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疾病、职业中毒以及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新发传染性疾病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时间、核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放射事故等,以上描述的各大事件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一)卫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现在我国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機制还不完善,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但实际上,直接涉及医疗卫生和管理部门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复杂,职能设置上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卫生行政部门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经费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现在,我国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运行体系,特别是预防和预警环节,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资金短缺,从而限制了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甚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一、本文概述《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一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卫生应急管理的当前发展状况,以及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卫生应急管理的定义、历史演变和主要功能进行概述,进而探讨当前中国在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实践成果和创新举措。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中国卫生应急管理面临的各类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更新迭代快速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中国卫生应急管理的持续发展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卫生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提升和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日益关注。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资源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培训等多个方面。

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预案体系,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案。

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更新预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应急资源储备方面,中国加大了对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的投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同时,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也积极引进先进的应急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

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中国注重培养专业化的卫生应急队伍,包括应急救援队伍、医疗救治队伍、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等。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了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应急演练培训方面,中国定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通过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宣传,提高了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虽然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还有待提高,应急资源的储备和调配仍需加强,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数量仍需提升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_韩振宇(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_韩振宇(1)
息不灵的情况下,公众往往不知道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管理。例如早在2008年初,就有部分消费者对三鹿奶粉产生了怀
疑,正是由于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的缺失,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
视,终于引发严重后果,给奶粉行业造成致命打击。最后,政府各
部门之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互动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危机的
处理需要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结果:提出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时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推进卫生领域大部制改革,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防制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观点。结论: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制存在完善的空间,且本文观点具有可行性。
们的信息优势。具体来说,NGO利用其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和成
员基础,在危机潜伏时期,大量收集信息,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信
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其次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NGO既
可以在第一时间起到人道主义救援的作用,同时,NGO还可以配
合政府使各种正确信息公开化、明朗化,切断谣言的传播、稳定
公众心理。最后NGO在危机过后的重建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略。以美国非典时期为例,为有效防范非典型肺炎的传播,美国疾
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专家从2003 年2 月就开始对SARS 进行研究。
且通过对SARS 患者组织样本的分析,判定出SARS 病原体可能是
新型冠状病毒。并且,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个由10个人组
成的科学家工作小组,只用了12 天时间于4 月14 日绘出新型冠状
用。例如,受灾地区接受的社会各界捐款在用于灾后重建工作时,
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和NGO共同管理和制定财政预算。

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面临新变局和新挑战的情况下仍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对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

首先,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事故应急预案》等,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同时,我国建立了多级、多部门、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使得应急响应更加高效和协同。

此外,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应急管理机构齐头并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

其次,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在技术手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如通信技术、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救援等工作更加精确和高效。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息,为人们采取避险措施争取宝贵时间;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增强了应急管理的能力。

然而,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应急管理能力与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多样,应对的层次和难度不同,有些地方和单位在应急演练和预案编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应急事件响应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是应急管理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应急管理需要专业人士具备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应急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够紧密,难以形成统筹优势,影响了应急管理的效果。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应继续加强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建设。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和政策支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供给和培养机制,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

面对这一挑战,行政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应急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现行法律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行政应急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行政应急则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而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

三、现行法律框架与问题1. 法律框架: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为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提供了法律依据。

2. 法律问题:虽然现行法律框架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法律问题。

首先,法律条文有时过于笼统,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地带。

其次,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不足,可能造成法律冲突或遗漏。

最后,对于行政应急权力的限制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容易产生权力滥用等问题。

四、行政应急权力运行及法律责任1. 行政应急权力运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动各方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这包括但不限于封锁疫区、隔离患者、发布疫情信息等。

2. 法律责任:政府在行使行政应急权力时,应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确保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对于滥用权力、违反程序等行为,应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五、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1. 细化法律法规:针对现行法律的不足,应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2. 加强法律协调性:应加强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避免法律冲突或遗漏。

同时,应明确不同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3. 完善监督机制:为防止行政应急权力的滥用,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的相关法律问题,分析其现状、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的法律现状目前,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应急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法律体系。

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的法律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但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法律问题。

1. 法律法规的完善性不足。

现有法律法规在应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可能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应对措施不够完善。

2. 行政应急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待提高。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行政应急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直接影响到公众的信任度和应对效果。

3. 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在应对跨区域、跨国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四、应对策略针对上述法律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提高行政应急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确保行政应急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和应对效果。

3. 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应对效率。

4.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对于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失职、渎职的行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应急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发现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虽已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困境与建议

国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困境与建议

国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困境与建议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一)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指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003年SARS爆发以前,由于我国卫生保健服务和卫生医疗资源条块分割,缺乏统一和完善的应急指挥系统,政府各部门、卫生系统之间不能整合有效资源,难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突发事件的卫生疫情共享机制、医疗救助和卫生监控的信息传达机制,及时有效采取先进性手段和医疗技术做出最佳卫生预案和最快应对措施. “非典”疫情暴发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快速的设立了“抗非防治”指挥部,国务院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各地同时组建领导小组和防治办公室,齐心协力攻克难关,迅速高效整合全国资源,全力以赴应对非典疫情. SARS疫情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突破现有卫生行政管理固有落后体制进行制度创新,离不开效能化运行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当前,各省市、县(区)、乡镇(办事处)五级机构初步设立了应急管理部门和决策指挥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但是现有卫生应急管理决策指挥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已是不争的事实.(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不强我国政府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针对传染疾病进行监测,但是这种监测是被动和单一的,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仪器.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颁布以后,各级政府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各类疾病的监测预警,扩大了预警范围和监测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水平在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问题:一是基层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依托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的统筹负责,还需要基层各部门协调配合.基层监测预警机构还不健全,监测预警基础设备严重缺失与落户、卫生监测技术人员缺少、预警经费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辨识能力和处理水平较差、监测盲点和信息报告不准确等现象急需转变.二是监测预警网络不健全.现行卫生网络监测系统尚未覆盖和辐射所有区县基层单位和突发卫生事件,由于传染疾病、食品安全、职业中毒等卫生事件的特殊性,现行预警方法和监测手段无法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公共卫生风险隐患需要不断的调研和收集,传染疾病疫情和毒源需要深度的监测,逐步完善预警监测网络.三是卫生应急监测支撑体系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配备相应的现场处理和监测的仪器设备,需要技术人员及时跟进和研判,这样才能提高突发卫生事件报告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现实困难科学化的监测技术装备和娴熟的预警技能人员难以配置在各个卫生医疗部门.(三)部门协作以及卫生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涉及多个部门和多项领域,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通运输部门、教育系统、宣传部门、公安交警、监督执法以及社会团体等机构都会参与其中进行协作与配合,是一项跨部门的社会系统工程,每一环节的推动和协调都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联动机制有利于综合利用政府机构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社区与民众的各类资源,集聚各种力量做出快速反应和处理方案,有效控制疫情和卫生危机的蔓延.目前,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存在着需要提高的方面:一是跨部门和机构配合不顺畅,协调力度有待增强.有关卫生应急联动的法律法规需要明确职责,权责明晰,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卫生联防与联控,各部门关于疾病防治、应急处理以及实施步骤等问题分工明确.二是协作环节和过程还不成熟,卫生应急资源尚未共享.部门协作以及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的关键环节在于资源的充分调动与配合,协作过程的通畅和高效,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需要打破传统行政惯例和束缚,发挥各部门的整体效能提升协作的成熟度.(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不完善目前,对于突发卫生事件的监督与评估往往主要定位于卫生危机事后的总结和评判,强调影响程度和经验教训.事实上,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督与评估机制贯穿于事件的全过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与控制、事后评估和反馈中都应体现.我们往往忽略事前、事中环节的监督与评估,从而难以还原和恢复事件处理的全过程,找出事件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隐患,客观性和及时性的进行事件总结和反馈.在突发卫生事件监督与评估中,通过书面总结和会议研讨的形式认定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终结,没有把事前监测预警的评估、事中处理措施和控制效果纳入其中一并考量,重点强调应急成绩和应对成效,忽视应急问题、改进环节和应急社会影响,甚至一些区域突发卫生事件监督与评估机制处于缺位状态中.二、提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一)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监督与评估机制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应急监督与评估机制应该贯穿于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卫生事件事前评估、危机事中应对评估以及事件事后评估三个环节.卫生事件事前评估是指前期的各项准备机制和需求评估,评估的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卫生预警和预案、卫生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应急演练和教育、设备物资和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充分做好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有效和针对性应对;危机事中应对评估是指对于应对措施和方法、投入资源和处理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和测量,既对卫生事件的仪器设备投入、物资经费的花费以及时间控制的效果等进行衡量,也对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技巧和效率、处置得当与否、专业技术能力等进行评测,事中评估主要针对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征、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已采取的应急策略和投入产出情况、发展态势和趋势、通过这些评估.事件事后评估指在应急处理以后的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和总结,汲取经验教训,吸纳有益做法,整改偏差行为.对于预警和预案的实现程度、应急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应急技巧和手段的科学性、社会影响和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所有的评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和借鉴,防止类似错误行为的发生,确保未来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二)广泛动员和调集社会资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不仅仅需要政府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负责,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健全需要不断吸引社会资源的支持和配合,吸纳社会资金和物资投入,共同应对卫生应急工作.首先,要制定激励化的政策措施引导志愿者投身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通过立法和规章的形式促成卫生应急志愿机构及组织的建立,加强志愿组织、培训、演练和教育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和力量参与卫生应急救援,依托市场资源进行调配,开拓卫生应急服务市场.(三)提高各项认识和完善应对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工作.在全方位剖析和总结应急管理机制现存问题和面临困境的前提下,基层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卫生医疗机构及疾控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也并非能在短期得以解决,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地方政府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化、合理化的应急管理体制,如何随着突发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调整应对机制,如何构建多部门的联动应急体系以及卫生应急监控机制,如何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中各个参与组织形成良性运行机制问题等,这还需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考文献:[1]韩锋.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10)。

《202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范文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的频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应对能力评价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及挑战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如新冠疫情、非典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评估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在构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1. 疫情防控能力:包括疫情监测、报告、处置、救治等方面的能力。

2. 医疗救治能力:包括医疗机构设置、医疗资源配置、救治效率等方面的能力。

3. 应急管理能力: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信息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4. 社会参与能力:包括社会公众的防控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的调配等方面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与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结合专家评价和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手段,全面评估我国的应对能力。

同时,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求。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实施与优化(一)实施步骤1. 确定评价主体和对象,明确评价目标和范围。

2. 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初步分析。

3. 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和计划。

4. 开展评价工作,收集评价结果。

5. 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评价报告。

6.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改进方向引言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发的具有较强传染性和严重危害性的疾病爆发,例如SARS、H1N1、COVID-19等。

面对这些突发性事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和改进方向。

一、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公众卫生意识的提高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

通过加强公众卫生教育和宣传,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突发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能有效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同时,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公众传达相关疫情信息,增强公众的信任感和依从性。

二、强化国家应急机制国家应急机制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

建立统一的国家卫生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卫生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协调和指挥能力,提升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和效果。

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明确应急行动的时间、人员和物资调配,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有效性。

三、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需要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的支持。

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卫生组织的合作,共享病毒溯源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提高疫情监测和防控水平。

同时,积极推动国际间的卫生应急演习和培训,加强卫生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协调能力和专业素养。

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需要充足的卫生资源支持。

政府应该提高对卫生系统的投入,增加疫情监测和控制的预算,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医疗机构的危急病人管理和急救能力。

另外,优化卫生资源调配的机制,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五、完善信息化技术支持信息化技术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立完善的疫情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和传递疫情相关数据,提高疾病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

分析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分析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分析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具有一定传染性或危害性的突发性疾病、医疗事故、生态环境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经常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社会危机事件。

因此,建立标准化管理系统在预防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中是重要的。

一、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化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尤其是在防控疫情方面,中国在2020年崛起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展示了它的实力和准确性。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强化信息采集和传递,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管理制度。

日益完善的发展方式,使得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日益奏效。

二、标准化管理的不足尽管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标准化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尽管我们现有的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数据库,因此防范措施面临挑战。

2.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的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任然停留在任命、推荐等非标准化管理方式上。

除了药品管理等领域外,基层卫生机构的标准化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的完备性有待提高.在数字化环境中,数据的完备性和及时性十分重要。

而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的采集和储存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当中,还没有达到数字化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4.全国一体化管理有待加强.尽管近些年全国各地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汇报工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模式,各地区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存在困难。

三、展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升级,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化管理将进一步完善。

建立更加完整的标准化管理制度。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管理,对于偏远地区的卫生机构,还需要加强基础建设。

推动全国协作和资源共享,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

四、结论在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工作中,标准化管理尤为重要。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现状到目前为之,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35 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 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 件。

我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主要有:《防止沥青中毒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血吸虫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过程。

我国最早的有关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是1956 年劳动部制定的《防止沥青中毒办法》,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规范已初步确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譬如1980 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199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对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等。

进入新世纪,公共卫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民的关注,随着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化学物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我国也相应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吸虫重大疫情等的应急法律制度。

2003 年,非典的到来加深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和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成为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导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现状及缺陷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现状到目前为之,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 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件。

我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主要有:《防止沥青中毒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血吸虫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2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建设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步确立起来的过程。

我国最早的有关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是1956年劳动部制定的《防止沥青中毒办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规范已初步确立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譬如198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199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对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等。

进入新世纪,公共卫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民的关注,随着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和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化学物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我国也相应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吸虫重大疫情等的应急法律制度。

2003年,非典的到来加深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在已有的法律制度和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成为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导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的完善,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3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的缺陷总体来说我国目前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规范大都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存在,起步较晚,上位法律缺失,“行政”色彩鲜明,没有建立起比较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具体规定仍有待“深化”和“细化”。

3.1法律规定不完善,不一致,缺少基本法现阶段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但是尚缺乏一部权威、完整的应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法。

我国目前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制建设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多法律法规的设置常常出现交叉、重复甚至抵触,这就使得许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不及时,甚至无法应对的局面。

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法律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关系,比如:《<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条例》属于《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细则,但此两个法律规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明确,后来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存在交叉关系,导致政府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其合法性依据来自哪个法律,等级高低很难分清。

3.2信息报告、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公开对于及时控制疫情,稳定民心,维持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公众在专业知识上无疑是匮乏的,对于疾病的病理特征、传播途径等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对于信息公开特别是对于公众的信息公开规定不够完善,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

目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没有将信息公开看作是自己的义务,行政机关信息公开进入了被动的局面。

信息报告制度是保证上级机构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并且达到上下互动的良性循环。

因此信息报告理应包括信息的反馈过程。

而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只是点明“及时报告调查情况”,但是向上级报告还是向下反馈规定不够明确。

另外信息公开的时间也没有确认,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开,责任人会承担怎样的责任等等都没有规定。

3.3保障和救济制度不健全3.3.1医务人员权益保障缺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无疑处在工作的最前沿,这是其职责决定的,是应当的。

但是,从法律上如何来保障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

从事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无疑是从事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作业,因此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对在一线战斗的医务工作者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医务工作者的职业义务究竟应当限定在什么范围,医务工作者本身的合法权益、人身安全等如何在法律上加以保障,这是必须考虑的方面。

医疗机构的权益也不应忽视,因为医院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如果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征用大量的医疗用房,或临时封闭医院的其他并病房,那么医院的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医院如何补偿,何时允许医院恢复正常,目前都没有规定。

3.4救济制度欠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医疗救治费用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救治因为受传染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往往需要昂贵的费用,如何完善有关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确保患者不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救治是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国与国外的法律制度相比较,在立法技术和法律规定的细致度上都略显苍白,因此我国目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的建设上不应追求法律数量,应该将重心放在如何整合现有的法律资源,在法律中注重技术含量,追求创新。

3.3.2常设应急组织欠缺从目前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平时没有常设机构,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才成立应急指挥部,日常的监测由县级以上政府指定机构负责。

而临时成立的指挥小组有明显的缺点,一方面临时成立的小组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与相关的机构协调,不具有效率性;另一方面临时成立的应对小组没有经验,没有事先的应对计划,而且也没有常设机构所积累的经验。

在这种临时指挥小组的形式下,将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日常的检测不到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后统一协调指挥不到位等。

3.3.3应对机构职责权限不明,权利时有滥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各级政府和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职责,但是这些规定对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使得许多地方政府和机构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规定均比较抽象、笼统,或者只针对局部情况,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从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一、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1)每碰到一个机会他们总是看到机会中的困难,总说不!(2)总想一夜暴富,容易得到的东西决不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决不会让你轻而易举得到,奥运会冠军是一夜成名的吗?他们只不过是在比赛中得到了人们对他们训练成绩的肯定而已罢了!《富爸爸商学院》中说,在美国凡中彩票超一百万的,五年后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以前。

二、不自律1、不愿改变自己的旧有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思考方式的差别,我们要想成为成功人士,就必须先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然后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做一件事你光看到困难,你连想都没想能成功,你会成那不成了奇迹?旧有的思考方式: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遇到困难就放弃,持之以恒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旧有的行为方式:看电视、喝酒、无聊的应酬、打牌、下棋⋯⋯2、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这种人被我们称为闲人,对这样的话我们不听不说不传,即便议论的话是对的对你也没一点好处!3、经常抱怨、行为消极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缺点,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要看他们好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你不能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即便你的抱怨是对的,你也不要抱怨,因为成功者绝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4、拒绝学习、拒绝改变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最显著的三个特怔是:速度、多变、危机,我们的对策是:学习、改变、创业,你学的越快,你改变的速度越快,你成功的也就越快。

当今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

现在是与狼共舞的时代,你要想成功,你首先得成为一条狼!现在的富翁,再过五—十年有80%将走向破产,你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习学习改变=成功。

三、经常被情绪所左右世界上多少的悲剧、多少的恐惧都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容忍发生的,有些人遇到一点事就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成功的五大因素中第一大因素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二大就是健康,第三是时间管理,四是财务管理,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三大秘诀: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三不三多,即不指责、不抱怨、不批评,多赞美、多表扬、多包容;是善于倾听、善于沟通!无知而热情胜过博学而冷漠!第一种人,糊里糊涂,终其一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无目标,也无追求,吃喝拉撒睡之间,走到尽头。

第二种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会儿雄心万丈,一会儿随波逐流,几经起落,最后,自认平庸,仰天长叹:“此生运气太差,如果有下辈子,定当如何如何。

”第三种人,除去少不更事和老糊涂两个阶段,在人生阶段,在人生旅程的关键时段,始终头脑清醒、目标明确、行动有力。

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他们的人生最后价值,也最有收获。

第一种人,我们忽略不计,因为他不想有所成就,谁也不能强迫他做什么,他也没有改变生命历程的欲望。

我们讨论的议题是,第二种人如何进步为第三种人,即帮助那些想成功的人,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生中真正有效的时间不多,做事业的黄金时间,基本可以确定为25-55岁。

25岁前是受教育和准备时间;55岁后,基本上要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人生的根本问题可以界定为:如何利用有效的30年时间,获取人生的最大收益。

资源(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经不起挥霍,需要科学规划,小到一家公司,大至一个国家,都有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我们一辈子的有效时间大致可以看成30年,就是说,可以制订6个五年计划。

一般而言,人生轨道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般要解决定位问题。

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特长?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个行业适合我?我应该再什么位置上发展?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和社会。

尽快地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要在行业中站住脚,获得一个初始的位置,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有一个安定的心态,逐渐积累各种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人脉关系等。

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成为单位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获得较高的位置,有一定实力,可以调动很多资源,找到做事业的感觉。

并且淘到第一桶金,房子、车子问题应该全部解决,有成功人士的感觉,并获得社会认可。

到了40岁,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

这时候,要上的台阶是从小康到富裕,必须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在单位中,要进入决策层,在行业中,要有影响力,正是纵横捭阖、呼风唤雨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