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合集下载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澳洲是指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洲。

在中国古代,澳洲可能未被正式命名,但“南州”和“南洲”是指澳洲的概念,这是中国古代对澳洲的最早知识。

在中国的古籍和文献中常常
提到南洲,如《山海经》、《说文解字》、《竹书纪年》、《红楼梦》等。

到了现代,随着澳洲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达国家,
并且澳洲的有关新闻、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有名。

2011年中国国务院出台文件将澳洲定为中国出境游目的地之一,这使得澳洲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澳洲在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且还具有文化、历史、地理和政治等
多方面的含义和影响。

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澳洲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友好国家和合作伙伴。

在文化和历史方面,澳洲也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关系,澳洲华人和留学生也被视为桥梁,促
进了中澳两国的交流与了解。

总之,澳洲在中国的意义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愈加明显,这对中澳
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友好交流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廖大珂澳洲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给人以神秘感。

在欧洲人看来,澳洲是由他们发现的。

然而,自本世纪以来,这种观点受到了挑战。

1953年澳大利亚学者C.P.菲茨杰拉德在《是中国人发现了澳洲吗?》一文中,根据在达尔文港附近出土的一尊寿老雕像,推测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澳洲。

(1)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论述这一发现时也说:寿老雕像是“1879年发掘者们从修路时须推倒的一棵至少有200年树龄的老榕树的根部,于地下4米深的地方发掘出来。

出土时,小雕像因年久而变黑,具有明代或清初的风格,因此推定它与郑和同时代则是十分合理”。

(2)在国内,近来赵志华先生的一篇论文则提出,《郑和航海图》中的未名陆地是澳洲大陆,因此郑和船队可能到过澳洲海岸。

(3)李万权与赵志华两先生进而认为:“这片未名地可以确信是郑和船队第三次远航澳洲实地探察后才绘在航海图上的”。

(4)以上的推测和论断虽未免过于大胆,且缺乏可靠的证据,但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澳洲是郑和船队发现的并绘在航海图上的吗?在欧洲殖民者东来之前,中国人是否到过澳洲?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遥远的年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在南方的海洋中有一块大陆,并到过澳洲,对澳洲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较为清晰的过程,并在中国史籍中留下记载,《郑和航海图》上的未名地不过是在前代记载的基础上绘制的,反映了宋元以来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一.澳洲是距离其他大陆最远的一块大陆,它三面的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只是北面的海洋借星罗棋布的马来群岛才与亚洲大陆相联结。

因此,早在欧洲人东来之前的几个世纪,马来人就已知道澳洲,但却认为它不适合人类居住,将其称为“死亡之地”,(5)后来苏拉威西的布吉斯人(Bugis)为了捕捞海参,卖与中国人,来到澳洲北部沿海,除了在它的海岸进行捕捞活动之外,并没有深入内地。

他们把那里称为“麻那加(Marega)”,意即“海参地”。

(6)古代阿拉伯人受古希腊地理学的影响,也相信南方存在着一个大陆。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关键词】
澳洲, 汉语, 含义, 变迁, 起源,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当代, 地理, 文化, 多义性, 发展趋势
1. 引言
1.1 汉语中“澳洲”一词的起源
汉语中“澳洲”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据考证,“澳洲”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地理著作中,用来指代位于南洋大陆南端的一个神秘陆地。当时,这片陆地被认为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人们对其知之甚少,因此用“澳洲”这个词来表示其神秘和险阻的特性。
2.5 “澳洲”一词的文化涵义变迁
在古代,中国人对澳பைடு நூலகம்的文化涵义并不明确,因为古代中国与澳洲的联系并不密切。然而随着近现代的发展,中澳交流逐渐增多,澳洲的文化涵义也开始在中国人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
在明清时期,澳洲被称为“南洋”,是中国人对一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的称呼。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澳洲常用来象征异域,神秘与未知。随着欧洲人的探索和殖民,澳洲的地理与文化形象逐渐被揭开面纱,被赋予了更多具体的含义。
1.2 “澳洲”一词的最初含义
在汉语中,"澳洲"一词最初的含义并不是指代今天的澳大利亚。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最初的澳洲指的是东南海域的一片神秘土地。在古代中国人的想象中,澳洲被描述为一个遥远而神奇的地方,据说那里富饶美丽,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动植物,是人们梦想探索的未知之地。
在古代《山海经》等文献中,有关澳洲的描述多为神话传说和传闻,并没有明确指出其实际位置。中国古代人对澳洲的探索和想象,为后来对澳大利亚的认知奠定了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澳洲逐渐成为中国人向往探索的目的地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2.2 “澳洲”一词在近现代的变迁
“澳洲”一词在近现代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其地理和文化涵义上。随着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增多,人们对澳洲的认识逐渐深入和丰富。在十九世纪,随着殖民主义的影响,澳洲被视为一个遥远、神秘且未开发的大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主要停留在地理上。随着科学探索和交流的加深,人们对澳洲的文化、社会和历史也逐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澳大利亚见闻与感想(郑召青)

澳大利亚见闻与感想(郑召青)

澳大利亚的见闻与感想诸城市龙源学校郑召青在澳大利亚近一个月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听见、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事情,对澳大利亚有了更深的了解,因而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想。

一、澳大利亚概述:澳大利亚的领土分为八部分:六个州和两个领地六个州: 西澳大利亚州Western Australia , 面积最大,首府:珀斯Perth。

南澳大利亚州South Australia , 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昆士兰州Queensland , “阳光之州”, 首府:布里斯班Brisbane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 , “第一州”, 首府:悉尼Sydney塔斯马尼亚洲Tasmania , 首府:霍巴特Hobart维多利亚州Victoria,“花园之州”, 首府墨尔本Melbourne两个领地: 北部地区Northern Territory , 首府:达尔文Darwin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首府:堪培拉Canberra 土地面积:769万平方公里,有三个时区人口:1940万,每平方公里2.5人语言:英语货币:澳元dollar三大经济支柱:畜牧业、教育输出业、旅游业澳大利亚是一个社会发展历史很短的国家。

在17世纪英国人发现澳洲大陆之日,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崛起强盛之时。

经过二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和开发到1901年宣布成立联邦政府,它已发展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近50多年的发展更是迅速。

现在澳大利亚已是一个文明、法制水平相当高的国家了,在这个国家里不存在地位的尊卑,他们从总理到百姓,走在大街上都是平等的公民;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义务,都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也在其中享受着自己的权利、报酬和社会福利待遇。

在那里好似不存在城乡差别和职业歧视,他们都在工作着,为自己、为他人、为整个社会。

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法律,一切的言行都自觉地服从于法律。

严格地遵纪守法使他们的社会井井有条,他们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三大经济支柱:畜牧业、教育输出业、旅游业。

古代的澳洲文化与交流

古代的澳洲文化与交流

古代的澳洲文化与交流澳洲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奇特文化的国度,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跨越海洋的文化交流。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古代澳洲文化和交流的历史。

起源澳洲的原住民已经在当地生活了数千年,其文化和传统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

据学者研究,澳洲原住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4万年前,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文化环境澳洲的文化环境非常独特,大陆周围几乎被一片广袤的海洋包围,这给澳大利亚的文化和交流带来了很多限制。

古代的澳大利亚人民缺少跨越大海进行文化交流的便捷手段,因此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

有限的交流虽然澳洲的文化交流受到了物理环境的限制,但仍然存在跨越海洋进行文化交流的现象。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公元前1600年前后,印度尼西亚人民已经开始跨足印度洋,探寻周边的群岛和大陆,因此有可能在澳大利亚沿海发现与印度尼西亚产生联系的器物和遗迹。

古代印度尼西亚文化的影响古代印度尼西亚人的文化对澳洲原住民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航海技术、渔业、农业以及木材加工都对澳洲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有所影响,这些文化元素最终融入澳大利亚的文化体系之中。

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澳洲的原住民文化传承深厚,他们的文化与土地紧密相关,并因此有了独特的起源和发展。

他们将文化和传统口口相传,通过像地绘、歌唱、舞蹈等方式传递,不断延续至今。

结语这是一篇关于古代的澳洲文化和交流的文章,文章通过描述澳洲的文化环境、起源、文化和传统的传承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澳洲的文化和交流历史。

这篇文章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理解,也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澳洲的文化。

一个澳洲故事引发的中国思绪

一个澳洲故事引发的中国思绪

一个澳洲故事引发的中国思绪在历史并不悠久的澳洲,冈德盖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字,有时候,光怪陆离的世事,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关于一条狗的传说,成就了一个地方,成就了那地方的所有。

从高速公路一路驶来,在还没有到达这个马兰比季河冲击平原上绿树环绕的镇子时,你就能看到这尊“食盒上的狗”(Dog on the Tuckerbox)的雕像。

今天,围绕着这尊雕像,周遭已是一个游客必经的景点。

1932年竖立的这个雕像,还有它周围的旧牛车、客栈废墟,见证了100年前来到澳洲大陆的早期定居者,在这片荒蛮丛林里的艰辛生活。

“食盒上的狗”讲述的是一条叫做蕾迪(Lady)的母狗,忠诚地履行她的职责的真实故事,像许多深深打动人心的传说一样,这个故事里有着付出生命的等待和守候。

这种品质,在这个高度物化的世界里,往往让我们在猛然间润湿了双眼。

无论是一条狗还是一个人,当它有感情,有自己的职责和位置,所有的行为,就有了界定贵贱的标准。

故事发生在距离冈德盖8公里处。

1830年至1850年间,当时澳洲的早期移民定居地,物质相当匮乏。

狗的主人比尔是一个在偏僻的乡下定居地赶着牛车售卖货物的小贩,蕾迪是一条非常能干的母狗,也许,她的名字也和她的品质一样高贵。

蕾迪能把拉车的牛群集合起来,在漫长而艰辛的赶车生涯里,她是比尔最好的陪伴。

一天,在赶路时,车队遇上了一头迷路的公牛,公牛大约是受惊了,它愤怒地顶着两只锋利的牛角,猛兽般气势汹汹地向牛车队冲过来,在一瞬间,蕾迪勇敢地挡在公牛和车队之间,但狂怒的公牛依然咆哮着往前冲,它把蕾迪像片羽毛一样轻轻地挑起来,再摔倒在地。

蕾迪的肚子上划了一道大口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

公牛狂奔着冲进路边的山林里不见了。

那天晚上,在篝火旁,比尔小心地缝着蕾迪的伤口。

“你把我们都救了,好姑娘。

”他说道,“这头疯牛能把整个牛车队都毁了。

”蕾迪在牛车底下躺了好几天,等到了第五天,她对着比尔摇了摇尾巴,比尔知道,他的好姑娘又能好起来了。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澳洲”一词的含义在汉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迁。

下面从演变过程、地理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四个方面来介绍。

一、演变过程“澳洲”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意为“南方的未开之地”。

16世纪之后,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陆续发现了这片未知的大陆,开始将其称为“Australia”或“Australis Terra”等名称。

随着欧洲国家在这片大陆上的殖民扩张,这个名称也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汉语中,“澳洲”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

当时中国商人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建立了一个城市,称为“澳大利亚城”,用以开展贸易活动。

从此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渐熟悉这个名称。

但是,汉语中的“澳洲”一词并非直接来源于当时的英文“Australia”,而是通过日语“おおあづ”(ooazu)和“おおす”(oosu)等音译而来。

在近代的汉语中,“澳洲”这个名称逐渐取代了“澳大利亚”和“南洋”等名称,成为了代表大陆的官方名称。

而在当代的汉语中,“澳洲”这个名称已经成为了广泛认可的代表大陆的名称。

二、地理意义三、政治意义澳洲是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组成的一个地理概念,它们组成了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在政治上,“澳洲”这个词常常指代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因为它作为这个地区最大的国家,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而澳洲在世界政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维护全球经济、安全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文化意义澳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在全球文化交流和互动中具有特别的地位。

澳洲许多当地特色的动植物、食物、民间习俗、传统体育文化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对于澳大利亚和整个澳洲地区的认识和印象。

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澳洲也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文化的元素,以此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总之,澳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彩多姿的地方,在汉语中的表达和使用也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澳大利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而著称于世。

作为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拥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这个主题。

历史篇:澳大利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黄土地和海疆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脉络。

从现代人类在几十万年前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居住至今,澳大利亚的历史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先来看看澳洲原住民的历史,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远古的阶段。

原住民文化非常神秘,许多认为其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习俗和仪式仍在当代得以保留。

然而,白人的入侵和殖民化给原住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原住民的人口和文化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自1870年左右,在英国殖民者的入侵下,澳洲对于原住民的残酷剥削才逐渐被揭示出来。

白人殖民者破坏了原住民的土地和资源,甚至迫使他们被迫部落化和走向文化的丧失。

这个纪元被称为“白人的澳洲”,因为这是澳洲的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开端。

相比之下,20世纪后期的澳洲已经不同于白人占领前所带来的残酷和不公,超乎我们的想象,它已经使澳洲和其多元化的理念之间达成了一种平衡。

今天,当我们谈论澳洲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我们也必须看到去殖民化和对澳洲原住民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文化篇:澳大利亚的文化也十分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中重要的和比较活生生的文化往往是由各种族群之间互动和分合而来的。

相比之下,像澳洲文化和社会的某一方面被定位为“芝士(Aussie)文化”这样的术语已经变得过时和不合时宜。

澳洲的文化是由各类族群历经多年的互动和交融而形成的。

从原住民传统和普通语言,直到英国殖民者引进欧洲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众多移民随之带来的其他文化元素,澳洲文化的发展始终具有不断变化和创新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也蕴含着澳大利亚独有的吸引力和动力,使其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国度之一。

这个国家不断地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文化、新的艺术、新的风俗和习惯,而这些则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很多特色所在。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澳洲一词的变迁与中国人对澳大利亚的认知和了解密切相关。

究其渊源,澳洲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元代。

元代著名的地理著作《岳州路程历志》中记述了来自当地的游牧民族的活动,他们被称为“澳洲人”。

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并没有得到明确界定。

直到明代,一部关于航海的著作《十五国志》第十二卷中,才有了澄清的声音。

该书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时所到之处,其中称当时的澳大利亚为“澳洲”,并称这个地方是“一个洲”。

这是澳洲一词第一次使用并给出了详细的定义,成为明代人关于澳大利亚的正式称谓。

在明代至清代之间,澳洲一词并没有广泛流传和使用。

在当时,中国人对澳洲的认知还相当有限,他们更多地关注于传统的东南亚地区,因此澳洲在中国的地理意义并未得到重视。

直到近代,随着澳大利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上升,澳洲一词在华人社会中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

由于中国人的语音习惯,他们将“澳大利亚”简化为“澳洲”,这也成为了澳洲一词的主要使用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澳洲一词的含义也逐渐扩展和丰富。

除了指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外,澳洲一词还常常代表着澳洲这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特点和特色。

当人们提到澳洲时,往往会想到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友好的社会文化等。

现如今,澳洲一词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中基本上已经确立了其固定的含义,成为中国人对澳大利亚的通用称谓。

澳洲这个国家也因此得以在中国人心中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形象。

澳洲一词的变迁是与中国人对澳大利亚认知的变化和增深紧密相连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了解程度的提高,澳洲这个词在中国的语境中逐渐获取了明确的含义,并成为代表澳大利亚的通用称谓。

澳洲一词的变化既反映了中国人对澳大利亚地理和文化的认知,也体现了中澳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流和合作的历史。

简论十九世纪前叶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

简论十九世纪前叶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
湘 谭 师 范 学 院 学报
9 9〔午 第 1期 1
简 论 十九 世 纪前 叶 中 国 人 对 西 方 的认 识
杨 鹏 程
(一 )

《马 可
.
彼 罗 游记 》 在欧洲 家诵 户传
《 《 皇 舆全 图 》
,
掀 起一 股

中 国热



五个 世 纪 之 后
,
,
当利玛 窦 首次将
,
万国 全图 》 展 现在惊 诧 无 比 的中 国 人 面 前两 个半 世纪 之 后
: “
道 光 的世 界知 识 只能 得零 分
, ,
有 其君 必 有 其 臣
身为钦 差 大 臣 的 琦 善 拒 绝 派 人 刺探 洋情
,
并 对林 则徐

的 明智举 动还 反 唇相 稽
我 不 似林 总 督
,
以天 朝大 吏
终 日 刺探 外洋 情事


①但 他
,
又 不能 在 皇 帝 面前 表 现得 过 于 昏喷
“ “
而 挨 了 当头 棒 喝的 道光 皇 帝 英 国 距 中 国 多远 了

对 英 国 的 底 蕴却 一 无所 知
主 年甫 2 岁
,
白 夷 ” 战俘 来 了解 :
到中 国 回疆 有无 旱 路可 通 ?

英夷
,

来 中 国 仅 仅为 了牟 利还 是别 有 厄 测 之 居 心 ? 该 国 女

何 以 推为 一 国 之 主? 有无 匹 配 ? 等 等 硝烟 腾 空
, ,
其 中即有 各该权 臣 之 物
,
又 询 以 此 人何不 适 人 ? 据 称

很多人都相信的对澳大利亚的十个误解

很多人都相信的对澳大利亚的十个误解

很多人都相信的对澳大利亚的十个误解澳大利亚似乎离世界其他地方很远(除非你在新西兰或东南亚!)许多人从来没有时间去那里旅游。

因此,关于地下神秘土地的常见误解依然存在。

但与普遍看法相反的是,澳大利亚人并不都是金发碧眼、皮肤黝黑的,他们在周一早上去海滩的路上吃着罐装的Vegemite,击退致命的生物。

世界对澳大利亚有很多误解,以下就是人们常有的对澳大利亚的10个误解。

1、总是海滩天气当人们想到澳大利亚时,就会想到海滩.海滩绝对是澳大利亚文化的一大部分,所以外国人自然认为澳大利亚永远拥有美丽的海滩天气。

但事实并非如此。

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当你穿过这片土地时,天气也会发生变化.北边有热带气候,在某些城市里,天气非常寒冷.在某些地区,澳大利亚的冬季是温和的,但仍然肯定不是一年四季的海滩天气!2、每个人都总是待在沙滩上进而,人们倾向于相信澳大利亚人自己一生都在海滩上度过.就像我们说的那样,海滩确实会在澳洲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澳洲文化的唯一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度假时总是穿着冲浪服的异国风情,而是另一个有着人们每天上班的常规城市的国家。

我们确信许多澳大利亚人会喜欢一直呆在海滩上。

然而,可悲的是,这是一种持续到夏天和温暖周末的消遣。

3、除了海滩,这里全是丛林和内陆除了想象海滩的画面,外国人在描绘澳大利亚时往往想象着红色内陆和丛林。

说句公道话,这个国家的大部分看上去确实如此.但是,澳大利亚也是一个远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更加庞大的国家,这里的景观和气候一样不同。

在澳大利亚,你肯定能找到尘土飞扬的内陆、丛林、美丽的海岸线。

你还可以找到热带雨林、大城市、郊区大片地区、乡村小镇、迷人的湖泊、农场和葡萄园,甚至雪地。

4、无论你去哪里,都有袋鼠和树袋熊是的,当你到达澳大利亚时,你会看到袋鼠和考拉.但它们并不像流行文化所显示的那样常见。

大多数时候,你必须参观一个野生动物园,才能看到它们,因为他们通常不会在大城市里跳来跳去。

中国传统文化对澳洲生活华人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澳洲生活华人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澳洲生活华人的意义当然应该,分析如下:华人华侨的传统文化认同及其心态二战以后,海外华人华侨大多数已经加入居住国国籍,身份上从“客人”变成了“主人”,文化认同和心态上也已经实现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质的转变。

尽管如此,在血缘上、文化上,他们仍然同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仍然得到某种形式的传承。

(一)总的来说,华人华侨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意识始终占着主导地位1、传统家族主义对华人华侨的影响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基本文化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刻持久的影响。

这种影响对海外华人华侨来说也不例外,尤其对于早期华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从华侨、华人社团发展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最早的宗乡会馆以“敦睦宗谊,促进团结,共济互助,同谋福利”为宗旨,组织祭祀祖先、帮助新来华人、举办教育事业、提供社会保障、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

由血缘和地缘关系发展起来的社团是华侨、华人主要的社会组织。

这显然是受传统的家族主义影响的结果。

甚至连华人企业集团,也大多采取家族经营的形式,核心人物多是由同一家族的成员或姻亲组成,这在东南亚的华人企业集团中表现最为突出。

通过合家团聚的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认祖归宗的活动,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还在自觉不自觉地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即使一些隔了好几代的华裔,仍然心眷宗邦,不少人越洋过海,不远万里,辗转回到祖国、家乡寻根问宗,拜祭祖坟。

2、眷恋故土、祖国的爱国情怀绵绵故土情是华人华侨爱国传统长流不涸的源泉。

其中既有朴素的乡土感情,也有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价值取向。

传统农业文明土壤中生活的中国人有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结。

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寄人篱下,对于早期移居海外的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痛苦选择。

原因无非是躲避战乱、迫害、被拐骗劫掠或是求学、经商。

在实现政治认同的转化之前,海外华侨都有“海外孤儿”的痛切感受。

清末中国人的澳洲想象

清末中国人的澳洲想象

清末中国人的澳洲想象从汉朝至宋元的一千多年间,中国人的海上航线都是在太平洋到印度洋有限的空间内展开。

15世纪明初起,中国人关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关于澳大利亚的确切认识,是晚清世界地理知识开拓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末来华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中未曾绘出澳大利亚,因为其时欧洲人的地理探险尚未及澳大利亚。

实际上,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所说的“五大州”,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五大洲”有很大的区别。

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及其解说,给中国提供了“地圆说”和“五大州”新知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清人关于澳洲的认识。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认为“墨瓦蜡泥加”便是澳洲,并为《坤舆万国全图》中所谓的“五大州”之一。

但“墨瓦蜡泥加”并非今天所说的澳洲,很大部分还属于想象中的大陆。

“墨瓦蜡泥加”是源自麦哲伦的译名,称其越过大西洋,经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的海峡。

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李明彻的《地球正背面图说》,大多沿袭了利玛窦等人的叙述。

梁廷枏和徐继畲的地理著述、叶子佩和六严绘制的世界地图,虽然利用了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提供的关于澳洲的新知识,但由于明末清初这些耶稣会士地理学文献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材料的取舍上仍受到这些汉文西书的某些误导。

中国人最早使用“澳大利亚”一名,并介绍澳洲地名由来和地理移民情况的著作,可能是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梁廷枏的《海国四说》。

该书《兰仑偶说·卷四》第一次比较准确地陈述了关于澳大利亚的知识。

梁廷枏或许是汉文文献中最早使用“澳大利亚”一名,并明确将之视为“第五洲”的中国人,书中最早记述了有关澳大利亚的地理和移民情况。

1848年,徐继畲完成的《瀛环志略》(又称《瀛寰志略》)也已有了关于澳大利亚更为详细的讨论。

不过,当时徐继畲没有把澳洲作为第五大洲,该书卷二记述了“南洋各岛”“东南洋各岛”和“大洋海群岛”,澳大利亚则被放在亚洲的“东南洋各岛”部分。

澳大利亚史读后感

澳大利亚史读后感

澳大利亚史读后感澳大利亚史是一部关于这个国家丰富多样历史的故事,它包含了远古时期的原住民文化、欧洲殖民时期的探险和殖民化、以及现代澳大利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阅读这部历史书后,我对澳大利亚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这个国家的成就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文化和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住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数千年,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然而,在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后,原住民遭受了严重的压迫和剥夺。

他们失去了土地和资源,其文化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阅读这部历史书后,我对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重视保护和尊重他们的权益。

其次,澳大利亚的殖民化和建国过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洲殖民者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抵达澳大利亚,建立了殖民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殖民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对土地、资源和政治权力的争夺。

但澳大利亚最终实现了独立,成为一个繁荣的国家。

阅读这部历史书后,我对澳大利亚的建国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这个国家的奋斗和成就感到敬佩。

最后,澳大利亚的现代发展也是这本历史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20世纪初到今天,澳大利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它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国家,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环境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阅读这部历史书后,我对澳大利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阅读澳大利亚史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澳大利亚的成就和挑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它的文化遗产,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澳洲这个词语在汉语中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许多变化。

它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人对澳洲这个国家的认知和理解的变化。

从最早的“罗马帝国”时期,到现代的“澳大利亚”,澳洲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意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交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澳洲”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称为“大珠澳”、“大珠泖”等,意思是“远方之国”的意思。

在《汉书》中有关于澳洲的记载,称其为罗马帝国,是指当时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和强大帝国。

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和澳洲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

而澳洲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神秘而遥远的异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澳洲这个词语的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出现了“澳洲”一词,指代的是阿拉伯尼西亚的一部分地区。

在这一时期,澳洲的形象逐渐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清晰起来,成为了一个与中国相距甚远,充满神秘的地方。

澳洲的形象也逐渐被记录在中国的地理和历史文献中,成为了中国古代地理知识中的一部分。

近代以后,澳洲这个词语的含义开始向今天的“澳大利亚”转变。

在清朝时期,中国开始和澳大利亚进行了贸易往来,中国移民也随之前往澳大利亚,建立了华人社区。

这一时期是澳洲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发生了巨大转变的时期。

澳大利亚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被逐渐传入中国,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形象也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真实的国家。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成为了英国的一部分,成为了英联邦的一员。

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多,澳大利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合作伙伴。

澳大利亚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起来,成为了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魅力。

随着中澳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澳大利亚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元和丰富。

中国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形象也在中国人心目中变得更加具体和丰富。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澳洲”一词在汉语中的含义经历了多次变迁,反映了中国人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和理解的变化。

从最早期的古代对外国地名的音译,到现代的地名译名规范化,澳洲一词的演变也折射出中澳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语言等多个角度探讨“澳洲”一词在汉语中的变迁,以期深入了解中澳关系在语言层面的历史和演变。

我们需要了解“澳洲”一词最早的出现和意义。

在古代中国,对外国地名的称谓往往是音译而来的,比如“罗马”、“雅典”等。

而澳大利亚在古代的称呼则相对少见,一些古代文献中将其称为“澳州”、“澳西亚”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澳大利亚英文Australia的音译,但在当时并不常见。

清朝时期,由于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和交流日益增多,澳大利亚逐渐被中国人所熟知,也出现了更多的关于澳大利亚的文献和记载。

据《清实录》载,清代的一些地理书中提到了“澳洲”一词,这标志着“澳洲”一词开始在中国的地理词典中被广泛使用。

而《清实录》中对“澳洲”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说明中国人对澳大利亚地理信息的了解逐渐加深。

随着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中国地名的翻译也得到了全面的规范和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澳大利亚的地名翻译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不断加深,这也导致了中国社会对澳大利亚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对澳大利亚的地名翻译也更加规范。

在规范化的过程中,“澳洲”一词逐渐成为中国官方和媒体使用的标准地名,在汉语中也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官方地名,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澳大利亚的认知和对中澳关系的重视。

“澳洲”这一地名也成为了中国民众对澳大利亚的普遍称谓,这表明了中国社会对澳大利亚的认知和了解已经广泛而深入。

论澳洲环境观发展史及中国与其相似性

论澳洲环境观发展史及中国与其相似性

一欧洲早期的移民,对于澳洲来说,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难以回避的灾星。

毁林,开荒,虐杀,饲养,当一个落后文明遭遇一个先进文明的时候,带来的总是毁灭与灾难,早在4万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于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然而,欧洲移民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土著的剧减,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与生态的破坏。

澳大利亚原本是个野性的世界,。

封闭的环境,浩瀚的沙漠,茂密的丛林,温热的气候,充沛的阳光,丰沛的淡水,稀少的人口,几乎看不到的污染,以及土著居民原生态利用土地的传统,使这个国家基本处在独特而自然天成的状态,真正的动植物王国和昆虫天堂。

然而淘金时代,英国移民乱挖滥伐,水土流失,植被无法修复;大肆捕鲸,致使近岛鲸种几近灭绝;带外来物种,比如兔子,在无天敌的环境里泛滥成灾霸占当地"近亲"Bilby窟穴,吃光全澳草场,导致Bilby濒危。

至今都需要定期猎杀兔子方可太平——1859 年,几只动物园的兔子因火灾逃向原野,其后代最终泛滥成灾,食草,挖洞,导致牧草锐减,土地大面积退化,畜牧业产值大幅度下降,在全民动手灭兔未果后,通过释放携带病毒的蚊子才得以控制;由于鼓励养牛导致存栏数巨大,牛粪偏地都是,遮盖牧草,破坏光合作用,致使牧草大量死亡,后引入屎壳郎方结束危机;一百多年前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两种仙人掌,从牧场营地自我扩散,走向全境,侵吞大量耕地,牧场,多年后发现并引入某种蛾虫,方度过危机;1935 年为消灭植物害虫而引入的百余只蟾蜍,在历经几十年后繁衍成两亿只的庞大家族,并成为全民公敌,大量毒死蛇,鳄鱼,袋鼠,蜥蜴,野狗和其他肉食动物,政府使尽浑身解数未果,乃至出动军队围剿,至今仍为凑效……欧洲人外来的病毒土著人不具免疫力,比如天花霍乱,加之杀戮土著人,土著人口急剧减少。

殖民者探险开拓的历史,也是外来物种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的过程,无形中埋下各种生态灾难的祸根。

家畜家禽一旦脱离樊篱进入荒野,便”适彼乐土”,无限扩张,若干代后,恢复野性,蜕化返祖。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澳洲,即澳大利亚,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家,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南半球。

它的独特之处不仅从其迷人的自然风光中彰显,更源自其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汉语中,“澳洲”一词也经历了许多年的变迁和磨砺,其含义也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

“澳洲”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其最早的意思是指南方的荒凉之地。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人们对南方大陆的了解并不多,而传统的地理观念也认为南方是一个荒凉而神秘的地方。

“澳洲”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对南方地区的一种形容词,用以描述其荒凉和偏远的特征。

这也是“澳洲”一词最早的含义。

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丰富和传播,人们对“澳洲”地区的认识逐渐深入。

随着欧洲探险家的到来,他们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有关澳洲的相关知识,并且记录下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这一过程中,“澳洲”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它不再仅仅是对南方荒凉之地的形容词,而是开始被用来指代一块具体的地理区域,即澳大利亚大陆。

在这一阶段,“澳洲”一词的含义开始变得更加具体和明确。

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文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对澳大利亚的认识也逐渐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这一过程中,“澳洲”一词的含义再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它不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地理区域的指代,而是开始涵盖更多的内容。

除了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之外,“澳洲”一词还开始涉及到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它成为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概念,与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一阶段,“澳洲”一词的含义已经趋向于更加具体和全面。

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是不断演变的,并且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从最初的对南方荒凉之地的形容词,到后来的对澳大利亚大陆的指代,以及如今的代表澳大利亚国家的全面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积淀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被误解的澳洲人 真相在这里

被误解的澳洲人 真相在这里

留学生在出国前,会看一些有关澳洲留学生活的文章,并对即将到来的澳洲生活和当地的澳洲人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然而,实际情况是,当留学生在澳洲本地生活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以前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不准确,国内对澳洲人真实的生活习惯还是有着很大的误解。

误解一:澳洲人的着装和文化Topic1:澳洲人都穿冲浪服,因为他们很休闲可以随时在海边冲浪休闲。

真相:由于澳洲海港众多,水上运动项目发达,海上冲浪是节假日里年轻人相当热衷的项目。

但大街上的澳洲人并不穿冲浪服,只有在去海边冲浪时才会换上此类装扮。

事实上,平时人们着装都比较休闲随意,经典的欧式服装在澳洲也非常受欢迎。

Topic2:所有的澳洲人都拥有一顶阔边Akubra帽子、UGG雪地靴和Driza-Bone防水大衣。

真相:UGG羊毛皮靴子起源于澳洲,这种皮毛一体的靴子至今依然在澳洲人当中非常流行,尽管市面上的UGG大多购买自美国公司。

Driza-Bone防水大衣是2007年悉尼APEC会议领导人合影穿的服装,虽然它和Akubra帽子(澳洲牛仔帽,一种阔边男用帽子,Akubra是澳洲著名的帽子生产商)都是澳洲传统服饰的代表,现在也还有人穿戴,但由于两者最初就是为澳洲的农夫制作用于野外防护的,所以如今一般也只在澳洲的乡村或农场才会有人穿。

Topic3:澳洲题材电影CrocodileDundee鳄鱼邓迪、WolfCreek狼溪、MadMax疯狂的麦克斯等,就是澳洲文化和现状的展示。

真相:错误!实际上澳洲虽然拥有广袤无垠的国土,有很多荒芜的戈壁和原始森林,但这里同时也是一个安定富饶的国度。

事实上,澳洲一直在努力改变早期电影所带给外人的印象,展现澳洲人热情、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

误解二:澳洲人的饮食习惯Topic1:在向别人介绍BBQ户外烧烤时,澳洲人总是会说“Throwanothershrimponthebarbie”。

真相:完全不是这样!barbie是澳洲barbeque的俗语,“Throwanothershrimponthebarbie”是一个很具有澳洲代表性的俚语。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现澳洲?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现澳洲?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现澳洲?汪大渊(1311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

字焕章。

南昌人(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汪家垄)。

至顺元年(1330),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

至元三年(1337),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他一共航海过2次。

汪大渊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岛夷志》,把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成章,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岛夷志略》记载澳大利亚的见闻有两节:一、麻那里;二、罗娑斯。

当时中国称澳大利亚为罗娑斯,把达尔文港一带称为麻那里(marani),泉州商人、水手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

汪大渊记载当时澳大利亚人的情况:有的“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

”有的“穿五色绡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

”还记载有一种灰毛、红嘴、红腿、会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亚鹤,“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仪容可观,亦异物也”。

他称之为“仙鹤”。

又称澳大利亚一种特有的红得象火焰一样的树为“石楠树”。

汪大渊还记载了澳大利亚北部某地“周围皆水”,即指今天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以东一大片沼泽地。

所记“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亚西北高峻的海岸附着很多牡蛎。

还记载有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岛和高达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峰磊磊,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

”这些都是真实无误的。

《岛夷志略》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价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视。

自1867年以来,西方学者中有十人研究该书,并将该书翻译成文字。

在《岛夷志略》中有两节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应该是见著于世的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早期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廖大珂澳洲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给人以神秘感。

在欧洲人看来,澳洲是由他们发现的。

然而,自本世纪以来,这种观点受到了挑战。

1953年澳大利亚学者C.P.菲茨杰拉德在《是中国人发现了澳洲吗?》一文中,根据在达尔文港附近出土的一尊寿老雕像,推测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澳洲。

(1)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论述这一发现时也说:寿老雕像是“1879年发掘者们从修路时须推倒的一棵至少有200年树龄的老榕树的根部,于地下4米深的地方发掘出来。

出土时,小雕像因年久而变黑,具有明代或清初的风格,因此推定它与郑和同时代则是十分合理”。

(2)在国内,近来赵志华先生的一篇论文则提出,《郑和航海图》中的未名陆地是澳洲大陆,因此郑和船队可能到过澳洲海岸。

(3)李万权与赵志华两先生进而认为:“这片未名地可以确信是郑和船队第三次远航澳洲实地探察后才绘在航海图上的”。

(4)以上的推测和论断虽未免过于大胆,且缺乏可靠的证据,但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澳洲是郑和船队发现的并绘在航海图上的吗?在欧洲殖民者东来之前,中国人是否到过澳洲?其实,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的遥远的年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在南方的海洋中有一块大陆,并到过澳洲,对澳洲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较为清晰的过程,并在中国史籍中留下记载,《郑和航海图》上的未名地不过是在前代记载的基础上绘制的,反映了宋元以来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

一.澳洲是距离其他大陆最远的一块大陆,它三面的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只是北面的海洋借星罗棋布的马来群岛才与亚洲大陆相联结。

因此,早在欧洲人东来之前的几个世纪,马来人就已知道澳洲,但却认为它不适合人类居住,将其称为“死亡之地”,(5)后来苏拉威西的布吉斯人(Bugis)为了捕捞海参,卖与中国人,来到澳洲北部沿海,除了在它的海岸进行捕捞活动之外,并没有深入内地。

他们把那里称为“麻那加(Marega)”,意即“海参地”。

(6)古代阿拉伯人受古希腊地理学的影响,也相信南方存在着一个大陆。

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积极开拓与东方的贸易,阿拉伯人纷纷扬帆东来,到马来群岛进行商业活动,甚至抵达距澳洲只有一箭之遥的香料群岛购买丁香。

(7)他们虽然从马来人那里听到一些关于南方大陆的传闻,但认为那里无所出产,也没有商品可供购买,所以没有登上这块土地。

(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擅长航海的民族。

早在汉代,中国的海船已航行在马来群岛和南印度附近的海域。

(9)但是早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进行的。

到了唐代,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尤其是天宝十年(751年),唐朝在怛罗斯战役中失利,对外陆路交通受阻,于是海上交通就取而代之,蓬勃发展。

中国的海船不仅远航东南亚.印度半岛,甚至可以直航波斯湾。

如,“唐王榭,金陵人。

家巨富,祖以航海为业。

一日,榭具大舶,欲之大食。

行逾月,海风大作,惊涛际天,”因舟破风涛而漂入乌衣国。

“王榭为诗曰:‘基业祖来兴大舶,万里梯航惯为客……’”。

(10)唐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贾耽亦记载了从广州经由东南亚,直至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交通航线。

(11)从上可见,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人民不仅频频驾驶大舶,活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而且还出现了以航海为业的航海世家,他们对于海外的情况已有相当的了解。

这时期出现不少记载有关殊方异物的书籍,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杜环的《经行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樊绰的《蛮书》.段公路的《北户录》.苏鹗的《杜阳杂编》.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以及慧超的《往五天竺传》等,其涉及国家之多,记述之精确程度,远迈前代,反映了我国人民航海活动和对海外知识的发展。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人民向海外发展,中国的航海事业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我贾贾日本,挂席穷南海”,(12)中国海船的活动地区较之前代又有扩大,中国海员和商人的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

宋时中国海船从广州和泉州等港口出发,乘北风南行,到达南海国际航运贸易枢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东南海岸),然后向西航行至印度半岛.阿拉伯.东非海岸,(13)或向东航行,抵达爪哇,甚至深入到印尼群岛东部距澳洲大陆仅有咫尺之距的昆仑(指香料群岛).黄麻驻(今班达岛).牛论(今班达岛之某地).底勿(今帝汶岛)和勿奴孤(即马鲁古群岛的异译)等地进行贸易活动。

(14)元时,中国的远洋航海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中国帆船不仅向西可以直航东非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而且在印尼群岛东部诸岛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如文老古(即马鲁古群岛),“地每岁望唐舶贩其地,往往以五梅鸡雏出,必唐船一只来,二鸡雏出,必有二只,以此占之,如响斯应”;(15)古里地闷(今帝汶岛),“地谓之马头,凡十有二所”,“昔泉之吴宅,发舶梢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

(16)根据汪大渊的记载,元代已经开辟了从泉州经由勃泥至古里地闷的直通航线,而不必取道三佛齐中转,这样就缩短了航程,便利了与马来东部群岛的交通往来。

(17)1597年,库托也认为:最早发现,并到马鲁古诸岛居住的是汉人,因为在所有东方人中,汉人被看作是造船和航海的先驱;汉人从很多世纪以来便驾驶其帆船在该海上航行,亦在这些岛屿上落脚安身;这样的移民至今还在继续。

(18)从上可证,宋元时期,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印尼群岛东部海域已是中国商船经常涉足之地。

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中国人对海外的认识和了解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出现了专门描绘海外国家的地理图,如《海外诸蕃地理图》和《诸蕃图》;还有一大批介绍海外情况的著作相继问世,仅流传下来的就有《岭外代答》.《诸蕃志》.《真腊风土记》.《大德南海志》.《事林广记》.《异域志》和《岛夷志略》等。

当时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也更加明确,有了区域上的划分,把今东南亚附近及斯里兰卡以东的海域称为“大洋海”,在大洋海中又把苏门答腊以南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海”,爪哇以东的海域称为“东大洋海”;斯里兰卡及南印度周围的海域称为“细兰海”,西印度以西,直至波斯湾的印度洋水域称为“东大食海”;阿拉伯半岛以西,包括红海的海域称为“西大食海”。

(19)以上说明,宋元时期的中国人对海洋已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对马来群岛以南的海洋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由于海外交通的频繁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在与马来水手和阿拉伯人的长期接触中,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听到一些有关南海“女人国”的传闻,最早记载这个“女人国”的是梁时《梁四公子记》:“女国有六……南海东南有女国”。

(20)按,女国,或称女王国.女人国。

女国的传说,自汉代以来就有之。

(21)有关它的地望,各地皆有,一在北沃沮(指朝鲜)海中,一在倭国(日本),或云在扶桑东,一在西北,一在西海,一在中南半岛北部。

但《梁四公子记》所志“南海女国”与上不同,“南海”是中国人对南方海域的称呼,其东南当指今印尼群岛东部以南。

宋代载籍对女人国则有更详细的描述,北宋人刘斧记曰:“闻东南有女子国,皆女子,每春月开自然花,有胎乳石.生池.望孕井,群女皆往焉。

咽其石,饮其水,望其井,即有孕。

生必女子”。

(22)南宋时周去非云:“阇婆之东,东大洋海也,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

愈东则尾闾之所泄,非复人世”;(23)“又东南有女人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或流出莲肉,长尺余。

桃核长二尺。

人得之,则以献于女王。

昔尝有舶舟飘落其国。

群女携以归,数日无不死。

有一智者,夜盗船亡命得去,遂传其事。

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咸生女也”。

(24)赵汝适亦有类似的记载。

(25)从宋人对女人国的记载来看,他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是转手掇拾阿拉伯人关于“女儿岛”的传闻。

如:伊卜拉希姆·本·瓦西夫(Ibrahim Bin Wasif,10世纪左右)著《印度珍异记述要》:“也有一些像女人,长发,乳部突起,之中没有男性,女性因风而受孕,所生后代与她们类同……女人岛。

该岛位于中国海最边缘。

据说全部岛民皆女人,由风受精繁殖,而且只生女孩;又传说,女人们因吃一种果实而受精……有一次,一个男子落入她们之手,女人们要杀死他,但其中的一个可怜他,把他拴在一根梁上,投入大海,海浪和海风一直把他带到了中国。

他去见中国国王,向国王谈起该岛的情况。

国王随即派船前去寻找;但是航行了三年,却没有找到,连一点踪迹也没有”。

(26)约成书于公元10-12世纪的《印度珍异记》:“下文就是阿布兹-扎赫·巴尔哈蒂(Abu'-Zahr al-Barkhati)船长向我介绍的有关女儿岛的情况。

此船长是锡拉夫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他的这些资料是从岛中一位女子口里听来的……他告诉我说:有一位男子乘坐一艘属于他自己的船出发,随船载送着该地区的一大帮商贾。

当他抵达马拉努(Malanu,指沙捞越附近海域)海域的时候,已经靠近了中国海滨,甚至已经隐约看到了中国的一些山巅。

突然间,一阵可怕的大风骤起,将船吹向了相反的方向(飘到了女儿岛)……突然从海岛中铺天盖地般地冲出一群妇女,只有上帝才知道她们的具体数字!她们纷纷扑向男子,每个男子可分得一千多名妇女……这些男子都因为疲惫不堪相继衰竭而死”。

(27)卡兹维尼(Kazwini,1203-1283)的《世界奇异物与珍品志》:“瓦克瓦克群岛(Wakwak)。

此岛与阇婆格岛相毗邻……执政君主本为一女子……中国海中的女儿岛。

人们发现那里都是女子,绝无男子的踪影。

姑娘们靠风受孕,生下来的也是和她们一样的女子。

还有传说认为,她们是靠吃一种树的果子而受孕的,而这种树就生长在本岛之内。

她们吃果受孕之后也生育女儿”。

(28)此女国,女人国.或阿拉伯人所说的女儿岛位于今何地?一些学者或谓其地为今苏拉威西岛布吉斯人(Bugis)居住地,因古代该族女权甚大。

然而,女权为上的母系社会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是很普遍的现象,仅凭布吉斯人之女权便遽下定论,未免失之于武断。

周去非和赵汝适所说的女人国位于爪哇之极东,阿拉伯人亦称女儿岛位于中国海之最边缘,皆为世人罕至之地。

苏拉威西地当爪哇东北,宋人与苏拉威西已有接触,将其东南的布敦岛(Butung Palau)称为“麻东”,东部的曼涯岛(Banggai)称为“平牙夷”,(29)而且宋人还抵达了苏拉威西以远的香料群岛和帝汶岛。

因此,苏拉威西在宋人的眼中不属于“非复人世”之地。

阿拉伯人则也早已在这些岛屿进行商业活动,并对此留下了较翔实的记载,他们把苏拉威西称为马加撒(Maqasar),(30)而女儿岛不在阿拉伯人活动范围之内。

故女人国或女儿岛为苏拉威西之说恐难以凭信,而且无论是中国人的记载,还是马来人.阿拉伯人的记载,从未将布吉斯人称作“女人国”。

其实,女国.女人国,或女儿岛指得是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区,马来人也把那里称作Maharani,Maharani又可读作Marani,意曰女王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