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见疾病选穴--简版
88个精选穴专穴专用(高清配图)
88个精选穴,专穴专用!(高清配图)【只需500元费用】学习内容:乳腺增生症、皮肤病、前列腺病特色疗法、鼻炎、火针.美容针、特色美容技术!《点击查看详情》全身穴位众多,仅经穴就有360多个。
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对应的最有效的穴位,却比比皆是。
专穴专用,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超实用的88个救命穴超清晰对照图,赶紧收藏了!1、救命穴——人中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2、万能穴——合谷合谷穴:此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之所以成为万能穴,是因为它的作用十分多,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头痛、发热、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等病症。
3、长寿穴、强胃穴——足三里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4、消气穴——太冲太冲穴: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5、瘫痪穴、高血脂穴——环跳环跳:在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6、腰痛穴——飞扬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
7、疏筋穴——阳陵泉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9、补肾穴——太溪太溪穴: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0、止痛、冠心血管穴、心肌梗塞穴、发热穴——膻中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在胸骨体上。
11、补血穴、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12、止咳穴——尺泽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13、皮肤病穴、治痘穴——曲池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14、消炎穴——商丘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15、耳鸣穴——少海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压歌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最全人体穴位图及常见病按摩手法(带图)
人体穴位全图附加: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1、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
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
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
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
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
最全人体穴位图和对治病症(最新彩图)
快来收藏:已知最全面的人体穴位图及对治病症(彩图)特效穴位: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 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1、感冒:合谷、列缺、尺泽,头痛加印堂,咽喉疼痛加少商点刺出血。
2、咳嗽:列缺、尺泽、丰隆。
3、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
4、上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内关、足三里。
5、下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天枢、足三里。
6、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7、腹泻、痢疾: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8、便秘:天枢、支沟、上巨虚。
9、胁肋疼痛、岔气:外关、支沟、阳陵泉(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处)、阿是穴。
10、头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
、11、牙痛:颊车、下关、合谷、内庭(足第2、3趾缝纹头处)12、肩周炎:肩隅、肩liao、阿是穴。
13、膝关节炎:犊鼻(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胫骨内侧髁的下方凹陷处)。
14、心痛、心悸:内关、神门、足三里。
15、神经衰弱、失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印堂。
16、眩晕: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印堂、百会。
17、高血压:曲池、足三里、涌泉、百会。
18、上肢麻木、疼痛、瘫痪:肩隅、肩liao、曲池、外关、神门、内关、合谷。
19、下肢麻木、疼痛、瘫痪: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
20、月经不调:三阴交、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21、痛经:合谷、三阴交、关元。
22、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合谷、列缺、足三里、太冲、医风(耳垂后方凹陷处)、鱼头、鱼尾。
2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太阳、合谷、足三里、太冲。
24、呃逆:内关、足三里、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25、耳鸣、耳聋:听宫、听会(屏下切迹前、张口凹陷处)、医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
26、急救:人中、内关、合谷、涌泉、十宣(手十指的尖端)、百会。
27、小儿惊风:人中、四缝、中冲(中指的尖端)、十宣点血。
28、腰痛:肾俞、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阿是穴。
人体穴位与病症对照图,很全,收藏起来自己照着按
穴位多在神经末梢和血管比较多的地方,中医对此方面较为深刻,并指出人体的一些疾病,多半是这些经络拥堵造成的,通过按摩、推拿等方式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来治疗疾病。
对照一下穴位与病症图,自己在家就能按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四穴祛百病疗法:所谓四穴即在人体膻中穴、神阙穴、命门穴、大椎穴四个穴位按摩疏通人体前任脉(血脉)、后督脉(气脉),以此贯通气血,可以去除身体内的多种病患
颈椎病:可按大椎、肩井、肩中俞、手三里、外关
肩周炎:可按肩井、肩髃、肩贞、天宗、肩髎、肩中俞
腰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可按阳关、承扶、殷门、委中、足三里
腰腿痛麻:可按足三里、冲阳、伏兔、风市
关节炎、滑膜炎、骨质增生:可按内外膝眼、鹤顶、委中、足三里
气管炎、哮喘:可按膻中、天突、大椎、气户
乳腺炎:可按乳根、膻中
痛经、月经不调、腹痛腹泻:可按神阙、关元、子宫、肾俞、三阴交、涌泉 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 可按太阳、大椎、印堂
胃痛、呕吐、痉挛:中脘、胃俞、神阙
穴位怎么找?有仔细观察的人,就会发现穴位位置的特点:
大多数穴位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在这些位置。
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那么必定是有较
大或较多的血管处经过,如手部和腹部。
各种疾病取穴表!一表在手,病痛不愁(收藏)
各种疾病取穴表!一表在手,病痛不愁(收藏)穴位治病总集治疗原则:盛则泄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
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
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
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
小编提示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常见病症及杂症【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便秘】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身体虚弱】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
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
(化脓灸)【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
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
【中风预防】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疗时间稍长,建议60分钟以上。
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
4、足三里、绝骨。
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炎】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常见疾病选穴
一,高血压病1,肝阳上亢主穴太溪肾俞京门三阴交太冲风池侠溪配穴目赤,加关冲放血.2,痰浊中阻主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太白中院内关配穴便澹,加天枢。
3,气血亏虚主穴膈俞血海心俞脾俞肝俞足三里膻中百会中冲配穴灸肝命肾俞气海4,肾精不足主穴肾俞太溪绝骨三阴交脾俞丹俞足三里命门头维配穴心悸,加内关;少寐,加神门:耳鸣,加听宫。
二、消渴/糖尿病治法淸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J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半隆、中脫;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隅、曲池、介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三,颈椎病主穴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足三里.太溪、足三里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四、漏肩风漏肩风(omalg i a )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 of sho u Ider).治法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就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關肩鞋肩贞阿就是穴配穴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命;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五、腰痛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就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腰眼阿就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隔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六、坐骨神经痛治法通经止痛.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大肠俞、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水沟,肾俞用补法,余均用捻转提插得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常用病例施灸取穴参考表(完整版)
过敏性鼻炎 迎春、印堂、合谷、内关
气短倦息、懒言自汗:风门、肺俞; 腰膝酸软:命门、肾俞; 消瘦讷呆:脾俞、足三里。
用法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 每日1-2次,5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7次1疗程。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灸至胎位转正 为止。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科
失眠症 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
头晕脑胀:风池、印堂; 心烦多梦:心俞、肾俞; 急燥焦虑:太冲、阳陵泉; 顽固失眠:涌泉、华佗夹背; 体质虚弱:关元; 易惊醒:足窍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 每日1次,睡前施灸,5-7次1疗程。
风湿性 关节炎
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肩禺、肩髎; 肘关节痛: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环跳、风市。
发热头痛:曲池、外关; 张嘴疼痛:下关、合谷。
发热:曲池、合谷; 久咳:肺俞; 体弱;足三里
呕吐:内关; 肠鸣;公孙,丰隆; 腹痛:中脘、梁丘。
高热:曲池、大椎; 痰多;列缺、丰隆; 牙关紧闭:颊车、下关; 角弓反张:风池、身柱。
小儿麻痹症
上肢瘫痪:肩髃、曲池、外关; 下肢瘫痪:环跳、阳陵泉、绝骨。
曲池、合谷
迎风泪,清稀:肝俞、肾俞; 泪枯浊热感;合谷、行间、隐白。
头晕头胀:风池、童子髎、攒竹; 气血不足;脾俞、足三里、神门; 腰膝酸软:肝俞、肾俞、太溪。
口苦咽干:外关、行间; 胁痛:阳陵泉、丘墟。
恶心呕吐:丰隆、中脘; 神疲乏力:肾俞、足三里。
(完整版)耳穴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
内生殖器、外生殖器、对屏尖、内分泌、肾
对屏尖、内分泌、神门、肾上腺、内生殖器
对屏尖、内分泌、神门、肾上腺、外生殖器
内生殖器、对屏尖、内分泌、神门
艇角、膀胱、内分泌、肾上腺、肾
肾、缘中、内分泌、神门
胰胆、内分泌、三焦、神门
口、食道、胃、十二指肠、内分泌
内分泌、缘中、皮质下、肾、交感
肺、内分泌、脾、枕、肾上腺、肾
肺、内分泌、睾丸、面颊区
肺、肾上腺、枕、大肠、内分泌
相应部位(点刺)、肺、枕、肾上腺
口、内分泌、神门、舌、肺
颌、神门、(牙痛点)
颌、口、肾上腺
舌、口、内分泌、心、肺、小肠
舌、内分泌、交感、肺、枕、脾、小肠、肾
颌、肺、肾上腺、口、脾
内分泌、缘中、(乳腺)、枕
(乳腺)、内分泌、肾上腺、枕
乳腺囊肿
乳腺炎
急慢性阑尾炎
胆囊蛔虫症
胆结石
内外痔
冻疮
扭伤、压伤
习惯性脱臼止痛
急性蜂窝组织炎
骨膜炎
晕车、晕船
甲亢
痛经
白带过多
月经不调
闭经
附件炎
子宫内膜炎
慢性盆腔炎
产后宫缩痛
早泄
功能性子宫出血
扁桃再出后痛
内耳眩晕症
毛囊炎
带状疱疹
皮肤瘙痒症
荨麻疹
扁平疣
神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
痱子
斑秃
脱发
中耳炎
耳鸣
听力减退
鼻出血
肺、内分泌、枕、交感、肾上腺
肺、肾上腺、枕、神门
相应部位(点刺)、肾、肺、内分泌
肾、肺、内分泌、枕
肾、内耳、内分泌、枕、外耳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皮肤病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皮肤病1)长痘痘。
揉太冲和行间两穴,以补足心血,这样新鲜血液才能上达头面,也才会把痘痘运走。
一周后,脸上痘痘已经十去六七,脸也显得白晰了许多。
2)扁平疣、青春痘——按摩支正穴、丰隆穴、阴陵泉穴。
扁平疣和青春痘非常有碍观瞻,它会导致色素沉着,摧毁人们的自信心,还极容易传染。
长扁平疣的原因是什么呢?人身体上的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
人体内有了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就会形成这些赘生物。
支正穴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心脏和小肠也是相表里的,而连通心脏和小肠的一个络穴就是支正穴。
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就是说心脏和小肠全靠它来联络。
支正穴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地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也就是说支正穴化解掉了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扁平疣主要是体内湿浊过多、脾虚水湿运化不利所致。
按摩支正穴、丰隆穴、阴陵泉穴,半月即可有显效。
小肠经上的支正穴、在手臂的背面,从手掌根往上5寸、也就是6个手指的距离,这个穴位在肉和骨头的中间,骨缝里的痛点处。
按摩支正穴可采取揉、按、掐的手法,力度要适中,当支正穴出现酸痛感的时候就可以了。
每次按大约100下。
在按摩小肠经里的支正穴以后,再和按摩胃经里的丰隆穴、脾经的阴陵泉穴结合起来,可以算得上锦上添花了。
对这几条经络坚持疏通按摩,不仅可以去除扁平疣,还有很好地防衰老的效果。
操作方法:可采取揉、按、掐的手法按摩支正穴,力度要适中,出现酸痛感就可以。
每次按大约100下。
3)荨麻疹——按摩肝经上的期门穴,主治症状为:肝病、胸部疼痛、荨麻疹等。
4)瘙痒:取大枣20枚、绿豆100克、猪油一匙、冰糖适量,加水共煮至绿豆开花即可服用,每天服一剂,分次服下,一般服药3天即可减轻5)大蒜可治瘊子、牛皮癣把大蒜放些盐捣烂如泥,敷在患处,用纱布盖好并用胶布固定,每天换新蒜泥一次。
(完整版)足底穴位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
(完整版)足底穴位治疗常见病症取穴参考表以下是一份足底穴位治疗常见病症的取穴参考表。
这些穴位可用于辅助治疗各种常见病症。
请注意,这仅为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一、头部- 循环系统:Baihui穴(百会)- 鼻子出血:Yintang穴(印堂)、Hegu穴(合谷)二、眼睛和耳朵- 干眼症:Sizhukong穴(四竹空)- 失聪:Kongzui穴(空随)、Shenshu穴(肾俞)三、呼吸系统- 慢性鼻炎:Fengmen穴(风门)、Lieque穴(列缺)- 咳嗽:Feishu穴(肺俞)、Shanzhong穴(膻中)四、消化系统- 胃痛:Weishu穴(胃俞)- 腹泻:Zusanli穴(足三里)- 便秘:Zhigou穴(支沟)五、泌尿系统- 尿频:Shenshu穴(肾俞)、Sanyinjiao穴(三阴交)- 尿失禁:Zhongji穴(中极)六、生殖系统- 月经不调:Sanyinjiao穴(三阴交)- 前列腺问题:Guanyuan穴(关元)、Shenshu穴(肾俞)七、神经系统- 失眠:Shenmen穴(神门)- 头痛:Fengchi穴(风池)八、心理问题- 焦虑:Shenmen穴(神门)、Neiguan穴(内关)- 抑郁:Yongquan穴(涌泉)请注意,这只是一份简要的参考表,具体的穴位选择和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和个人情况综合考虑。
在使用足底穴位治疗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中医师,以确保安全和最佳效果。
> 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勿将其作为替代医疗诊断或专业治疗的依据。
任何病情请立即咨询医生或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治疗。
三十种常见病的足疗选区配区及常见五腧穴
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肘、髋、膝关节、肝、胆、全身淋巴、脾脏、肩、斜方肌、小脑、脑干、上下身淋巴
脊椎骨、胸部淋巴、运动中枢
合谷、曲池、阴陵泉、足三里
28、耳鸣
耳内有鸣声、神烦意乱
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垂体、内耳迷路、颈椎、耳、脾、脊椎
合谷、支沟、足三里、内庭
7、胆囊炎
腹或右上腹疼痛,发作时胀、恶心、呕吐
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肝、胆、胰、十二指肠、上下身淋巴腺
胃、小肠、大肠、脊柱
液门、支沟、阳陵泉、侠溪
8、牙痛
牙及牙周围疼痛难忍,牙龈见红肿
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牙齿、脾、胃、扁桃体、上下颌、三叉神经、上下身淋巴
三叉神经、上身淋巴、内外肋骨
合谷、支沟、太溪、太冲
29、近视
看东西模糊不清、屈光不正
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肝、眼、三叉神经
颈椎、颈项、肝经特殊反射区
合谷、曲泽、行间、曲泉
30、中风偏瘫
因高血压,高血脂等诱发的疾病,一侧身体疼痛和冷热感觉减退、感觉异常、疼觉的过度敏感
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肝、胆、大脑、脑垂体、小脑、肩、肘、膝、脊柱、上下颌、甲状腺、甲状旁腺、心脏、肺、内外坐骨神经
小肠、胃、脾、大肠、运动中枢、坐骨神经特殊反射区、肝经特殊反射区、
尺泽、曲池、委中、太冲
下身淋巴腺、尿道及阴道、腰椎
甲状旁腺、脾、小肠、腹股沟
液门、中渚、阴陵泉、昆仑
21、痛经
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有些剧痛兼腰痛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
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常见病中医针灸处方指南第一节急性病症对症处方选穴〔一〕发热1. 大椎、曲池、合谷;2.大椎、曲池、复溜;〔二〕昏迷1.人中;2.十宣;3.合谷、太冲;4.百会、人中、涌泉。
〔三〕虚脱1.百会、神阙、关元;2.关元、命门、足三里;3.气海、足三里、膏肓;〔四〕抽搐1.百会、印堂、大椎;2.合谷、太冲;3.风府、曲池、涌泉;第二节疼痛病症对症处方选穴〔一〕头痛前额痛1. 印堂、太阳、列缺;2.拈竹、阳白、合谷。
偏头痛1. 风池、外关、阳辅;2.悬钟、中渚;后头痛1. 风池、后溪;2.天柱、束骨;百会、至阴。
巅顶痛1. 百会、太冲;2.行间、三阴交。
〔二〕耳痛1. 听宫、翳风、外关;2.耳门、液门、太溪。
〔三〕眉棱骨痛1. 拈竹、鱼腰;2.阳白、丝竹空。
〔四〕牙痛1. 合谷、内廷;2.昆仑、太溪。
〔五〕三叉神经痛风池、翳风、合谷;2.眼痛加拈竹、阳白;3.上颌支痛加四白、下关;4.下颌支痛加颊车、承浆;〔六〕喉痛1.合谷、少商;2.列确、照海;〔七〕项痛1.后溪、大椎;2.列缺、天柱;3.落枕、昆仑。
〔八〕胸痛1.膻中、内关;2.郄门、丰隆。
〔九〕心绞痛1.郄门、巨阙;2.大陵、心俞。
〔十〕胃痛1.中脘、足三里;2.内关、公孙;悬枢、脊中、胃俞。
〔十一〕胁肋痛1.支沟、阳陵泉;2.日月、丘墟;3.期门、太冲。
〔十二〕胆绞痛1. 中脘、胆俞、阳陵泉;2.日月、阳刚、胆囊俞、3.丘墟、太冲。
〔十三〕腹痛1. 中脘、天枢、足三里;2.气海、上巨虚、大横;3.内关、三阴交、公孙。
〔十四〕肾绞痛1. 肾俞、三阴交;2.志室、大溪。
〔十五〕腰痛1. 命门、腰眼、昆仑;2.肾俞、委中、次賿。
〔十六〕尿道痛1. 大赫、中极、曲泉;2.关元、然谷。
〔十七〕肛门痛1. 孔最、长强;2.腰俞、束骨。
〔十八〕足跟痛1. 大陵、女膝、2.肾俞。
第三节一般病症对证处方选穴〔一〕寒战1.气海、关元;2.大椎、间使。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
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一、头部疾病(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 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 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 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血压病1,肝阳上亢主穴太溪肾俞京门三阴交太冲风池侠溪配穴目赤,加关冲放血。
2,痰浊中阻主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太白中脘内关配穴便溏,加天枢。
3,气血亏虚主穴膈俞血海心俞脾俞肝俞足三里膻中百会中冲配穴灸肝俞肾俞气海4,肾精不足主穴肾俞太溪绝骨三阴交脾俞胃俞足三里命门头维配穴心悸,加内关;少寐,加神门;耳鸣,加听宫。
二、消渴/糖尿病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三,颈椎病主穴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
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足三里。
太溪、足三里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四、漏肩风漏肩风(omalgia)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治法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配穴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五、腰痛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配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膈俞;肾虚腰痛者,加肾俞、命门、志室。
六、坐骨神经痛治法通经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水沟。
肾俞用补法,余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
七、风湿性关节炎治法急性期祛风泻热,通络止痛;慢性期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主穴局部经穴、阿是穴。
急性期,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委中,可刺络出血拔罐;慢性期在局部穴位针刺加艾灸。
八、失眠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
以手厥阴经、督脉穴和八脉交会穴为主。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九、心悸/心律失常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十、泄泻/腹泻(1)急性泄泻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
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配穴寒湿者,加神阙,可配合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2)慢性泄泻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
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十一、便秘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一、头痛(1)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督脉、手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百会太阳风池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2)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二、偏头痛治法熄风化痰,通经止痛。
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风池、天柱、率谷、角孙。
当发作时要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刺激的泻法。
诸穴均用泻法。
三、落枕1.基本治疗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落枕穴阿是穴肩井后溪悬钟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点刺出血;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四、痹证治法通痹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
主穴阿是穴配穴行痹者,加膈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阴陵泉、足三里;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根据部位循经配穴。
五、扭伤治法祛瘀消肿,通络止痛。
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踝部: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髀部: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配穴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因为手阳明经筋挟脊内。
也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脾经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以疏通脾经气血。
第二节内科病证一、眩晕(1)实证治法平肝化痰,定眩。
以足少阳、督脉和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脘、阴陵泉。
(2)虚证治法益气养血,定眩。
以足少阳、督脉和背俞穴为主。
主穴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配穴气血两虚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肾精亏虚者,加太溪、悬钟、三阴交。
二、痿证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伤津加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损加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三、感冒治法祛风解表。
以手太阴、手阳明、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暑者,加委中放血。
四、咳嗽(1)外感咳嗽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肺俞配穴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2)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太渊三阴交肺俞配穴痰湿侵肺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五、呕吐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六、胃痛治法和胃止痛。
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内关中脘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七、腹痛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
以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配穴寒邪内积者,加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加配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者,加曲泉、血海;脾阳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门。
第三节妇科病证一、月经不调(1)经早治法清热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2)经迟治法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寒实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3)经乱治法调补肝肾。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归来肝俞配穴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治疗,连续治疗3~5个月,直到病愈,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隔日1次,直到月经不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
二、经闭(1)血枯经闭治法养血调经。
以任脉、足阴明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归来配穴气血不足者,加气海、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潮热盗汗者,加太溪;心悸者,加内关;纳呆者,加中脘。
(2)血滞经闭治法活血调经。
以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三阴交归来配穴气滞血瘀者,加合谷、血海、太冲;痰湿阻滞者,加阴陵泉、丰隆;寒凝者,加命门、腰阳关;胸胁胀满者,加内关。
三、痛经(1)实证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
以足太阴经穴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配穴寒凝者,加归来;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以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第四节五官科病证一、目赤肿痛治法清泻风热,消肿定痛。
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配穴风热者,加少商、上星;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二、耳聋、耳鸣(1)实证治法清肝泻火,疏通耳窍。
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配穴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肾虚者,加肾俞、关元。
(2)虚证治法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太溪照海听宫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三、牙痛治法通络止痛。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操作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2分钟;虚证时,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
四、咽喉肿痛(1)实热证治法清热利咽,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