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二则)
转化教育后进生的典型案例
转化教育后进生的典型案例转化教育指的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法来帮助后进生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能力的教育方式。
下面是一个典型案例,描述了如何通过转化教育帮助一个后进生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小明是一名初中学生,自小学以来一直是班级中的后进生。
他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无论通过怎样的努力,他都难以取得进步。
他表现出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不足等。
在课堂上,他总是迷迷糊糊,不专心听讲,经常对自己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感到沮丧。
针对小明的问题,学校决定采取转化教育的方式帮助他。
首先,学校对他进行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制定。
通过分析小明的学习情况,发现他对数学感兴趣,但对语文和英语没有兴趣。
因此,学校决定在数学方面加强他的学习,并提供额外的辅导来帮助他提高数学成绩。
同时,学校鼓励他参加一些语文和英语的兴趣小组,以提高他对这两门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学校给予小明更多的正面激励和赞扬。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庭环境中,老师和家长都对他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
他们告诉他,只要努力去做,他一定会取得成绩。
这种积极的激励帮助小明建立了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此外,学校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来改变小明的学习方式。
他们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帮助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讨论和合作能够培养小明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的学习效果。
同时,学校还鼓励小明使用各种学习工具和技巧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制作学习笔记、使用记忆卡片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教育,小明逐渐展现出了优秀的潜力。
他开始对学习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中。
他在数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数学成绩从倒数几名跃升到班级中的中上水平。
同时,他在语文和英语中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还没有达到班级中的平均水平,但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水平。
这个案例中的小明通过转化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通过学校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计划、正面激励和特殊的教育方法,小明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力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1)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分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加深刻地明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信息技术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我就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做一个案例分析。
《欢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教学难点】诗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生日。
生日这一天,咱们都要好好地庆祝一下。
那么有谁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指名说)祖国妈妈过生日了,想不想给祖国妈妈庆祝一下呢?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来给祖国妈妈过生日吧!(板书课题)。
并认识“庆”字,注意它是鼻音,组词:重庆、庆祝、大庆、喜庆。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自身今年有几岁吗?哪有谁知道祖国妈妈今年有几岁?祖国妈妈是在1949年正式“出生”的,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在天安门前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啦!”从此,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的好日子也开始了。
为了记住和庆祝这一个伟大的日子,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了举国欢庆的国庆节。
(板书:欢庆)二、范读课文1、多媒体播放课文,同学边听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豪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示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
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
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颐和园》案例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合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点,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使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
以适合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主题与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注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颐和园》这个课是作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
作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
所以,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
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
在教学中,使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板书课题:颐和园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案例建议思考的问题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背景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
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
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
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
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
”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
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差生转化方法及案例
差生转化方法及案例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成绩不理想是一个很大的困扰。
他们可能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小的压力。
然而,成绩不理想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被定义为差生,只要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转化思维,就能够改变现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差生转化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转化。
首先,差生转化的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
很多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这就需要他们从内心深处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树立自信心,坚信自己有能力提高成绩。
同时,学生还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是差生转化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差生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家长和老师还应该与差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和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比如开设辅导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等,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差生转化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在学习上总是感到很吃力。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于是他开始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他通过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了解到了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比如做笔记、总结归纳、多练习等。
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按时按量地复习和预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下,小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最终成功转化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总之,差生转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态度和方法,得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转化,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学生。
他们可能面临诸如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力等困扰。
然而,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关怀,学困生是可以实现学习问题的转化。
下面将以小明(化名)为例,分析学困生转化的案例。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各科目的成绩一直都属于中下水平。
他在考试中总是无法掌握重点,经常因此得分偏低。
在课堂上,他容易分心,难以专注听讲。
同时,他的学习动力也很低,对学习兴趣不大。
这些问题导致了小明的学习困难。
为了帮助小明转化学习问题,学校和家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学校成立了学业辅导班,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
这些辅导班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明参加了这个辅导班,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如何提取重点和理清知识结构。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学习俱乐部和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彼此交流和互相学习。
小明参加了学习俱乐部,并且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学习讨论。
通过相互帮助和分享,小明渐渐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与此同时,学习俱乐部还经常组织一些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小明的学习动力。
家长在小明的学习转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积极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小明的学习情况,并对他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
他们为小明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了外界干扰。
同时,家长还鼓励小明主动寻求帮助,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挑战。
他们通过表扬和奖励,增强了小明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学习情况逐渐好转。
他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听讲,能够主动提问和参与讨论。
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原来的中下水平逐渐提升到中上水平。
小明对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开始对学习感兴趣,主动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和竞赛。
从小明的案例可以看出,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在于教育的个性化和关怀。
通过为学困生提供专门的学习辅导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自主学习转化七年级后进生案例[5篇模版]
利用自主学习转化七年级后进生案例[5篇模版]第一篇:利用自主学习转化七年级后进生案例利用自主学习转化七年级后进生案例一、案例的具体表现:1、学生基本情况:姓名:朱师炎性别:男年龄:12岁年级:七(1)班开朗、活泼、外向、阳光,好动却不主动,守信却不自信。
在学校表现较好,和同学相处融洽,上课虽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不认真,但比较遵守纪律,一般不会捣乱。
2、个案的背景资料:朱师炎同学父母文化程度不高,都是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平时靠爷爷奶奶照顾,应为是独生子,所以在家很受宠爱。
父母由于工作都很忙,所以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其言行缺少正确的引导,学习上只是过问一下,根本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3、从智力因素来谈:朱师炎注意力不够集中,相对注意学习以外的事物较多;观察题目时,思维不够变通,似乎在被动地期待外界力量的帮助;知识点记忆不牢固,混淆机械,缺乏灵活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思维过程中,由于知识底蕴不够稳固、扎实,思路经常受阻,做题效率低。
4、从非智力因素来谈:朱师炎同学是个活泼、开朗、外向、阳光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在审题、思考时缺乏自信,面对自己会的题不敢下手,不敢说出原由,不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导致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在空想、空等而无结果。
二、原因的分析个人因素:家庭条件致使学生没有生活的压力也没有学习的动力,自我约束力差,聪明机灵但没有正确地用在学习上。
家庭因素:家长的教育方法欠妥,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度不够,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
学校因素:对朱师炎未能做到因材施教,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任老师之间未能达成共识,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法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帮扶措施:1、建立良好的帮扶关系。
作为朱师炎同学的语文老师,为了帮他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先试一个月(辅导时间:中午放学12:30—1:00)辅导过程中,尽量多给他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对他进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做,一来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二来帮他树立自信心。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案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案例──《在山的那边》神木县第九中学贺海匈一、背景介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大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有个好的开头,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局面,今后就好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王家新的诗《在山的那边》是7~9年级语文学习阶段的第一课。
对刚进初中的农村学生来说,要读懂诗的含义有一定难度。
诗歌语言凝练,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阅读。
二、案例描述1、学习活动的开端──自主意识的激发: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说说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记下来。
学生初读时主要碰到了这些问题:⑴诗人好象没真正见到大海。
⑵诗人只是想象出一个海──“信念凝成的海”,那是什么?⑶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⑷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⑸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是什么意思?⑹“全新的世界”是什么?……点评:这个环节是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假如每课教学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教师便引导学生经历“没有问题──提许多但是质量不高的问题──能提有质量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形成能力过程。
2、学习活动的发展、高潮──探究意识的觉醒:面对学生向我提出的许多问题,我知道,其它他们是对诗中“海”与“山”的象征意义,还有“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不懂,这当然什么都没读懂。
要探究先抓住探究的关键。
师:①“我”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现在有何不同?②诗人长大后,怎样解释“海”?生齐诵:“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师:这里的“海”、“全新的世界”、“照亮你的眼睛”分别象征什么?生:理想、实现理想、实现理想后的感觉。
师: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付出什么?生:努力、艰苦的劳动。
师:诗人怎样写这个过程。
生齐诵:“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一座山顶/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师:“翻过无数座山”这句怎样理解?生:是经历的千辛万苦,是跨越了无数障碍,是重重困难。
困境学生转化案例
困境学生转化案例一、学生基本情况学生XX,男,16岁。
家庭背景为个体户,父母离异,与父亲共同生活。
XX 自小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学交往较少。
现在进入三年级后,单招考试临近,面临学习压力增大和人际关系问题,XX逐渐出现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等行为,成绩下滑明显。
二、存在的困境经过观察和沟通,发现XX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基础较差,对学习失去信心,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2、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归属感和支持。
3、网络游戏成瘾: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三、转化措施1、学习方面:增强XX的学习动力,设立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引导其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恢复对学习的信心。
同时,为XX提供个性化的帮扶和指导,帮助其掌握基础知识,逐步提高学习成绩。
同时,鼓励其参加班级学习小组,与班级同学共同学习,互相鼓励。
2、人际关系方面:鼓励XX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类活动,如校园运动会等,为其创造与同学互动的机会。
同时,安排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
3、网络游戏方面:与XX共同制定上网规则,设定每天的上网时间,并监督其实施。
同时,引导其尝试其他兴趣爱好,如阅读、运动等,以替代网络游戏。
四、转化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工作,XX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对单招考试信心十足,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他逐渐减少了网络游戏的时间,开始尝试其他兴趣爱好。
同时,XX自己也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能够继续进步。
五、经验总结通过对XX的转化,我得到了以下经验:1、困境学生的转化需要耐心和关爱:对于困境学生,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
2、个性化帮扶、谈心和同伴互助相结合:针对困境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帮扶、谈心和支持。
同时,鼓励他们与同学进行互动和互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重要性及其策略等二则
高中历史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及其策略等二则高中历史新课改即将在2009年的9月拉开帷幕,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也在严酷的夏天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新课程培训,努力汲取新课程理念的养料。
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重大,不用我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我们就像十月怀胎的母亲一样,做着产前补充营养的准备,等着孩子9月出世,然后再精心喂养他。
我们在论坛上的帖子,多数掺杂着焦虑不安的心情,每天的问题多如牛毛。
但是通过学习,我们解除了疑惑,每个人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昨天我学习了专题八的视频,听了张汉林、赵亚夫两位专家的关于“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里面有很多好的案例,如《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中引用《我的1919》电影片段,《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假想了一个卡通人物“二毛”来带领我们进入历史情境,有创意很成功。
让我深有体会。
他们讲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以及在课堂导入、提问、情境设置、解析材料、陈述过程、表现、角色扮演、及发散思维学习的一系列策略。
以前的专题多是从对老师的教学角度提出建议和指导,今天张老师他们则从学生的角度谈了教师应该对学习方法的重视,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与思考。
在此,我仅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关系和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经验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母子关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仅在于他自身多么优秀,而在于他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他有再多的知识和想法,再多的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如果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我们的课本教材,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那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该授人以渔。
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如何能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终身受用,将是我们老师应该去思考的。
如何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关注学生?那么在这个的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后进生转化案例
小学后进生转化案例小学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
然而,在每个班级里都会存在一些后进生,他们在学习上进展较慢,成绩总是比其他同学差一些。
但是,后进生并非绝对代表着他们无法转化自己。
下面我要讲述一个小学后进生转化的案例。
这个小故事发生在小学,故事的主角叫小明,他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
小明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差,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英语,他都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因为成绩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对他失去了信心,觉得他无法取得进步。
父母也是因为焦虑,为他的学习担忧。
然而,事情开始改变是因为一个惊喜的“发现”。
一次数学考试后,班主任收到了小明的试卷,仔细一看,她发现小明的试卷上竟然写满了解题思路,但是由于基础不扎实,所以错误的点太多,导致得分很低。
班主任心里一下子激动了起来,她意识到小明之所以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他懒惰或者不用功,而是因为他缺乏基本的学科知识。
为了帮助小明转化自己,班主任决定找来一位针对后进生的老师专门辅导他。
这位老师虽然年纪较大,但是教学经验丰富,有很多教学技巧。
她首先从了解小明的学习情况开始,发现小明的学习动力很强,但是在掌握知识点上面有困难。
于是,老师决定采用测评的方式,找出小明的薄弱环节,并为他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开始把课堂上的知识及时复习,课后也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辅导。
老师还鼓励他主动请教问题,并不断鼓励他,给他信心。
虽然一开始小明很困惑,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奇迹似的出现了。
在小明的努力和老师的辅导下,他的成绩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
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不仅令班主任和老师们惊喜万分,也让小明的家人都感到非常高兴和骄傲。
小明在学习上的突破,让他逐渐形成了自信心。
他开始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和同学们的交往。
他的个性也变得开朗和活泼,成为班级里备受欢迎的同学之一、他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成绩的提升上,更是在心态的改变中展现出来。
问题学生转化案例
问题学生转化案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学习转化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学生问题学习转化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学生问题学习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习数学时经常遇到困难,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
面对这个问题,小明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进行学习转化。
首先,他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向老师请教不懂的知识点,与同学讨论解题方法,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小明逐渐理解了数学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
其次,小明在遇到困难时不再畏惧,而是勇敢面对,他学会了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不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小明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他学会了通过阅读教材、做练习、思考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从而将原本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学习动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学生问题学习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学生要主动寻求帮助,可以是老师、同学,甚至是家长或者专业的辅导机构,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学习,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其次,学生要学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不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习问题的转化。
最后,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习问题的转化。
总的来说,学生问题学习转化是一个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寻求帮助,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将学习问题转化为学习动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案例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下面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通过节日里的烟花,飞火流星球,居室中日用品,汽车,农药化肥等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图片,为学生开辟了初中化学学习的一片新天地。
它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让“生活本身多讲话”,消除了学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
教师在新能源的开发中还可以用柠檬汁、泡菜水、橘子、土豆等做电解质,制作原电池使音乐贺卡唱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我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特地用鸡蛋皮作实验材料,滴入稀盐酸让学生观察有气体生成的现象,并追问如何检验该气体是二氧化碳?通过课堂的设计,我呈现给同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学生产生了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今化学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都与化学科学技术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如在学习“甲烷性质”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则报道“天然气泄漏事故”;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唤起,心灵产生强烈震撼时,教师把握时机提出问题:(1)若你在事故现场,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来保护他人和自己?(2)若你是抢险队员,应采取哪种方法处理泄漏出的天然气?要采取有效的防护和处理措施,就必须熟悉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
差生转化方法及案例
差生转化方法及案例对于学校中的差生,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转化,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差生转化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首先,对于差生,我们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
很多差生之所以成绩不佳,往往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导致他们产生了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
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困难,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例如,某位学生因家庭原因经常缺席课堂,成绩一直不理想。
老师在了解情况后,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给予他必要的帮助和关心,最终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我们需要为差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辅导。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都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比如,某位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老师通过了解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他量身定制了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给予了重点的辅导和指导,最终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我们还需要激发差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对于差生更是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比如,某位学生对语文学习一直不感兴趣,老师通过引导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让他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我们需要给差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目标。
有些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消极的学习观念和不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比如,某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自信,老师通过与他进行深入交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最终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
总之,对于差生的转化,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目标。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学习为中心”建构品德课堂教学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以学习为中心”建构品德课堂教学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王迎娣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明确指出:“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时代的变革和进步要求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思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开展有效探索,进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呈现】小学品德与社会《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片断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找一找在自己的身上、身边有哪些塑料制品?学生开始互相寻找。
教师:现在开始交流吧。
生1:我衣服的拉链是塑料的,我同桌他穿的鞋子的鞋底也是塑料的。
生2:我的手表外壳是塑料的,眼镜边框也是塑料的,还有女生们戴的发箍也是塑料的。
生3:我们用的尺子是塑料的,文具盒也是塑料的,书包的搭扣也是塑料的。
…………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沸腾了起来。
等学生说的差不多了,老师又引导学生再来找一找,她要求学生环顾多功能教室看看哪些东西也是塑料制品?不一会儿,学生就开始踊跃发言,这一次,他们又找到了空调、饮水机、摄像机、窗框、开关……随后,教师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逛超市,并且要求学生静静地看,默默地记,一起来发现超市中的塑料制品。
很快,学生就找到了更多的塑料用品,比如垃圾桶、衣架、洗衣机、电冰箱、溜冰鞋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江苏省无锡市品德教研活动中,一位骨干老师执教《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的一个片段。
从寻找“自己身上、身边的塑料制品”到“环顾多功能教室”再到“逛超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最终自主地发现原来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差生转化案例分析
差生转化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学校的小明同学,在初中阶段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经常处于班级的中下游水平。
他的父母非常担心他的学习情况,尝试过各种方式来帮助他提高成绩,但效果不大。
小明自己也感到很困惑和沮丧,不知道该如何努力才能突破自己。
二、案例分析1.自我认知不足:小明在初中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没有形成准确的认知。
他很可能对自己的潜力和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不可能有好的成绩,从而导致自己不愿意努力去学习。
2.学习方法不当:小明可能对学习方法没有明确的认知,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点,没有深入思考。
同时,他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导致知识没有真正掌握。
3.缺乏学习动力:小明可能对学习目标缺乏明确的认知,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和动力所在。
他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意义。
三、解决方案1.提高自我认知:小明的父母可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让小明感受到他的努力和进步,从而培养他的自信心。
2.教授学习方法:小明的父母可以帮助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授他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
同时,他们可以指导他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提醒他及时复习、找到学习重点等。
3.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小明的父母可以帮助他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他明白学习的意义和动力所在。
他们可以与小明一起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帮助他明确自己想要取得的成绩和成就。
4.提供适当的奖惩激励:小明的父母可以设立一些奖惩机制,以激励他去努力学习。
例如,完成作业和考试成绩优秀的时候给予奖励,而没有完成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惩罚。
5.寻求外部的辅导支持:如果小明的成绩依然没有明显的提高,他的父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辅导机构或者老师的帮助。
这样能够给小明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监督,督促他更好地学习。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解决方案的实施,预计可以帮助小明实现以下效果:1.提高自我认知:小明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从而培养自信心。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个案分析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个案分析[摘要]教师帮助学生转化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包括上课、作业、课余练习等各个方面,然后认真分析再采取对策,积极辅导,采用“沟通”、“融洽”等方法经常接触学生,采用“捕捉闪光点”等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循序渐进的目标,逐步引导、慢慢纠正思维方式,多鼓励,多接触,耐心地帮助学生改变原有不利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了解学生循序渐进耐心纠正2007年9月我接任了新初一班班的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工作,班上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
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我着手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现已转变较好。
下面就对该学生进行个案分析。
一、基本情况1、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2、个性特征上课要不插嘴,讲话,要不就睡觉;性格内向, 有时比较任性,同时不愿过多地接受批评,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又能改正过来,过段时间,又重犯。
自控能力差,散漫任性;有时情绪好起来会帮助别人;爱发脾气。
二、个案具体表现1、上课纪律方面比较散慢,上课精力不能集中,常开小差,常在上课影响别人。
2、作业方面经常拖欠作业,即使完成,质量很差,还常出现抄袭现象。
3、课余练习方面在课外基本不学习。
三、个案分析:造成以上表现是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方面。
1、家庭生活:由于父母在外,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导致学习习惯差,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没有父母的约束,自控能力差,学习上没有耐心。
2、学校生活:由于疏于家庭管教,学习成绩差,存在自卑心理,性格趋于内向。
由于亲情缺乏,又盼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上课容易违纪引起他人注意。
经常受批评,所以对老师有对立情绪,较叛逆。
四、个案辅导:1、首先要让他明确学习目标。
采用“沟通”、“融洽”等方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同步性。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案例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少年闰土》教学案例背景分析一、学校环境:华阴市华峰小学属于城中小学,这儿是经济、文化、教育都集中地,但是,还是一所农村小学,不管是管理和教育设施的配备都很落后。
二、学生素质:社区、家庭环境、学校的办学条件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等无法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良好素质的养成,扼杀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时代呼唤:基础教育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每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将受其冲击,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的认识――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语文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的角色也将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或施教者,而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以下就是我在这样的背景与理念下尝试让学生用“主动、探究、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少年闰土》的案例。
)案例课题《少年闰土》(义教五年制第九册第24课)时间安排3课时达成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 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背诵第1自然段。
3、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能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出人物的特点,了解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珍惜童年友谊的思想感情。
5、尝试并初步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先分组讨论设计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进行综合、罗列;再让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目标进行研究学习;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相互评议,最后评出“最佳组合”。
重点: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二则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中心小学谢晓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但是,教学中很难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然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往往预先设计好层层圈套,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从一个圈里引出来,再引入另一个圈子,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仍不知所云。
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也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
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和谐的音符,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生硬嫁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呢?下面,就以旧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教学中学生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与反思,谈谈新课程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案例一一、情境导入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一边计算这个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一边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好吗?2.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探究新知1. 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2. 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拼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2)小组展示、交流。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请同学们思考: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回答)3. 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1)分组进行操作,观察我们摆出的图形,看看它们与刚才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摆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小组交流、展示。
(3)思考: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旋转、平移演示,让学生感知。
4. 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交流。
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请同学们在组内相互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 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三、巩固练习:1. 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2. 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1)底是4.2米,高是2米;(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3)底是1.8米,高是1.2米;教学案例二一、创设情境。
1. 课件演示:森林王国正在举行“我健康,我快乐”趣味运动会,拉拉队员小熊、小猴各做了一面三角形的彩旗,它们激烈的争吵比运动会还热闹,出什么事了?小猴说:“我的彩旗大,看这一边比你的长!”小熊说:“不对,我的彩旗大,因为我的比你的高多了!”可是谁也不能说服对方……看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有参与讨论的欲望了:生1:“我认为小熊的大一些,因为看上去确实比小猴的大。
”生2:“不对,不对,我看小猴的才大呢!”生3:“我们光是这样看是没有根据的,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就可以用计算面积的方法比较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大小,如果能知道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谁的彩旗大,就可以科学地说服对方了。
”师:“同学们想不想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小猴和小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二、合作探究。
1. 学生猜测。
(1)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准备怎样验证你的猜测?(2)启发:我们学习新图形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新图形与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
要探索、解决三角形面积的问题。
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板书:新图形←→已知图形2. 操作探索。
(1)已知图形→新图形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见教材第137、139页),分别剪成两个三角形。
②小组讨论:比较每个图形剪成的两个三角形,说说有什么发现。
③班内交流,得出:剪成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提问:想一想,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2)新图形→已知图形①小组讨论:(四人小组)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讨论选择哪些学具,如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②操作探究:并填写下表:②操作探究:A、展示学生的拼摆情况(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
B、探索、推导公式。
·说说你是怎样操作、转化的?(伴随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发现了什么?观在你可以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猜测!你认为你的猜怎么样?如果有错,主要是什么地方错了?(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老师板书。
)板书: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你觉得自己的这种证明能让别人信服吗?小组的同伴们同意你的证明吗?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讨论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的汇报中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字母a、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板书:S=ah÷2(3)拓展深化: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已知图形的情况。
①剪、拼:②折拼成的新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三、巩固运用。
1. 让学生初步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再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出它们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不能忘记“÷2”。
(教材中练习)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 判断:(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它们的底和高一定相等。
()4. 下图中的三角形的面积与画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三角形面积大小只与底、高有关系,与形状无关。
四、评价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谈一谈你的收获,给自己一个评价。
教学反思上面两个教学案例,反映出学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一种学习方式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具有普遍性;第二种学习方式则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主要在于案例二体观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生活的学习。
案例一中的复习引入可谓经典,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的同时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把它转化为一个已经学过面积计算方法的图形来推导的,这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埋下伏笔。
接着,教师带领同学们观察胸前的红领巾,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从而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面积”。
这样的新课导入可以说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然而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这种铺垫的作用教师是目的明确,条理清楚的,因为教师知道今天这节课要教什么,新旧知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所以在学习新知之前要进行哪些复习准备。
然而,教师清楚不等于学生也清楚,教师做好的复习准备不等于学生也做好学习新知的铺垫,因为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准备。
这样的准备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和乏味的。
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已是非常熟悉,这样的复习题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丝毫挑战性的,列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出这么一道没劲的复习题。
这样反而给学生对于新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泼了一瓢冷水。
而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铺垫已经很“厚实”了,学习新知识的一切准备材料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新知。
这从某种角度讲是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妨碍了学生自由独立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复习题是远离生活的,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材料常常不是现成的,面对新问题必须自觉地进行检索,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过程,而长期习惯于用现成材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将会阻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
“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这一学习任务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至于“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面积”,“学了三角形的面积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等学生也是不清楚的,这是一种一相情愿的教学和唯命是从的学习。
案例二中的新课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同学们一下子被动物王国里的热闹场面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关注起小猴与小熊的争论,思考着、进行着不同的猜测……并主动参与这个问题的探究。
这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孩子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
我们的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及由大人们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和难学。
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