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浅说旧体诗分为诗、词、曲三类。
其中的诗,是指与词、曲并列的诗歌。
狭义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指唐代以前形成的诗,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诗。
近体诗有两种: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有严格的格律。
但古体诗也要押韵,也讲节奏,也要用文言词语。
古体诗一般也不能平仄通押,要么只押平声韵,要么只押仄声韵。
一、格律诗的格律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平平仄仄平平仄南清清江万里桥。
平仄平平仄仄平海内风尘诸弟隔,仄仄平平平仄仄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仄平平惟将迟暮供多病,平平仄仄平平仄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平跨马出郊时极目,仄仄仄平仄仄仄不堪人事日萧条。
仄平平仄仄平平说明:白、隔、一、迟、时、出、极,古读入声。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不是节拍字,故可平仄自由。
第二、四、六个字是节拍字,故平仄须遵守格律。
每句最末一个字,偶数句须押韵,故用平声。
奇数句末字原则上用仄声。
如果第一个句就入韵,则此句末字也须用平声,如不入韵,则须用仄声。
(二)格律原则:(1)平仄交错指一句中相邻的节拍字(即第二、四、六字)须平仄交错。
(2)平仄对立指每一联中的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节拍字平仄相对。
(3)平仄相粘指上一联的第二句与下一联的第一句中的节拍字平仄相同。
(4)律诗的颔联、颈联须对仗(即两组意义相关的对偶句)。
(三)绝句是可以看作是律诗的前一半或后一半。
格律与律诗一样。
只是不要求对仗。
但有些古绝句则可押仄声韵,此时,奇数句的末字须为仄声。
(四)五言格律诗也遵守上述原则。
二、词律(一)词的格律比诗更复杂,更严格,绝不是更自由。
(二)一首词总共有多少句,是固定的;每句有多少字,也是固定的;每句中哪个字是平声,哪个字是仄声,哪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没有关系,也是固定的。
(三)一首词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途换韵,换几次韵,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也是固定的。
(四)有的词有两种或三种格式,也是固定的。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格律诗词格律诗词,简称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遵循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通常由若干个相互呼应的句子构成。
格律诗词的特点是平仄押韵、字数定型,通过这种严格的形式约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格律诗词的分类格律诗词根据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律诗和律词两大类。
1. 律诗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诗歌形式。
律诗的基本特征是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
其中,平仄是指古代汉语诗歌中声调的起伏,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押韵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相同或类似。
字数定型是指每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例如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2. 律词律词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词歌形式。
律词与律诗的区别在于律词通常只有四个字的韵脚,没有字数定型的要求。
律词的韵律音韵规则比较自由,使得词作者可以更灵活地表达情感。
三、格律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格律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歌都有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诗歌形式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后来的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现并影响了后世。
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苏轼、杨万里等诗人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格律诗词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近现代以来,格律诗词逐渐走向没落,被自由诗等新的文体形式所取代。
不过,在文化传承和研究领域,格律诗词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对格律诗词进行研究和创作。
四、学习格律诗词的方法和步骤要学习格律诗词,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然后通过阅读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1. 学习基本知识学习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平仄押韵的规则、字数定型的要求以及常见的格律形式。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来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
2. 阅读经典作品阅读经典的格律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文体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胡田保一,几个基本概念: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
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
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
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
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
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
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每首4句:赠范晔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怨歌行北周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每首6句: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每首10句: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形式展示出诗人的情思和才华。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时,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格律和韵脚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格律知识点总结1.五言绝句格律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五个字,共四句,总共二十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平仄平。
五言绝句常用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慨,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2.七言绝句格律七言绝句是一种较为庄重和雄壮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平仄仄。
七言绝句常用于抒发豪情和抒写壮丽景色,给人以恢弘雄壮之感。
3.五言律诗格律五言律诗是古代诗歌中较为庄重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五个字,共八句,总共四十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常用于叙事和抒发感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七言律诗格律七言律诗是一种较为庄重和雄壮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总共五十六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常用于抒发豪情和抒写壮丽景色,给人以庄严雄壮之感。
二、韵脚知识点总结1.平声韵平声韵是指读音上声调平稳的韵脚,如“日”、“时”、“开”等。
它的特点是读音平缓,没有明显的声调起伏。
2.仄声韵仄声韵是指读音上声调起伏的韵脚,如“山”、“寒”、“墓”等。
格律诗讲解

格律诗讲解一、格律诗的定义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呢。
格律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规定哦。
二、格律诗的字数与句数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总共四句。
像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样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呢。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一共四句。
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很有气势吧。
3.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就是很经典的五言律诗。
4.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八句成篇。
像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非常优美。
三、格律诗的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简单来说,平声就是声调比较平缓的音,仄声则是声调有起伏的音。
在诗句中,平仄要交替出现,这样读起来才有抑扬顿挫的美感。
比如说“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这样的格式呢。
不同的格律形式对平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有各自的平仄格律规范哦。
四、格律诗的押韵1. 押韵规则格律诗一般要求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所谓押韵呢,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者相近。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光”“霜”“乡”的韵母都有ang这个音,读起来就很和谐。
2. 韵部在古代,有专门的韵部划分。
诗人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要按照韵部来选择押韵的字。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读音和古代有些许不同,但我们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格律诗的时候还是要遵循当时的押韵规则。
五、格律诗的对仗1. 对仗的概念对仗是指格律诗中上下句在结构、词性等方面相互对应。
格律诗基础知识

格律诗基础知识∙1.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去声称为仄声。
2.两句为一联或一个对子:前一句称为上联、上句或出句,后一句称为下联、下句或对句。
在八句律诗中,一二句称首联(或第一联),三四句称颔联(或第二联),五六句称颈联(或第三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第四联)。
3.每句最后一个字称为脚。
押韵的脚称为韵脚,不押的称为白脚。
4.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词性相对。
例如:抗美与援朝。
5.孤平是五言的第二个字或七言的第四个字是一个孤独的平声字,被仄声包围。
避免孤平的方法: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不用仄声。
补救孤平的方法:把孤平字后面的相邻字改为平声。
格律诗写作要求∙一、声律(声调)要求:1.一句内平仄相间(交错)⑴七言句内平仄句式:①□平○□仄●○○●②□平○□仄●●○○③□仄●□平○●●○④□仄●□平○○●●⑵五言句内平仄句式:①□平○●●○②□平○○●●③□仄●○○●④□仄●●○○注:○表示平,●表示仄,□可平可仄,但以□中的为佳。
2.一联内上下两句(即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的平仄相对(相反),只要节拍字(二四六字)平仄相反即可。
3.两联间(即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的平仄相粘(相同),只要节拍字(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
4.脚分明:①韵脚的平仄都相同;②白脚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二、对仗(对偶)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中间联都必须工对(字数相等,语序[词性、句式、语法结构] 相同,意义相当)而绝句只有四句,可以不对仗;上下句相应位置不能使用同字对。
三、押韵要求:偶数句末必须押韵(多为平韵),奇数句末可押不押(当首联不对仗时,首句常入韵;反之,常不入韵);尽可能不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最好押同一声韵四、章法(逻辑结构)要求:只要意思要连贯即可:一般说来,绝句为起承转合,律诗为起承转承转∙余浩然: 格律诗词写作, 岳麓书社, 20XX年6月.承转合。
诗词格律一览表

诗词格律一览表一、诗的格律。
1. 古体诗。
- 定义: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它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
2. 近体诗(格律诗)- 分类。
- 绝句。
-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有四种基本格式,以平起平收式为例,格律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以仄起平收式为例,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律诗。
-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工整。
例如平起仄收式的格律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同样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以仄起平收式为例,格律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仄规则。
- 基本概念: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当于一声和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大致相当于三声、四声,而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一些方言如粤语、吴语等中还存在)。
- 作用:平仄相间可以让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就像走路,一脚高(平)一脚低(仄),这样走起来才有节奏感。
比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交替出现,读起来就不会平淡无奇。
- 押韵规则。
- 对仗规则(律诗中间两联)- 要求: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而且结构也要相对。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名词相对),“鸣”对“上”(动词相对),“翠柳”对“青天”(名词相对)。
- 意义:对仗让诗歌更加工整、美观,就像给诗歌穿上了一身精致的套装,同时也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把相似或者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对比,让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意图。
诗词格律术语集锦

诗词格律术语集锦【诗】- 一种文学体裁。
上古即有之,后世渐有演变。
一般具有短句、押韵等特点。
【词】- 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起于南朝,兴于隋唐,盛于两宋。
词最初专为演唱而作,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学体裁。
词有特定字、句和音、韵的要求(即格律),每种格律对应一个词牌,有相应的词牌名。
【音】- 指声调高低而言。
古汉语音调可分“平”、“上”、“去”、“入”四声。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韵】- 指发声时的尾音,大致等于现代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
在用韵的文学作品中具有相同或相类尾音的一组字参差交替出现,能使得朗读作品时具有连贯和谐的美感。
用韵是诗词的主要特点之一。
【平仄】- 声律专名。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四声】- 即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平声包括阴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一声)和阳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二声);上声高呼猛烈强,上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三声,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对应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四声,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未保留,但很多地方方言依然保留了入声的发音。
【押韵】- 亦称“合辙”、“压韵”。
作诗词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
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格律】- 对诗词字、句、音、韵的格式化描述。
【词牌】- 即词的体例,包括词牌名和该词牌的格律。
【词谱】- 收集整理词牌的书籍。
例如白香词谱、钦定词谱等。
【韵书】- 将文字依照音韵归类整理,划分平仄和韵部,以便作诗填词参考的书籍。
如《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等。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对仗
对仗要求词性、意义、结构方面对称。名 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意义上也要求是 同类词,结构也对称。 平仄相对。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仗的位置在哪里?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 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 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 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 有一些例外。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中 仄 平 平 中 仄 平, 中 平 中 仄 平。
思悠悠,恨悠悠。
中 中 平, 中 中 平。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中 仄 平 平 中 仄 平, 中 平 中 仄 平。 【注】中——可平可仄;红色字——韵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仄仄(韵)仄 仄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仄(句)仄 仄平(豆)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句)仄平平(豆)仄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豆)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仄仄仄平仄仄(韵)平平仄平仄仄(句) 仄平平(豆)仄仄仄仄(韵)仄仄仄(句)仄仄仄平仄仄 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欲”字是仄声字, 此处可平可仄)
返 回
春日偶成
周恩来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

常用诗词格律大全一、律诗的格律。
1. 五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就像是一套密码规则呢。
你看“仄仄平平仄”这一句,就像先迈左脚(仄声起),而且第一个节奏是先低(仄)后高(平)。
比如说“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仄仄,“山河”是平平,“在”是仄。
然后下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得跟上,像接话一样,平仄要相对。
就像两个人对话,一个低沉(仄起句),另一个就得轻快(平起对句)。
像“城春草木深”,“城春”平平,“草木”仄仄,“深”平,这样读起来就很有节奏感。
- 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这个格式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有点区别。
首句入韵的话,第一个字的平仄要求就更严格一点。
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可能犯“孤平”(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救拗的办法,就像给犯了小错的句子打个补丁)。
像“花明绮陌春”这样的句子就符合这个格式,“花明”平平,“绮陌”仄仄,“春”平,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在有韵律地跳舞。
2. 七言律诗。
- 基本格式。
- 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多了两个字,就像给五言律诗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套。
“仄仄平平仄仄平”起句,就像一个隆重的开场,第一个节奏还是仄起,然后后面的平仄交替就像精心编排的舞步。
比如“世味年来薄似纱”,“世味”仄仄,“年来”平平,“薄似”仄仄,“纱”平。
下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要和它相对,像“谁令骑马客京华”,这样平仄相对,读起来音韵和谐,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这里所谓的“古”和“近”是以唐朝时代人的眼光来看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依照唐以前时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绝对不是无格律的现代诗,相反,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长律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每首限定四句。
五言绝句二十字,七言绝句二十八字,其它的特点都和律诗相同。
【写律诗】要严格地遵照声韵要求来进行。
声是指平、仄两声。
古人将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归入仄声就可分平仄,但古人的发音现在无从得知,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声韵书中查出某个字在古诗中的平仄。
对于现在使用的汉字,要确定其平仄则比较简单:一声、二声属平声,三声、四声属仄声。
诗的格律主要体现在平仄上,格律诗的每句每字都有平仄的要求,依照平仄写出来的诗朗朗上口,否则会觉得读起来很别扭。
韵是押韵,又称压韵、叶韵、协韵。
押韵就是强制性地规定在一首诗的哪句哪字必需使用同韵的字,诗中韵的位置都在句尾,故有韵脚的说法。
古人作诗有韵书可查,清代人常用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
一般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第一节:格律诗的类型格律诗是按一定的平仄,音韵,对仗句式等关系组成的古体诗。
它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排律等。
1、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中间四句必须两两对仗,在结构上要求具有起承非转合的的关系;例如毛主席的长征: 毛主席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其他与七律相同。
例如:俗夫客居久客京城里,溟蒙雾里鸿。
一街花月貌,全是陌生容。
泪里沧江水,愁边碧岭风。
乡关三万里,尽在一杯中。
3、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必须符合律诗的平仄。
例如 :易水寒送春柳絮参差十里坡,秋来春去又如何,但将飞马踏花去,一路香幽一路歌。
4、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每首五句,每句五个字,要求符合律诗的平仄,例如 :李白《秋蒲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第二节:古体诗词的用韵及平仄用韵就是压韵,古体诗词对压韵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在古代,没有韵的就不叫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前人整理了很多韵谱,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这部《平水韵》。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语音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平水韵也不能很准确的反映出现代人的语言了,于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又编出了一本《诗韵新编》,现代不少古体诗人写诗是按照这本韵书用韵的规则的。
用韵应该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法则:第一:在不转韵的情况下,一般平仄韵不通压。
由于平声字读起来响亮悦耳所以压平声韵的最多,仄声韵也有压的,但是比较少。
第二:除第一句外,只在偶数句使用韵,奇数句不用韵,并且奇数句的末尾字要用和韵相反的平仄,比如用平声韵的,则奇数句的末尾字必须用仄声字。
例如:压平生韵的:李白《夜静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格律诗常识

格律诗常识格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就是格和律的合称。
格:平仄、字数、对、粘、对仗、押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
律: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
格+律=格律。
音律:指四声。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2.泛指乐曲,音乐。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三国时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南齐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韵律:平仄和押韵规范,主要指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
为了表述方便,人们习惯性地设置了平仄符号,我们先记住这些符号:平:○ ○○ ○○○仄:● ●● ●●●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二、格律诗的主要特点1,限定字句。
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七个字或者五个字。
五律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押韵。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四声。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我们通常把押韵、四声、平仄、对仗称为诗词的四大要素。
4,平仄。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明确规定。
5,对仗。
每首诗中对仗联可以多到四联,至少要有两联,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6,粘对。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
联内要求对仗,上下联之间要求粘。
格律诗基础知识简述

格律诗基础知识简述我国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其中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又称格律诗。
格律诗在句式、平仄、押韵和对仗上有显著特点。
一、句式上,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1.律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八句,分别叫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果只有四句,一般就叫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了。
还有少量律诗句数很多,就叫长排律。
参考阅读:(律诗和绝句的区别)2.五绝,共四句20字;七绝,共四句28字。
进一步区分有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和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两种情况,所谓平起、仄起以首句第二个字声调为基准。
二、平仄1.格律诗讲究平仄,这样才能体现诗歌音韵美,节奏美。
2.平仄声在本句中交替使用,在上下句中对立使用。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3.注意平仄声古代与现代不同。
古代平声,一般是现在的一二声,即阴平、阳平。
古代仄声是上声、去声、入声。
相当于现在三四声,即上声、去声。
入声字已归入现代汉语平、上、去声里。
(参考阅读:五言律诗的平仄)三、押韵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就是韵脚,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其目的是为了声韵谐和,构成声音回环之美。
四、对仗(对偶)(一)格律诗使用对仗一些特点。
1.绝句不必对仗。
2.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3.长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用对仗。
(二)对仗的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短语、句型的结构要相同。
例如出入句中相同位置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以及虚词的词性相同;4.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另外,还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叠字对叠字。
5.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参考阅读:律诗的句式、节奏)备注:1.请参考查阅《平水韵》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根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开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搜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好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场,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场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开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诗词格律

古代汉语常识(二十八)(二十九)诗词格律一.古代的韵文和散文1、韵文韵文是讲究格律,大多数要使用同韵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章。
包括了历代的诗歌、词赋、戏曲。
不同时代有其流行的韵文文体。
包括:周、春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辞。
汉朝:汉赋、古诗、乐府。
六朝:骈文、诗。
唐朝:唐诗、乐府。
宋朝:宋诗、宋词。
元朝: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
明清:戏曲、诗、词。
2、散文用韵问题古人为文,为了利于流传,务必求之朗朗上口,又受民歌影响,所以古文有不少是用韵的,不过格律不大严格,因而用韵不是散文的一般要求。
古代散文用韵,有两种情况:一是通篇用韵。
如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前出师表》用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格律诗基本常识

格律诗常识要点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写格律诗,却又不遵守格律诗的写法,大多因为不懂得格律诗的常识,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格律诗的知识。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朝定型,分为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言、七言)、绝句(五绝、七绝),其中主要形式是律诗,其他形式都是律诗的演化,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是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律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以第一句第二字为准,是平声字就是平起式,用仄声字就是仄起式。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而言,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
按古声韵,除了平声字,上去入都是仄声字;按普通话,阴阳为平声字,上去为仄声字,现代没有入声字,分化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
把声调有意识的运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的沈约,目的是造成调剂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现代人写格律诗需要遵循的是古人的平仄规律而不是古代的汉语读音,只需要按普通话四声去弄平仄,不必按古代的声韵,研究古代的诗歌平仄要用古声韵,这是我一向的主张,因为语音是随时代而演变的,现代普通话是标准语音,用普通话弄平仄是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汉语的尊重。
这既有法的要求,也有现实的需要,那就是现代人读诗写诗都是按普通话来读写的,不是按古声韵读写的。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那么平仄格律有哪些规则呢?一、粘对规则。
“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
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
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
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
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
二、莫犯孤平。
一句诗中除尾句押韵的字外,全句只剩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
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就犯了孤平。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第一篇:格律诗写作常识一、诗体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
代表作《关雎》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不论平仄、对仗、句数、押韵,唐以前的五言诗均称为五古。
代表作《述怀》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其它与五古类似。
代表作《饮中八仙歌》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诗体,不论平仄、对仗等格律。
代表作《蜀道难》乐府诗——最早始于秦,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此机构制作的可以和乐而歌的作品,成为乐府诗。
代表作《陇西行》歌行——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古题,音节、韵律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代表作《琵琶行》骚体诗——源于《离骚》,后人把楚辞称为骚。
句式不整齐,句数无限制,用韵不严格,句尾多助词。
三言诗——起于先秦。
代表作《代春日行》古绝——只有四句的古体小诗,多押仄韵,不受平仄、对仗等约束。
代表作《春晓》2、格律诗——又名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立,对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代表作《春望》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代表作《蜀相》五言排律——排指铺排。
即五言律诗的延长,又称五言长律。
每首至少十句。
代表作《赋得花发上林》七言排律——又称七言长律。
每首至少十句,其余和七律相同。
代表作《清明二首》三韵小律——每首只有六句,共三韵,五言三十字,七言四十二字。
只有中间一联必须对仗。
代表作《李员外寄纸笔》六言律诗——简称六律,每句六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八字。
代表作《送万巨》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绝句又称“截句”,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无对仗要求。
代表作《登鹳雀楼》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六言绝句——每句六字,全篇四句,共二十四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
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
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
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
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
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
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
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
上面的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
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
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
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
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所。
(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近体诗平仄的规律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可以从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这样就能以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
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
但是这样在只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
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
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 – - | – - | | –(甲)细草微风岸(乙)危墙独夜舟- – - | | | | | – -(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①| –- | –- | | –(甲)名起文章着(乙)官应老病休- –- | | ①| | –-(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一"代表平,"|"代表仄。
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
七言不举例。
)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
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 | ①| | –-(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秋①| –- | –- | | –(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 –| | ①| | –-(丙)竹喧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①| –- | –- | | –(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
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
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 –- –- | | –(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 – | | | | | – -(丙)与君离别意(丁)同是宦游人| | – - | – - | | –(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 –①| ①| | –-(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巾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
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
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
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 | ①①| | –-(乙)深居府夹城(丁)春去夏犹清①| –- | –- | | –(甲)天意怜幽草(丙)人间重晚晴- –| | ①| | –-(丙)并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 | – - | – - | | –(甲)越鸟巢干后(乙)归飞体更轻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
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
因为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
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
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
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
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
即甲对乙、丙对丁。
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
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
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
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
但少数诗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怀书》、《山居秋暝》等,它们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
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论,有兴趣请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等专门书籍。
(四)对仗所谓"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对对子"。
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
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在名词中,还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叶)、宫室(亭台楼阁门窗户牖),等等。
如果是同一小类的名词对仗,叫"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