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
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
沙河中学刘志敏
【设计理念】
初三的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这些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根据《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及“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这节课我确立了通过“了解苏轼生平、熟读苏轼作品,感悟其旷达情怀、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目标,采用引导对话,移情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走进其作品,知人论世,思考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苏轼的资料,熟练背诵他的诗文,为深入探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苏轼毕竟是一个无可挑剔、近乎完美的人,这节课的学习只是管中窥豹。走近苏轼,学生心怀崇敬之心,诵读他的诗文,感悟他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我与学生均感慨万分;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他的作品,进而探究他的婉约词作,及至爱上宋词,那是我不懈的追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赏析苏轼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探究欲望,感受苏轼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背诵苏词。
2、激发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
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1.谈话法
2.移情想象
【课前准备】
1、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
2、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
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名人: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他是谁呢?
一、走近苏轼,诵读诗作。
1、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苏轼朝代、字、号,与父、弟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在多个领域成就显著。)预设: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那“东坡”二字是怎样来的呢?(学生交流筛选信息:苏轼谪居湖北黄冈时,生活异常艰苦。为维持一家生计,
遂在城东的坡地上开垦耕种。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此时的他已四十七岁,贬谪、苦难没有将他压垮,却使他走进自然,走近了百姓。
2、师:那么,你还知道关于苏轼的哪些故事吗?
(学生自由述说。他们可能讲述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和苏小妹斗智、苏轼和黄庭坚打面饼、苏轼建苏堤造福百姓、东坡肉的由来等,教师适时补充)师:这些事有的虽是趣闻轶事,但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3.师:文为心声。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诗文,你一定被他打动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他的诗文,并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若能加点分析更好。
(屏幕显示:我从《》中,读出了的苏轼)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展示:
我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读出了钟情山水的苏轼,
我从《题西林壁》中读出了善悟的苏轼,
我从《水调歌头》中读出了旷达的苏轼,
我从《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出了豁达的苏轼,
我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中读出了亲民的苏轼,
我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读出了乐观的苏轼,
我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的苏轼,可能还有学生说从课外背过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读出了一个重情的苏轼等,教师应给予肯定。)、
二、赏读苏词,感悟情怀。
师:从苏轼的这些诗文中,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又
才华横溢的人。今天我们更近一点地走近大师,聆听他澎湃的心语,感悟他博大
而又细腻的情怀。
1、让我们聚焦他的两首词,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是我们
初中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但却伴随着作者的名字、响彻我们耳畔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屏幕显示)
导读:这两首词被称为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有人在词中读出了旷达,有人读出了郁结,有人读出了惆怅,你在文中读出了什么?请用移情想象法,设身处地进入诗歌意境并结合词句加以感悟。
(屏幕显示)
〖温馨提示:先读进去:移情想象,再现意境;再读出来:分析蕴含的哲理,感悟作者的感情。〗
(学生吟诵两首词作,体会、回味,自主探究后交流
预设:
学生:我认为主要是矛盾、郁结。文中“我”在中秋之夜,与亲人天各一方,寂寥孤独,所以“把酒问.青天”,苦闷啊,真想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又该去向哪
里呢?郁闷!
学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外放密州任上。与弟弟分别七年之久,正值中秋,不免孤独苦闷。但醉问青天后忽而大彻大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何必放在心上,此处彰显了一种旷达的情怀。
教师适时总结:最后放开自己的烦恼,向全天下所有遭受离别之苦的人们,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这是何其宽阔的胸怀!
学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的眼前浮现出:天地苍苍,烟雨茫茫,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长者正在对江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声音穿越了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他就是苏轼。我认为豪迈、旷达是这首词的主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