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化学教学溶解度的教学反思对于概念教学,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观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教学,溶解度的讲解如何突破等。
看完专题学习的视频后,有很多感触,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惭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在教学时的方式及方法与授课教师作了比较,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打破了很多老师实行的直接讲授的常规,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
2、通过生活当中比个子高矮,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比较时,要有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怎样去控制这些量,达到比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后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定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析应该控制那些变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准确。
4、在实验步骤分析上,复习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下一步分组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或者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浪费了探究的时间和意义。
5、进行完这些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
能让学生对于溶解度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在观看的同时,我们几个老师也讨论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改进一下,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时候得出了一些数据,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达到饱和溶液的数据得出溶解度的定义等。
反思:等我们听完专家的分析,我又感觉出了差距,原来这节课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除了我们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这个定义上下功夫了,而没有构建一个溶解度这个物理量”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的问题。
疑惑:对于溶解度作为一个比例关系的讲法,是不是适用呢?如果使用会不会影响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单位、会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反思初中化学张妮溶解度这节课的内容是属于中考常规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相对而言题型多变但是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出错率特别高。
于此同时,这节内容又是在学习了饱和及不饱和溶液之后拓展性概念。
今年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大概(基本概念),学生争论细节”的双主教学模式。
这部分教学开始我首先是严抓饱和与不饱和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应用所有知识都采取条框是记忆:例如“饱和”溶液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总结几个关键词一温度、二一定量的水、三不能再溶、四“这种物质”的饱和液等几个关键点,每遇到这种题他们都能够有理有据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前期工作到位在溶解度这个概念出来时只是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分析两种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自己总结溶解度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1、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4、溶解的质量(强调单位)”这种自己总结自己说服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突然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很容易对概念就掌握的比较好,做题自然流畅了不少。
与此同时,在讲到溶解度曲线的知识点时,首先自己先大概讲解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其实在学生做好基础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的分析及交流基本就可以掌握溶解度曲线表示的真正含义及优势,从而我在分“点、线、面”详细分析每种情况每种变化,及时让学生利用我总结的规律解答相应试题,基本练习三到五道典型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溶解度及其表示方法的习题,当然想要达到更精准的效果还需要做更多典型例题进行检测讲练以及点评。
这样的尝试感觉学生今年在做溶解度习题的过程中错误率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还是有一些难度,所以尽可能还要想办法督促学困生这个团队再接再厉学好这部分知识。
第二篇: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模版)第6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化学组关俊艳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的物质的溶解性课程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们在教学上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质溶解的例子非常常见,但是学生对这种现象的一些特点并不了解。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很多知识,而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关于溶解度、饱和溶液等知识学生将在以后学习,本节不做介绍。
我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备课的。
通过这节课,使我在教学生涯中又成长了不少,收益不少。
一、成功之处:1、本节课符合了课改的要求,整节课并不象以前那样只有老师讲,满堂灌;而是师生互动式,老师先讲,然后做演示实验,最后是学生动手做实验。
使学生感到课堂并不只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真正的做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探究实验的现象,自己归纳结论,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
2、控制课堂上的纪律还可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很认真的听课,也很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做实验使也很认真,没有出现闹哄哄的情形。
有些胆子小的同学,鼓励和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及时给以表扬。
3、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常例,有些例子学生都知道,却不知道如何解释。
比如:衣物上的油迹为什么用清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洗洁精却容易洗去?等等。
讲到物质溶解性相对应的特点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4、在做演示实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和在场的评委不会因为只是等待我做实验而显得无聊。
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纪律更好。
二、不足之处:尽管精心的为这节课做了准备,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有时会出现口误的现象,例如,把“搅拌”说成了“搅”。
语速过快,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
2、板书设计不是很好,给人的感觉随意不够紧凑。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是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学习,不愿动脑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所学的东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有学以致用的感受。
教学中我参考学习了网络资源,将枯燥的数据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有人认为形式的花架子的东西不实用,学习需要刻苦勤奋。
可是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切身的感受,有兴趣的知识不用费力就能学好,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就需要花费精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把每节内容与实际、与情境设计在一起,还有侍于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学习、和同事合作交流。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的两种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变条件、提纯物质。
在学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对于溶解度曲线图,作为初三的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和概括信息。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议。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
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和精确化。
课题2 溶解度 反思
课题2 《溶解度》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一节课上完之后我有如下的感想:
一、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容量比较大,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话,将会非常紧,因此,我决定使用多媒体,把上课内容先制成课件,通过现代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手段来增大课堂的容量,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从实施的情况看,这一点要求已经达到了。
所以,我觉得,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大课堂容量。
二、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上有很多规律性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且,适当的实验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除了开足书上的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其他实验,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并更好地掌握知识,从上课结果看,这一做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尽可能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规律,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还要看学生最终掌握的情况。
因此,我觉得必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鉴于此,我在实验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正因为这一点,我与学生的双边关系处理的很好,正因为学生配合得很好,我这一节课也上得比较成功。
所以,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不少需要改进,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课题2 《溶解度》教学课后反思
朱书伟
中牟县万滩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3年3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一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一
收获: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教学设计主线要明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足:此次课的准备和实施,让我体会到今后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科学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页共 1 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2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晒盐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资源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
策略分析做好活动探究一,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制,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
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而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在建立溶解度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课时建议1课时。
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二、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能用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体验实验条件的控制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其应用。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一: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得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与溶液与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得准确理解与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与溶液与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与理解不就是很准确,在做题得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就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学习饱与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饱与溶液得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就是该条件下该溶质得饱与溶液。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得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与时溶解得溶质质量(所有单位就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得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得因素就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得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就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得两种方法以及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互变条件、提纯物质。
在学习气体溶解度得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温度与压强对气体溶解度得影响。
对于溶解度曲线图,作为初三得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与概括信息。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得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与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得处理与教学中,应该就是基本成功得,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与建议。
二:物质得溶解性就是物质溶解能力得定性表示,而溶解度就是物质溶解能力得定量表示。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物质得溶解性就是物质本身得一种属性。
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得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得“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得最多量。
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得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得具体数量,就是溶解性得具体化、量化与精确化。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采用我校“学·习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1.导入:采用提问生活中碰到的现象“打开汽水瓶盖,汽水喷出”和“烧热水时,一开始加热锅底就冒气泡”的原因来导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内容。
2.学前习:通过回忆旧知来导入新知,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生成新知。
3.学中习:把本节课的内容分为3个小知识点,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勤检测、快评价,来促进课堂的高效。
4.学后习:学完本节知识点后,采用链接近5年的河南中招试题进行练习,提前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减轻学生将来复习时的负担,并有利于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
5.谈收获: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说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就高效。
6.作业:根据学生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过程反思1.在学前习中回忆旧知导入,比较抽象,我采用复述上节做的2个实验步骤和现象,让学生自己生成溶解度与温度和溶剂多少有关,从而规范固体溶解度的定义,比预想的好。
2.在学中习中学新知二时,通过提问学生在课本表9-1中找20°C、5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得出数据准确,再让学生找15°C时氯化钠溶解度,无法从表格中找到,怎么办?进而引入溶解度曲线。
既自然又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数据表的优缺点,学生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学中习中习新知三时,让学生解决开始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本节课所学在生活中的用途,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学后习中链接中考,让学生先做,再让学生讲解,充分调动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中招考试方向。
三、存在问题1.学生做溶解度曲线时,由于对学生做函数图象认知不到位,用时太多,画的图象效果也没有预设的好。
2.本节设计内容太多,又想让学生水平直接达到中招要求,中间留给学生充分活动、感知、消化吸收的时间太短,有点像追着学生在打仗。
溶解度教案反思
溶解度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溶解度教案反思教案反思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案的反思,教师能够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文将围绕溶解度这一主题,提供一些教案反思的建议和指导。
1. 教案目标和设计:- 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制定的教案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目标相契合。
- 教案中的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 教案中的评估方法是否能够准确评判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 教案中的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
2. 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溶解度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环境和氛围:- 教师应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 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支持。
- 教师是否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4. 教学反馈和改进:- 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观察和评价,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 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听取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理念。
- 教师应与同事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和讨论,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功做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对溶解度教案的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教案反思不仅是对这个特定主题教学的回顾,更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的概念及影响溶解的因素;2.掌握一定的溶解度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溶解的基本概念;2.溶解度计算方法;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4.实验:测定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5.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条件下的溶解度差异。
三、教学过程1. 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1.引入:生活中溶解现象的例子,如溶液、饮料、药品等;2.定义: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水或其他溶剂中形成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的过程被称为溶解;3.例子:将糖加入水中,搅拌均匀,糖完全溶解于水中。
2. 讲解溶解度计算方法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的物质称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公式: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体积;3.例子:某种物质在25℃下的溶解度为20g/100mL,求100mL水最多能溶解的该物质的质量。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称为热溶质,反之则称为冷溶质;2.压力的影响:对固体无影响,但对气体溶解度有影响,即压力升高溶解度增大;3.溶质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物质其溶解度差异较大;4.溶剂的性质:不同溶剂溶解度也有所不同。
4. 测定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1.实验目的:了解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2.实验步骤:分别取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均匀,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结果:制成数据表和数据图,分析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规律。
5.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条件下的溶解度差异1.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条件下,其溶解度差异的大小;2.实验步骤:将不同物质加入同一量的水中,搅拌均匀,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结果:制成数据表和数据图,分析不同物质在同一条件下的溶解度差异大小的原因,并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溶解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解度教学反思1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举例说明: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教师: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 溶解度——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及反思
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
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
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
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
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溶解度》教学案例及反思(冯锦成)
溶解度》教学案例及反思中坝中学冯锦成《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的内容。
这节课抽象、难懂。
教学的重点是对于“饱和” 、“溶解度”这两个词的理解。
引导学生真正领悟“溶解度”的含义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学片段一:师:通过刚才自学,大家能否说出饱和溶液的特点?生1:不能再溶解了。
生2:就象吃饭吃饱,不能再吃了一样。
溶液中不能再溶下溶质了。
生3:还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
师(微笑):大家刚才已经把饱和溶液的特点基本上找出来了,试想为什么描述溶液是否饱和,非得指明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
生:沉默师:在一杯水里如果放了很多糖,搅拌,糖始终不能再溶解了,大家说此时糖水饱和了吗?生:饱和师:如果我又向其中加了许多水,糖又能溶解吗?生:能师: 此时糖水还饱和吗?生: 不饱和师: 可见溶液是否饱和,与溶剂的量是否变化有一定关系, 所以我们要指明“一定的溶剂里”。
为什么还要指明“一定的温度下”?生:比如糖在热水中比冷水中溶解的快。
师:咱们研究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解物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多,即是否饱和,而不是溶解速度的快慢。
下面请看:展示: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底部有一些硝酸钾固体剩余),对它进行加热,不久固体又溶解了。
刚才该溶液又溶解硝酸钾固体了,还饱和吗?生:不饱和。
师:可见描述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
反思:描述饱和溶液特点时,学生能切中要害。
尤其部分学生抓住“饱”这个字,联系吃饭吃饱这一生活实例,对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在溶解原溶质理解的比较到位。
但是对“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这两个前提条件, 学生理解的没有我预想的好, 通过举“增加溶剂”的例子和演示“改变温度”的实验,使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片段二:师:固体溶解度是一定条件下,谁的质量?生:溶质师:既然是溶质的质量,单位该是什么?生:g 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中,有哪些前提条件?生1 :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教师: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做这种物质的溶解性,通过实验验证,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是各不相同的,但溶解性只能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就要用到溶解度,在讲溶解度之前,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若在家里,你如何来比较白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