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成因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案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某一职务期间,利用自身的职权或者职务便利,以非法手段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避免损失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职务犯罪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法制建设。
因此,本文将对职务犯罪案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一、职务犯罪案现状据调查统计,职务犯罪案件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挪用公款、渎职侵权为主。
其中,贪污受贿案件数量最多,占据了职务犯罪案件的70%以上。
滥用职权和挪用公款也是较为常见的职务犯罪行为。
二、职务犯罪案的原因1.利益驱动职务犯罪往往是由于贪图利益而产生。
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甚至经常是直接索取贿赂、受贿形式,发生这种犯罪,其实就是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2.个体心理因素在职务犯罪案中还存在一些个体的心理因素。
某些公职人员可能因为心理扭曲而搞出各种离谱的事情,滥用职权或虐待职权;一部分官员面对利益诱惑,从而主动地挑动了职务犯罪的火种。
3.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有效监管也是职务犯罪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对于公职人员的监管较为松散,监督机构不够有力,自然会激发出公职人员若干行贿受贿的行为。
三、职务犯罪案应对措施1.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管,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和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一系列评估和监管。
2.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职务犯罪,公开整治案件。
同时,加强扫黑除恶,建立落地机制,做到旗帜鲜明打击犯罪分子,震慑犯罪分子的活动。
3.提高审查调查能力提高有关机构的审查调查能力,加强对职务犯罪的调查力度。
加强协作,做好信息共享和制度互动,确保职务犯罪能够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职务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
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公职人员自觉履行职责,加强医生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在职务犯罪的案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法制的缺失、失职渎职,但是更深刻的原因是少数人的丧失信仰和价值观。
职务犯罪成因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成因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成因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出台和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在支持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却呈现高发态势,且涉案金额明显增大。
这不仅造成了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的大量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平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必须自觉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打击涉农惠民职务犯罪,有力惩治腐败,注重预防,强化源头防腐,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平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特征从近年来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来看,该领域的犯罪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犯罪主体以村干部为主。
特别是村主任对村里的事务采取一人负责制,身兼数职,并且在这些村里并没有设立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和账目,这就很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而监管缺失,村主任就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作为贪污腐败的工具。
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
该类职务犯罪往往和权力紧密联系,作案手段比较隐蔽,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隐伏期较长,难以及时发现,因此该类案件其行为与犯罪结果一般不会自行暴露。
基于这一特点,使得客观上发生了多少职务犯罪案件、是否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都难以被群众和检察机关所掌握,往往是通过举报以及其他形式暴露出来的。
因而会出现群众认为职务犯罪严重而检察机关却无案可办的情况。
作案手段相似。
表现为村主任利用职务之便,违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以自己及其家人的名义虚报、重报土地面积,套取国家农业补贴款等款项,而其领取的农业补贴款有一部分用作村上的办公费用,招待费用等开支。
物证少,言词证据、书证较突出。
由于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并且时间是正确恢复案情最大的障碍,职务犯罪中的证据难以固定;并且职务犯罪案件中侵犯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者物,也很少留有证据。
待证事实主要通过证人证言、会议记录、账册中的记录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等形成证据链条对之加以证实。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职务犯罪是指利用担任职务的权力和地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务职责,以获得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首先,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之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现行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进行规制不严、制度设计不完善,或是制定者在考量不周全、无法预见各种情况时,职务犯罪容易出现漏洞。
因此,应该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完善,为职务犯罪提供更加严谨的法律基础。
其次,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和腐败现象存在。
一些担任职务的人员利用其职权,通过索贿受贿、贪污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腐败现象也为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公职人员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这为他们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
此外,职务犯罪的产生也与职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观念有关。
一些职务人员道德底线低,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对法律法规不重视,容易贪图利益,产生职务犯罪行为。
因此,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是防止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防治职务犯罪,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职务犯罪的监督和查处,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加强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广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此外,要加强对职务人员的考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职务人员,确保他们正确履行职责。
另外,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政府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反腐措施,并加强对公共资源和职务权力的监督。
同时,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运作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腐败现象,为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更少的机会。
检察院职务犯罪调研汇报
检察院职务犯罪调研汇报检察院职务犯罪调研汇报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计划和主任会议的安排,前段时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查组,对我市人民检察院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期间,查看了市检察院警示教育展厅,听取了市检察院工作情况汇报,并召开了市检察院有关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检察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职能作用,逐步强化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措施,不断提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抓预防,强力推进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市检察院多措并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一是突出加强个案预防,督促发案单位建章立制。
2006年以来,共结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64个,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72份,协助发案单位建章立制148条,防止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二是全面推进系统预防,积极帮助构建单位预防网络。
近三年来,先后与市卫生局、地税局、交通局、电力公司等11个部门和行业,签署了《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讨预防对策,加强信息交流,规范案件线索移交,共开展系统预防52项。
三是扎实开展专项预防,提前介入政府采购、招投标、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近三年来,共开展专项预防20余次,参与招投标活动180余次,纠正违法问题7次,为国家节约资金150余万元。
今年,在市政府确定了我市老环城路综合改造等7个重点工程项目之后,检察院提前介入,把这些项目作为专项预防的重点工程,实行“同步监督、同步教育、同步服务”的工作制度,突出抓了对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有力地促进了从业人员廉洁自律,实现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目标。
四是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开展警示教育。
通过广泛开展预防宣传、举办法制讲座、进行检企(税、医)共建等活动,在充分发挥传统预防工作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浅谈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5篇范文)
浅谈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5篇范文)第一篇:浅谈国企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对策依法打击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等犯罪,是检察机关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我院认真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的同时,先后在我市国有厂矿、企业,依法查办厂长、经理职务犯罪案件十余件,为国企改革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的促进了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
针对企业领导职务犯罪突出这一问题,近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厂矿、企业进行调研,并就犯罪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国企领导职务犯罪的成因⒈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法制观念淡化。
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体制逐步转轨中,某些厂矿、企业领导者一味追求生产经营、经济效益,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及法律法规的学习。
有些主要领导彻底放松思想改造,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抵御不了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这些领导干部在走上领导岗位时,还能从严要求自己,工作有业绩,群众口碑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放松了思想改造,私欲开始膨胀,进而利用职务之便,大肆实施职务犯罪。
⒉民主意识较差,特权思想严重。
随着国企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在转换经营机制中,由于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借鉴,其经营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可能尽善尽美。
针对这些新问题,在决策方面,个别企业领导不走群众路线,不发扬民主作风,一意孤行,搞一人说了算。
加之重效率、轻管理,重经营、轻监督的错误思想支配,致使不照章办事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给经济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⒊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企业管理混乱、粗放,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甚至有些是家族式管理,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销售都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既便有制度也不去执行,也没有人监督制度的执行。
财务报销由领导一支笔签字,会计只能履行核算职能,而对监督职能的履行感到畏难。
纪委 调研报告
纪委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针对最近一段时间内我所在单位发生的一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背景概述据我了解,该职务犯罪案件发生在我所在单位的某部门,涉及到一名高级职务人员。
该人员原本是该部门的核心骨干,担任重要职务多年。
然而,一系列违反职责、纪律和法律法规的行为最终导致他被纪检监察机关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
二、案件分析经核查,该职务犯罪案件在某些方面具备特殊性和典型性。
首先,该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滥用权力。
通过滥用公款、虚报报销、以权谋私等手段,获取了大量非法财物。
其次,该人员利用婚姻纠纷、亲情关系等疏忽监管的漏洞,设立附属公司并行贿公职人员,牟取非法利益。
最后,该人员贪婪的欲望使其跨过了纪法底线,与他人共同犯罪,进一步导致了该案件的发展。
三、案件影响该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给我单位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该案件暴露了单位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选拔任用、职责分工和内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次,该案件波及范围广,危害性高,侵蚀了单位声誉,损害了干部形象。
最后,由于案件与公职人员之间的互动,单位整体形象受到了负面引擎,对于单位员工的工作动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问题反思针对该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反思,进一步明确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首先,由于案件涉及到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建设,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坚决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职务岗位。
其次,我们应当加强内部监管,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有效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廉政教育,提高干部的道德修养和纪律意识,使其自觉遵守职责,廉洁奉公。
五、制定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单位廉政建设,我建议我单位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确保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公开、公正、公平。
2.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对公款使用和报销等环节的监督,杜绝滥用职权。
3. 加强对干部和员工的廉政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纪律意识。
职务犯罪成因的深层次剖析
职务犯罪成因的深层次剖析【摘要】职务犯罪是指在职务活动中利用职权地位或职务便利,为谋取私利或达到非法目的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本文分析了职务犯罪的定义、危害性以及研究目的。
在深入探讨了个人动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道德观念对职务犯罪的影响。
结论部分对职务犯罪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包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等。
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职务犯罪预防策略的有效性评估和制度建设的完善。
通过深入剖析职务犯罪成因,可以为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务犯罪、成因、个人动机、组织因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道德观念、预防、建议、研究、分析、展望1. 引言1.1 职务犯罪的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在履行或利用职务之中实施的违法行为,通常是指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借助职务之便,为谋取私利而犯下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更严重地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职务犯罪往往由于其隐蔽性和影响力而带来巨大的危害性,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法律领域,职务犯罪一般包括职务侵占、职务受贿、职务滥用、职务渎职等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公众对于法治社会的信任与认可。
对于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打击显得尤为重要。
透过深入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规范和管理职务行为,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1.2 职务犯罪的危害性职务犯罪的危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组织的负面影响。
职务犯罪往往导致组织内部秩序混乱,信任破坏,员工士气低落,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职务犯罪还可能引发财务损失,包括偷窃资产、挪用公司资金等行为,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职务犯罪还可能造成法律风险和法律诉讼,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除了直接对组织造成的危害,职务犯罪还可能对员工个人造成严重影响。
员工可能因为涉及职务犯罪被解雇或受到法律制裁,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和社会形象。
关于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关于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完整版)调查对象:村居干部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调查地点:某省某市某县某乡某村引言:村居干部担负着村务管理和农民利益代表的重要职责,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一些个别案例中,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些村居干部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的良好发展和民众的利益。
因此,本调查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并分析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情况,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
一、调查背景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村居干部的辛勤工作和正确领导。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村居干部的权力膨胀,不法分子也逐渐看中了其中潜在的利益。
因此,职务犯罪现象层出不穷,给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调查方法1. 文献查阅:通过查阅相关报道、学术论文等资料,了解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背景和现状。
2. 实地走访:通过走访农村村民、干部以及相关部门,获取一手资料,深入了解职务犯罪案件的细节和影响。
三、调查结果1. 犯罪类型根据调查数据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村居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主要分为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类型。
其中,贪污受贿占比最高,其次是滥用职权和挪用公款。
2. 案件发生原因经过对多起案件的调查,我们发现村居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权力过于集中:由于村居干部的权力过于集中,对财务和决策事项有着较高的控制力,这为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2)监管不力:部分地区的村务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措施,使得一些村居干部能够逍遥法外。
(3)薪酬激励不足:一些农村地区的村居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这导致一些干部为了谋取私利而涉足职务犯罪。
3. 调查实例(1)XX村贪污受贿案:XX村一位村居干部利用其职务之便,将公款据为己有并非法占有,涉及金额高达100万元。
职务罪犯调研报告
职务罪犯调研报告职务罪犯调研报告一、前言职务罪犯是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职人员或公司高层管理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或滥用职权,从而行为被刑法界定为犯罪的人。
职务罪犯的存在给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调研报告致力于对职务罪犯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不同行业中的从业人员,了解他们对职务罪犯问题的看法和认知程度。
案例分析主要选取了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了解职务罪犯行为的共性和特点。
三、调研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职务罪犯问题认知不足,对于职务罪犯的行为和后果了解有限。
2.案例分析结果显示,职务罪犯通常利用职权之便,违规操作或徇私舞弊,以牟取个人利益,损害了组织或公众利益。
3.调研还发现,存在少数被调查者在面临经济困境或个人生活压力时选择违法行为,滥用职权获取私利。
四、调研结果分析职务罪犯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监管体系不完善有关。
监管部门对于职务罪犯行为的发现和打击力度不够,部分行业监管不到位导致职务罪犯行为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职务罪犯行为也与一些人的个人素质和道德观念缺失有关,他们为了个人私利而利用职权从而滥用职权。
五、解决措施1.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明确部门职责和权力边界,加大对职务罪犯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打击力度的效果。
2.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对公职人员和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3.加强舆论监督。
加强舆论监督力度,提高社会舆论对职务罪犯行为的关注度,形成压力,净化社会风气。
4.加大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职务罪犯的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增强法律的震慑力。
六、结论职务罪犯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加强舆论监督,加大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职务罪犯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
本单位政法干警职务犯罪的情况报告
本单位政法干警职务犯罪的情况报告摘要:一、引言二、本单位政法干警职务犯罪总体情况1.犯罪类型及数量2.犯罪原因分析3.犯罪人群特点三、已采取措施及成效1.加强教育引导2.完善管理制度3.加大惩治力度四、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1.信息沟通不畅2.执法监管不到位3.干警心理压力大五、进一步防范措施和建议1.深化教育培训2.健全心理辅导机制3.完善激励约束制度4.加强内外部监督六、结论正文:本单位政法干警职务犯罪的情况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法干警职务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障执法公正,本单位对干警职务犯罪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现将调查情况及对策报告如下:一、引言政法干警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
为进一步了解本单位政法干警职务犯罪情况,确保队伍纯洁,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二、本单位政法干警职务犯罪总体情况1.犯罪类型及数量:通过对近年来的案件分析,本单位干警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类型。
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犯罪原因分析:干警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包括利益驱动、道德沦丧、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压力等。
3.犯罪人群特点:犯罪人群主要以中年干警为主,学历普遍较高,部分具有职务优势。
三、已采取措施及成效为进一步防范职务犯罪,本单位已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加强教育引导: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干警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督,防范权力滥用。
3.加大惩治力度: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干警,依法严肃查处,形成震慑。
四、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1.信息沟通不畅:部分干警之间沟通不够,导致工作衔接不畅、信息不透明。
应对策略:加强内部信息交流,规范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
2.执法监管不到位:部分执法环节存在漏洞,容易导致职务犯罪。
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本调查报告旨在调查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以了解其发生的原因、情况和相关
责任人,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措施和打击职务犯罪提供参考。
调查方法:
1. 文献调查:搜集相关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文书、司法解释、相关法律
法规文件等,了解职务犯罪事实和处理结果。
2. 采访调查:采访涉及职务犯罪案件的当事人、目击者、执法部门负责人等,获取案
件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调查内容:
1. 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类型:调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包括受贿、滥用职权、徇私
舞弊、渎职、代管财物失职等。
2. 职务犯罪发生情况:调查职务犯罪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了解职务犯罪案件的
具体情况。
3. 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导致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如缺乏监督、权力过大、薪资低廉等。
4. 相关责任人:确定职务犯罪案件中的主要责任人,包括行政执法人员本人和监管部
门等。
5. 处理结果:调查职务犯罪案件的处理结果,包括判刑情况、罚款金额等。
调查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结论,总结出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提出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的建议和措施。
职务犯罪罪犯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罪犯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指的是以个人担任特定职务或职位的身份,利用其职权、职务和资源从事非法活动、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
这类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职务犯罪的情况,本次调研选择了若干个案例进行分析,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调研显示,职务犯罪在我国普遍存在,其中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权力寻租、滥用职权等一系列行为。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梳理,可以看出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
首先,职务犯罪行为往往存在长期性和系统性。
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达到个人或团伙利益的目的,常常长期积累权力资源,运用职权进行腐化和腐败活动。
他们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使得其犯罪行为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其次,职务犯罪行为普遍伴随着巨额经济损失。
职务犯罪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例如贪污受贿可以使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巨额资金。
这些不法所得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利益,也导致了贫困的加剧和资源的浪费。
另外,职务犯罪行为对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
职务犯罪侵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公平的分配和不公正的环境使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扰乱。
在法治建设层面,职务犯罪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法律的威严,破坏了国家和社会的法治环境。
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到位是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有法律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不够大,一些职务犯罪分子能够逃避法律制裁。
其次,职业道德的缺失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职务犯罪问题突出的因素。
一些人背离了职业道德,对职责和权力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腐败滋生。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职务犯罪分子能够逍遥法外,丧失了惩治腐败的有效手段。
针对职务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打击和预防。
首先,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职务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制裁措施,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惩治力。
职务犯罪综合分析报告
职务犯罪综合分析报告概述: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职务的过程中,滥用职权、违法乱纪、侵占贪污、贪污受贿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对职务犯罪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内容:一、职务犯罪的类型:1.贪污受贿:在职务岗位上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索取贿赂。
2.挪用公款:将职务上的公款挪用为个人或他人所用。
3.侵占财物:在职权范围内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4.渎职犯罪: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
5.非法行医:医务人员在职务上从事非法行医活动。
6.犯罪集团:多名职务人员合谋实施犯罪行为。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1.利益驱动:追求个人利益、高消费欲望等使得职务人员趋于犯罪。
2.职权滥用:在职务岗位上享有的权力滥用,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3.体制弊病:管理体制存在漏洞,监管不力,激发了职务犯罪的发展空间。
4.社会道德败坏:社会道德观念日益腐化,使得职务犯罪的发生率上升。
三、职务犯罪的危害性:1.经济损失:职务犯罪的发生会导致大量的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社会不稳定:职务犯罪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破坏社会秩序,导致社会不稳定。
3.滋生腐败:职务犯罪的发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败坏社会风气。
4.影响信任:职务犯罪会破坏公众对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信任感,损害社会信任度。
四、职务犯罪的打击措施:1.完善立法:加强对职务犯罪的刑法立法与司法解释,提高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2.加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3.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职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监管体系,限制职务犯罪的滋生。
4.加大惩治力度:对发现的职务犯罪者要依法惩处,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结:职务犯罪的综合分析对于解决职务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教育和监管体制建设,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确保社会的发展与安定。
关于我县的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的职务犯罪调查报告公权公用为公职人员时刻敲响警钟-关于我县职务犯罪现状和预防对策的调查报告涉县人大法制室贾建明涉县纪委宣教室冯俊玲看着被告席上往日最亲近的人,年迈的父母泪眼迷惘、相濡以沫的妻子茫然无措、尚未成人的儿女无助地在内心祈求亲人回家,关于我县职务犯罪调查报告(一)。
去年,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在我县发生,身为副局长的陈某因受贿走上审判台,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某大局副局长张某因受贿将面临八年牢狱,丢了党籍和饭碗;某村主任李某因职务犯罪被追究刑责…。
这一起起职务犯罪案件在全县引起巨大轰动,也重重地冲击着公职人员的心。
很多人为他们所作所为深感痛恨,也为他们的失足深表惋惜。
如果能经常敲敲警钟,给他们打打预防针,也许他们就不会落到如此身败名裂的下场。
预防职务犯罪开展情况及犯罪主要特点职务犯罪直接损毁的是国家形象,破坏的是公共秩序,损害的是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
县委、政府充分认识职务犯罪的危害性,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为预防职务犯罪,我县设立预防指导委员会,检察院会同税务、工商、交通、质检、卫生等28个部门联合建立预防机制,并把每月5日为敲警钟日,用案例教育干部遵纪守法;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青兰高速、经适房龙山庭院、医院整体迁建等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有效预防高发领域内的职务犯罪,并实行个案预防,及时向发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纪检监察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实行权力监控,并组织县四大班子领导及县直、乡镇主要负责人到邯郸监狱进行警示教育,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职务犯罪。
但职务犯罪仍时有发生,主要特点是:1、职务犯罪比例持续走高,呈现突发频发之势XX年县法院判决刑事案件201件,其中职务犯罪4件4人,占2%;XX年判处刑事案件181件,其中职务犯罪4件9人,占%;XX年判处刑事案件215件,其中职务犯罪10件10人,占%,发案率持续走高,尤其XX年更为明显,呈现高发状态,调查报告《关于我县职务犯罪调查报告(一)》。
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
行政执法机关是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执法机关,是受国家委托行使国家所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力的部门,是国家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中,它是保障国家经济秩序正常运行,国家经济建设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在执法过程中,既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密切相连的桥梁。
近年来,一些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利用职权,凭借行业垄断地位等有利条件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对违法经营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调查,2001年--2003年,辉县市共查处行政执法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13起,涉案人员19人。
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了政府威信,挫伤了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研究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的规律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成为摆在预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范文TOP100、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职务犯罪特点:1、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权力相对集中,监督机制尚未健全,审批项目涉及社会热点的一些部门从我市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市行政执法人员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土地批租和林业监管两个部门。
我市地处半山区,地理特点导致我市石材多、砂资源多、林区面积大。
这些部门的监管人员手里掌握着资源审批权、资源管理权和一定的处罚权,因此成为投机分子拉拢腐蚀的重点对象,而这些人也极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利益交换,以权谋私,以权谋钱。
1999年我市林业局某林场场长侯某、副场长魏某违规私批滥伐林木,导致关山林区600余亩林木被毁一案就是典型例子。
作为林业部门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监管职责,违规越权审批,放纵滥砍滥伐,最终导致自己走上犯罪道路。
2、犯罪主体年龄多为中年以上,学历偏低行政执法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调研报告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滥用职权或利用职务之便,违法犯罪的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对此类犯罪进行调研具有重要意义。
职务犯罪有多种类型,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
这些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共财产安全和社会公信力,对社会治理形成了严重挑战。
调研显示,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腐败问题。
职务犯罪往往涉及到权力滥用和私利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腐败问题成为了推动职务犯罪增加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职务犯罪还与监管不力、制度缺陷以及职位诱惑等因素有关。
调研还发现,职务犯罪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职务犯罪可能导致相应领域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还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使得不法之人逃避法律的制裁。
针对职务犯罪应加强打击力度和预防措施。
一方面,应加强特定职务的监管,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使其更加健全和有效。
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和宣传,加强对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职务犯罪的认知和警觉性。
此外,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也是重要的一步。
要增加相关部门的人手和经费投入,提供更好的执法条件和环境,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反腐败工作,共同打击跨国职务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的调研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职务犯罪的原因和特点,为打击职务犯罪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同时,调研结果也能提醒和警示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和教育宣传,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安全。
我国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我国职务犯罪调查报告我国职务犯罪调查报告一、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
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
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随着高科技的运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职务犯罪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犯罪主体特殊性”“犯罪手段隐蔽性”“追求犯罪安全性”“犯罪形式智能化”等多元化特点。
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
(一)政治素质低、精神文化空虚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数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政治学习和提高,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
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动摇了理想信念。
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
(二)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和制约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
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
固然,腐败分子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的疏漏。
无疑,正是过分集权的体制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用公的可能。
对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
对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近年来,作为腐败的极端形式的职务犯罪,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的损害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的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各国对此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我国政府对职务犯罪的防治工作更是将其列为重中之重。
从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检察机关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的数量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高级别的案件有所增加。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防治职务犯罪的的决心,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个问题:职务犯罪现象仍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多隐藏的职务犯罪分子没有被发现、查办,反腐败工作依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原因找出预防之方法。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犯罪学认为: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
职务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形式,其发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的。
主要表现在:(一) 职务犯罪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而封建社会对官员的选拔制度是“跃龙门”式的科考制,在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下,由于对身份和地位的极度崇尚,多数人通过各种途径“跃龙门”,一旦获得一官半职,便利用所获得的特权进行各种“活动”。
权力、金钱居于社会的支配地位。
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只经历了短暂的资本主义发展,而对作为资本主义所具有、提倡的许多先进的内容却没有成熟的吸收。
可以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不完全进化。
我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不完全进化的背景下迈进了社会主义的门槛。
因此,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这两个封建等级社会所极度崇尚的东西被现今社会的多数人所“继承”下来。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贪婪,这种“利欲熏心”的官僚主义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公职人员目无法律,走向犯罪道路,从检察机关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具有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
(二) 体制弊端是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
某年干部职务犯罪调研报告
某年干部职务犯罪调研报告本调研报告是针对某年度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进行的调查统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干部职务犯罪形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开展了此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背景干部是领导干部的简称,是指在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中,担任专业或管理工作的领导人员。
他们的行为和言论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利益,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干部若有失信、腐化堕落的行为,对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干部的职务犯罪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干部会利用职务之便,从中谋取私利,破坏了组织纪律和国家法律。
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还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二、调研目的本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某年度干部职务犯罪的情况,深入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制观念,促进干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数据、统计信息、案件详细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得出有关干部职务犯罪情况的调查结果。
四、调研结果1. 干部职务犯罪案例据统计,某年度全国共有多起涉及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例,其中最常见的犯罪行为是受贿和贪污。
受贿案件涉及金额巨大,有的超过了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贪污案件数量虽然少于受贿案件,但其犯罪金额同样不小,给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干部职务犯罪类型分析针对干部职务犯罪类型的分析,本次调研将其分为三大类:受贿、贪污、挪用公款。
其中受贿是最多发的一种犯罪类型,占所有案件的80%,贪污及挪用公款分别占10%和5%。
3. 干部职务犯罪原因分析针对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次调研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部分干部法治观念薄弱、自我约束不足,对个人利益诱惑难以抵御; 第二,某些领导干部的权力过大,地方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第三,城乡差距较大,经济收入不足成为某些干部犯罪的原因之一。
五、调研建议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对干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法制意识。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论文摘要】职务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是当前腐败现象最严重最突出的表现。
本文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研究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以期有效遏制职务犯罪。
【论文关键词】职务犯罪;原因;对策职务犯罪是引发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以及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毒化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反腐斗争重点打击、惩治和预防的对象。
及时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深入研究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重要前提。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一)权力的原因权力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前置性条件。
公共权力的大量存在,能够有效地实施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行政职能,但也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条件。
在现行体制下,公共权力往往集中于少数领导干部手中,实际办事的人员没有决定权,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上缺乏民主和监督,这就为少数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能。
另外,权力缺少有效的监督,在办案实践中,有一些机关部门,虽有权力监督机制,但对监督的实际效果过问很少,导致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权力监督。
实际表明,权力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会产生利益,其实质就是数额巨大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有着很强的诱惑力,这些利益和诱惑正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动力源泉。
(二)制度的原因我国现行体制下,行政管制和市场机制并存,体制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权力运行失去必要的透明度及应有的监督制约。
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形成了制度体系的混乱,大大减弱了制度对腐败活动的监控能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不具备科学性。
有些制度设置的时候就不科学,一开始就是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建立起来的,基于这种制度基础之上产生的权力必然具有腐败的属性。
因为这个制度并非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而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利益。
二是制度制约的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务犯罪成因调研报告
职务犯罪成因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出台和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在支持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涉农惠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却呈现高发态势,且涉案金额明显增大。
这不仅造成了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的大量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平安的一个重要因素。
检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必须自觉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打击涉农惠民职务犯罪,有力惩治腐败,注重预防,强化源头防腐,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平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特征
从近年来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来看,该领域的犯罪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犯罪主体以村干部为主。
特别是村主任对村里的事务采取一人负责制,身兼数职,并且在这些村里并没有设立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和账目,这就很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而监管缺失,村主任就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作为贪污腐败的工具。
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
该类职务犯罪往往和权力紧密联系,作案手段比较隐蔽,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隐伏期较长,难以及时发现,因此该类案件其行为与犯罪结果一般不会自行暴露。
基于这一特点,使得客观上发生了多少职务犯罪案件、是否发生了职务犯罪案件,都难以被群众和检察机关所掌握,往往是通过举报以及其他形式暴露出来的。
因而会出现群众认为职务犯罪严重而检察机关却无案可办的情况。
作案手段相似。
表现为村主任利用职务之便,违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以自己及其家人的名义虚报、重报土地面积,套取国家农业补贴款等款项,而其领取的农业补贴款有一部分用作村上的办公费用,招待费用等开支。
物证少,言词证据、书证较突出。
由于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并且时间是正确恢复案情最大的障碍,职务犯罪中的证据难以固定;并且职务犯罪案件中侵犯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者物,也很少留有证据。
待证事实主要通过证人证言、会议记录、账册中的记录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等形成证据链条对之加以证实。
因此,在这些案件的证据链条中,言词证据和书证的地位突出。
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分析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权力过度集中为村干部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于当前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高,参与自治管理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
了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委会自治,甚至变成村干部自治。
由于缺少民主决策机制,村务公开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一些涉及经济的热点问题,不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就作出决定。
这种权力集中的情况也使得权力之手极容易伸向利益禁区。
农业补贴款等款项的申报及发放监管缺位。
一方面,村干部采用了虚报、冒领国家农业补贴款项及其他款项的手段,究其原因在于申报过程中上级部门并没有对其申报的土地面积予以核实。
对于这些案件中也确实存在土地丈量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导致虚报农业补贴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众多的监管部门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统一体,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管辖权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某些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有的只监不督,有的根本不监督,对于农业补贴款等相关款项发放的监管问题缺位。
法律意识淡漠及利益驱使。
究其进
一步的原因,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和村干部的法律意识淡漠,才使自己走进了自己筑造的囹圄。
作为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主体多为村干部,其在利益的驱使下以身试法,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原因在于这些村干部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怀着一种侥幸心理,有的村干部甚至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还坚持认为其并未触犯法律。
完善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
追根溯源,我国的立法保护和刑事打击的力度不够大,并且对涉农领域监管力度不大,才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因此应当针对农业领域犯罪其具有的特性,加大力度从源头上对此现象予以杜绝。
提高查办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侦查水平。
对于涉农领域的职务犯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涉农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确保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一是深化检察干警的证据意识。
每个案件都必须建立在强有力的证
据基础上。
鉴于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中,言词证据、书证处于重要地位,而言词证据常常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并且账目较多,因此在办案中,应当建立证据复核制度,抽调专人对取得的证据进行核实,确保证据三性的落实。
二是提高干警办案能力及技巧,提高办案效率。
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点、行为方式等情况进行分析和排查,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以侦查工作为导向,做好调查工作,完善侦防一体化,提高案件预防质量。
三是坚持以办案为依托,加大查处和惩处力度,并且加强与监管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协作,规范执法。
结合查办案件,以案释法开展法制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和具体措施,自侦部门应当始终保持“高压”状态,做到对其有力的查处和严厉的惩处,注重标本兼治,消除职务犯罪产生的温床。
加强涉农领域财务的监管机制。
完善村级的财务监管,杜绝村主任一人负
责制。
该院查办的农业补贴款职务犯罪案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村主任一人身兼数职,使得村里的账目混乱。
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均为其套取的农业补贴款用于村里的办公费用和招待费用,虽然这样的事实也存在,但是账目由其自己记录,自己支出,证据的采信度还是存在一定的疑问。
鉴于这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应当明确地将村委和财务人员的职责公开和规范,制定《村务管理制度》,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并相互监督。
完善“村财乡管”工作制度,建立严格的村内账目制度,可以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监管作用,双管齐下来监督管理村账。
一方面村委会应当规范资金入账程序,定期对村民进行公示;另一方面,乡镇政府主管领导、纪委、财务会计和预防职务犯罪制度监督多管齐下,应当定期对村里的账目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杜绝违规违法操作使用资金。
加强农业补贴款等款项发放的监
管。
鉴于农业补贴款的申报及发放过程均存在一定的漏洞,政府部门应当强化权力监督。
首先,政府应当健全权力的内部制衡,用权力制约权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理顺乡镇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体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并且互相监督。
在农业补贴款及其他款项的发放问题上,政府部门应明确申报、发放的程序及细则,并且应当指派专人对申报的土地等方面进行实际测量。
其次,要健全权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即是要以权利制约权力,通过普法活动以及其他的惠农政策宣传方式,加强每个村民自身的素质,成立农村民主监督会,制定《村务监督制度》,使得在涉农领域的问题上每个村民都是监督村干部的另一个有力组织,使村干部在申报、发放农业补贴款、其他款项以及日常行为中更加规范和透明,能够真正将赋予其的权力落实到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上。
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
鉴于涉农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检
察机关应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一是应当通过广泛的普法宣传,使农民能够充分理解法律及相关的程序,在村里的宣传栏中不光应当宣传法律法规,也应当将检察部门的举报电话公布在其中,一方面村民能够更及时、便捷的反映村里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检察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关的证据材料予以固定。
二是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将立案标准具体化,实行“立案听证”制度,在立案的过程中由检察人员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审查证据材料,决定是否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