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_李英
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原因及修复措施分析
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原因及修复措施分析许珍;陈进;殷大聪【摘要】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生产生活排污、水利工程的影响、水环境管理中的不足以及自然因素5个方面分析了河流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指出河流生态修复的关键在于水质的修复、生境的修复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6(037)006【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河流生态退化原因;污染源控制;水体水质净化;生境修复;管理措施【作者】许珍;陈进;殷大聪【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近年来,我国河流生态退化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着诸如栖息地丧失,水体富营养化,耐污动植物优势度增加,珍惜濒危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种群数量锐减,种质资源退化等问题,河流生态功能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对河流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与修复措施进行分析,为河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1.1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
土地资源的紧张导致一些湖泊河流被填埋造地,滨水带被开发建房,改变了水滨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削弱了水体调蓄能力,破坏了两栖生物的生境。
受以往“快排”与“末端集中控制”规划方式的影响,城市硬质化地面增多,改变了自然水循环过程,水体产汇流过程加快,滞留净化作用减弱,使得转移到水体的污染物质的量增加,转移速度加快,恶化了水质,加剧了水生态退化。
1.2 生产生活排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居高不下,超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
城乡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排放量逐年攀升,逐渐成为水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规模化养殖场与密集散养区的禽畜粪便,城乡垃圾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加剧了水质恶化。
渔民为求经济效益,往水体中投放了大量饵料、药品及死亡鱼类的残体,致使养殖区内有机污染严重。
《2024年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文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篇一一、引言珠江河口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对当地生态系统及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论文将详细分析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二、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一)时间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变化方面,由于降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流量、水质等指标在一年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年际变化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珠江河口地区的水环境状况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二)空间变化珠江河口地区的水环境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河流的横向、纵向变化。
横向变化方面,受地形地貌、河流泥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的分布范围、水深等指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纵向变化方面,受上游来水、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水质、流速等指标在不同河段之间存在差异。
三、影响水环境时空变化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珠江河口水环境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泥沙等。
其中,气候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如降雨、温度等都会对河流的流量、水质等产生直接影响。
(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影响珠江河口水环境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污染等。
这些污染源的排放会对河流的水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四、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生物多样性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由于水质的恶化,一些敏感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同时,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可能会在新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二)渔业资源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对渔业资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水质的恶化,一些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数量减少,导致渔业资源的减少。
同时,一些新的物种可能会在新的环境下繁衍生息,为渔业提供新的资源。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3.4 LUCC对水文状况的影响
3.5 LUCC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
3.1 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3.1.1 对大气的影响 森林退化、煤炭开采、土壤碳氧化都会 使大气中CO2、CH4和N2O浓度增加。 N2O可以破 坏臭氧层而引起地表辐射的增强 ;CH4 可以氧 化成CO。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影响了对流层光 化学烟雾的组成成分,光化学烟雾通过分散和 吸收太阳辐射而改变地表受到的辐射量。 LUCC引起了S的释放,在高SO2地区可能产 生酸雨。
3.1.2 对气候的影响 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大面积热带森林砍伐
造成的影响。其手段是利用区域气候模型预测大 陆范围内对地表温度、降水和径流的重要影响。 LUCC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
度的变化。
LUCC使大气中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含 量大幅度上升,其结果是对气候产生正的辐射强 迫,导致地表增暖和引起其他气候变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 土 壤 养 分
土地利用 类型 林 地 草 地 坡耕地
全氮 /%
0.077 0.051 0.041
有效氮 全磷 (mg/100g) /%
5.50 4.08 3.38 0.057 0.052 0.059
速效磷 (mg/kg)
的主要对象, LUCC 不仅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自然基础,更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
性减少,生态环境演化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它是全球环 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从全球范围来 看,LUCC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 环境效应研究
王志英 地理科学学院
高中地理教学: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教师版)
自然微专题06 人类活动(城市化、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典例】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基塘农业是在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之对应的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下图为桑基鱼塘的示意图)。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完成1~3题。
1.桑基鱼塘农业地域类型是A .混合农业B .水稻种植业C .商品谷物农业D .种植园农业2.基塘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是A .大气温度降低B .降水变率减小C .近地面风速不变D .气温变率增大 3. 基塘农业用地类型的转变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 .蒸发作用减弱B .地下径流增强C .河流洪峰滞后D .气温日较差变小 <思维拓展>Q1. 影响蒸发的因素,并分别举例说明;影响降水的因素,并分别举例说明;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Q1:气温(低纬地区蒸发旺盛,夏季蒸发旺盛,高纬地区蒸发弱,冬季蒸发弱)、空气湿度(干旱地区蒸发旺盛)、风速(平原,植被覆盖率低,海面、湖面等水面,冰面)、水域面积(水面积越大)Q3:水汽(是否有来自于湖泊、海洋等水域等通过风带来的水汽)、降温(风从低纬向高纬运动、气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上升、地形的抬升)、凝结核(城市排放的微小颗粒物多,但一般较少考虑)Q3:距海(湖)远近、大气环流(西风、夏季风等)、地形是否阻挡Q2:分析植被覆、水域转变为城市用地对气温变率、降水变率、近地面风速的影响?植被与水域的转变为城市用地,由于热力性质的变化,气温变率、降水变率会增大;如果是水域转变为城市,城市建筑对风的阻挡作用增强,近地面的风速会减少。
总结:植被、水域的生态功能类似,都具有调节气候(气温变率减小、降水总量增大变率减小且滞后)的作用,倾向于气候的海洋性。
【变式训练】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读图回答1-2题。
灌区灌溉管理现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
灌区灌溉管理现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灌区灌溉管理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对灌区灌溉管理现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如何改善灌区灌溉管理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首先,灌区灌溉管理对农业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
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提供农田所需的水量和水质,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通过有效利用灌溉水源,可以保证农田在干旱季节以及干旱地区的正常灌溉需求,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此外,灌区灌溉管理还可以合理配置灌溉设施,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灌区灌溉管理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不合理的灌溉管理可能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灌溉管理措施,导致灌溉水过度使用或不当排放,使得农田水质恶化,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此外,不合理的灌溉管理还可能导致土地退化、饮用水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改善灌区灌溉管理,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灌区灌溉管理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灌溉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灌区灌溉管理的监督和指导。
通过建立灌溉管理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并对灌溉设施、用水量和水质进行有效监测,以确保灌溉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加强技术支持和示范推广。
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项目,向农民普及科学灌溉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灌溉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引导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如滴灌、喷灌等,减少灌溉水量和水质的损耗,提高用水效率。
再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实行水资源定额配置和水权分配制度。
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根据农田需水量、地理位置等因素分配水权,实现农田的合理供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法精练含解析
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湖南长沙长郡中学二测]乌鲁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春季湖水相对较深。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
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面积迅速缩小的自然原因是()A。
全球变暖,降水变率增大B。
蒸发加剧,入湖水量减少C。
植被破坏,坡面径流增加 D.引水灌溉,水位迅速下降2.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鲁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降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
①③④ B。
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④[2019四川遂宁诊断]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1982年至2016年,全球的林木树冠覆盖增加了224万平方千米(相对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约7%),裸地覆盖减少了116万平方千米,这些变化集中在山区、温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其中60%的土地变化与人类直接活动有关,40%是由气候变化等间接驱动因素造成的。
不少专家坦言,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森林覆盖率上升的农业活动不包括()A.退耕还林B。
围栏放牧C。
弃耕D。
发展立体农业4。
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上升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最小的是()A。
半干旱气候区 B。
高纬地区C.高山地区D。
亚热带季风区5。
对“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未必是好事,因为这表明受农业扩张驱动的森林砍伐会在热带地区越来越突出"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远优于其他森林B。
被砍伐的热带森林面积将大于其他新增林地面积C。
热带地区毁林开荒的经济效益低下D。
其他地区森林的经济价值不及热带雨林(新情境)苏达尔沟是毛布拉孔兑(黄河的支流)一条十分典型的季节性沙漠沟谷,风沙活动强烈。
根据地貌、地表沉积物、植被以及景观特征,将苏达尔沟分为上游砒砂岩沟壑区和下游沙地沙丘区。
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实施管理 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流、 潮汐 、 泥沙运 动规律极 为复杂 , 之河 口的治理 、 加 开发相 互影响 , 引导河 口有 序延 伸 、 障河 口地区 防洪 潮安 全是一 保
项 复杂 、 长期 而艰 巨 的任 务 。
2 河 口治 理 面 临的 新 形 势 由于 水 沙 动 力 条 件 复 杂 , 类 活 动 影 响加 剧 , 江 河 口 人 珠
增强 。
近年来 , 因流域枯水期 径流量偏 小 , 加之采砂 导致 三角 洲河道 下切 , 口咸潮 上溯呈加 剧趋势 , 河 咸水 线不断 向上游
推 进 , 珠 江 河 口地 区 的 供 水 安 全 构 成 严 重 威 胁 。 据 统 计 , 对 20 0 4年 和 20 0 5年 ,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受 咸 潮 影 响 的 人 口 约 珠
仍存在着局部河段 泄洪 能力不 足 、 防洪防潮形 势严 峻 、 潮 咸 上溯 、 水生态环境 恶化等 一系列 问题 。同时 , 口地 区经 济 河 社会的高速发展又对保障区域防洪安全 、 水安全和生态 安 供
全 提 出 了 更 高 的要 求 。 2 1 流域 洪水 情 势 发 生 变 化 , 口防 洪 防 潮 形 势严 峻 . 河
发展。
关键词 : 口; 划; 河 规 实施 ; 理 ; 江 管 珠 中图 分 类 号 : V 1. . T 22 5 1
1 珠 江 河 口概 况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2 5 2 1 )6 90 - 10 - 3 (0 0 0 4 1 4 9 0 0
加大 ; 二是 因无序采砂导致三角洲北 江片水道河床 的下 切幅 度大于西江片 , 、 江洪水 向东 四口门的分 泄 比例增加 , 西 北 加
破坏了湿地水生 态环境 , 降低 了湿地 的污染 物降解能 力 , 导
倒运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斗朗-川槎大桥按通航 500 吨级内河船舶标准建设,航道设计尺度为: 3.4m×55m×330m(设计水深×航道宽度×最小弯曲半径,下同);
(2)川槎大桥至西部干道倒运海大桥段按通航 1000 吨级内河船舶标准建设 (兼顾港澳线),航道设计尺度为: 4.0m×80m×480m。
II
倒运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各项污染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工程方案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可 以控制在相当低的程度内,工程结束后,工程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可以较快得到恢 复,并对地方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本工程 是可行的。
III
倒运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个人(50 份)和受访单位(5 个)对本项 目的建设无反对意见。
倒运海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符合《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2004~20主体功 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4年本)》以及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工程属 于非污染生态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在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
2 工程概况 ..............................................................................................................29
2.1 工程基本概况................................................................................................29 2.2 航道工程总体设计........................................................................................31 2.3 疏浚工程........................................................................................................32 2.4 清障工程........................................................................................................39 2.5 配套工程........................................................................................................42 2.6 工程组成及施工整体方案............................................................................48 2.7 工程投资及施工进度....................................................................................48 2.8 航道整治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50 2.9 工程整治的必要性........................................................................................55 2.10 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64
河口湿地的生态功能与退化研究
河口湿地的生态功能与退化研究河口湿地是位于河流入海口的地区,是水与陆地交汇的重要生态过渡带。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承载着众多生态功能,并对区域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破坏,河口湿地面临着退化和生态功能丧失的威胁。
首先,河口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育区。
它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为众多鸟类、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和生存环境。
鸟类迁徙过程中依赖湿地地带,而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吸引着大量候鸟在此停歇。
这些候鸟的迁徙对植物传粉和种子散布具有重要作用,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河口湿地还可以减少水流速度,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保护渐滩和滨岸的稳定,防止土地侵蚀。
然而,河口湿地退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首先,过度的填海造地破坏了湿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填海造地使得湿地被隔离,阻碍了候鸟的迁徙和繁殖活动,并且导致海水倒灌的情况,加剧了河流的污染。
其次,过度的工业污染和农业排放导致湿地水质恶化,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威胁。
此外,过度的人类干扰,如过度捕捞和乱砍滥伐,也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系统。
为了有效保护河口湿地的生态功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政策法规,限制填海造地和过度的工业污染排放,确保湿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同时,加强监测和治理水质污染,控制农业排放,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威胁。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提高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认识和重视,推动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的理念。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区域间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合作交流,共同面对湿地退化和生态功能丧失的挑战。
总而言之,河口湿地作为水与陆地交汇的重要生态过渡带,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
然而,河口湿地退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有效保护河口湿地的生态功能,需要制定严格的政策法规,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提升公众意识,促进国际合作。
《2024年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范文
《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篇一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一、引言珠江口位于中国南部,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其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综合研究,分析其环境生态效应,为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以珠江口近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学方法等手段,对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其与环境生态效应的关系。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珠江口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
其中,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最为显著,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
不同区域之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存在差异。
(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近年来,珠江口近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明显。
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扩大,耕地和林地面积逐渐减少。
这种变化趋势与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四、环境生态效应分析(一)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增加导致生境破碎化,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同时,耕地的减少也使得农业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生变化。
例如,林地的减少导致水土保持和空气净化等功能减弱;水域的扩大则有助于提高水资源供应和气候调节等功能。
(三)环境质量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加剧;水域的富营养化则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和藻类大量繁殖等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综合研究,发现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
这种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土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对局地气候、土壤、水文、生态系统、资源利用以及自然灾害都有明显的影响。
土地利用作为环境变化的动力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正向或逆向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LUCC 生态环境土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土地利用是人们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使用、保护和改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土地生态系统中自然发生的物质或能量转化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就不断受到影响,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演替。
土地利用作为环境变化的动力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正向变化或逆向变化。
一、LUCC研究的基本目标LUCC 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并着重提高预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能力。
具体包含四个目标:一是调查和描述不同尺度下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二是认识和把握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及驱动机制;三是确定各种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四是认识LUCC、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变地球表面物理特征(如粗造度、反照率、土壤含水量等),如把耕地变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或交通用地,改变了地面的下垫面,从而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另一方面是影响大气中的微量元素,如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化学的循环过程,另外,土地利用变化还通过土地覆盖的改变而直接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影响区域的水分循环特征、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组成,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一)对水环境影响。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水量的时空分配。
浅谈工程建设对花都湖湿地公园的影响及生态恢复措施
浅谈工程建设对花都湖湿地公园的影响及生态恢复措施刘璇(广东南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20)摘要:为研究工程建设对花都湖湿地公园的生态影响以及应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对花都湖湿地公园的动植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特性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对湿地公园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清除以及对现有地貌的破坏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动植物数量减少及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小,据此提出生态恢复措施,以减轻工程建设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关键词:工程建设;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0-0187-030引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人民群众也越来越认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即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1]。
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清莲区间青石河管线回迁工程管道以架设支墩方式穿越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
为此,需要对工程影响区域进行调查及评估,并提出生态恢复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1概况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属珠江流域。
公园总面积为240.6hm2,其中湿地面积137.1hm2,湿地率为56.9%。
本项目为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工程施工地点位于迎宾大道东侧,工程主要分为3个施工阶段,分别是拆除原有管线阶段、新建支墩阶段和管道安装阶段。
2调查时间、范围及方法2022年12月—2023年2月,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将工程用地红线两侧外延500m的范围区域作为重点评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物种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特性,并收集了区域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工程项目资料,以确定动物、植物、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以及林业概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课件湘教版选择性
(×) (×) (√) (×)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1.水污染与防治:
能力1 主要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2.大气污染与防治: (1)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 悬浮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其主要来源及影响见下表:
(2)酸雨的形成、危害与防治。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 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
(×) (√) (√) (√)
三、生态破坏 1.土地退化: (1)土地退化: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_生__产__力__衰减,包括 水土流失、_荒__漠__化__、_次__生__盐__碱__化__、沼泽化等。 (2)水土流失的危害。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得中游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②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沙化。 ③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④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多
大
(2)污染途径:水、空气、_土__壤__等。 (3)危害。
4.环境污染的治理: (1)难以根除的原因:随着市场需求、_经__济__发__展__、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 (2)治理措施。
节约型
污染 环境污染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固体废弃物污染单一,处理难度小。 ②固体废弃物通过影响水、空气、土壤等污染环境。 ③对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可再利用。 ④发达国家过去的发展道路是先污染,后治理。
(1)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主要由于 ( )
A.潮汐涨落的影响
B.流域降水集中
C.城区地形起伏小 D.河涌纵横交错
(2)适宜采用“两闸联控”措施治理水污染的河涌是 ( )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高振会杨建强崔文林张洪亮(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青岛,266033)摘要:根据多年的实测资料,较详细地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锐减乃至断流对河口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指出入海径流锐减改变了海洋生境要素,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作用,致使海洋渔业生产力下降,部分物种绝迹等;同时,入海径流锐减也是三角洲海岸严重侵蚀,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应充分考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文章最后分析了入海径流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缓解和预警对策。
关键词:黄河断流入海径流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影响黄河干流长5464km,流域面积752443km2,流经中国西北、华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河流。
它每年向渤海输入巨量的淡水、泥沙和各种营养盐类,并在河口和邻近海域形成了适宜于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的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环境[1],成为大量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幼场[2,3]。
然而,随着近代黄河尾闾不断变化,加之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利用和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所引起的断水断流,导致了冲淡水和营养盐来源短缺。
黄河自1972年开始自然断流至1995年的24a间,入海量减少了317.51×108m3,入海输沙量减少了28.84×108t[4]。
入海径流的锐减乃至断流改变了河口生态系统的基础环境,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已有研究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渤海,乃至黄海生物资源动态及其可持续性[5-7]。
因而,研究入海径流改变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缓解和预警对策,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1 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黄河具有水少、沙多、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
花园口站多年(1919—1975年系列)平均年径流量为559.2×108m3,年均输沙量(1919—1985年系列)为16×108t[8],其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6.1%,而输沙量则为长江的3.5倍。
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
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摘要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10年11月目录第一章珠江河口治理面临的形势 (1)1.1珠江河口概况 (1)1.2珠江河口治理面临的形势 (2)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任务与目标 (4)2.1规划的指导思想 (4)2.2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4)2.3规划任务与目标 (5)第三章河口治导线规划 (6)3.1治导线规划总体思路 (6)3.2治导线规划 (7)第四章泄洪整治规划 (10)4.1泄洪整治规划总体思路 (10)4.2重点口门泄洪整治规划 (10)4.3整治工程实施次序研究 (13)第五章岸线、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 (14)5.1岸线利用控制规划 (14)5.2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 (15)第六章水资源保护规划 (19)6.1水功能区划与水质保护目标 (19)6.2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19)6.3河口地区水量保障措施 (21)第七章采砂控制规划 (23)7.1禁采河道和可采河道 (23)7.2禁采区和可采区 (24)第八章珠江河口管理意见 (27)8.1河口管理现状 (27)8.2河口管理意见 (27)第一章珠江河口治理面临的形势1.1 珠江河口概况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组成。
珠江三角洲由西、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河网水系和入注三角洲诸河组成,集水面积2.7万km2。
入注三角洲的中小河流主要有潭江、流溪河、增江、沙河、高明河、深圳河等。
西、北、东江水沙进入三角洲后经八大口门出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的格局。
八大口门按其地理地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四口门为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其水沙注入伶仃洋河口湾;西四口门为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其中磨刀门直接注入南海,鸡啼门注入三灶岛与高栏岛之间的水域,虎跳门和崖门注入黄茅海河口湾。
八大口门动力特性不尽相同,泄洪纳潮情况不一,磨刀门、横门、洪奇门、蕉门、鸡啼门和虎跳门为河优型河口,以河流作用为主,其中磨刀门泄洪量居八大口门之首;位于东、西两侧的虎门和崖门属于潮优型河口,以潮汐作用为主,其中虎门的潮汐吞吐量排在八大口门首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012级地理科学摘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成为自然地理学的关注中心,其中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原因。
因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方面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IGBP and IHDP,1993,1995,1999)这一核心研究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案例等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CC一、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概念1.土地利用的概念世界粮农组织(FAO)1985年指出:“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与人的干涉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陈百明1996年将土地利用定义为“人类为了经济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许炎谟和陈章琛1987年将土地利用定义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持续开发和改造治理的结果”。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休闲娱乐用地等都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2.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质”;摆万奇等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态”;还有学者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形成的覆被物,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和“土地覆被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覆被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
总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而土地覆被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活动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活动的产物,二者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刘艳丽;李成亮;高明秀;张民;赵庚星【摘要】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探索其土地利用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该区土壤肥力保持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黄河三角洲棉田、麦田、苇地、碱蓬地和裸地等5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裸地土壤相比,有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团聚体水稳性、饱和含水量与毛管含水量也有相应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土壤总盐分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所研究土壤中,土壤物理性质依麦田-棉田-苇地-碱蓬地-裸地的次序从最佳向最差过渡.逐步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毛管孑L隙度是土壤毛管含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团聚体水稳性主要由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毛管孔隙度决定,土壤总盐分含量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与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23)、速效氮含量(r=0.7558)和有效磷含量(r=0.9049)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应以增加有机质的投入,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为基础,促进土壤良好结构形成.这些结果为该区土壤肥力提高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15【总页数】8页(P5183-5190)【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毛管含水量;土壤有机碳;黄河三角洲【作者】刘艳丽;李成亮;高明秀;张民;赵庚星【作者单位】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乃至世界造陆速度最快的河口三角洲之一,新生土地为该区提供了广阔的耕地后备资源,但土壤盐渍化一直是困扰该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
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敏感性评价
第37卷第6期2023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6D e c .,2023收稿日期:2023-06-07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 F D 1500803) 第一作者:晋一然(2000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G I S 空间分析研究㊂E -m a i l :U l i s s e s 623@163.c o m 通信作者:郭忠录(1980 ),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侵蚀与土壤质量研究㊂E -m a i l :z l gu o h z a u @163.c o m 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敏感性评价晋一然,澹腾辉,唐琪,华丽,郭忠录(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430070)摘要:东北黑土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壤质量退化㊁水土流失等问题直接影响生态与粮食供给安全,为明晰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评价生态敏感性,以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㊁2020年东北黑土带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㊁地理探测器㊁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研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变化趋势㊂结果表明:(1)2000 2020年,研究区未利用地面积增加1035.7k m2,水域面积减少975.8k m 2,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耕地是阶段性变化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方式;(2)不同自然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气温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风速与高程㊁气温㊁蒸发量㊁地温㊁气压㊁相对湿度㊁日照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作用;(3)随时间推移,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改善,高度敏感区域减少,轻度敏感区域增加,并且出现生态敏感高值区向北移动㊁低值区向南移动趋势,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高值区的形成可能与以风蚀为主的侵蚀作用有关㊂宏观尺度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地理探测器;生态风险评价;聚类分析;东北黑土带中图分类号:X 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6-0341-09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6.043L a n dU s eC h a n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S e n s i t i v i t yE v a l u a t i o n i n t h eB l a c kS o i l B e l t 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J I N Y i r a n ,T A N T e n g h u i ,T A N G Q i ,HU A L i ,G U OZ h o n gl u (C o l l e g e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H u a z h o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430070)A b s t r a c t :T h eN o r t h e a s tB l a c kS o i lB e l t i sac r u c i a l c o mm e r c i a l g r a i n p r o d u c t i o nb a s e i nC h i n a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s o i l q u a l i t y d e g r a d a t i o n ,s o i l e r o s i o na n do t h e r i s s u e sh a v e ad i r e c t i m p a c t o nt h e s e c u r i t y o f e c o l o g ya n d s e c u r i t y o f f o o ds u p p l y .I no r d e r t o c l a r i f y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l a n du s ec h a n g ea n de v a l u a t e t h ee c o l o gi c a l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h eN o r t h e a s tB l a c kS o i l B e l t ,w e t a k e t h e f i v e p e r i o d s o f l a n du s e d a t a o f t h eN o r t h e a s tB l a c k S o i l B e l t i n t h e y e a r s o f 2000,2005,2010,2015a n d 2020a s t h e b a s i s ,a n du s e t h em e t h o d s s u c h a s t r a n s f e rm a t r i c e s ,g e o d e t e c t o r ,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c o l o g i c a lr i s ke v a l u a t i o nt os t u d y t h el a n d s c a pe p a t t e r n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r i s kc h a n g e t r e n d s .T h e r e s u l t sw e r e a sf o l l o w s :(1)D u r i n gt h e p e r i o d o f 2000 2020,u n u s e d l a n d a n dw a t e r l a n du s e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c h a n g e dm o s t o b v i o u s l y ,i n c r e a s i n g a n dd e c r e a s i n g b y 1035.7a n d 975.8k m 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a r a b l el a n d w a st h el a n du s e w i t h m o r ed r a s t i cc h a n g e s i n p h a s e s ;(2)D i f f e r e n t n a t u r a l f a c t o r s e x h i b i t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e x p l a i n i n g l a n du s e t y p e s i nt h es t u d y a r e a .T e m pe r a t u r e w a s t h ed o m i n a n tf a c t o ri n f l u e n c i ng l a n d u s ech a n g e s ,w hi l e w i n ds p e e ds h o w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s y n e r gi s t i c e n h a n c e m e n tw h e n i n t e r a c t i n g w i t h e l e v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e v a p o r a t i o n ,g e o t h e r m y ,a t m o s ph e r i c p r e s s u r e ,h u m i d i t y a n dd a y l i g h t d u r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i n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s .(3)O v e r t i m e ,t h eo v e r a l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n s i t i v i t yo f t h es t u d y a r e a h a si m p r o v e d .H i g h l y s e n s i t i v er e g i o n s h a d d e c r e a s e d ,m i l d l y s e n s i t i v er e gi o n s h a d i n c r e a s e d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t h e r ew a sat r e n do fh i g h -v a l u ee c o l o g i c a l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r e a s m o v i n g n o r t h w a r da n d l o w -v a l u e a r e a s m o v i n g s o u t h w a r d ,t h eh i g h -v a l u ee c o l o g i c a l s e n s i t i v i t y r e g i o n s m a y b er e l a t e dt oe r o s i o n w h i c hd o m i n a t e db y w i n d e r o s i o n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m a c r o -s c a l e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c h a n g e s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a r e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t h e f o r m u l a t i o na n d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r e g i o n a l e c o l o g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r o t e c t i o n p o l i c i e s .K e y w o r d s:l a n du s e c h a n g e;G e o d e t e c t o r;e c o l o g i c a l 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t h eb l a c ks o i l b e l t i n 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活空间的需求也在随之增长,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1]㊂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生态空间被挤压㊁生态过程被干扰的现象,导致水土流失㊁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产生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与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措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求发展㊂东北黑土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耕地㊁建设用地对林地㊁草地的侵占导致生态用地占比下降,人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制约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㊂因此,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可以将区域已存在或潜在生态风险可视化[2],为进一步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以景观格局指数为依据,建立区域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间的相关关系,反映此区域景观格局中的生态风险[3]㊂不同于传统生态风险评价,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在景观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的耦合机制下,更注重风险的时空异质性与尺度效应所产生的结果,成为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部分[4]㊂国外研究集中于探究生态过程与空间分布格局间的关联,有学者[5-6]通过结合生态指标与其他指标,建立基于生态视角的评价体系,也有学者[7-8]在物种群落层面研究特定种群对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及响应机制;国内有学者[9]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究植被覆盖度与地理因子的耦合机制;诸多学者针对国内东北沙地[10]㊁青藏高原[11]等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探究不同自然本底下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为宏观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依据㊂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生态视角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㊂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内陆,与大㊁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脉接壤,中部地势平缓,边缘地势起伏多变,生态环境极易发生变化㊂以东北黑土带作为研究区,探究2000 202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进一步结合景观指数与土壤流失量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生态风险时空特征,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东北黑土区科学管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包括蒙东黑土区㊁松嫩黑钙土区㊁松嫩典型黑土区(即东北黑土带)与三江黑土区,研究区(42ʎ58' 50ʎ15'N,122ʎ22' 127ʎ59'E)位于东北黑土带[12](图1)㊂东北黑土带位于松嫩平原东部,总面积10.1k m2,北至大㊁小兴安岭,南至长白山脉,地貌类型主要由较低海拔的台地(即漫川漫岗)构成,西北㊁东北以及南部存在低海拔丘陵[13]㊂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00~600mm,年均气温2~6ħ,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㊂研究区主要位于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表(试行)二级区划中,由北到南分别为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㊁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黑龙江省)㊁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吉林省)㊂1.2数据来源使用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㊁2020年土地利用㊁高程㊁坡度㊁气象数据(年降水量㊁年均气温㊁年均相对湿度㊁0c m年均地温㊁年日照时间㊁年蒸发量㊁年均气压㊁年均风速)㊁土壤侵蚀数据以及研究区基础信息数据㊂土地利用数据与气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 t t p s:// w w w.r e s d c.c n),其中,土地利用数据分辨率为30mˑ30m,对原始数据重分类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㊁未利用地一级地类,气象数据分辨率为1k mˑ1k m;高程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h t t p:// w w w.g s c l o u d.c n),分辨率为30mˑ30m;坡度数据使用A r c G I SP r o软件以D E M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提取㊂1.3研究方法1.3.1风险小区划分为更准确地计算各区域具体景观生态指数,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划分为风险小区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参考前人[14]研究并结合区域尺度及数据精度,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1.5k mˑ1.5k m的格网,基于A r c G I S软件进行采样提取,并使用F r a g s t a t s软件进行景观指数计算㊂1.3.2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以统计学原理为基础,探究事物间的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因子探测㊁风险探测㊁交互探测㊁生态探测4种探测模式㊂选用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来解析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因子,因子探测公式为:q=1-ðL h=1N hσ2hNσ2(1)式中:q为地理因子的解释力(%),取值范围为[0,1],q 值越大,说明地理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越大;L 为因变量或地理因子的分区分类;h为分区变量(h=1, ,L);N h和σ2分别为研究区整体的单元数和方差㊂q 交互探测用于识别地理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评估2个243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地理因子共同作用时是否增加或减弱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或对其影响是相互独立的㊂图1研究区概况1.3.3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 c o-l o g i c a l r i s k i n d e x,E R I)用来反映外界环境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程度,不同景观类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存在差异㊂使用景观结构反映研究区生态风险敏感性,表达式为:E R I i=ðn i=1A k i A kˑR i(2)R i=E iˑV i(3)E i=a C i+b N i+cF i(4)式中:E R I i为第i类景观生态风险指数;n为景观类型;A k i为第k个风险小区中第i类景观类型的面积;A k为第k个风险小区总面积;R i为景观损失度指数;E i为景观干扰度指数;V i为景观脆弱指数,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15]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14],将景观类型的易损度分为6级,荒地㊁草地㊁耕地㊁林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分别为6,5,4,3,2,1,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景观脆弱度指数的权重;C i为景观破碎度指数;N i 为景观分离度指数;F i为景观分维数指数;a㊁b㊁c分别为C i㊁N i和F i的权重,且a㊁b㊁c之和为1,结合实际情况分别赋值为0.5,0.3和0.2㊂1.3.4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 e v i s e d u n i v e r s a ls o i ll o s s e q u a t i o n, R U S L E)计算的土壤流失量表征水土流失敏感性,其表达式为:A=RˑKˑL SˑCˑP(5)式中:A为土壤侵蚀量[t/(h m2㊃a)];R为降水侵蚀力因子[(M J㊃mm)/(h m2㊃h㊃a)];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㊃h m2㊃h)/(h m2㊃a㊃M J㊃mm)];L S 为地形起伏度因子(无量纲);C为植被覆盖因子(无量纲);P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无量纲)㊂1.3.5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通过计算其他点到敏感性最高点之间的距离来构建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d e x,C E S I),指数越小,则表示生态敏感性越高㊂生态敏感性最高点以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指数㊁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各自归一化后的最大值表示㊂计算公式为:C E S I=(E R I-E R I m a x)2+(A-A m a x)2(6)式中:E R I为像元的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指数;A为像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㊂1.3.6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衡量空间数据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㊂使用全局M o r a n's I指数与局部M o r a n's I指数对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公式为:全局M o r a n's I指数:I=ðn i=1ðnj=1w i j(x i-x)(x j-x)ðn i=1ðnj=1w i jðn i=1(x i-x)2(7)局部M o r a n's I指数:I=(x i-x)S2ðj w i j(x j-x)(8)343第6期晋一然等: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敏感性评价式中:I代表M o r a n's I指数;x i㊁x j代表第i㊁j个格网的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均值;x为全部格网敏感性均值;w i j为生态敏感性空间邻接权重;S为空间权重矩阵之和㊂全局M o r a n's I指数采用Z检验,当|Z|>2.58时,说明通过p<0.01显著性检验㊂2结果与分析2.1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东北黑土带2000 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㊂总体来看,2000 2020年研究区内耕地㊁林地㊁水域3类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水域㊁耕地面积变化较大,分别减少975.8,727.1k m2,林地面积减少172.9 k m2;草地㊁建设用地㊁未利用地3类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呈上升趋势,未利用地㊁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较大,分别增加1035.7,791.2k m2,草地面积增加48.9k m2;水域面积下降幅度最大,其中110.2k m2净转化为耕地,942.0k m2净转化为未利用地;东北黑土带中扎兰屯市㊁绥化市㊁齐齐哈尔市㊁黑河市以及松原市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阿荣旗㊁鄂伦春自治旗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㊁哈尔滨市㊁四平市以及长春市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图2,图3)㊂分时段来看,研究区在2000 2005年㊁2010 2015年土地利用方式未发生明显变化,2000 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降幅最大,减少105k m2,2010 2015年耕地减少面积最多,减少80.4k m2,2个时期内面积增加最多的均为建设用地,分别增加98.7,159.9k m2㊂2005 2010年㊁2015 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剧烈, 2005 2010年,研究区北部出现聚集状土地利用变化,南部土地利用变化分布相对均匀,净转化量最大的为草地与耕地,分别增加㊁减少931.9,930.5k m2,转入转出变化最大的为耕地,耕地转为草地2112.3 k m2,林地转为耕地1875.8k m2㊂2015 2020年,研究区南部出现小规模聚集性转化,北部转化分布则相对均匀,净转化量最大的为未利用地与水域,分别增加㊁减少1285.2,1644.5k m2,转入转出变化最大的为耕地,耕地转为未利用地1711.8k m2,草地转为耕地2066.8k m2㊂图22000-2020年土地利用方式转移图32000-2020年各土地利用方式占比2.2地理因子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贡献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选取高程㊁坡度㊁年均气温㊁年蒸发量㊁年均地温㊁年降水量㊁年均气压㊁年均相对湿度㊁年日照时间㊁年均风速10个自然因子,利用自然间断点法进行分类,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㊂因子探测结果(表1)表明,东北黑土带的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年均气温(1.49)>年均相对湿度(1.29)>年均地温(1.15)>年日照时间(1.04)>年蒸发量(0.99)>年均气压(0.84)>高程(0.51)>年均风速(0.35)>坡度(0.27)>年降水量(0.07)㊂其中,年均气温㊁年均相对湿度㊁年均地温和年日照时间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1%,为主要驱动因子,年蒸发量㊁年均气压㊁高程的解释力>0.5%,为次要驱动因子,年均风速的因子解释力相对较弱,坡度㊁年降水量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㊂根据交互探测结果(表2),选取主要驱动因子与次要驱动因子间探测结果发现,高程ɘ年均气压㊁高程ɘ年日照时间与年均气温ɘ年均气压表现为非线443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性增强,其余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表现为双因子增强㊂年均气温与各因子交互探测的解释力除年均地温外,均大于其余因子间交互探测的解释力,年蒸发量㊁年均气压㊁高程与不同因子间的交互探测解释力相比其单因子解释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年均风速与各因子交互作用结果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㊂不同自然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的影响差异较为显著,且因子间存在增强影响效果的协同作用㊂表1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单位:%D E M T E M E V P G S T P R E P R S R HU S L O P E S S D W I Nq s t a t i s t i c0.511.490.991.150.070.841.290.271.040.35 P v a l u e00000.602000.13900.001表2地理探测器交互探测结果单位:%D E M T E M E V P G S T P R S R HU S S D W I ND E MT E M1.87*E V P1.42*2.26*G S T1.56*2.15*2.06*P R S1.44#2.40#1.76*2.00*R HU1.70*2.17*1.92*2.14*1.18*S S D1.62#2.35*1.77*1.93*1.56*1.95*W I N1.10#2.13#2.03#2.37#1.35#2.14#2.02# 注:*表示双因子增强,即q(X1ɘX2)>M a x(q(X1),q(X2));#表示非线性增强,即q(X1ɘX2)>q(X1)+q(X2); 表示无数值㊂2.3生态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2.3.1单一指标生态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将单因子指标归一化,采用自然间断点法进行分级,得到各生态指标敏感性时空分布图㊂由图4可知,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分布呈北高南低的模式,高敏感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大㊁小兴安岭山地丘陵与松嫩平原的交错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土地开发利用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景观系统分布较为破碎;长白山脉与松嫩平原交汇处整体高程变化不大,以平原㊁台地和低丘陵为主[16],地势较为单一,景观系统种类丰富且分布均匀,导致其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较低㊂2005 2010年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北部高敏感区范围缩小,南部较高敏感区转变为中㊁低敏感区;2015 2020年间,研究区北部高敏感区由聚集状向条带状转化,存在向中部移动的趋势㊂总体而言, 2000 202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敏感性与地势的空间分布一致,地势较为复杂的区域敏感性较高㊂图4200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敏感性分布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时空变化(图5)表明,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受到年降水量㊁高程的影响,研究区南北两端水土流失敏感度相对较高㊂由于大兴安岭㊁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海拔较高,阻挡水汽输送,研究区内形成了3个年降水量高值区,分布于研究区北部㊁中部和南部,年降水量高值区中存在山地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高程变化较大㊂上述区域长期受降水径流冲刷,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㊂水土流失敏感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此区域地形起伏小㊁年降水量较低,受径流冲刷的影响较小㊂2000 2005年,大兴安岭山麓水土流失敏感性普遍降低,长白山脉附近出现水土流失敏感性升高的区域㊂2005 2010年,研究区中部敏感性普遍下降,南北两端高敏感聚集区出现向中部移动543第6期晋一然等: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的趋势㊂2010 2015年,大兴安岭山麓敏感性回升,其余地区敏感性总体呈下降趋势㊂2015 2020年,研究区内高值区域向内收缩,在西㊁南两端出现小范围敏感性高值区域㊂图5 2000-2020年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2.3.2 综合生态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 将研究区各年份综合生态敏感性采用自然间断点[17]法进行分级,将生态敏感性分为高度敏感㊁较高敏感㊁中度敏感㊁较轻敏感㊁轻度敏感5个等级(图6),统计各年份不同敏感程度的面积及比例表明(表3),2000 2020年,研究区内轻度敏感㊁较轻敏感区面积之和占比在44%左右波动,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地带,为常年低敏感区;中度敏感㊁较高敏感区面积之和在2005 2020年出现下降趋势,高度敏感区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2005 2015年面积呈增加趋势,2015 2020年面积大幅下降,减少2184.4k m 2,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㊂图6 2000-2020年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布表3 2000-2020年综合生态敏感性面积占比综合生态敏感性2000年面积占比/%2005年面积占比/%2010年面积占比/%2015年面积占比/%2020年面积占比/%高度敏感6051.06.06672.66.66788.56.77490.87.45306.45.2较高敏感15248.615.024516.424.214837.714.612312.612.122454.922.1中度敏感28874.628.538012.537.534037.133.636969.536.529141.528.7较轻敏感34936.134.521187.120.932969.532.534764.134.329721.029.3轻度敏感16274.016.110995.710.812751.612.69847.39.714760.414.6 从空间分布来看,2000年研究区高度敏感区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山麓,较高㊁中度敏感区呈聚集状均匀分布,轻度㊁较轻敏感区呈条带状分布㊂2005年研究区内轻度㊁较轻敏感区出现收缩趋势,中度㊁较高敏感区出现向四周扩散的现象,高度敏感区略微扩张,长白山脉及大㊁小兴安岭区域生态敏感性上升㊂2010年研究区高度敏感区域基本没有变化,较高敏感区向大㊁小兴安岭山麓转移,研究区轻度㊁较轻敏感区增多,中度敏感区分布趋于集中㊂2015年研究区南㊁北两端的较轻敏感区㊁中度敏感区均出现向外扩张趋势,整体分布结构趋于单一㊂2020年研究区低敏感区向南转移,中部较轻㊁中度㊁较高敏感区穿插分布,高度敏感区范围收缩较为明显,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脉区域生态敏感性得到改善㊂643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2.4生态敏感性空间聚集特征2.4.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A r c G I SP r o软件对研究区多年份生态敏感性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由表4可知,各年份综合生态敏感性M o r a n's I指数均>0,表明综合生态敏感性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㊂检验全局M o r a n's I指数,p值均为0,通过99%置信度检验,说明综合生态敏感性空间自相关显著,相邻度高的区域综合生态敏感性较为相似㊂Z统计量均>2.58,说明可拒绝零假设㊂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正相关关系,表现出聚集分布模式,Z得分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略微下降,说明聚集程度总体升高,空间趋同性相对升高㊂表42000 2020年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度全局M o r a n s I指数统计量指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M o r a n's I0.9820.9870.9940.9950.992 Z统计量85.04585.50586.07186.16685.921p值00000 2.4.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A r c G I SP r o软件在计算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度M o r a n s I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聚类,得到L I S A空间聚类图㊂在99%置信区间内,划分为5种不同聚集类型,分别为高高聚集区(H-H)㊁高低聚集区(H-L)㊁低高聚集区(L-H)㊁低低聚集区(L-L)和不显著区(N o t S i g-n i f i c a n t),最终得到研究区4041个分区,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㊁2015年㊁2020年的综合生态敏感性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图7)㊂总体而言,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尺度呈聚集状分布,聚集程度随时间推移出现升高趋势㊂综合生态敏感性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大㊁小兴安岭区域, 2000年㊁2005年㊁2010年长白山脉附近存在小部分低值聚集区,低低聚集区与高度㊁较高敏感区域存在空间分布轻度㊁较轻相似性㊂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部分,高高聚集区与轻度㊁较轻敏感区域存在空间格局上的相似性㊂由L I S A聚类图可知,研究区生态敏感性随时间推移表现出同一化趋势,生态敏感性高值区向北部聚集,低值区向南部聚集㊂图72000-2020年综合生态风险指数3讨论东北黑土带综合生态风险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由2000年的总体分散㊁局部聚集转变为2020年的南北分段㊁交错穿插,随时间推移聚集程度出现上升趋势,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规律性的调控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从2003年起针对东北地区实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对东北黑土区提供工程以及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关于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控政策以及针对耕地土壤质量的保护政策[18],对东北地区的生境质量产生积极影响㊂3.1综合生态敏感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归因2000 2010年间,研究区内高度敏感区主要集中于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中,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黑龙江省)以中度敏感及以下区域为主,存在少量高度敏感区域,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吉林省)内中度㊁较高敏感区占比较大;2010 2020年间,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吉林省)内生态风险明显降低,以中度㊁较轻敏感为主,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黑龙江省)内高度敏感区逐渐减少,较高敏感区域面积相对升高,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较轻及轻度敏感部分变化不明显,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内高度敏感区呈收缩趋势,中度㊁较轻敏感区稍有改善㊂综合生态高度敏感区持续存在于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可能由于其地处山脉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导致自然因素㊁人为干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扩大;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黑龙江省)与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吉林省)由于地形相对简单,地势较为平缓,综合生态敏感程743第6期晋一然等:东北黑土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敏感性评价度相对较低㊂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出台‘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 2018)“[19],将黑土地区域土壤质量保护工程纳入重点项目,大兴安岭区域综合生态高敏感区得到有效控制,松嫩平原区域综合生态敏感程度得到改善㊂根据聚类图可知,2000 2020年综合生态敏感性高值区出现南移趋势,低值区出现北移趋势,并且均趋于聚集㊂说明研究区南部生态环境改善程度高于北部,且生态敏感性可能受到周围地区影响,出现同化趋势㊂2005 2010年㊁2015 2020年研究区北部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区域较为集中,不同景观类型间相互转化导致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生态敏感性上升[11]㊂3.2土地利用方式及综合生态敏感性变化归因土地作为地表景观的宏观表征,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其构成或动态变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4]㊂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可以宏观调控的过程因子,反映景观生态对人类活动的响应㊂2000 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较为剧烈的部分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黑龙江省)区域北部与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相交的地带,以及南部与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吉林省)相交的地带(图1㊁图2)㊂北部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此部分处于2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划的交界处,其土地利用方式易发生变化,导致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出现景观生态高敏感性聚集区;南部发生剧烈变化可能由于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转化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破坏原本较稳定的景观格局体系,从而导致该区域景观破碎度升高,出现景观生态高敏感区域㊂本研究根据地理探测器结果,将年均气温㊁年均相对湿度㊁年均地温和年日照时间划分为主要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产生较为显著的独立影响;年蒸发量㊁年均气压㊁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探测结果相比于其单因子探测结果有明显提高,表明次要因子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协同作用关系;年均气温与除年均地温外各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为最大,侧面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年均气温的响应较为明显;年均风速与各因子交互探测结果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说明年均风速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针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导致景观生态恶化升高的状况,中央政府出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2020年)“[20]等相关政策,结合各地区自然因素,因地制宜,以土地利用为媒介,对生态风险进行动态调控㊂导致东北地区土壤侵蚀的因素通常有冻融侵蚀㊁风力侵蚀㊁水力侵蚀等,更主要的情况是由多种外营力复合侵蚀导致水土流失[21]㊂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年均气温的单因子解释力显著,年均风速㊁年均气温同其他各因子共同作用的解释力均出现升高趋势,说明气温与风速在景观层面与土壤侵蚀层面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复合影响作用㊂杨婉蓉等[22]对东北地区风蚀现象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发生风蚀较为严重的区域与本文中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重合;任景全等[23]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风蚀程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㊂研究区南北两端出现生态风险高值区的原因可能是受以风蚀为主的侵蚀作用,而吉林省颁布‘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24]‘黑土耕地土壤肥力评价技术规范“[25]等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专项政策,使得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护区(吉林省)在2010 2020年综合生态敏感度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㊂现有研究[26-27]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是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的主导因子,通过影响土壤结构改变土壤侵蚀情况㊂总体来说,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变化由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侵蚀的复合作用导致,人类通过政策调控[18]㊁技术支持[28]等宏观㊁微观结合的方式均可以对综合生态敏感性进行有效改善㊂4结论(1)研究区2000 2020年土地利用整体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转化最明显的是未利用地和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1035.7k m2,水域面积减少975.8 k m2,水域与未利用地之间发生明显的转化㊂2005 2010年㊁2015 2020年2个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化,且变化主要发生于耕地部分,2005年 2010年间,耕地主要转为林地㊁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出总面积5386.2k m2,耕地由林地转入最多,转入面积1875.8k m2;2015 2020年,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㊁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转出总面积4951.0 k m2,耕地由草地转入最多,转入面积2066.8k m2㊂(2)不同自然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气温㊁年均相对湿度㊁年均地温和年日照时间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解释力均>1%;气温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风速与高程㊁气温㊁蒸发量㊁地温㊁气压㊁相对湿度㊁日照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均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作用㊂(3)随时间推移,研究区生态敏感性整体改善,高度敏感区域减少,轻度敏感区域增加;高度敏感区域843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
河口与海湾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
河口与海湾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河口与海湾是海洋与陆地相交的地方,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特征、评价指标、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特征是指这一地区的水文、气候、地质等方面的特点。
在水文方面,河口与海湾的水体交汇,淡水与海水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水域环境。
气候因素也会对河口与海湾的生态产生影响,不同季节的降雨量、风向风力等都会改变水域的盐度、流动速度等特征。
地质条件则决定了河口与海湾地区的地形、潮汐等特点。
这些生态特征决定了河口与海湾的生物多样性、营养盐、水质等环境因素,对于评价和保护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评价是对其生态状况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
评价指标是评价的重要工具,包括水质指标、沉积物指标、生物指标等。
水质指标可以通过测量水体的溶解氧含量、PH值、营养盐浓度等来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
沉积物指标可以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有机物质等含量来评价沉积物的质量。
生物指标可以通过研究河口与海湾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除了定性指标,还可以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进行量化评价。
保护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
首先,加强水环境管理是保护河口与海湾的关键。
控制污水排放、治理非法排污口、加强河流入海口污染物的监测等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保护沿岸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环节。
沿岸湿地是河口与海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质净化、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将有助于改善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对重要鱼类、鸟类等生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也是促进河口与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除了以上的措施,还需要加强科研与监测工作,改进环境监测手段与技术,及时掌握河口与海湾的环境变化状况。
同时,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提高人们对河口与海湾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才能够真正保护好河口与海湾的生态环境。
《2024年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文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篇一一、引言珠江河口位于中国广东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系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珠江河口水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异,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1. 空间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水质、生物群落和沉积物等方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口区域的水质逐渐恶化,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盐等。
同时,生物群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耐污种类的数量增加,而一些敏感种类的数量减少。
此外,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如淤积、沙化等现象。
2. 时间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在季节性和年际变化上。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口区域的水质在不同季节和年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雨季和旱季,水质的污染程度和水量的变化都会对河口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此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间变化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珠江河口水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耐污种类的数量增加,而一些敏感种类的数量减少,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受到影响。
此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一些物种可能会逐渐消失或迁离。
2. 初级生产力下降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会直接影响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的加剧,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可能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同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等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3.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珠江河口水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和初级生产力,还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受损。
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管东生, 刘巧玲, 吴惠英 等. 快速城市化的珠江三角洲 非污染生态影响初步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 , 2004, 43(2): 108 ̄111. [2] 代云江 . 浅析我国防止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法律制 度.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52 ̄54.
陆源物质的产生和迁移过程与土地利用方式 有关, 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如下: 首先, 河口对土地利用的响应主要体现在流域 水平上。不同地点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 会有不 同的陆源产生, 相同地点在不同的季节陆源产生也 不同, 具有时空差异性。分析河口污染与土地利用 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流域内空间上的异质 性。 第二, 河流是陆源物质从陆地输送到河口的主 要通道和动力[37], 陆源物质产生后, 由陆地向河口区 域迁移的整个过程是受水这一重要物质驱动的, 随 着降雨产生的径流进入河网, 在河流汇集后进入河 口区域, 水在陆源物质的整个迁移过程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第三, 陆源物质在由陆地表面向河网迁移的过 程中, 要经过植被、 土壤和道路等各种不同的下垫 面, 其中部分陆源物质会被植被拦截吸收、 土壤吸 附或土壤微生物吸收等, 到达河网的物质会有所变 化。 第四, 部分陆源污染由河道向河口的迁移过程 中会不断的吸附和解吸附, 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 中, 如泥沙根据其在河流中的运动形式, 可分为推 [38] 移质、 悬移质和跃移质 , 每一类型迁移的速度都不 同, 其到河口时的成分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五, 陆源污染在河网中迁移的过程中, 由于
收稿日期: 2008- 02;修订日期:2008- 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 。 U0633002; 30670385) 066U010SZ) 作者简介: 李英( , 女, 汉族, 博士研究生。E- mail:liying.q@qq.com 1979- ) 通讯作者: 彭少麟( , 男。 E- mail: lsspsl@mail.sysu.edu.cn 1956- )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包括广州、 深圳 等 9 个市及港澳两个行政特区,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 发展区。 近年来, 随着珠三角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大量资源被消耗,相应产生的废弃物也急剧增加, 使珠江河口的环境不断恶化, 引发赤潮、 生物多样 性降低、 生物数量降低等生态退化现象, 严重制约 [1] 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河口生态环境恶 化因素很多, 包括港口建设、 海事活动、 水土流失、 农业活动及陆地排污等, 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而 引起陆源物质成分及数量上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条件复杂多变, 在水中还不断地进行着形态的 陆源 转变, 各种形态的变化范围较大[39]。以氮为例, 排放的主要是铵态氮,在向河口输送的过程中, 逐 渐转化为硝态氮,而在底层及外海有机氮含量较 高。 不同形态的陆源物质对珠江河口环境生态的污 染程度不同,其中硝态氮会抑制低栖动物的生长。 研究其污染关系要充分考虑陆源污染物的形态转 化问题。 综上所述,受各种环境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河口污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流域尺度 上; 水是二者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是陆源物质迁 移的主要驱动力; 陆源物质由产生地点到河口的过 程中受途中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断的发生着或增多 或减少或形态转化的物理化学变化, 处于一个动态 的平衡之中。
1 珠三角土地利用方式与相应陆源物 质的变化
近几十年来珠三角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 变化, 其结果是引起了陆源物质的变化, 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 城市化水平加剧, 工业和生活污水增加。 在 1) 经济发展及人口增加的推动下, 珠三角以广州和深 圳为中心的区域逐步城市化, 建筑面积和工业交通 用地不断增加[3 ̄5], 其中内伶仃洋沿岸较难开发的土 地也向工业厂房和港口建设转变 [6], 城市化水平高
的增加, 是造成陆源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主要陆源污染物( 泥沙、 氮磷营养元 素、 重金属和有机物) 的产生和迁移过程, 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 从分析中可以看到, 土地利用的变化能 够影响陆源污染物质的产生和迁移, 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降低陆源污染物质, 改善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重要措 施。 陆源物质的产生与水循环密切相关, 利用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量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陆源物质产生、 迁 移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关 键 词:土地利用;陆源污染;生态环境;珠江河口
第 27 卷 第 3 期 2008 年 05 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7, No.3 May, 2008
土地利用方式对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李 英 1, 王中根 2, 彭少麟 1, 陈宝明 1
( 1.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及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近年来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其中城市化和植被覆盖的减少, 以及农业施肥量
!"
#$
图 2 陆源物质主要去向 Fig.2 Main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terrestrial material
3 结语
陆源污染物的大量输入是珠江河口污染日益 严重的主要原因, 而陆源物质的产生和迁移与土地 利用方式的变化有关。 本文探讨了珠江三角洲近年 来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其中城市化和植被 覆盖的减少, 以及农业施肥量的增加, 是造成陆源 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原因。 影响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 泥沙、 氮磷营养元素、 重金 陆源污染物主要有 4 类: 属和有机污染物。 并探讨了主要陆源污染物的产生 和迁移过程, 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从 分析中可以看到, 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或结构能够影 响陆源污染物质的产生和迁移过程, 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是降低陆源污染物, 改善珠江河口生态环境 的重要措施。 由于陆源物质的产生与水循环密切相 关,土地利用的变化需要放在流域尺度上进行研 究, 目前融合 GIS 技术的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的 发展, 为定量化研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陆源物质产 生、 迁移以及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开辟了一个 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 %&口的输入超过自身的净化能力, 使河 口的生态健康受到威胁。 2.1 河口主要陆源污染物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珠江三角洲陆地土地利用方式相关, 影响珠 江河口生态环境的陆源污染物主要有 4 类:泥沙、 氮磷营养元素、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 水土流失。珠江流域陆地水土流失引起泥 1) 沙随水体向河口的迁移, 至河口向海扩散形成浑浊 带, 使水体透光性减弱, 影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 同时泥沙也是营养物、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重要载 体, 研究显示浑浊带富营养化现象更为严重[22]。 ( 氮磷营养元素及河口富营养化。 近 20 年陆 2) 地每年向珠江河口排放的氮磷总量很高[23], 珠江口 的水质呈四类或劣四类水平, 主要污染物为氮磷营 养元素, 严重超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富营养化极易 引起赤潮或低氧现象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窒 息死亡, 某些赤潮藻类还会释放有毒物质使鱼类中 毒死亡。 富营养化引起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已成 为珠江河口生态系统存在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 ( 有机物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珠江水系中 3) 主要有机污染物有多环芳烃 (PAHs)、多氯联苯 有机氯农药、 多溴联苯醚( 和正构烷 (PCBs)、 PBDEs) [24 ̄26] 烃等 , 多来源于农药及工业。有机污染物的特 点是化学性质稳定、 难降解, 经生物链富集会严重 [27,28] 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 ( 重金属元素及环境污染。珠江河口主要存 4) 在的 重 金 属 有 Cu、 Cd、 Zn、 Ni、 Cr、 As、 Co、 Hg 和 Pb 主要来源于工业加工。与有机污染物相同, 等[29 ̄31], 重金属也具生物富集性, 并极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 [32] 污染 。研究发现珠江河口生物体内有重金属残 留, As、 Pb、 Cd 含量都较高[33]。 据调查,河口污染物中的 80%是陆源污染物, 大量陆源污染物的输入严重干扰珠江河口的生态 环境, 出现生物多样性减少、 渔业资源枯竭、 赤潮频 [20] 发、 沿岸水域污染、 湿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等各种 生态问题。珠江河口的生产力水平下降、 生态问题 突出, 制约着珠江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减少陆源 污染物的输入是解决河口污染的一个重要内容。 陆 源污染物的产生和迁移与陆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有 一定的内在联系, 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对解决河口 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有很大的意义。
+’
N P
,./0
1 78
2
3456
图 1 土地利用类型与珠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关系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patterns and pearl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珠江河口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变化 的响应
・ 56 ・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2008 年
平下降 [16,17], 植被覆盖越来越少, 破碎化程度增加, 同时广东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区集中出现在珠三 珠三角的水土流失 角洲以内, 流失面积越来越大[18]。 与植被覆盖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 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是在山区的坡耕地, 其次是旱坡地和果园, 再次 [19] 是荒草地和退化疏林地 。 陆地土地利用的类型影响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和人类活动方式, 决定了陆源物质产生的种类及数 量。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同的 陆源产出, 河口的主要陆源污染物质与土地利用方 式的关系如图 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