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仪《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
丧葬礼仪《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
用签《父蓝、母黄衬之》
庶母故嫡子主庻母丧报讣帖式 注:前段格式写法同前样 (自称照后样)
兄弟故由兄弟主丧报讣帖式
义服嫡岀子△△△ 泣血稽桑拜 率庻弟孤哀子△△△泣血稽桑拜
△月△日△时寿终正(内)寝 距生于△年△月△时享年 △△岁 尊礼成服 停柩在堂、抱憾终天泣择于△月△日△
时扶柩安葬祖(新)莹 匍匐泣请 列列鸿才(用签) 共勷厥事、殁存均感、谨列司事于后
大堪舆 △△△先生(用签)
大法师 △△△先生(用签)
相礼(主要亲、每各用签写好、按主次排列贴于后[签式] 大称呼△府(甫){字写侧半个字位}△名△称呼大人或先生台下
孤哀前哀嫡子△△泣血稽颡
庻子主生父丧后母在堂
孤哀前嫡子△△泣血稽颡
庻子主生母丧父已死嫡母在堂无子
承家慈命哀子△△泣血稽颡
继室死有子期经生△抆泪率男
前哀子△△泣血稽颡
妻丧百日内又长媳丧杖期加期生△抆泪率男加
哀期经生△△泣血稽颡
长子死百日内又妻丧有孙反服加杖期生△抆泪率孙加
期服生△△泣血稽颡
父母丧百日内又次媳丧制加功服生△△抆泪、率男期加
论承重孙(三年孝服)
祖父、母故长子已殁而长子之长子宜承重服孝故曰承重孙。
三
论期服孙(一年孝服)
祖父、母故有父者之孙曰期服孙、抆泪稽颡拜。
论杖期孙(一年孝服代其执杖之忌)
祖父、母故无父者之孙曰杖期孙、抆泪稽颖拜。
论曾孙(孙之子曰曾孙五个月孝服)
曾孙 — 宜写五月齐衰(读之吹)孙、或写功服曾孙、抆泪稽首拜。
五
【古代的丧礼】
【古代的丧礼】“以丧礼哀死亡”,在中国文化里,“礼莫重于丧”。
如何对待故去的亡灵,更是人类社会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囿于文献的缺乏,夏商以前的丧礼制度难徵其详,而周代的丧礼制度经战国学者们的整理,详细的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中。
《仪礼》中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就是专讲丧礼丧服的,此外在《周礼》和《礼记》中也有若干记载。
中国至少在周代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礼制度,这是后世一切丧礼的基础,两千多年来一直对中国的宗法制度和历代的丧礼起着指导和基础作用。
由隋唐讫宋元而明清,历代国家礼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司马光《书仪》和题名为朱子的《家礼》等所记载的丧礼制度,均莫不以之为范本。
在整个中国礼仪文化中,丧礼与及其相关的丧服制度是最为浩繁复杂的内容。
根据礼经的记载,丧礼的过程,举其大者约有:始死奠、小敛奠、大殓奠、殡、朔月奠、启奠、祖奠、遣奠、葬、虞、祔、小祥、大祥、禫等诸多礼仪。
严格来说,完整的丧礼主要包括丧、葬、祭三大部分内容。
通俗而言,“丧”是规定活人及死者亲属在丧期内的行为规范,“葬”是规定死者的应享之礼遇,“祭”是规定丧期内活人与死者之间联系的中介仪式。
而三者之中,“丧”又是其核心内容。
礼之本经《仪礼》之《士丧礼》篇乃先秦士阶层“丧礼”之上篇、即初丧,与记述葬礼部分的下篇《既夕礼》相连成文而不可分割。
记载葬后诸祭的《士虞礼》则言及三虞、卒哭、小祥、大祥、禫等情况,《丧服》篇则专述居丧服制规定。
此四篇相合,方谓之先秦完整的士阶层三年之丧礼。
因丧礼内容过于庞杂,在此仅本礼经士丧礼略作简说。
结合后世之衍变,士庶丧礼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1、属纩属是放置,纩是新絮。
根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所说,人临终之前,家属要打扫屋宇,撤去乐器,把病人移据于正寝“適室”,“士处適寝,寝东首于北墉下。
有疾,疾者齐。
养者皆齐,彻琴瑟。
疾病,外内皆扫。
彻亵衣,加新衣。
御者四人,皆坐持体。
丧葬礼仪习俗
丧葬礼仪习俗丧葬礼仪习俗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备丧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
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
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
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
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部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
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
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
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
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
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
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
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黑、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
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初丧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
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
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
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
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
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
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
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
关于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关于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丧葬礼仪的名词解释
丧葬礼仪的名词解释伴随着人们的生老病死,丧葬礼仪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丧葬礼仪是指人们为死者举办的一系列仪式和仪式流程的总称,旨在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化的阶级行为。
一、公祭公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由政府或相关社会团体组织的隆重纪念逝者的仪式。
公祭以集体行为为基础,赋予了逝者权威和尊严。
公祭在人们的悲痛中,起到了缓解情绪、凝聚民心的作用。
通过公祭,人们可以共同追思,感受到社会对逝者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彰显了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
二、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指亲友、同仁和社会团体组织的隆重而庄重的仪式,目的是送别逝者,表达对其的思念和敬意。
告别仪式通常分为两个环节:告别仪式前的守夜和告别仪式本身。
守夜是亲友和同仁在逝者灵位旁守夜,祭拜和送别逝者。
在守夜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悼念逝者的过往,分享逝者的生活故事,缅怀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守夜过后,告别仪式正式开始。
告别仪式通常包括诵经、致辞、献花、敬烛等环节。
告别仪式的庄重和庄严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最后悼念,也是对逝者生命的一种肯定和回忆。
通过告别仪式,人们能够以合适的方式与逝者道别,舒解自己的悲痛。
三、殡仪馆殡仪馆是指专门为接待丧事、处理逝者尸体、举行告别仪式等活动而设立的机构。
在殡仪馆中,逝者的遗体会得到妥善处理,同时为丧家提供安静、整洁的场所举办告别仪式。
殡仪馆的设置和规模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它们设有告别厅、冷藏室、祭扫礼室等功能区域,提供便捷的接待和服务设施,为丧家和前来悼念者提供方便。
殡仪馆的存在使丧家能够更好地组织告别仪式,为亲友提供一个尊重和追思逝者的场所。
它的存在也为逝者家庭提供了安慰和支持,让悼念者能够更好地处理亡者丧事。
四、丧车丧车是指用于将逝者遗体运送到告别仪式现场或安葬地点的专用车辆。
丧车通常由黑色或白色的豪华轿车改装而成,车顶和尾部常常装饰有哀悼标志。
丧车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将逝者的遗体安全地运送到目的地,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逝者的身份和尊严。
关于殡葬礼仪
关于殡葬礼仪一般来讲在停柩一段时间之后,到了诸事准备完成后,就要选日子报丧。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所谓的报丧就是用特定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至于采用什么方式也因地而异,有的是亲属手执白色或黄色报表帖告诸亲友,有的亲属通过发讣告把消息告诉给亲友。
从整体来看,传统的报丧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报丧两种形式。
书面报丧就是在死者家大门口贴出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
某日接三,某日唪经。
”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字。
口头报丧是派专人到死者的亲朋好友家,逐户告之死者逝世的消息,即使是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对于口头报丧,在我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与习俗。
如有的地区采用“报丧炮”的形式,即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
也有的地区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
有的地方则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的位置为门上,而且是男左女右,纸条数是由死者的年龄,外加表示天和地的两条的总和。
在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报丧习俗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丧家死的如果是男人,由死的侄子报丧;如果是女人,则由儿子、女儿报丧。
报丧人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
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
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独特,比如,云南怒族用吹“竹号”来报丧,还有贵州省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报丧仪式是丧家请来邻寨的青年去报丧。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_礼仪常识_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国传统丧葬礼仪,那可是一门深厚又充满人情味的学问。
丧葬这件事儿啊,就像一场生命最后的送别仪式,得办得庄重又妥帖。
人走了,家人朋友心里都不好受,这丧葬礼仪就像是一种慰藉,让生者心里能有个寄托。
当人刚离世的时候,家人就得开始忙活起来了。
得先给逝者净身,这就好比给即将远行的亲人整理行囊一样,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这可不是简单的洗个澡,那是带着敬意和爱意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
用温热的水,轻轻擦拭着,就好像在诉说着最后的温柔。
然后就是换上寿衣啦。
寿衣的讲究可不少呢。
它的颜色、样式都有说法。
一般都是比较素净的颜色,像深蓝色、深灰色之类的。
这寿衣就像是给逝者的新“皮囊”,让他们能体面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你想啊,要是人去了那边,穿得邋里邋遢的多不好,就像咱们出门见客,总得穿得体面些吧。
这寿衣的制作也是有传统工艺在里头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家人的不舍和祝福。
停灵这一环节也很重要。
把逝者停放在家中的正堂,周围摆上蜡烛和香。
那蜡烛的火苗跳动着,就像逝者的灵魂还在跟家人互动一样。
香呢,袅袅升起的烟,就像是生者和逝者之间的一种联系,好像在告诉逝者,我们还在这儿,你安心地走。
这时候啊,家人和亲朋好友就会围在旁边守灵。
守灵的时候啊,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可这也是一种陪伴。
就像在黑暗中,大家手拉手给逝者照亮最后一段路。
到了出殡的时候,那场面可大了。
抬棺的人啊,脚步都迈得很稳。
这棺材就像是一艘船,载着逝者驶向远方。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大家的表情都很肃穆。
一路上鞭炮声响起,这鞭炮声可不是为了热闹,那是在驱赶邪祟呢,让逝者的路畅通无阻。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为远行的朋友清除路上的障碍一样。
到了墓地,下葬的过程也很庄重。
把棺材缓缓放入墓穴,就像把一件珍贵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安放好。
然后填土,每一把土都像是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一点一点地堆积起来。
这时候大家可能还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些话,就像平时跟亲人聊天一样,虽然对方听不到,可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从尺牍《丧乱帖》中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制度
从尺牍《丧乱帖》中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丧葬制度作者:王晓卉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9期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其中丧葬礼仪是指丧葬观念、习俗的理性表述和系统的行为规范,丧葬制度是指带有强制性的规定。
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丧乱帖》中表达了对于祖辈先墓被摧毁的沉痛心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在漫长的丧葬制度形成过程中,魏晋南北朝通常被认为承上启下的时期,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
“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丧乱帖;魏晋;丧葬制度两汉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步入成熟和发展阶段,但取得瞩目成就和突破的时代则要数魏晋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誉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中国的书圣王羲之,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
他的家族,被称为琅琊王氏,由于出了一个开国功臣王祥,成为当地一个世族。
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是王祥的异母兄弟。
王羲之书法艺术代表了魏晋时代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众多尺牍书法在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中堪称典范,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尺牍书法不仅在形式上充分展现了王氏对笔墨线条的精湛驾驭能力和他潇洒又纯真的晋韵之风。
其内容也真实地反映了王氏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一些生活景况,陈振濂先生评羲之尺牍:“尺牍是个珍贵的例外。
意不在书法的点画是否精美,也不揣着个大书圣的架子,只是往还投赠乃至柴米油盐、日常起居,圣人自然也就卸下了顶着的光圈,走到平民堆中来,其情也挚,其意也真,信手数行,反使人得见神采焕发,自然有趣。
”在众多的尺牍之中,《丧乱帖》则为首选经典之一,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更重要的是其所表达的悲痛之情极其真挚,全文内容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有哪些
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有哪些丧葬礼仪与风俗礼仪有哪些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时间,方式各有不同。
幼年夭折者有之,逝于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诛者有之,为情自尽者有之,寿终正寝者实为多数,不一而足。
常规而论,人死了之后,家属及亲人要为其操办葬礼,寄托哀思。
尤其是那些年迈而寿终正寝者,丧葬之礼办得更为“体面”而热闹。
因益阳人讳忌,故把丧事称为“白喜事”,以此来表达其家属和亲人对亡者的孝敬和悼念。
告慰亡灵,尽心尽孝的悼念方式多种多样。
服孝、痛哭,自古以来传承和流传甚广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种,且连贯在一起。
其顺序依次是送终、服孝、守灵(夜)、痛哭、超度、还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镇干部、国家公务员死后,政府法律规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乡村百姓死后仍传承着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传至今。
它源于古老的宗教与迷信。
尤其表现在为亡者操度灵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样,俨然如真。
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实用型宗教。
道教为死者超度亡灵的礼仪及程序简述如下:1、送终:依照传统风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间,应该寸步不离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边。
即使在外地求学、做官或是经商的子女,闻讯应立即赶回家中,陪伴父母度过他的人生的最后时刻--此谓之“送终”。
违背这一习俗的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及亡者旁系亲戚的严厉谴责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袭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的缘故吧。
2、招魂:在我国古代,亲人刚死时,守护人要放一点蚕丝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试气”。
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挥舞着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唤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
招魂之后,再次查验死者鼻孔前的丝棉动静以及心脏脉搏等情况,以最后确认亲人是否真的死了3、寿衣:在弥留之际,亲人要马上给死者抹澡换衣(称“抹尸”)穿好寿衣戴好寿帽。
死者临终之际,有的.要对亲人嘱咐、安顿一番,以了却自己未尽的事业或心愿。
在当地民俗中,“遗言”贵如黄金,晚辈得到老人的临终吩咐被认为是幸运的。
丧葬礼仪《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
乡党应酬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论讣字之忌讣者赴也、自遭惨祸△△已故急告于亲友曰(讣闻),内宜写讣闻二字、若停柩在堂、择日而葬。
内写预闻二字套面写(报疏)二字、祖父在母及父母故、有子孙承帖写泣状、惟伯叔、侄承帖写制状。
论全帖和单帖及讣闻凡丧事、全帖、讣闻、单帖、封套都用白纸。
主要亲全帖和讣闻八至十页,每页折五行、一般亲用单帖。
全帖面(第一页正中)不论父、母、祖父、祖母死俱写泣状二字,惟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侄承帖则写制状二字,套签、若讣闻报丧、写一讣字。
安葬写(报疏)二字。
内称呼应用红纸签下面按父蓝、母黄纸贴之。
封套外称呼用红纸签理父蓝、母黄纸衬之。
单帖用封套套外用红纸签写称呼。
套内用一张写事项为单帖。
论自称格式有承重孙当中一条写承重孙、其他左右两边排。
无承重孙当中一条写孤哀子、其他左右两边排。
当中一条比左右要高一格、孤哀子和承重孙要平格。
凡写自称呼时、占下半页不宜超过上半页。
期服孙△△△抆泪稽颡承重孙△△△泣血稽颡孤哀子△△△泣血稽颡杖期孙△△△抆泪稽颡五月齐衰孙△△△抆泪稽首****************************************************************************** *请治丧格式(列壁单式)泣状△等不孝、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名△姓老府君(慈母△门△氏老孺人)不幸痛于△月△日△时寿终正(内)寝距生于△年△月△时享年△△岁尊礼成服停柩在堂、抱憾终天泣择于△月△日△时扶柩安葬祖(新)莹匍匐泣请列列鸿才(用签)共勷厥事、殁存均感、谨列司事于后大堪舆△△△先生(用签)大法师△△△先生(用签)相礼(主要亲、每各用签写好、按主次排列贴于后[签式]大称呼△府(甫){字写侧半个字位}△名△称呼大人或先生台下其他事项按秩序同前格式用签贴上(陪光、理事、理宾、司库、司厨、司水、司茶、司菜、司酒、司桌櫈、司碗筷、司饭、掘井、扶柩、做花圈、鸣金、表路銭、顶幢幡、顶花圈、顶晚联、挑灰、自称呼(按前格式) 房侄△△代告注:若无孝子、承重孙承帖、则写△等不幸门衰祚薄祸延*******************************************************************************祖父(母)故以承重孙主丧报讣帖式△等不幸门衰祚薄祸延祖父讳△名△姓老大人(祖母△门△氏老孺人)奄忽弃世于△月△日△时寿终正(内)寝 享年△△岁 五内惨裂不及遍讣 忝在亲谊(或友谊、族谊)谅蒙矜恤 哀此讣闻(用红字或红纸)大称呼(用签)承继方祖父母故有承重孙主丧 上称嗣祖父、母(其余同前承嗣承重孙△△泣血稽颡拜承嗣孤哀子△△泣血稽桑拜祖父、母故众孙主丧 上称祖父、母或先祖考、妣(其余同前)期服众孙△△抆泪稽颡拜庻祖母故嫡孙主丧 上称庻祖母(其余同前)嫡岀孙△△率弟杖期孙△△抆泪稽颡拜。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礼仪丧葬制度中国古代的文化礼仪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括婚礼、葬礼、宴席等各种场合的仪式。
其中,丧葬仪式在文化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对于丧葬仪式的严肃和庄重程度可见一斑。
古代中国的丧葬制度分为四个阶段:死亡告知、丧期居丧、后事处理和祭扫扫墓。
首先是死亡告知阶段。
一旦有人去世,家人们就会马上通知亲戚朋友,并开始穿着孝服。
孝服是指为表示哀悼之意而穿着的特殊服饰,通常为白色或黑色。
死者的名字会被写在一块白纸上,贴在家门口上,以示这个家庭正在举行丧事。
接下来是丧期居丧阶段。
根据古代中国的传统,丧期的长短与死者的身份和亲戚关系有关。
丧期一般从3天到3年不等。
对于直系亲属的丧期要相对较长,而对于远亲的丧期则相对较短。
家庭成员在这个时期都要穿戴孝服,禁止参加娱乐活动和喜庆场合。
在居丧期间,亲友们前来吊唁,通常会送些哀悼礼品如纸钱和酒粮。
然后是后事处理阶段。
在这个阶段,家属需要把死者的灵柩准备好,通常是用木料做成的棺材,并放上与死者相关的物品和他喜欢的东西。
丧葬过程也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亲友们会在灵柩前唱挽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然后,根据家族的传统或宗教信仰,丧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有土葬、火葬和水葬。
土葬是将死者埋在地下,火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烧成灰烬,水葬是将死者的尸体投入水中,使其沉入水底。
最后是祭扫扫墓阶段。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家属会前往祖坟扫墓和祭拜祖先。
扫墓是指清理坟地周围的杂草和病虫害,祭拜则是向祖先致敬并向其祈福。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关怀的方式。
祭祀过程中,除了摆放祭品如鲜花、水果和食物之外,还会燃烧纸钱,以供给祖先。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亲人的关怀和怀念。
通过这样的制度,人们可以沉痛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并表达对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种延续家族血脉和传承文化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丧葬礼仪的起源、演变和特点三个方面浅论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神秘的现象,需要通过祭祀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因此,古代人们在丧葬礼仪中,不仅要进行祭祀活动,还要进行各种仪式和礼节,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在古代,丧葬礼仪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因此,丧葬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丧葬礼仪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丧葬礼仪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变化。
在周代,丧葬礼仪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和规范。
周代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殡、葬。
在丧期间,家属要穿孝服,进行祭祀活动;在殡期间,要进行送葬仪式;在葬期间,要进行安葬仪式。
这些仪式和礼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丧葬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繁琐的仪式。
在唐代,丧葬礼仪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隆重和庄重的社会仪式。
唐代的丧葬礼仪包括了丧、殡、葬、祭、祀等多个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祭祀活动。
唐代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要进行多次祭祀,祭祀的规模和仪式都非常庞大。
在明清时期,丧葬礼仪逐渐趋于简化。
明代的丧葬礼仪已经不再像唐代那样隆重和繁琐,而是更加注重实用和简洁。
清代的丧葬礼仪更是进一步简化,许多繁琐的礼节和仪式都被取消或简化。
三、丧葬礼仪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丧葬礼仪是一种非常庄重和隆重的社会仪式。
在古代,丧葬礼仪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因此,丧葬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丧葬礼仪是一种非常复杂和繁琐的仪式。
白事丧帖写法
白事丧帖写法
白事丧帖是用于告知亲友家中有人去世的消息,并向他们表示哀悼和慰问的文书。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白事丧帖的写法示例:
1. 标题:在丧帖的顶部居中写上“讣告”或“逝世通知”字样。
2. 称呼:在标题下方,顶格写上接收通知的亲友的称呼,如“亲爱的亲朋好友”等。
3. 正文:
首先,简要介绍去世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逝世时间、地点等。
其次,表达对去世者的哀悼和敬意,以及家属的悲痛之情。
最后,表达对亲友的感谢和慰问,并请求他们给予支持和帮助。
4. 结尾:在正文下方,居中写上“XXX敬上”或“XXX家属敬上”,并注明日期。
5. 落款:在丧帖的右下角,写上通知者的姓名或职务。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白事丧帖写法示例:
讣告
我们深感悲痛地通知您,我尊敬的[XXXXX]先生/女士于XXXX年XX月XX
日因病不幸离世。
他/她是我们家庭中的一颗明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XXXXX]先生/女士是我们所认识的最善良、最热心的人之一。
他/她总是乐
于助人,充满爱心和耐心。
他/她的离去让我们感到无法形容的悲痛和失落。
我们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XXXXX]先生/女士的朋友和家人表示最深切的
哀悼和慰问。
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她的笑容和温暖。
我们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希望您能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帮助我们度过这个悲痛的时刻。
[XXXXX]家属敬上
XXXX年XX月XX日。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旧式丧葬礼仪多陋习,崇尚迷信。
当病人弥留之际,被扶起“穿上路衣”,抬坐椅上,家属环跪“送老”。
病人咽气后,焚烧上路纸钱,遣人讣告亲友,设灵堂,行守灵、吊丧礼。
亡人安放于门板上,遗体沐浴穿上寿衣后,择定时辰入棺、封棺。
人殓礼仪完毕,则出殡厝放(有的地区为图死者“入土为安”,兴速葬)。
出殡时,前有幡障,中为灵柩,琐呐锣鼓随后,沿途抛撒黄表纸。
出殡后,丧家大摆筵宴招待宾客。
自死亡之日起至四十九天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荫七”。
七日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后逢百日、周年仍举行家祭。
人死周年或三、五载,举葬之家便请阴阳先生择定山场和安葬日期,将死者归葬入土。
过去,人们认为先人墓地的风水好坏,将影响后代的盛衰,故葬前选择坟地,颇讲究风水“龙脉”,一些富足之家,往往不惜千金以求一土。
安葬时,由“孝子”先挖三锄,再由土工深挖,名为“开穴”,“穴”成燃稻草和芝麻秸,叫“暖井”。
尔后按择定的时辰移棺入穴,名为“下字”,覆土筑平后用石灰、糯米稀做“坟伞”,表层堆土为家,立碑为记。
建国后,丧礼中的迷信成份逐渐革除。
50年代起,机关干部职工病故,开追悼会、戴黑纱、佩白花以示悼念。
农村中仍为旧式丧葬,但仪式从简。
1975年始,县内推行殡葬改革,干部职工死亡多实行火葬。
死者由殡仪工为之洗浴、整容,然后安放于殡仪厅。
生前亲朋好友前来向遗体告别,单位主持召开追悼会,死者亲朋、同事、单位送花圈表示悼念。
追悼会仪式结束后,遗体随即火化,骨灰入盒葬于墓地,立碑为记。
古代殡葬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殡葬礼仪篇一: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摘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满着人情味,弥漫着儒家伦理色彩,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中国古代“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严悲悯的丧葬礼仪。
”[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延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变的。
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弥漫着儒家伦理的色彩,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添了层次等级分明等色彩。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什么变化?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变化方式,这是根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
当然,从古至今向来是倡导薄葬的。
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免的。
此墓如果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
[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
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十分宏大。
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浓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一直延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然没有改变。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对清代的丧葬礼仪有详细的描写。
“清代的丧事也非常奢侈,其中京师尤重。
”[3]亦有诗为证“丧事时兴作细棚,灵前无物不求精”[4],摘取自得硕亭的《草珠一串》。
在这一时期的清代各地方志中也不乏奢华糜烂的厚葬之风的记载:山东;邹平县“丧葬颇崇外饰”;淄川县“丧葬则专事繁华”;新城县“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长清县“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平原县“唯婚娶丧葬,专事华摩”;高苑县“士硷民贫??尤重婚丧之礼”;临肋县“丧祭宴会稍奢华”;安丘县“丧化靡侈,用音乐”;阳信县“丧葬婚嫁,为费不赀”;蒙阴县“婚姻不沦财,祭葬必竭力”;巨野县“丧葬礼仪,侈靡特甚人”??[5]山西;平阳“婚论财礼,丧用浮奢”;绎州“厚葬级敬神明”??[6]河南:陈州俗“重丧葬”??[7]正如《中庸》中所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8]。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发布时间:2020-05-24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
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
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
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
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
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
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
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
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
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
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
丧事论承重孙,杖期孙,期服孙
丧事论承重孙,杖期孙,期服孙首先,先讲一下关于丧事写请柬以及讣告,后面都需要落款,这个落款,是以亡人命下子孙而排之(子,孙,曾孙……依次排之)。
所以这就牵扯出许许多多的称呼,也就是亡人命下子孙的自称,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称法。
一般,亡人丧事操办,是以其大儿子(长子)为准,以他的名义来操办,请柬也是以此名义来操办(曰:顶帖),但是有些情况比较特殊,于是就有了“承重孙,杖期孙,期服孙……”等等,一些情况特殊的顶帖人。
按一般规律来说,是以其大儿子为顶帖人,但事情,以上情况比较特殊(承重孙,杖期孙,期服孙……),需要特别对待!今天就先来谈谈这三类。
承重孙,原文叙述如下:“凡称承重孙者,是长子之长子,乃承重孙也。
长子已死后,长子之长子遇祖父母死,代其父承重三年之服也,故所称为承重孙也。
而与孤哀子并重。
今世有不以次序,多以无父之长孙为承重孙皆非也。
所谓承重孙,止有一人之称,长房之长子,无父者为承重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承重孙是亡人的大儿子的大儿子,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亡人大儿子已故,让其大儿子的大儿子代替其大儿子尽三服之孝,所以说,这种情况的是以承重孙为主来顶帖。
平常情况就是大儿子顶帖,如果大儿子死了,一般的人都会想到以其二儿子来顶帖,其实不然,是要其大儿子的大儿子来顶帖,注意,一定要是大儿子的大儿子!这就是承重孙!这种情况一般丧事请柬和讣告上都会把承重孙放在第一位!(注意,祖父死,称承重孙。
祖父还在,祖母死,那就要称杖期孙!祖父不在,祖母死,也称承重孙)杖期孙,其原文叙述如下:“凡无父之孙,是为杖期孙,所谓杖期孙者,长房之次子,以及二、三、四房之无父之孙,皆称杖期孙也,其余有父之孙不得列此。
”意思就是说,除了长子已死,其长子称承重孙以外,其二儿子,三儿子皆称为杖期孙。
亡人其余次子等之子,若有父不在者,其皆称为杖期孙,而不称承重孙。
注意,杖期孙不顶帖!如若长子还在,其余次子有不在者,还是以长子顶帖,而不是以杖期孙顶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党应酬丧帖诸称呼总目列论论讣字之忌讣者赴也、自遭惨祸△△已故急告于亲友曰(讣闻),内宜写讣闻二字、若停柩在堂、择日而葬。
内写预闻二字套面写(报疏)二字、祖父在母及父母故、有子孙承帖写泣状、惟伯叔、侄承帖写制状。
论全帖和单帖及讣闻凡丧事、全帖、讣闻、单帖、封套都用白纸。
主要亲全帖和讣闻八至十页,每页折五行、一般亲用单帖。
全帖面(第一页正中)不论父、母、祖父、祖母死俱写泣状二字,惟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侄承帖则写制状二字,套签、若讣闻报丧、写一讣字。
安葬写(报疏)二字。
内称呼应用红纸签下面按父蓝、母黄纸贴之。
封套外称呼用红纸签理父蓝、母黄纸衬之。
单帖用封套套外用红纸签写称呼。
套内用一张写事项为单帖。
论自称格式有承重孙当中一条写承重孙、其他左右两边排。
无承重孙当中一条写孤哀子、其他左右两边排。
当中一条比左右要高一格、孤哀子和承重孙要平格。
凡写自称呼时、占下半页不宜超过上半页。
期服孙△△△抆泪稽颡承重孙△△△泣血稽颡孤哀子△△△泣血稽颡杖期孙△△△抆泪稽颡五月齐衰孙△△△抆泪稽首*******************************************************************************请治丧格式(列壁单式)泣状△等不孝、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名△姓老府君(慈母△门△氏老孺人)不幸痛于△月△日△时寿终正(内)寝距生于△年△月△时享年△△岁尊礼成服停柩在堂、抱憾终天泣择于△月△日△时扶柩安葬祖(新)莹匍匐泣请列列鸿才(用签)共勷厥事、殁存均感、谨列司事于后大堪舆△△△先生(用签)大法师△△△先生(用签)相礼(主要亲、每各用签写好、按主次排列贴于后[签式]大称呼△府(甫){字写侧半个字位}△名△称呼大人或先生台下其他事项按秩序同前格式用签贴上(陪光、理事、理宾、司库、司厨、司水、司茶、司菜、司酒、司桌櫈、司碗筷、司饭、掘井、扶柩、做花圈、鸣金、表路銭、顶幢幡、顶花圈、顶晚联、挑灰、自称呼(按前格式) 房侄△△代告注:若无孝子、承重孙承帖、则写△等不幸门衰祚薄祸延*******************************************************************************祖父(母)故以承重孙主丧报讣帖式△等不幸门衰祚薄祸延祖父讳△名△姓老大人(祖母△门△氏老孺人)奄忽弃世于△月△日△时寿终正(内)寝 享年△△岁 五内惨裂不及遍讣 忝在亲谊(或友谊、族谊)谅蒙矜恤 哀此讣闻(用红字或红纸)大称呼(用签)承继方祖父母故有承重孙主丧 上称嗣祖父、母(其余同前承嗣承重孙△△泣血稽颡拜承嗣孤哀子△△泣血稽桑拜祖父、母故众孙主丧 上称祖父、母或先祖考、妣(其余同前)期服众孙△△抆泪稽颡拜庻祖母故嫡孙主丧 上称庻祖母(其余同前)嫡岀孙△△率弟杖期孙△△抆泪稽颡拜。
父母故报讣帖式(尚未入殓不写停柩在堂)注:讣闻格式用白纸做封套、面上用红纸签、男用蓝纸、女用黄纸条衬贴之、红纸签上写称呼。
内用白纸四至八页书、书面正中写(报疏)二字△等不孝门衰祚薄、祸衅攸钟严父讳△名△姓老府君(慈母△门△氏老孺人)不幸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内)寝享年△△岁、五内惨裂,不及遍讣忝在至戚(懿亲)专此讣告倘蒙尊亲赐唁(音念)伏祈矜谅不胂哀感之至 谨此讣用签《父蓝、母黄衬之》 {注:用绿字写帖时此字靠右半格、()里的母、慈、孺、孤、哀、一定要分清死亡者的身份才正确写入。
切记} 不孝孤(哀)子△△△泣血稽桑拜注:称呼签只用一条若有兄弟子侄写法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庶母故嫡子主庻母丧报讣帖式注:前段格式写法同前样(自称照后样)义服嫡岀子△△△泣血稽桑拜率庻弟孤哀子△△△泣血稽桑拜兄弟故由兄弟主丧报讣帖式△△家门不幸祸延胞兄、弟△姓△老大人弃世于△月△日△时终于正寝存年△△岁就时殡殓在堂凡叨至戚谨此讣闻用签《父蓝、母黄衬之》期服兄、弟△△抆泪拜其兄嫂弟媳故开头同前称呼更改自称功服生△△抆泪拜丧礼不荘啟总帖式先父、母△日△时安葬泣迎大潭府列列尊△伯叔祖暨伯、叔兄弟△姓先生大人阁家同降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孤哀子△△△泣血稽颡拜又一式先父、母△日△时安葬预期泣迎大潭府△△尊伯叔△△先生大人光降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孤(哀)子△△△泣血稽颡拜父母初死讣闻△等不孝罪孽深重不自硕灭祸延严(慈)亲讳△字△姓△公(氏)老大(孺)人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内)寝距生于△年△日△时享年△十有△岁忝在至戚哀此讣闻大巨族△府列列尊伯叔外祖舅父表兄弟竹林均陞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孤(哀)子△△△泣血稽颡拜丧家请客通用全帖式△△等不孝罪孽深重不自硕灭祸延严(慈)亲讳(母)△公(氏) △老(孺)人寿终正(内)寝停柩在堂泣择△月△日△时遵制成服扶柩安葬泣迎文(台)驾贲帏凉蒙矜恤俯赐光送匍匐候临殁存均感右 状上大巨族△府列列尊伯叔外祖舅父表兄弟竹林均 陞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孤(哀)子△△△泣血稽颡拜岳父故无男主丧女婿主丧式泣 状△△等不孝 罪孽深重 不自陨灭 祸延新故岳父△公△△老大人不幸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年△月△日△时享寿△十有△岁不孝婿△△等叩天呼地悲痛万分亲视含殓停柩在堂抱恨终天 泪涓于△△年△月△日△时举哀祭奠诣灵成服扶柩还山安葬用签《父蓝、母黄衬之》 候光 殁存均感缌服婿△△△俯首稽颡拜 孤女△△△泣血 稽颡 期服外孙△△抆泪稽颡 期服外孙女△抆泪稽颡论岳父、母丧无子、寄食婿家主丧缌服婿△△△抆泪顿首最瘦身的丧事单帖泣 状泣择△△年△月△日△时△△△还山安葬 泣用签《父蓝、母黄衬之》 孤(哀)子△△△泣血稽桑期服孙△△△ 抆泪稽首曾 孙△△△ 拭 泪席设:△△△ 入席时间△时△分***********************************************************************泣 状泣择△年△月△日△时新故△△还山安葬匍候光 送大称呼 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孤子△△△ 泣血稽颗期服孙△△△ 抆泪稽首五月齐服曾孙△△△拭 泪 席设:△△△ 开席时间△日△时泣 状泣择△△岁△月△日△时先母还山安葬哀候 大德望△府△△世叔全家 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光 送哀子△△偕室△△△泣血稽颡哀女△△ 泣血抆泪期服孙△△ 抆泪稽首期服孙女△△ 抆泪稽首悲伤婿△△△ 抆泪叩首伤感外孙△△△ 拭 泪席设:△△△ 开席时间△日△时*******************************************************************************母故报丧讣闻△△不孝罪孽深重不自陨灭祸延慈亲△门△氏老孺人痛于公元△△△年△△岁△月△日△时寿终内寝距生于△△△年△月△日△时享寿△十有△ 忝在至戚 哀 此讣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哀 子△△△ 泣血稽 颡期服孙△△△ 泣血稽 颡五月齐服曽孙△△△抆泪稽 首母故报疏讣闻△△不孝罪孽深重不自陨灭祸延慈亲△门△氏老孺人痛于公元△△△年△△岁△月△日△时寿终内寝距生于△△△年△月△日△时享寿△十有△岁停柩在堂谨择△月△日△时遵礼成服移柩△时扶柩还山安葬 凡叨讣闻戚谊谅蒙於恤 俯赐光送 一切赙仪 概不敢受友哀 此讣用签《父蓝、母黄衬之》哀子 △△△泣血稽 颡期服孙 △△△抆泪稽 颡五月齐服曽孙△△△拭泪稽颡丧家自用哀对风飘素幡心忧忧,门庭箫索难止哀,万里云天归落日,只今空有瞻云泪,波摇银海泪纷纷。
满堂号哭不忍闻。
一门血泪洒麻衣。
终古常怀陟岵哀。
痛杀幽魂离旧宅,风悲永夜凋椿树,觞飞玉露情何极,愿随彩笔上天庭。
雨滴残更废蓼莪。
袖拂金风恨转深。
苦筍香菘陈菲馔,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白马空郊夕照寒。
青屏素壁驻轩车。
霜封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父先死母后亡用母少亡用輓岳父用椿树早凋悲未已,血母西去幽冥何忍,樛木同瞻幸分椿荫,愁闻哀些曲,萱草又陨泪何究。
幼儿无知苍天亦悲。
泰山莫仰怅绝芕阶。
怅望丈人峰。
輓男人用水流东海不回头,烟雨凄迷万里名花疑血泪日落西山还见面。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椿形已随云气散,世事已无常空留尘楬,等闲暂别犹惊梦,鹤声犹带月光寒。
音容何处觅怅望人琴。
此后何缘再晤言。
一梦醒然亡物慮,宠来大礏归天地,大雅云亡风凄紫陌,海上云山万里秋。
孤云闲处看人忙。
留得和风惠子孙。
哲人其萎雨泣青郊。
輓女联懿德传诸乡里日,懿范永垂家国吏,仙舆不驻人间世,七拜八拜母不归。
贤慈极在子孙身。
慈音犹绕子孙行。
懿行共书列士篇。
月临萱树终无影,懿德难忘流泪血,云迷白马长途冷,风迭杜鹃却有声。
慈恩未报绕愁肠。
月照青枫永夜寒。
祖父故輓联一夜秋风狂推祖竹,寂寞亁坤邈笑一公何所在,三更涼露泪洒世孙。
凄迷风雨哀哉两字弗堪闻。
祖母故輓联慈弥风推鹤汨一时悲属矿,西山日落鸠扶只影恨含饴。
父故輓联倚门一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
母故輓联父已故而母又亡用终天唯有思亲泪昔则承欢今抱痛,触目愁云和泪落,严亲早逝思未报,寸草痛无益母灵。
人皆有母我何无。
惊心萱草趁风吹。
慈母别世恨终天。
丧葬祭文祭父文显考讳△△字△△△府君之灵柩前而哀言曰呜呼父赋性兮、孝友德全、生我育我兮、训诲渊源、我期父寿兮、亿万斯年、胡为一疾兮、馆舍遽捐使我儿辈兮、肠断流连、呼天躄踊兮、风木凄然、音容何适兮、杳隔黄泉、四顾徬徨兮、如狂如颠、抚膺呼号兮、欲见无缘、幽明永诀兮、窀穸含烟、猿驚鹤泪兮、衰草芊芊、天地长久兮、抱恨绵绵、父其有灵兮、鉴此清筵、呜呼哀哉!尚享。
祭母文曰:哀哀吾母、恩德难忘、春挥未报、情切感伤、忆吾母德、慈惠温良、想我慈君、孝事姑嫜、生我成章、教以义方、幸今成立、家业颇昌、正宜享寿无疆、故为一疾而亡、呜呼天夺善人、孰不悼伤、今吾子女、敬报无方、痛悲明之永隔、陈薄奠之哀觞、母灵不昧、来格洋洋、哀哉!尚享。
男人通用祭文宇宙苍苍、江水茫茫、△△之德、攸久无疆、哀哉!尚享。
女人通用祭文风吹落叶响凄凄、雕玉峰高一笙迷、借问孺人何处去、素车遥指夕阳西!尚享。
论帖面字凡丧家行全帖、不论父母与祖父母死,俱写泣状二字、惟伯、叔父伯叔母死、以侄承帖:则写制状二字,讣闻只写一讣字、又写讣状二字者赤可山也。
注: 乡党应酬称呼篇; 乡党应酬称呼篇(二)在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