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拔火罐位置(精)

合集下载

宫寒拔罐的穴位和调理方法

宫寒拔罐的穴位和调理方法

宫寒拔罐的穴位和调理方法拔罐是我国很受欢迎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它可以防治多种疾病,对宫寒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很多人会问宫寒拔罐要拔哪些穴位。

以下是小编推荐宫寒拔罐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宫寒拔罐的穴位神阙穴在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阕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关元穴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艾灸关元穴可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

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背部命门穴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同时还要加上两侧距离背部中线3厘米的肾俞穴。

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治疗女性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

气海穴该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

灸此穴对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另外也可按揉此穴,操作者可取仰卧位,将双手的手掌叠在一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小腹上,然后沿着顺时针方向在腹部进行环形按摩,可每次按摩100圈,以小腹有温热感为度。

此方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女性宫寒调理方法1、注意保持腹部的温热女性宫寒很易导致手脚冰冰凉、经痛,也易造成性欲低迷、缺乏欲望。

宫寒易造成淤血,导致白带增多,阴道的卫生环境下降,易引发痛经、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因此做好腹部保暖工作,也能避免许多妇科疾病。

2、一定要注意腰部保暖女性的腰部是健康的敏感区,冬天若是常常穿低腰裤,腰部易受凉,下半身容易着凉,直接导致宫寒,引起手脚冰凉、痛经等症状。

3、注意保持下半身血液循环畅通下半身缺乏运动会导致盆腔淤血,导致痛经,同时也会影响心脏和血管的健康,也易引起乳房下垂;此外,女性阴道长期湿润,湿气太重,也易引起霉菌性阴道炎引发痛经,尽量少使用不透气的卫生护垫。

4、要注意生活上的适度调理要做到有规律的生活,睡觉的时间也控制在11点左右,劳逸结合,饮食健康也要注意,做到正常的生活作息,有利于身体健康、调整放松神经。

推荐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

推荐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

推荐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说明:选取最常见的病症,采用中医简易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见效快、副作用少的优点。

但有些只是对证治疗,要注意明确诊断,在缓解症状的同时配合其他疗法。

一、感冒发热1、毫针刺合谷、曲池、外关,三棱针点刺大椎、肺俞放血。

2、大椎、肺俞、风门拔火罐。

3、按摩肩井、风池等穴,按揉取微汗。

4、单验方:(1)生姜30克,葱白2根,红糖30克。

水煎服,盖被出汗,用于风寒感冒。

(2)大青叶30克,薄荷10克。

水煎代茶频服。

用于风热感冒。

二、感冒头疼5、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6、按摩肩井、风池及疼痛部位。

三、偏头疼7、毫针刺风池、率谷、头维、外关。

8、按摩肩井、风池及疼痛部位。

9、单验方:羌活9克、白芷6克、川乌4.5克、草乌4.5克,焙焦研粉,分9次服用,每日3次。

饭前服。

四、麦粒肿10、取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11、用三棱针在大椎穴点刺出血后拔罐,每日一次。

12、单验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干鲜均可,水煎,头煎内服,二煎熏洗患眼。

每日2—3次。

五、急性结膜炎13、三棱针点刺耳尖、太阳放血。

14、淡盐水或野菊花30克、双花30克煎水,浸毛巾局部热敷。

15、单验方:野菊花30克、酒大黄10克,水煎服,日一剂。

六、牙痛16、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17、用右手拇指按压疼痛同侧肩井穴,逐渐加压,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反复施术。

18、单验方:川椒(微炒)30克,炙蜂房30克,共为细末,每次6克,水煎漱口。

七、急性扁桃体炎19、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放血。

20、单验方:生大黄9-12克,生甘草6克,沸水泡服,每日一剂。

八、落枕21、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22、在疼痛部位施行揉、滚、点、拿、拳叩、切击等手法,用力宜轻。

九、急性胃疼23、毫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24、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适用于寒性胃疼。

十、急性腹疼25、毫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或下巨虚。

拔罐可以治感冒

拔罐可以治感冒

拔罐可以治感冒拔罐是大家去除体内湿气和火气的方法,现在很常见。

感冒许久都不好除了吃药和打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拔火罐,重点是找脖子后面的穴位。

拔火罐要到专业的场所去拔,很多没有牌照的地方还是不要去。

拔火罐的好处多多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当然拔火罐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这一点希望大家知道。

拔罐的方法与操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方法一: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镊子夹住一小团棉球,蘸上95%的酒精(但不能太多,以湿润为度)左手握住罐体,罐口朝右下方向,随后把燃着的棉球伸入罐内燃烧l-2秒钟,快速取出,左手紧急把罐体送往穴位。

注意在送往穴位的过程中,勿将罐口对准穴位,以免空气进入罐内,而是用罐底朝前去接近穴位,接触皮肤时,顺势快捷地将罐口扭转扣到穴位上,这样就紧紧吸住了。

方法二:较为易用,就是取面粉10克,用水搅和成面团,捏成比罐口大的圆薄饼,贴到皮肤上,然后,用一团正燃烧旺盛的纸迅速丢进罐内,立即把罐盖在面饼上,这样吸引力更大,对第一次使用者来说,这样可防止因不慎烧伤皮肤。

拔罐选穴感冒是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一种外感疾病,所以应选用祛风邪解表证的穴位,常用拨罐的部位是选三大穴位,一个是大椎穴,另二个分别是肺俞、风门穴,每天选穴两个,三个穴位交替选用拔罐的时间拔罐的时间也很重要,大火罐吸力较强,每次可以拨5-10分钟,小罐吸力相对弱,每次可以拔10-15分钟,早晚各一次,坚持3-5天。

注意事项拔罐过程中,如感到头晕、心悸、脉搏变弱,应迅速取下大罐,喝一些开水一般能够缓解。

初次使用及儿童、体弱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

拔罐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引起气胸。

拔罐后局部有些潮红、搔痒,不要乱抓,经几小时后即可消散,如果起罐后出现小泡,用消毒针刺破流出液体后,涂以龙胆紫药水,以免感染。

另外还要注意室内温度,以免再次受凉。

以上所述希望给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在拔罐的过程中注意有关事项。

拔罐要找专业的拔罐师,之前有一条新闻说,有一位男子去拔罐结果命丧当场。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图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人迎:结喉旁开寸处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天枢:脐旁开2寸处神阙:肚脐孔窝正中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寸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寸处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腹哀: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章门:第十一肋端;委中:月国窝中央;石关: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寸;幽门: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寸;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大横:肚脐孔旁4寸处;长强:尾骨尖端与肛门之间;水道:关元穴旁2;2取穴方法一般分为体表标志、折量分寸和指量法三类;指量法如图8-11.直指量一般可以次指的末节为一寸,加中节为二寸;可用以二寸为间隔的取穴;如腕后二寸取内关穴,即可以腕横纹上二指节为准;手中指第三节为一寸,后人称此为“中指同身寸”;2.横指量四横指相当三寸,二横指相当一寸半;如背部第一侧线为正中旁开一寸半,即可于正中旁开二横指取穴;第二侧线为正中旁开三寸,即可于正中旁开四横指取穴;四横指还可用于膝下三寸取足三里,内踝上三寸取三阴交,脐下三寸取关元等;千金称这种方法为“一夫”;手大拇指第一节末节横度为一寸,可用于以一寸为间隔的取穴;。

2023年如何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

2023年如何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

2023年如何鉴别拔罐后皮肤颜色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目前,拔罐方法最常用有抽气罐法、火罐法,根据需要,在具体运用火罐时,还有走罐、闪罐等方法。

因此,拔罐可不是把罐子往背上一放就完事了。

专家介绍,夏季拔罐需要针对病症,结合相对应的经脉位置或疼痛的部位来进行,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专家介绍了几种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1、感冒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位为主,采用走罐或留罐法,在大椎、风门、肺腧等穴位上用闪火法拔罐。

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

如此反复多次,待皮肤潮红,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腧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

专家提醒,操作时应注意轻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

拔罐后最好盖住背部,免得受寒。

2、背腰痛背腰痛与感受外邪、跌倒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

在腰背部疼痛部位用走罐法,先在腰背部均匀涂抹万花油,将中号玻璃罐放在疼痛部位上,缓慢沿疼痛部位周围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变深红或紫色为度。

3、肥胖拔火罐有一定的减肥功效,可以作为减肥的一种手段,配合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效果会更佳。

拔罐减肥是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达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取得减肥效果的。

取穴为:脾俞、胃俞、大肠俞、肺俞、天枢、水分、滑肉门、中脘、气海、带脉、足三里、丰隆、曲池,可用抽气罐或火罐拔以上穴位。

拔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常见疾病拔罐疗法1、拔罐的方法闪火法操作要点: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一圈再抽出;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应用(1)留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

(3)闪罐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多用于面瘫。

(4)刺络拔罐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多用于痤疮等皮肤疾患。

拔罐穴位与对应症

拔罐穴位与对应症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症状穴位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感冒的拔罐疗法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人体穴位图 - 1 -- 2 -- 3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 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 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 74 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 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 慢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 5 - 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天枢:脐旁开2寸处神阙:肚脐孔窝正中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 - 6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拔火罐穴位图解

拔火罐穴位图解

生活】拔火罐穴位图解杂谈
(2012-05-25 14:38:08)
1. 感冒- 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2. 经常性感冒, 气管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3. 肺气肿, 哮喘- 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6. 呃逆, 胆囊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7. 腹痛, 结肠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8. 便秘- 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0. 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 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1. 静脉曲张- 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3. 头痛, 神经炎-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4. 偏头痛, 枕神经痛-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5. 低热, 减肥-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6. 干燥, 落枕-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7. 肩周炎, 颈椎病-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8. 手碗伤, 腰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19. 腰痛, 增生, 腰椎间盘突出-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21.足跟痛,踝关节扭伤-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23. 关节炎, 关节增生-拔火罐穴位治疗方法。

拔罐穴位图详解

拔罐穴位图详解

附注: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骨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拔罐适应症

拔罐适应症

拔罐治疗适应症综合1.感冒取穴:大椎,风门,肺俞以及背部督脉、膀胱经循行部位。

操作方法:用火罐采取闪火法,对穴位施以连续闪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一次,或施以单纯火罐,留罐10-15分钟。

2.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炎、胸膜炎。

取穴:大椎、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膻中穴、气海穴。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3.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消化性溃疡。

取穴:下腕穴、中腕穴、天枢穴、关元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梁丘、足三里。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

4.急性及慢性肠炎、慢性腹泻、便秘。

取穴:下腕穴、天枢穴、脾俞穴、胃俞穴、大肠俞、八髎。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留罐时间10—15分钟5.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取穴:压痛点,大椎,肩井,天宗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操作方法:留罐法,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6.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

取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操作方法:火罐留罐法(病重可局部放血)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可连续进行一疗程10天。

7.偏头痛配穴方一天宗、太冲、三阴交、风池操作:每隔1周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

配穴方二委中、大椎、外关、胆俞、肝俞。

方法:采用留罐、闪罐和走罐法。

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2-3日1次。

8.支气管炎(咳嗽)配穴方一配穴:风池、身柱、风门、外关,天突、经渠、大椎。

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风寒咳嗽。

配穴方二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第1-7胸椎两侧各穴及胸骨上面诸穴。

采用单纯拔罐法。

每日1次。

第1次拔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等15分钟;第二次拔第1-7胸椎各穴及胸骨部位诸穴。

每次留罐10-15分钟,交替使用。

严重者可在脊椎两侧用走罐法,3-5日拔1次,5次1个疗程。

主治:久咳不止的急、慢性支气管炎。

经行感冒外感风寒证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

拔罐

拔罐

在家中,一般可用火罐治疗的病有:感冒、发烧、咳嗽、腰背肩腿疼痛、腹部寒痛、咽喉肿痛等炎症。常用的火罐有竹质罐、陶瓷罐和玻璃罐。传统上,人们常用投火法来拔火罐,即把燃烧着的纸片投入罐中,形成负压后,立即扣到皮肤上,这种方法虽然取材方便,但容易烫伤皮肤,近年来,都改进为闪火法。闪火法也简便易学,只要备有95%的燃烧酒精、棉花、止血钳、润肤油和火罐就行。使用时,用止血钳夹紧一小团棉花(可用棉签代替),浸上少许酒精(半干即可),一手拿罐,一手拿镊子,点燃酒精棉后,把它伸人罐底,燃烧片刻后,立即抽出,把罐扣在皮肤上。但应注意,燃烧的棉花团在进出火罐的时候,都要快,以免罐口过烫,灼伤皮肤。 当感冒、发烧、咳嗽的时候,我们可用在背部走罐和留罐的方法来治疗。走罐时,先在背上涂上能保护皮肤的润滑油,如刮痧油、香油、按摩液等,然后把火罐扣在背部的上方,沿着脊柱两旁的膀胱经由上往下拉,拉到腰骶部时,把罐拔下,然后把罐重新扣在背部的上方,由上往下拉,如此反复多次。也可把罐拉到腰骶部,再由腰骶部往上推。然后再由上往下拉,但这样不易使罐保持足够的温热作用。走过几遍后,可以在固定的穴位上留罐,若发烧,可在大椎穴上留罐,咳嗽可在肺腧穴上留罐,感冒可在肩部留罐等。留罐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过长则易起水泡,使皮肤破损。 腰背肩腿疼痛时,可在疼痛部位走罐和留罐。一般都先走罐后留罐。留罐的时候,除可在疼痛点上留罐,还可在相关的穴位上留罐,如腰痛在肾腧穴、命门穴上留罐,肩痛在肩井、天宗穴处留罐,腿痛在环跳、委中、承山穴上留罐等。 腹部寒痛、痛经等,除在背部走罐外,还可在腹部留罐,中医认为,背为人的一身之阳,督脉(沿脊柱循行)为“阳经之海”,所以通过火罐对背部和督脉的温热作用,可以达到温通全身的阳气,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散寒止痛。 一些常见的炎症,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疗疮、牙痛等也可用火罐的方法来治疗、因为拔火罐可使人体局部充血、发热、血液循环加快,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抗炎反应,从而达到消炎的作用。

腰疼的拔罐部位及艾灸穴位

腰疼的拔罐部位及艾灸穴位

腰疼的拔罐部位及艾灸穴位拔罐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可以改善我们经常会犯的腰酸背痛、去除湿气,平常生活中一些人有腰痛的迹象的时候也会选择去拔罐。

以下是小编推荐腰疼的拔罐部位知识,欢迎阅读!腰疼的拔罐部位1. 肾虚腰痛拔罐得罐体及罐口较小为补,罐体及罐口较大为泻;拔罐时吸拔力量较小的为补,吸拔力量大为泻;吸拔时间较短的为补,吸拔时间较长的为泻;吸拔力量渗透较表浅的为补,吸拔力量渗透较深的为泻;吸拔操作时力量小摆动幅度小的为补,吸拔操作力量大摆动幅度大的为泻;吸拔点少的为补,吸拔点多的为泻;介于补泻之间的为平补平泻。

① 治则。

偏阳虚者补肾助阳,偏阴虚者补肾滋阴。

② 取穴。

偏阳虚:大肠腧、环跳、委中、肾俞、足三里、昆仑、命门、气海、关元。

偏阴虚:大肠腧、环跳、委中、秩边、三阴交、太溪、命门、气海、关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之合,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配肾俞以助阳温经止痛。

三阴交配太溪滋补肝脾肾三脏之阴,佐秩边为荣养经脉止痛。

③ 操作。

患者俯卧,选拔肾俞、大肠腧、委中、足三里,用最小的抽气罐拔昆仑,每次拔罐不超过5个,用中小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不易太强,时间5—10分钟,一日一次穴位轮换取用。

2. 风湿腰痛① 治则。

温经通络止痛。

② 取穴。

肾俞、志室、气海俞、大肠腧、关元俞、环跳、风实、委中、阳陵泉、飞扬、昆仑。

③ 操作。

患者俯卧,均以中、大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吸力要强,时间10—15分钟,只有昆仑用最小抽气罐吸拔,坐罐个数不限,对以上穴位可同时拔,还可使用油走罐,由上至下游走,局部风湿淤血可用刺血罐。

3. 淤血腰痛① 治则。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② 取穴。

血海、膈腧、大肠腧、环跳、三阴交、合谷、期门、肾俞、秩边、承山。

③ 操作。

患者俯卧,用大中号玻璃罐以闪火法吸拔,拔时深重,时间10—15分钟,视情况延长,最好要拔出痧来,油走时用螺旋走法,幅度要大,刺血罐拔环跳、大肠腧、委中、承山、或有淤血部位也可用刺血罐,出血量5—10毫升,对于疼痛,急性发作,有缓急解痛之效,每次取穴不超过3个穴位,女性拔出血量应少一点,注意是否会有血晕。

拔罐主要穴位与禁忌

拔罐主要穴位与禁忌

拔罐主要穴位与禁忌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穴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

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留罐6秒钟起罐,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痛经。

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疖肿。

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拔5~6次。

以下情况禁止拔罐1、高热、抽搐、痉挛等;2、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3、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4、孕妇腰骶部及腹部。

中医护理:不同部位和治疗的不同拔罐方法

中医护理:不同部位和治疗的不同拔罐方法

此法又称坐罐。

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然后再将罐子起下。

如欲拔瘀血罐,时间可稍延长,但不能超过半小时。

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肌肤瘦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夏季天气炎热,留罐时间宜短。

留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

②闪罐此法是将罐子拔后当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

这种方法多用于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

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兴奋作用明显,对痿弱症、中风后遗症等效果更佳。

③单罐就是单独取一处拔罐,仅使用一个罐子。

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或穴位,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子。

④多罐指在相应体表位置纵横并列拔2个或2个以上罐子。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

依据罐子排列的距离,又分为分疏排、密排和散排。

疏排罐距大于7cm,密排罐距小于3.5cm,散排指罐子分散排列,相距较远。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症状、体质和耐受力等灵活应用。

⑤走罐又称推罐。

先在罐口或欲拔部位涂一些润滑油或凡士林等。

再将罐子拔住,用左手按住罐子前部皮肤,右手握住罐底平推或稍倾斜推,以扩大施术面积。

若向前推动时,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抬起;若向后推动时则前半边着力,后半边略抬起。

遵医嘱在皮肤表面循经络走向或相应部位左右来回地推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一般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

本法宜选用口径较大的罐子,注意罐口必须十分光滑,以免拉伤皮肤,故以玻璃罐最好。

⑥刺血(刺络)拔罐此法是指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皮肤针刺或注射器针头破细小血管然后拔罐。

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刺络)治疗作用。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一般刺血(刺络)拔罐留置10~15分钟,然后取下罐子,冲净血迹后消毒液浸泡。

⑦针罐针罐是在选定的部位上,用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为中心点拔罐,留置10~15分钟,再起罐、起针。

拔罐穴位图的操作方法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拔罐穴位图的操作方法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4.健脾胃。

夏季常吃寒凉的食物,会导致脾胃寒凉之气过盛,出现心悸、恶心等症状,食用生姜有助于温脾胃,以防病症严重。

8大穴位养生中医拔罐治病
的方法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三、疏通经络法:
①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

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

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四、培补元气法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适应症有

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适应症有

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适应症有:1.连续闪罐治口眼歪斜:准备一根酒精棒,三个中号拔火罐,将酒精棒带有棉线的一头,稍蘸酒精,灯上点着后,往罐底一闪,迅速扣在前额、耳前、颧骨下、口角两侧应拔部位,立即起罐,上述四处,每处连闪20~30下,四处共80~120下。

2.旋转罐治五十肩:准备中号玻璃罐2个,酒精棒一根,酒精灯或蜡烛一支,硼砂浴皂一块,火柴一合。

先将硼砂浴皂蘸热水涂润肩部及其周围,将酒精棒一头点燃,用小闪火法,将罐子吸住皮肤,左手扶正罐子,右手拿稳罐子原地按照时钟走向旋转30下,起罐。

依法多做几次。

家庭火罐疗法拔罐疗法已为人们所熟知,拔罐疗法不但简便、经济、安全,而且疗效显著,易于掌握,深受大家的欢迎,它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自我保健的家庭疗法。

拔罐疗技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传统的火罐因其有温热的作用,更能加强温通气血、和畅经脉、祛风散寒和活血化瘀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个可在家庭中常用的拔火罐疗法:在家中,一般可用火罐治疗的病有:感冒、发烧、咳嗽、腰背肩腿疼痛、腹部寒痛、咽喉肿痛等炎症。

常用的火罐有竹质罐、陶瓷罐和玻璃罐。

传统上,人们常用投火法来拔火罐,即把燃烧着的纸片投入罐中,形成负压后,立即扣到皮肤上,这种方法虽然取材方便,但容易烫伤皮肤,近年来,都改进为闪火法。

闪火法也简便易学,只要备有95%的燃烧酒精、棉花、止血钳、润肤油和火罐就行。

使用时,用止血钳夹紧一小团棉花(可用棉签代替),浸上少许酒精(半干即可),一手拿罐,一手拿止血钳,点燃酒精棉后,把它伸人罐底,燃烧片刻后,立即抽出,把罐扣在皮肤上。

但应注意,燃烧的棉花团在进出火罐的时候,都要快,以免罐口过烫,灼伤皮肤。

当感冒、发烧、咳嗽的时候,我们可用在背部走罐和留罐的方法来治疗。

走罐时,先在背上涂上能保护皮肤的润滑油,如刮痧油、香油、按摩液等,然后把火罐扣在背部的上方,沿着脊柱两旁的膀胱经由上往下拉,拉到腰骶部时,把罐拔下,然后把罐重新扣在背部的上方,由上往下拉,如此反复多次。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祛湿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祛湿拔罐拔哪个位置图

拔罐12个位置⽰意图祛湿拔罐拔哪个位置图拔罐是经典的中医保健⽅法,拔罐的过程中,拔不同的⽳位也会有不同的养⽣功效。

养⽣知识⽹为⼤家整理了拔罐12个位置⽰意图,⼀起来看看吧~拔罐12个位置⽰意图神阙⽳:⽣命之根蒂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肾俞⽳:益肾助阳要⽳位置:在第⼆腰椎棘突旁开1.5⼨处。

取定⽳位时,通常采⽤俯卧姿势,肾俞⽳位于⼈体的腰部,当第⼆腰椎棘突下,左右⼆指宽处。

功效:此⽳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压、低⾎压、⽿鸣、精⼒减退等。

⼤椎⽳:统领⼀⾝阳⽓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定⽳位时正坐低头,该⽳位于⼈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节为第⼀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效:益⽓壮阳。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反张,⼩⼉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合⾕⽳:镇惊安神、调⽓镇痛位置:在⼿背,第1、2掌⾻间,当第⼆掌⾻桡侧的中点处。

或以⼀⼿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拇、⾷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

功效:主治发热,头痛,⽬⾚肿痛,⿐衄,⾎渊,咽喉肿痛,齿痛,⽿聋,⾯肿,⼝眼斜,中风⼝噤,热病⽆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涌泉⽳:引⽕下⾏好养⽣位置:在⾜底部,蜷⾜时⾜前部凹陷处,约当⾜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散热⽣⽓。

主治肺系病证,⼤便难,⼩便不利,奔豚⽓。

⾜三⾥:滋补⾝体胜吃⽼母鸡位置:位于⼩腿外侧,犊⿐下3⼨,犊⿐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神经。

功效:燥化脾湿,⽣发胃⽓。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三阴交:赶⾛妇科疾病位置:三阴交在⼩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胫⾻内侧缘后⽅。

功效:在⼩腿内侧,内踝尖上3⼨,胫⾻内侧缘后际。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拔火罐诊断疾病+ 拔罐养生十八常用大穴位+罐治临床证候之欧阳歌谷创作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拔火罐诊断疾病+ 拔罐养生十八常用大穴位+罐治临床证候之欧阳歌谷创作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拔火罐诊断疾病+ 拔罐养生十八常用大穴位+罐治临床证候欧阳歌谷(2021.02.01)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皮肤微痒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1。

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

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

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

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

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

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

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

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

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

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

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紫红、暗红 < 阴症、寒症、血郁闲时多刮刮背,拉通经络颈椎、腰椎有病,从此再也不用愁(后溪穴的位置图)颈椎、腰椎有病,揉后溪穴百用百灵过去,颈椎病是40岁之后人的专利,但现在20~30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甚至还有得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

拔罐对肝脏有好处吗,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对肝脏有好处吗,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对肝脏有好处吗,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1
拔罐对肝脏有好处吗
有。

拔罐对对身体进行刺激,可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进而能达到增强体质、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尤其是胆经进行拔罐,直接拔除沉淀在胆经的瘀血和代谢物,令胆经快速恢复畅通,有助于化解肝气郁气,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

2
拔罐拔哪些部位养肝
太冲穴:疏肝解郁,调气理血,化湿通经。

主治:头痛目眩,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胁腹满痛。

行间穴:养肝明目,调营活血,泻热通经。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失眠,遗尿,膝肿,下肢内侧痛等。

三阴交穴: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健脾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溏,肠鸣。

太冲穴:太冲穴是气血调度纵贯,在这个穴位拔罐可以帮助舒畅气机,改善肝气郁结。

阳陵泉:阳陵泉是胆经上的穴位,在这个穴位拔罐能舒筋活络,有助胆气生发,而肝和胆互为表里,因为同时也能增强肝脏生理功能。

3
拔罐养肝的方法
拔罐养肝的方法很简单,可以取上述穴位留罐,也可以顺着胆经的走向,将罐具等距离吸拔在皮肤上,起罐后红晕相连,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疏通胆经的作用。

4
拔罐养肝要注意什么
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感染;拔罐前最好进行消毒;拔罐时应避免吹风,且拔罐后不宜马上洗澡,因为拔罐后,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
如果接触到冷水或是冷风等,身体会再次吸入湿气,对健康不利。

5
什么人不宜拔罐养肝
拔罐可增强肝主疏泄的功能功能,预防肝气郁结。

不过如果是严重的心病患者、患有出血性疾病者、肿瘤患者、孕妇、身体严重虚弱者,就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拔火罐位置
感冒:刮拔大椎(3)、大杼(4)、风门(5)、外关(36)、刮脊柱两测及前后胸
发烧:加点拔曲池(39)
头痛:加点拔太阳(90)、合谷34、印堂(52)
鼻塞:加点穴迎香(57)、刮鼻梁骨两测
恶心呕吐:加拔内关(83)、中脘(63)、胃俞(15)
支气管炎:拔刮中府(61)、天突(60)、膻中(62)、肺俞(7)、膏肓(8)、重刮大椎(3)、风门(5)痰多:加拔丰隆(76)
咳嗽:加点穴太渊(82)
支气管哮喘:拔刮大椎(3)、身柱(6)、足三里(75)、膏肓(8)、孔最(85)、天突(60)咳喘腹胀:加点拔阴陵泉(100)、三阴交(77)
高血压:刮拔大椎(3)、曲池(39)、人迎(58)、新设(2)、膏肓(8)、肝俞(12)、肩井(46)头痛:加拔太阳(90)、点穴头维(91)
头晕:加点拔印堂(52)、点穴百会(48)、风池(1)
风湿性关节炎:拔肾俞(16)、心俞(9)、阿是穴(痛点)
颈部:加点刮风池(1)、拔大椎(3)、身柱(6)、刮拔颈夹脊。

背部:加拔至阳(10)、委中(26)。

腰部:加拔命门(17)、腰眼、昆仑(30)、委中(26)
骶髂关节:加拔小肠俞(20)、秩边(22)、环跳(32)
膝关节:加拔内外膝眼(74)、血海(72)、委中(26)、鹤顶(73)、阳陵泉(27)、足三里(75)、风市(24)。

踝关节:加点拔昆仑(30)、太溪(101)、解溪(78)、
足跟痛:加点拔水泉(102)、足三里(75)、太溪(101)。

肩关节:加拔肩(42)、肩(43)、肩井(46)、肩中俞(47)、臂(40)、巨骨(44)。

肘关节:加点拔曲池(39)、尺泽(86)、手三里(38)。

腕关节:加点拔阳池(35)、外关(36)、内关(83)
胃炎:拔足三里(75)、中脘(63)、梁门(64)、胃俞(15)、脾俞(14)、带脉(99)、期门(97)、日月
(98)
胃下垂:拔足三里(75)、中脘(63)、气海(68)、天枢(66)、梁门(64)、脾俞(14)、关元(70)。

胃肠炎:拔中脘(63)、神阙(65)、曲泽(87)、内关(83)、足三里(75)、带脉(99)、胃俞(15)。

肠炎:拔神阙(65)、气海(68)、天枢(66)、脾俞(14)、带脉(99)、大肠俞(18)。

落枕:刮拔压痛点、大椎(3)、肩中俞(47)、天(45)、肩井(46)。

颈椎综合症:刮颈夹脊(颈椎两侧)拔大椎(3)、新设(2)、压点痛、曲池(39)、点拔外关(36)、点刮风池。

腰椎增生:拔刮腰夹脊及压痛点、拔委中(26)、肾俞(16)、太溪(101)。

急性腰扭伤:刮拔委中(26)、承山(28)、压痛点、肾俞(16)、腰阳关(19)、点穴昆仑(30)。

慢性腰肌劳损:拔刮委中(26)、肾俞(16)、压痛点、腰眼。

坐骨神经痛:拔秩边(22)、环跳(32)、殷门(25)、委中(26)、承山(28)、腰3—5夹脊、阳陵泉(27)、点拔压痛点。

月经不调:拔气海(68)、关元(70)、血海(72)、天枢(66)、三阴交(77)、点穴太冲(79)。

痛经:拔气海(68)、关元(70)、三阴交(77)、中极(71)、血海(72)、点拔太溪(101)、太冲(79)。

妊娠呕吐、晕车、晕船:拔中脘(63)、足三里(75)、刮拔脾俞(14)、丰隆(76)、点拔内关(83)。

三叉神经痛:眼枝痛点、点穴攒竹(53)、头维(91)、太冲(79);
上颌枝点:点拔四白(56)、内庭(80);
下颌枝痛点:点拔下关(94)、合谷(34)。

近视:点拔合谷(34)、翳明(95)、攒竹(53)。

远视:老花眼点拔足光明(29)、翳明(95)、点攒竹(53)、涌泉(103)。

耳聋:点拔耳门(92)、翳风(96)、外关(36)。

耳鸣:点穴风池(1)、点拔太溪(101)、听宫(93)、耳门(92)、翳风(96)、翳明(95)。

鼻炎:重刮颈椎两侧、鼻梁骨两侧、拔大椎(3)、风门(5)、肺俞(7)、点穴百会(48)、上星(54)、印堂(52)、迎香(57)、鼻通(51)。

扁桃体炎:刮拔大椎(3)、天突(60)、人迎(58)、点拔合谷(34)、曲池(39)、尺泽(86)。

牙痛:点刮拔颊车(88)、下关(94)、合谷(34)、点穴颧(89)、内庭(80)、承浆(49)、太溪(101)。

更年期综合症:刮拔肝俞(12)、心俞(9)、肾俞(16)、次(33)、关元(70)、足三里(75)、内关(83)、期门(97)、日月(98)、京门(37)、中脘(63)、脾俞(14)、气海(68)。

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背部脊柱两侧俞穴(由大杼刮于肾俞)、点穴神门(81)、内关(83)、三阴交(77)、风池(1)、百会(48)、上星(54)、拔心俞(9)、肝俞(12)、肾俞(16)、失眠穴(104)。

糖尿病:拔胰俞(11)、肾俞(16)、肝俞(12)、脾俞(14)、胃俞(15)、足三里(75)、气海(68)、关元(70)、三阴交(77)、大椎(3)、身柱(6)、中脘(63)、期门(97)、日月(98)、京门(37)。

30、中风(偏瘫):拔大椎(3)、肩中俞(47)、肩(42)、曲池(39)、内关(83)、外关(36)、身柱(6)、心俞(9)、肝俞(12)、肾俞(16)、环跳(32)、委中(26)、点百会(48)、风池(1)、合谷(34)。

前列腺炎:拔气海(68)、中级(71)、关元(70)、肾俞(16)、膀胱俞(21)、三阴交(77)、阴陵泉(100)、次(33)。

尿闭:拔气海(68)、关元(70)、中极(71)、三阴交(77)、膀胱俞(21)。

尿失禁:拔气海(68)、关元(70)、中极(71)、肾俞(16)、点穴太溪(101)。

阳萎:拔气海(68)、关元(70)、中极(71)、三阴交(77)、命门(17)、腰阳关(19)、点拔涌泉(103)。

便秘:拔天枢(66)、大横(67)、大巨(69)、由大横刮至大巨(69)。

胆襄炎:拔梁门(64)、中脘(63)、肝俞(12)、胆俞(13)、期门(97)、日月(98)、京门(37)、点拔阳陵泉(27)。

荨麻疹:大椎(3)、曲池(39)、血海(72)、足三里(75)、三阴交(77)、委中(26)、风门(5)、阴陵泉(100)。

急救:重点人中(50)、涌泉(103)、曲池(39)、合谷(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