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871de0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9.png)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1d520e376baf1ffd4fad0d.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赏析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惟长/堤一痕C是/非木柿D夫/大国难测也答案:B(解析:“长堤”是一个词,不应分开)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案件)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答案:C(解析:“公将鼓之”的“之”字不解释为代词,那件事,而应是音节助词,不译)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答案:A(解析: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5d32ef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9.png)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原文: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对照翻译: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其乡人曰:“他的同乡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刿曰:“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问:“何以战?”您凭借什么作战?”公曰:“鲁庄公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对曰:“曹刿回答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公曰:“鲁庄公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对曰:“曹刿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524a80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2.png)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曹刿论战》是古代中国著名的谋略演说文献,由司马迁所著,并被收录在《史记》中。
以下是《曹刿论战》的原文翻译:昔者楚襄王之父,楚文王也,智囊曰骄生。
骄生闻乡人有善鹿者,曰臣能御之。
楚文王曰肉先,骨随,何以御之?骄生曰臣能御之,可以致鹿。
楚文王曰肉先,骨随,何以致之?骄生曰请以两车之舆,缩衣塞景,鸣策而驰,可以致鹿。
於是楚文王发兵十万,以伐南山之鹿,禽兽备至,而获鹿者仅十兽焉。
令尹曰:咨!骄生之道,不失人之术,然不足以出将入相也。
将军亦以十万之众,不备南山之鹿。
安陵君问曰:夫旅人之方山陵也,心维食,致虚不屑也,然必游焉,然后能劳方山陵。
以夫临危之身,听三害之敌,虽慷慨急敌发冲,拔人方从。
入之于夫有所凭倚,用之于敌亦有所困挫。
何也?曹刿辩曰:此安陵君之三略也。
方山陵之心足以至邦国,心维弃之也;众人之心不急,此心疑也。
故曰虽逾月、时之严敌虽逾凶,则由入取焉。
武安君曰:夫兵法之将,志足以取大军,未处敛兵之速。
凡有离心之举,内往难,外来易。
难者不足与议,既宣告之也。
易者许之,迟与之约。
约则外来易,不约则不可送败亡,而不得乎是智也。
东郭仲志曰:夫兵法之将,谦以长,让以声,不足以围魏。
夫悼公之咎,尽几也。
尽几者先已,将之者后,后者去而前者反,谁能先终?既失则死者终,国家可得而乱乎?曹刿闻之曰:此范蠡之计也。
范蠡善媚尼,而吴王伐越。
伐越之师,舍夫巢固之国,傍巢固而王越。
吴王问曰:傍巢固与越实形事立?范蠡曰:傍巢固者与越实形者有全形兮,合实者有全实。
越实者全遂其宝,而全越实者必全一礼。
夫诸侯德亦有礼者,而越忧不立于民长帝市,善何事?伐越必王,则王与傍巢固之人有冲湮焉。
傍巢固人必欲死王者。
王无王法,而主心务断,此越国之累也。
故所应言明,使傍巢固之人觉吴少而越长,王事不冲,临安君自保宁吴无患,此范蠡之策也夫。
以上是《曹刿论战》的原文翻译,全文大约700字。
这篇文章通过对楚文王和三位智囊的对话,以骄生为例子,讲述了用计谋征服敌人的方法。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686cf3a26fff705cd170a8a.png)
.'《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村夫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恳求庄公接见。
他的老乡说:“大官们会策划这件事的,你又何须参加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可以深思熟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令人生活平定的东西,我不敢单独据有,必定拿来分给他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以遍布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素来不敢虚报数量,必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心难以令人服气,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固然不可以件件都认识得清楚,但必定要办理得通情达理。
”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能够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同意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敲鼓进军,曹刿说:“(此刻)不可以。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能够敲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命令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
”(说完就)下车去观察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能够追击了。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e02427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5.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昔者曹刿论战于宛,洵有君子之风。
其论之妙,若神奇;其策之精,若琢玉。
曹刿以兵法巧妙之言,条陈兵家之道,论战事之要,探究敌我双方之情势,虚实得失之理。
言辞间,深思熟虑,凭借智慧和洞察力,剖析敌情,纵横交错,或能获胜,或能取胜,或能致胜,以智取胜。
曹刿谓:“昔者吴人困于秭归,曾梦得益州;孔明出临洞,为吴缚孙佐。
吴主悔恨,遂以此喻之。
今且视公所欲战之地,地势险要,而况有谋士献计,疑敌在先之地助己,不可非毛遂自荐之也。
臣将进札,以将军之余威,陈告往事,言之于王,与诱敌深入之谋。
”曹刿敦谨言辞,以往事为例,向吴主阐述了他的战略思路。
他认为,吴人曾因谋士献计而获益州,而且吴缚孙佐的故事如今成了吴主的悔恨。
他指出,当前的战争地势险要,如果能借谋士的计谋吸引敌人深入自己的领地,就能利用将军的余威,以往事告示王室,从而达到诱敌深入之谋略。
曹刿继续谋划:“将军可假意求降敌人,私下表示心服,只要敌人上当信以为真,自然防备松懈。
而我军可在夜间潜入敌营,袭击敌人的主帅,使其措手不及,陷入混乱之中。
待到敌主帅抵抗不住,必然引起内乱,我们就能乘机逃得性命。
而后,只需截击敌军的补给线,敌军必定自乱阵脚,而我们则能保持有力的攻击。
如此,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曹刿谋划周密,提出将军假求降,以瓦解敌军防备;夜间偷袭敌主帅,制造混乱;待敌乱阵脚后截击补给,打击敌军的后勤支持。
他相信,通过这样的谋略,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曹刿论战翻译:In ancient times, Cao Cao displayed hisremarkable talent for strategy and tactics during the debate at Wan. His arguments were mesmerizing, as if they were divine revelations; his strategies were as precise as cutting jade. Cao Cao employed his knowledge of military tactics, expounding upon the principles of warfare and the essence of battle. H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between the enemy and u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victoryand defeat. Within his words, there was profound contemplation and careful deliberation, relying on wisdom and insight. He dissected the situation, intricately weaving his ideas, strategically aimingfor victory.Cao Cao spoke, saying, "Long ago, the people of Wu were trapped at Zigui, but they once dreamt of acquiring Yizhou. Kongming emerged from the mountain cave, binding Sun Zhu of Wu. The ruler of Wu regretted his mistake and used this story as an analogy. Now,let us consider the battlefield where you desire to engage in battle. The terrain is precarious, and furthermore, we have a strategist offering his counsel.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he enemy, positioned in a superior location, will assist us. Hence, it isfitting for me to present a stratagem to the king, using your residual prestige and recounting past events, in order to lure the enemy into a deeper trap."Cao Cao carefully chose his words, using past events as examples to elucidate his strategic thinking to the ruler of Wu. He argued that the people of Wu once gained Yizhou through the counsel of a strategist, and the story of binding Sun Zhu became an eternal regret for the ruler of Wu.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battlefield was treacherous, and by employing the strategy proposed by the strategist, they could entice the enemy to advance into their territory. By utilizing the king's lingering prestige and narrating past events, they woul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luring the enemy deeper into their trap.Cao Cao continued his plan, saying, "The general can feign surrender to the enemy, privately expressing submission. As long as the enemy falls for this ruse, their vigilance will naturally wane. Then,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our army can silently penetrate the enemy camp and launch a surprise attack on the enemy's commander, catching them off guard and sending theminto disarray. When the enemy's commander can nolonger resist, it will undoubtedly provoke internal strife, allowing us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escape with our lives. Afterwards, all we need to do isintercept the enemy's supply lines, causing their army to fall into disarray, while we maintain a strong offensive. In this way, we will surely achieveultimate victory!"Cao Cao meticulously planned his strategy, proposing that the general pretend to surrender to the enemy, weakening their defenses.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they would launch a surprise attack on the enemy's commander, creating chaos. Once the enemy's forces were in disarray, they would intercept their supply lines, destabilizing their logistics support. Cao Cao believed that through such tactics, victory would ultimately be achieved.。
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2fe240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9.png)
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引导语:曹刿论战是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曹刿论战的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
”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
”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5)。
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7)。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4b11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3.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如下:「曹刿谓魏王曰:“臣闻兵有主胜,有主不胜。
胜者,高官厚禄,赏爵封侯;不胜者,黜谪杀戮。
故胜贪夺,不胜者退安。
今王之军十二百万,当今天下无敌,而士卒疲弊,将帅伤残,内外离心,人思所以挫敌之策耳。
夫挫敌之策,一曰北ward千里,二曰东南万里。
以为却齐赵而保乌鲁,振翅而飞蓬车,以夺秦之西河,使唐、虞间之秦楚颇有所虞者,胜负无定。
且士卒疲弊,将帅伤残,非战之日,恐有内乱;而国家大事不定,民生多艰。
今王贤圣明哲之君,而其乡治容有两,西袭岐,南有盘陀之障,其遗策之长,计有所出。
臣请射全靶以决胜负,使将帅无虞,士卒无瘳,以安王之社稷。
”魏王大喜,曰:“吾闻曹公乃天下利器,早欲得而视之,未得见。
今日之会,吾以为天授。
”遂令曹刿为大元帅,使杀将,振翅而飞蓬车。
是日,曹刿与魏王射全靶,胜负无定,遂决定请乌鲁之战。
翻译如下:曹刿对魏王说:“臣听说战争有胜利的和失败的,胜利者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赏爵封侯,而失败者则可能面临黜谪、杀戮。
所以胜利者追逐贪婪,而失败者则退避安身。
如今王的军队有一千二百万人,实力在当今天下无敌,但士卒疲惫不堪,将帅也伤残不堪,内外离心,人们思考如何挫败敌人。
而挫败敌人的策略,一是北上千里,二是东南征战万里。
通过却走齐赵而保持乌鲁,振翅飞向蓬车,以夺取秦国的西河,使唐国、虞国与秦楚之间产生矛盾,胜负不一定。
而且士卒疲惫,将帅伤残,非战斗之日可能会有内乱;而国家大事未定,民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如今王是贤明的君主,拥有睿智的才华,在自己的领地有两个要地,西袭岐、南有盘陀山阻隔,而他的谋略精湛,计谋必有所出。
臣请射全靶来决定胜负,以使将帅不虞,士卒不复受伤,保障王室的安稳。
”魏王大喜,说:“我听说曹公是天下利器,早就想见一见他了,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今天的相会,我觉得是天授的机缘。
”于是魏王派曹刿担任大元帅,负责谋划杀敌的将策,却振翅飞向蓬车。
就在那一天,曹刿和魏王一同射全靶,胜负未定,遂决定发起乌鲁之战。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56cc54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1.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f6576fa8956bec0975e338.png)
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2c0c27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5.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著名文章,该文是战国时期齐国将领曹刿与秦国将领白起进行辩论的场景。
曹刿以其聪明才智,锐利的辩论技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为您提供曹刿论战的原文及汉英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曹刿论战的原文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第二十一篇,原文如下:太公与晏子友,问曰:“人何以处乎?”对曰:“情欲忌讳相干,交结由之;利害得失,与之争之;礼义贵贱,富贫制之;先知死生,遭逢逸乱,常欲昭发,其与人泰斗!”晏子而问之曰:“嵇生善政,而出仕主人,欲为万乘之德,则必短於晏子,而长於他人也;与人政,则必长於晏子,而短於他人也。
由之与政,与之与治,其与人何以独无介乎?介者日用而无厌也。
”曰:“介之与人,无厌也;介之与人无厌,象之与物亦无厌。
”曹刿论战翻译现在我们来翻译一下曹刿论战的原文:太公与晏子交好,问道:“人类应该怎样处世?”晏子回答道:“情感和欲望应当相互牵制,交往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利害得失面前,应当勇于争取自己的权益;在礼仪和道义中,应当依据贵贱和富贫的原则进行调整;对于生死和逆境的预知,常常希望能够表明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一同竞争。
”晏子继续追问:“嵇生擅长治理和政务,但选择了侍奉主人的职位,意图追求千秋万世的美德,那么他一定在某些方面比不上晏子,但在某些方面却超过了其他人;若嵇生与他人共同治理国家,则必然胜过晏子,但在某些方面却逊于其他人。
不管是往何方面发展,若与人共同治理,与他人共同建立治理,又何必单独推崇他人呢?对于他人来说,晏子就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
”曹刿回答道:“对于他人来说,晏子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他人来说,晏子是不可或缺的,就像物品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结语以上就是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的内容。
曹刿在辩论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辩才和智慧,以及对于人类处世的深刻理解。
通过曹刿论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智者在思想和辩论上的卓越表现,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思考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c1b8fbf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c.png)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 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 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 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 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鲁庄公这才明白过来,称赞曹刿的见解高明。在曹刿指挥 下,鲁军击退了齐军,鲁国也稳定下来。
曹刿论战
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这时齐军的第二通战鼓又擂响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 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个个磨拳擦掌,焦急地 等待着主帅的命令。
齐军主帅看鲁军站在那里不动,又下令擂响第三通鼓,鲁军 还是按兵不动。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向鲁军 冲杀过来。
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擂响了进军鼓,兵士顿时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 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面对勇猛的鲁军,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 一会儿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架不住鲁军的攻势,一齐溃败下来。
鲁军反攻胜利后,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 服,可心里想不明白这个仗是怎么打胜的。回到宫里后,他先向 曹刿慰问了几句,接着说道:“齐军头回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出 击?”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49b33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3.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恳请见到。
其乡人曰:“肉食者求之,又何间矣?”刿曰:“肉食者鄙,没能远谋。
”Budaun见到。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莫费特。
”对曰:“小惠未不下,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生命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回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无法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于也。
可以一战。
战则恳请从。
”(遍同:徧)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何如,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莫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取鲁国。
鲁庄公将要对阵。
曹刿命令谒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道:“当兵的事当权者自可以谋划,你又何必参予呢?”曹刿说道:“当权者目光短浅,无法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回去见到鲁庄公。
曹刿反问:“您凭借什么登陆作战?”鲁庄公说道:“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拥有,一定把它让给别人。
”曹刿提问说道:“这些大恩惠无法遍布百姓,百姓就是不能遵从您的。
”鲁庄公说道:“祭拜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必须努力做到正直可靠。
”曹刿说道:“这只是大信用,无法使神灵信服,神就是不能祈求你的。
”鲁庄公说道:“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为就是无法件件都介绍得确切,但一定必须处置得合情合理。
”曹刿提问说道:“这才天下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踢一仗。
如果登陆作战,恳请容许我追随您一同回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0002b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10.png)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引言《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其中收录了许多战争策略的案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讨论战争策略的短文。
本文将提供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并在译文后加上相应的注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曹刿者,齐人也,字子民,以文德为官。
其祖曰武孟,尝为齐国右丞相。
曹刿尝与人论齐与楚之战,人皆曰楚重齐轻;曹刿曰:“不然。
齐,义之所在也;楚,利之所在也。
秦用兵之地,利於齐,韩、魏其次;楚、赵其後,此五国之兵也,一日千里,此所谓远将之势也。
而天下莫不以为楚重齐轻。
今楚之与齐战,如果使人击楚者胜,虽有过城绝地之围,楚人不足怪者。
假令齐人,与楚人相攻,则天下之贾臣皆谓齐轻楚重,而不自意於齐能胜楚者。
且楚之与齐战,齐胜,宜也;楚胜,天下皆知之。
”曹刿闻之,曰:“请问何谓天下?”或曰:“寡人之所以服天下者,以其所善服者胜,故天下之贾臣服之。
”曹刿曰:“善人者,但知所以胜人,不知所以服人也。
若夫人者,上不以其所善服天下,以天下所以善服者服之;然则己偷安而天下不服者几矣。
且亲仁者,必先已乎人;人,亦乐其亲己焉,故能服其心。
夫天下,犹一家也。
于家者,己皆知之;人之所以疑者,亦己所疑,故人不服。
故己欲教人,当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夫人者,八尺之竿而不能逾,与人同矣。
”曹刿论战译文及注释曹刿者,齐人也,字子民,以文德为官。
其祖曰武孟,尝为齐国右丞相。
曹刿尝与人论齐与楚之战,人皆曰楚重齐轻;曹刿曰:“不然。
齐,义之所在也;楚,利之所在也。
秦用兵之地,利於齐,韩、魏其次;楚、赵其后,此五国之兵也,一日千里,此所谓远将之势也。
而天下莫不以为楚重齐轻。
今楚之与齐战,如果使人击楚者胜,虽有过城绝地之围,楚人不足怪者。
假令齐人,与楚人相攻,则天下之贾臣皆谓齐轻楚重,而不自意于齐能胜楚者。
且楚之与齐战,齐胜,宜也;楚胜,天下皆知之。
”注释:曹刿为齐国人,字子民,以文德为官。
他曾与人论辩齐国与楚国之战,众人都认为楚国实力较强,齐国较弱。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9d0a0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b.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昔者秦、楚战于鄢陵,魏师败绩。
惠王欲见太子,曹刿进谏曰:“夫秦王,包世之英才也,将军,天下之雄将也,将以天下之兵,诸侯之地,与秦王争锋。
今夫魏,当秦师之后,又据重丘之固,而欲与秦战,此计孰与?”惠王曰:“然则何以彼?”曰:“彼欲王者以主,而功臣以相。
今亲将行,而孤主坐,此所谓易危者也。
”惠王曰:“然则奈何?”曰:“不如使人先以身试之。
”惠王曰:“谁可使者?”对曰:“臣闻魏有信陵君者,专利内政,以事秦孝公。
若王以为可,则许之以车百乘,而使就魏延陵之盟,与之约为昆弟。
”於是乎惠王许之,使人随魏使者,观之於陈下,车百乘者,从而往也。
魏使者却视魏王而笑,因见魏王以事献秦以幹斗於国门,则曹刿又致魏之辞。
曹刿曰:“臣闻足下有驱马乘牛,而以聚于国门。
”魏人皆笑。
曹刿曰:“王不察臣之辞。
夫功家不辑,不求周郎。
士有利不能专,国家安而无策。
说难之所言,则无国门之外可以集五车之费。
王许曹刿百乘之车,而使往,今臣所聚者,背之眶中耳。
”魏人又皆笑。
曹刿曰:“志士徒识其私,而不知天下之事,乡闻利害不能专,是愚者也,虽学不能思,虽博不能穷。
今臣上车百乘,所与王者,虎狼之士耳。
是何也?”魏人竞起作色,无不震动。
曹刿乃见魏王,请以场无状,而臣具辞曰:“王以利不先,臣窃以为非利也。
夫功大于德者,如鸟之有翼。
使鸟无翼,则其羽毛不修;使功无臣,则其势不举。
今臣所言者,犹鸟之将有翼也。
鸟将有翼,则朝夕飞矣。
今臣所与王者,曹刿之辞也。
夫曹刿之人,亦且不稳其所,足下命之则取乎?足下之所以取人者以其智也。
臣且有智,於是以自效於天下矣。
”魏王曰:“然则若可为?”曰:“处魏未必利,魏必有利未必不可聚也。
今王居方城之守,擐甲執兵,西向而足下命曹刿之城。
魏固为霸,虽存亡终自修也。
”魏王乃许之,遂与盟,因致魏之辞,犹曹刿初至时之辞。
曹刿现欲走,亦乃步逡遥,举鬓眉而说魏王曰:“臣何敢望空言哉!然三军既定,奈何取以未归者邪?”魏王曰:“将军言之德而行之智,臣何不用之力!”於是乎曹刿既辞而去。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d96f0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d.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
”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
”(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
”(于是)齐军大败。
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
”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b870e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c.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原文及注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498f68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3.png)
曹刿论战原文及注释翻译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学科的一大难点, 同时也蕴含丰富的国学知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原文及注释翻译”, 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阅读。
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 徧)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 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曹刿论战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 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 “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 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 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 “这只是小信用, 未能让神灵信服, 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案件, 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 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 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
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结构一、新课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于)人。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可以(之)一战。
”(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3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板书设计将战——备战——胜战——评战论战请见——请问——参战——释疑五、拓展延伸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第二课时探究写法悟剪裁一、新课导入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
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
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
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
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
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交流点拨】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