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自然辩证法论文-2017s328-陈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
(2017级针推科硕2班 2017S328 陈丽)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它使哲学因此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质的问题。认识自己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并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此外,略论了佛教中的自我认识和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间的异同。总之,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当代,温习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科学精神;哲学思考;“无我”
如果走进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就会看到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它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思考。而中国的古人也道:“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个从古至今仍然探讨不休的哲学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就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略谈一二。
1、认识自己是一种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1]。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自然物的本质是内在的,体现的是自主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 ,也就是理性原则,作为自然物质的人也不例外。而何又谓理性?辞典上说:“理性,一种从一些信念的真达到另一些信念的真的能力”。简单说来,理性是一种保真推理的能力。保真推理本质上只是原初真理的自我展开,它是“自己”推出“自己”。但保真推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活跃在内在性领域之中。所以唯有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必然性,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性思路特色[2]。但这种内在性思路对于中国来说却难以理解,因为祖国传统思想推崇“无我”、“天人合一”等,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互相联系,不可能从个体推论出普遍真理,而是要看整体运势。如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但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人若不能真正认识自己,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3]。
2、认识自己是一种哲学思考
就像无法飞出银河系来看到银河全貌一样,人也很难将自己从本身抽离出来,然后以一个公正客观的外在角度看待自己。从外界的获得的自我评价亦带有不同程度的他人主观色彩,故从内部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虽然《论语》言“人之初,性本善。”。但世上只要存在一种事物,那么必然也存在一种和它相反的事物。有善良的本性,就有与之相对的罪恶本性。英国著名伦理小说《发条橙》说:“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人的本性与之俱来,但在认识清楚后,便可以自己作出选择。也有人说要解放天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若人不能认识到其罪恶的本性,那么这天性的释放就犹如挣脱牢笼的野兽,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认识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内心世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湮没在社会的洪流中,等于白来世上走一遭。在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代,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利益至上。绝大部分人的学习和工作为了功利,即使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甚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只是盲目地随着大流而走。如国内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其考试人数之多和竞争之激烈令人感到诧异。还有关于大学的学习,曾经看到一位学者的话,大意是如果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只习得
了一门专业技能,这便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大学更重更要的是教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很难认识自己真正的内心。当然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会影响国民的价值观。正是这样,人们才更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最后,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最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然而“无知者无畏”,不能认识自己不足的人如同井底之蛙,以为井口上的那片天就是整个世界,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不再对未知存有敬畏之心。当一个人自以为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其实只是对自己的认识走到了死胡同。
3、关于佛学中的认识自己
前文提到了“无我”意识在中国比较普遍,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这可能受到了佛学中的“无我”的影响。这里的“无我”并不仅仅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万物的本质。因为人们往往把自己和自己看到的表象当作“我”,那么这个观察事物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看到的的万物的存在与消失只是凭感官判断的。当人们判断事物的状态和存在与否的时候,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也在发生改变,故用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无我,包括其他的感官如耳、鼻、舌、身也一样。佛学中认为人是由五个元素即“五蕴”构成的,即色(物理)、受、思、行、识(心理)。如果说五蕴是“自我”,那么人就理所应当地可以控制它们,控制自我不会生老病死,但事实是人们对于“自我”并没有这样的绝对控制权,生老病死并不由人类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佛教说五蕴是“无我”。因此佛学中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无我”的概念,即人自身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从自身得到的一些结论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不真实。只有认识到自身和万物一样的“无我”本性,才是真正的认识了自己。佛学的这种自我认识更倾向于修身养性,以期达到“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这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否定通过自我认识后再认识世界的正确性,因为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后者则相反,肯定了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先认识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写道一位优秀的生物学家因为无法想出“人和动物有什么本质不同”的答案而精神分裂,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人会思考自己为什么是人,以及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但动物不会,动物只是本能地生存着。得到答案以后他的精神就恢复了正常。所以当人类摆脱了只为本能生存的时代后,来到物质十分丰富的今天,更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引用一句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PS:我认为美国版的电影《发条橙》主要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在英国版的原著中主人公恢复了善心),小说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家庭富裕,父母和谐,老师也尽职尽责,尽管他明白是非,成绩优秀,还有不俗的音乐品味,但他就是喜欢作恶,比如无故痛打老乞丐、入室抢劫、强暴妇女等。后来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即一边播放他最喜欢的贝多芬的交响曲,一边强迫他不停的观看各种犯罪录像。直到最后只要他一有想作恶的念头或听到命运交响曲就会呕吐不止,因此对他原先的各种不良嗜好产生了条件反射性的厌恶。当亚力克斯以改造成功的“好人”身份出狱时,他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橙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自己的个性和人性—因为亚历克斯的本性也许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恶,只有这种本性的存在才能让他充满活力。所以,世上一切恶的本性都必须要消除么?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J].科学学研究,2010,28(06):809-815.
[2]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J].科学与社会,2011,1(01):94-103.
[3]石海燕.认识你自己——从宗教到哲学的反思[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3-16.
[4]魏艾.佛教的两大定律——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五[J].法音,1982,(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