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ppt课件
重视意识 的作用, 精神的力
质 具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
量,树立 正确的思 想意识,
有 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 克服错误
能 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任用; 的思想意
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识
作 调节和控制作用
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 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 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①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 所作为的思想。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D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1.(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三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 意义,2002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 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 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 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 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2010年8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 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 型升级。 (3)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 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12分)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 学。( × )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涉及到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的是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矛盾的认识,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前进,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多次的否定和再否定。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前一阶段的保留。
(3)量变和质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包括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质的飞跃性变化。
量变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积累,而质变则是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根本性改变。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包括:(1)物质第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
(2)实践第一: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的规律。
(3)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其基本观点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2)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 • • • • • •
•
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 规定和影响人的个体发生的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具有不同质的程序系统的统一体: 生物遗传的程序系统:它是人成为社会存在物的自然前提; 社会遗传的程序系统:是一种超越生物、超越自然地文化结构,它使人进入社会关系 之中并具有社会本质。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人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力量: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人所固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然本质的力量和人的 社会本质的力量。 社会本质的力量。 文化就是相对稳定的人为地社会程序以及其中内含的为人的价值取向。 文化 社会遗传是人的活动的过程,是以过去世代的人类经验为基础的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遗传是人的活动的过程,是以过去世代的人类经验为基础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每个世代都要通过学习来接受已有的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程序和价值取 向。社会遗传是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延续和实现的社会机制,它把人类社会的整个文化 的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凝聚为社会的程序和取向,集中在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之中, 在人类世代更替中传递,并通过实践而使人成为社会的现实,在社会存在的连续性中 为新的创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历史前提。 个人首先要掌握已有的社会遗产,借以形成自己的基本的社会程序。他们通过积极 主动的又目的的活动,在遵循已有的社会诚信的同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也在 修改和补充原有的社会程序又通过社会遗传传递下去。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应的社会程 序的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起点。社会程序的传承即社会遗传, 乃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根基。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自然地生态环境,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方面的实 自然地生态环境,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际状况和变化趋向同个人直接与间接的关系,都实际地规定着作为自 际状况和变化趋向同个人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个人的现实性。 • 现实的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的 基本条件,是造成人的个体差异的主体原因。人的素质是形成个人主 基本条件 体能力的自然物质前提,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以生理素质为基 础的心理方面,即心理素质。个人作为主体活动的现实能力,是在一 定的素质的基础上,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人的活动的多样性要求人由多方面的活动能力。所有这一 切,构成了个人能力的现实性。 • 根据对个人发展的阶段的划分,人的活动通常被分为游戏、学习和劳 动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是个人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主导活动。人 类的基本活动形式应该是四种:游戏、学习、劳动和休闲。
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唯物物辩辩证证法法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普遍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
2、〖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1.1.1.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整体处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2.2.2.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部分:1.1.1.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部分服从于整体。
2.2.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
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论》PPT课件
一、基本概念
1、物质、意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主观、客观、主观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 4、正确的思想意识、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1、世界统一于物质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9.“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B.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赖的 C.意识起源于人脑,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物质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 哲学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万事万物共同的唯一特性。 它们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
意 识
客观事物
在人脑中
反映
内容
生理基础
形式
4、什么是意识
B
15.上海市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工程的推动下,择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创造的收入占上海国民收入的4.2%、第三产业已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 这是因为 A、 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B、 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能吸纳大量的各类人员 C、 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 D、 第三产业落后、急需发展
A
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事物的发展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以获得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产领域。
自由王国是指以主体的自我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活动领域。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5真理和价值:“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7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李秀林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导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
马克思展示世界整体图景的概念是“全 部社会生活”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是通过四种生产表现出来 的,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生产;精 神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
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理论体系
唯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 生及其意义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 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 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 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 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和自然科学 以及哲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是19世纪中 叶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 两个对立阶级斗争的产物。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 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 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这 是人类赖以生长和基础。
宗教幻 想创造 出来的 那些最 高存在 物只是 人的本 质的虚 幻的反 映。
西方有 个极乐 世界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 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 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 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 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2、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以近现代自然科 学发展为前提,其中,能量守恒和转化 定律(1842年迈尔和焦耳)、细胞学说 (1838年施拉登的植物细胞结构和 1839年施旺的动物细胞结构综合而成的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1809年拉马 克生物进化论和1859年达尔文的进化论)
中国共产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
这两个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对客观世界的辩证认识和对矛盾运动的观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它主张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2. 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它强调了历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矛盾的产生推动的。
它指出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势,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和政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思想体系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原则,使中国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联系与发展
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 证运动,使事物的发展具有一种规律 性,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实现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揭示的是可能的事物和现 实的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转化过程
决定论的阵营
1. 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但认为决定过程是绝对精神、
理念等决定的,因而是一种观念决定论
2. 与决定论对立的是目的论和非决定论 3. 目的论认为世间万物均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目的预先安排的 4.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联系与发展
演讲人
2021-10-06
01 联系与发展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联系与发 展
1
世界的普存在的 关系”
3
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联系或关系作为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即是客观存在又是普遍存在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容和动力,它表明,事物内 部固有的矛盾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即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揭示出事物发展的 过程和方向,它表明,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是肯定自身——否 定自身转化为他物——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的前进运动
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四、意识与人工智能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第二章实践与世界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第四章个人与社会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第二节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一、人的社会价值二、人的个人价值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令人价值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五章联系与发展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二、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二、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四、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三、矛盾论与系统论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与否定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三、“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第二节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三、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四、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第三节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一、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八章认识与实践第一节认识的发生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二、认识的种系发生三、认识的个体发生第二节认识的本质一、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三、反映客观世界与创造客观世界第三节认识的结构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二、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三、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第一节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一、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二、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三、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反思、建构与虚拟三、语言、符号与认识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十章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第一节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一、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二、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一、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三、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四、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第一节真理一、真理及其属性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三、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第二节价值一、价值的客观基础二、价值的主体性特征三、价值的相对性四、价值与评价第三节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一、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三、实践: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第一节社会进步及其标准一、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三、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第二节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一、社会进步中的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第三节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二、人的异化及其扬弃:从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三、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附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版至第四版目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1938 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的时候,通常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采取的仅仅是它的“合理的内核”,而屏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且向前发展了辩证法,赋予辩证法以现代的、科学的形态。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17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的时候,通常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屏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
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竭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
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然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1、宏观⾓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度意识的特点(⽬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关系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观”(⽭盾对⽴统⼀;⽭盾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发展实质)3、微观⾓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盾对⽴统⼀(同⼀性与⽃争性);⽭盾的普遍性;⽭盾特殊性;⽭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盾;⽭盾主次⽅⾯;两点论与重点论统⼀;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命批判精神;创新作⽤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盾、基本规律;⼈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的价值(⼈⽣价值观);群众观(⼈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标准)3、微观⾓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件
02 03
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他 们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为无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理论支持。
传播与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20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 定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强调 思想、精神和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05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 值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辩证看待现代社会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全面、发展地看待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复杂问题,避免片面和极端 。
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关系的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关系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阶级冲突和不平等的根源,从而寻找解决之道。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 源。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形而上学主张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 题,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而辩 证唯物主义则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 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
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只看到事物的正面,看不到反 面;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既有正
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对经济现象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的分析上。它帮助人们理解经济发展 中的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变化,探究 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 素。
VS
历史唯物主义则提供了理解经济发展 和变革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理解社 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以 及经济制度和社会阶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第二个方 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 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 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 实现等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 主义立场,或从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 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 学家是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
• 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 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 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 和广度上也有所不同。
• 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 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对社会发展、 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 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并揭开了文明 序幕以后产生的。
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 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 哲学传统。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 哲学虽然各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但都普 遍地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 本哲学形态。
当代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哲学只应研究认识 论,本体论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 容割裂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 出发点,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认识实际发 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 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当然,本体论 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认识论。
思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 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反映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 的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 系都不能回避的,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 作出自己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件
目录1
绪 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第四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录2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六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第七章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 第九章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泰勒斯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 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 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 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 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 的指导的错误倾向。
究对象说,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 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 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晋遍形式。
就知识形态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 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 总结。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 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哲学作为 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观点层 出不穷,形态各异,但所有理论无非属 于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凡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唯物主义 阵营;
–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对自然界来说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 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这是划分哲学基 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方面。
世界的本质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物质和精 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 系建立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 本性质,以及解决—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因此。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哲学派别的唯—标准。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首先,哲学依赖于 具体科学,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着哲 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 发展也离不开哲学 的指导。
亚里士多德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 和世界的关系的。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 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因为: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时,一 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 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出发看待世界,并依自 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 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 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 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
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 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 回答。
–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 重于本体论方面;
– 到近代和现代,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 术空前繁荣的推动下,哲学研究更多侧重于 认识论方面。
– 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意味人类认识的发展和 深化。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系统的,缺乏理论 论证和严密逻辑。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形式加以高度 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 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以总体方 式把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当人们形成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 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 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 的基本原则,就是通常说的方法论。一般 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 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哲学理论的差异和两大哲学派别的存在有 其深刻社会历史的、阶级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 认识论根源。
– 列宁曾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 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些曲线 中的任何片断、碎片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 完整的直线。从认识论上看,唯心主义就是把 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加以片面夸大, 使其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结果。